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芝酒36度7年名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1-03
2. 山東景芝酒廠是哪裡的
景芝酒廠位於山東省濰坊安丘市景芝鎮,酒廠誕生於1948年,集72家釀酒作坊為一體組建而成。說到景芝的芝麻香,據說其是從早期景芝白乾酒慢慢演變而來的,1957年,山東省著名釀酒專家於樹民來到景芝酒廠考察指導工作,無意間在景芝白乾酒里聞到了一股奇特的「芝麻香」,這種香氣並不明顯,若隱若現。但基於長期工作經驗的積累,於樹民認為這種味道很值得研究,但限於當時的條件,研究性工作未能實質性開展。到了1980年,在於樹民的指導下,景芝酒廠以「芝麻香型景芝白乾酒的研究」為題,在山東省科委立項,景芝酒廠專門成立了廠辦科研所,至此,芝麻香研究工作真正展開。經過多年的刻苦研究,具有典型芝麻香風格的景芝酒問世。到了1995年,以景芝酒業為主起草的「芝麻香白酒行業標准」頒布實施,宣告了「芝麻香型白酒」從此正式確立。
現在的景芝酒,是典型的清雅芝麻香風格,其不像馥郁芝麻香酒那般濃郁,也不像窖香芝麻香酒那般濃香感明顯。其風格集濃清醬於一體,又突出了芝麻香的味道。對於其芝麻香酒產品,我喝過兩款,一款是景芝妙品,一款是一品景芝20年。景芝妙品,是酒廠的中端芝麻香酒,我的妙品是20141215批次的酒,此酒是一款46°的酒。倒酒聞香,此酒香氣清新,芝麻香中帶有一點花果香氣,協調焦香,形成一種獨特的復合香氣。入口品鑒,此酒入口純凈偏甜,入口芝麻復合香突出,中段酒味持續,尾段香氣較弱,但有淡淡的回甘之感。口感上,此酒表現出了甜醇的感覺,微帶酸澀之感是其的典型特徵,但這種感覺控制的恰到好處,並沒有破壞酒體的清雅、舒適。整體上,此酒比較適口,度數偏低但並沒有明顯的水感,清雅芝麻香風味表現較好,酒體也易於大眾飲用。
3. 景芝集團的股票從1999年至今分過紅利嗎
景志集團的股票從1999年至今只分過三次紅利
4. 景芝鎮的歷史名人
王筠(1784—1854),字貫山,又字伯堅,號友,清代文字學家,景芝鎮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舉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鄉寧縣知縣,後代理徐溝、曲沃知縣。任職期間為政清廉,勤於政事,訟至立判,卓有政績。
王筠少而好學,喜愛研究小篆與大篆文字。年紀稍長,即博覽群書,經史。一生中,尤其喜愛研究說文之學。他精心研究了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說文著作。他不僅評論了前人著作的優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文字之奧,無過形、音、義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義為本,而音從之,於是乎有形。後人之識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說備。」他著《說文釋例》20卷。又以句讀之名,疏解許慎《說文解字》,著《說文句讀》30卷,解決了前人對許慎《說文解字》一書解釋的草率、簡略和混亂。還著有《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說文補正》、《句讀補正》等。王筠致力於說文之學達30年之多,皆從分析前人諸家之說入手,獨辟門徑,不依傍於人,提出獨到的見解。其成就明顯超過了前人。後人評論時說他對說文之學的貢獻是「許氏之功臣,桂、段之勁敵」。《文字蒙求》一書,解放前曾作為高等小學教材,建國後於1962年、1983年再版。《說文釋例》和《說文句讀》,亦分別於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國書店重新印行,足見其著作的社會效益和歷史價值。他還著有《說文韻譜校》、《說文廣訓》、《四書說略》、《正字略》、《禹貢正字》、《毛詩重言》、《弟子職正音》、《讀儀禮鄭注句讀刊誤》、《清詒堂文集》、《徐溝筆記》等,共50餘種,數百卷之多。
