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裡有完整的道藏可以看
道 藏
歷史上,自南北朝以來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經書,編寫道經書目。陸修靜稍後,有孟法師、陶弘景等人編寫道經目錄。隋唐有更多人做這項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專門派人搜訪道經,編寫成歷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寫、流傳。安史之亂時,朝廷收藏的道經毀於戰火。宋朝為修編《道藏》作出了重大貢獻。宋太宗命令徐鉉等人校正道經。後來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讓王欽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讓張君房修編《大宋天宮寶藏》。張又挑其中重要道經編成《雲笈七簽》。宋徽宗曾經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萬壽道藏》,它是歷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時期,孫時道花了幾年時間,搜訪道經,對已有殘缺的《政和萬壽道藏》進行增補,刊行了《大金玄都寶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羅道經,編成並刊行《玄都寶藏》。據稱有7800卷。元朝兩次焚燒《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亂,《道藏》經版沒有能夠完整保存下來。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師張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負責編修事宜。張宇初死後,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師張宇清繼續負責。直到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終於完成《正統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師張國祥又受命編成《續道藏》。這兩部經書加起來共有道書約1500種,5485卷,分裝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順序編號,即今天所說的《正統道藏》。
《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篇卷數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經典、丹經、符籙、戒律以及神仙人物傳記、宮觀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諸子百家著作上百種,還收入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醫葯學著和天文歷法著作等等。
明以後重要的道教叢書主要有三種:《道藏續編》《道藏輯要》《道藏精華錄》。《道藏續編》由清閔一德編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輯要》由道士彭定求編成,收道書近300種。《道藏精華錄》由宋一子輯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國初年的著作。
《正統道藏》這部叢書保留了大批中國古代文獻。
道藏(電子版)
http://cn.netor.com/know/taoism/tao8.htm
2. 道藏的相關記載
《道藏》的修道價值及主要內容和分類方法
道經的修道價值,我想是不用多說的,大家都應該了解了,司馬承禎在《坐忘論》里說: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他哀嘆:涸澈之魚猶希斗水來全其生命,而人卻不知以道全生。學道的一個方便途徑就是讀道經。《道藏》諸多的道經就是一條條使人離苦得樂的徑路。
除此之外,道經還有很多社會價值,由於收書超出道教典籍的范圍,卻意外地為後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1、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佚書。如《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授三子玄女經》《廣黃帝本行記》等,皆是早佚的古書,幸賴《正統道藏》加以保存。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從中發現後,遂於嘉慶年間收入其所刻《平津館叢書》中。清代另一著名學者嚴可均在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時,也曾廣泛利用《正統道藏》,以輯校逸文、遺書。
2、其次,現存明《正統道藏》上承元《玄都寶藏》和《大金玄都寶藏》,而金、元二「藏」又是在宋《政和萬壽道藏》版片的基礎上修補而成的(元藏則加了全真道著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宋版書,所以在版本學和校勘學上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清代著名學者惠棟說:「道藏多儒書古本。」最著者如《墨子》《淮南子》《山海經》等。清著名學者畢沅曾取「道藏」本以校《墨子》,庄逵吉亦據「道藏」本以校《淮南子》。今《正統道藏》之《山海經》,雖不一定出自宋版《道藏》,但卻出於宋《中興書目》所錄「每卷有贊者」,它不僅保存了一種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附有《圖贊》(不全),更是現存《山海經》版本中的孤本。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經箋注》,皆以《正統道藏》本作為重要參考本。
道教經籍之價值,遠不止上述兩端。除它是宗教特別是道教研究的基本資料外,對其他許多學術領域也有重大研究價值。
3、中國哲學。在封建時代,儒家學者一直視儒學為正統,認為只有儒家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學才是中國哲學,佛、道二教既非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哲學也不能登大雅之堂。這種觀點在新中國成立後亦有相當影響。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偏見或誤解 。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體來看,佛道哲學與儒家哲學同樣是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東漢末產生以來,即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並同儒家一樣,廣泛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為了樹立和鞏固自己長生不死的宗教信念,宣揚宗教教義,曾對其宗奉的《老子》和《易》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並在實踐中努力尋求達到這種宗教目的的各種方術。通過對《老子》《易》的詮釋和各種方術特別是內丹術的闡揚,逐漸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宇宙觀、本體論、人生觀和道德觀,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
