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如何保護書籍

歷史上如何保護書籍

發布時間:2022-10-16 21:11:00

⑴ 中國古代書籍是如何保存的~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 竹簡淵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拓展生活,共享閑適與激越! 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簡、木櫝和錦帛 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了。當時的書籍形式和現代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這樣定義書籍的概念,即將人們的經驗和事件用文字和圖象的形式記載於一定的物體上,以便於保存、傳播,那麼,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籍了。另外,在樹葉和樹皮上也可以刻寫文字。《舊唐書》上就記載:"天竺國書於貝多樹葉以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貝葉經。另外,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稱為一種早期的書籍。 除了甲骨、青銅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記載文字的材料還很多,如陶器、磚瓦、獸皮等,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放射過燦爛的光輝。然而,更接近於今天書籍形式的,是從竹簡開始繼而出現了書寫於織物上的縑帛。 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書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一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冊"字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後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內裡面書寫。把竹子烘乾這個工序稱為"殺青"。 "冊"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幾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這時關於使用竹簡的記載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讀"易",致使"韋編三絕",說明由於反復的閱讀,致使編系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 木牘圖片 牘是與簡策同時使用的記載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製成,所以稱為"木牘"。它和竹簡不同的是,竹簡的一片雖只寫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繩子系聯起來,可容納較長的文章,而木牘則是以一片為單位,在一片牘上記載較少的文字。木牘的一片也稱為"方",一般較長的文章用策來書寫,而較短的文章則書寫於牘上。木牘的長度一般為一尺左右,所以也稱為"尺牘"。在一片木牘上,可書寫一百多字,也可以兩面書寫。 以竹簡為主要形式的書籍的黃金時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各種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各種學術著作層出不窮。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編定了一批古代的著作,這就是一直流傳到今天的《賜》、《書》、《詩》、《儀禮》、《春秋》五經。這些早期的書籍,當時就是以竹簡的形式出現的。孔子所開創的教育活動,更打破了極少數人壟斷文化知識的現象,出現了"士"的知識階層,這反過來又促使了更多著作的出現。 寫在錦帛上的書 所謂帛書,就是將文字、圖象寫繪於絲織品上的一種書籍形式。在紙張未發明前,帛書是和竹簡同時使用的一種書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簡和帛書並提,說明帛在當時已是一種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 帛書 在春秋戰國時代,上層社會也普遍用縑帛作為書寫著作或公文的材料。在紙紙發明以前的幾百年歷史中,帛書曾是書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國古代的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曾發現原始的絲織品和石器、陶器製成的紡輪。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絲、蠶、帛、桑等字。安陽殷墟中也發現過絲帛的殘跡。研究證明,當時的絲織技術已很進步。 以上事實,足以說明在春秋戰國以前,我國古代的絲織技術已有很久的歷史,它除了主要用作上層社會的衣料外,也是書寫的理想材料。但由於其價格昂貴,不如竹簡使用的普遍。 大約在秦至西漢間,是帛書使用最多的時期。由於絲織技術的進步,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縑帛,用於各種重要典籍、文書、信件的書寫。絲織品雖是當時最輕便的書寫材料,但其價格還起很昂貴的,除了上層社會以外,普通人是難以使用的。 在帛書的出土中,最有名的是 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的發現。這次出土的帛書有十多種,十二萬多字,用黑墨書寫於絲織品上,字體有小篆和隸書。 在簡策和帛書應用的時代,"篇"是竹簡的單位,而"卷"則是帛書的單位。
記得採納啊

