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肇興侗寨的鼓樓詳述
侗寨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一種公共建築物,是侗寨的標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區,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樓,是侗寨風光的一大特色。鼓樓具有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用途多樣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民族民俗文物價值。
鼓樓的來源,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扎營侗鄉,為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為鼓樓。另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跡。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贊頌鼓樓的歌詞中,就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耐人尋味。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其鼓樓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
鼓樓從外觀觀賞像一座寶塔,飛閣重檐,氣勢雄偉。全樓為木結構建築,用四根大杉木為主柱直達頂層,另立副柱加橫豎瓜於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傳統為中央懸空一根為雷公柱、四根金柱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結構方法,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寓意天長地久。
鼓樓的平面均為偶數,一般有正方形、六邊形、立面均為奇數重檐,少則一層,多達十七屋,高度多為二十米左右,逐層收縮,最高頂閣內放置牛皮大鼓。頂部為攢尖、懸山、歇山等形式,頂端置葫蘆形塔剎。底部多數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終年不斷。建築類型有廳堂式、干欄式、門闕式、樓閣式、密檐式等多種。
侗寨建鼓樓,是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志,由全寨人集資修建。鼓樓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標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標志。三是侗族群眾休閑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要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鼓樓的來源,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扎營侗鄉,為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為鼓樓。另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跡。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贊頌鼓樓的歌詞中,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耐人尋味。 十一重檐八角攢尖頂,高25.9米,佔在78.3平方米。該鼓樓有一副楹聯:鼓樂聲聲京城震動雄證當今盛世;樓閣巍巍侗寨歡呼謳歌天下太平。慢生活的黎平肇興侗寨
肇興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是黔東南侗族地區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近年來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座西南腹地的古老村寨開始頻繁的出現在旅遊媒體和互聯網上。走進肇興侗寨,看著老街上兀自奔跑的小孩,緩慢前行的老人,以及凝聚了百年風塵的鼓樓群,你先不用急著舉起相機,在這里,可以被放慢的不僅是快門,還有你的生活節奏。
肇興,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鄉鎮之一。其鼓樓群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譽為「鼓樓之鄉」。
黎平到肇興只有40公里,肇興是一個鄉級單位,肇興有5個自然村(寨)分別稱為「仁、義、禮、智、信」。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其中以
智寨鼓樓最為美觀。如果你想盡可能地捕捉到信息量更豐富的畫面,一支廣角鏡頭是少不了的。拍攝時一方面要採取低角度拍攝,同時也要注意因此而來的眩光問題。
雖然肇興是一個出名的旅遊景點,但由於當地的民俗和生活方式保存較好,跟中國很多的旅遊城市比起來,肇興的商業味道並不濃。居民有著自己的日常生活,絲毫不理會身邊的背包客們好奇的目光和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外人的到來而改變多少。
B. 侗鄉的建築歷史及典型
在侗鄉,自古以來便有「有寨必有鼓樓,有河必有風雨橋」的說法。那麼,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興於何時,又有何歷史淵源呢?