如在許多道書中,主要是大量關於《老子》《易》的註疏中,有許多哲學「本體論」的闡釋,在眾多的內丹著述中,有許多「心性論」的闡釋。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見解。應該看到,道教哲學的發展離不開儒、釋,它汲取了許多儒、釋思想;同樣,儒、釋兩家哲學的發展也有賴於道教,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道教思想。單就儒家的宋明理學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就有賴於對釋、道思想的汲取。
眾所周知,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在汲取了佛、道思想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除吸收了佛教思想外,主要是吸收了《老子》和道教內丹學。其後的程、朱各家無不從佛、道汲取思想養料。儒、釋、道三家既互相鬥爭,又互相汲取,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基本事實,它們從不同的側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哲學,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兩家,而不同時研究三家,就很難對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一點,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界許多人的共識。
4、養生和醫葯學。道教徒為求長生不死,一直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養生方法,如它承襲了古代的行氣、導引、按摩等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使之在理論上、具體方法上不斷豐富和完善。其長生不死的目的雖不能達到,但對健身延年卻頗多成效。許多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鑒價值。現存《正統道藏》中的這類著作,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研究資料。
與此同時,為了同樣目的,道教又很重視對醫學和葯學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著名醫學家,最著名的有東晉葛洪、梁代陶弘景和唐代孫思邈。
他們在醫葯學上的成就,是同時代醫學家中之佼佼者,在中國醫葯學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們或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世人,或者以醫學巨著留存後世。這些著作現雖大半失傳,但留存在《正統道藏》中的,尚有葛洪的《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包含有陶弘景《補闕肘後百一方》的內容),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皆是中國醫葯學史不朽之作。唐以後,卓有成就的道教醫學家及其著作,也代不乏人,如宋佚名道士之《急救仙方》,元末明初著名清微派道士趙宜真之《仙傳外科秘方》,以及清代著名龍門派道士劉一明之《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是各代道教醫學家和醫學著作的重要代表。道教醫學的成就和發展,雖然離不開中國傳統醫學,但它從宗教要求出發,又在某些方面作出獨特的貢獻。如他們強調濟世度人,因此十分重視醫德,醫生對病人應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不分貧富貴賤,怨親善友,一律以「大慈惻隱之心」「一心赴救之」。從普救眾生的觀點出發,又十分重視對下層群眾和婦女兒童疾病的研究,注意醫方的大眾化和葯物的就地取材與廉價。
5、中國古化學。道教徒為了長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又繼承古代煉丹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他們以為通過礦石葯物(或加草木葯)的冶煉,可以煉成「仙丹」,用以服食,即可長生不死。故許多道士以畢生精力從事葯物的選擇、配製、燒煉,經過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不知作過多少次試驗,研究過多少種葯物的性質,煉就多少種礦石化合物。這種煉丹活動雖為宗教目的所驅動,但實際是在不自覺地從事化學實驗。「仙丹」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煉成,但卻觀察到了許多礦石葯物的化學變化,認識了許多礦石葯物的性質,為中國古化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因此一般化學史家都稱道教煉丹術為中國古化學的先驅,《正統道藏》所載大量外丹黃白術著作是中國古化學史的重要資料。中國三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就是道士在煉丹中首先發明的,時間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其根據見之於《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伏火礬法》。中國冶金史上最早的水法煉銅,也是道教外丹書首先記錄下來的,時間在唐肅宗乾元元年至寶應年間(758~762),上書卷四之《丹房鏡源》也記載其事。至於道士在煉丹中製造出具有實際療效的內服和外用丹葯,擴大了醫葯來源,更是不在少數。
6、此外,《正統道藏》所收的大量內丹書,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史料,也是研究氣功學、人體科學的直接資料。
7、《正統道藏》中還有若乾地理、文學、音樂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價值,如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所記邱處機西覲元太祖途中的地理、民情,就是研究當時中亞地理、民情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總之,收入《正統道藏》及其他散存的道教典籍,既是道教活動的記錄,又是祖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如能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它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將可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一定的貢獻。