⑵ 圖書館是如何保養書籍的

1 防水防火
水火無情,圖書易燃怕水,遇水腐爛,遇火成災。書庫和閱覽室內要防止一切引起火災水禍的禍源,嚴禁存放各種易燃易爆材料,工作人員要定期檢查電源、電路及消防設備,同時認真檢查水管、暖氣管道、樓頂有無滲漏,防患於未然。德州學院圖書館書庫和閱覽室內冬季採用暖氣管道取暖,在節假日由於暖氣停供,幾次造成書庫暖氣管道凍裂,由於書庫內書架第一層離地面有幾十厘米的高度,館內工作人員的及時發現才沒有造成圖書損失。
2 保持適宜的溫濕度
藏書既怕潮濕多水,又怕高溫乾燥,高溫乾燥易使圖書發黃變脆,拆卷脫膠,潮濕易使圖書發霉腐爛。我國中心地區,理想的庫室溫度以18 ℃~(22 ℃±2 ℃)為宜;庫室內的相對濕度夏天以50%~(60%±5%),冬天以40%~(50%±5%)較為適宜。
為控制庫室內適宜的溫濕度,除通過電扇、暖氣、空調等設備調節外,最經濟實用的方法是保持庫室內合理的通風,避免強光直射藏書。我院圖書館在老館的基礎上新建三期工程,筆者根據幾年的工作經驗並結合一些建築設計方面的資料,認為新建圖書館在設計時宜在書庫南面設計一走廊,窗戶玻璃採用透光玻璃,這樣既可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又避免了強光直射書庫,還可通過走廊上的窗戶調節書庫內的空氣流速,節能環保,一舉多得。
3 防塵防菌
灰塵、病菌、廢氣等空氣污染物質對藏書威脅很大,也嚴重影響著廣大讀者的身體健康。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人們對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涌進圖書館的讀者越來越多,藏書的流通利用率越來越高,庫室內人流擁擠,空氣渾濁,病菌塵土通過師生呼吸和書籍的流通大肆傳播,在裡面時間久了讓人有一種昏沉憋悶的感覺。為防止病菌傳染,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對幾種常用的消毒方法進行了比較後,認為理想的方法是在庫室內設置紫外線消毒燈,定期在庫室下班後由專人負責對書庫閱覽室用紫外線照射消毒,並在消毒後及時通風,保持庫室內空氣清新。這種方法既避免了一些液體消毒劑對書籍的腐蝕,又避免了一些微波消毒車或專門消毒室僅對歸還書籍進行消毒所造成的消毒不徹底,而且消毒簡便易行,節省了人力物力。為了減少庫室內的灰塵和廢氣,提高書庫內的空氣質量,要經常搞好庫室內清潔衛生,及時開窗通風。
4 防蟲防鼠
黴菌、蠹魚、白螞蟻及其他昆蟲與老鼠是直接傷害藏書的天敵,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一般黴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5 ℃~32 ℃,相對濕度高於80%以上時生長最為旺盛,因此,改變陰暗潮濕的庫室環境,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合理的通風條件,可有效抑止黴菌的滋生。防蟲滅鼠,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治結合,保持庫室內環境清潔,堵塞漏洞,使各種害蟲無法進入和生存繁殖。
5 做好庫室內的綠化工作
書庫和閱覽室是廣大師生讀者密集的地方,為減少因大量人員的流動所形成的灰塵、細菌和真菌等因素對書籍的污損,可在庫室內種置一些具有吸附功能的花草,如吊蘭、仙人掌、驅蚊草等,特別是吊蘭,吸收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效果甚至超過了空氣過濾器。搞好室內綠化,既能凈化空氣延長書籍的使用壽命,又能美化環境益於讀者的身心健康。

⑶ 護封是什麼

書籍封面外的包封紙。印有書名、作者、出版社名和裝飾圖畫,作用有兩個:一是保護書籍不易被損壞;二是可以裝飾書籍,以提高其檔次。

也指古代的一種印章,印面刻「護封」二字。護封印多用在信札的封口處,功用是防止別人打開偷窺信的內容。在一些文件、文書的接縫處,人們往往也要蓋上印,即所謂騎縫印,也是怕人動手腳。護封印的起源,應是古代的封泥。

歷史發展

隋唐以後,我國印製出現了根本的改變,鈐印再也不用軟泥而用紙和印色,鈐印變得簡單而明了,於是在私印中派生一些新的印種,諸如書柬印、鑒藏印等,封緘物函,其意義在於加密防偽,貼一張紙,再加一封印,其效果與鈐蓋官印或姓名印的泥封完全一致,然卻方便了許多,於是封緘印也就隨之流行開來。

傳世的封緘印,多屬宋遼元金時期,印文刻'封'、'封記'、'封的'、'封奉'、'謹封'、'謹封記'等字。過去,古印界對封緘印的源頭是不清楚的,'段宣私譣'的發現,這一問題也就解決了……"

