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
岳飛[宋](1103~1142)
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雲孫, 字宋瑞, 又字履善, 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 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 以振奮人心, 並獻御敵之計, 未被採納. 後歷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職.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聞元軍東下, 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 開赴臨安(今杭州, 當時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 被派往元營中談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進兵江西, 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 為元重兵所敗, 妻子兒女皆被執, 將士犧牲甚眾, 天祥隻身逃脫, 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 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 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經歷種種嚴酷考驗, 始終不屈. 於1283年從容就義, 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百餘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蘇武
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國中西部陝西西安)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父親蘇建,曾經幾次跟隨名將衛青北擊匈奴,後來做過代郡太守。當時的官僚制度規定,父親做官的,其子可以先從品級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蘇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後逐步升遷。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出使匈奴。由於匈奴的緱王謀劃劫持單於母親閼氏歸順漢朝,而漢朝的副使張勝牽涉在內,蘇武也受牽連。
匈奴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後來,昭帝即位後,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等使臣,但單於卻慌稱蘇武等人已經死去。
後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於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蘇武在匈奴的時間很長,前後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丁汝昌(1836-1895)字先達,號禹廷,安徽省廬江縣北鄉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飽受貧困的煎熬,18歲參加太平軍程學啟部,後隨程學啟投到湘軍曾國荃部下,官拜千總。1862年受李鴻章賞識,被編入淮軍「銘」字營,授參將之職,指揮馬隊。1874年因他的三營馬隊被裁撤,遂解甲歸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雖是陸軍出身,對近代海軍一無所知,但他好學嗜讀,虛心求教,克盡職守,任勞任怨,北洋水師在他的統帶之下,面貌煥然一新。黃海海戰時,他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仍不肯下艙裹傷,始終坐在甲板上督戰。威海衛之戰時,他面對敵人的誘降和部分反動官員的脅迫,堅貞不屈,誓死抗敵,最終服鴉片殉國。
蘇武牧羊
蘇武,西漢武帝時中郎將。公元前100年,漢武帝任蘇武為漢朝正使,護送匈奴使節回國。蘇武到達匈奴完成皇命後正准備起程回漢時,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緱王和漢朝叛使衛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劃叛亂,准備聯絡衛律投降匈奴時所帶來的原漢朝兵將,劫持匈奴單於的母親,逃回漢朝。虞常十分忠心於漢朝,痛恨衛律叛國求榮的可恥行徑,蘇武和張勝出使匈奴,虞常很高興,虞常在漢朝時就和張勝經常來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張勝說:「聽說漢武帝十分痛恨叛國的衛律,我可以暗地裡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親和弟弟都在漢朝,萬一我出現不測,希望你回漢後能夠照顧他們。」張勝同意了虞常的計謀,並給了虞常一些錢物,支持虞常的行動。不料虞常被人告發,單於發兵追捕,緱王等人被殺,虞常被活捉。
② 送君不覺有離傷上一句
送君不覺有離傷上一句:沅水通波接武岡,出自王昌齡《送柴侍御》。
一、原文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二、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三、注譯
⑴侍御:官職名。
⑵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⑶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兩鄉: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四、鑒賞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達出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讀者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五、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詩人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
六、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③ 與冼夫人有關的古詩詞
冼英冼夫人,六世紀時嶺南地區百越首領,一位曾經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女中豪傑,她畢生致力於維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同時促進了漢越民族的大融合,成為愛國的典範。
許多當時官居高位和在嶺南任職的官員紛紛贊頌冼夫人,文人雅客詩詞歌賦,楹聯碑刻比比皆是。
歌頌冼夫人事跡的詩詞歌賦和楹聯有哪些?
北宋時期,蘇東坡貶瓊居昌化(今儋州),期間曾經拜謁中和冼夫人廟,寫有《和陶擬古·詠冼廟》一詩:
馮冼古烈婦,翁媼國於茲。
策勛梁武後,開府隋文時。
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
錦傘平積亂,犀渠破群疑。
廟貌空復存,碑板漫無辭。
我欲作銘志,慰此父母思。
遺民不可問,僂句莫余欺。
犦牲菌雞卜,我嘗一訪之。
銅鼓葫蘆笙,歌此迎送詩。
歌頌冼夫人事跡的詩詞歌賦和楹聯有哪些?
錦傘平積亂
蘇軾這首詩中形象地描述了了人民打著銅鼓、吹著蘆笙祭祀冼夫人的熱鬧場面,歌頌了冼夫人歷經三朝,堅持一心報國,為國家統一龢民眾的安寧,作出了貢獻的高尚情操。表達了作者「欲作銘志」告慰鄉親父老對冼夫人思念之情的意願。
又如明代文人吳國倫將冼夫人與花木蘭比較,認為花木蘭的功績不如冼夫人。詩中寫道:
昔聞木蘭女,忠孝兩不渝。
豈及冼夫人,名高績尤殊。
木蘭代父戍,功成僅完軀。
夫人代夫將,戳力扶皇輿。
吳國倫在詩中贊揚了花木蘭忠孝雙全,但認為冼夫人更了不起,木蘭代父從軍只是為了保全父親性命,而冼夫人代丈夫領兵打仗保全的是國家的安全。
在粵西民間的冼夫人廟宇,一般除供奉冼夫人外,還供奉兩位侍女——真君曹娥和使者木蘭,曹娥為東漢人,孝女,木蘭為北魏人,代父從軍,都是忠孝節烈的化身,據說他們都是玉帝派來幫助冼夫人完成大業的。
在楹聯方面,幾乎每一座冼廟都會有一副贊頌冼夫人的楹聯,不少冼廟還鐫刻有碑文。這些楹聯和碑文也都贊揚了冼夫人的功績。建於隋朝的高州舊城冼廟門聯寫道:
威鎮邊疆流芳百世
恩施嶺表綱目三書
清代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給高州冼太廟的對聯是:
兩郡顯奇勛仰瞻巾幗英雄冠六朝百十年人物
群生蒙厚澤永冀神靈赫濯護五嶺二千里江山
在一些碑文中,有些作者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如清朝雷協右營都司余飛在康熙十七年任官雷陽道,途經高涼地區,看到了有關冼夫人的事跡記載。
後來在其撰寫的《誠敬夫人傳略記》碑文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飛出自中山武寧之後,每中夜思興,以不能光大前業為謙。追維夫人四世勛業,彪炳於梁陳隋之間,奐食於千百歲之後,繼述之懷,正自難已……項生有雲:夫人雖為蠻婦,其才略氣節,即世所稱,烈丈夫何以加焉。
④ 萬凰之王中的伊蘭是歷史大清上那個皇後
道光皇帝共有4位皇後,第一位是在道光帝登基前病逝的鈕祜祿氏嫡福晉,道光繼位後追封為孝穆成皇後,後累計為孝穆溫厚庄肅端誠恪惠寬欽孚天裕聖成皇後;第二位皇後是道光的繼嫡福晉,也是道光登基後冊立的第一位真正的皇後,佟佳氏孝慎成皇後,後累計為孝慎敏肅哲順和懿誠惠敦恪熙天詒聖成皇後也就是《萬凰之王》中的佟佳沅宛的原型;第三位則是鈕祜祿氏,鈕祜祿氏入宮即被封為嬪,後來一路升為妃,貴妃,皇貴妃,皇後,可謂是道光最寵愛的後妃,育有兒女一子,獨子為皇四子即後來的皇四子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皇帝,由靜貴妃哺育,咸豐皇帝是大清帝國史上第二位以皇後嫡子繼承帝位的皇子(第一位是他爹道光皇帝),《萬凰之王》中的鈕祜祿伊蘭則是孝全成皇後的原型;第三位皇後乃是咸豐帝的養母,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是咸豐帝加封的以為皇後,也是大清史上第一位養母被加封的皇後,孝靜成皇後的加封也是大清後宮一大疑團,後累計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後,就是《萬凰之王》中彩蘭的原型。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葉赫納喇氏,帶印脫逃革職、安徽徽寧池太廣道、贈三等承恩公徽征之女。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初十日生,咸豐元年被選入宮,初賜號為懿貴人。四年十一月,冊封懿嬪。六年三月,生皇長子,是為穆宗,旋詔晉懿妃。十二月,行冊封禮。七年十二月,晉懿貴妃。十年八月,隨侍車駕出狩熱河。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為皇太後。九月,還宮。十一月初一日,隨孝貞顯皇後御養心殿垂簾訓政,時年二十七,世人稱為西太後。同治元年四月,上徽號曰慈禧皇太後。十一年十月,穆宗大婚禮成,加上端佑二字。十二年二月,穆宗親政,加上康頤二字。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穆宗病痘,復訓政。十二月初五日,德宗入承大統,訓政如故。光緒二年七月,加上徽號昭豫庄誠四字。七年三月,孝貞崩,自是後獨訓政。十三年正月,德宗親政,後仍訓政。十四年二月,築頤和園成。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始歸政。旋德宗以大婚禮成,加上徽號壽恭二字。三月,再因親政,加上欽獻二字。十七年四月,幸頤和園駐蹕,自是歲以為常。二十年八月,因十月中六旬慈慶,加上徽號崇熙二字,至是為慈禧端佑康順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復訓政,世謂之戊戌政變。二十五年十一月,隱謀廢立,尋怵於人言不果。二十六年五月,義和拳入京師。七月,八國聯軍陷京師,後奔太原,旋奔西安。十二月,命將。是年五月二十四日後、七月二十四日前諭旨毀除。二十七年十一月,德宗奉之還京師。三十四年戊申十月二十一日,宣統帝入承大統,尊為太皇太後。翼日未刻崩,壽七十有四。宣統元年正月,上尊謚如上。九月,葬定陵東之普陀峪,曰定東陵。十月,升祔太廟。
慈禧太後是孝全成皇後的親兒媳~所以慈禧太後比伊蘭皇後登上大清後宮歷史舞台的時間晚,但是卻很長~~
⑤ 【姓畢的歷史名人】
畢公高 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於畢。康王時以成周之象,命 畢公高保衛東郊,作畢命。
畢萬 春秋,晉人,畢公高之後,事獻公。晉滅霍、耿、魏,以魏封畢萬。卜郾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其後韓、趙、魏果共分晉國。
畢戰 戰國,滕人。文公聞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戰主其事。
畢諶 三國,魏人,為東平別駕,張貌之叛,劫諶母弟妻子。曹操謝遣之。諶無去志,操為之流涕已乃亡去。
畢軌 三國魏,東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東宮時,軌在文學中,正始中為中護軍轉尚書,司隸校尉,素與曹爽善,言多見從,後與爽同誅。