《道藏》的主要內容
道教經籍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很多。
1、有被作為禮拜誦讀或傳習的經典,如《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子》)、《通玄真經》(即《文子》)、《沖虛真經》(即《列子》)、《洞靈真經》(即《亢倉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經》《黃庭經》《西升經》《大洞真經》《度人經》《清靜經》《陰符經》《玉皇經》等;
2、有闡發教理教義的著述,如《真誥》《道教義樞》《玄珠錄》《化書》《重陽立教十五論》《凈明忠孝全書》等;
3、有醫學養生著作,如《養性延命錄》《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精義論》《枕中方》《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等;
4、有外丹黃白術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修伏靈砂妙訣》《鉛汞甲庚至寶集成》《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5、有煉養著作,如《周易參同契》《崔公入葯鏡》《諸真聖胎神用訣》《鍾呂傳道集》《悟真篇》《青華秘文》《陳先生內丹訣》《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書十二種》等;
6、有符籙道法著作,如《靈寶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玉鑒》《道法會元》等;
7、有齋醮科儀著作,如《正一威儀經》《玄門十事威儀》《太上出家傳度儀》《三洞修道儀》《道門科範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
8、有教規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赤松子中戒經》《玄都律文》《洞玄靈寶上品成經》《靈寶天尊說十戒經》《要修科儀戒律鈔》《道門十規》等;
9、有神仙、道士傳記,如《列仙傳》《神仙傳》《南嶽九真人傳》《三洞珠囊》《三洞群仙錄》《仙苑編珠》《金蓮正宗記》《清微仙譜》《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說經台歷代仙真碑記》《玄品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漢天師世家》等;
10、有宮觀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金華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嶽總勝集》《武當福地總勝集》《武當紀勝集》《茅山志》《岱史》《西嶽華山志》《宮觀碑誌》等。
以上僅是道教經籍構成的幾個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書的主體。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書,至元《道藏尊經歷代綱目》雲:「儒書、醫書、陰陽、卜筮、諸子百家皆與焉。」
11、儒書大抵指揚雄《太玄經》、邵雍《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鮑雲龍《天原發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學著作,如《易因上下經(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經(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易數鉤隱圖》《易象圖說》內、外篇等;
12、醫書大抵指《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略》《黃帝八十一難經》《圖經衍義本草》等;
13、 陰陽卜筮書大抵指《黃帝龍首經》《黃帝宅經》《黃帝金匱玉衡經》《玄妙白猿真經》《六陰洞微遁甲真經》《遁甲緣身經》《六壬明鑒符陰經》《卜大象星歷經》等;14、諸子百家書大抵指除《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外,所收之《墨子》《鬻 子》《鶡(hé)冠子》《公孫龍子》《尹文子》《孫子》《韓非子》《鬼穀子》《子華子》《素履子》《無能子》《劉子》等;
15、此外,還收有《山海經》《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漢武帝外傳》等。
道藏收書之雜,曾為儒家和佛教徒所詬病,元.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就說道經雜而多端。
道藏的出格收書,並非全無理由。
1、如上舉《易經》,雖被儒家列為六經之首,但是否即為儒家之專書,還是值得探討的。實際上,祖述《易》是道教的傳統,從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為方術修煉,特別是內、外丹修煉的理論指導,自東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起,直到後世外丹、內丹各派無不祖述《易》。因此許多道教學者皆視《易》研究與《老子》的研究一樣重要,且不時有頗有見地的《易》學著作問世。五代道士陳摶在《易》學上的成就,不僅深刻影響道教內丹學,也深刻影響宋代儒學。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齊等,在《易》學上的成就也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學著作的同時,兼收一些儒家《易》學書,似乎不無道理。
2、又如醫書,道教從長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發,一直重視醫葯學的研究,一方面藉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濟世利人。因此在歷史上出現了不少著名道教醫學家和醫學著作。道藏在收這些道教醫學著作的同時,兼收《黃帝內經》和《圖經衍義本草》等,似也不無道理;何況黃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師,收託名黃帝的醫書,在道教看來也是順理成章的。
盡管如此,但是道藏收書過濫,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其中不少書都與道教無關或關系極少的。
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首先說是道家虛心能容,如果說不足的話,可能是在宣傳上突出道教本來教義特點不夠。大家怎麼認為?