吳金鼎 吳金鼎(1901—1948),字禹銘,著名考古學家,景芝鎮萬戈庄人。在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攻讀人類學專業時,愛上了考古工作。後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任職,攻讀考古學。其間,參加了河南安陽殷墟、山東章丘城子崖、安陽後崗等著名遺址的發掘。1933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雲南、四川從事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任齊魯大學訓導長、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1928年3月,吳金鼎對山東章丘縣龍山鎮5里處的城子崖文化遺址發生了興趣,經發掘、研究,命名為龍山文化。這一發現與命名,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1930年至1931年,他與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等人又進行兩次發掘,於1934年發表了報告集《城子崖》、揭開了中國遠古文化根源之謎,以大量的資料證明中國遠古文化源於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並得到了公認,為史書無載的中國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一座豐碑。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時,吳金鼎博覽群書,刻苦鑽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國史前的陶器》一書。此書成為當時關於中國史前陶器的最為詳盡的著作,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中國考古學的必讀書目。吳金鼎獲博士學位後於1937年回國。時值日本侵略軍大舉入侵,中國考古學面臨極為艱難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後到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雲南大理附近的蒼洱考察發掘,發現遺址32處,並主持挖掘了數處,撰寫了《雲南蒼洱境考古》一書,奠定了西南地區史前考古學的基礎。1941年至1943年,吳金鼎在科研經費極為拮據的情況下,堅持對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進行了清理發掘,對漢代和五代十國時期的藝術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有他的事跡介紹,稱他是最有成就的現代考古學家之一。
景芝鎮-景芝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景芝鎮區東南角,206國道東側,有一處陵園,園內松柏蒼翠,枝繁葉茂。在松柏樹的掩映下,一座青色紀念碑巍然聳立,它就是為紀念在「景芝事件」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建於1956年5月,當時位於景芝汽車站前的廣場中心偏南。紀念碑通高15米,呈四稜柱形,為磚石水泥結構。碑身分上下兩部分:正面上部鐫刻著「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下部是碑文。背面上部鐫刻著「踏著革命烈士血跡前進」10個大字,下部是陳克烈士傳略。1979年,景芝公社黨委、政府,在紀念碑周圍修建了圍牆和大門,種植了松柏林,並安排專人管理,使它成為一處庄嚴肅穆的烈士陵園,作為對烈士們永久的紀念。同年,這座陵園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芝事件」:根據史料記載1945年6月,景芝一帶解放,建立了中共淮安縣工作委員會。7月,淮安縣政府和縣大隊相繼建立,中共淮安縣工委書記周次溫任縣長,曾任縣大隊政委,原山東軍區十一區團參謀長巫景全(紅軍戰士)任縣大隊長。縣機關駐景芝教堂。8月,淮安縣工委改建為縣委,原萊東縣委代理書記陳克任淮安縣委書記、縣大隊政委,周次溫仍任縣長,劉銘任組織部長,巫景全任縣大隊長。
新建立的淮安縣地處諸城、高密、安丘三縣交界處,國民黨雜牌隊伍和日偽政權統治多年,情況復雜,群眾基礎差。淮安縣大隊成立時,很多偽頑散兵游勇甚至土匪表示棄暗投明,乘機混入,原偽厲文禮部十六團中隊長孫松山參加了縣大隊並當了副排長。當時淮安縣領導力量比較薄弱,沒有來得及對這支隊伍進行全面整頓。
