① 臨澤鎮怎麼樣
臨澤鎮在高郵算是名鎮,古鎮之一,文化歷史深厚!工業也發達,基本上只要想去廠里上班,都能有班上的。本人土生土長的地方,很多美味小吃,在外面的城市很多點都找不到類似的味道!贊一下。
② 臨澤縣屬於哪個市
臨澤縣屬於甘肅省張掖市。
臨澤縣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境內平原綠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歷史悠久的灌耕農業區。現有耕地 28.32萬畝,宜農地33萬畝,有可開發利用的荒地82萬畝,其中宜農荒地27.9萬畝,宜林荒地15.1萬畝,宜牧荒地38.6萬畝。
地理交通: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東經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東鄰張掖市甘州區,西接高台縣,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毗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
臨澤縣歷史悠久,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南出梨園口,可達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過嘉峪關通新疆;東經武威、蘭州,與內地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現為張掖市轄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臨澤縣
③ 高郵有座千年古鎮,舊時繁華被稱「小揚州」,今以美食吸引遊客
文/旅行探險官 (歡迎個人分享與轉載)
古鎮不單單是在 歷史 中產生而後逐漸發展起來的獨特人文景象,更是承載過往悠悠 歷史 ,記錄當地人文風俗所不可割捨的 情感 紐帶,只要古鎮依然存在,那麼每一位漂泊在外的孤獨靈魂就有了可以寄託靈魂的場所,無論是今後面對什麼樣的生活難題,我們都有信心和勇氣去堅強地面對,家鄉古鎮可以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
江蘇古鎮的名聲自然用不著我去過多贅述,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古鎮質量的最高水平,無論是從哪一個維度上面看,都值得遊客去好好欣賞一番。揚州境內同樣有一處比較知名的古鎮,它擁有近兩千多年的 歷史 ,在舊日因為 社會 商貿繁華而被稱之為「小揚州」雖然現在都已成為過眼雲煙,古鎮的商業開發也無法與那些聞名天下的小鎮相比,但它卻以自己最為突出的特色—— 美食 ,吸引了無數遊客和食客來到此地品嘗欣賞,這組古鎮就是臨澤古鎮。
臨澤鎮的 歷史 可以從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初期開始算起,當時高郵縣被設立為縣時,臨澤鎮就已存在。到了之後的 歷史 時期,它的發展在高郵內部名列前茅,甚至被人們稱之為「小揚州」,也是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它在經濟 社會 發展方面的突出成就。
雖然經過數千年風雨的打磨與洗禮,但目前當地仍然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古代小鎮的完備建築格局,整體的 歷史 風貌讓每一個進入內部的人都感受到濃郁的古樸韻味。小鎮現存的街道小巷、石碑石像隨處可見,分布在小鎮的每一個角落。作為臨澤鎮最為主要的街道布局,「三街」構成了它內部的基本形態。西街主要經營絲綢農具,是人們獲取基本物質生產資料的地方;中街則盛行茶館酒樓,是居民日常消遣 娛樂 之處;後街則最為豐富,無論是各種雜貨鋪還是浴室理發店等都集合在一起,人們日常就可以比較便捷的方式去前往自己需要去的地方。
來到臨澤,大部分人都是慕名前來品嘗當地的 美食 ,當地 美食 的飄香四溢早已超過了古鎮其它特點。臨澤羊肉湯是外來食客到此必點的一道 美食 ,一口地道的羊肉湯下肚,即便是在嚴寒的冬季,整個身體會被一股從內而外的暖氣包圍,這就是臨澤羊肉湯的魅力。除此之外,水晶月餅、大陸春卷是當地知名的糕點,遠銷國外多個國家。
對於這座既有美景又有 美食 的小鎮大家都有何想法呢?歡迎在下面說出你的看法。
往期精彩
江蘇有望「合並」的兩座城市,一旦實現,經濟規模直逼無錫
連雲港最有望晉升5A的景區,門票40頗受好評,人稱「小九寨」
江蘇絕佳的自駕游路線,包含三地美麗風光,國慶假期出行必備
南京自駕旅行的好去處,路程不過1小時,玩法眾多令人陶醉
蘇州有處5A景區,耗資89億卻免費開放,被譽為「人間新天堂」
④ 高郵市臨澤中學的介紹