畢卓 晉,銅陽人,字茂世。少放達。嘗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鰲,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太興末為吏部郎。比舍郎酒釀熟,卓因醉夜至瓮下盜飲,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及過江為溫橋平南長史。卒於官。
畢構 唐,偃師人。字隆擇,六歲能文。第進士。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縣男。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復為義州長史。振弊抳私。號為清嚴。義宗嘉其獨行有古人風,賜璽書袍帶。官至太子詹事。卒謚景。
畢師鐸 唐,冤句人,亁符初與里人王仙芝嘯聚為盜,善騎射,其徒目為鷂子。仙芝死,降高駢,駢敗黃巢於浙西,多師鐸力,甚見寵待。後駢惑於呂用之,駢自稱大丞相,與鄭漢章、張神劍等攻駢於揚州,殺之。後為孫儒所殺。
畢炕 唐,構子,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攻城急炕堅守不下,城陷,以節死,賊遂復其家,謚忠。
畢坰 唐,炕子。炕死難坰始四歲,與弟增子以細弱得不殺。為賞口,宗人宏以財贖出之,後舉明經,為臨渙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聞坰篤行,表署幕府。後官王屋尉,以廉謹聞。
畢誠 唐,構從孫,字存之。早孤。夜燃薪照讀,通經史。第太和進士,累官翰林學士。黨項擾河西,宣宗召訪邊事,誠援質古今條,破羌狀甚悉。時號禁中頗牧,拜邠(同彬)寧節度使,到軍遣吏懷諭,羌人皆順。懿宗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旋兼平章節度河中卒。
畢宏[唐]河南偃師人。天寶(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官御史,左庶子。樹石奇古,擅名於代。初善畫古松,後見張躁,於是閣筆。大歷二年(七六七)為給事中,畫松石於左省廳壁,好事者皆詩詠之。樹木改步變古,自宏始。杜甫戲為雙松圖歌雲: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山水亦妙。沈括嘗收畢宏畫兩幅。一幅作柱天高半峯滿八分,向下作斜鑿,開曲欄約峻崖,一瀑落下,兩大石塞路頭,一幅作一員平山,半腰雲遮,下磧石數塊,一童抱琴由曲欄轉山去,一古木卧奇石。均甚奇古。《唐朝名畫記、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封氏聞見記、杜工部集、海岳畫史》。
畢眾敬 後魏,須昌人,小名捺。少好弓馬射獵。宋孝武辟為為部從事,歷事泰山太守。及明帝殺子業而自立,遣眾敬出旨兗州,眾敬遂以城降。黃興初就拜散騎常侍,兗州刺史,賜爵東平公,後乞還卒。
畢眾愛 後魏眾敬弟,隨兄歸國,以兄為第一客。賜爵鉅平侯,卒謚康。
畢元賓 後魏眾敬子。少豪俠有武干。宋孝武時為正員將軍。入魏以功勛拜兗州刺史。為政清平,善撫民物,百姓愛樂之。官終殿中尚書。
畢聞慰 後魏眾愛子,字子安。襲爵,例降為伯,歷中散大夫,龍驤將軍,守廣平內史。中山王熙起兵,謀誅元叉,聞慰斬其使,發兵拒之,遷滄州刺史。尋為都督安樂王鑒軍司。卒謚恭。
畢祖彥 後魏聞慰子,字修賢。涉獵書傳,風度嫻雅,為時所知。以侍御史為元法僧監軍。法僧反,逼祖彥南入,永安中得還,歷光祿大夫卒。
畢祖朽 後魏元賓子。歷涉經史,好為文詠。起家元外郎,累加寧遠將軍。正始中梁將寇兗州,祖朽大破之,封南國縣開國男。神龜未除持節東豫州刺史。善撫邊人,百姓稱之,孝昌初改授瀛洲刺史。為鮮於修禮攻圍積句。拒守自固,病卒於州。
畢祖暉 後魏,祖朽弟。早有器干,神龜中歷幽州刺史,能得民和。入為光祿大夫。正光中幽州民反,復以為刺史。祖暉突圍入治,有全城功。封新城縣開國子。值蕭寶夤敗退,祖暉乃拔城趨華州。後從大柵嶺規入州城,敗賊叱干麒麟。已而賊淹至,兵少糧竭,為賊所乘,沒於軍。
畢祖高 宋,字訓誠。在太學二十年,沈重端肅。得師儒體,咸淳初授常懷府教授。執贄門下者,後皆為名儒。遷建昌軍僉判,致仕卒。
畢義雲 北齊,祖暉子,小字陁兒。少豪俠,晚方折節從官,歷尚書都官郎中,性嚴酷。文宣受禪,累遷御史中丞,彈射不避勛親。孝宗大慚,顧命義雲入北宮參審。遂勸進。仍從幸晉陽,參預時政,尋除兗州刺史,恣情驕侈。為孽子善昭所害。
畢義顯 後魏,祖暉弟子,與弟義儁性並豪率。天平已後梁武帝使人遷往,歷經兗城,前後州將以義顯兄弟善營鮭膳。器物鮮華,常兼長史,接宴賓客。義顯左將軍|、大中大夫。義儁歷兗州別駕卒。
畢資倫 金,縉山人。泰和中南征。從軍轉戰有功,累擢都總領。屯泗州,興定中,宋軍破泗州,資倫被執投水死。
畢允升 宋,臨川人,字元吉。有文名,精於周禮。嘉定進士,官國子監博士兼史職。歷知郴、邵二州。以廉稱。
畢士安 宋,代州人,至鄭求師,因為鄭人。字仁叟,乾德進士,淳化中為翰林學士,景德初應韶陳選將納兵理財之法,真宗嘉納,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未閱曰,拜平章事。帝幸檀淵,士安扶疾及罷兵,從選。乃安邊要。選良守將易置之,議互市,除鐵禁,招流亡,廣儲蓄,中外略安。士安端方沈雅,所至以嚴正稱。卒謚文簡,有文集。景德時與寇準並相。
畢良史 宋,士安孫,字少董。紹興間進士。閉戶著春秋正辭,論語談古書。喜字學,得晉人筆法,善畫巢木竹石。少游京師,買賣古器字畫之屬,出入貴人之門。當時謂之畢償賣。後知東明縣,搜求古器書畫,以達行在。高宗大喜,改京秩,人又稱畢古董。
畢仲衍 宋,士安曾孫,字夷仲,以蔭為陽翟主簿。舉進士第,吳充引為中書檢正。奉使契丹。宴射連破第,眾驚異之。後以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理院,為官制局檢討。高麗使入貢,上元夕,仲衍與使者宴東閣下,作詩頌聖德,神宗次韻賜焉。當時以為榮,撰中書備對。擢起居郎卒。
畢生 宋,士安諸孫,寓居吳郡,善畫牡丹。
畢田 宋,長沙人,博學工詩。真宗朝以吏部郎兼侍講。一日居經宴,值天寒。奏蠲臨湘七郡科調,里人德之,因祀焉。
畢再遇 宋,兗州人,字德卿。姿貌雄傑,武藝絕人。以恩補官,隸侍衛司馬。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勇智立奇功,稱名將。官至武信軍節度使,卒謚忠毅。
畢仲游 宋,仲衍弟,字公叔。與仲衍同舉進士。元佑初為軍器衛尉丞。召試學士院,蘇軾異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提點河東路刑獄。韓縝稱其真清。徽宗時入為吏部郎中。墮黨籍,坎壈而終。為文雄偉博辯,多深識遠計,有「西台集」。
畢仲愈 宋,仲游弟,字將叔。工詩,歷國子監丞,知鳳翔府,坐仲游陷黨籍。例廢黜,徽宗以為都官郎中。擢秘書少監卒。
畢贊 宋,長沙人。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八十餘,轉運使表其事,詔贊解職終養。
畢升宋,英山人,慶歷中布衣,創為活字板印刷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鐵范置鐵板之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以火煬之。葯稍鎔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印數千百本極為神速,為中國有活字板印刷之始。
畢瑄 明,洪武初知東莞縣,時遭元季兵燹,瑄扶循安輯,流亡來歸。田裡日辟,廉能之譽著聞於時。
畢輝 明,東平人。洪武中為崇德知縣,在官執法不容奸惡。帝造行人齎勅勞之,賜以樽酒。
畢自嚴 明,淄川人,字景曾。萬曆進士,授松江推官。年少有吏才,累官至太僕卿。天啟初遼陽覆,廷議設天津巡撫,專飭海防。改自嚴右僉都御史以往。置水軍,繕戰艦,備戍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先習陸戰,軍由是可用。在事數年,綜和撙節,公私賴之。轉南戶部尚書,以忤魏忠賢引疾歸。崇禎初起戶部尚書,晉太子太保,致仕卒。
畢亨 明,新城人,字嘉會。成化進士。授吏部主事,仕至南京工部尚書。亨氣識英遇,好學多問。耿介正直之操,有古大臣風。
畢宗義 明,河南人。留心術數之學,善相地,有奇驗。
畢昌 明,仁和人,字裕後。永樂進士。累官吏部考功主事,升郎中。二十餘年,清慎如一日,有雅度。人未嘗見其疾言遽色。官至南京左通政。
畢本 明,淄人,字子務,號崑山。善畫山水人物,工詩嗜琴。
畢藎臣 明末太醫學家,字敦五,新城人。授太醫院吏目,崇禎壬午城陷遇害。精傷寒,痘症,時常設葯施人。
畢拱辰 明,掖縣人,原籍文登,字星伯。好讀書,工詩。萬曆進士,由知縣遷翼寧兵備僉事。李自成攻太原,拱臣與巡撫蔡懋德以死守,城破,抗節死。
畢懋良 明,歙縣人。字師皋,號見素。萬曆進士,由萬載知縣累遷福建左布政使,賑飢民,減加派,撫降海盜,以善績稱。後擢戶部右侍郎,督倉場。以補附魏忠賢落職,崇禎時起兵部左侍郎,致仕歸卒。
畢懋康 明,懋良族弟,字孟候,號東郊。萬曆進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視鹽長蘆,天啟初累官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魏忠賢以其趙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際逵刻附麗邪黨,遂削職。崇禎初起南京通政使,歷南京戶部右侍郎,旋引疾歸。工古文辭,能畫。著有西清集,管涔集,疏草。
畢鏘 明,石棣人,字廷鳴。嘉靖進士。歷官南京戶部尚書。帝以風霾諭所司陳時政,鏘上九事,並切要,近幸撓之,不盡行乃引年歸。鏘遇事守正,有物望。致仕後,賜存問者再。卒謚恭介。
畢翰 明,休寧人,字伯羽。穎悟力學,得王守仁傳習錄。即走書間喜怒哀樂之中。後從羅欽順證悟宗旨,著有性學衍義諸書。
畢沅 清,鎮洋人,字湘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嚴山人。乾隆進士,官至湖廣總督。好著書,鉛槧不去手。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氏。編年之史,莫善於溧水。因有傳經表,經典辨正,續資治通鑒之作。其他著述有山海經,晉書地理志校注,關中中州山左金石諸記,靈岩山人詩文集。
畢瀧 清,沅弟,字澗飛,號竹痴。工畫山水及竹,蒼雄而秀,深得古法。又工詩。
畢金科 清,臨沅人,字應候。咸豐間從塔其布軍,驍健亞於塔其布。能匹馬陷堅,穿出敵陣之背,戰樟州鎮,復饒州累官游擊。攻景德鎮,陷陣死,謚剛毅。
畢溥 清,沅從弟,字逢源,號竹濤。工書法,深入趙、董之室。
畢大椿 清,婁縣人,字澗雲,號松友。工畫山水,供奉內廷。後歸里省親,得疾端坐而逝。
畢宏述 清,海鹽人,字既明。精篆隸,有六書通,念園詩草。
畢曰澪 清,益都人,字秋岐。康熙中由貢生任知縣。有「滇游記」,「蒼洱小記」。
畢定邦 清,山東人,字康候。其交善拳棒,父以武藝游閔,定邦悉得其傳。父死隨饒廷選平小刀會有功,復從戰江西,解廣信圍。後率所部歸閔,勇械鬥,定邦彈壓之,中槍死。定邦性至孝,明大義,其轉戰廣信時,年二十餘,翩翩如書生,遇敵未嘗怯。及死,人皆惜之。
畢振姬 清,高平人,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雲,順治進士,歷員外郎。公餘獨坐陋室中,布被瓦鐙伏讀不倦,時稱為有官僧。官至湖廣布政使。清操絕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摘抄,三川別志,西北文集。
畢紹棠 清,直隸人,字也香,嘉慶時官知州,工書畫。清蔣寶令《墨林今話》曰:也香書宗二王,無劍拔弩張之態,書法蒼勁有力。
畢著 清,歙縣女子,字韜文。父守薊丘,與流賊戰死。著時年二十,夜率精銳入賊營,刃其渠,眾潰遂與父死還,後歸王聖開。偕隱崑山卒。
畢華珍[清]字子筠,江蘇太倉人。工畫山水,空濛蕭瑟,似能不能。尤工吟詠,名列乾、嘉(一七三六至一八二O)詩壇點將中。晚歲養痾禾城(今浙江嘉興)。築梅巢以居,作雜詩三十七首,傳誦一時。咸豐(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初與秀水王仲瞿(曇)為忘年交,曾登其煙霞萬古樓。《寒松閣談藝瑣錄》。
畢萬侯[約公元一六五三年前後在世]字晉卿,吳縣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世祖順治中前後在世。工作曲,著有紅芍葯、竹葉舟、呼盧報、三報恩、萬人敵、杜鵑聲等傳奇六種。《曲錄》新傳奇品評為「白壁南金,精彩眩目」。
畢道遠 清,淄川人,原籍文登,明沛縣知縣畢靖之七世孫。字東河,道光進士,任曹河總督二十年,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畢慧[清]女。字智珠,號蓮汀,自號靜怡主人,江蘇太倉人。沅(一七三O至一七九七)女,適嘉善陳覲光。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工詩,其踏青詞載入吳澹川南野堂筆記。著有遠香閣吟草、名列國[清]朝名媛集。《楓涇小志、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近現代名人
畢士臣
作家、戲劇家、曲藝家,菏澤新聞學院教授,主講影視創作;系全國第五次文代會代表,受過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曾發表出版600萬字的作品(長篇小說30餘部,中短篇作品數百篇,學術論文26篇,劇本8部),20次獲省級以上獎勵,並八次在全國性創作會議上介紹個人寫作經驗;國家、省、市級報刊,電台、電視台多次報道其事跡,名字與成就收入文學史和《世界名人錄》以及《世界名人網》。巨野縣萬豐鎮順河村(西順河集)人
畢德柱
因革命工作需要,後改名孫重遠。中國共產黨黨員、原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宜賓分院檢察長、宜賓分院顧問。
畢伯濤
畢伯濤,名達,別號「黃山樵子」。生於1885年,卒於1961年,祖籍安徽歙縣,寄居鄱陽,清末秀才。
畢華德
畢華德 (1891--1966),眼科學家。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通縣協和醫學校,獲博士學位。1924年留學奧地利。1925年獲維也納大學眼科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協和醫學院講師、副教授。1940年起開業行醫。1946年起,歷任北平大學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眼科主任,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眼科學會主任委員。專長眼屈光學及外眼病學。設計、製造了「模型眼」、沙眼模型等教具,對中國眼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編著有《眼科全書》(第一卷)、《軍醫眼科學》等。
