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歷史一錯再錯,永無止境
因為中國歷史永遠喪失了自身的「糾錯機制」,而且永遠會「任性、無知、僵化」地堅持錯誤到自身徹底崩潰為止。更說白了,中國人永遠不知道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而且更一味復古。所以中國的歷史,古代錯,今天錯,未來錯,永遠錯。這就是過去全部中國歷史以及可能未來歷史的真實情境。中國歷史究竟錯在了哪裡?
我的答案是非常准確的:中國人的價值觀錯,世界觀錯,歷史觀錯,總之,中國人的「三觀」全錯,更從而方法論錯。錯誤的根源出在哪裡?全都出在從周公到孔丘,到漢武帝,到歷代所有封建統治者所頑固堅持、繼承的全錯的價值觀,其結果,中國歷史永遠都只能在中國特有的「文化醬缸」之中全面、徹底、僵死地停滯。我還不說「不前」,因為中國人事實上全都不知道究竟人類的歷史應該「向前」到哪裡去。換言之,中國人永遠都像螞蟻、蜜蜂那樣「活著」,只知道「親、尊、長」的「天下」要求,而不知道自己的社會需求,更不知道自己還必須應有的精神追求,也即中國人根本就沒有絲毫對於人類理性精神「真、善、美」的任何最起碼追求的意識。這就是對於全部中國歷史問題的最准確的回答。
下面,我即來具體談談,自古以來,中國人是如何從最初的錯,到再錯,到最終的錯的全過程。最初的錯來自周代統治者完全偏私地製作了《周禮》、《禮樂》的封建制度,而且更附著於占卜的完全不可知的「天命」;最重要的錯則來自孔丘及其儒家,為了維護《周禮》、《禮樂》而造作了一套「仁義禮智信」的完全騙人的「教育」系統,這種「教育」把尊禮、信禮、護禮當作了每一個中國人生命中最基本的價值來看待,集中描述即「親親尊尊長長」這六個字,或三個字「親、尊、長」,此即成為了全體中國人從生到死永恆終極的「價值觀」;更關鍵的錯則來自漢武帝,他通過「獨尊儒術」把孔儒「親親尊尊長長」的價值觀完全固化成為了後來兩千多年,甚至永遠不變的中國人的價值觀。
按照老子全息邏輯理論的必然性:價值觀的終極目標,與世界觀的永恆結構、歷史觀的普遍程序,以及最終人生的方法論,是完全同倫、同構、同序的,也即,「親親尊尊長長」不僅成為了中國人終生的價值觀,而且也成為了中國人終生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
從上所述,我們立即可以看到,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從周公開始的「制禮作樂」、到孔丘及其儒家「禮歸樂清」的教育系統、到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到歷朝歷代的「尊孔讀經學儒」,總之,全都非常頑強地堅持維護孔儒意識形態的「文化傳統」,實質即維護孔儒的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如此世世代代維護孔儒這三「觀」和「方法論」的總的歷史後果,即是今天文章題目必然的現象:為什麼中國歷史一錯再錯,沒有止境?
今天的中國變了嗎?既變了,又沒變。說變了,是因為近代一百多年西方文化全新的意識形態對於中國人精神的狀態形成了巨大的外部沖擊,乃至改造;說沒有變,是因為今天的中國,上上下下,尤其大量的中國文人們,乃至官方,仍然在繼續要求堅持中國內在孔儒的「傳統文化」,說白了,即是要求繼續頑固地堅持孔儒的三「觀」和方法論。
眾所周知,如此堅持「文化傳統」的必然的結果,就只能是中國過去歷史的不斷重復,請問,這樣的中國歷史,還能有未來文明起來的希望嗎?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又是什麼?應該由誰來確立今天中國人這最重要的「三觀」和方法論?為什麼還仍舊要繼續堅持錯誤的「文化傳統」?這實質上即是堅持中國錯誤的歷史呀!
順便指出,在全部中國歷史之中,就只有一個人為中國人確立了正確的「三觀」和方法論,即著作了《道德經》的老子。老子的「三觀」和方法論是什麼?我同樣用三個字,或六個字來加以表述:「道、寶、德」或「道道寶寶德德」。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即今天人們全都懂得的「真、善、美」和「真真善善美美」。關於這兩種表述之間的解釋和說明,在我大量解老的文章之中早已解釋過多回了。今天在這里就暫不贅述。最後總結一句話:不徹底改變全體中國人的「三觀」和方法論,中國未來的歷史會繼續錯下去!