侗族,屬古代越人的一支。侗族祖先在魏唐之時,就有「干欄」式建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魏書·僚人》就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的記載。「干欄」,用侗語來解譯,即為「侗家的房子」。至今,侗族的木構建築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欄」式建築的基本特徵。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的歷史悠久,從古代有關文獻對侗族木建築的代表作鼓樓的描述中可見一斑。明朝鄺露《赤雅》記載:「以大木一株埋於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五色瓦覆之,望之落錦鱗矣。攀歌唱飲啖,夜歸緣宿其上,以此自豪。」鼓樓亦稱羅漢樓,清代官修《廣西通志》說:「春以巨木埋於地作樓,謂之羅漢樓。」從三江縣保存至今的高定獨柱鼓樓的形態我們就可以看到巨木埋地獨腳樓的影子。
可見,侗族鼓樓的最初形式,當是獨腳樓——「依樹積木」為之,形如鳥巢,故侗語稱之為「共」(鳥巢)和「百」(堆壘)。現今見到的吊腳樓、井亭、涼亭、戲樓以及鼓樓等建築,均保留了埋巨木作中心柱的古老「獨腳」建造方式。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從形式上分為歇山式(俗稱屋頂形,因侗族房屋多為歇山頂形而出名)和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鼓樓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鼓樓一般高達十多米,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它與居民相比,從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樣的。鼓樓形似寶塔,最早是為了便於人們有一個集會的場所以及擊鼓傳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們常常環繞鼓樓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樓矗立中央,居民環繞在周圍,依山勢層層延展,這種格局體現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
在古時候,鼓樓的設計比較簡單,外形也沒有現在這么漂亮,但是隨著鼓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娛樂、休閑、對歌、多耶舞蹈(因此,有些地方也將鼓樓稱之為多耶樓)、議會等等,人們就給它做了更多的裝飾,以致發展到現在的樣子。 風雨橋亦稱花橋,興始於漢末至唐代的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現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極富民族氣質。狹義上,指侗族的一種交通風格,廣義上指百越交通建築風格,通常由橋、塔、亭組成。風雨橋大多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用木料築成,靠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橋梁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鋪板,形成長廊式走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可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風雨橋是侗族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大多數的風雨橋為亭樓式,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橋身莊重巍峨。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桿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憩息。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C. 侗族鼓樓文化內涵是什麼如何理解侗族鼓樓文化
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風雨橋的建設即利於交通、休息避雨、會友、觀賞江面風景,同時可美化侗寨環境,所以,風雨橋又叫花橋。
鼓樓是侗寨的標志,凡有鼓樓的寨子必是侗寨。同時也是吉祥的象徵,是興旺的標志,是侗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結晶。侗族鼓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位於貴州黎平的述洞獨柱鼓樓,就始建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
侗族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鼓樓,顧名思義,內設有鼓。鼓樓最頂層懸掛著一面長鼓,平時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會有人登樓敲鼓,召集村民商議。在侗族歷史上,凡有外來官兵騷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塔尖猶如芒剌一般,直刺蒼穹,。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為六角、八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樓體塔身。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侗寨建鼓樓都由全寨人集資修建。
鼓樓的用途還相當多:一是侗寨的標志,有鼓樓就有侗寨;二是侗族族姓的標志(如肇興五個房族五座鼓樓);三是侗族群眾休閑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重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登樓擊鼓)。一句話,鼓樓就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託,是全寨政治、文化、娛樂和社交的中心。由於鼓樓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樓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務,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樓。有寨先有樓。
