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歷史的天空有感100字
第一次閱讀這種軍旅題材的小說,之前一直對這種題材不甚感冒,可能是由於中小學語文課的原因。總是一味的描述高大全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幾乎沒有任何一點瑕疵,不管的思想上,生活上還是革命行動上。但《歷史的天空》一書確認讓我有所改觀,梁大牙從一個二流混子在陰差陽錯的情況下加入了八路軍,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梁大牙在革命領路人楊輝庭和王玉蘭,東方聞音的引導下,逐步成長成部隊的骨幹力量,無論是對小日本還是中國內部軍隊,以至到後來的抗美援朝的戰斗中,體現了他高超的軍事能力和人格魅力,不論是在軍事戰斗還是個人人格上都取得了無數的勝利。伴隨著這個戰斗主線,作者也穿插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包括同志間的內部斗爭,高尚的革命愛情,偶爾犯渾的生活插曲,高層對手間的謀略藝術。給讀者展現了一個慘烈,溫暖,殘酷的戰爭年代的全貌。至於書本結尾篇幅不多建國後開展的故事,則稍微人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同時本書除了梁大牙特點較突出外,其他人很難給人帶來比較大的沖擊,感覺都是故事情節需要的附屬。
② 歷史的天空的作品鑒賞
屈指算來,自從1991年徐貴祥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我們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至今已經超過20年。20年來,軍旅文學風雲際會,潮起潮落,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其中徐貴祥頻頻亮相,多有精彩表演。我亦始終是這一幕幕大劇的忠實觀眾,並且不斷地為其擊掌喝彩,也留下了不少叫好聲或噓聲。今天借給《徐貴祥軍事精品系列》作序的機會,我來作一個回望與勾連,把徐貴祥納入「朱氏語境」中,就算「老話新說徐貴祥」吧。
何謂「孤島」?我說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整體態勢中的一個突出現象,即「」。這也是它區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軍旅文學的一大特點。自新時期以來,無論是80年代之初的「兩代作家在三條戰線作戰」,還是90年代之初的「農家軍歌」,總體都呈現一種「集團沖鋒」方式,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現象,令文壇為之側目。然而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商業語境強化和政治語境淡化」的雙重夾擊,軍旅文學也急遽邊緣化。當年人多勢眾動輒群體作戰的軍旅作家隊伍也作鳥獸散,或人員流散,或鬥志渙散,只有少數執著的堅忍者在「商海橫流」中顯出英雄本色,遂像滔滔商海中的「孤島」一樣,巋然屹立蔚成大家氣象。比如以長篇小說崛起的徐貴祥,比如以非虛構文學坐大的王樹增,還比如朱秀海、柳建偉等等。
何謂「坦克」?這是套用十幾年前我評價柳建偉的一個比喻:突出重圍的文學推土機——如果把中短篇小說家比喻成中巴、轎車的話,那麼,長篇小說作家則更像推土機,它不以靈活、精美討巧,而是靠力量、氣勢取勝。准此,徐貴祥則是正面強攻戰爭文學的重型坦克。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徐貴祥連續推出了《仰角》、《明天戰爭》、《歷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開》、《高地》、《特務連》、《四面八方》、《馬上天下》等8部長篇小說。除前兩部外,基本上都是直面戰爭的重磅之作。時間上涵蓋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幾個重大歷史階段,塑造了一大批敵、我、友軍從基層官兵到中高級指揮官以及戰術專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特種兵、醫務人員等各色人等,特別是《歷史的天空》中個性強悍奇譎的草莽英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開》中高蹈空靈而又深藏內斂的沈軒轅,再到《馬上天下》中深謀遠慮執著追求「不戰而勝」之戰爭至境的戰術專家陳秋石等人物造像,已經登堂入室,進入了當代戰爭文學人物長廊,顯示了作家在21世紀戰爭文學探索的進程,文學視野不斷拓展,戰爭理解趨向深入,寫作技巧漸入佳境。