三洞四輔分類法《道藏》不是道書的雜匯,而是按照一定的編纂(zuǎn)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籍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其組織結構原則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說在東晉時已經萌芽,南朝宋道士陸修靜總其成,於泰始七年(471)撰成《三洞經書目錄》,正式作為道書分類法。
實際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經》《靈寶五篇真文》和《三皇經》為首的三組道經。道教聲稱,此三組經書出於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出書時號高上大有玉清宮。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玉京七寶紫微宮。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 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又將此三洞經書分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乘」,稱《上清道經》《太丹隱書》等洞真部書為「上品」,《靈寶洞玄》等洞玄部書為「中品」,《三皇內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書為「下品」。
但是按三洞分類法,並不能包含全部道經(如已出的天師道正一類經書,太平道之經書等),於是繼有四輔分類法的出現。「四輔」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輔經,即以太清輔洞神,以太平輔洞玄,以太玄輔洞真,正一則貫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此四輔分類法,至遲出於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的出現,即是證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傳《太清神丹經》為主,一切外丹黃白書屬之;
太平部主要為《太平經》;太玄部則以《道德經》為首,包括注釋、闡發《道德經》之書,也括《莊子》《列子》等道家書;正一部則收六朝時代流傳的《正一法文》等天師道典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
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
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
記傳類,指神仙、道士傳記及宮觀志書;
贊頌類,指贊詠歌頌聖真的詞章;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
十二類分類法,大約在南北朝後期形成,其時已有《三十六部尊經目》的出現,就是證明。
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組織眾經,標志著道教經書已被集結成藏」。只不過限於當時的條件,還不能大量傳播。《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反映了隋代前後道經作「藏」的情況:「凡藏有二種:一者總藏,二者別藏。 總藏者,三洞四輔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後作重級,各安題目《三洞寶經藏》。
別藏者,三洞四輔各作一藏,凡有七種: 一者《大洞真經藏》,二者《洞玄寶經藏》,三者《洞神仙經藏》,四者《太玄經藏》,五音《太平經藏》》六者《太清經藏》,七者《正一經藏》。皆明題目,以相甄別,若次安之。」
同書還記載了經函、經帙等規制。帙是盛裝經書的絲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長卷經書則分在幾個帙中,短卷經書則數部為一帙。若干帙合為一函。此外,從敦煌遺書中,可看到唐代的寫經格式,先寫經名,空一行書寫經文,經文畢,再空行復寫經名,每一行為十七字。現存《正統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
3. 《道藏》的歷史進程是怎樣的
《道藏》是道教經典著作的總稱。道經的匯集始於六朝,匯輯成「藏」則在唐開元中。當時的皇帝下令要道觀搜集道經,編成一部共3700多卷的《三洞瓊綱》。後經過700多年的發展和變化,戰爭使部分書散佚了,元朝也曾焚毀了一些道經和印版,在重新編輯印行中又加入一些唐宋的書,到明代正統九年(1444年)編印成的《正統道藏》,共5305卷,包括有1436種書,分裝成480函。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又編出《續道藏》180卷,分裝30函。20世紀20年代上海涵芬樓影印了北京白雲觀所存的明版的《正續全藏》。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道藏》就是這套叢書。
4. 道藏的版本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一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直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道藏》。
在明朝時,雖然道教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社會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在對道教的宗教經典進行整理和修訂方面,明朝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經編寫過幾次道藏,但由於歷史原因,它們都先後失傳了。所以到了15世紀初,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重新編寫道藏。從1406-1445年,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位皇帝,終於完成了明朝時期的第一部道藏,這就是《正統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過了150多年後,萬曆皇帝再次下令編寫道藏,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這就是《萬曆續道藏》。明朝的這兩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統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但《正統道藏》分部十分淆亂,如《道德經》等道家道論當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經》誤入《道藏》首列;《上清經》 當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誤入正一部; 《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亦誤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書數,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字; 而上列收書之種數,也只是約數。其中不少類書,只算一種,實際包含多種,如《修真 十書》收有南宗諸傳人之詩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種以上;《雲笈七籙》為《大宋天宮寶藏》之輯要書,或節錄,或取全文,收書之多更 不勝枚舉。因此實際收書之種數比上列數字為多。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現存《正統道藏》3部半一部存於北京市圖書館;另一部於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還有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萬曆年間刊《道藏》。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型大小,分為28集,共200餘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 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並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編》及《女丹合編》並行於世。此外,還有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1集,蕭天石蕭公編《道藏精華》,均對正續道藏有所增補。《道藏精華》,選錄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鈔本秘籍,共達八百餘種,注釋集解者,則達千餘家。其搜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由於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一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於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
5. 道藏分了很多類,這些東西有具體的說明是誰寫的嗎
道藏,有些學者認為它是模彷彿教的大藏經而創制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於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來收藏在北
道藏
京的白雲觀,現在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6. 求<道藏>全套下載地址.需真實.目前可下的!