畢天民
畢天民 (1900--1959),教授。黑龍江樺川人。1925年畢業於奉天醫科專門學校。1929年起,先後在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劍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學習,1932年獲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36年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研究室進修。1937年回國。曾任遼寧醫學院副教授,齊魯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第一軍醫大學、吉林醫科大學教授。是中國公共衛生學開創者之一。
畢群
畢群,男,漢族,1939年11月生,河北河間人。197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2月參加工作,包頭鋼鐵學院冶金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文化,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包頭鋼鐵公司煉鐵廠副廠長,包頭鋼鐵公司副經理,包頭鋼鐵公司黨委常委、常務副經理,包頭鋼鐵公司經理兼黨委副書記,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2000年2月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畢修勺
畢修勺 (1902--1992),筆名碧波。文學翻譯家。浙江臨海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5年回國。曾任上海勞動大學、立達學團教師,上海《革命周報》、《掃盪報》總編輯。建國後,歷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長期從事法國文學、哲學和史地著作的翻譯工作。譯有〔法〕左拉《萌芽》、《崩潰》、《勞動》,E·邵可侶《人與地》等。
畢鳴岐
畢鳴岐 (1903--1971),山東利津人。曾任福茂、德華、德孚、孔士洋行經理。後獨資經營華*貿易行,任經理。建國後,歷任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經理,天津市第一屆政協副主席、副市長、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第二屆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員。
畢德顯
畢德顯,1934年燕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1940年入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系,次年獲碩士學位,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1944年獲博士學位後應聘去美國東部RCA公司的新產品試制部工作。1947年回國任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1949年擔任大連大學的電機、電訊兩個系的系主任。1952年初調到張家口軍委工校。此後一直在通信兵技術院校工作。在雷達理論、資訊理論及電磁場與天線理論方面都具有較深的造詣和突出的建樹。他是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也是中國電子學界最早進行資訊理論在雷達和通信中應用的研究者。為把資訊理論普及到通信、雷達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長期致力於國防通信的教學、科研的領導工作,培養出大批高級電子技術人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現代化和指揮自動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主編《電波傳播》、《脈沖技術》、《資訊理論基礎》、《電視基礎》、《天線饋電設備》、《電磁場理論》,發表過《坑道天線理論研究》和《信號設計》等論文。
畢淵明
畢淵明 陶瓷美術家。安徽歙縣人,伯濤子。自人師學藝。1925年起隨父學畫。1932年後,曾任浮梁縣陶瓷職業學校教員、景德鎮美術研究社副社長。建國後,在景德藝術瓷廠從事創作、設計工作。將國畫寫意技法動用於陶瓷美術。精於畫虎,素有「畢老虎」之稱。
畢際昌
畢際昌 山西和順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和順縣武鬥科幹事、中共和順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太谷縣委書記。建國後,歷任福建省工業廳副廳長、廳長,福建省經委主任、省計委副主任、省革委會副主任、副省長,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常務董事、副總經理,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副董事長。
畢務國
畢務國(1922—2006年)。畢務國1922年2月生於文登架子山村,父親經商,他從煙台蠶絲專科學校畢業後,被父親安排到威海「仁聚德」學習經商,22歲時創辦了「新聚昶」公司,常年奔波於青島、上海、香港之間,1950年遷居香港,1954年移居巴西,定居聖保羅。他從開雜貨店起步,專營中國工藝品批發,很快成為拉美最大的中國工藝品批發商。此後,除購置不動產外,還在聖保羅與友人合資興辦麵粉廠、絲織廠、酒家、飯店等10餘家企業。1966年,巴西國會通過亞馬遜開發計劃,次年亞馬遜區首府瑪瑙市被辟為自由港。畢務國當機立斷,在瑪瑙市投資成立東方企業集團,在工、農、商、不動產、進出口貿易等方面投入開發,並將全家遷到該市。他利用瑪瑙市自由港進口外國貨豁免關稅的優勢,大做進出口生意。繼而增設東方建築置業公司,集中財力進軍不動產。到20世紀90年代末,畢務國的東方企業集團擁有15.6萬畝農場,九大產業公司,涉及航運、工業、農業、商業、醫葯、房地產、進出口等多種行業,納稅額為各公司之首。鑒於他在開發亞馬遜地區中所做的卓越貢獻,巴西中央政府曾三度授予十字勛章。1968年9月在日本東京當選為世界華人會議主席,成為世界華僑首領,是著名的僑務活動家,為中巴1974年建交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心繫家鄉,十多次為祖國和家鄉捐錢捐物,在高村鎮虎山村建設了「畢務國小學」。2006年4月21日,畢務國先生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84歲。
畢克官
畢克官 (1931.2—) 山東威海人。擅長漫畫、理論。究員。195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師從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韋啟美先生。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美術》雜志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美協理事,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 七屆、八屆、九屆委員。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畫展。5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和《漫畫》編輯,同時創作漫畫和美術評論。1974年起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做史論研究工作,為研究員。重點就中國漫畫史和中國古代民窯瓷器上的繪畫進行研究。先後出版專著《畢克官漫畫選》、《中國 漫畫史》、《中國漫畫史話》、《漫畫的話與畫》等10部。曾先後在北京、香港、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並舉辦漫畫史和瓷繪藝術講座。曾任美術研究所所長長。現為全國美協理事。
畢克
畢克 (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原名畢德泉,又名德全。山東濟南人。1952年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制廠任配音演員、導演、藝委會副主任。先後為《海之歌》、《白痴》、《僅次於上帝的人》、《陰謀與愛情》、《警察局長的自白》、《苦海餘生》、《卡桑德拉大橋》、《尼羅河慘案》、《陽光下的罪惡》、《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老槍》、《追捕》等約五百部譯製片配音。還為多部國產美術片、科教片配音。後兼任譯製片導演,執導了《兆治的酒館》、《鐵面人》、《老槍》、《罪行始末》、《總統軼事》、《威尼斯麵包師的兒子》、《遠山的呼喚》等譯制影片,其中《遠山的呼喚》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外國譯製片獎。
⑥ 全國各省省會的來歷
山東: 濟南: 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牲的「龍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城子崖而被命名。近幾年,又在城子崖發現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大型龍山文化城址。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地。秦朝,濟南地處濟北郡。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這一時期,佛教在濟南興盛,以歷城縣柳埠朗公寺為中心,形成山東一帶的佛教盛地。隋朝開皇三年,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北宋政和六年,又把齊州升為濟南府。被稱為「文學之國」、「富饒之地」,為全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珍藏於今的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銅版,為現存中國最早的商標,表明了當時濟南工商業之發達。「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辛棄疾(字幼安)創作了大量的詩詞篇章,分別成為蜚聲中華詞壇的「婉約派」、「豪放派」傑出代表。城市園林湖泉經知州曾鞏等人的整治,更加明媚怡人引得文學大家黃庭堅吟贊「濟南瀟灑似江南」。明初,濟南轄泰安、德州等26縣。洪武九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至此,濟南成為山東省會。本世紀初,濟南成為膠濟、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點,八方輻輳,商貨轉運便利。解放後,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
山西:太原:太原市是一個具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史稱晉陽,簡稱並,是山西省省會。始建於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時期,稱為晉陽邑,戰國初期為趙國都城。秦代,太原郡為全國36郡之一,西漢又稱並州,為全國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稱並州的淵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趙、後燕、前燕、前秦及北齊,都以太原為國都。隋朝時,晉陽在全國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發祥於晉陽,封晉陽為北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亦以太原為國都。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史載有「控山帶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譽,郭沫若先生也有「遠望太原氣勢雄」的詩句。到清代,太原已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手工業城市。民國時期,太原即為省轄市。
