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意識形成既是一個自然地過程又是一個歷史的進程
人類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是千百萬年間一個長期的過程,人類意識區別於動物意識而形成,是伴隨著人類的進化,由於人類一步一步走向高等而自然得來的,是自然法則的產物,因而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理所當然的形成。
意識的作用是人區別於其他物種的一大特點,我們能製造各種各樣的工具,建立各種各樣的科學,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人的意識而非其他物種。意識的形成具有標志性,是人類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重大的歷史進程——非凡意義的形成。
2. 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源源不斷的從一個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這說明了什麼
個人認為有三點:
1、說明歷史的主要動力是人,人的發展終極目的是思想的發展;
2、任何社會模式必須要符合當時人的思想並與時俱進,否則終將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3、對於個人而言,必須要不停學習以更新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
3. 是什麼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樓上說是人,難道沒人就沒有歷史了嗎?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如果僅僅是推動歷史進程,那麼只能是時間,人不過是歷史長河裡的一滴水如果是加快推動歷史進程,那麼也只能是人,有了人,離歷史終結時間變快了許多
4. 如何區別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一、從定義角度區別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1、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發展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徵,接受別的民族 的特徵, 變成別的民族的組成部分的社會現象和社會過程。 民族同化分為強迫同化和自然同化兩種類型。
2、 民族分化:是指一個民族的一部分從原屬民族實體中分化出來的現象, 其往往是由民族遷 徙等原因導致民族居住地域隔離而造成的。
3、民族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條件下重新組合成新的民族的現象。
4、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徵, 在經過長期的共同性增長的基礎上融為一體, 民族差別最終整體消失的現象。
5、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經過民族融合,實現民族大同,民族實體作為客觀存在自行消失的現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徑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實現結果。民族融合 實現之日,就是民族最終消亡之時。
二、從形成的過程角度區別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1、民族同化發生在兩個民族之間的一種社會現象,條件是其中一個民族具有明顯領先於另一個民族的文明。落後文明的民族向先進文明的民族學習,最後落後民族消失。不過這種消失只是名稱上的消失,落後文明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將被兩個民族共同繼承。
2、民族分化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過程,一旦一個人類群體過大,生存地域的資源不夠。就會有部分人離開原生存地域到新的地方獲取生存資源。由於新的地方環境、物產不同,時間長了就會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等,最終造成新的文明,於是新的民族誕生。
3、民族組合是人為的過程,當兩個民族具有比較接近的文明,文明的發達程度也相差不大,生存地域相鄰時,會有一部分人希望通過組合兩個民族形成合力的辦法,以獲取更多的資源。
4、民族融合同樣是發生在兩個或多個民族之間的社會現象,條件是有強大的外部壓力威脅到大家的生存。於是為了生存各個民族只能放下差異,共同抵抗外部壓力。久而久之各個民族之間的差別消失。各民族融合成一個新民族。
5、民族消亡:如果把一個民族的名稱是否存在當作消亡的標准,則民族同化、民族融合都會造成民族消亡。如果把一個民族的文明是否存在當作標准,則任何民族不會消亡,因為不管民族同化還是民族融合,大家的文明成果都會被繼承下來。形成的新文明是大家的文明成果綜合體。無論哪一種文明也沒有消失,只是被繼承罷了
(4)這一歷史的進程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民族分化的歷史影響:影響主要是消極的,民族分化政策當時雖是為了鞏固統一我民族國家的需要而實施的,但其負面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終元一朝,民族矛盾民族斗爭始終存在,直至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元朝的這一等級制度,極大地阻礙了民族融合的進程,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對立,導致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起義次數最多的王朝。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由此可見,新中國以來,沒有發生過強迫民族同化的政策。
三、民族融合的形式:
1、民族遷徙:中國魏晉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大批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內遷),他們和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江南的開發;唐朝,黃河流域的人遷往邊疆;元朝時期,各民族互相遷徙。
2、聯合斗爭: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使民族聯系更加密切。它主要發生在中國封建國家的大分裂時期。
3、友好交往:特別是在中國古代的大統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環境中友好相處,融合加速。(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形式)