⑷ 有人家裡會收藏古書,怎樣防止書被蟲蛀

書籍放久了很容易被蟲蛀或者是遇到潮濕天氣發霉,這里有幾個方法盡量避免這種問題。

也可以經常將書籍拿出來晾晾,通通風,曬曬太陽

⑸ 中華歷史中, 一共有多少部醫學著作,有準確的出處,可以考證.歷史中幾次焚燒,修改書籍中,有沒有保護醫學著作

一、《脈經》
《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為西晉·王叔和編撰。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脈經》開宗明義指出「脈理精微,其體難辯」,「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脈經》正是針對這些難點來進行編撰總結的。
《脈經》雖然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於它篇幅簡練、集中,便於學習,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學教育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該書著成後,就陸續傳到我國西藏地區,對藏醫學的相關學科起著重大的影響。通過這里,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網路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舊唐書》載《脈經》二卷,但到宋初本書已瀕於湮沒。至宋林億等校正醫書時,發現此書,予以刪繁補缺。今存版本較早的有天歷三年廣勤書堂刻本。其後歷明清諸代,直至現代,各種刻本、排印本等等,計有數十種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閣叢書本較有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有商著印書館鉛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衛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經籍志》)、《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針灸甲乙經》全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鋮經》(即《靈樞》和《明堂孔穴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部分的精華,予以整理重編。
卷一至卷六,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系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計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於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宋、公元6~8世紀,中、朝、日之教學均規定為教授學生的必修課;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書的基礎上的發揮。國外早已有本書英譯本,對國外針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三、《肘後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後救卒》,計三卷,東晉葛洪所著。今本《肘後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後」,但卻包含相當多寶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有不少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發現,對今天的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他所描繪的「虜瘡」即天花,是外界傳入,並非我國固有,具有重要的醫學史價值。
書中還提到射工、沙虱、馬鼻疽等多種傳染病,論者認為所謂射工是對一種血吸蟲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蟲病,山有人認為這是血吸蟲病的得病過程。更可寶貴的是書中還指出這種沙虱鑽入皮肉後。如果以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這可證明當時已經認識疥蟲,它用疥蟲的大小,檢得方法來比喻沙虱,十分恰當。總之,《肘後備急方》一書,對古代幾種傳染病作了細致的描述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肘後備急方》中專有一節討論「猘犬所咬毒」的處理。書中首先認識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嚴重性,指出其潛伏朗和病程經過。提出治療狂犬病的方法計約二十種,其中有「仍殺咬犬,取腦傅之,便不復發」之法。這方法的寶貴之處在於它是以該狂犬的腦組織來敷貼傷口以預防狂犬病之發作,是一種免疫治療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親神經組織的病毒,在狂犬的腦組織中大量繁殖。用這種組織來治療狂犬病,如果說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現代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
《肘後備急方》雖然都是一些簡便易得的治療方法,而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揚的治療思想,似乎與一向認為正統的「辯證論治」的思想不相協調,因而使一些後代「正統」醫家認為不足輕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這些簡便易得的治療方法、方劑中涵有寶貴精華,應予以重視。如以青蒿治療瘧疾「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也是長期經驗積累所得的珍貴結論。現代研究證明,青蒿中含有抗瘧作用十分明顯的青蒿素,是一種不耐熱的化學成分,因而雖然中葯一般都用煎劑,葛洪強調要生服其汁。青蒿素的分離研究導致了現代抗瘧史上的一大重要發現,(青蒿抗瘧的研究,載《中國中醫研究院三十年論文選》,中醫古籍出版社,1985)。又如書中有關腳弱病的記述,可以認為是最早的腳氣病的歷史,尤其是心臟型腳氣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夠的維生素乙來治療腳氣病等。

四、《名醫別錄》
原書早佚,但其有關內容仍可從後世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中窺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365種系陶弘景錄自《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原書的收葯數目,應該在730種以上,因為這一數目是陶弘景在編錄成二部獨立的著作時篩選出來的,當時可能摒棄了一部分主觀上認為不用的葯物。從葯物的分類方法來看,仍然是《本草經》那種三品分類法,即按葯物的治療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時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將植物、礦物、動物等類葯大致做了歸類。
對每一種葯,本書都載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別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葯物形態、產地採集炮製法及七情畏惡等項目。這基本上與《本草經》是相同的。在《名醫別錄》中,個別葯味之後己附有方劑,如說」露蜂房,合亂發、蛇皮三味合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諸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丁腫惡脈諸毒皆差,」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劑的體例,為後世本草附方開創一個良好的實用開端。此外,《名醫別錄》中記載的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經超過《本草經》,如桂可發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經》所無,故此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的本草學有較重要的實用價值。