《歷史的天空》與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非軍旅題材)聯袂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令人振奮的同時亦令人感慨。徐、柳二位和獲得這一獎項的老一輩軍旅作家魏巍、劉白羽之間,在年齡上存在著40年的「斷裂」!徐、柳的獲獎或從一側面表明,部隊的中年作家已趨成熟,特別是徐貴祥,已成了戰爭文學長篇小說創作領域的主要標志性人物。這輛正面強攻的重型坦克已然佔領了戰爭文學的「高地」。
由於茅獎和電視的雙翼,《歷史的天空》幾近家喻戶曉,成為徐貴祥的標志性作品,這里就多說幾句。作為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我曾受評委會委託,為《歷史的天空》寫下如下評語:『《歷史的天空》在種種歷史的偶然背後,顯示出了歷史的必然,縱向而又曲折地演繹了梁必達從一介草莽到高級將領的性格史與心靈史,通過個體生命對歷史的重新言說,以真切厚重的軍人生命體驗的細節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補想像中的歷史,使歷史中的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都變得更加真實、豐富和耐人尋味,從而以鮮活強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蒼茫深邃的歷史的天空和當代戰爭文學的人物畫廊。作品凝重雄渾,充滿了戰爭文學的陽剛之氣和崇高風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蘊了聰穎的戰爭藝術和兵家智慧。」
20年來,我可以說是一步步看著徐貴祥如何蛻變和涅槃的。當然,全面分析,評價他的創作並非這篇短序的任務。我在此倒是想起了26年前提出的「尋找合點」的命題,今天面對徐貴祥的戰爭文學成就,我想借用這個命題但突破其界定,僅以《歷史的天空》為例,來說明徐貴祥是如何「尋找」到成功的「合點」的。
首先是個人特質、秉性、經驗、閱歷與創作題材的合點。徐貴祥是個真正從兵堆里滾出來的軍人,從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一路走來,拾級而上,又兩次進入南疆戰場,經歷了戰火的淬煉(這一下就和大批戰後去采訪的作家劃清了界限。後在出版社參與編輯撰寫《百戰將星》叢書時,又接觸過大量梁必達式的原型人物的原生態資料。僅此,徐貴祥就足以成為《歷史的天空》的最佳人選。然而事實還遠不止於此。徐貴祥少年時期的鄉村生活經歷,甚至他一貫良好的「自我感覺」,風趣幽默、大大咧咧而又粗中有細的個性,都跟梁必達有契合之處。我大膽作個判斷,梁必達這個人物,一半取於原型,一半則來自徐貴祥自己或者對自己的想像。此外,徐貴祥對軍事的熱愛,對戰略戰術戰法的鑽研,對單兵動作和班、排、連戰術的諳熟,以及刻骨銘心的兵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等等,都在小說中一覽無遺。作者的性格就是作品的風格,這句話用在徐貴祥和《歷史的天空》上,嚴絲合縫。
其次是思想與體驗的合點。小說沒有思想不行,傑出的作品更不能沒有思想,任何傑作都一定是在哲學層面有作家的獨到思考。但問題是為表達思想而表達思想,讓思想罩住人物,讓人物成為思想的奴隸,則小說難免會因為過於圖解化而成為敗筆。其實主題先行未必就不能出好作品,關鍵看你的主題是不是從生命體驗中來,在小說敘述過程中又以生命體驗為基礎。《歷史的天空》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寫活了梁必達這個人物,而這部小說顯然是灌注了作家一種獨到的新英雄觀或新歷史觀。徐貴祥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他沒有或者說無力控制梁必達這個人物,這個人物自己「活」了,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精氣神,已經逸出了作家的設計與掌控。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是作者跟著人物走,而非牽著人物走。能達到這種境界,作者一定是有著充分的體驗沉澱,以此為前提,任人物如何「沖撞」,也不會脫離在體驗基礎上生發的主題,而只會使主題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此外,《八月桂花遍地開》中的沈軒轅,《馬上天下》中的陳秋石等,均可作如是觀。