4、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5、「和親」「會盟」政策促進民族融合:
①中國西漢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密切汗匈關系。
②641年,唐太宗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贊干布結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從此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長慶會盟),唐肅宗時和回鶻的「和親」。
③宋遼澶淵之盟。
6、邊境貿易促進民族融合。遼宋夏金之間設立的榷場,明朝與韃靼設立的互市。
7、「冊封」政策促進民族融合:
①漢武帝賜「滇王金印」 。
②唐玄宗封粟末靺鞨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封南詔皮羅閣為雲南王;回紇的首領骨力裴羅接受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
③清朝時,順治冊封西藏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
8、行政管轄促進民族融合。
9、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促進民族融合。1、明朝時為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沿用土司制度,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當土司官,允許世襲,擁有很大的自主權。2、清朝時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實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加強了對西南的統治。
10、抵禦外國異族入侵和平定叛亂,促進民族融合。康熙帝兩次親征噶爾丹,明成祖時,西南兩司叛亂;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18世紀中期乾隆帝派兵鎮壓維吾爾貴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亂。康熙帝1685年和1689年,兩次雅克薩反擊俄國的勝利,並在平等的基礎上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1、兼並戰爭促進民族融合。春秋時,在諸侯爭霸過程中,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逐漸減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兼並戰爭和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清等政權的混戰都促進了華夏族的大融合。
12、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統一共四次九朝:即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其中統一時間最長的是漢朝。
5. 飛向藍天的恐龍 這一歷史進程是 指什麼
指的是恐龍家族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長出羽毛、學會飛翔、演化為鳥類的漫長歷史過程。這句話是說科學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現有資料與條件的基礎上,力爭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將其演變的全過程展現在世人面前。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徐星寫作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像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
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早在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後,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根據這一假說,一些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但相關化石一直沒有被找到。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腿支撐身體。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有些科學家認為,飛行並非始於樹棲生活過程。他們推測,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帶羽毛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徐星,男,祖籍江蘇,出生於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國科學院副主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
徐星單獨或合著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著名學術刊物及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近40篇學術論文。所發表的成果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10大新聞。
2001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劃」,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的唯一代表。其在恐龍研究領域的貢獻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高度評價和世界各地媒體的廣泛關注。
6. 今夕是何夕
今日是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
世人大都只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於是七夕是牛郎與織女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
我小時,暑夜裡,在場地上乘涼,躺在春凳上,養蠶的大竹匾里,聽奶奶,聽父親講故事,便總要講到牛郎織女,天上的銀河,牛郎星,織女星。
然後便愣愣地看星空。
彼時,夜空還很乾凈,總是繁星密布。但我總也找不到那條銀河。更不用說牛郎星與織女星了。