同年8月,縣大隊改編為山東軍區獨立第四旅十團三營,轄七、八、九三個連,十團參謀長巫景全帶領八連駐景芝鎮,七連和九連在外地活動。八連在景芝駐防期間,三排副排長孫松山等認為叛變投靠國民黨的時機已經成熟,就與孫華堂、董志華、陳金祥、於德江等利用隊伍出操或喝酒之機,幾次策劃叛變。對敵人的這一陰謀舉動,淮安縣委和十團領導沒有察覺。
9月15日(農歷八月初十),下午三時許,以孫松山為首,開始了叛變行動:他們派人把住教堂大門,先將曲副連長、王排長、文化幹事用槍逼住,一一捆綁起來押在連隊住處,然後持槍竄到教堂前院陳克辦公的地方,趁陳克、劉銘、巫景全三人談話之機,突然把他們按倒捆綁起來,一同押到後院與曲副連長等關押在一起。叛匪把住教堂大門,放入不放出,前去參加會議的人員進一個抓一個,景芝區委書記曹保善、區長孟迪安以及他們的通訊員就是這樣被捕的。
當日夜間,武裝部副部長楊興等得知八連叛變的消息後,立即帶領部隊跑去救援,但敵人已經走遠,救援未果。被捕人員中有縣委書記陳克、組織部長劉銘、十團參謀長巫景全、專署徵收員劉洪遠、景芝區委書記曹保善、區長孟迪安、曲副連長等重要幹部14人,叛匪帶走槍枝60餘枝。
陳克等主要幹部被押送到濰縣城,交給厲文禮部。以後陳克等雖經我地委、縣委敵工部多方營救,但毫無效果,於1945年冬被敵人活埋,壯烈犧牲。
中共淮安縣委書記陳克,原名朱司春,又名朱茂軒(懋宣),字曙東,1914年1月20日出生於萊蕪市馮家林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20歲畢業於萊蕪師范學校,後任小學教員。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走上了抗日的道路。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改名陳克。先後任萊蕪縣第五區分區委書記,萊北縣委組織部長,萊東縣委代理書記等職。他在抗日戰爭中勇敢堅定,沉著果斷,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
1945年8月,陳克奉調來到新解放區淮安縣任縣委書記。當時日軍剛宣布投降,蔣、日、偽合流,地方上的反動勢力十分囂張。淮安縣地處諸(城)、安(丘)、高(密)三縣交界處,黨的組織還不健全,人民政權剛剛建立,人們的「正統」觀念很嚴重,認為共產黨「靠不住」,國民黨勢力大。陳克到任後,面對嚴峻的局勢,沉著冷靜,日夜操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召開各種會議,廣泛發動群眾。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艱苦樸素,處處與群眾打成一片。由於他工作深入扎實,很快取得了工作的主動權。正當陳克等開辟淮安縣新解放區工作取得初步成績的時候,隱藏在革命隊伍里的一夥反動分子,卻在醞釀著一場反革命事變。9月15日,陳克被敵人逮捕。在登汽車的時候,陳克同志慷慨陳詞,痛斥敵人。
陳克等被捕後,中共昌濰工作委員會,中共安丘縣委敵工部,千方百計全力營救,但都沒有成功。1945年深冬的一天,北風刺骨,陳克等被剝去上衣,雖然遍體鱗傷,但目光炯炯,從容鎮定,與其他同志一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跳入敵人早已挖好的土坑,慷慨就義,時年32歲。陳克等英勇犧牲的噩耗傳出後,淮安縣的廣大幹部群眾,無不悲痛萬分,對出賣和殺害他們的階級敵人切齒痛恨,他們利用不同形式對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5. 山東景芝的特產是什麼
地方特產
景芝三頁餅
景芝三頁餅為山東地方名吃,與景芝白酒齊名。因其「三頁如一,葉薄如紙,一抖三開」
而得名。它以精麵粉、細食鹽加水和面,外加生豆油,經擀制、鏊烙而成。其成品薄如蟬翼,軟如錦綢,焦柔相濟,入口筋香,讓人百吃不厭,念如故舊。若將其涼
透疊起,可數日不爆,柔軟如初。景芝三頁餅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藝、奇妙的視覺手感、獨到的色澤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數以百計的地方飲食品牌中脫穎而出,
歷經300餘年而不衰。近年來,景芝三頁餅走出景芝地方,走遍齊魯大地,成為山東市井餐桌的美食和城鄉饋贈親朋的佳品。1987年,景芝三頁餅獲省優產品
稱號;其後,再獲第十一屆國際風箏會博覽會金獎,第十二屆國際風箏會參展榮譽獎;現已被列入《山東名吃大全》和《山東風物志》。
景芝金絲面