五、《本草經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內容各365種,共730種編撰而成,也是本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本草經集注》存有兩種殘卷,一是出土於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於吐魯番的殘卷。
敦煌本殘卷只存一卷,也即「序錄」部分,原卷長十七米,正背兩面均書寫。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龍谷光瑞之命,在中亞細亞進行探險時,由敦煌攜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為其他文獻內容,背面有720行屬《本草經集注》的序錄,但缺卷首。據文字內容最末兩行寫有「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遲盧麟於都寫本草一卷。辰時寫了記」的記錄,羅振玉氏認為此段文字與原文書法不同而認為應是六朝時的作品。此殘卷1955年群聯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魯番出土的殘卷為一28.5×27厘米的殘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後半部的注文,還有鼴(鼠泉)的前部正文,應是《本草經集注》中獸類葯的部份內容。
此兩件一在日本龍谷大學(一說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一在德國普魯士學院。

六、《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你《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有關外科癰疽方面的認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癰疽的發病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癰疽病的認識和改進治療,《鬼遺方》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基本上是一部癰疽證的專著。此外,還涉及金瘡、瘀血、外傷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等,全書計載方140餘首,其中治療金瘡外傷跌仆的方子共計34首;對癰疽的辨證論冶,尤其詳盡,可稱為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外症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
書中對癰與疽首先從病機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確的鑒別,對癰疽等證的辨膿,已經十分精細。除辨別成膿與否以外,還特別指出發病部位與愈後的關系,說明嚴重癰疽症引發全身性感染的預後嚴重。
《鬼遺方》在治療癰疽外證、石發中毒,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它是根據癰疽的不同情況而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許多解毒的治療方法。如對鍾乳石中毒,書中用「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鐵粉湯一茶碗調服之」。又如丹砂發,書中用「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代表著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
本書現存最早版本為北京圖書館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魯番曾出土本書殘卷二頁。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衛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稱《經方小品》,是本時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陳延之,生平失考。據學者考證約著成於公元五世紀下半葉之南朝宋齊間。
《小品方》,其具體內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從日本尊經閣文庫《圖書分類目錄》醫學部中發現此書殘卷,其內容包括序、總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復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強了。根據總目得知,全書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書參考書目,全書日錄外,其內容為:第一卷包括用葯合葯法、調三焦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種病證諸方,從第二卷至第五卷為治療各種雜病方,第六卷為治傷寒溫熱病方,第七、八卷分別為女子眾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諸證方,第十卷為外科瘡瘍折傷等方,第十一卷為本草,第十二卷則為灸法要穴。
《小品方》內容豐富,可謂唐以前的一部包羅廣泛的小網路全書,在當時具有相當影響,被視為與《傷寒淪》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經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門徑書,所謂「童幼始學治病者,亦應先習此《小品》,以為入門」。正由於此,在本書散佚之前,影響極大,唐太醫署規定《小品方》為學生心修課程。後來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寶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視把本書作為教科書,要求學習時間長達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醫心方》所引該書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獨創性的治療方法。如《外台》引書卷十所載的既簡易而又是科學的測定井冢內有否毒氣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又如《醫心方》所引的「療自縊方」,其方法極為詳盡,較張仲景《今匱要略》中所述者,已有所發展。
《小品方》自宋末後,就已亡佚,其佚文散見於後世增補之《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諸病源侯論》,此外,日本的《醫心方》及朝鮮的《東醫寶鑒》也錄有一些佚文。近代在日本發現本書的殘卷。現有輯佚本,於1983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中華醫學研究