時常把天空中那條長長的雲帶當成銀河。等著奶奶故事裡的成千上萬的喜鵲飛過來,搭成橋。但總在等待中沉沉睡去,醒來已是第二天早上,房間里的床上。
我家前面的鄰居大伯,很愛唱戲。夏季晚飯時光,我總聽得他唱戲的聲音從他們家後門飄出來。偶爾,我還能從他們家後門里,望得見他在堂屋裡盤轉忙碌的身影。
他是一個很仁厚好脾氣的男人,貪圖安逸,樂於本分。因為是鄰居,與我家關系更是密切。
我家場門前地比較開闊,因是由東到西,有橫向五開間門面的白牆黛瓦的大平房,場地前一條橫向的,東西方向的道路,是進村的主幹道,雖然只有不到兩米寬。這條道路也是一條我家與他家的界限。
所以,日子漫長的夏夜,我家場地上總是聚集不少的村中人打發時光。也看門前道路,人來人往,相互招呼不斷。
那位好脾氣的大伯,就常常出後門,在我家場地上與我父母、伯母,還有其它村中姑嫂們閑聊。總是女人多,男人少。因為很多男人都去打「羅松」去了。
「羅松」是一種賭博方式,一個莊家,三個閑家。每家十三張牌,分三道,第一道三張,後面兩道五張。自己的三道牌面大小,第一道最小,第二道次之,第三道最大,次序不可亂,否則是違規。然後與莊家比。技巧是「田忌賽馬」。
我父親年輕時也愛玩這種小賭博,每次晚飯後,父親總借口帶我玩耍,出去村中某個鄰居家玩這種「羅松」。彼時我才虛歲才五六歲。
一堆男人圍住一張八仙桌,父親讓我站在桌子角上,抱住我的兩條腿,在那裡賭錢。
賭的錢也不大。彼時大家也都沒錢,桌面上都是硬幣,連一角兩角的紙幣都罕見。
父親每次出門,總在床頭的寫字台抽屜里抓一把硬幣。一大把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
那些年,我家總有一抽屜的硬幣。
因為我們村,當時可以算是遠近有名的桃花村,家家都有不少的桃樹林。
我家有上百棵桃樹的桃樹林,每年春天,父親、奶奶,總會出去賣桃子。
奶奶挑了一擔,兩個籃子,在自己的袁花鎮上賣。而父親總是騎了他的那輛那年很罕見的26寸永久牌自行車,去鹽官鎮,去硤石鎮賣。
我爺爺、伯父,一直在上海工作。父親這輛自行車是他結婚那年上海爺爺伯父幫忙買回來的。當個年代這是緊俏商品,永久牌自行車不好買到,要憑票。
彼時,農村人都愛買28寸,加強版的重磅,因為考慮到要搭載貨物,是個客貨兩用的生產工具。所以我父親這輛26寸輕便的永久牌,倒成了稀罕。村中不少姐姐嬸嬸,嫂嫂阿姨,都是在我家這輛26寸永久牌上學會的自行車。
解放前,鹽官鎮一直是縣城所在;解放後,硤石鎮是縣府所在。鹽官鎮出王國維,硤石鎮出徐志摩,我家袁花鎮出金庸。這三個鎮,都是這個縣市的大鎮。
父親去這兩個地方,桃子可以賣個好價錢。
賣回來的錢,除了紙幣,那堆硬幣就放在父母床頭寫字台的抽屜里。這也是我和弟弟夏季快樂的源泉。
每年夏季的午飯後,村子裡的孩子都在等候一個人的到來。那個騎著自行車,後面架著大木箱子,賣冰棍的。
赤豆、綠豆的四分錢一支,麻將,奶油的,好像是五分六分。但我幾乎一直都是赤豆或者綠豆。買的時候,透過朦朧的包裝紙,挑選著黑赤赤較長的那一支。因為剝開包裝紙,裡面的赤豆或者綠豆有很多。可以使勁地,咯吱咯吱地嚼,很過癮。
母親規定我和弟弟,每天只可以買一支。錢就從這三個抽屜里拿。父親去打「羅松」,也從這個抽屜里拿硬幣。
我們家三個孩子。
回頭再說那個大伯。他愛唱戲,在一幫嬸嬸嫂嫂的女人面前尤其愛起勁。
從《紅樓夢》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到《碧玉簪》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到《何文秀》的第一碗唱到第六碗。
每次他唱得汪泠泠地起勁,大家都叫好,他也趣味盎然。他家妻子也在場,也無非是笑罵他幾句:「這個毒頭,這個神經病。」話里話外,盡是愛悅。
當然,他也唱黃梅戲,《天仙配》。黃梅戲雖然是安徽戲,也屬於大江南范圍,這里人也愛聽。但這樣的戲,平時學唱的人還是少得很。畢竟江南人,江南農村人,對於夫妻親昵感情,總是內斂,如此赤裸裸唱夫妻恩愛表達,還是覺得不合適,難以大庭廣眾下出口。
倒是《碧玉簪》里送鳳冠那手心手背都是肉,體現的婆媳關系這一段,詼諧趣味,更是深得大家喜愛。
還有《何文秀》桑園訪妻的一段,這一段故事本就發生在鹽官鎮東九里路的九里橋一帶,號稱九里桑園。
第一碗到第六碗的菜餚,也是江南農村的家常小菜。戲文中蘭英誤以為何文秀已不在人世,過三周年祭奠。但這一碗一碗唱過來,恰正是江南民間的清嘉喜氣與珍重。
現在西風日盛。把七夕稱之為「中國情人節」,以抵擋二月的西方情人節。原因可以理解。但我覺得實在不妥。
中國文化里,沒有西方情人這種文化淵源。中國人,情人即便是愛人。
中國的七夕,與其說是情人節,我看倒不如說是「夫妻節」。畢竟董永是挑了一擔兒女去追七仙女的。人家是一大家子要去團聚。
七七節。除了牛郎織女的傳說。真正的習俗,稱之為「乞巧節」。
說起來,應該算是女兒節。
七七節的一個習俗是給女孩鑽耳孔。給即將成年的姑娘鑽耳孔。
把耳垂用手指捻得發紅發燙發麻,然後鑽孔,防止癒合後塞滿,用一根茶葉梗塞在裡面。我小時候看過很多嬸嬸嫂嫂,給姐姐這樣鑽耳孔。總是驚心動魄一般,令我害怕。
還有一個習俗是給縫衣針穿線。就是在夜色里給縫衣針穿線。能穿進去,就是七竅玲孔的聰明女子。
所謂七竅玲瓏,傳說封神榜里的比干心有七個孔,能與萬物交流。
曹雪芹寫寶玉初見林黛玉時的感受,也有「心較比干多一竅」。可見林妹妹也是個多心眼的人。
我工作時,本來就屬於一個紡織服裝印染類的大工廠。每年七夕,工會組織活動。
當然沒有在黑夜裡比賽了。只是看大家在同一時間里,誰穿進的縫衣針多,誰就獲勝。
這種習俗,肯定會慢慢湮滅在歷史中。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很少需要手拿縫衣針了。這是歷史的進程。
7. 怎樣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其實現過程是會發生曲折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千年來,人們不斷幻想建立消滅人剝削人、實現平等的制度,幻想過「社會主義」.從古至今,出現過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流派.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批判地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在工人運動的實踐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