詳細信息學校佔地100畝,有30個高中教學班,在校生1500人,99名專任教師中,中學高級教師6人,一級教師47人,其中省級骨幹教師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中青年教學骨幹9人,本科學歷以上91人,研究生學歷2人,師資力量雄厚。近幾年來,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在省、市級優秀課評比中,一名教師獲省二等獎,兩名教師獲揚州市二等獎。在近幾次高郵市青年教師優秀課評比中獲一等獎4人,二等獎3人。繼2001年4月兩個大市級課題結題驗收後,2002年9月,語文組「構建作文評改的新模式」課題又被列為揚州市「十五」科研課題。教科室承擔了國家級課題「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的結合」的子課題的研究,物理、化學、生物教研組參與了省級科研課題子課題的研究。學校分別與2001年底、2002年2月被評為「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基地」、「高郵市『九五』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單位」,2002年4月被確定為揚州教育學院教育教學實踐基地,2004年12月份被確定為揚州大學教學實踐基地。2003年1月,再次通過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驗收,是全市普中唯一又獲此殊榮的學校。2003年12月,首批通過江蘇省二星級學校驗收。此外,學校還被評為高郵市先進學校、高郵市優秀學校、高郵市綜合治理先進學校、揚州市愛國衛生先進學校,高郵市安全文明學校、揚州市安全文明學校。學校黨支部連續六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為了幫助在校生進行口語訓練,學校從2002年4月起聘請兩位外籍教師定期來學校上課。2004年3月,學校又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何永康教授、外語學院徐海銘教授來校作專場報告。
學校的硬體建設為師生的學習、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學校擁有現代化氣息的教學樓,有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有三個標準的微機教室,12個多媒體教室,有全市最先武裝的語音室。有可容納1200名學生同時就餐的功能齊全的學生餐廳,有兩幢設施先進的學生公寓,為學生提供了一流的生活設施。有四百米風雨跑道操場,四面水泥籃球場,為學生提供了一流的運動條件。校園內草坪、荷花池、雕塑、假山、竹林、梅桃園、生態植物園錯落有致,道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有景,美不勝收。
⑤ 「隴上煙火城」如畫臨澤 詩意生活
【隴上煙火城】
如畫臨澤 詩意生活
丹霞奇觀
戈壁天堂
春風吹生,春林初盛,祁連山下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一帶走廊,在清粼跳躍、順勢而下的雪水中,綠意盎然,顧盼生姿。其間,南屏祁連險峻,北蔽合黎奇峰,被戈壁和荒漠緊緊相擁著一塊碧玉般的沃土,就是臨澤。
臨澤黑河煙林景區
雲間煙火
四季風景如畫
地處西北腹地,在祁連、合黎兩山的呵護下,在終年雪水和不息黑河的滋潤里,在勤勞淳樸的勞動人民不懈的努力和建設下,臨澤長成了江南的清秀模樣。
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我想,如果卷舒隨意的雲懂得取捨,那它定也會流連於繁花灼灼春光熠熠的初春臨澤;如果「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江南的標配,那臨澤早就「勝似江南」了。
「亂花」隨風「落英繽紛」,淺淺的沙塵在幾場細雨里也悄然落定,清新的「綠」開始在天地間揮毫潑墨時,夏天來了。眼簾里,脫了鵝黃底子的墨綠是那樣的蔥蘢葳蕤,濃濃地把生命的層次極盡展現。遠處田野,拔節抽穗;近處荷塘,浮傘噙露。當我們還在迷戀它「接天蓮葉無窮碧」亭亭風姿,雋秀韻致,回首竟又已是「出水芙蓉香暗度」了。
如果說臨澤的春夏是迷人的,那秋天的韻味值得細品。颯颯秋風里,南徙的雁群從空中飛過,把大大的「人」或者「一」字形,書寫在高遠的天空上,天空便多了一份動感的寫意;人心,似乎也在這水墨般的寫意中翩躚。
當胡楊金黃的葉子染亮了十月碧藍如海的天空,孩子們就在清涼的西風里張望,企盼著北風從更遠的遠方日夜兼程。冬天,就在雪花的歌聲里一唱三嘆地信步而來。落入悲傷人的眼是闌干風冷雪漫漫,撞進歡喜人的懷則又是瓊花吹落滿世間。
臨澤不僅有春華的浪漫、秋實的豐盈、四季的絢麗多姿,還有群山的逶迤、峽谷的雄奇、川流的迂迴嫵媚。不必說黑河煙林,流沙春望,不必說峽谷奇觀,暮鼓晨鍾,單是響徹華夏的七彩丹霞就足以迷醉天上人間。
無論春夏秋冬,晨夕午晚,雨霽雪晴,當你走進丹霞,登高遠眺,俯首凝視,徜徉靜佇,總能領受到「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它在北國落霞與幻色、飛鳥與雪峰中展示雄奇壯美;它也在煙霧迷濛初雲間、雨雪霏霏漫羅衫中展示俊秀明媚。你行走時,在人移景變中,可以領略它原始誇張而野性的色彩美景;你靜默時,在皚皚白雪覆蓋著的祁連山與周遭大片荒蕪的映襯里,又可安享它獨有的蒼涼風情。真是「高峰壁立老龍蟋,削出芙蓉作畫看」,名不虛傳!