景芝金絲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與三頁餅同為白案佳品,因色黃絲細,猶如金絲得名。金絲面以精麵粉、雞蛋和食鹽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
精麵粉和食鹽,和為硬面,擀成透明薄餅,切為細絲,出鍋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梗或嫩韭菜等佐料。金絲面顏色淡
黃,細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
綠豆糕
景芝鎮傳統小食品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工藝獨到,風味奇特
呈淡黃色,結構松軟,富有彈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單料、全料兩種。單料用綠豆和白糖製成。將綠豆煮熟晾乾,去皮、磨細,加白
糖調勻,用細篩篩在特製的方形蒸籠內,用銅鏟壓勻,割為適宜的長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綠豆糕,另加青紅絲、玫瑰醬、核桃仁、桔餅等佐料,多味並重,讓人倍
感新鮮爽口,百吃不厭。
芝麻片
景芝鎮傳統小食品之一,歷史悠久。成品為小方塊,色澤乳白,質地細密,鬆脆爽口、甜香宜人。其工藝為將精選的飴糖、麥芽糖、白砂糖等放入容器內熬制,到
一定火候,放入炒熟的精選上等芝麻,進行攪拌,直至混合飴糖和芝麻均勻的黏附,然後經過專制的模具成型,手工切制而成。其特點為選料細致,製作認真,使產
品規格、組織、口味均臻於上乘,深受群眾贊美。
6. 齊魯三大古鎮的景芝鎮
景芝鎮是山東省三大古鎮之一,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山東省安丘市東南部,距安丘市區24公里,東距青島港120公里,北距膠濟鐵路3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濰萊高速公路35公里,西北到濰坊機場40公里,206國道、沂(沂山)膠(膠州)公路穿鎮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161平方公里,轄115個行政村,駐地人口11.3萬。景芝鎮以釀酒聞名於世,是中國高粱燒酒的發源地之一。景芝神釀被評為中國十一大名酒之一,同時芝麻香型白酒的代表產品「景芝神釀」被國家評為「中國白酒著名創新品牌」。景芝神釀——中國白酒芝麻香型代表。景芝名吃繁多,聞名遐邇,三頁餅、金絲面、綠豆糕、狀元糕、芝麻片等被列入中國食品大全。
地貌特徵:景芝鎮西傍浯河,東依濰水,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地形以平原為主,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豐富,有15萬畝耕地。
交通條件:景芝鎮位於安丘、諸城、高密三市交界之處,北鄰濰坊、安丘,東望高密、膠州、青島,西邊是沂蒙山,南下諸城、臨沂、蘇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自古有「四縣通衢」之稱。206國道從鎮區穿越,是連結汕頭、煙台、青島、濟南、濰坊、徐州等城市的交通要道。206國道、沂膠公路在境內交匯,與景黃路、景宋路、青年路、金(金冢子)臨(臨悟)路組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
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景芝集團:前身為國營山東景芝酒廠,1948年當地政府集鎮內72家燒鍋於一體,成立了國營山東景芝酒廠。目前佔地60萬平方米,年產白酒能力5萬噸,主導產品有以景陽春酒為代表的濃香型系列,以景芝神釀為代表的芝麻香型系列,以景芝白乾酒為代表的傳統酒系列和以陽春滋補酒為代表的保健型系列等四大門類。其中景芝酒廠在國內首創的芝麻香型白酒景芝神釀,與醬香型白酒之茅台,濃香型白酒之五糧液,清香型白酒之汾酒珠聯璧合,相映生輝,被譽為「國酒之光」。芝麻香型景芝神釀,以「微黃透明、清爽淡雅、醇和協調、尾凈、芝麻香風格突出」之特點著稱於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白酒著名創新品牌。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曾寫詩「兒時景芝酒名揚,長輩貪杯我聞香,佳釀聲高人已老,沾唇不禁念故鄉」贊之. 