與空想社會主義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這一結論,並不是主觀的想像,也不是訴諸道德與法的結果,他們認為,「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麼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作證據,而只能看作象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2版,第3 卷,492頁)他們是從分析資本主義現實存在的矛盾著手,提出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如列寧所概括的,「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31卷,81 頁)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的積累,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的性質.資本主義生產使得勞動社會化了,許多分散的生產過程融合成為一個社會生產過程,生產者之間的社會聯系日益鞏固,整個國民經濟聯結成一個整體.生產力的這種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來佔有生產資料和調節整個國民經濟.但是,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妨礙做到這一點,每種生產都是由個別資本家經營,由他為所欲為,由他把社會產品攫為私有.於是生產方式與佔有形式處於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佔有形式,這構成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性與私人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惟一的出路是把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形式變為公有的,即社會主義的佔有形式.用馬克思的話來說:「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鍾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2版,第2卷,269頁)可見,資本主義發展規律本身使得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到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要實現的客觀規律.馬克思是在100 多年前作出這一科學論斷的.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無論發生多大的變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僅依舊存在,而且作用范圍越來越擴大,尖銳程度越來越加強,因此,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論斷沒有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堅信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歷史必然性,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其根本的理論依據正在於此.
20世紀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和發展,說明馬克思的上述論斷是科學的,富有預見性.20世紀初,在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俄羅斯爆發了偉大的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從此,社會主義從理想變為現實,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歐洲、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裡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社會主義凱歌行進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在探索、保證全體人民的政治平等和當家作主,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消除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建設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是指引世界上處於剝削制度壓迫之下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改變自己命運,獲得社會解放,建設幸福生活的正確道路.
然而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從世界歷史進程看,社會主義的歷史還是短暫的,總的來說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還要看到,十月革命以來先後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原來經濟政治文化落後的國家.徹底改變這種落後面貌,在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後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須充分估計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長時期的努力奮斗.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發生這樣那樣的失誤以至挫折.一旦出現了失誤以至挫折,必須加以正視,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利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事業,而決不能動搖社會主義信念.
社會主義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然而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發展規律都是客觀的,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但其實現過程卻有著原則的不同.自然規律的實現往往不需要人們實踐活動的參與,社會發展規律則不一樣,它是人們各種實踐活動的合力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趨勢,它必須通過人們的實踐才能實現.在任何社會里,由於人們的利益有差異,他們實踐活動的方嚮往往是不一致的.在階級社會里,對立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表現為階級斗爭.因此,在這里,社會發展規律必然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階級斗爭中,由於各種客觀的、主觀的因素,階級力量的對比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這就決定了社會發展規律的實現過程不是直線的,必然會發生曲折.但是,不管出現多大麴折,由社會規律所決定的發展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它將在漫長、曲折的斗爭過程中為自己開辟道路,並最終得到實現.我們經歷了像蘇東劇變這樣的驚濤駭浪,仍堅信世界將沿著十月革命指引的航向,駛往共產主義的彼岸,其根據也就在這里.