② 歷史為什麼總是反復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歷史是人創造的,由於人(尤其是歷史長河中的關鍵人物比如大國領袖)的得失造成歷史反反復復是很常見也很正常的事。比如新中國早期歷史,由於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正確思想和某些領導人的錯誤,造成新中國早期歷史出現極大錯誤,很多事務出現反復甚至倒退。因此,為了避免歷史出現反復,必須要求人們順應時代潮流,以正確思想指導人類前進。
其次,您提到的兩個事情。1是人類登月。美國宇航員登月成功是在美蘇兩極對立格局大背景下實現的人們對於是否屬實一直存有爭議。那我們就認為它是真的,現在不是「沒辦法上去了」,而是當時無論是衛星上天,還是登月計劃美蘇兩國都是處於一種瘋狂的競賽中的,兩個國家那是拼盡全力去「顯擺」去競賽的。但20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陷入「滯漲」危機中,引起國際局勢的巨大變化(舉例:美國尋求與中國改善關系並促成建交,此是美國方面的重要原因)。後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現在的美國對於登月,一是力不從心,二隨著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登月已經不是國家的重中之重事務了。包括美國、中國等國在內,在航天事業上選擇了穩步推進。
2是大飛機工程。新中國從建國起,在高精尖的科技上就受到西方的封鎖限制甚至實施制裁。中國在這些方面一直如同戰爭年代一樣堅持自力更生,自主研製發展,舉步維艱。大飛機工程,說到底就是發動機問題。西方國家一直封鎖技術、封鎖人才。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我們研製出了一系列國產大飛機,比如運十。這不假。但是,按國際標准,運十之類的國產大飛機,還只是中型運輸機,不算是大飛機。研製符合國際標准大飛機,推動國產民用大飛機、軍用大型運輸機、大型加油機、大型預警機問題上,我國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歷史大師們,請教: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看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你就明白了
當然我不反對以上原因,但以上只是統治思想的核心,我補充一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人們歷來把中國歷史解釋成是一再重復的王朝循環史,這一傳統的說法掩蔽了某些時期在循環表象背後發生的一些根本性變化。當然,諸王朝的興亡確是呈循環式。凡是王朝的創立者總是一個有才幹、有魄力的活動家,但是幾代以後,在宮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子孫後裔,很可能變得軟弱無能、放盪不羈。雖然有時會出現一個強悍的統治者或一個能幹、忠誠的大臣來設法阻擋這種墮落,但總的趨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義推翻王朝,重新開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環。
不過,比王朝循環更為根本的是所謂的經濟管理的循環。這種循環是從每個重要王朝剛建立時所共有的安寧和繁榮開始的。社會安定的恢復導致人口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相應地使收入增多、國庫充實。但是,個人野心、家族影響和制度的壓力這三者的結合必然遲早會使皇帝們去承擔過多的義務。他們將人力和財力分散到公路、運河、防禦工事、宮殿、宮廷鋪張和邊疆戰爭上。因而,每個王朝在它建立約100年後都開始面臨財政上的種種困難。
為了彌補虧空,政府提高賦稅,賦稅大部分沉重地壓在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自耕農頭上。每個朝代開始時,自耕農總是占農民的大多數。但是,隨著賦稅的增加,他們愈來愈被迫將自己的小塊土地讓與大地主,而自己則淪為佃農。地主憑借與他們的財產相當的政治影響,只交納微不足道的稅,所以他們佔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歲入愈下降,落在數目日趨減少的自耕農頭上的賦稅愈增加。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賦稅增加,歲入下降,公路和溝渠的整修被忽視,生產率下降,最後是飢荒、盜匪活動和全面的農民起義。在這同時,邊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來劫掠。常常正是這種內亂和外侵的結合,使搖搖欲墜的王朝潰滅,為新的開端掃清道路。
④ 為什麼中國的歷史在不斷的「重復」
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世界歷史都是在不斷重復,歷史一定會重演,否則經驗就沒有價值了