古代醫學著作發展

公元475-公元265年(戰國-三國)
《黃帝內經》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先秦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家,共計216卷,但絕大部分已經失傳,而《內經》是僅存者。《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其成書時期一向有爭議。它並非一人一時之手筆,大約是戰國至秦漢時期,許多醫家進行搜集、整理、綜合而成。中醫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兩者在《內經》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體觀念最為突出。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共計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均不詳。此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八十一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
《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不久,由於戰亂原著散失,後人分別搜集其中的傷寒部分和雜病部分,整理成兩部書,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書以後,一直指導著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
公元265-960年(晉-五代)
這一時期,有不少醫家從事《內經》的整理和注釋工作。最早進行此項工作的,為齊梁間的全元起,他注釋《皇帝素問》八卷,書名《素問訓解》。此書到南宋時失傳。
隋唐時期,楊上善又將《內經》分類編纂和註解,編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是現存最早的《內經》注本。
注釋《素問》影響較大的,是中唐時期的王冰。他歷時十二年,於762年撰成《注黃帝素問》二十四卷。
《脈經》作者王叔和,成書於魏晉。《內經》《難經》均有關於診脈法的闡述,王叔和搜集有關脈法的資料,採集各家之說,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脈經》十卷。
《諸病源候論》於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編撰。全書共50卷,分67門,論述了1739種病候。該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疾病記載的廣泛和詳細,對病源的認識。
《肘後救卒方》晉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匱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攜帶,將其中救急、多見、簡要實用的部分,摘要編成《肘後救卒方》3卷。《肘後救卒方》現存8卷,書中突出之點是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為唐代孫思邈著。孫思邈十分重視醫家的醫德。孫思邈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卻不拘泥。他很重視婦科、兒科疾病的診治,《千金要方》首列婦人方3卷,少兒嬰孺方2卷。
《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燾著作。全書40卷,分1104門,是唐代另一部規模巨大的綜合性醫籍。內容包括有今天的內、外、骨、婦產、小兒、傳染病、皮膚、五官、畜疾等科的證治。本書主要選輯東漢到唐的很多方書而成。臨床各科編排較為合理,先論後方,次序井然。重視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瘧疾等,所佔篇幅較大,說明對傳染病具有相當知識。
《針灸甲乙經》晉代皇甫謐著,成書於256-282年,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專書。全書分12卷128篇。書中敘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重點介紹腧穴總數、釐定部位,詳細介紹了針灸操作方法,並把各種適應證按照臨證需要排列出來。此書影響久遠,其他一些著名的針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書的基礎上發揮而成的。此書也較早傳到國外。
《劉涓子鬼遺方》南齊人龔慶宣著,約成書於475-502年之間,是現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內容,載金瘡、癰疽、瘡癤、疥癬及其他皮膚疾患,有內外治處方140多個。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隋唐藺道人著,約成書於841-846年。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學科價值的傷科專書。它反映了隋唐時期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水平已相當先進。書中載40餘方,為傷科用葯奠定了理論基礎。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聖惠方》是宋廷編著的大型方書之一。共100卷,分1670門,載方16834首,廣泛地收集宋以前方書及當時民間驗方,內容頗為豐富。對方劑、葯物、病證、病理都進行了論述。
《聖惠選方》,成書於1046年,由何希彭節選《太平聖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編輯而成。作為教本應用了數百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宋朝詔令太醫裴宗元等人將官葯局所收醫方加以校訂,編成《和劑局方》。全書共5卷,分21門,載方297首。後來《和劑局方》經多次增補,內容日益豐富,1151年,經許洪,定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全國,為世界最早的國家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時全書10卷,附《用葯指南》3卷,分諸風、傷寒、諸氣等14門,載方788首。
《聖濟總錄》:北宋末年,政府組織醫家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葯,歷時7年(1111-1117年)編成此書。共200卷,達200萬字,分60餘門,方近2萬首,前代方書幾乎全部被囊括。
《濟生方》宋代嚴用和著於1253年,是嚴氏五十餘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10卷,分80門,載方400首。原書已佚。
《三陰極一病證方論》,宋代陳言著,全書15卷,分180門,載方1500餘首,有方有論,論後附方,使讀者易於洞曉病因,論因求治,在傳播方劑學上也有貢獻。
金代劉完素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2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2卷。可靠而價值較大的有《素問玄機原病式》與《宣明論方》二書。
金代張元素著有《醫學啟源》、《珍珠囊》、《臟腑標本虛實用葯式》等。
金代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金代李杲著《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陰證略例》、《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注》、《傷寒辨疑》等。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鴉片戰爭前)
《本草發揮》1384年徐用誠編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驌編撰,它既是15世紀初我國一部葯、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學圖譜。
《滇南本草》約1476年,蘭茂編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綸編撰。
《本草綱要》1578年,李時珍著,共52卷。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證治准繩》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書以證治為主,每證引經據典,結合己見論述,內容豐富,條理清楚,議論持中,選方較精。
《壽世保元》1615年,龔廷賢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陳實功編著,此書主要是作者對其外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書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圖若干。
《瘟疫論》1642年,吳有性著。該書創立「戾氣」學說,對溫病病因提出了偉大創見,對傳染病方面有獨到見解。
《溫熱論》葉桂著。書中總結了溫熱病的理論和經驗,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濕熱條辨》薛雪著,此書對濕熱病的病因、證侯、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診治法則,以條文形式作簡要闡述,其中還註明作者自己的見解,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本草綱目拾遺》1765-1802年,趙學敏著。載葯921種,其中有716種是《本草綱目》所未收載或敘述不詳者

