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為什麼是八千年歷史
三皇五帝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三皇的順序是:伏羲、炎帝、黃帝。其中,考古證據顯示,最早的伏羲時代距今約6000-8000年,其代表性遺址是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所以說甘肅是八千年歷史。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所以這正是伏羲那個時代。
B. 甘肅歷史從何時有記載以前甘肅叫什麼[
以前名字叫:甘、隴、隴右、雍涼、隴原。
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蘭州,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陝西,南瞰四川、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境內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截止2017年末,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幅員面積42.59萬平方公里(其中飛地53.22平方公里)。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清朝時期,設陝西右布政司,後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部分范圍。
2018年上半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0%。
(2)甘肅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甘肅的風俗
清湯牛肉麵
甘肅旅遊景點分布蘭州清湯牛肉麵俗稱「牛肉麵」,是蘭州著名的風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被當地人譽為蘭州的麥當勞。蘭州牛肉麵創始於光緒年間,系回族老人馬保子。牛肉麵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
蘭州牛肉麵有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面條黃亮)五大特點。
面條根據粗細可分為大寬、寬、細、二細、三細、毛細、韭葉子等種類。面條用手工現場拉成,一碗面不到兩分鍾即可做好,再澆上調好的牛肉麵湯、白蘿卜片,調上辣椒油、蒜苗、香菜。
百花全雞
這也是用發菜作配料的名菜。用一隻肥母雞,取下雞脯,雞裡脊,加脂肉剁成細泥,加水、蛋清、精鹽,攪成雞茸。剩下部分加蔥、姜、精鹽上籠蒸爛取出,留頭、爪、翅膀,將其餘的肉切成五分大的片鋪在魚盤中。
另將菠菜、發菜、蒸熟的蛋黃分別製成細末。這時,將雞茸抹在盤內鋪的雞片上做成菱形塊(也可做成其它圖案)將菠菜、發菜、蛋黃這四種碎末整齊地撒在雞茸上。將雞頭用刀劈開擺在魚盤前端,雞爪去尖按雞形擺在魚盤的另一端,翅膀擺在兩邊。
上籠蒸十分鍾,勾流水芡即成。這道菜操作精細,圖案新穎,香嫩可口,清淡不膩。
C. 關於甘肅的歷史
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甘肅省的行政區劃。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蘭州,甘肅省省會,甘肅省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科教中心,是中國七大軍區之一的蘭州軍區本部所在地,中國18個鐵路局之一的蘭州鐵路局本部所在地。
蘭州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3℃。[1]
蘭州是唯一黃河穿越市區中心而過的省會城市。 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建設蘭州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並於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2]
D. 甘肅為什麼是八千年歷史
我覺得這個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寫的這個地區的,或者說是這個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從這個時間算起的話,應該也就有8000年的歷史,應該也就是這樣,也就是說,從這個地區出現文化來說,應該是有這么久,主要還是計算的一個方法,或者說是標准不同。
E. 甘肅有多長的歷史文化呢!
8000年。
甘肅(Gansu Province),簡稱甘或隴,位於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地處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地控黃河上游,溝通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通陝西,南瞰巴蜀、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西北出蒙古國,輻射中亞。甘肅省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積45.3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4.72%。全省總人口為2763.65萬人,常住人口2553.9萬人。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葯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2014年,甘肅省GDP達6835.27億元億元。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甘肅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
F. 甘肅歷史久還是河南
河南的歷史久。
2007年發掘代表舊石器時代的「許昌人」說明距今8萬~10萬年的河南古人已經很好的利用石器,並在國內首次發現了1.5萬年前先人們製作服裝用的牙制紐扣、針和染色用的赭石(顏料)等服飾文物。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葯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G. 甘肅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如果題主問的是甘肅建省的歷史的話,那麼它在中國各省中是比較晚的。清朝以前它都是陝西省的一部分,直到清朝初年,才在明朝甘肅鎮的基礎上建省,其轄區還包括了今天的青海和寧夏,地域非常遼闊。但甘肅又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傳說中的伏羲氏就誕生在這里,而大一統帝國的奠基者秦國也最初活動在這里。
H. 甘肅省的歷史沿革(唐朝以後)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全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梁二州,舊稱「雍梁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36郡,省境東南地區為北地郡和隴西郡。漢代先在省境置涼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後改置武都、隴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為道,省境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元代始設甘肅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為陝西興遠路。明代廢省設司,省境屬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清代設陝西右布政司,後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范圍。光緒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劃分為寧夏(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蘭山、涇原(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涼(原河西)、安肅(原邊關)七道。1927年廢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省境隴東地區屬陝甘寧邊區的隴東和關中兩分區。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肅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肅省名相沿至今。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建制,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遠古時期這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個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叢,台地上疏鬆的黃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簡陋的石器頑強地同大自然作斗爭。建國以來,先後在鎮原縣姜家灣、寺溝口、黑土梁,慶陽巨家塬,環縣樓房子和劉家岔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的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已發現的有1000處,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齊家文化;還有晚於齊家文化,發現己有銅器,已經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早期的辛店、寺窪和卡窯文化。古代傳說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也起於西北。近幾年來,該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里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I. 甘肅省的由來
歷史沿革概述
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遠古時期這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個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叢,台地上疏鬆的黃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簡陋的石器頑強地同大自然作斗爭。建國以來,先後在鎮原縣姜家灣、寺溝口、黑土梁,慶陽縣巨家塬,環縣樓房子和劉家岔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的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己發現的有1000處,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齊家文化;還有晚於齊家文化,發現己有銅器,己經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早期的辛店、寺窪和卡窯文化。古代傳說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也起於西北。近幾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
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里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甘肅省行政區劃
甘肅省設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平涼市、慶陽市、定西市、隴南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J. 甘肅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甘肅古屬雍州,省會蘭州。地處黃河上游,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介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並與蒙古國接壤,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人口2600萬(1949年968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土族、撒拉族、滿族等民族。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監軍司,甘肅為其一,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全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梁二州,舊稱「雍梁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36郡,省境東南地區為北地郡和隴西郡。漢代先在省境置涼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後改置武都、隴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為道,省境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元代始設甘肅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為陝西興遠路。明代廢省設司,省境屬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清代設陝西右布政司,後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范圍。光緒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劃分為寧夏(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蘭山、涇原(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涼(原河西)、安肅(原邊關)七道。1927年廢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省境隴東地區屬陝甘寧邊區的隴東和關中兩分區。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肅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肅省名相沿至今。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遠古時期這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個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叢,台地上疏鬆的黃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簡陋的石器頑強地同大自然作斗爭。建國以來,先後在鎮原縣姜家灣、寺溝口、黑土梁,慶陽巨家塬,環縣樓房子和劉家岔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的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己發現的有1000處,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齊家文化;還有晚於齊家文化,發現己有銅器,已經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早期的辛店、寺窪和卡窯文化。古代傳說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也起於西北。近幾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里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