河南:鄭州:早在3600年前,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鄭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中華民族及其光輝燦爛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鄭、韓5次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族黃帝的出生地軒轅之丘,位於鄭州市境內的新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鄭州市登封)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滎陽一度成為「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為鄭州、管州州治,成為鄭州地區政治、經濟中心。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和通濟渠後,鄭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絕」,成為全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本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州的民族工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在中國工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1929年至1931年鄭州曾一度廢縣設市。1948年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鄭州市,1954年成為河南省省會。
河北:石家莊:河北省的名稱最早產生於1928年中華民國時期。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衙門(相當於現在的省會)由正定搬遷到保定,從此,保定成為直隸巡撫衙門所在城市。
在此後的二百四十年間,保定一直作為直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清政府當時在全國設八大總督衙門,直隸總督的權勢最大,地位最高,為全國八大總督之首。方觀承、劉墉、榮祿、曾國藩、李鴻章等二十八人先後任直隸總督。許多涉及全國的重大事項,在這里制定出台。
1913年,直隸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23年10月10日,曹錕賄選總統成功,在保定就任大總統,並以原直隸總督衙門為大總統府。
1928年,直隸省更名為河北省。
1935年6月1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回保定。
「七七」事變後的1938年1月1日,日偽於天津成立偽河北省公署,後於1939年遷到保定。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的河北省政府於同年9月20日在西安成立,隨後遷往北平。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到保定。1947年11月10日再度遷往北平。
1949年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軍區在保定成立,河北省省會設在保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就設在原直隸總督署。
1957年——1958年間,具體時間記不太清了,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再度遷往天津。
1966年5月1日,天津成為直轄市後,河北省省會又一次從天津遷到保定。省委舊址為現在保定五四東路上的河北大學,省政府舊址為現在保定青年路上的華北電力大學。根本不存在前文作者所說的38軍不讓河北省省會進駐保定的問題,38軍與原駐保定的69軍換防是在文革開始以後的1967年2月16日。
之所以河北省省會遷石家莊,這就要說到文革中的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在石家莊成立。本人胡謅一下吧,那是因為當時處於文革之中,派性斗爭嚴重。保定駐軍38軍支持的一派群眾組織與北京軍區、河北省軍區、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的主要領導成員嚴重對立,不相水火。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省革命委員會設在保定的話,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恐怕不好開展工作。
湖南:長沙:長沙一帶的人類活動歷史可追蹤至約20萬年以前。商周之前,長沙屬於是三苗部落。商周時期則以越人為主體。「長沙」作為地名出現始於西周《逸周書•王會篇》中,距今約有3000多年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逐步納入楚國版圖。經過楚越兩族的共同開發,長沙成為了楚國南部一個經濟、文化、軍事重鎮。
秦統一中國後,設長沙郡,為當時全國36郡之一,以今長沙地區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嶺,東鄰鄱陽湖西岸和羅霄山脈,西接沅水流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將助其滅秦的秦番陽令吳芮封為長沙王。前202年(高祖五年),將秦的長沙郡改為長沙國,長沙郡附廓之縣「湘縣」改為「臨湘縣」,於是長沙首次成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築起城牆地位逐漸重要。
三國時期因戰略位置的重要,長沙經歷了激烈的爭奪戰爭,最終歸於孫吳。西晉統一中國以後,又沿襲漢代的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晉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馬義為長沙王,「以郡為國」。從此直到後來的東晉、南朝,歷代封建王朝都曾以長沙為封國(邑);另外,在地方行政方面,307年(永嘉元年),晉懷帝分荊、江、廣州,另立湘州,也以臨湘(今長沙)為治所,幾經省廢,到454年(劉宋孝建元年)才穩定下來,是歷史上第一次一湖南境內大半為主要轄區的高層政區。
隋統一中國後,隋文帝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長沙郡廢除,煬帝時,又進一步改制,潭州又改為長沙郡,從此,轄境廣闊的湘州不復存在。但是,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中心,其地位與作用卻是鞏固和加強了。隋朝的長沙郡大大地跨越過湘江,達於整個湘中地區,基本上奠定了從此直到清代長沙建置的規模。
621年唐收撫長沙後,即將長沙郡改為潭州,仍以長沙縣為治所,宋代為潭州長沙郡治,荊湖南路的轉運使司、提點刑獄使司和安撫使司三大衙門都設於潭州城內,其安撫使並由潭州知州兼任。
兩宋為長沙經濟、文化發展的關鍵時刻,城市規模比唐五代更為擴大,其城垣四至直到清末也沒有超過,人口稠密,漢化水平應經相當高,蔚然成為「湖湘一大都會」。
1279年,元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長沙又先後成為元朝湖廣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和天臨路的治所。
明初,是古代長沙政治體制日臻完備與成熟的時期。湖湘平定之初,原湖南宣慰司即行廢除。1369年(洪武二年),天臨路改名為潭州府,1372年(洪武五年),又改為長沙府,直屬湖廣行省。至此,明代長沙地區的府、縣(州)行政體系最終確立,長沙的行政區劃也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長達5個多世紀之久。同時,明代的長沙,還是明王朝的一個藩封重地。而明代直至清初的遷移到此江西的移民非常興盛。至今,長沙居民中很多人的祖上都來自鄰省江西。
清代前中期是長沙古代歷史的終結之時,也是其歷史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其社會經濟、文化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長沙成為湖南省治。至此,湖南成為一個單獨的行政省。兩湖分治,是長沙政治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事件。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最終得以確立,而59年後(雍正元年),湖廣分闈,長沙士子考升舉人便不復再懼洞庭波險。
民國11年(1922年)長沙被定為湖南省省會。當時為適應城市發展,1923年至1924年,巍然屹立於湘水之濱達千年之久的古城牆最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被大舉拆除,僅剩下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如今成為了供人們訪古尋幽的千古名勝。民國22年(1933年)長沙市作為一級行政區域正式成立。之後,1938年11月12日的「文夕大火」導致長沙城區80%的房屋被燒毀。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接連發生四次長沙會戰。長沙成為當時的抗戰主戰場。戰後城市雖進行了重建,但絕大部分地上古跡建築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1949年8月22日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共和國建立後,長沙作為湖南省的省會一直至今。
太晚了~ 該睡了。。 改天有空再幫你查資料去。先到這兒吧~
⑦ 王氏一族介紹
一、來源
在遠古的周代,有位國王周靈王,他的長子姬晉(黃帝第四十二代後人,字子喬)生於公元前565年,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年少冊立,十五歲就輔佐父王治國。但太子晉寬厚仁愛,卻生性耿直,說話總是讓父親周靈王不愛聽,所以得不到周靈王的賞識。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濫,危及王宮,靈王決定壅塞二水,太子晉直諫阻塞之不當,主張像大禹治水那樣因勢利導。不料觸怒父王,結果被廢太子,貶為庶人,逐出王宮,流落民間。
太子位被廢,立其弟貴為太子,太子貴即位後稱為周景王。周景王因子喬在太子位時得到百姓和大臣的擁護,並對子喬產生痛恨、妒忌,在靈王面前百般挑撥,也成為致使子喬的太子位被廢的一個主要原因。貴即位後下令要除掉子喬,子喬得知後連夜攜妻帶子,逃往自己外公的家鄉晉國。晉國國王晉平公早就聽說了太子晉的賢名,於是就收留了他。由於晉原來是太子,又是皇室出身,便賜他為王姓,從此子喬就姓王,叫王子喬。
但太子晉被貶後,鬱郁不樂,於公元前549年,齎志而終,年僅十七歲。
太子晉雖一生短暫,但他作為王氏立姓開始之始祖,王姓人對其始終不忘,有著追思敬仰之情。太子晉的兒子姬宗敬,做官做到司徒職位時,痛恨祖父對自己父親的不公,冒著大不敬的罵名,就著民眾對他出自王家的叫法,將自己的姬姓改成了王姓。
太子晉後人即為王氏,至其二十世孫秦朝武城候王離有王元、王威兩個兒子,王元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遷到山東琅琊郡,成了琅琊王氏的第一世祖,王威則居太源,是為太原王氏的祖先。
二、王姓相關的其它來源
姬姓,黃帝之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周朝的國姓。黃帝的嫡系後裔世世代代以姬姓相沿襲,非嫡系子孫便分成其它姓氏,如周姓、吳姓、王姓、楊姓、魏姓、趙姓、韓姓、孫姓、鄭姓、馮姓、衛姓、何姓、張姓、謝姓、華姓、於姓、康姓、孟姓、汪姓、毛姓、戴姓、龐姓、熊姓、項姓、賈姓、郭姓、樊姓、霍姓、管姓、石姓、文姓等。
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有稱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任魏國將軍,才重得顯貴。先秦時期,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徒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距今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除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外,還有3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氏,己有2700年的歷史。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距今己有2400年的歷史。
三、江右鍬溪王氏的來源
鍬溪始祖偞之公,屬太原郡琅琊派系元公之裔,覽公第六子琛公的十二世裔孫。官拜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公因訪其祖跡而來鍬溪定居。據家譜記載:琛公長子稜公是西晉王導的從弟,少時清顯,官丞相從事中郎,出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侃公是稜公的胞弟,也就是偞之公的十二世宗祖,侃公曾出任豫章廣武將軍,因為他們的先祖三百年前曾在南昌做官,按理稜公應有後人還在南昌。
自偞之公來德安鍬溪定居落業後,生子瓘文,唐時為凌煙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是為鍬溪二世祖(晉世四十五世)。瓘文公生子二,定、海(晉公四十六世)。定公生子三,靖、顯、暉。海公生子二,明、昭(晉公四十七世)。靖公生子三,濱、復、誼。顯公生子二,誠、溶。暉公生子一,哲。明公待考。昭公生子三,澄、密、燮(晉公四十八世)濱公居鍬溪舊宅,生子三,平、振、儼。復公為孝感縣丞,娶袁氏生子一,衡,公遷興國洴田(今名泉口坂)。公妣合葬猛虎跳澗。誼公徙居蘄春白沙河,生子二,麗、霖。誠公唐大中五年(851年)登第,咸通間為豫寧令,遂而家焉:公生子三,怡、惇、恆。溶公精地理,欲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未果,生子一、義。哲公生子一,銳,葬新建路口。澄公生子二,慶、寶。慶公欲遷黃土(今九井)未果。密公由鍬溪樓下遷九江府(待考)。燮公住珠明庄(今愛民碧山王村),生子二、坪、本(晉公四十九世)。平公居鍬溪生子君御,振公(待考)、儼公(待考),衡公娶楊氏生子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霖公(待考)。惇公生子君甫,遷西源庄(今德安吳山鄉林居村)。恆公遷楓林郎溜田,馬頭坑(地名無考)。義公生子君濟,君朋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銳公生子三,君明、君權、君顯。明公因避亂早徙居武寧田畔,與家鄉音信隔絕。君權公於五代間兵荒馬亂時,遷居武寧安樂鄉驢駐坪,公享年期頤,葬樟樹口尾。顯公兵亂時遷武寧五鳳山,慶公長子君津,因五代兵亂遷徙瑞邑洪陽上鄉顏坑(今瑞昌市洪一鄉蛟溪)。慶公次子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長子君滿,第三郎。唐末、昭宗爵封端公,居長溪山祖(今鄒橋畈),歿葬櫟榔塘畔。寶公次子君演,第五郎,先鋒使,歿葬曹家坑。寶公三子君淺,第十郎,字禹源,唐置鎮南軍節度使,國子祭酒兼御使大夫。公卒葬於黃土坡(今九井李塘沖附先壠)。寶公四子君汴,系官司鎮南軍,節度使,佐廂兵馬,右押衙檢校,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公天佑三年(907年)歿葬茶培坑。平公生子君源(待考)。本公生子君澗,珠明祖(以上君字輩,為晉公五十世)。