道藏
《中華道藏》在承載道教歷史和信仰內容的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社會風俗、倫理道德、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文獻資源。
中國道教史上重要道藏,道藏有很多,以下是我收集的幾種道藏資料,大概也有個80G左右,
以下所列各部道藏收書數,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字,道藏數量太多
另外《中華道藏》在以明代《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按現代人閱讀習慣和圖書整理規則進行了編修,分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教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和目錄索引七大部類。
網盤我就不發了,估計也發不出來,以下是各種版本的道藏全集,你可以參考一下
注意在圖片右下角處可獲得以下所有道家典籍經藏
《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中華道藏》《道書集成》《道藏輯要》《藏外道書》《中化大藏經》《中華續道藏》《敦煌道藏》
部分道藏目錄
第一冊洞真上清部
第二冊洞真上清部
第三冊洞真上清部
第四冊洞玄靈寶部
第五冊三洞經教部
第六冊三洞經教部
第七冊太平經部
第八冊太平經部
第九冊太平經部
第十冊太平經部
第十一冊太平經部
第十二冊道德真經
第十三冊道德真經
第十四冊道德真經
第十五冊四子真經
第十六冊四子真經
第十七冊易學著作
第十八冊太清金丹經(外丹服食)
第十九冊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
第二十冊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
第二十一冊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
第二十二冊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
第二十三冊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
第二十四冊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
第二十五冊諸子文集
第二十六冊諸子文集
第二十七冊全真文集
第二十八冊道教類書
第二十九冊道教類書
第三十冊道教類書(洞淵派經咒齌儀、北帝派經咒齋儀、天心派經書齋儀、玄帝真武派經書、真元派經書)
第三十一冊道教類書(清微神霄派經書、孝道凈明派經書、徐仙派經書)
第三十二冊道教類書(真元派經書)
第三十三冊道教類書
第三十四冊道教類書
第三十五冊道教類書
第三十六冊道教類書(法海遺珠)
第三十七冊道教類書(道法會元上)
第三十八冊道教類書(道法會元下)
第三十九冊道教類書(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上)
第四十冊道教類書(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
第四十一冊道教類書(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下)
第四十二冊道門科戒
第四十三冊靈寶諸齋儀
第四十四冊齋儀章表 (燈儀法懺章表)
第四十五冊神仙高道傳記
第四十六冊神仙高道傳記
第四十七冊神仙高道傳記
第四十八冊仙境宮觀山志 (仙境名山)
第四十九冊目錄索引
7. 道藏的編纂歷史
雖然《道藏》這一名稱出現得較晚,但將道書收集整理,編成叢書,從東晉就已經開始。甚至道家載先秦兩漢就有收集整理。一般認為,第一部《道藏》的編撰,是東晉的「鄭隱藏書」。鄭隱是東晉大道士葛洪的老師,葛洪在《抱朴子·遐覽》介紹並著錄了其師鄭隱的藏書。鄭隱共收集道書261種,1299卷。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葛洪將「鄭隱藏書」分為「道經」與「諸符」兩大類。近代陳國符先生將它們分為服餌、煉養、符圖和算律四類。可見這些道書大多與科學技術有關。
除「鄭隱藏書」外,歷代《道藏》的編修大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進行的。南北朝時期是道書撰著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道書的匯集整理也十分頻繁。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廣羅各地道經,編成《三洞經書》,並撰《三洞經書目錄》。《三洞經書》大約收集道書1228卷左右。陸修靜還確立了道書的「三洞四輔」分類法,這一分類法在後世的《道藏》編撰中一直被使用。《三洞經書目錄》早已亡佚,但據北周甄鸞《笑道論》所雲,其中著錄的道書多為經書、葯方、符圖。梁代孟法師編成《玉緯七部經書》,收集道書的數目不詳,但不會少於陸修靜的《三洞經書》。北周武帝崇道,建有玄都觀,收集道經甚富。當時編有《玄都經目》,共有2040卷道經和4323卷經名。北周武帝另建有通道觀,延請高道,匯輯道書。《雲笈七簽》卷85《王延傳》雲:「(建德三年,武帝)乃誥雲台觀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又敕置通道觀,令延校三洞經書,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藏。」