再次是作品的藝術性與可讀性的合點。盡管好讀的不一定是優秀的,但不好讀肯定不是作品的優點。何況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如果不具備相當的可讀性,在今天這個讀圖時代其受眾恐怕就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了。徐貴祥的長處正是編故事,他始終將目光聚焦於人物在戰爭與政治的多重糾葛和激烈碰撞中的復雜境遇和傳奇經歷,人物性格既有發展,又有恆定的基本元素貫穿始終。命運起伏跌宕,故事大開大合,常常出人意料卻又總在情理之中。環環相扣,抽絲剝繭,草蛇灰線,引人入勝。再加上語言的粗獷勁道,酣暢淋漓,勢如破竹,也加強了閱讀的快感,一旦開卷便欲罷不能,非一氣呵成而後快。顯然,我們從中看出了中國傳統章回小說對徐貴祥的深深浸淫,使這種一度被視為傳統、保守的敘事形式越來越顯示出了歷史積淀的巨大穿透力和生命力。
最後,如果要對徐貴祥戰爭文學創作提出建議的話,我還是那句老話:寫得再慢一點。15年來,徐貴祥保持了平均兩年一部長篇的寫作速度,就質量和速度的綜合指數而言,他無疑是當下軍旅作家中的冠軍。他自己曾經在一個對話中有所辯白:難道十年寫一部就一準能寫好嗎?潛台詞似乎就是:我一年一部又快又好怎麼啦?看得出,他對自己的寫作速度和創作能量頗為自得。其實,是否寫得快就一定寫不好,或者說寫得慢就一定寫得好,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一般來說,容易「蘿卜快了不洗泥」。至少對徐貴祥來說,多看多思少寫,慢一點再慢一點,就有可能掙脫已然明顯的輕車熟路的既定故事結構模式和人物關系模式;就有可能使小說語言更精細、豐盈、飽滿和空靈一點。如此等等。今天,多一部少一部對徐貴祥來說意義已經不大了。他應該有一種自我要求,一種對當下軍旅文學的引領或楷模的擔當精神。總之,希望徐貴祥放慢速度,提高難度,降低產量,提高質量。不僅要立馬可取地打造出謀生的柴刀斧頭,更要千錘百煉鍛造出傳之後世的干將莫邪。
是為序。
著名評論家、解放軍藝術學院原副院長朱向前
壬辰春月於京西黑白齏
③ 歷史的天空歌詞賞析
摘要 84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是大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和她的高徒毛阿敏的瀝血之作。這首歌的詞,曲,唱三位一體,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堪稱超經典。幾十年過去了,任社會時變境遷歲月洗禮,任歌壇潮起潮落新人輩出,這首《歷史的天空》始終雄踞在中國歷史影視劇歌曲的巔峰。
④ 《歷史的天空》這本書寫後感(800字以上)
看《歷史的天空》:
最讓我感動的是高秋江對石雲彪的一往情深、姜大牙(姜必達)對東方聞英的一見鍾情及生死兩相隔的已滲透於骨子裡的那種深情。
最搞笑的是姜大牙(姜必達)的那顆大牙。剛入新四軍時,每當打了勝仗或是有開心的事情總是拿那顆大牙來秀秀。可是當東方聞英說不喜歡他那顆大牙時,他又毫不猶豫的弄掉了。每當別人問起他的大牙怎麼沒有了呢,他卻很驕傲的說是為了愛情!
最咬牙切齒的是萬古碑那副借「革命」之名泄私恨的可惡嘴臉(恨到每當有他出現的時候我都不想看,總想走開。對於文革的那段歷史我們不了解,只是在書上很淺的接觸過和老師講課時提起過。但給我的感覺卻是深刻的,我覺得那個時期就像一個喝醉酒的蠻漢滿口胡言亂語,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樣讓人同情而又束手無策......那段歷史是可怕的、是可笑的。我們那些五、六十歲的老師至今講起來也是一臉的無奈和嘆息。《歷史的天空》中的萬古碑把我所了解的那段時期又按照書上、課堂上的內容原原本本的回演於我的面前,使我又想起了那個特殊時期而屈死的那些「特殊」人物,所以我咬牙功齒。)。
最讓人覺得可憐的是陳墨涵了。本想參加新四軍的隊伍,沒想卻被國民黨看中;愛自己的人,自己卻不愛;自己愛的人,卻又愛著別人;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起義到新四軍,剛踏入新四軍的門卻因東方聞英的死而遭到姜大牙的排斥(最後和好了);千辛萬苦的找到高秋江又排除萬難的結了婚,在還沒有小孩時又發生了文革,被高秋江善意的逼著離了婚,接著下放勞改,文革結束後又孤老終身......