再補偞之公的資料,偞之公初由山東臨沂市膠南縣遷入金陵任職(今南京),由金陵再遷洪洲(今南昌)官拜洪洲刺史(相當於今南昌市長)因避戰亂,於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擇地隱居德安鍬溪,所成為江南(江右)鍬溪王氏一世始祖。偞之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學超眾,文武雙全,深受女王武則天的器重。於垂拱元年(685年)拜凌煙閣大學士,賜封金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
瓘文公其後裔繁衍五代,人丁興旺。君字輩有兄弟二十餘人:君御,君湘,君源,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顯,君津,君澤,君滿,君汴,君淺,君演,君涌,君沅,君澗等。至唐宣宗十二年時,戍寅年(公元858年)鍬溪出現過戶則百餘,人則近千,樓宇連貫,雨不濕腳,良田千畝。鍬溪東西兩岸及二沖等處,接棟連楹無尺寸空址。我們祖上在鍬溪的居地,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愛民鄉土塘三組鍬溪王氏祖地。
若要論具體精細的方面來說,還需審慎、嚴謹和仔細。四十九世祖平公,生子君御,居鍬溪。衡公生子二: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怡公光啟元年(885年)遷岡廉村待考。惇公生子:君甫,居西源。義公生子二:君濟、君朋。遷居三萬。銳公生子三:君明,因避亂早遷武寧田畔,與家庭音信隔絕無考。次子君權,五代(907—960)兵亂,遷居武寧安樂都驢駐坪。三子君顯,遷武寧五鳳山。慶公生子:君津、君澤。君津,五代兵亂,遷瑞昌洪陽上鄉顏坑。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君滿遷長溪山鄒橋坂;次子君演居黃土;三子君淺居黃土(今九井)楊梅綠水界;四子君汴居黃土;五子君涌,兵馬副使遷徙不明。本公生子君澗,遷珠明村。
四、關於鍬溪王氏的字輩
鍬溪王氏始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始有君津、君汴二公首次纂修《鍬溪王氏家譜》。定下了40個字派行詩: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廷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鍬溪王氏分布全國各地,這40個字也散布到全國各地,曾由王賢勇、王義炳帶領幾位族人走訪了兩省15個縣的鍬溪宗親,查閱了各縣的派序:發現有百分之七十是用唐代40字;百分之三十用自創派序;有的還誤用太原派序;有的則跟別支系的派序混合在一起;有的家譜上有唐代40字。但未起作用。特別對自創派序,我們走到他們的庄門,可無法按輩分稱呼,只好稱其為家門。這些庄門沒有記住先祖的兩句遺囑:「居方源自合,念祖派相通」,故造成今天相逢的尷尬。
五、江西德安縣鍬溪王氏歷代世系
1世—晉、2世—宗敬、3世—仕蠲、4世—森、5世—質、6世—升、7世—昱、8世—穎、9世—弼、10世—景、11世—錯、12世—賁、13世—渝、14世—息、15世—恢、16世—元、17世—頤、18世—翦、19世—賁、20世—離、21世—元、威、22世—道行、23世—謙、24世—樂、25世—吉、26世—駿、27世—崇、28世—遵、29世—音、30世—融、31世—覽、32世—琛、33世—侃、34世—戩、35世—明德、36世—璿、37世—尹壽、38世—施仁、39世—政、40世—廷治、41世—灝、42世—釴、43世—偉、44世—偞之(鍬溪王氏始祖)、45世—瓘文、46世—定、海、47世—靖、顕、暉、明、昭、48世—濱、復、誼、誠、溶、哲、澄、密、燮、49世—平、振、儼、衡、麗、霖、怡、惇、恆、義、銳、慶、寶、坪、本、50世—君御、君湘、君沅、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顕、君津、君澤、君滿、君演、君淺、君汴、君涌、君源、君澗。
以下世系以字派為准: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
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輝騰漢,芳芝秀遇春。
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說明:功字輩89世、瑞字輩為90世
註:偞之公之上應有研究、偞之公之下無異
(引自中華鍬溪王氏聯誼總會 王賢勇)
六、關於茅田宗祠
茅田王氏派系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宏。
宋丹嘉時善,化愛永興隆。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飛騰漢,芳枝秀遇春。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王氏宗祠,亦稱茅田王氏宗祠,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茅田村,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毀於文化大革命,於二OO七年重建,佔地面積達1800餘平方米。曾被有關專家譽為鄂南第一祠。
七、王氏始祖子喬公在安徽巢湖的傳說
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今紫薇洞景區內,相傳春秋時代,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得名。
巢湖王喬洞,作為王子喬修煉過的福地,想來王氏宗族的子孫們知之甚少。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相傳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而得名。它是個呈弧型的天然石灰岩熔洞。洞長40餘米,高5-7米,寬4米左右。主洞口朝南,東岩壁上有明嘉靖年間刻的「王喬洞」三個楷書大字。後洞口略偏北,石窟內兩壁上刻有大小佛像520餘尊,另有虎,象,馬,獅,麒麟等動物石刻多處。此外洞中還有刻碑六塊,最早的為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其餘均為明清兩代遺物。據此推測佛像的雕刻年代在北宋以前。它是安徽省唯一的一處摩崖雕刻石窟,省級文保單位。洞內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佛像全部沒有頭,佛像為何無頭?一直是個迷。
八、歷代名人名士
從西漢王吉為琅琊王氏這個宰相世家開辟歷史以來,經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未年,大約一千年時間,族中有六百餘人的名字永遠刻在人類文明史上,同時,到唐朝未代宰相王摶止,還造就了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九十二位宰相,其中權位最為顯赫的要屬東晉宰相王導,他因擁立司馬氏建立東晉政權有功,幾乎使王姓之人占據了東晉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職,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與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巔峰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琅琊王姓是為天下第一旺族。同時在講究「忠孝節義」的封建社會里,生活在漢晉時期的王祥、王覽兄弟,更以王祥「卧冰求鯉」,王覽「捨身救兄」被譽為「二十四孝」之一的美名,從而使琅琊王氏顯赫一時。不僅如此,琅琊王氏的女子也不簡單,在自西漢景帝皇後王氏始至明熹宗生母王皇太後止,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三十六位皇後中,就有十二位是出自琅琊王氏,王家三十六位皇後是十二個王朝三十二位皇帝的配偶,又是十六位皇帝及四位太子,六位王爺,十五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吳主孫權、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等蓋世明主;在所生皇帝中,有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
以上內容部分引自:http://www.xalyws.com/bbs/Default.asp?GroupID=5
(王氏論壇)。
⑧ 李自成後來去了哪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潼關,李自成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另說李自成脫逃削發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出家。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原名鴻基,中國陝西米脂人,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大順政權的建立者。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去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種地。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高利貸,當年冬季,李自成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經嚴刑拷打後放在太陽下曝曬。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又殺死自己通姦的妻子韓金兒及其情人蓋虎兒,同侄兒李過於1629年2月投奔甘肅甘州的駐軍總兵楊肇基麾下,升任把總。
1629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造反起義。
征戰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掛的義軍。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後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在這期間,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凌遲處死。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李自成率余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1636年後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殺。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明史》稱其為闖賊。
崇禎十年(1637),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稱王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飢民,隊伍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
覆滅
1644年1月李自成東征北京,攻克太原、大同等地,明朝官吏紛紛來降,3月17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 藩。但不奉詔與覲耳。」3月19日破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從3月27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
據說李自成進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1644年4月13日,率二十萬軍親征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22日,吳軍戰敗。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逃往西安。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潼關,李自成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另說李自成脫逃削發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出家。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⑨ 徵集我國古代才女故事!!
