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春市地名的來歷
長春市的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1、來自茶啊沖:
茶啊沖這古代肅慎人祭天時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
2、來自長春廳
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這種說法認為,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故名長春。
3、來自長春花
長春是以薔薇的別名而命名的。如《滿洲地名考》中提到,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此種說法並不能斷言這就是長春一名的出處。
持同種說法的《遼史》《吉林通志》也有記載,花名長春,柔枝紛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對此說法進行了考證,其結論為長春這個地名,是以長春花使命名的。
(1)長春歷史溫度多少擴展閱讀:
長春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長春地區位於隆起區與沉隆區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徵。
松遼平原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組成,形成了一山四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長春山地面積不大,約占長春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佔2.56%,丘陵佔6.44%。
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長春台地面只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台地佔35.23%,高台地佔5.77%。
主要有榆樹台地、長春台地、雙陽台地和優龍泉台地。長春台地面積最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
其中,河谷平原佔39.4%,低階地佔7.5%,湖積平原佔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長春城區位於松遼平原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伊通河台地上。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組成。
其中,台地佔70%、平原佔30%。不同的地貌類型對城市建設起著不同的制約作用。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
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
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徵。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
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
2. 哈爾濱 長春 沈陽 呼和浩特 西寧 烏魯木齊誰最冷他們歷史最低氣溫是多少
摘要 哈爾濱地區氣溫的最低值是-42.9℃
3. 2016年1月27日海口、上海、重慶、長春、哈爾濱,最高氣溫是多少
可以在網上查一下歷史天氣,在這里,你可以得到這個日期這五個市的准確氣溫。
4. 長春歷史上經歷過幾次地震
一、史料記載長春歷史地震情況:公元1119年2月至2018年5月28日
1. 公元1119年2月,6.8級地震: 即「天輔三年」發生在「肇州」「利涉」。「肇州「「利涉」指現農安、松原和黑龍江肇源一帶;「天輔三年春正月……肇州之始興、隆州之利涉地震,陷死數千人」1937年6月11日,九台市毗鄰的永吉縣(屬吉林市)缸窯鎮發生5.0級地震。
2. 1960年4月13日,榆樹市土橋鎮發生5.8級地震:土橋鎮倒房22間,磚牆和土牆裂縫達90%以上。向陽屯倒山牆1堵,有10處牆壁裂縫,屋檐開裂1處。有感面積較大,北至黑龍江呼蘭縣,南至長春,西至扶余縣,東到黑龍江省尚志縣,甚至黑龍江阿城縣化工廠18米高煙囪裂縫長達10米」。
3. 1966年10月2日,長春市西南20餘公里的懷德縣鳳響公社發生5.2級地震:懷德縣的范家屯、鳳響、永發、柳楊、大嶺等5個公社均有破壞,共4825戶受損,壞房屋9016間……(長春)市區感到搖晃,房普遍掉土,有的發現頂棚有細小裂縫。汽車製造廠一些廠房牆壁裂縫,二樓平台攔水女兒牆橫向裂縫,並向外錯開0.5-1厘米,全廠廠區和宿舍區共有136處牆壁發生裂縫」。
4. 2013年10月31日11時3分,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緯44.6度,東經124.2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長春有震感,哈爾濱有明顯震感。
5. 2013年11月23日06時04分,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緯44.6度,東經124.1度)發生5.8級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長春震感明顯,持續搖晃約10秒左右。進入11月以來,松原前郭地區地震不斷。從最早10月31日發生5.5和5.0級兩次地震以後,當地便小餘震不斷。最新一次較強地震發生在11月22日下午16時18分的5.3級,到11月23日06時04分的5.8級,再到6.30時的5.3級。
6. 2018年5月28日1時50分,松原市寧江區毛都站鎮附近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震中位於北緯45.27度,東經124.71度。
二、(4)長春歷史溫度多少擴展閱讀:
地震來時注意事項:
1. 地震時就近躲避,地震後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 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戶外場合保護好頭部,避免危險。
3. 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
4. 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條件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 哈爾濱和長春的年平均氣溫
哈爾濱年平均氣溫3.5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22度3月的平均氣溫為5.9度7月的平均氣溫約21度
長春每月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
6. 長春冬季最冷時,氣溫多少啊
長春市簡介 長春市的氣候屬於大陸性半乾燥、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歷史上極端最低溫曾達到過-39℃,聽到這兒,各位團友恐怕有點吃驚,也可能不禁要問:「長春既然這么冷,卻為什麼叫長春呢?長春真是四季如春的意思嗎?」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說法:第一,1800年,也就是清嘉慶5年,清王朝在長春堡,也就是今天的新立城,設立了行政管理機關,名為長春廳,長春的名字也就由此延續下來。第二,當初,一隊滿清騎兵在伊通河畔安營紮寨的時候,發現這里有很多野生的月季花,月季花又名長春花,官兵們非常欣喜,就把營寨扎到了這里,同時名之曰長春。第三,當初,此處是長白山人參、鹿茸、貂皮、虎骨等名貴土特產交易集散之集市。因為清政府規定每年春季在這里減免稅收,所以,參客,商人就總是希望春季能夠長一些,他們可以少交一些稅,多賺一些錢,久而久之,這里便被稱為長春
7. 現在東北的溫度是多少度
穿衣指數:冷
建議著棉衣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裝。
紫外線強度指數:中等
塗擦SPF大於15、PA+防曬護膚品。
感冒指數:較易發
晝夜溫差較大,易發生感冒,請適當增減衣服。體質較弱的朋友請注意防護。
路況指數:乾燥
天氣較好,路面比較乾燥,路況較好。