景芝三頁餅:景芝三頁餅為山東地方名吃,與景芝白酒齊名。因其「三頁如一,葉薄如紙,一抖三開」而得名。它以精麵粉、細食鹽加水和面,外加生豆油,經擀制、鏊烙而成。其成品薄如蟬翼,軟如錦綢,焦柔相濟,入口筋香,讓人百吃不厭,念如故舊。若將其涼透疊起,可數日不爆,柔軟如初。景芝三頁餅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藝、奇妙的視覺手感、獨到的色澤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數以百計的地方飲食品牌中脫穎而出,歷經300餘年而不衰。近年來,景芝三頁餅走出景芝地方,走遍齊魯大地,成為山東市井餐桌的美食和城鄉饋贈親朋的佳品。1987年,景芝三頁餅獲省優產品稱號;其後,再獲第十一屆國際風箏會博覽會金獎,第十二屆國際風箏會參展榮譽獎;現已被列入《山東名吃大全》和《山東風物志》。
三頁餅是以精麵粉、豆油和食鹽為原料。百斤精麵粉配細鹽3斤,兌水7斤。先將精麵粉用濕鹽水和成油條面狀,再撕團擀餅,每張3個面劑兒,每個劑兒8錢左右,擀至碗口大時,三頁摞在一起,中間一頁兩面抹上適量豆油,再擀薄後,置餅鏊上,文火慢燒,邊烙邊轉邊翻,隨時清除鏊上煳渣,烙至兩面金黃,餅花大小、多少基本一致,不帶煳花,晾透疊起放好,數日不爆不裂,柔軟如初。
自改革開放以來,景芝鎮農貿市場日益擴大,外地商人和過往旅客大增,凡就餐者,多慕名去景芝飯店品嘗三頁餅。同時各路食品高手雲集縣城,各顯神通。景芝三頁餅首當其沖,縣招待所,賓館,飯店為必備佳品,為慕名而來的各地旅客、外賓,大增口服。
景芝小炒肉:
用香菜炒肉,一種屬於地方菜的小吃,正宗產地是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和該鎮金絲面、三頁餅並稱景芝三名吃。
正宗的景芝小炒肉有四種:
1香菜小炒肉
2韭菜小炒肉
3蒜薹小炒肉
4貢菜小炒肉
其肉細如粉絲,加木耳、香油、茴香、蝦米、、、等等,其中一盤菜肉佔七成,菜佔三成.
香菜小炒肉的做法:
主料: 豬裡脊肉 200g 香菜梗 100g
配料:植物油 適量 鹽 適量 老抽 耗油 適量 姜絲 蔥花
做法:
香菜洗凈摘去葉子,切3公分的小段;
豬裡脊肉切絲;
准備好姜絲,蔥花,備用;
鍋里加少量熱水,煮沸後,把肉絲倒進去,然後加少許老抽上色(此做法可使肉絲鮮嫩有味),然後把肉絲撈出瀝干水分備用;
另起油鍋,油燒熱後,放入姜絲蔥花,迅速倒入肉絲,香菜梗,翻炒一會,即可出鍋,出鍋前可加一點耗油,味道更加鮮美。
這樣,一道鮮美地道的景芝小炒肉就出鍋了,肉絲鮮嫩,香菜清脆,香氣撲鼻。
景芝小炒肉里最經典的就是這道香菜炒肉絲,也叫芫荽炒肉絲,其他三種韭菜炒肉絲,蒜薹小炒肉 ,貢菜小炒肉,都可參考香菜小炒肉的做法。
景芝金絲面:景芝金絲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與三頁餅同為白案佳品,因色黃絲細,猶如金絲得名。金絲面以精麵粉、雞蛋和食鹽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精麵粉和食鹽,和為硬面,擀成透明薄餅,切為細絲,出鍋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梗或嫩韭菜等佐料。金絲面顏色淡黃,細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
金絲面的發明者是自貢鹽邦食府現任掌門人李紅凱。李紅凱說,他在北京飯店當廚師時,見許多客人是沖著四川名小吃而來,便萌發了製作更精良四川小吃的想法。幾經鑽研,他以擔擔面為基礎,逐步發明出細如發絲、綿而不斷的金絲面。他詳細描述,一般半斤面就可擀出寬75厘米、長4米多的薄麵皮,切出來的細面條,在一個針眼內可一次性穿過30多根。
綠豆糕:景芝鎮傳統小食品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工藝獨到,風味奇特,呈淡黃色,結構松軟,富有彈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單料、全料兩種。單料用綠豆和白糖製成。將綠豆煮熟晾乾,去皮、磨細,加白糖調勻,用細篩篩在特製的方形蒸籠內,用銅鏟壓勻,割為適宜的長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綠豆糕,另加青紅絲、玫瑰醬、核桃仁、桔餅等佐料,多味並重,讓人倍感新鮮爽口,百吃不厭。