侗族鼓樓,作為一種侗族文化,將永遠隨著勤勞勇敢的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D. 鼓樓的外形
侗寨鼓樓,外型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大概是11層,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坦,約10平方米左右,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鍋,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琳麋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歷史的貴州從江增沖鼓樓為寶塔形,雙葫蘆頂,樓高2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內有四大柱,每根直徑為0.8米,高15米,每柱之間距離為3.6米,構成高聳的錐形方架,為鼓樓的櫟梁骨幹部分。距內四大柱的外圍3米處,豎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將四大柱團團圍住,並以穿枋與內四柱相連,呈輻射形狀。再疊上數層,每層則用8根短瓜柱層層疊豎,依內四柱將穿枋逐層縮短,緊密銜接,豎到第11層。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層的上面,另立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為鼓樓的頂部。
E. 侗族鼓樓的歷史沿革
追溯鼓樓的起源,也許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關於中國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書》中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不過,巢居只是還未完全開化的民族簡陋的住屋而已,但從起源上看,所有干欄式木構建築都同巢居有淵源關系,鼓樓當然也不例外。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
F. 侗寨鼓樓的來歷或形成
侗族深受漢族宗法觀念的浸染,故單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樓,而雜姓村寨,則每一姓氏各建一個鼓樓。
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是侗寨的象徵。一寨建設之始,必先建鼓樓。只要望見了高高的鼓樓,便可知道必有侗族居住。由於侗族深受漢族宗法觀念的浸染,故單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樓,而雜姓村寨,則每一姓氏各建一個鼓樓。
鼓樓是每寨「款首」(寨主)召集村民處理與民眾生活相關的有關生產、生活、娛樂、祭祀等重大事務的地方,是侗寨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娛的中心。
羅星棋布的鼓樓點綴著侗鄉大地,從最北的湖北利川到最南的廣西融水,從最西的貴州鎮遠到最東的湖南城步,無一不遍布著鼓樓。縱觀整個侗族地區,共有鼓樓八百多座,其中廣西有近三百座,貴州有三百餘座,湖南省有二百多座,湖北省內有十餘座。
侗族鼓樓的歷史悠久,但其究竟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已是無史可稽了。據考古學可知,干欄式建築的雛形——獨木巢居早在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而現存有關侗族鼓樓的記載最早是明代,揆諸史籍。
明鄺露《赤雅》中載:「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無色瓦覆之,望之若錦鱗矣。扳男子歌唱、飲瞰,夜緣宿其上,以此自豪。」
明萬曆三年(1575)《嘗民冊示》載:「……或百餘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豎一高樓,上立一鼓,有事擊鼓為號,群起踴躍為要。」
清雍正《廣西通志》載:「(侗)人……春以巨木埋地做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謂之羅漢樓。」
清乾隆《玉屏縣志》載:「南明樓即鼓樓,明永樂年間建……其始基以堅礎,豎以巨柱,其上桷題櫨之類,凡三層。」
清嘉慶李宗《黔記》載:「黑苗(侗)……諸寨共於高坦處建一樓,名聚堂,用一木竿,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則登樓擊之……」所謂「聚堂」,乃聚眾集會之場所,與侗語中的「堂卡」、「堂瓦」含義相同。
從這些記載可知,雖然稱謂各異,完整的「鼓樓」形式在明代出現在侗鄉當是確鑿無疑的。而各地侗鄉現存鼓樓建造時間,大多數建於清代。如貴州從江縣的曾沖鼓樓始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廣西三江林溪鄉的高友大寨鼓樓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貴州榕江縣的車寨鼓樓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廣西龍勝平等鄉寨上的盤高鼓樓、吳氏鼓樓分別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清光緒九年(1833年)。可見,侗族鼓樓在明時就已建有,至清朝中、晚期才興盛。
在侗語中,鼓樓亦有多種稱謂,如:「百」(bengc),堆壘,意為木頭堆積而成得房屋,矮小的棚子。「樓」(lougc),出現在祭祖歌中,為漢語借詞。「堂卡」、「堂瓦」,意為眾人議事的場所。
綜觀漢語史料及侗族民間對鼓樓的稱謂,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概言之,不外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源於形,有「百」或「樓」、「獨腳樓」;二是因其用,稱之為「羅漢樓」、「聚堂」、「堂卡」、「堂瓦」、「鼓樓」。