蘇東劇變是這些國家黨的領導人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因而並不是證明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證明他們推行的路線的錯誤
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國家政局發生劇變,社會制度從社會主義演變為資本主義,甚至造成蘇共遭禁,蘇聯解體的悲慘局面.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大的悲劇.為什麼蘇聯這樣一個發展了70多年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會發生資本主義的復辟呢?社會主義有沒有希望,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一些善良的人們產生了種種疑問和迷惑,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也存在這樣那樣的憂慮,甚至在我們的一些黨員和幹部中也程度不同地產生了「信仰危機」.這是客觀存在,我們不承認不行.我們必須正確地分析蘇東劇變的原因,澄清這些疑問和迷惑,進而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
蘇東劇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內因.蘇聯東歐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確有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因素,對此決不能低估.然而外因終究只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則是變化的根據.造成蘇東劇變的國內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問題在於,什麼因素是根本的、決定性的,也就是說,導致蘇東劇變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經常看到一種說法:蘇東劇變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至少是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這是值得推敲的.
如何評價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即所謂「斯大林模式」?一些學者談到「斯大林模式」,往往是貶斥的,甚至是徹底否定的,彷彿這是一種錯誤的、罪惡的東西.其實,這需要作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從制度的角度來看,「斯大林模式」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是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原則的基本制度.這是第一位的、決定性的.對於「斯大林模式」中有關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內容,必須充分肯定.蘇聯70年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他們堅持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建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蘇維埃政權,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實行廣泛的民主,對資產階級和一切敵對勢力實行專政,並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來保衛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之在國民經濟中占統治地位,在此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從而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條件;在意識形態領域,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體現,符合生產力社會性質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決不能否定.我們黨在1956年發表的《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中,曾經把這些內容概括為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並指出這些經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是「每個國家革命和建設的過程」的「共同方面」.
第二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基本原則的具體實現形式,即具體的政治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具體的方針、政策、措施.這是第二位的、從屬性的內容.對於「斯大林模式」中有關這一層次的內容,需要作具體分析.其中有的是正確的,有的則是錯誤的;有的在蘇聯的具體國情下是正確的,搬到別的國家去則是錯誤的.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對蘇聯這一層次的經驗採取的就是這種具體分析的態度.他提出以蘇聯經驗為鑒戒,走中國自己的路,也就是說,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探索社會主義在中國具體條件下的具體實現形式,而不能原樣照搬蘇聯模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發軔的.對這一層次的內容,還需要注意作歷史的分析.更多的情況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某種體制、某種政策是正確的、必要的,但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必須進行改革.以經濟體制為例.蘇聯從20年代末以來,一直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符合當時國際國內環境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它的歷史由來,起過歷史的積極作用.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結構的復雜化,尤其是在新的科技革命、經濟增長以集約方式為主的形勢面前,這種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一大失誤就是在經濟體制已經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沒有及時進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體制范圍內採取一些修修補補的改進措施,因而經濟出現停滯現象,引起人民的不滿.蘇聯的教訓表明,在客觀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不進行改革是沒有出路的.
把「斯大林模式」這兩個層次綜合起來考慮,不能不承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存在許多弊病,不能照搬.《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曾經指出:「如果一定要說什麼『斯大林主義』的話,就只能說,首先它是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主要的一面;其次,它包含一些極為嚴重的、必須徹底糾正的、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錯誤.」對於「斯大林模式」也應該作這樣的分析.