芝麻片:景芝鎮傳統小食品之一,歷史悠久。成品為小方塊,色澤乳白,質地細密,鬆脆爽口、甜香宜人。其工藝為將精選的飴糖、麥芽糖、白砂糖等放入容器內熬制,到一定火候,放入炒熟的精選上等芝麻,進行攪拌,直至混合飴糖和芝麻均勻的黏附,然後經過專制的模具成型,手工切制而成。其特點為選料細致,製作認真,使產品規格、組織、口味均臻於上乘,深受群眾贊美。
7. 景芝酒釀造工藝的歷史淵源
景芝鎮歷史悠久,遠古屬東夷人的范圍,春秋戰國以後屬齊國,據《元史·順帝本紀》記載:「順帝三年至元三年立高密縣、濰川鄉、景芝社巡檢司」。明代大學問家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稱景芝鎮為山東三大古鎮之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景芝鎮在山東安丘縣東南50里,接諸城、高密縣界,為往來通路,明萬曆間嘗移萊州通判駐此。清移縣丞駐之,今廢。商業繁盛,產白酒頗著」。
景芝釀酒的歷史更加久遠,《山東古代史》分析了1957年在景芝出土的74件文物和兩年後在大汶口出土的大批文物同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有4500餘年,其中酒器佔一半左右,有代表性的是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景芝出土的這些珍貴文物現藏國家博物館,見王思禮《山東安丘景芝鎮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此項工作比大汶口遺址的發掘(1959年)早了兩年。從出土的大批酒器看,那時發酵酒的生產在景芝已頗具規模了。
景芝白乾酒的歷史,可分為古代、近代。景芝白乾起源於宋元之時。元朝在此設巡檢司,就是因為此地酒業發達,商旅較多,人們的思想開放,所以要設武官巡檢,以維持治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靖華是蘇軾研究專家,他在《蘇東坡與景芝酒》一文中,首先用蘇在密州寫的詩證明了蘇東坡飲了白酒,如《謝郡人田賀二生獻花》雲:「玉腕揎紅袖,金樽瀉白醅。」《玉盤盂》其二雲:「但持白酒勸佳客,直待瓊舟覆玉彝」。又用九條論據證明,蘇東坡在密州任上所飲之酒就是景芝燒酒。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故鄉即為古密州(今諸城),他在為景芝酒廠的題詩中寫道:「兒時景芝酒名揚,長輩貪杯我聞香,佳釀聲高人已老,沾唇不禁念故鄉。」並題跋曰:景芝鎮與該縣接界,多次經行。眾多史料記載表明,景芝燒酒的歷史已有900—1000年了。
有明確記載的是清朝。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十一月六日,山東巡撫喀爾吉善奏報查禁燒酒踩曲情形,涉及景芝,奏章稱:察知私踩私燒聚集之所,如阿城,張秋、魯橋、南陽、馬頭鎮、景芝鎮、周村、金嶺鎮、姚溝並界聯江省之夏鎮,向多商賈於高房邃室踩曲燒鍋,販運漁利……」並說經他查禁,「聞風知儆,商販亦頗斂跡」,乾隆硃批:「好、應如是留心者也,欽此。」這份奏章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近代的景芝酒業,大約自二十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各類文獻的記載就多了。《安丘鄉土志》、《山東通志》、《膠濟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報告匯編》、台灣出版的李江秋著《安丘述略·經濟物產》都有明確記載。抗日戰爭之前為景芝酒的鼎盛時期,有72家燒鍋,投資經營酒業的有200多家。抗日戰爭開始,景芝淪陷,這里又成為我黨我軍與敵斗爭的戰場。1943年,八路軍魯中軍區敵工部在景芝設立「元亨利酒店」,作為地下工作據點,搜索情報等籌集物資,八路軍九支隊司令王麟閣(後為省政協領導)、原省人大主任李振都時為當事人,景芝酒為抗日戰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景芝鎮於1945年解放,1948年成立國營企業,1952年改稱山東景芝酒廠。景芝高燒改稱景芝白乾,產量從1949年的322噸達到年包裝量近2萬噸,是全國產量最大的高粱大麴酒,1915年作為山東省唯一白酒代表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59年入展印度國際博覽會。是歷屆省優質產品,榮獲國家大眾名白酒稱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2006年,景芝神釀劃開了問鼎國酒的星空,以景芝神釀為代表的白酒先貴「芝麻香」國字標准誕生,表明國家對「芝麻香」型白酒的進一步認可,這對中國白酒界的巨大貢獻。