秦淮八艷
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妓,有兩個版本:
顧橫波 馬湘蘭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鄭妥娘
李香君 李貞麗 王月 寇湄 陳圓圓 楊宛 王微 柳如是
又稱「金陵八艷」。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她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艷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她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准,但是卻歷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氣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者何止百千?諸多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命運皆與她們有著重大關系。美女愛英雄,妓女愛才子。她們的艷麗不僅令凡俗之人動心,更令許多英雄才子為之神魂顛倒,乃至歷史隨之改變。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欄瓦肆,歌舞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其中青樓林立,盡是風塵女子的世界,儼然成為明代最為繁華的歌舞地。許多青樓都收留有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童女。她們教其琴棋書畫,詩詞歌舞。待其長成後便成為青樓中的招牌。金陵八艷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鄭妥娘、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董小宛皆是由雛妓養成至秦淮河一「絕色」的。
八艷不僅個個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詩詞歌舞樣樣精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關心天下大事,與繼東林黨之後的復社文人來往密切,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當真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與金陵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風流韻事被時人傳為美談。
豈知金陵四公子在當時文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成立的復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又一重要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學社團。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後,詩詞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雙全,為大明朝作過很多貢獻。他任崇禎帝翰林院檢。明亡後他為光復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講官,永曆帝的宰相。當清朝一統天下成定局之後,他又積極籌備反清復明活動。當時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萬,其孫方苞便是後來桐城派的鼻祖。
八艷中的柳如是,顧眉生,寇白門後來都從良跟隨明末的歷史名臣。明亡後,八艷中許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陳圓圓,董小宛也由此出現在當時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生命中。
當時明末將領吳三桂投在闖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著長城要塞,抵禦清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圓圓被獻與吳三桂受盡恩寵。兩人感情篤深。後來李自成麾下另一將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迷戀與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連一女子也保護不了!」將軍一怒為紅顏,自此吳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農民軍畢竟難敵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清軍入關,如風卷殘雲般將其殲滅。李自成功敗垂成,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英雄。清統一天下後,吳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為西南潘王。若當時陳圓圓未被搶,吳三桂未必會倒戈相向,歷史上是否真會有大清朝還未可知。
"董小宛與清順治帝的愛情更是驚天動地。清軍入關之時董小宛已從良嫁了冒襄。冒襄是金陵四公子之一,家財萬貫,文章才貌都是無可挑剔的。董小宛本就可幸福安穩地度過一生,不想偏遇豫王多鐸兵下江南。他早已聽聞過金陵八艷之名。於是設法構陷冒襄,搶走董小宛。後又將董小宛獻給順治帝。順治得了董小宛就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當真寵幸有加。竟在半年之內冊封其為董鄂妃。豈知在當時由剛入宮到被封為妃子一般人至少需要三年。董小宛在半年內被封為妃在清史上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她對這一切卻不怎麼在意,只掛念冒襄。這反使順治對她更著迷,不思朝政。豫王多鐸怕董小宛得寵後伺機報仇,便先下手為強向孝庄皇太後參奏,攻擊陷害她。孝庄皇太後終為所動,下旨令董小宛出家當尼姑。董小宛做尼姑後也不怎麼悲傷,反倒清靜自在。但順治帝卻難以割捨,思念日深。她病逝後,順治便看破紅塵,落發為僧。一代君王就這樣做了和尚。若董小宛未被逐,那麼清史又將怎樣演下去呢?順治帝自是不會出家做和尚的了。"
此系傳說,不可信,請看董小宛的詞條。
金陵八艷,色冠一方,她們的命運與帝王將相緊連在一起。許多歷史事件的背後,帝王將相的許多令常人難以理解詭異出格的行為都可從她們的命運中找到答案。英雄愛美女,金陵八艷之艷,可謂艷之極至!
一、風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採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佔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於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氏並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這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後,「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6年錢氏去世後,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
二、傾國名姬陳圓圓
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盪,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吳氏進爵雲南王後,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綉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三、艷艷風塵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周旋,勇於斗爭。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於才氣、風流倜儻,兩人一見鍾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是復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別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比婢女還要用心。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
小宛還曾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從前在蘇州的時候,小宛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小宛題詞,並有二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小宛的畫傳世絕少,該圖是一幅難得見到的佳作。到如皋後,她保持著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飯量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為辟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列為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為過。
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舍,還常常反復回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禪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辟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致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小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為絕品的「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辟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黎遂球鑒賞,黎遂球嘆為觀止。小宛還用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只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四、俠肝義膽李香君
在明末那個非常墮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面對的局勢,正日益變得內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綉樓里,卻生活著一群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
位於鈔庫街中段的媚香樓,就是這些綉樓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其實,在當時的秦淮八艷中,李香君的名氣並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麼大。而現在漫步秦淮舊巷,能找到的綉樓也只剩下這一座了。這是一座兩層高的綉樓,樓梯狹窄,行走的腳步聲,透過樓板清晰地向上傳去。崇禎十二年的秋天,年僅21歲,但已名聞四方的復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剛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便拋開即將開始的鄉試,直接走上了這架暗紅色的樓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溫柔纖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她坐在綉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著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驀然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一定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只是可惜選錯了時代背景。隨著滿清鐵蹄的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朱氏親王倉皇南渡,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權。
復社的死對頭阮大鋮,抓住了這個機會,從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來。他投靠南明佞臣馬士英,出現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鋮本是一個被清流階層所唾棄的人物,但他還是想改頭換面。於是,他企圖用金錢收買侯方域,來達到他個人的政治目的。這一伎倆,很快就被才識過人的李香君識破。她堅決拒絕了阮大鋮的金錢誘惑,並要求侯方域立即與之斷絕關系,劃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鋮,用卑鄙的手段進行報復。侯方域無奈,揮淚離開了南京,這段短暫的愛情也倉促地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
不管侯方域後來的表現如何,應該說,李香君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是無可非議的。事後,她還是在這座綉樓上,對友人深深地感嘆道:「田公豈異於阮公乎?吾向之贊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對愛情的追求如此堅貞,且是發生在一個秦淮歌妓的身上,實屬難得。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團歷史中的泡影。對於李香君來說,她所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所追求的愛情最終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滅。這個在書本上被標榜為有報國之志的名士,曾經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氣節上,並沒有堅守多久,他於順治八年又參加了由清朝組織的科舉考試,結果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在愛情生活上,他也沒有像《桃花扇》中所寫,在棲霞山與李香君重逢。再翻讀侯方域的人生歷程,他應該是一個很失敗的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滿樹的桃花已經凋謝,落紅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題有侯方域詩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裝,與過去訣別。她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里,出家為道士。史書言,李香君後不知所終。
五、俠骨芳心顧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同時,她也是最受爭議的一位----據說先有一位與她私訂終身的才子由於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後來她那仕於明朝晚節不保的丈夫龔鼎孳每謂人曰「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儼然一個紅顏禍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毀人名節,與多數人印象中「秦淮八艷」的俠骨柔腸,深明大義迥然有異。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嘗作《橫波夫人考》一文,對龔顧之人品大大不以為然,認為夫婦二人皆是勢利無恥之徒,利慾熏心之輩。曾被譽為「「禮賢愛士,俠內峻嶒」的橫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嗎?