⑹ 家裡有一本泛黃的古書,請教保存方法。

用塑料保鮮膜裹起來,效果跟塑封差不多,包保鮮膜,放到箱子里或者書架上。這主要跟書籍用紙的酸性有關,也跟你的保管條件有關。你會發現,放在一起的書不是每本都泛黃的,就是這個道理。 用牛皮紙包書皮是個比較好的辦法。實踐告訴我,用牛皮紙包書皮至少可以使新聞紙的書籍封皮保持20年不泛黃,內頁也相對潔白。另外就是避免放書的地方被陽光直曬,乾燥、通風、少灰塵。南方的潮濕天氣,是書籍存放的大敵,防潮很重要。香薰有幫助。每天拿雞毛撣子撣撣灰,書櫃和書籍之間的空隙我就用紙鋪上一層,這樣也可以防灰防曬,效果不錯。還有就是經常翻動,給書本們搬搬家。書是拿來看的,所以不喜歡封箱。每天拿雞毛撣子撣撣灰,書櫃和書籍之間的空隙我就用紙鋪上一層,這樣也可以防灰防曬,效果不錯。還有就是經常翻動,給書本們搬搬家。書是拿來看的,所以不喜歡封箱。隔段時間,拿出來曬太陽應該有適合你 你試下吧 應該行的

⑺ 古代的書籍是怎麼保存到今天的如史記孫子兵法,等等

首先要知道古代書籍的記錄方式,史記和孫子兵法都是用竹簡刻錄的。先說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歷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人所見的先秦諸子之書都經西漢劉向、歆之手重新編訂。史記最初也是可在竹簡上,到司馬遷外孫之時,就有不少缺損,現存的書籍中有褚少孫增補的成分。到了後漢,蔡倫發明造紙,再往後的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書籍的發展流布。歷史上書籍經歷幾次大多厄運,尤其是改朝換代及兵矢之亂,一些愛書的藏書家的功績不可泯滅。漫漫歷史長河如同大浪淘沙,好的作品被歷史篩選出來,一代代傳承下來,最後形成中華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

⑻ 古書應該如何保存

古籍善本本身蘊含著豐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價值,因此它是我國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應該被好好的珍藏。近年來,對於古籍善本的收藏也成為眾藏家非常青睞的一件事情。古籍善本收藏,需要注意一些保存技巧,否則它很容易被破損。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蟲、防水等。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書,讓紙張也「透一下氣」。特別潮濕的日子,盡量避免打開書櫃,古代的紙張一般都是用竹紙或綿紙,並用石灰水打紙漿,造出來的紙吸水性強,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同時,每年要「曬書」兩次。天氣乾燥,吹西北風時,要打開櫃子,讓空氣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來「曬」,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曬,而是放在室內通風之處「曬」。

此外,還要增加書的「體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煙葉、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同時也使書的「體味」更濃——書香。但千萬不可放樟腦丸,長期則會使紙張的酸性增加,使紙張變得更脆、發黃,是對紙張的破壞。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如何保護書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