最莫名其妙的是高秋江在最後的結局,在消失之前口口聲聲對韓春雲說要站出來,為的是救自己的丈夫和姜大牙。可讓我期待了半天的是她就那樣不明不白的不見了人影,即沒有救誰也沒有露面,生死、干什麼只能讓人莫名其妙的去胡亂猜了......
⑤ 歷史的天空
歷史的天空 還是那個樣的顏色
⑥ 歷史的天空的主要內容
《歷史的天空》,是根據同名長篇小說《歷史的天空》改編,高希希執導,張豐毅、 李雪健、林永健、殷桃等主演的軍事歷史題材電視劇。
講述了一個起伏跌宕,錯綜復雜的漫長故事,貫穿了從抗日戰爭到撥亂反正時期長達四十年的歷史。
該劇最早於2004年8月1日播出。
姜必達早年大名姜大牙,因逃避日軍追殺到麒麟山打算投奔國民黨軍隊,但卻陰錯陽差闖進了新四軍的根據地。在
他打算腳底抹油的猶豫時候,一個青年女新四軍董聞音的及時出現,改變了他投奔國民黨軍的念頭。就這一步改變,姜大牙從此走向了光輝之路。通過戰爭和政治的磨礪,並在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張普景等人的幫助下,逐步顯示了優秀的品質和卓越的智慧,由一個不自覺的只有匹夫之勇的莽漢,成長為一名足智多謀的指揮員,最終修煉成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斗爭藝術的共產黨高級將領。
⑦ 以「歷史的天空」為話題寫一段不少60字的話
歷史的天空
當你抬頭望著天空,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所看到的,是真相的千分之一,還是萬分之一;但從仰望中卻也能有所收獲,更能指導低頭前行的方向。所以,當人生的道路有了疑惑,不妨暫停腳步,抬頭看一看歷史的天空。
⑧ 歷史的天空讀後感
覺得徐貴祥的長篇小說《歷史的天空》很閃光,其最大的亮點就是把人當人來寫,因而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的新面孔,都是作者「創造」而不是「仿製」出來的,人物因為擁有鮮明和獨特的個性而閃光。
《歷史的天空》的主人公姜必達早年大名姜大牙,因逃避日軍追殺到凹凸山投奔國民黨軍,陰差陽錯闖進了八路軍的根據地,在他猶豫的時候,一個青年女八路的及時出現,改變了他脫離八路軍投奔國民黨軍的念頭,就這一步,梁大牙從此就走向了戰爭和政治,並在其對立面、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張普景等人的斗爭、磨煉和幫助下,逐步顯示了優秀的品質和卓越的智慧,由一個不自覺的匹夫之勇成長為一名足智多謀的指揮員,最終修煉成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斗爭藝術的高級將領。作品營造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大約是在以安徽六安地區為中心的江淮之間,抗日戰爭時期,那裡曾經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活動區域的結合部,因此那裡的戰爭形勢錯綜復雜撲朔迷離。作者採取的是虛虛實實隱隱約約的寫法,實時實地,虛人虛事,因為「實」而具有歷史縱深感和現實意義,因為「虛」而頓生空靈灑脫,作品寫得既顯磅礴大氣,又有詩情畫意。從人物分析入手,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主要特點:
首先,撇開一切社會文化的依附,讓人格以原生狀態登場。把人當人來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因為在長期以來的創作實踐中,由於傳統文化或某些功利的驅使,我們並沒有把人當人來寫,而是把他概念化或者神話了。近年,在我們熟知的眾多的中國戰爭小說里,人物往往一出場就是較為成熟的指揮員,政治智慧和軍事才幹都達到了相當水平。而《歷史的天空》則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角色梁大牙是以不太光彩的形象露面的:訂了親的媳婦因為厭惡他不願意嫁給他而寧肯上吊自殺。逃脫日軍追殺後,在八路軍的營地里蹭了幾碗蘿卜燉肉白米干飯,吃飽後又看不起游擊隊的破槍,老是算計要到國民黨軍隊去「混個團長司令乾乾」。