⑤ 如何看待中國歷史周期重復的問題
按照唯心主義論的觀點,「五百年有王者興」,所有的朝代更迭都是天命,人力不可違背。這套觀點在古代大行其道,很有市場。
但是如果按照現代的政治經濟學進行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中國古代朝代興替的脈絡和規律。歸根到底是人口—土地之間之間的供給結構矛盾。
基本上呈現以下規律:1、王朝興起,政治清明,人口經過戰亂大量減少,土地大量撂荒,人口土地供給充裕 。 2、王朝鼎盛,官僚逐漸腐化,人口大量繁殖,土地開墾到達一個限度,出現各種土地兼並苗頭,人口土地供給出現危機苗頭。3、王朝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人口土地供給結構嚴重失衡,有限的土地無法滿足巨量人口的需要,大量人口成為無地流民,社會危機出現。4、各種農民起義、叛亂,人口大殺滅,土地撂荒,王朝更替,開始新一輪周期。
⑥ 今天終於明白中國歷史為什麼會反復重演
歷史是在艱難曲折中前進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結果。 因為艱難曲折,所以會重蹈覆轍,重演輝煌與悲劇;因為要前進,所以會有新的事物不斷涌現,以至取代落後的舊的東西。
⑦ 錢穆 中國歷史為什麼循環
一家之言,言之成理即可。
農耕文明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相對緩慢,主要靠有限的土地、靠天氣吃飯。
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都形成了安土重遷,小富即安,小富之後就讓自己變成地主,根本不會考慮整個階級與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上下階級的流動,就形成了循環。
⑧ 魯迅筆下中國歷史作為一種循環為何一再循環
一、魯迅自幼浸淫的「歷史循環觀」
自先秦以來的古代社會,古代文化模式與文明程度沒有實質發展或突破,「歷史循環觀」是社會普遍認可的歷史觀。這種史觀源頭在孟子時便有端倪,他在《孟子•滕文公下》說過:「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他的政治主張和歷史觀是復古倒退的,以歷史循環為必然,歷史成為了毀了建、建了毀的游戲。[1]戰國末年,呂不韋在戰國後期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使「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結構具有自我運動、自我調節功能,成為完整體系。西漢正式將「五德循環」確立的同時,董仲舒提出了「三統」「三正」的歷史循環論,歷史循環思想在此具有兩種完備的形態。在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把理論運用到史學實踐,這種歷史循環的傳統史觀就一直延續了下來。[2]在《三國演義》的得勝頭回第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這種思想的延續。
《論語》、《孟子》等古文經典對於古時的文人是從小便耳濡目染,日日背誦的,考過科舉的魯迅自然對此耳熟能詳,對循環觀的接受也是自然而然的。在這種歷史循環觀的影響下,一代代有革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是處於一種壓抑狀態的。魯迅生於這樣的社會,經歷了家庭從小康到衰敗,深刻體會這社會制度下世間的冷暖。他生活的中國也經歷著從天朝上國美夢中墜落到任西方列強凌辱的境遇。他對現實充滿著不滿,而他厭惡現實,這種歷史循環觀的悲觀主義就對他產生重壓。王曉明對魯迅接受著歷史循環觀的壓迫有著異常敏銳的認識,他認為歷史循環觀及附屬於他的歷史「今不如昔」的觀念阻礙著魯迅對理想世界的憧憬,這種悲觀的循環觀告訴魯迅,他的精神寄託——未來並不是真正的將來,而是過去,改變現狀就要復活過去,但現實的既存勢力比他更接近過去,而悲觀將把他誘入失望的邊緣。[3]
二、接受「進化論」——沖破「歷史循環觀」的狂喜
在南京礦務鐵路學堂求學時,魯迅在新黨總辦的影響下開始接觸新書,《朝花夕拾》中他回憶了初步接觸進化論的過程。他不理會老輩給他參康有為變法的報紙,一有空閑便看《天演論》。至此,他便到處搜尋嚴復的書來看,《嚴復集第一冊》中「嘗謂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斷乎不可合者,莫大於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而西之人以日進無疆,既盛不可復衰,既治不可復亂,為學術政化之極則。」[4]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循環觀的質疑,未嘗不使他那顆愛國的青年心中熱血沸騰。
1902年,魯迅到日本後,接觸了章太炎的俱分進化論,1907年在日本他把後來學習的泰勒斯、黑格爾、赫胥黎、保羅生等的進化觀點整理論文《人之歷史》,對嚴復的《天演論》作出了超越。他早期的論文《科學史教篇》《文化偏執論》、《摩羅詩力說》都有一條明確的主線,就是要立人立國,通過尼采式的超人啟蒙,而使人人都有自己的獨立聲音,建立一個真正的「人」國。
