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是多少年的古城
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那就是2600多年了
⑵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⑶ 成都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在夏代紀年早期階段甚至更早的時期,地處成都平原的古蜀國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成為了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記載,古蜀國共有蠶從、柏灌、魚鳧、杜宇和開明五個朝代,先後定都於瞿上(今成都市溫江區,亦有今廣漢市之說)、郫邑(今郫縣)、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廣都(今雙流縣)。春秋末期(約公元前4世紀),第五世開明王把都城遷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1],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稱的城市。而「廣都、新都、成都」合稱為「古蜀三都」。
如今成都平原有很多古蜀國的文化遺跡,如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魚鳧古城遺址、望叢祠等,地處成都市區的金沙遺址則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位於成都市區北校場的成都軍區大院內有一處古蜀國遺跡名曰「武擔山」,相傳為第十二世開明王派「五丁力士」由今甘肅省武都縣取土為王妃修建的墓冢。
⑷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⑸ 成都是那個朝代修建的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
金沙遺址
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13]
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兼並蜀國、巴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
漢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中國茶文化的誕生地。
成都在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13]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國「大成」,史稱「成漢」。公元347年,成漢被東晉桓溫所滅,歷5主,共43年。
杜甫草堂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公元348年至354年,東晉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後周置益州總管府。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成都府,作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時又分劍南為東西兩川,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而成都府依然不變。
唐朝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城市之一(長安、洛陽、揚州、成都),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訶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13] 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術文物,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割據「三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王建勵精圖治,使蜀中經濟文化發展繁榮。幼子王衍即位僅7年,925年後唐庄宗派郭崇韜伐蜀,前蜀後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後唐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副使,後唐衰敗後,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歲襲位,頗有作為,統治30年,後好大喜功,盲目出兵關中,增加百姓負擔,導致國力衰微,965年為宋所滅。
後蜀後主孟昶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後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後蜀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
宋朝時期,成都經濟異常發達,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以錦綉為例,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明蜀王陵
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13]
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滿清時期擔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
的功績。1911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13]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第6次會議通過,將計劃單列市確定為副省級市,成都加強了省級機構統籌規劃和協調的地位和作用,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市之一。
⑹ 成都有多少年歷史
成都距今有2385年的歷史。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是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成都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2019年5月,成都獲得2025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
(6)成都的建城歷史最早是多久擴展閱讀
成都的歷史文化
方言
成都市方言分布情況: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和金堂縣的大部分地區講西南官話-成渝片;邛崍市、崇州市,大邑縣、蒲江縣和新都區、溫江區、都江堰市、郫縣、雙流區、新津縣的大部分地區講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
部分地區講東北官話;錦江區、金牛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等區和各個縣市的少數鄉村講客家語(該地稱土廣東話),以市郊洛帶鎮為中心的周邊十幾個鄉鎮最多;金堂縣少數鄉村講湘語;都江堰市部分地區講羌語。
宗教
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種宗教。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五斗米教於成都大邑鶴鳴山,為中國道教之始。佛教傳入也很早,東漢末即已傳入成都。
伊斯蘭教於明代傳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歷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別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和清光緒七年(1881年)正式傳入成都。成都有宗教活動場所178處,共有宗教教職人員1509名。
⑺ 成都是那個朝代修建的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⑻ 成都的歷史
成都,簡稱蓉,是四川省省會,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後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抗戰爆發後,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成都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餘人,約佔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戰爭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開展農村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戰爭。
建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戶籍人口110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開明王遷都成都】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一說九世)廢帝號稱王,遷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帶),建立廟宇,成都首次成為都城。?
【秦惠文王滅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國內亂,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於秦。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古蜀國滅亡。?
【張若築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國叛亂後,蜀守張若仿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縮如龜,成都因此又名"龜城"。?
【文翁興學】西漢景帝年間(前156~前141),廬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時,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師太學學習,學成歸來委以重任,並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學宮(在今成都石室中學),重獎品學兼優的學生,開蜀中官府辦學之先河。?
【劉備成都稱帝】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領軍滅劉璋,自領益州牧。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與魏、吳成三國鼎立之勢。蜀漢於公元263年被魏攻滅。?
【李特、李雄據成都】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十月李特率眾攻佔成都,建立農民政權。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公元338年其後繼者改國號"漢",史稱"成漢"。"成漢"政權前罄?世,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國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亂",玄宗入蜀避居成都。玄宗返長安後,唐朝政府升成都為"南京"。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僖宗避亂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衛成都】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瀘州兵馬使楊子琳趁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奉詔入朝之機,乘虛突襲成都。崔寧之妾任氏(人稱浣花夫人)出家財募眾數千人,自帥以擊之,楊子琳敗走,成都得保。任氏護衛成都有功,朝廷封她為冀國夫人。成都人奉她為守護女神,後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興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開成都城】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喜賞名花,偏愛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牆上遍植芙蓉樹,並派專人護理。後人繼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樹,每到秋季,芙蓉花開,滿城錦綉,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芙蓉現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學者范鎮、范祖禹、范沖,均為成都華陽縣(今雙流縣)人。范鎮參加纂修《仁宗實錄》、《起居注》、《新唐書》、《類編》等書;范祖禹是范鎮侄孫,纂修了《神宗實錄》、《唐鑒》,並擔任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范沖是范祖禹長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兩朝實錄。三范在中國史學、文學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鑒》12卷,被譽為"深明唐三百年治亂"的史學名著。?
【設置益州交子務】"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是商人之間貨款的支付憑證。"交子"最早出現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間發行流通。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設置益州交子務,統一管理交子的發行與流通。?
⑼ 成都的建城史從何時算起
成都何時建城,有兩種說法:一是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二十二年)秦滅蜀國,六年後命張儀、張若興建,距今有二千三百多年,後人稱為「秦城」。二是據《蜀王本紀》載「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今成都市華陽鎮一帶),徙居成都」和《華陽國志》「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之說。解放後也確實在成都北門外羊子山發掘出古蜀王城遺址,證明在張儀築城之前,已有古蜀國在現今成都的地域內所建的土城。即是說成都建城,至少也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甚至更早一些。
⑽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