即便最後留在游擊隊里,動機既不是為了抗日,也不是為了革命,而是因為門口出現了年輕漂亮的女八路----東方聞音,這才腦子一熱,沖口而出:「也好,這個八路咱就先當著試試。」早期姜大牙的人格基礎,得益於傳統文化的熏染,他把大戲里的一句唱詞半生不熟地吞進了肚子:生當啥鳥毛傑,死做啥卵子鬼。他從民間唱戲里知道了岳飛和文天祥。參加革命之前他無疑是個草莽英雄,參加革命之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他還是一個草莽英雄。一方面,他在戰斗中屢建奇功,一方面又經常暴露出個人英雄主義、本位主義、小農意識、剛愎自用等等毛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那個時代中國農民軍人的許多突出的優點和缺點。但難得的是,他的優點大於缺點,缺點無傷大雅,優點至關重要。姜大牙雖然是誤入革命陣營的,但幾十年後,他成了成熟的、成功的革命者,而那些當初抱著革命理想、滿腹革命理論、一看見姜大牙就想摸槍的「正宗的布爾什維克」,除了叛變和變質的(如李文彬和江古碑),只有極少人(如張普景和竇玉泉)勉強能夠跟上姜大牙的步伐,而且最終都成了姜大牙的生死之交甚至是追隨者。這種命運變化的巨大落差,註定了作品廣闊的創作空間,撥開政治的、乃至民族文化的浮土,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考究那時刻人物的真實心理和微妙變化,塑造出豐滿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同時,由於不避諱姜大牙最初的非革命動機,因而可以從容地揭示革命陣營內部的人格對比、較量、演進和認同過程,也這就使得作品迭宕起伏,峰迴路轉,引人入勝。
其次,讓大環境成為人物的舞台,讓小環境成為人格的煉獄。剛剛參加抗日隊伍的姜大牙,既談不上有明確的政治信仰,也談不上有革命的目的。他跑到凹凸山是因為無家可歸,參加隊伍是為了糊口謀生。但是,游擊隊的領導人楊庭輝卻從這個莽漢的身上看到了亮點:有正義感,不怕死。這就足夠了,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要有這兩點,參軍就可以當連長。顯然,楊庭輝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信仰的象徵,他對於姜大牙的調教和使用,看似離奇,卻不出格,顯露了超凡絕倫的藝術。
一方面是楊庭輝力排眾議始終重用姜大牙,一方面是張普景等人堅持不懈地控制並且始終想除掉姜大牙。耐人尋味的是,楊和張的出發點都有其正確性。姜大牙在戰場上確實出盡了風頭,但是離開戰場,他又確實有許多非革命的行為,譬如勒索新戰士的新鞋,打罵頂頭上司,打了勝仗讓戰士用擔架抬著他行軍,追攆調戲地方女幹部,私自帶隊闖進敵占區為其乾爹拜壽,等等不一而足,倘若按照嚴格的標准,委實殺不足惜。但楊庭輝不這樣看,他有一句經典的說法:非常時期用非常之人,我們共產黨石頭都能煉成鋼,未必就改造不了一個姜大牙?正是由於姜大牙在戰場上的優秀表現和非戰爭狀態下暴露出來的人格缺陷,也由於楊庭輝和張普景對於姜大牙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重用和扼殺,反復沖突,使得作品懸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三、用情感構建的河流,作為洗禮人格的溫床。姜大牙的愛情史是他人格發展史的一條重要輔線。參加革命之前的姜大牙對於女性的追逐,可以用本能來解釋,但是,自從東方聞音出現以後,一個崇高的概念「愛情」這兩個字開始注入到姜大牙的生命之中。東方聞音是在關鍵的時刻出現的關鍵人物。她始終用一雙純凈的、善良的、信賴的目光看待梁大牙,這反而使姜大牙在困惑中收斂了魯莽,不敢輕易造次。她的武器就是她的坦誠和美麗。在兩性關繫上,姜大牙因她的無邪而無為,因她的純凈而純朴,因她的美麗而美好。姜大牙從最初握著她的手不放,到別有用心地要求她和他一起到陳埠縣大隊並肩戰斗,再到尊她為師,直至後來發展成為真正的愛情,生離死別石破天驚,上演了一場崇高的愛情絕唱。