他相信人性的進化,認為青年必勝於老年,注重對青年人的思想的引導培養。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他從根本上否定了「求安」而不思「養」、「保」的「歷史循環觀」。面對中國的舊道德觀的沖擊,他直直地佔領「聖人之徒」的制高點來宣傳他的新思想,怎樣做父親,就是要傳統的人對傳統做一個徹底的了斷,用誠與愛培養下一代,讓他們從舊的黑暗中解放出來,而「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賬,一面開辟新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扛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5]
魯迅同時還對中國的傳統的腐朽思想進行批判,他批評所謂的「國粹」,從語言文字背後來揭示民族的劣根心理而加以批判,他對不易普及的繁難文言古字猛烈抨擊,他對統治中國的儒家思想作透徹的揭露:「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們或想做權勢者們的聖人,和一般的民眾並無什麼關系。」 [6]在他看來,孔子思想和儒術是殺人的「軟刀子」[7]
三、進化論的湮滅——跌入歷史循環的掙扎
對一種理論產生懷疑來自於實踐中的挫敗,而對一種理論懷疑而產生巨大的創痛感,是因為對這種理論曾經過分相信與推崇。接受了進化論,並對之進行一番考校後,魯迅確立了自己新的信仰,迫不及待地要付諸實踐,做一個新中國的啟蒙人。然而《新生》雜志卻在一陣喧嚷後流產了。《吶喊<自序>》記錄了這一經歷,也記載了魯迅的心緒,他用各種方法麻醉自己的靈魂,竟然有想重新「沉入國民中」、「回到古代」,進入「歷史循環」的舊的體制中。[8]
在他精神困苦和為生計奔波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了,他參加過的光復會的舊識在紹興軍政府當了都督,他被委任為紹興師范學堂的校長。他內心的熱情又被迅速點燃了,一切彷彿都在朝他曾夢想的那樣在「進化」。他鼓勵學生創辦《越鐸日報》,恢復了原來辦《新生》的熱情。然而,現實卻很快讓他失望了。王金發不僅不再維護革命的綱領,而且與原先的官僚勾結,摧毀了《越鐸日報》編輯部。他接受蔡元培的邀請到國民政府教育部當部員,卻又在有稱帝野心的袁世凱壓迫下過著抄校古碑以避文禍日子。[9]
「試將記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現今的狀況一比較,就當驚心動魄於何其相似之甚,彷彿時間的流逝,獨與我們中國無關。現在的「中華民國」也還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在這篇中,魯迅先是揭露了被傳統文化完全控制了的百姓,他們不是為了自己和國家而奮起的人民,而是按照傳統的固定的思維,阻礙著歷史的前進。魯迅憤慨而痛苦的質問「『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用了這許多好材料,難道經不過老是演一出輪回的把戲而已么?」 [10]
魯迅對「中華民國」抱有的憧憬煙消雲散,經歷了辛亥革命,他醒悟中國的近代革命所奉行的不過是農民的一種造反邏輯,在《學界三魂》中魯迅說造反是中國最大有利的買賣。他一向的「青年必勝於老年」的進化思想,在與創造社、太陽社的論戰傷痛的同時也從內心得到了瓦解。他發現了成仿吾等青年中的依然存在有革命投機思想,這與原來的小農造反在根本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在《上海文藝之一瞥》中,他再次發出了警告「至今為止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像這椅子很可恨,一奪到手,就又覺得是寶貝了,而同時也自覺了自己正和這『舊的』一起。『奴才』做了主人,是絕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11]隨著魯迅的進化論的瓦解,還未接受階級論的時候,他不住地跳入歷史循環的困惑中,在其中悲痛掙扎。
四、魯迅小說中循環的悲觀生命意識
魯迅極力想要擺脫悲觀的歷史循環論,甚至否定中國的所有傳統文化,但正是這種不斷掙扎而產生的決然反叛態度,反而說明了這種循環意識對他的生命浸透的深度。作為魯迅在幼時便紮根意識的觀念,這種循環的悲觀不知不覺生長成意識的背景,即使被暫時遺忘,在某種境遇獨自面對自己時,它便會不知不覺在生命中彌漫起來。魯迅小說中就不時透露出的這種悲觀的循環意識。
⑨ 春秋戰國和五代十國,秦朝和隋朝,漢朝和唐朝,三國和宋朝,為什麼都那麼相似
題主提到的這些朝代中,秦和隋、漢和唐,的確都有相似之處,至於另外兩組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1、春秋戰國和五代十國區別很大,前者是華夏世界的秩序還未建立時的混亂時期;後者則是中晚唐以來大一統王朝逐漸崩潰的產物。
2、三國和趙宋更是兩回事了,前者是東漢後期地方勢力抬頭的結果,至於北宋時宋、遼、西夏的狀況則是五代後期中樞衰落、對邊郡州縣掌控力度下降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