(7)長春歷史溫度多少擴展閱讀
約會指數:較不宜天氣較好,但風力較強,在戶外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另外考慮到天氣炎熱,建議停止高強度運動。
逛街指數:較適宜天氣較好,雖然風有點大,還是較適宜逛街的,不過出門前要給秀發定定型,別讓風吹亂您的秀發。
運動指數:較好天氣較好,溫度適宜,心情會不錯,學習、工作效率較高。
8. 長春的歷史
長春的歷史
長春史建於公元前2000年是肅慎國的第二個王都,當時是惠(穢)族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和在一起那個字)」,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最早長春歷史,所以三個七組成的「喜」也是應該是現在長春的簡稱。
後來在公元前約1800年時惠、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族(滿族的前身),當時成為得匯(德惠)國,改「喜都」為「何龍(合隆)城」,後來建立扶余國由於此時與中原的東漢文化開始交流,道教傳入扶余所以把國都又改稱「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上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建的。
一直到唐朝開元時期,長春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這里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只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這里已經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
公元846年惠漠後裔大柞戎在此建立臣北邵(渤海)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此時這里還是北邵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1115年契丹逐漸強大,這里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所以把這里改成為以契丹王子的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後來在公元1234年女真人在這里崛起,把這里改回祖先的「隆州城」又稱「白龍府」,作為國都,並在北面建立了軍事重地黃龍府,之後遷都中都(北京)後,把這里改稱「寬城府」,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的國教,全民信仰,寬城成為東方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句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後來蒙古強大起來,攻佔寬城,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只地,才會久攻不下,就下令將這里的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把廢墟所有的一切又挖地三尺,移為平地,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逐漸強大,建立大清國,後來長白山成為滿族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城的西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到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
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州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於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長春。但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的魔爪又伸入長春使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9. 長春冬天最冷的時候是多少度啊
長春冬季平均溫度是-15.0℃ - -5.0℃。長春市的氣候屬於大陸性半乾燥、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歷史上極端最低溫曾達到過-39℃。
白天平均-5.0℃,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皮襖等厚重保暖衣服。
夜間平均-15.0℃,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裘皮大衣等厚重保暖衣服。
長春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地貌以平原為主,起伏變化較小,境內自東到西,分布著三種氣候類型:即東部的溫帶亞濕潤森林氣候區、中部貫穿南北的溫帶亞濕潤森林草原氣候區、西部的溫帶亞濕潤草甸草原氣候區,三個地區的氣候雖有差異,但總體來說,其四季之中,春季最短,而且乾燥多風;夏季多雨;秋季清爽,但日夜溫差較大;冬季漫長寒冷。
長春入冬後溫度:長春十月平均溫度是2℃ - 13℃,
白天平均13℃,建議穿套裝、夾衣、風衣、休閑裝、夾克衫、西裝、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夜間平均2℃,建議穿風衣、大衣、夾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裝、西裝、防寒服等保暖衣服。
長春十一月平均溫度是-8℃ - 2℃,
白天平均2℃,建議穿風衣、大衣、夾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裝、西裝、防寒服等保暖衣服。
夜間平均-8℃,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皮襖等厚重保暖衣服。
長春十二月平均溫度是-17℃ - -7℃,
白天平均-7℃,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皮襖等厚重保暖衣服。
夜間平均-17℃,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裘皮大衣等厚重保暖衣服。
長春一月平均溫度是-20℃ - -10℃,
白天平均-10℃,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皮襖等厚重保暖衣服。
夜間平均-20℃,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裘皮大衣等厚重保暖衣服。
10. 長春夏天溫度一般多少
長春夏季平均溫度是14.0℃ - 25.0℃。
長春市夏季溫暖短促,不會很熱。
長春的氣候介於東部山地濕潤與西部平原半乾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類型。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於長白山地的阻擋,削弱了夏季風的作用。
長春的氣候特徵:
長春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故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冬季嚴寒漫長。
年平均氣溫4.6℃,歷史上最高氣溫可達40℃,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溫度1970年,為-36.5℃。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無霜期為140-150天,全年冰凍期為5個月。
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一帶一路」北線重要節點城市、中蒙俄經濟走廊節點城市、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腹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