關於鼓樓的來歷,侗鄉的民間傳說又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的版本,從中你也許能窺探到一絲來自侗民族心靈深處的集體無意識的信息。
傳說在很久以前,官兵經常到侗家村寨燒殺擄掠,致使侗民日不能安,夜不能寐。於是,「寨老」召集一些德高望重的侗民聚議協商,就如何抵禦外族入侵展開討論,之後做出決定:在寨旁或寨中地形較高的位置建造一個簡單的瞭望哨,安排侗民在這里輪流放哨觀察,若發現敵情就立即發出警示信號,讓村民做好准備,以抵禦來犯之敵。從此以後,無論是安全上還是生產上的大事情,侗民們都會到瞭望哨共同議事協商,漸漸地瞭望哨就成為侗民商討大事和進行娛樂歡慶的首選之地,後來,侗民就逐漸將瞭望哨改建成鼓樓。
後來,鼓樓都懸掛牛皮長鼓一面,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如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寨寨相傳,信息很快就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所以,鼓樓、長鼓在侗族人心目中至關重要。
妙手天成:侗寨鼓樓建造時
鼓樓一般由各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樓的建造,往往要花上兩年的時間。
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志與齊心的表現。樓下寬敞的火塘邊既是全寨人賽蘆笙、踩歌堂等歡聚的好場所,也是重要事情的議事廳。平日又是老人們歇息談古,青年們談情說愛的約會之地。
侗寨鼓樓的建造首在選址,受漢族風水學說的影響,侗人以寨中的吉祥之地為衡量指標,鼓樓必須是在「青龍」、「白虎」、「金雞」、「銀蛇」四大吉祥地中選擇其一,作為建造位置方可。毋庸諱言,風水的語言是古人的環境景觀系統學說。
一般來說,建造之地一定要高於民居,一定要擁有居高臨下的建瓴之勢,這樣才能俯瞰全寨、從容示警。此外,還要看與周邊的地理小環境是否相生相宜,要使鼓樓與村寨盡可能地相映成輝。總之,鼓樓所立之處往往是寨中最高、最寬、最美,最養眼和最利於人群聚散的地方。如此良苦用心,凸顯了鼓樓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聖不可侵犯之地。
鼓樓一般由各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樓的建造,往往要花上兩年的時間。在侗鄉流傳下來的歌本《贊鼓樓》中就有一段歌詞這樣寫道(意譯):
寨老號召眾周旋,掘土運石地基建;
捐款只怨家底薄,奮力獻工爭上前;
長者高唱拉木歌,壯者恐後爭在先;
鼓樓主柱先到位,眾人齊心多周全;
吉日在近不在遠,木匠著急來拉線;
座山朝向細看過,年月日時都應驗;
擇一良辰柱豎起,大梁架上掛紅聯;
建樹鼓樓寨興旺,顧及全寨壽延年。
眾所周知,風雨橋與鼓樓堪稱代表侗族建築藝術的雙峰。「竹木一身堅如鐵」乃是文豪郭沫若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橋所題之詩句,而用這七個字移注侗寨鼓樓,也是一樣地貼切。因為它准確地道出了鼓樓建築的特徵。
看過侗寨鼓樓的人,不得不說這是妙手天成的傑作。而侗家匠師,堪稱建築工程上的「魔術師」。修築鼓樓時,既沒有如《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建築標准和圖紙的使用,僅憑著一根再簡單不過的「香桿」和「線」做標尺,就可以計算出構建鼓樓的各木構件的大小尺寸;也沒有《魯班經》總結的歌訣可以走捷徑,卻有如神助般地造出層層疊起的飛檐和精巧的四角攢尖頂;更沒有如清宮造辦處必等待「樣式雷」的燙樣出來方可動工,全靠一顆成竹在胸的匠心妙用,輔之以經驗,就能讓一座座雄偉壯麗的侗族鼓樓拔地而起,屹立百年。
鼓樓的外形揉合了侗族傳說中的「仙杉」樹意象和漢族密檐式塔的效果,擁有塔的形,樓的頂,別具一格。鼓樓按樣式分有廳堂式、干欄式、密檐式等。按承重方式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按樓層分有三、五、七、九層乃至十五層不等。不管樣式如何變化,鼓樓之所以稱為鼓樓,是因為頂層均置放齊心鼓。
無論何種鼓樓,一般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用一根長約三米的木柱或鐵柱立於頂蓋中央,並套上由大到小的五至七顆陶瓷寶珠,呈富貴吉祥寓意的寶葫蘆形。頂蓋多為絢麗多姿的傘形攢尖頂,又可細分為四角攢尖、六角攢尖或八角攢尖。頂蓋之下是鉤心斗角的人字格鬥拱,像蜂窩百孔窗,其周圍木雕像燕窩壘泥點。中部是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簡便的四角或復雜的八角。每方檐角均為翹角,層層疊疊,重檐而上,煞是好看。檐板之上多雕塑禽獸,神形兼備。鼓樓下部多以四根高大杉木為主柱,從地面直通樓頂,撐起整個建築。樓內或雕塑,或繪畫,山水花鳥,栩栩如生。底部多為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
整個鼓樓建築獨特,純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一釘一鉚。沒有圖紙,數百根梁、柱、枋的尺寸全憑心造,竟能上下吻合,採用柱桿支撐桁架,暗合力學原理。與當代科班出身的建築師來比較,論出身,侗族的能工巧匠無疑是野狐禪了。論能力,他們似乎不可能造出現代的摩天大樓來。但是別忘了體量巨大的摩天大樓的背後是巨無霸的現代施工工具的強力支持。條件並不平等,如果把二者放在類似魯濱遜漂流的荒島上,只給他們最簡單的工具,斧頭、木桿、和繩子。施工材料只有原始叢林和沙土,在這樣公平的起點上讓他們同台競賽,看誰能先建起一座高樓?盡可能地想像這一極富喜劇色彩的場景吧:一邊是失去現代高科技利器的建築師們素手無策,另一邊卻是侗家匠人伐木開料。
沒有太多科律與圭皋的束縛,反倒讓侗家人創造的天性得到了自由地發揮,鼓樓便是侗族人的這種無拘無束的創造性物化的最好結晶之一。正所謂:運用之妙,系乎一心。
管中窺豹:黎平肇興鼓樓群
沖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平安康樂之意。
蜚聲中外的鼓樓,以卓然的姿態屹立在大地之上。在爛若星辰的侗寨鼓樓中以三江侗寨鼓樓、黎平肇興大寨鼓樓、三江馬胖鼓樓最為出眾。限於篇幅,筆者只能介紹一下曾被媒體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之一的黎平肇興侗寨的鼓樓。
