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算去湖南臨武縣旅遊,有哪些攻略推薦嗎
臨武縣在湖南省郴州市,是處於湖南省最南邊,也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的縣之一,境內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比如說滴水源生態旅遊景區、石門龍洞、金仙寨旅遊區等等。
三、金仙寨旅遊區
金仙寨旅遊區原名叫高峰山,海拔達到1250米,是屬於騎田嶺山脈,這個山上有一巨石仰天而卧,禿頭袈裟望南天,活脫脫的就像一尊仰天巨佛,這個旅遊區是臨武、桂陽、北湖三線都將其作為縣標志性景觀圖,但是最佳的觀景點卻在臨武的方向,對於臨武當地人來說金仙寨就是一座神山。
㈡ 臨武上太水人口
約40萬。
根據顯示總人口約為40萬。臨武歷史悠久,是千年古城。這里古屬楚地,源遠流長,戰國時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
㈢ 臨武縣屬於哪個市
臨武縣屬於湖南省郴州市。
臨武縣,隸屬湖南省郴州市,地處湖南省最南部。臨武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縣之一,戰國時期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縣域面積1383.06平方公里。臨武縣總面積138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臨武縣下轄13個鄉鎮。
臨武縣的資源:
臨武物產豐富,是資源寶城。這里物華天寶、資源富集,境內蘊藏礦產9類50多種,是有色金屬之鄉、玉石之鄉、碳酸鈣之鄉、風電之鄉、小水果之鄉,臨武鴨、沙田牛巴、臨武香芋、臨武柚、大沖辣椒、烏梅、蜜棗、紅心桃等特色農產品聞名遐邇,獨有通天玉和香花玉,更有國寶香花石。
臨武風光旖旎,是山水畫城。這里山奇水秀、生態優美,既有歷史悠久的「古八景」——舜峰晚眺、武水拖藍、龍洞煙雲、秀岩風月、西山霽雪、掛榜晴嵐、韓張遺跡、仙境春遊,又有景緻怡人的「新八景」——通天神韻、西瑤綠谷、東林勝境、長河映日、回峰攬月、古城遺址。
形成了「一城兩翼三線多點」的全域旅遊格局,置身山水之間,叫人流連忘返。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臨武縣
㈣ 湖南的歷史有多少年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
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4)臨武縣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襲: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
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㈤ 臨武在中國哪裡
湖南省臨武縣
㈥ 臨武縣的介紹
臨武縣,隸屬湖南省郴州市,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東部和東南部與宜章縣為鄰,南部與廣東省連州市接壤,西南部與藍山縣相靠,西北部與嘉禾縣毗連,北部與桂陽縣交界,東北部與北湖區相接。 臨武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縣之一,戰國時期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縣域面積1392平方公里,總人口39萬(2013年)。2015年,臨武縣轄4鄉9鎮。1臨武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的礦物有9類32種,其中錫儲量居全國第四位、全省第一位,有「小有色之鄉」、「煤炭之鄉」的美稱2。主要景點有臨武三十六灣、秀岩風月園、金仙寨旅遊區、石門龍洞、西瑤綠谷國家森林公園等。臨武地方特產有臨武蜜柚、大沖辣椒、香芋、紅心桃、烏梅等。
㈦ 難道臨武的歷史沿革斷了嗎沒人知道嗎
公元前260年,楚考烈王封臨武君於臨武邑。這是臨武作為楚南郡邑之最古者的歷史記載。