炒搓魚
油糕
塵世煙火
美食 香飄四野
臨澤是一個喜愛 美食 的小城。
司馬遷說「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這里生活的百姓是典型的西北胃。平時以面為主食,就拿加工的生面來說,就有拉條子,搓魚子,炮仗子,香頭子,長面,鹼面,蕎麥面,行面,黃面,丁丁面,斜花面,杏殼面,菠菜面,轉刀面,鋼絲面,真是頓頓有「面」,「面面」不同,林林總總就能湊成一篇膾炙人口的快板說詞。再經過聰慧能乾的主婦們靈巧的雙手烹飪,它們就又變成了美味的大肉面、牛肉麵、鹵肉炮仗、干拌面,炸醬面、臊子面,炒麵、燴面、揪面片、乾麵、小飯、葫蘆面,雞湯面條香又鮮,炒搓魚、炒拉條,再來一盤黃涼面,拌著酸溜溜的陳醋,就著香噴噴的油潑辣子,吃得那真是一個爽快!
一個熱愛飲食的城市,必定是生氣十足活力四射的。當晨曦初現,臨澤街頭小巷就已被氤氳在或濃或淡熱騰騰的霧氣之中。這里牛肉麵依然獨占鰲頭,但智慧的飲食人又結合臨澤民眾的口味開發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大肉面。在一清(湯)二白(拉麵)三紅(辣椒)四綠(香菜換作豆角)的基礎上,加以五黃(油炸豆腐條),重質又重量,備受大眾青睞。除此,豆漿、油條、菜盒子、水煎包、豆腐腦、油泡泡、五穀米粥、小鹹菜,也閃動著誘人的光澤,讓從睡夢中醒來還略有迷糊的人聞香下馬,知味停車。新的一天就在那一碗碗清香四溢的早餐里拉開了激越的序幕。
薄暮時分,最熱鬧的地方要數浙商廣場和金澤廣場。閃爍的霓虹燈夾雜在高低回響的吆喝聲里,光與影都洋溢著說不出的煙火氣息。收工的人們,或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流連於這名副其實的煙火之間。只見爐火上各種的肉、菜發出「嗞嗞」的聲響,炒撥拉、油糕、臭豆腐、釀皮子、麻辣串串、冰糖葫蘆牽動著徜徉其間的人。坐在地攤邊擼串,在肆意橫流的啤酒泡沫里,聊一段塵封的往事,想念一個遠去的背影,忘記時光,縱情此刻。在這里,三五杯下肚,人們就已輕輕卸下工作中的負累,呼兄道弟,猜拳行令,實在是人生之快意。而夜風里翻飛的酒幌,一上一下撥動著不眠人的心弦,在推杯換盞里,在與星和月的對視里,把那些糾結纏綿的心事,或深或淺地印刻進歲月的年輪。
臨澤美景
節日煙火
生活詩意豐盈
處於河西走廊中段的臨澤,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商業曾一度繁榮。在南北商客迎來送往的過程中,有關的民風、民俗應運而生。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再經文人墨客描繪,這些民俗變成了復合的載體,成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 歷史 風俗畫卷。
在傳統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節日里,燃放煙花等在民間自是必不可少。除此,這方土地上的人們每逢節日都要灑掃廳堂,添置新衣,宰殺家畜、炕花饃、蒸面桃,操辦各種食品,把「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話印證在餐桌上,碗碟里。除夕夜,貼春聯、吃餃子、看春晚之餘,各個村莊的居民會在子夜時分「打醋湯」,由一家之主掌一個碩大的鐵勺,從火爐間取出一塊燒紅的石頭,當把老陳醋潑上灼熱的石頭,立刻一股濃郁的酸味就揮灑飄散開來。一家人穿戴整齊,跟著家主走進堂屋祈福,走進卧房祝告「身卧福地,子孫綿長」,來到牛圈、羊圈,祝禱之言又變為「牛羊滿圈,六畜興旺」。
除去這些重大節日,作為一個煙火小城,民間還有許多的節日。如農歷正月二十「補天節」,這一天家家攤煎餅祭獻,以示補天;二月二,有萬物萌動之說,農村家家要做上香噴噴的油炸雞蛋燙面蔥花餅祭土地神。這一天民間還有「龍抬頭」一說,男女老少理發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三月十五「靈山節」,許多村堡在這天跳靈山,據說可以活地脈。五月十三「磨刀節」,預示農民要開鐮收割。六月初六「曬肋巴節」,許多人去沙窩中燙曬,據說可治腰腿關節老寒病。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要給老人置辦禦寒冬衣。「冬至」過後,即交 「小寒」「大寒」節氣,北方即進入最寒冷的季節,有識字人的家庭,掛起「九九消寒圖」,每個字均為九畫,每天用紅筆描一畫,叫「數九」。八十一天過去,九個字都描完,「數九」結束,迎來「立春」。