王延當時所編的《珠囊經目》收集道書大約8030卷,比前代有所增益。隋朝也編過道書,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大業年間(605-617年),內道場收集道教、佛教經典,撰成目錄。其中道經得目錄名為《眾經目錄》,收錄選材風格不詳、收書卷數不詳。
唐代較為尊崇道教,《道藏》的編撰經久不衰。據《道藏尊經歷代綱目》所雲:「唐尹文操《玉緯經目》藏經七千三百卷」。尹文操是唐高宗時人,說明唐初就已開始編撰《道藏》。唐玄宗時曾編撰了兩部《道藏》,一部為《一切道經》由太清觀主史崇玄編寫了《一切道經音義》和《一切道經目》。唐玄宗御制《一切道經音義序》中說:「今且據京中亡內見在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可見《一切道經》大約僅存二千餘卷,實際可能不止這個數目。另一部《道藏》在開元年間編成,名為《三洞瓊綱》,關於這部《道藏》的卷數有兩種說法:7300卷和5700卷。即使是按最少的5700卷計,也比《一切道經》多出許多,這顯然是由皇帝下詔,在全國范圍內收羅的結果。《三洞瓊綱》之外,另有《玉緯別目》,所收多為記、傳、疏、論約九千餘卷。這是《道藏》編撰史上的一個高峰,但不久,這部《道藏》便全部被焚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以後,又有重修《道藏》之舉。據杜光庭《太上黃錄齋儀》所記:「上元年中收經錄六千餘卷,至代宗大歷年,道士申甫海內搜揚,京師繕寫,又及七千卷。長慶之後,咸通之間,兩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這一時期收集的道經又沒有留存多久,《道藏歷代尊經綱目》曰:「黃巢之亂,靈文秘軸焚盪之餘,散無統紀。幸有神隱子收合余燼,拾遺補闕,復為《三洞經》。」神隱子所編的《三洞經》卷數不詳,但大致上應該保留了唐代《道藏》的規模。晚唐高道杜光庭在四川也收集道經,但止得三千餘卷,卷數已少了很多。
晚唐至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繁,道經散失焚毀無數。只有吳越一帶較為寧靜。吳越王支持道士朱霄外重建《道藏》於浙江天台山桐柏宮。這部《道藏》以金粉寫就,約有2000餘卷,但所收道書質量不高,大概只是收集了江南一帶的晚出道經。(在唐初釋法琳《破邪論》和《辯正論》裏提及的道書,有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內容,取之與六朝和唐初的道經相比較,基本可以得到印證。但這些容易被認為是道教敬佛、禮佛的內容,在初唐以後及至《道藏》本中都已不見。[47]因此可能有過道教集中修訂六朝舊本,刪改去掉佛教色彩、容易引起佛教攻擊內容以及凈化道家義理的活動。至於這一活動發生於何時,具體的說法還不統一。如大淵忍爾認為發生在7世紀前半期,柏夷認為這是傅奕領頭的反佛運動之一部分,則應發生在620年代。前田繁樹認為是唐高宗時期的道教鑒於高祖、太宗朝佛教的辯難而對舊本做出修改。王承文也認為改訂發生在初唐佛道論爭之後。在以上諸說中,前田繁樹和王承文的意見最值得重視。因為前田氏將此運動的發生定在高宗時期,這正與本文所論《玄妙內篇》「新本」出現的時間不謀而合。據釋道世《法苑珠林》載,道士改寫道經的事情至少發生了兩次。一是在北周《笑道論》以後,二是在麟德元年(664)。[48]在這兩次之間,622年成書的釋法琳《破邪論》裏提及道教《靈寶消魔安志經》,下有小注說:「道士新改本」雲雲。[49]可見在北周和唐初,已有道士改換六朝舊本的行動。
675年《一切道經序》(S.1513)和683年御制的《道藏經序碑》似乎暗示了在高宗時期,更具體說是在670-680年代之間,有過一次對六朝道典的整理運動。[50]這次整理不僅是針對佛教的非難而刪改容易引起爭論之處、去除佛教化,也包括將舊典新編擴充,凈化精純道家義理。祇是由於材料的缺乏,我們對此次道典的整理情況不甚清楚。當然不能把所有六朝本向唐本的改換都認定在此期間,但至少也可將其看作是一個道典文本變化相對集中的時期。發生這一道典文本改寫運動的歷史背景也不難理解:巴瑞特(T. H. Barrett)說,唐初兩帝與道教的關系實際並不緊密,從高宗開始,道教被李唐皇室充分重視起來。而他還注意到即便在唐初的幾十年間,同一道典的文字變化也是很顯著的。敦煌道書中的唐寫本道經,特別是那些曾經與佛教有關的,雜有佛教色彩的、道家義理不精純的,大都經過高宗時期的修訂,刪改道經中與佛教有關的內容,與「六朝舊本」已有很大不同。再到玄宗朝,就是所謂「唐本」,也又發生了變化,在此就不能詳論了。)
北宋,是繼唐朝之後又一道教興盛的朝代。宋朝開國之初,太祖、太宗就開始注意扶植道教,召見道士,搜訪道書、敕建宮觀,使唐末五代戰亂破壞的道教有所恢復。
道教經書,自唐玄宗時編成道藏之後,中原一帶經過五代戰亂,「經笈之逸」,散亂無倫。據杜光庭《太上黃篆齋儀》卷一二論述,「玉笈琅函,十無三二」。而南方《道藏》又編纂不精,雖有人收藏較多道書,也亟待纂修入藏。