8. 一品景芝的研發歷程
景芝從發現「芝麻香」,研究「芝麻香」,到芝麻香型白酒的最終確立,用了整整半個多世紀。如今,歷經50多年打造的芝麻香代表產品「一品景芝」,正向世人展示出獨特的神韻。
1957年,芝麻香白酒最初在山東景芝酒廠被發現。
1965年國家輕工部臨沂會議正式確立了「芝麻香」這一科研課題。
1980年,「芝麻香型白酒的研究」課題被山東省科委立項研究。
1983年的第七屆全國名優白酒網協作會議上,景芝芝麻香的典型性引起了與會同行及專家們的高度重視。
1984年,景芝芝麻香型白商網投放市場後,受到普遍歡迎,當年在全國質量大賽中榮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
1985年,全國的白酒專家在山東景芝酒廠組織的科研成果評定會上,對芝麻香白酒給予充分肯定:「芝麻香型白酒」有別於濃、清、醬三大香型,山東是釀酒大省,可以發展芝麻香型白酒作為魯酒的代表香型。
中國釀酒大師、茅台酒集團董事長季克良題寫了「芝麻香有了」,對芝麻香研究給予肯定與鼓勵。
1988年,在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芝麻香型白酒單獨列組評比,獲得一致好評。
同年10月,輕工部食品發酵研究所和山東景芝酒廠在武漢聯合召開的芝麻香型白酒項目研討會上,以著名白酒分析專家胡國棟為首的課題組,在對各種香型白酒的數據用微機進行了數據統計分析後發現,白酒的各種香型大體上可以包括濃、清、醬為端點的一個三角形之內,芝麻香型處於三角形的中心點上,這一結論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首肯。
1993年,山東景芝酒廠改組為山東景芝酒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能力日益加強完善,科研人員繼續加強芝麻香白酒的科研攻關,特別是芝麻香型白酒技術協作組成立以後,以景芝酒為主起草了行業標准,並於1995年經中國輕工總會發布實施。
2001年,一品景芝榮獲「中國白酒著名創新品牌」。
2003年,景芝酒業提出以創建「百年景酒」為目標的宏偉構想,加快了芝麻香穩定性的研究和典型性提升。
從2004年景芝酒品牌高層研討會,到2006年的中國芝麻香型白酒高峰論壇和中國芝麻香型白酒授牌儀式,以及全國著名釀酒專家頻頻親臨景芝酒鑒評指導,芝麻香型白酒,愈加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2006年,山東省科技廳組織全國著名釀酒專家對景芝酒業「芝麻香型白酒的研製」成果進行了科技鑒定,鑒定意見一致認為:景芝白酒芝麻香幽雅純正、醇和細膩、香氣協調、餘味悠長、風格典雅,符合當前白酒幽雅、爽凈的消費趨勢,產品質量達到國家優級酒水平,多年來研究總結出的芝麻香工藝特點,居國內領先水平。
這一傳統創新的工藝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作為山東省白酒行業惟一釀造工藝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芝麻香型白酒的五項技術成果獲國家專利。
2007年4月20日,一品景芝被公示為第六屆「中國名酒」;2007年1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由山東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聯手起草的芝麻香型白酒國家標准,於7月1日正式實施。
2007年10月8日,山東省芝麻香型白酒生產技術研討會在景芝酒業召開。
與會的近20家白酒企業和釀酒專家對一品景芝的芝麻香典型性風格給予一致肯定。一品景芝亮出了最高分。
2007年10月8日,全國最大的芝麻香釀造基地在景芝酒業落成投產。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白酒分會秘書長趙建華以及著名釀酒專家沈怡方、栗永清、高月明和全國11個新聞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投產儀式。
在芝麻香白酒車間新酒封壇儀式上,來自全國的釀酒專家說,一品景芝獨特的典型風格與高峰論壇時相比,品味更上一層樓。