你看,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的人們不用刻意地准備什麼,等待什麼,為勞動而歡歌,為創造而慶賀,為生活而欣喜。人們不會以得失為懷,以貧富為界,人們願意讓熱愛長存心的深處,聽任性情率意自由地流露,這不就是海德格爾說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嗎?
臨澤縣城
歷史 煙火
英雄歷代傳頌
臨澤,有縣的建置已經有二千一百年的 歷史 了。公元前111年,西漢王朝以「昭武」作縣名,一直沿用到西晉王朝立國之始,晉武帝司馬炎尊司馬昭為文帝,為避文帝諱,才將昭武縣易名臨澤縣。公元400年,李暠的西涼與沮渠蒙遜的北涼開始燃起戰火,爭奪黑河以西及臨澤一帶前沿要沖。從此,拉開了臨澤 歷史 變遷的序幕。長達二十年的戰火以蒙遜於蓼泉殺死李歆告終。有臨澤縣清乾隆年間的貢生喬彥《蓼泉古城》詩為證:「此處西涼起戰塵,七千勁卒頓成嶙,冠軍祠內都奇節,不及旌忠狄道辛」。
沿著臨澤黑河北岸明長城前行,經過平川堡、柳樹堡、明沙堡、板橋堡、古城堡等地,我們看到長城兩側一定距離設有一個城堡,並建有烽燧,再往北走,途經板橋北沙灘和合黎山,在荒漠戈壁和群山丘陵也會看到一個又一個「墩」。從外形上看,它們絕大部分為覆斗形,個別為方柱形,且有瞭望孔;從建材上看,它們有的用土塊碼砌外裹泥或夯土築成,有的用紅柳、棘草或蘆葦加砂礫層層疊築,還有的石塊壘砌,夾雜以少量的雜草和泥。這些就是明漢時期征討河西地區匈奴時修建的長城和烽燧。千年歲月的風沙侵蝕使它們早已失去了往日雄偉的形象,但歷經戰火硝煙的古樸滄桑面貌體現出其渾厚深沉的內質,讓它們散發著獨具特色的魅力。
驅車向南,在祁連山腳下梨園河谷山坡,我們會看到橫卧著一道夯土築成的牆,猶如蛇龍自山脊騰瀉而下,蔚為壯觀。這道長300米,高約2米,底寬3米,頂寬1.5米邊牆就是有名的「關柵口」。史書記載:此牆成型於明朝,後由康熙時期官員孫上疏和張勇根築起,東起扁都口,西至嘉峪關的南山邊牆,並安木柵用來抵禦外族的入侵進犯,保護河西的安寧。
行走在臨澤村鎮街巷,我們會看到高聳的烈士紀念碑、庄嚴的烈士墓,也會看到拴馬樁、紅軍井、紅軍戰壕,這樣的 歷史 遺跡比比皆是。這些遺跡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被充分體現、凝練和升華的詩篇。紅色文化,環繞在這高低起伏的祁連山間,流淌在這蜿蜒綿長的黑河水中,播灑在臨澤的角角落落里……
那天,不經意翻翻辭典,發現「煙火」有四種釋義:炊煙,泛指人煙;熟食;焰火;烽火。看到這些內心竟湧起一絲莫名的感動,因為如果配以「畫」,它們就完整地表達出了臨澤這座小城留給世人的印象。
我深深迷戀著,這片如詩如畫朝氣蓬勃的家鄉土地。
⑥ 臨澤是哪個省的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總面積2777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20 府駐沙河鎮,。歷史沿革 臨澤縣古為雍州,周、月氏駐牧,西漢時期為[ur/ur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縣境設昭武縣,因境內月氏駐牧時築昭武城,漢縣因之,故名,隸於張掖郡。始建國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東漢公元2渠武縣為昭武縣。三國屬魏。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安帝公元3臨澤縣地置臨池郡(治臨澤)(公,北魏(公元449年),縣地並於永平縣[/u澤縣宗廣德二64l]吐蕃[據[u/url],縣境屬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被回l]佔l]西夏所據。l]甘l],明為甘州右衛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置府(稱撫彝廳),治所撫彝(今蓼泉),屬甘州府。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屬甘涼道。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澤縣隸於張掖分區。1950年,改(後改952年,縣治由蓼泉遷沙河堡。1955年,仍屬張掖專區。1958年撤銷縣制,1962年恢復,隸於張掖專區(後稱專區為地區)。現為張掖市轄縣。臨澤比較出名的小吃臨澤大肉面,漿水面,豬臟面,百歲雞,灰豆子 ,手工臊子面 ,香飯-涼粉麵皮 ,主要麵食為主!
