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門鎮的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揮楊聚奏建潮陽守御千戶所,就舊城修築後所改置海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海門城。按所城坐臨大洋。舊為海口村,是年遷守御千戶所於此,始建城,更今 名。在縣東南20里,為縣治保障。 天順六年(1462)知縣陳王字旁宣修。高2丈,周圍970丈,門四。國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奉旨捐修完固。
② 海門有幾年歷史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由於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余東、四甲一線,縣治遷於徐澗(今南通縣興仁鎮)。並廢縣歸並通州建靜海鄉。清初,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亘百餘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蘇省海門直隸廳,設治於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門縣隸屬蘇北政區南通區(1953年為江蘇省南通區,1955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屬於南通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准確一點的話......建縣歷史1052年(自己算的)
③ 南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置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築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
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
(3)海門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
下轄如東縣,海安、如皋、啟東、海門4市,崇川、港閘、通州3區及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萬人。
④ 海門縣的歷史沿革
海門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由於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余東、四甲一線,縣治遷於徐澗(今南通縣興仁鎮)。並廢縣歸並通州建靜海鄉。清初,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亘百餘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蘇省海門直隸廳,設治於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門縣隸屬蘇南政區南通區(1953年為江蘇省南通區,1955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屬於南通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⑤ 求海門詳盡歷史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由於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余東、四甲一線,縣治遷於徐澗(今南通縣興仁鎮)。並廢縣歸並通州建靜海鄉。清初,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亘百餘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蘇省直隸廳,設治於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門縣隸屬蘇北政區南通區(1953年為江蘇省南通區,1955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隸於江蘇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5208485.html
⑥ 江蘇省海門市擁有多久的歷史
江蘇省海門市地處黃海之濱,南臨長江,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廣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全市總面積1001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境內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
海門人傑地靈,清末狀元張謇、現代著名金石書畫家王個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主席季方、現代著名詩人卞之琳等是海門市的傑出代表。
海門市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處於環上海浦東經濟輻射圈內,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醫葯化工、輕紡服裝、建築業等支柱產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的綉品專業市場--江蘇疊石橋綉品城。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9.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59.1億元;財政收入8.79億元,基本競爭力列全國縣級市第43位。
近年來,海門市先後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縣」、「全國科技先進市」等多項國家級殊榮,被譽為「金三角上小浦東」。
⑦ 海門鳳凰橋有多少年歷史
海門鳳凰橋鎮鳳凰橋它原是南通海門兩具之間海界河上的一座橋梁。清代乾隆年間海界河南有個翰林名陳廉,他為方便人們來往,在河上造了木橋,又在橋邊建了幾爿小店,漸成小集鎮光緒28年(1902)陳廉後裔陳儒珩鑒於木橋毀壞,改造成石橋。相傳石橋造成後有鳳凰在橋上棲息過,遂取名鳳凰橋,小集鎮為鳳凰橋鎮。1972年通啟河開通後,石橋被拆除,建起了鋼筋水泥大橋,仍為鳳凰橋。
鳳凰橋鎮地處樹勛鎮的最東南角,受地域限制,該鎮發展緩慢,變化不大。1972年通啟河開通,把鳳凰橋鎮欄腰截斷,為了保留鎮區,鎮政府決定放棄原來南北走向的街道,沿通啟河東西走向重建街道。重建了農貿市場,新建了商業超市,各種飲食業、服務業店鋪、工廠,鎮容鎮貌比老街大大改觀,水陸交通更方便,市場經營較為繁榮。南邊悅來鎮東邊萬年鎮的部分居民,常到鳳凰橋鎮消費。現該鎮常住人口500多人。
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