當初楊庭輝之所以冒險派遣派她同姜大牙「並肩戰斗」,不排除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有以柔克剛的意思,但姜大牙在東方聞音面前表現出來的多情乃至於柔情,卻是楊庭輝始料不及的。這大約就是「以柔克剛」的效力。姜大牙在一躍成為軍分區司令員之後,毫無往常升遷之後喜形於色的表現,居然蒙頭大睡,聲稱心裡難過。你可以為他設想一百個難過的理由,但你很難想到的是,他難過的是自己沒有文化,為沒有文化而在東方聞音的面前熱淚長流。就從這一天起,姜大牙(此時已改名姜必達)從一個匹夫之勇向著一個成熟的文兼武備的軍事指揮員的目標邁進了。而他在與東方聞音分別那一刻,體現出來的柔情和剋制,以及生死別離時的暴怒和頹廢,也能體現出他那有血有肉的男人氣概及對愛情的渴求。
第四、境界的升華,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出一個成熟革命者洞察社會的心境。姜大牙當軍長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發配在農場改造,他練字時和陳默涵探討的關於「我」字的箴言,我認為是全書的點睛之筆,我個人也非常喜歡和信仰這段話。
:離「我」自最近的就是找字,人的一生都是在尋找,找來找去就是找自己那一撇,那一撇是什麼呢?對於商人來說,那一撇是金錢,對於政治家來說那一撇是官位,對於男人來說那一撇是女人,對於女人來說那一撇是男人,對於軍人來說那一撇就是對手,找到對手找字就成了我。有時候我也在問自己,我的那一撇是什麼,我一直在尋找什麼?
歷史的天空,把我們從硝煙彌漫的年代帶入和平歲月的今天,細細品來,在津津有味的同時不禁感慨主人翁的成長與成熟,也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給予照亮,因為有一種東西始終打動我,那就是人格的力量。
⑨ 三國演義結尾曲《歷史的天空》簡介,200字左右(多了也可以,少了也可以),只要有!
這部電視劇的作曲很有意思,已有專職曲作者,但是劇中歌曲作者卻另選他人。谷建芬女士以高超的音樂才能和深刻的音樂思想,出色地完成了劇中歌曲的作曲,而她的長期合作者女作詞家王健女士,也包辦了除出自原作中歌詞之外的所有歌詞,並與谷建芬的作曲珠聯璧合。
《歷史的天空》是該劇的片尾曲。由於片頭曲選自小說《三國演義》的原詩,並有統領整個劇情的作用,被谷建芬寫得雄渾、滄桑、豪壯、大氣,那麼片尾曲只能與之對應,增加抒情、從容成分;片頭曲主要寫了前人或者時人對這段歷史的看法,而片尾曲只能寫後人或者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評價。毫無疑問,谷建芬、王健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任務,贊美了那些「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的歷史英雄們,盡管「刀光劍影早已暗淡,鼓角爭鳴已遠去」,但人間人有一股英雄氣馳騁縱橫。「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我非常喜歡這一句歌詞,一切煙消雲散後,只有真情留在人間。
毛阿敏的嗓音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她非常適合演唱這一類相對嚴肅的通俗歌曲。她也是谷建芬喜歡的弟子之一,80年代,許多谷建芬作曲的優秀歌曲都由她首唱,如《思念》、《綠也對根的情誼》、《愛得死去活來》、《晚情》、《灑下一片深情》等等。毛阿敏現在已鮮有佳作問世。
⑩ 讀《歷史的天空》有感
多少字?
讀《歷史的天空》:
文章從一群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姜大牙、朱一刀等人寫起,刻畫了在人民民主革命中,普通老百姓通過黨的思想教育、戰爭的洗禮,最終成長為一批具有崇高信仰和堅強意志的人民民主戰士的歷程。
文章對歷史的藝術化較為真實。沒有刻意的突出樣板化的英雄形象,也沒有矯情的批鬥歷史前進中的錯誤。各主人公都以亦邪亦正、有血有肉的豐滿形象出現,與讀者的距離拉的很近。
我還可以寫的更多,這樣的方向可以嗎?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