2008年7月1日,以一品景芝為代表的芝麻香型白酒,被國家確認為山東省白酒唯一一家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志著景芝酒業贏得了受國家支持與保護的流通國際市場的「准入證」。
2009年3月,「芝麻香型白酒的研製」項目被中國輕工部聯合會授予全國輕工系統白酒唯一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獎是對景芝酒業半個世紀以來研究芝麻香成果的最高獎勵。
2009年9月11日,中國釀中國好酒招商網大師、茅台酒集團董事長季克良在時隔25年後再次蒞臨景芝酒業考察,對芝麻香的研究成果大加肯定,欣然題寫了「一品景芝·芝麻香鼻祖」, 這不僅是權威專家的鼓勵,更重要的是肯定了景芝酒業中國芝麻香型白酒鼻祖的地位。
2009年9月12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共同主辦的「芝麻香·中國香」高峰論壇上,景芝酒業被中國釀中國好酒招商網工業協會授予「中國芝麻香型白酒領軍企業」。
2010年5月,一品景芝芝麻香白酒成為上海世博會山東唯一指定參展白酒。
「一品景芝」芝麻香的獨特魅力昭然綻放。
9. 景芝鎮的介紹
景芝鎮是山東省三大古鎮之一,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歷史悠久、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自古有「四縣通衢」之稱。鎮域總面積217平方公里,轄135個行政村,16萬人口。景芝鎮以釀酒聞名於世,是中國高粱燒酒的發源地之一。景芝名吃繁多,聞名遐邇,三頁餅、金絲面、綠豆糕、芝麻片等被列入中國食品大全。近年來,景芝鎮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以打造安丘城市副中心和區域性中心為目標,努力打造「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干群關系融洽、黨風民風清正」的良好局面,推動了全鎮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景芝鎮先後被確定和命名為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科技示範鎮、創建全國文明小城鎮建設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鎮、山東省十大魅力鄉鎮等。
10. 景芝的歷史沿革
景芝鎮是齊魯三大古鎮之一,歷史上與蒼山縣蘭陵鎮、博山縣顏神鎮齊名。其名最早見諸於《元史·順帝本紀》,據載北宋宋仁宗景祐年間,景芝地域數次發現靈芝,地方官向朝廷上表獻瑞,故取皇帝年號首字和靈芝末字組成「景芝」這一地名,自元代以來,先後設通判、縣丞和巡檢司。自明代始,該地「商業繁盛,產白酒頗著」( 《安丘縣志》),有「十里杏花雨,一路酒旗風」之說,歷史上就是商賈雲集,富甲一方的重鎮。明代大學者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稱之為「齊魯三大古鎮」。
歷史上景芝隸屬關系復雜,其中解放前鎮境內分屬高密、諸城、安丘所轄。1945年6月解放,1946年設立淮安縣,縣委縣政府住景芝鎮,後改為濰安縣,1954年並於安丘縣。
景芝鎮在解放前又稱「玉皇城」,自明朝始建「玉皇閣」,其規制宏偉,發展至清朝香火鼎盛,形成「九廟十八壇」的格局,八方祭祀絡繹不絕,因其文化規制高於京城,配享九門,分別是阜康門(南門)、啟文門(東南門)、景陽門(東南門)、鎮東門(東門)、保元門(東北門)、永貞門(北門)、望闕門(西北門)、眾成門(西門)、障浯門(西南門),與京城九門一一對應,九門中尤以障浯門占據地利,此門南有霸王台,北有黃壇廟,進可攻,退可守。霸王台源於修煉於泱泱浯河中的一隻千年壽黿,百年前某夜,月朗星稀,雲圖輕舒,冰輪射電,星宿歸隱。忽然浯河上空一陣狂風刮過,剎那間,風起煙雲動,浪激波濤涌,千年壽黿真身浮現,搖頭擺尾,伸縮自如,飛升化龍只在今朝。凡夫俗子扼腕仰望,頓首仰望,股戰仰望,奔走仰望。突然,咔嚓一聲,一道霹靂一閃而過,空中出現四個大字:渡劫失敗!壽黿冒著青煙墜於障浯門南落而化為霸王台。從此成為障浯門之瓮城。後城牆毀於戰火,九座城門及廟宇不復存在,現在景芝鎮區的主要村莊名稱便由此演化而來,成為今天的阜康村、啟文村、景陽(東、西)村、鎮東(南、北)村、保元村、永貞村、慶安(南、北)村,後慶安南於1958年改名為紅旗村、仁安村、保安村、太平村。景芝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