顧橫波,生於1619年,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號橫波,又號智珠、善才君,亦號梅生,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據《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庄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勛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馬守真(即出生較早的馬湘蘭,也是秦淮八艷之一,明代知名女畫家,尤善畫蘭),而姿容勝之,推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賣藝不賣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嘗反串小生與董小宛合演《西樓記》《教子》。
顧橫波居於眉樓,「綺窗綉,牙簽玉軸,堆列幾案;瑤琴錦瑟,陳設左右,香煙繚繞,檐馬丁當」,時人戲稱「迷樓」----有人謂「迷樓」系指顧橫波風流迷人,訪者無不神魂顛倒,實屬望文生義。「迷樓」本系隋煬帝時建於揚州的別院,因該處「曲折幽深,閣樓錯落,軒簾掩映,互相連屬,如仙人游」, 故名「迷樓」。以「迷樓」戲稱「眉樓」,始作俑者的余懷系江南才士,當時又正對橫波一往情深,所言當為褒意,指「眉樓」建築巧奪天工,布置匠心獨具,觀之仿同仙境。此譽一出,即不脛而走,廣為延用。顧橫波個性豪爽不羈,有男兒風,在秦淮八艷中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嘗以曰「眉兄」呼之,頗似柳如是之自稱為「弟」。但較之柳,又多幾分任性嫉俗。
相傳當時的理學家黃道周(後抗清殉節於江西)嘗以「目中有妓,心中無妓」自詡,東林諸生乃趁其酒醉時請橫波去衣共榻,試試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這個傳聞未必盡實,卻反映出時人眼中顧橫波不以世俗禮教為意的作風。她的這種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風,恐怕是她後來能與江左才子龔鼎孳緣定三生比翼齊飛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備受爭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個性招來的惡果。顧橫波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之稱,自然廣受風流名士們的青睞,以致眉樓門庭若市,幾乎宴無虛日,常得眉樓邀宴者謂「眉樓客」,儼然成為一種風雅的標志,而江南諸多文宴,亦每以顧眉生缺席為憾。
六、長齋綉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18歲時游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卞賽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崇禎十四年春,吳梅村在南京水西門外的勝楚樓上餞送胞兄吳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這里他遇見了前來為吳志衍送行的卞賽姐妹,看到卞賽那高貴脫俗而又含有幾分憂郁的氣質,不由想到江南盛傳的兩句詩:「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席間吳又對卞賽的文才進行了探試,令吳不由傾倒,以後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漸深。後來吳在長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書簡,知道卞想嫁給他,心裡很矛盾。因吳聽到一消息,崇禎帝的寵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賽等。吳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只在卞賽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凄然離去。
二年後,卞賽嫁給了一諸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依附於70餘歲的名醫鄭保御,鄭築別宮資之。卞賽長齋綉佛,持課誦戒律甚嚴,為報鄭氏之恩,用三年時間為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一天,卞賽在錢謙益家裡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終於相見,卞賽為吳氏操琴,吳感懷不已,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卞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弦索冷無聲」,一派凄涼狀況。卞賽後來隱居無錫惠山,十餘年後病逝,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七、風流女俠寇白門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之一。《板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正由於白門為人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崇禎十五年暮春,聲勢顯赫的功臣保國公朱國弼,在差役的護擁下來到了鈔庫街寇家,幾次交往後,白門對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禮,溫柔親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時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歲的寇白門濃妝重彩地登上了花轎。明代金陵的樂籍女子,脫籍從良或婚娶都必須在夜間進行,這是當時的風俗。朱國弼為了顯示威風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開始,沿途肅立到內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面。
朱國弼實際上是一個圓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門是一時的需要,數月後他那儇薄寡情便漸暴露,遂將寇氏丟一邊,依舊走馬於章台柳巷之間。1645年清軍南下。朱國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師,又被清廷軟禁。朱氏欲將連寇白門在內的歌姬婢女一起賣掉,白門對朱雲:「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朱思忖後遂答允,寇白門短衣匹馬帶著婢女斗兒歸返金陵。寇氏在舊院姊妹幫助下籌集了20000兩銀子將朱國弼贖釋。這時朱氏想重圓好夢,但被寇氏拒絕,她說:「當年你用銀子贖我脫籍,如今我也用銀子將你贖回」當可了結。
寇氏歸金陵後,人稱之女俠,她「築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嘆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後又從揚州某孝廉,不得意復還金陵,最後流落樂籍病死。當時文壇祭酒的東林領袖錢謙益作《寇白門》詩追悼曰:「寇家姊妹總芳菲,十八年來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紅淚一沾衣。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一縷是芳魂。」
八、才華橫溢馬湘蘭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氏在繪畫上造詣很高,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連三次為《馬湘蘭畫蘭長卷》題詩,共7句,記載在曹寅的《棟亭集》里。《歷代畫史匯傳》中評價她的畫技是「蘭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襲其韻」。在北京故宮的書畫精品中也間雜著馬氏的蘭花冊頁,發著獨異的光彩,她的繪畫在國外一直被視為珍品。在文學上馬氏亦頗具才華,曾撰有《湘蘭子集》詩二卷和《三生傳》劇本。馬氏多才多藝,還通音律,擅歌舞,並能自編自導戲劇。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戲班,能演出「西廂記全本」,隨其學技者,備得真傳。
馬氏生長於南京,自幼不幸淪落風塵,但她為人曠達,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她的居處為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誼甚篤,她給王稚登的書信收藏在《歷代名媛書簡》中。在王稚登70大壽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後一病不起,最後強撐沐浴以禮佛端坐而逝,年57歲。馬氏死後葬在其宅第,今白鷺州洲公園的碧峰寺附近。
⑩ 呂氏歷史和人物譜——宋朝時期
十二、宋
公元960—976年 宋太祖趙匡胤年間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呂余慶因陳橋兵變擁趙匡胤登皇位有佐命功歷升端明殿學士、開封知府、戶部侍郎。以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徵召回朝為太祖創設的首任參知政事(副相)。後又以參知政事權知成都府整頓軍紀,將士畏服,境內宴然,以功加吏部侍郎。
公元965年,乾德三年。虎捷指揮使呂翰因受主帥凌辱,率部起兵嘉州,被曹彬率宋軍重創敗亡。
公元973年,開寶六年。呂余慶與宰相趙普交替執掌政事印,同等議亊,不久因疾上表請求解機務,拜尚書左丞。卒贈鎮南軍節度使。
公元975年,開寶八年。呂端以父蔭入仕為太常少卿任出使契丹副使。回朝後任司門員外郎、知成都府,獲賜金紫衣,徵召為考功員外郎。出使高麗後歷戶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大理少卿等。
公元977—997年 宋太宗 趙炅(光義) 年間
公元976年,太平興國元年。呂祐之舉進士。出使高麗,回朝後獻海外覃皇澤詩十九首,太宗嘉之。累官工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集賢院直學士遷刑部侍郎。著有文集三十卷。
公元977年,太平興國二年。呂蒙正經寒窯苦讀高中丁丑科進士第一,為宋代第十六位狀元,初授將作監丞。兄元明陳州髙水縣主簿早卒、弟蒙吉左班殿值郎正七品、蒙叟徐州偃城主簿從九品、蒙莊曹州楚邱縣丞從九品、蒙休咸平四年舉進士官至殿中丞。叔父龜祥同年進士及第,為殿中丞知壽州,生三子蒙亨、蒙巽、蒙周。
公元985年,雍熙二年。呂文仲(僧珍後裔)出使高麗,歷翰林院侍讀學士、刑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南唐進士, 富詞學,參與編修《太平御覽》等。兄文膺官至太子左贊善大夫,生一子士元。
公元988年,端拱元年。呂蒙正自翰林學士、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監修國史。
公元989年,端拱二年。呂蒙亨舉進士,因堂兄蒙正居相位而避嫌棄廷試,出任下蔡主簿,授光祿寺丞改大理寺丞。後以長子夷簡位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封魏國公。次子宗簡天聖元年進士,累官至刑部員外郎,卒賜紫金光祿大夫。三子尭簡官為太子中允。其弟蒙巽累官吏部侍郎知海州,蒙周淳化二年進士官至太常侍丞。
公元993年,淳化四年。呂端授右諫議大夫,復樞密直學士進門下侍郎任參知政事。以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得到太宗重用。同年因受妻族宋沆上書觸犯皇帝連坐罷相後又復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宗卒,呂端等粉碎宦官王繼恩的陰謀,立太子趙恆為真宗。以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加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亊,監修國史,正一品。
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呂蒙正復相二年後以右僕射出判河南府。為政不以權謀私,敢說真話,薦賢不偱私情。有人慾獻能照二百里寶鏡以求引薦被拒,所薦夷簡、富弼均為宋名相。
公元998—1022年 宋真宗 趙恆 年間
公元999年,咸平二年。呂元士舉明經,初授潭州醴陵尉,歷廬州司理參軍、秦州隴城縣令等,以疾卒於官,歐陽修為之作《隴城縣令贈太常博士呂君墓誌銘》。生四子淵、溱、淇、淙。
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呂夷簡舉進士,歷任通判、知州等,任上請免農具稅,造福於民。四月,呂端以太子太保卒,贈司空、謚正惠。生四子:藩為太子中舍人、荀為大理評事、蔚為千牛備身、藹為殿中省進馬。孫諤、諮、訥、誨在天禧、天聖、景祐年間相繼登進士。
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呂蒙正以左僕射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三次入相,加司空兼門下侍郎。後以疾罷相授太子太師,封萊國公改徐國公。卒贈中書令、謚文穆。生十一子,宋史載:從簡國子博士,惟簡太子中舍,承簡司門員外郎,行簡比部員外郎,務簡國子博士,居簡殿中丞,知簡太子右贊善大夫。師簡、昭簡、詮簡、易簡無傳。
公元1018年,天禧二年。呂言奉真宗命以侍御史、欽差身份赴西京洛陽舉行祈禱祭祀,以消弭常於晚上懸浮於空中的形同帽子一樣的不明飛行物。後經起居舍人呂夷簡捕斬了三個利用道術蠱惑人心的僧道後,不明飛行物不再出現。史稱帽妖事件。
公元1023—1063年,宋仁宗 趙禎 年間
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呂夷簡以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遷給事中、參知政事。不久拜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後因郭皇後說他依附劉太後被罷職外任。生五子公綽、公餗、公弼、公著、公孺。同年次子公餗由開封府遷居彰德府安陽縣,為安陽始遷之祖,官至太常博士、太子贊善。五子公孺以父蔭補官賜進士出身歷龍圖閣直學士、戶部尚書,贈右光祿大夫。
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呂璹與叔父呂進同登進士,以縣令遷宜州通判,至桂州值儂智高反,為轉運使權知邕州,將兵二千剿賊得首虜為多,因功遷開封府司錄、光祿尚書,賜爵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贈紫魚袋、封太師魯國公。生十子,登進士者八人:惠卿官至參知政事,德卿官至太子中允,溫卿官朝散大夫判司農寺,和卿官至河間府知府,虞卿官諫議大夫知長沙,康卿官至安州觀察使,諒卿官溫州軍事推官贈宣教郎官,升卿官翰林學士。後世南安朴里村中呂氏祠堂有「四世六登元輔;十子八捷南宮」楹聯。父呂晏亦進士官泉州府助教。
公元1038年,寶元元年。呂溱高中戊寅科狀元,初授將作監丞,因有政績升亳州通判,後任著作郎、直集賢院、《起居注》同修官。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呂夷簡由判天雄軍復入相,以申國公徙封許國公,判樞密院改兼樞密使。不久以太尉致仕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靖。配享仁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神像之一。