⑦ 臨澤小棗的介紹
臨澤小棗產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臨澤小棗在我國的干鮮果品中,棗、龍眼、荔枝被譽為三大名果。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臨澤,房前屋後、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臨澤縣具有數百年紅棗種植歷史。臨澤小棗成熟與九月下旬左右,紅棗以核小味甜、肉質細膩、營養豐富、久貯不壞著稱。其鈣、磷、鐵、糖維生素C含量也較高...被譽為「天然維生素C丸」。 民間有「一日吃三棗,一生不顯老」的俗語。臨澤小棗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肉細、含糖量高而聞名遐爾。
⑧ 臨澤縣和民樂縣哪個城市適合居住
臨澤縣。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產豐富,臨澤縣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要塞。民樂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傾斜高平原兩大類,屬溫帶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海拔高,生態環境脆弱,氣候寒冷,所以不適宜居住。
⑨ 高蹺的風格特色
申報地區或單位:高郵市臨澤鎮
臨澤高蹺是高郵市臨澤鎮地區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傳統戲曲的成分與雜技類的競技項目元素。臨澤高蹺已傳承450多年的歷史,肇始於明代,發展於清代,興盛於民國時期,復興於20世紀八十年代,發展傳承至今,屬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澤高蹺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開幕式表演,並獲得優秀節目獎,另外還先後應邀參加揚州世界運河博覽會以及高郵市舉辦的中國郵文化節和中國雙黃鴨蛋節等主題活動的表演,備受人們的喜愛。
2014年2月12日臨澤高蹺在開羅的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內為埃及總統夫人和各國駐埃及大使夫人作了演出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藝術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它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高蹺走獸由獸頭、獸身和表演人員組成,表演時二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演員負重荷,按曲牌節拍行走。輔助配樂由鑼鼓、花鼓等打擊樂器組成。人及獸的造形奇特,在鼓樂聲中列陣行進時,氣勢宏偉,十分壯觀。現有的走獸形象基本都由古時流傳下來,雖經多次修補,原貌仍存。其獸頭和獸身由技術很高的藝人做出模型,用麻絲、麻紙、細繩、細竹、鐵絲、布料等縫制和綁縛而成,並塗以五顏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分為南、北陽城,北陽城的走獸包括:獨角獸、貅狼、麒麟、竹馬、貓等,南陽城的走獸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申報地區或單位:遼寧省海城市
海城高蹺秧歌歷史悠久,清代文獻資料顯示其可考的歷史有三百餘年。清末海城高蹺日見成熟,形成一支職業半職業的藝人隊伍。藝人們身懷絕技,各有千秋,故其傳承譜系蔚為壯觀。從1820年的第一代傳人小金子、大來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紅、粉、黃、藍、白、青六朵菊花(藝名),1902年第三代的張久榮(藝名白菜心),1940年第四代的吳奎一(號抓地虎)、王鳳翔(號滾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連成(號王小辮),1970年第六代的陳士友(小生)、秦麗(小旦)等,出現了許多傑出的高蹺藝人。海城高蹺秧歌是民眾十分喜愛的民間舞蹈,歡騰、奔放、熱烈、火爆是其基調,優美、抒情、風趣、詼諧是其特色,二者的統一構成海城高蹺秧歌的藝術特徵,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蹺秧歌的表演中,氣勢恢宏的大場和輕快細膩的小場包括了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形式,構成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民間廣場藝術。海城高蹺秧歌不僅在當地,而且在國內外都有廣泛影響。1988年它在全國廣場民間舞蹈大賽中一舉奪冠,1997年以來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盛大演出,其表演獨樹一幟,顯示出東北地區高蹺秧歌的特色。 申報地區或單位:遼寧省錦州市