我們再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結果來分析這個問題.以經濟建設為例.經常有人用「經濟沒有搞好」這樣一句話來概括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談到蘇聯經濟,應該講兩句話.第一句:70年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沙皇俄國原來是一個經濟極其落後的國家,1913年工業總產值只相當於美國的6.9%.到1985 年戈爾巴喬夫上台時,蘇聯工業總產值已相當於美國的80%,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居於世界第一位(包括石油、鋼鐵、水泥、木材、拖拉機和化肥等).就整個經濟實力來說,蘇聯從歐洲第4位、世界第5位躍居歐洲第1位、世界第2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談到蘇美經濟比較, 還應該看到這樣一個客觀因素,即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疆域都是主要戰場,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工業生產下降36%,第二次世界大戰則下降了23%.戰爭加上戰後恢復國民經濟,大約有20年時間未能正常進行建設.而美國本土始終沒有遭到戰爭的蹂躪,戰爭不僅沒有破壞美國的經濟,而且應該說美國是發了戰爭財的.在順逆迥然不同的客觀條件下,蘇聯與美國的經濟差距大大縮小,不能不承認,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表現.第二句:蘇聯在經濟工作中犯有許多錯誤.在30年代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過於偏重發展工業,犧牲了農業,把農民挖得很苦.戰後,隨著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又沒有及時調整國民經濟結構,造成農業、輕工業嚴重落後,加上6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貽誤了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改革的時機,因而到了70年代中後期以後,出現了經濟發展停滯、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改善不快的情況.這成為蘇聯政局劇變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如果全面地考察蘇聯經濟,應該指出,成就是第一位的、主要的,問題是第二位的、次要的.簡單地說「經濟沒有搞好」一句話,是不符合實際的.
為了正確地評價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有必要重新讀一下毛澤東同志的有關論述.早在1956年,針對由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引發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任何一個民族,不可能不犯錯誤,何況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歷又那麼長久,不發生錯誤是不可能的.蘇聯發生的錯誤,象斯大林的錯誤,它的位置是什麼呢?是部分性質、暫時性質的.」「蘇聯那個主流,那個主要方面,那個大多數,是正確的.」他主張對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三七開」,「他們的主要的、大量的東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東西是錯誤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91頁)這種實事求是的、全面的、 辯證的評價,至今仍是適用的.
綜上所述,在蘇東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他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正確的,具體的政治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則存在弊病,需要改革;他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成績是基本的、第一位的,問題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因此,不能斷言蘇聯模式社會主義是失敗的,也不能因為蘇東國家發生劇變就斷言社會主義沒有優越性.
那麼,這些國家為什麼會發生政局劇變、資本主義復辟呢?蘇東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是葬送在黨的領導者推行的錯誤路線上的.我們以蘇聯為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戈爾巴喬夫手裡搞垮了.蘇聯的基礎設施、工業基礎都比較雄厚,資源豐富,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是高的,但眼看著解體了,搞成今天這個樣子,最根本的原因是戈爾巴喬夫背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包括取消黨的領導、拋棄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教訓深刻得很啊!
戈爾巴喬夫是何許人也?據他在1999年一次演講中說,他「生活的目的就是消滅對人民實行無法忍受的獨裁統治的共產主義」.他坦言,「只有身居最高層職位,才能為此有最大的作為」,所以他「不懈地努力往上爬」.蘇東發生劇變以後,他自豪地宣布:「我消滅了蘇聯和所有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主義」,「達到了主要目的,這就是在歐洲消滅了共產主義.」他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能消滅中國的共產主義,「要是中國的共產主義垮台了,世界在走向和平和正義的道路上會前進得更遠.」這樣一個狂熱的反共、反社會主義分子當上了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會推行什麼樣的路線、進而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提出了「新思維」,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從意識形態來說,是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從社會制度來說,是作若干改良的資本主義制度;從歷史作用來說,在社會主義國家裡,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橋梁.
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是怎樣導致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復辟資本主義制度的呢?
第一,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多黨制.戈爾巴喬夫認為堅持共產黨領導就是主張搞與「民治國家」相對立的「黨治國家」,違反人民當家作主的思想.他否認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把黨的領導看作是「官僚專制」、「行政命令」,因而要求放棄黨的「政治壟斷」,取消憲法中有關共產黨領導的條款,使共產黨成為與各種政治勢力(包括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進行所謂平等競爭、爭取政治權力的政治組織.他鼓吹實行多黨制,強調黨不謀求壟斷,允許「表達各種政治意願」的「各種政治組織和派別自由競爭」,共產黨應在這一競爭中「謀求得到一個被承認的席位」.
第二,攻擊無產階級專政,鼓吹「全民國家」.戈爾巴喬夫把剝奪階級敵人民主、自由的無產階級專政看作是「使人與政權、與政治相分離」的根源,是「專制」、「獨裁」.他借口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上犯過的肅反擴大化的錯誤,把無產階級專政描繪成違反人道主義的、不民主的、恐怖的制度,因而提出要「排除任何階級的專政」,要求取消無產階級專政.戈爾巴喬夫宣稱:「我不能接受下述建議和意見,即我們需要專政,只有某種專政才能拯救我們」,我贊揚赫魯曉夫的「全民國家」理論.他提出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全面充實人權」,使之符合「全民國家」的結論.