臨武君是何人,他的真實姓名,史書上都沒說。《戰國策》只記載了秦攻趙,趙使趙嘉求救於平原君,平原君以臨武君為將,帶兵救趙。《資治通鑒》記載了臨武君與荀況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之道,他主張「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以及「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可見是一位戰將。考烈王把他封在這個鄰近百越的地方,又可見臨武自古就被看作用兵的要地。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千多年來,在臨武這地方就沒少打過仗。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進兵取嶺南地,征發逃亡者、贅婿、商人等50萬人分守五嶺(五道),為此,修築了從郴縣經魯塘,連接臨武、連縣的驛道,把兵駐在臨武邊境一帶;同時,還將我們現在的人民河命名為溱水。
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死,龍川令趙佗當即移檄湟溪關,令急絕道聚兵。很顯然,一旦用兵,臨武必然首當其沖。到西漢呂後聽政時,趙佗便自稱南越武王,首先攻入臨武,直下長沙。
漢武帝元鼎四年,派路博德將兵駐守在茅結嶺,復又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南下,討平呂嘉的叛亂,後人稱茅結嶺的遺址為衛尉屯營。明末,曹志建據龍虎關抗清,也曾在此駐兵,遺址現仍隱約可辨。
東漢建武十七年(41),劉秀以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兵取道臨武,沿武水下交趾,擊敗征側、征貳。班師時,又在馬侯嶺下駐扎休整。
中平三年(166),郭石等占據臨武城,響應長沙區星起義,孫堅親自率軍經桂陽,直取臨武。
後來的三國廖式,南北朝蘭裕的叛亂,都是首攻臨武,然後才能順利北上。而嚴容起義,更是以騾溪為大本營引來了梁武帝蕭衍的左衛將軍的攻打。
唐末黃巢起義,從廣東揮師北上時,也是取道臨武,並在臨武休整一段時間。
五代後晉時,為了加強對臨武的軍事管制、和在鐵砂坪采礦、煉礦,撤去臨武縣建置,並入桂陽監,臨武更成了中原各朝代與南漢國的拉鋸戰場。
宋慶歷三年(1043年),臨武西山瑤民及藍山、連州、賀州瑤民聚集五千餘人販私鹽、殺官軍,朝廷幾次攻討都沒能取勝,到第三年,楊畋等八路兵馬攻進桃源坪一帶,村寨悉被盪平。到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西人曹成聚眾十餘萬,占據郴、連、賀、韶等州,大本營就設在北藏嶺(現名東山),岳飛率兵討伐,先後在太平場(即太平圩)、桂嶺、北藏嶺打了幾個惡仗,最後才在蓬頭嶺擊破曹成軍,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在臨武打的最殘酷的一戰,當時有人描寫北藏嶺和蓬頭嶺下是「屍橫遍野,流血漂櫓。」淳熙六年(1179)宜章農民陳峒義軍攻下臨武、藍山,宋朝庭調發湘、鄂、桂軍2萬多人攻臨武,陳峒敗回宜章。宋朝為防止臨武宜章一帶民變,在麻落、平頭嶺設寨,派孫國泰為總統將軍鎮守。
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黃大成率眾攻陷衡州、桂陽,佔領臨武城,從茅結嶺逾嶺南下韶州、連州、梧州,至正十二年(1352年),紅巾軍廖景知攻佔臨武縣城,臨武縣人陳均義、陳舜隆率眾與紅巾軍戰,歷經五年,最後才以紅巾軍的失敗告終。陳均義因而成為判臨武知事兼湖南宣慰副元帥,領兵節制郴、桂、連、韶諸州。
明代中葉,湘粵桂邊境上的少數民族,接二連三地舉行起義,特別是天順年間,四年內就五次攻打臨武,這時,政府一方面趕築縣城,一方面調兵拒守,起義軍最多時達兩萬多人,最激烈的一戰要數順頭嶺的伏擊戰,少數民族軍死者達八成多。明英宗為此封肖授為臨武伯,領兵鎮守。正德四至十二年間,先後又有連州瑤民、郴州瑤民、常寧瑤民攻打過臨武縣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廣東飛天王率眾攻城七日七夜,當時,劉堯誨正住在家裡,便讓他的學生艾朝仁率子弟兵迎戰,擒斬了飛天王。由此,臨武便專設了艾兵營,並專門撥給軍餉,稱為艾餉。明崇禎八年(1635年)臨武人劉新宇帶領礦工及農村飢民在烏溪洞起義,攻下了粵北、桂北一些地方,鋒芒直指衡陽、湘潭、長沙、瀏陽及江西袁州,四省震驚,急調兵圍剿,起義軍敗退禾倉堡、芹寨、猴寨。歷時四年多,為此,明朝廷為便於統治,析臨武及桂陽各部分領地設嘉禾縣。
明朝末年,先是張獻忠部朱衣點佔領了臨武縣城先後與明軍作戰兩年,後是李自成舊部郝搖旗佔領縣城與南明曹志建軍相持一年多。再後是南明曹志建軍與清軍爭奪縣城四年。