據可考史料,遼西高蹺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遼西高蹺秧歌的特點是蹺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達240公分,演員需坐在房檐上綁蹺腿。因蹺高且富彈性,舞者為保持全身平衡,雙臂必須上下不停擺動,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構成遼西高蹺「大大舞」的基本動律。也因為蹺高,遼西高蹺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別、擰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態,動作瀟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現了遼西人的豪邁性格。遼西高蹺秧歌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一為家族傳承,如大薛鄉三屯村第一代傳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傳了五代;二為師徒傳承,如營盤鄉范屯村第一代傳人朱有餘(1864年出生)傳了四代;三為自然傳承,由於遼西高蹺秧歌深受群眾喜愛,許多愛好者在不斷觀看演出中自學成才,成為新軍。 申報地區或單位:甘肅省永登縣
甘肅省永登縣苦水街高高蹺,起源於元末明初,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也是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中一個傳統的保留節目。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引導下上街表演。苦水高高蹺蹺腿的高度達3至3.3米,居全國之冠。
⑩ 描寫仙姑頂350字作文
我的家鄉臨澤縣歷史悠久,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南出梨園口,可達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過嘉峪關通新疆;東經武威、蘭州,與內地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現為張掖市轄縣。有「中國棗鄉」之稱,而且這里的自然風光也很美麗。 臨澤雙泉湖是以垂釣為中心,集娛樂、避暑、餐飲、游泳為一體的娛樂景區。這里有卡拉OK廳、酒吧、及各類商業網點和射擊靶場。在草坪和水庫大壩頂部設有蒙古包、音樂茶座和各類攤點,另在千畝魚池內放養各類魚種,不僅可供遊玩、觀賞,而且還可以供應市場。雙泉湖旅遊景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服務優良,是臨澤縣政府建設的國家AA級旅遊區。 臨澤縣的大漠綠洲中,還深藏著一座歷史悠久、氣勢恢宏,香火鼎盛的道家古宇,這就是文明河西的兩千年古剎仙姑寺。 仙姑寺像一朵聖潔的蓮花,那刺破藍天的舍利牙塔,酷似蓮花蓓蕾,鱗次櫛比的廟宇殿堂好像有序疊嶂的蓮盤,綠樹濃蔭似流水盪漾,地氣升騰,佛光普照,一派仙境,令人神往。 剛進山門,就看見一尊高大從容,滿臉堆笑的大肚彌勒佛仰坐相迎。漸入仙姑廟金剛殿,殿門正中高懸「仙姑禪林」匾牌,東西兩側塑造密跡哼哈二將,形象威武高大。 穿金剛殿即入仙姑廟前院。主建築為「天王殿」。門首左右一對石獅守衛。中院主建築大雄寶殿為全廟主殿,建築結構為五轉七殿式,分二層樓。還有寶鼎一頂,分三層,懸十八個銅鈴。門前階下有高三米的石燈一對,內燃長明燭蠟,階上正中安放大香爐一頂,終年香煙不絕。 丹霞地貌也頗有名氣。整個山坡層理交錯、岩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像大地噴撤炙焰烈火,似山岩披上五彩霓裳,在陽光的照射下,似朝霞升騰,與周邊的山巒、河流、田園、村莊、炊煙相映輝,宛如一幅風景名畫。那「琉璃峰」就像一條金色的大鯉魚橫卧在彩色的沙灘上,「七彩峽」就像天上的七仙女紡織的七彩雲霞,東邊山頂上那「石猴望月」就像工匠雕刻的一樣,顯得惟妙惟肖。丹霞奇觀的經典之處主要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火海、七彩練、琉璃峰、七彩瑚、七彩城、七彩峰、七彩菇、大扇貝等11處奇觀。這個神奇的地方今年已吸引了十多萬遊客和眾多攝影愛好者。許多影視作品也為其傾倒,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和《神探狄仁傑》等影視劇不約而同地將其擇為外景地。 這就是美麗的臨澤,我可愛的家鄉,我為我有這么美麗的家鄉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