公元1042年, 慶歷二年。呂喬卿、呂夏卿兄弟同舉進士。喬卿官至朝散郎。夏卿歷江寧縣尉、直秘閣、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出知潁州,編有《新唐書》。父呂造天聖二年舉進士官至朝散大夫。
公元1043年,慶歷三年。呂公綽以父蔭補官,後歷龍圖閣直學士、樞密直學士知秦州,遷右司郎中,未拜疾革,贈左諫議大夫。常詢民間疾苦,曾奏請免牛不入藉(稅)。子希傑官至太常博士,希道官至中散大夫,希成歷官浙東道提干、台州路總管,卒贈太保。
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呂大忠進士及第,累官工部郎中、陝西轉運副使、寶文閣直學士。同年二弟呂大防亦舉進士,初授馮翊主簿。
公元l052年,皇祐四年。呂溱勸仁宗不要封鎖儂智高叛寇嶺南消息,「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仁宗從之。進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知徐州,因與興都轉運使李參不和及豪侈放任,簡於政事被彈劾貶知和州分司南京。後起為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為政以耿直敢言為朝廷內外推許,卒於任,贈禮部侍郎。
公元l057年,嘉佑二年,呂大鈞舉進士,歷官延州監折博務、知縣,首創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呂氏鄉約》,為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四書注》《誠德集》等。弟大臨為金石學家,歷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與兄大忠、大防稱藍田呂氏四賢。
公元l060年,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沖之查考文獻將歷任度支副使的履歷刻寫在石上和署辦的東壁上,開擇吏留檔先驅。
公元1061年,嘉佑六年。呂誨因劾奏公主出知江州,後召復知諫院拜御史中丞。為官三居諫職皆以劾奏執政大臣等而罷。為北宋敢諫之臣,著有《呂獻可章奏》20卷。生四子由庚、由禮、由聖、由誠。
仁宗年間舉進士的還有:1030年呂士昌。1046年呂百能、呂元。
公元1064—1067年 宋英宗 趙曙 年間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呂公著以父蔭補官並進士及第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讀加龍圖閣直學士。次年因諫阻濮議案貶侍御史呂誨、呂大防出京未果,故堅請外任出知蔡州。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呂公弼以父蔭進仕賜進士出身,歷直史館權知開封府加給事中。因為政寬厚仁愛拜樞密副使、擢樞密使。
公元1068—1085年 宋神宗 趙頊 年間
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呂惠卿嘉佑二年登第任真州推官任滿後參與王安石新法為檢詳文字。後歷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兼知制誥草擬新法和章奏。主持科舉改革後的首次科考與王雱同修《三經新義》。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呂嘉問竊從祖公弼論新法奏稿示王安石,至公弼被貶為樞密副使出知太原府,被稱為「家賊」不得與呂氏同傳。歷官龍圖閣直學士、權戶部判官、提舉市易務,卒贈資政殿學士。
公元1073年,熙寧六年。呂公弼以西太一宮使卒,贈太尉,謚惠穆。生四子:希道官至太子右贊善大夫,希彥官至西京留守司御史台、贈光祿大夫,希仁登第官至戶部尚書,希明官至太常寺太祝。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呂惠卿以知諫院、翰林學士出任參知政事。因御史揭其弟升卿試國子監舞弊案而罷副相出知陳州、延州,在知太原府任上,率步、騎二萬擊敗西夏軍於聚星泊。後又因「元祐更化」案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度副使,建州安置。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呂公著因彗星出現朝廷求直言而上書獲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改端明殿學士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任樞密副使,反對恢復肉刑。不久因病辭罷為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後高太後遣使迎回朝為門下侍郎再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相執政。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呂大防徙永興軍,上陳三說九宜,所知華州民力富、軍需足,政績卓著,召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遷吏部尙書。
神宗年間舉進士的還有:1070年呂俱。1073年呂陽、呂厚、呂監授官通議大夫。1076年呂常。1082年呂杭、呂察、呂企、呂傃(明卿長子)官翰林學士。1085年呂祝。
公元1086—1100年 宋 哲宗趙煦 年間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呂希純以祀明堂將用皇佑故亊並饗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事不經見,嘉祐已釐正而諫言,帝從之以神宗獨配。
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呂陶以進士歷太原府判官知彭州,因涉洛蜀黨爭,自殿中侍御史、左司諫出為轉運副使。後因入「元祐黨籍」奪職,復入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著有《呂陶集》六十卷。
公元1088年,元祐三年。呂大防以尚書右丞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汲郡公為相執政,廢除新法,提舉修撰《神宗實錄》。因元祐黨爭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行至虔州信豐病逝。後追賜太學士、太師、宣國公、謚號正愍。有《文獻通考》傳世。子景山贈進士、授文林郎封大尹、任知縣。祖呂通太常博士,父呂賁比部郎中。
公元1089年,元祐四年。呂公著以司空、平章軍國重事懇辭不允,詔建第於東府之南,特許二日一朝赴都堂參議軍國事不必拘時。二月卒,贈太師封申國公、謚正獻。自宋以來宰相以三公平章軍國重事者共四人,公著與父居其二,士艷其榮。著有《五州錄》《呂申公掌記》《呂氏孝經要語》等,開啟呂學端緒。生三子:希哲、希績、希純。
1094年,紹聖元年。呂頤浩舉進士初授密州司戶參軍,後被降將郭葯師擄至金國,放歸後被命為河北都轉運使、揚州知州。
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呂惠卿復官以資政殿大學士知大名府率軍擊退大舉入侵鄜延路的西夏軍,因功升銀青光祿大夫。以觀文殿學士、醴泉觀使致仕,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敏。子淵紹興五年登進士、河乾道五年登進士,孫榮紹興十二年登進士,官朝散大夫。
哲宗年間舉進士的還有:1086年呂律累官秘書少監。1087年呂放官翰林學士。1088年呂仿。1097年呂深、呂杭。1100年呂沆、呂稅。
公元1101年——1125年宋徽宗 趙佶 年間
公元1101年,靖國元年。呂希純因入元祐黨藉貶為舒州團練副使道州安置,徽宗即位後敇還改知頴州,翌年卒於任,贈寶章閣侍制。
公元1101年,崇寧元年。呂希哲因淡薄名位潛心於學,父歿始為兵部員外郎。徽宗召為秘書少監,遷直秘閣知曹州,旋遭崇寧黨禍奪職。遂授徒講學,為學「不主一門,不私一說」,成就呂氏家學。卒贈太子太保,賜爵榮陽郡公。生三子好問、疑問、切問。
公元1104年,崇寧三年。奸相蔡京專政,樹北宋「元祐黨籍碑」(崇寧黨),宣稱在碑人員為十惡不赦的奸黨,呂氏在碑者:呂公著、呂大防、呂希純、呂希哲、呂希績、呂陶、呂諒卿、呂彥祖。
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呂潛夫上書徽宗要嚴懲不執行任滿考核的官員得到採納,歷官朝奉大夫、成都路轉運使。生子雲中、原中、柔中、雲翔、雲卿、雲韶、雲章。父仲甫治平四年登第,官集英殿修撰,卒贈龍圖閣學士。祖昌齡歷官宣德郎、江南轉運使。曾祖從簡。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呂師囊率眾響應方臘起義,連下台州、天台、黃岩、溫州等城。七月被困於黃岩斷頭山,跳崖致傷被俘遇害。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呂渭任朝請郎提舉廣南西路常平章事,於桂林南溪山劉仙岩刻了一貼避免染嵐瘴之病的《養氣湯方》葯方。
徽宗年間舉進士的還有:1103年呂修卿高中會元官國子監祭酒、銀青光祿大夫,呂廬卿官至中義大夫。1106年呂著、呂若常、呂之才(德卿孫)官資善大夫、崇伯學士。1109年大觀三年呂賓、呂祚。1125年呂廣問登第,歷集賢殿修撰、知池州等地。
公元1126年 宋欽宗 趙桓 靖康元年
呂由誠以宜任台臣被召至京師,因與宰相唐恪議不合而力辭求退。差知襲慶府,遇金人重兵攻城,城陷全家四十口被害,僅子億、傅、倬居外倖免於難。後詔贈由誠三官,為通奉大夫,與二子恩澤。
公元1127年——1162年南宋高宗 趙構 年間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呂好問因被議金人陷都時不能執節而求除去,疏入除資政殿學士知宣州、提舉同宵宮。後金兵南下,輾轉避桂州卒於寓所,以恩賜爵東萊郡侯、秦國公加御史中丞,贈太師、謚功德碑曰:元靜惠安。生五子:本中、揆中、弸中、用中、忱中。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呂頤浩以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率軍勤王,平苗傅、劉正彥兵變迎高宗復位,歷尚書右、左僕射,以宰相兼領軍權而為人所憚。因建議高宗親征被劾,辭為鎮南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不久二度拜相,任少保、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開都督府督江、淮、荊、浙諸軍事。
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呂本中被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歷太常少卿、侍講權直學士院,因忤秦檜罷官。後深居講道論學,為宋代江西派詩人、詞人、道學家。卒賜謚文清。著有《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等。因父為東萊郡侯,故世稱東萊先生。
公元1137年,紹興七年。呂祉以太學上舍釋褐出身歷右正言、建康知府、吏部侍郎等升兵部尚書參議軍事。淮西軍變中被害,贈資政殿大學士。子勝己從張栻、朱熹講學,歷任杭州知府、朝散大夫。
公元1139年,紹興九年。呂頤浩罷左相後以觀文殿大學士封成國公,因老病辭鎮守陝西之職。卒贈太師、秦國公,謚忠穆,配享高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神像之一。著有《忠穆集》。生四子:摭官朝散郎、直秘閣,抗官浙東提舉,挺為右承務郎,擢進士及第。
公元1154年,紹興二十四年。呂願中任靜江(桂林)知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誘降諸蠻三十一種,得州二十七,縣一百二十五,寨四十,峒一百七十九。後因作詩媚秦檜被貶果州團練副使封州安置。
高宗年間舉進士的還有:1128年呂希說。1132年呂靖(夏卿孫)、呂秉文官奉直大夫。1151年呂定歷殿前都指揮、龍虎上將軍。
公元1163年——1189年南宋孝宗 趙昚 年間
公元1163年,隆興元年。呂祖謙先中博學宏詞科,後又中進士,歷太學博士、秘書省秘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學業上兼收並蓄、獨樹一幟,開創婺學,又稱呂學,成為南宋重要學者和思想家,史稱小東萊先生。子延年官建德知縣。父大器曾在豹隱堂講學,官至尚書倉部郎。祖弸中累官元帥府參議、朝請郎,封東陽郡公,贈通議大夫。
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呂大椇字規叔,曾任梧州教授、監察御史、河南府推官,致仕後與子淮南安撫使祖璟創辦鹿門書院。父用中官福建路提舉市舶司、知泉州府。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呂祖儉奉派監明州倉,遇兄祖謙卒服喪一年。歷衢州法曹、台州通判、太府丞,助兄講學麗澤書堂,著有《大愚集》。追贈朝奉郎、直秘閣,謚忠。從弟祖泰性疏達,學問該洽,以言報國上書被貶,後詔雪,特補上州文學,改授迪功郎、監南嶽廟。
孝宗年間登進士的有:1166年進士呂實、呂閎。1169年呂容。1172年呂庭堅官奉直大夫。1178年進士呂炎。1184年呂啟宗。
公元 1195—1224年 南宋寧宗趙擴年間
公元1208年,嘉定元年。呂殊舉進士歷江陵教授、朝奉郎,著有《敏齋稿》。呂聲之太學出身官至昭信軍節度推官,著有《雁山吟》。
公元1211年,嘉定四年。呂午舉進士授烏程主簿,歷監察御史、起居郎兼史院官、中奉大夫,著有《竹坡類藁》《左史諫草》等。子呂沆以銓試第一授黃岩縣主簿、婺州通判。因政事不順隱歸不再復出。
寧宗年間舉進士的有:1199年呂克襲、呂克廣、呂克導,呂克光官承事郎。1205年呂稽叔。
公元 1225—1264年 南宋理宗趙昀年間
公元 1234年,端平元年。呂沅銓試第一,知於潛縣,旋通判婺州、後知興國軍及全州。同年呂重庚登進士,官至大理正。
公元1237年,嘉熙元年。呂文德以樵夫行武、魁悟勇悍而建功擢為池州都統制,率軍援安豐城力戰打退蒙軍。又以宋軍精銳伏擊敗蒙軍於五河,連傳捷報二十七次。以功升福州觀察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後兼知濠州節制壽、亳等四州軍隊。以親族及樵夫、炭農等編成了南宋末最大、戰績最為卓著的呂氏軍事集團。弟文煥、文信、文福,子侄師夔、師龍、師道、師孟、師望,婿範文虎等均為重要將臣。
公元 1247年,淳祐七年。呂大奎登張淵微榜登一甲第三名進士。初任潮州教授,遷袁州、福州通判,以政績升朝議大夫兼吏部員外郎。同年呂中舉進士,授肇慶府教授,歷國史實錄院檢討、國子監丞兼崇政殿說書。著有《演易十圖》《論語講義》《治跡要略》等。
公元 1259年,開慶元年。呂文德為保康軍節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四月又總領四川財賦、授京湖制置使,率部轉戰川鄂,增援釣魚城,連敗蒙軍,致使蒙哥戰死在合州。因功以開府儀同三司、少傅、崇國公致仕,特授少師改封衛國公。卒謚武忠,追封為和義郡王。父呂深,追贈太師、相國公。因弟文煥降元,《宋史》不傳。
理宗年間舉進士的有:1226年呂橋。1228年呂秉南歷官崇安尉、朝議大夫。1238年呂撫歷官朝議大夫、資政殿大學士封永康縣開國男。1249年呂大方官宗政說書、秘書郎。1253年呂圭官通直郎侍班。1256年寶祐四年呂岳英德州僉書判官。1260年景定元年庚申科進士呂人龍。
公元 1265—1274年 南宋度宗 趙禥 年間
公元1273年,咸淳九年。呂文煥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職從1267年起死守襄陽與蒙元相持達六年之久。但因南宋末年政治昏庸、奸臣賈似道當政,致襄陽兵盡糧絕,為免屠城與子師聖降元。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呂師夔卸任廣西制撫後鎮守九江,以兵部尚書降元,後官至元中書省左丞。
度宗年間舉進士的有:1265年呂鼎享官文林郎,呂然任淞江制置司計議官以軍功轉修武郎,呂勛特恩同登進士官修職郎、監臨安府鹽官縣教積務官。1268年呂儻授徽州府學教授,改修職郎處州松陽縣尉。
公元1275—1279年 南宋恭宗趙顯、 衛王趙昺年間
公元1275年,恭宗趙顯德佑元年。呂文信仕至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諮議,率水師在南康斛林的夾白鹿磯與元兵遭遇戰死,贈寧遠軍承宣使。子師憲,特與帶行閣職,與兩子承信郎恩澤。
公元1279年,衛王趙昺祥興二年。呂大奎奉檄以興化軍(今莆田市)轉調漳州知府節制左翼屯戍軍馬赴任時被叛將蒲壽庚執捕欲殺,幸得門弟子救出,後易服避入海島時再次被捕,拒降被害。著有《莆陽拙政錄》、《春秋或問》、《論孟集解》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