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舉制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哪個朝代建立了科舉制
科舉制指的就是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選拔官吏的制度。
最後科舉制度它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生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發展到了最繁榮的時期,更加明顯地顯示出了這一政策的先進性,同時他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以上內容僅是小編的個人觀,如有錯誤,請多多諒解。
⑵ 唐代科舉制度的歷史影響是什麼
唐代科舉制度的歷史影響:
1、實行科舉制,便於在全國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
2、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
3、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與辦事效率。
4、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嶄新局面,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
5、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6、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發財的想法,所以導致追求部分士人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從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會悲劇。
7、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系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系現象。這些師門關系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
⑶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科舉制的歷史地位
一般認為始於隋朝,但也有說始於唐朝的。科舉制給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非常大,唐代之後的中國官場,幾乎朝臣和官吏全部都來自於科舉。科舉制度深深地影響到中國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
⑷ 科舉制是哪個朝代創的在歷史上的影響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⑸ 中國的科舉制創立於哪個朝代,在當時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隋朝科舉制
科舉制誕生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的),始置進士科,這是科舉制創立之始。
意義如下:
1.擴大選官范圍,擴大統治基礎
2.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庶族地位提高,抑制門第主義
3.提高辦事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發展
4.穩固了封建君主統治
⑹ 簡明中國古代史簡答題科舉制是哪個朝代創設的,在歷史上有何影響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皇朝用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創設於隋朝。(3 分) 隋文帝時廢除魏晉以來按門第高低選用官員的九品中正制,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 官吏。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確立。(3 分) 科舉制度產生後,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後仕人進入官場的必由之 路。科舉制的產生,打破了數百年來世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使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貧寒子 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 為庶族地主參與政權開辟了道路。 這一制度 1905 年被清政府廢除
⑺ 科舉制建立於哪個朝代,其主要功用是什麼
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還設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其主要功用:
1、打擊世家勢力
2、擴大統治基礎
3、發掘人才
4、控制思想
古代科舉制度
中國科舉制度概述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會制度行將滅亡之際,發生了戊戌變法,「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已成為歷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頒布了停止科舉的上諭。從此,1300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嚴格說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應分為文舉和武舉(文科和武科)制度。武舉是專門選拔武官而設置的科目。武舉制度是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除,歷時1200年。其考試程序與文舉基本一樣,只是內容與時間的不同。在中國科舉史上,自唐以後,歷來是文武兩科,殊途並進。但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歷來重視文科,文科一直占據科舉的統治地位。
⑻ 科舉制形成於唐朝,科舉制對後代有什麼影響
科舉制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開創,相當於國家正式開始了國家級的教育制度建設,而教育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一定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科舉雖然不完善,但是也是從多方面未中華文明後來的發展帶來本質上的變化。
科舉制度另外一方面來說也間接地壓抑了科學思維的發展,壓制了對技術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發展,按說中國對數學的認知不必西方晚,還更早,可是確估計主要用與手工藝行當了,而缺乏深入的研究,畢竟當官有權才是最高貴的普遍意識深入民心了,哪怕今天都還很嚴重。總的來說,科舉仍然是偉大的,中華民族能有今天,科舉制度功不可沒,這也是中國今天能在多民族多民俗下仍然能形成統一思想文化認知的主要原因所在。
⑼ 科舉制度有何歷史影響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9)科舉制是哪個朝代創設的在歷史上有何影響擴展閱讀
科舉起源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創建於隋朝,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平民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基本就是靠科舉。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
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很高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