肇興亦名肇洞。肇興河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穿寨而過。全寨為黎平縣最大、最古老的侗寨之一。寨內有五座氣勢雄偉的鼓樓和四座建築獨特的花橋。寨中一條東西向的主街,兩旁是學校和民居,清一色的青瓦木樓。五座鼓樓恰如五朵荷花,分布在仁、義、禮、智、信五個自然寨。
鼓樓始建年代不詳,文革初毀,1981年至1983年先後重建。五座鼓樓風格不同,有七層、九層、十一層,最高的十三層。建築工藝的共同特點都用一抱粗的杉木為柱,穿榫街接,不用鉚釘,有十六根柱子落地,其中一根直通樓頂。不落地的一根古杉為沖天柱,旁邊是四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圍是十二根略小的副柱,由這十六根柱子頂起沖天大柱。據說,沖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平安康樂之意。
肇興鼓樓群的仁寨鼓樓高21.7米,為七重檐八角攢尖頂;義寨鼓樓高25.8米,十一重檐八角攢尖頂;禮寨鼓樓高23.1米,十三重檐八角攢尖頂;信寨鼓樓高23.9米,十三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座鼓樓的彩塑、繪畫裝飾各有特色。
五座鼓樓中最美的是智寨鼓樓。智寨鼓樓為九重檐四角歇山頂,通高14.8米。由十六根柱子構成骨架,中間四根柱子直貫頂層,四邊為十二根副柱,略小於中柱,用逐層內收的染方金瓜柱支撐,層層挑出屋檐,類似寶塔。頂部如意頭下各級均為八角形翼角高翹。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蘆寶瓶,其翼角塑小鳥,玲瓏雅緻。鼓樓的檐層鋪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獅、虎、鳳等。樓內雕梁畫棟,書有六幅楹聯。正面一至三檐之間塑有「雙龍搶寶」。樓上置有皮鼓,遇有重大事情,由寨老擊鼓召集寨民共議。鼓樓基面約70平米,中央設有火塘,幾乎常年四季有火,四周有長條木凳,供人憩息,或吹笙談唱,或擺古談天。樓前有鵝卵石鑲的歌坪,樓的對面是戲台。
G. 侗族鼓樓的侗族簡介
侗族人民擅長建築,而且其建築獨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樓疊立、花橋橫跨,干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構成侗寨的特有風光,但又樓和風雨橋最為引人注目,它的整個建築以不用一釘一鉚而聞名於世。歷史上鼓樓是侗族人民作為族姓群體的外形標志和集會議事及娛樂活動的場所,一寨一姓一鼓樓。肇興的鼓樓群是鼓樓建築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風雨橋始建於光緒年間,歷史比廣西三江程陽橋還長,很具觀賞性。岩洞鎮述洞的獨柱鼓樓,其建築技藝高超,歷史悠久,它是侗族鼓樓的雛形再現,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價值。黎平侗族建築師在深圳、貴陽、上海、北京等地,乃至日本等國處處留下他們輝煌的建築業績,其建築藝術,令世人驚嘆不已。
在侗寨,寨寨有鼓樓、花橋、戲樓、寨門、吊腳樓。鼓樓、花橋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被譽為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腳樓民居被譽為「傳統文化明珠」和「民間收藏的寶藏」。全國現存鼓樓630餘座,花橋500餘座,黎平就有鼓樓320座,花橋 290座,均佔全國50%以上,是「鼓樓、花橋建築博物館」;肇興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自然寨,稱為「侗鄉第一寨」,有五座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樓,肇興鼓樓群已被列為世界基尼斯紀錄;述洞村獨柱鼓樓是侗族鼓樓的雛形,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紀錄;高寅侗寨現存明朝初期建造的吊腳樓10餘棟,是非常珍貴的文物。目前,地坪風雨橋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花橋都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築,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無需圖紙,匠師僅用一根竹竿做的「香桿」作為構件尺寸。鼓樓造型豐富,形體變化多樣。底層4排16柱,底部四角重檐,上部八角密檐,頂部為四角攢尖、四角歇山或八角攢尖。鼓樓的層數都為奇數,有九至二十多層不等,因為侗族先民認為奇數是陽數,寓意吉祥。鼓樓一般高三至五丈,鼓樓底部通常寬約二三丈,有的圍欄桿、有的空敞,中間設「火塘」,四周有長凳供人休息。風雨橋橋上建長廊和橋樓,十分壯觀。鼓樓、風雨橋樓檐層疊,覆蓋小青瓦,檐角彩塑龍鳳、花鳥泥塑,封檐板上彩繪人物故事、歷史傳說、傳統習俗。80年代,黎平鼓樓花橋模型參加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30多個國家的使節參觀後,贊嘆說:中國侗族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
H. 侗族鼓樓風雨橋的建築特色,流傳價值和相關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
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地區。
鼓樓
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從江縣高增侗寨鼓樓高達二十餘米,十三層次;黎平紀堂侗寨一寨就有三個鼓樓,侗寨風光可說十足了。
追溯鼓樓的起源,也許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關於中國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書》中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不過,巢
上湘鼓樓
居只是還未完全開化的民族簡陋的住屋而已,但從起源上看,所有干欄式木構建築都同巢居有淵源關系,鼓樓當然也不例外。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