第三,否定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實行私有化.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2版,第1卷,286頁)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經濟上佔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徵.戈爾巴喬夫完全否定這一最基本的原則,攻擊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經濟壟斷」,妨礙人們自由地選擇所有制形式,妨礙人的價值的實現,因而要求對公有經濟實行私有化.他借口全民所有制實現形式即經營方式存在的問題,提出「非國有化」,在「取消國家所有制的壟斷」的口號下,把國有企業的財產分散歸個人所有.他認為只有私有化「才能克服人與生產資料的異化」,「恢復社會公正」,「實現個人利益」,「保證社會安定」.
第四,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主張意識形態多元化.戈爾巴喬夫認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是「精神壟斷」,妨礙了人們的思想自由,必須「拋棄對不同觀點和思想的意識形態限制、教條主義和不容忍態度」.他主張意識形態多元化,認為社會需要各種意識形態「自由競爭」,「堅決反對對輿論工具進行任何形式的霸佔,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對輿論工具進行壟斷」,允許各個黨派、各種政治組織利用電視、廣播、報刊自由地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
可見,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它盡管打著社會主義旗號,但它否定和拋棄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基本原則,因而本質上是反社會主義的.
分析蘇東劇變的過程和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失誤和弊病是蘇東劇變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對敵對勢力煽動群眾、製造動亂、亂中奪權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必須認真總結他們的教訓,及時進行改革,努力把國內工作做好,特別是把經濟搞上去,使我們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但這些失誤和弊病並不是蘇東劇變的決定性因素,兩者之間不是直接的、必然的因果聯系.蘇東發生劇變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黨的領導者推行了一條錯誤的路線,背棄馬克思主義根本原則、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所造成的.蘇東劇變並不是證明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證明推行的路線的錯誤.這是我們應該從蘇東劇變中吸取的根本教訓.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這是我們總結蘇東劇變教訓應該得出的基本結論.
蘇東劇變的確是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受的最大的挫折,它使得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跌入低潮.然而這只是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一個曲折,改變不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有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鄧小平文選》第3卷,382~383頁)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將在總結蘇東劇變教訓的基礎上更加成熟起來,從而一定會把社會主義搞得更好.嚴冬過去就是春天,勝利一定屬於人類的希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對此,我們是充滿信心的.
8. 歷史過程是啥意思
小時候政治課里經常說,事物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當時只覺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話,現在明白它的涵義了。什麼叫歷史過程?就是有代價有犧牲,無法避免。
曾經見過報道,貴州某山區群眾都在搞有色金屬冶煉的家庭作坊,不僅青山綠水成了黑山污水,而且重金屬離子有慢性毒性,成年人容易因此得癌症,下一代很可能出現畸形和智力低下。國家三令五申要關閉,總是關而不絕。因為關了,那裡的人就沒活路,所以明知有毒也要干。最近幾年,有色金屬價格暴漲,中國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毀掉。可是沒有辦法,這就叫歷史過程。
同樣的,小煤礦每年死這么多人,為什麼降不下來?就是因為眾多的縣鄉級財政都依賴采礦收入,政府根本下不了決心關;而礦工如果不去挖煤,就要淪落為流浪漢。這也叫歷史過程。
進一步說,新中國建國後的發展,就是依靠強制低收入來實現工業化積累。我們的父輩下鄉、支內、進國有工廠,不就是在用他們的一生為國家的原始積累做貢獻嘛?他們的人生算不算是被犧牲掉的呢?這就是歷史過程。
一位英國歷史學家說過:「歷史涉及的只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極小部分。大不列顛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艱辛創業……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有文字記載。」
歷史的進程無法改變,生命無法避免痛苦。唯願我們始終記得那些為歷史做陪葬的人生
9. 中國歷史進程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9)這一歷史的進程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5000多年:熔鑄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道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中華文明的當代新形態。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對於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氣神。
10. 直接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進程的中國五大發明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1、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造紙術
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指南針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4、火葯
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也改變了人類的戰爭史。
5、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節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