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西山瑤民起義,桂陽知州發大兵攻入西山,大肆屠殺。道光十二年(1832年),粵北、桂北瑤民起義,集結臨武邊境,清政府急調綠營兵駐守茅結嶺,起義軍未能進入境內。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先是紅巾軍四次圍攻縣城,三次進入臨武境內,1856年這次,紅巾軍進入縣城殺清參將、把總、民團長各一人。接著是太平軍石達開部於1859年由江西進入臨武牛頭汾、城背嶺、燕溪西去;不久轉回頭攻縣城;10月在順頭嶺大戰清副將李輔國軍,擊斃把總李錦春、外委李秀文等。次年元月,在車田江打敗曾繼盛民團;1859年5月,太平軍石鎮吉部進入臨武在土地圩與清軍激戰,殺死清都司盧秀峰。
清朝對臨武的設防是非常重視的,清順治四年(1647)就專設臨武營,置一名正三品銜的參將駐臨武,兩員千總中,一名駐臨武,一名駐桂陽州城;4名把總中,一名駐臨武;外委把總3名,也有一名駐臨武,其餘分守藍山、嘉禾、桂陽,由此可見其重視程度。
民國初年,由於軍閥混戰,在臨武駐過的各色軍隊就更多了,1921年滇軍沈鴻英在縣城設立過「督理廣東軍行署」,1923年粵軍謝炳文部駐牛頭汾。桂軍陸雲高駐縣城,1924年王邦吉駐縣城。1927年粵軍陳士虎占縣城,並自稱縣長。1934年,李雲傑部一個營駐臨武。後又有第八軍第五師駐臨武。1945年2月,暫編54師駐臨武。最後一次駐軍是1949年10月、11月,國民黨交警總隊王春暉部,在臨武建立湘南行署,與王慎敏的保安團占據縣城及汾市、小灣一帶,企圖負隅頑抗,終於在11月30日,被中國人民解決軍493團所殲滅。
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先遣隊就是從郴縣安源進入臨武境,並於24小時左右便佔領了縣城。次日,主力部隊分四路進入臨武,一路是從宜章泗溪來,經水東、汾市、斜江向西挺進,一路從宜章太平圩進入臨武南強經縣城西進,其中一部分還繞道雙溪、土橋再出朱禾鋪;再一路由郴縣安源進入,在土地與第一路會師,還有一路由桂陽小沖、神塘等地進入臨武大沖、鎮南、三合、麥市一帶,後方留守處政治部走的卻是西瑤、武源一帶,可說是紅軍足跡印遍了臨武各個鄉、鎮。紅軍在臨武下九江的仁興嶺、蛇天嶺與國民黨追兵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及湖南軍閥王東原師進行了激烈戰斗,使追兵後退。
1945年元月,日本侵略軍侵入臨武,走的就是從朱禾鋪、盧市,經斜江、葡萄灣、汾市,從桐子坪東去宜章的。
這就是臨武幾千年的兵事史,無怪乎當時設邑時,就叫做臨武,後雖經兩度改名為大武或隆武,但為時都極為為短暫,不久都恢復原名,且大武、隆武的含義也與臨武一致。所以,當代有人說,臨武是「臨文不足,臨武有餘」,也是有道理的。
㈧ 有郴州人嗎知道臨武縣歷史嗎網上幾乎都是一句話就介紹完了
我知道一丁點:
1.三國時,臨武屬荊州桂陽郡。赤壁之戰後,桂陽郡屬蜀國。後蜀吳又以湘水為界,劃分了自己佔有的幾個郡,這個時候臨武屬於吳國。
2.西京古道最早開鑿於東漢時期的公元26年,並經歷代重修,北起於古都長安城,南可達廣東徐聞縣並連接海上商船,是一條有著二千多年歷史曾綿延數千公里的古代國道,是千百年來快速連接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的南北大通道,是最早溝通珠江、長江流域的陸路。西京古道臨武境內近百公里,從廣東連州星子墟過大路邊、荒堂坪進入湘粵邊界茅結嶺,經九澤水、土橋、曾家、高安水、黃家塘、秀岩,越沙市、鄺家,抵臨武縣城,經縣城過花塘、香花鋪,轉鎮南鋪、十字鋪、月華鋪,沿臨桂古驛道進入桂陽,全線均為青石板鋪砌,路面寬5尺,沿途設亭23間,日行人3000人以上。
㈨ 湖南省郴洲市臨武縣的詳細資料
臨武縣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屬郴州市,南嶺山脈東段北麓,北緯25°~25°35′,東經112°20′~112°47′。 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縣之一。戰國時期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北界桂陽,東連北湖、宜章,南鄰廣東省連州市,西靠藍山,西北毗嘉禾,南距廣州市300餘公里,是湖南改革開放的南大門,通往廣東沿海的咽喉要地。縣域面積1392平方公里,轄5鎮17個鄉,總人口3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