隨著北宋的統一,重編道藏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殘存《道藏》3700多卷為基礎,重修恢復《道藏》。到了宋真宗時,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形成了第一個高潮,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並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並採用千字文編號,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張君房又選其精華編輯成《雲笈七簽》一書。宋徽宗登位後,出現了第二高潮,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詔搜訪天下道書,刊行《政和萬壽道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又有王欽若、張君房編校道書《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史稱《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然仍不及唐代《道藏》。
其具體表現為列學的空前發展。現僅宋代流傳下的列學著作就有:宋徽宗趙佶政和御注《列子解》(又名《沖虛至德真經義解》)八卷;宋江遹《沖虛至德真經解》;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列子釋文補》二卷;孫鸚《列子注》;范致虛《列子解》;程俱抄本《列子論》;洪邁《列子法語》;林希逸《沖虛至德真經注》八卷。
而從宋朝諸書中與《列子釋文》序言可知,列子在宋代廣泛流傳,而陳景元本人對《列子》也非常熟悉。在閱讀過程中,因為古書字句難通,對於一些疑惑無法解決。後來在司馬徽水帳下獲得唐人徐靈府所寫《列子釋文》,但已敗壞不堪。後經他急手抄寫,才得十之六七。他又據國子監本《列子》校勘,成《i化謬同異》一卷,附於《釋文》之後。可見宋朝搜尋研究列子著作的力度之大,列子思想與義理得到空前發展。然宋藏亦毀無法窺全貌甚為可惜,
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餘卷。其中大部分為道家哲學義理精華,歷代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這一時期搜羅增編的各代隱士學者的孤本達到宋元《道藏》的最高數字。經焚經之禍,自南北朝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而致缺佚,早已不存。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歷代道家諸子經典註疏大部分亡佚,古太玄部大部分亡佚、《道藏闕經目錄》所載老君所傳經典基本亡佚。現存者為明正 統十年(1445)刊行的《正統道藏》及萬曆三十五 年(1607)張國祥緝印的《萬曆續道藏》。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共計五千三百零五卷。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裝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統、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數載,終於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
8. 道藏、道德經下載
1、道藏:
涵芬樓景印1120冊(正統道藏0001-1057冊 +萬曆續道藏1058-1120冊)
道藏,涵芬樓景印1120冊,
正統道藏0001-1057冊 +萬曆續道藏1058-1120冊
這都是PDF格式電子版的道藏和道德經古籍,注意看圖片上的那個符號,這個道德經和道藏都在其中能找到
2、道德經:
│《太上老子道德經》_何道全注.pdf
│《新刊太上老子道德經註解評林》_何道全注焦竑評選.pdf
│《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pdf
│《老子章義》_姚鼐撰.pdf
│《老子翼》_焦竑撰.pdf
│劉一明 道德經要義 道德經會義 榆中棲雲山藏板 嘉慶八年.pdf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老子.pdf
│北宋老子注研究 尹志華著 巴蜀書社2004.pdf
│十家論老 胡道靜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df
│古史辨.(全七冊.顧頡剛等編.上海古籍1982).pdf
│古本道德經校刊 全三冊 何士驥.上.pdf
│古本道德經校刊 全三冊 何士驥.下.pdf
│《老子衍》_王夫之撰.pdf
│《老子通義》_朱得之撰.pdf
│《老子道德經箋注》_丁福保(守一子).pdf
│《老子集解》_薛蕙撰.pdf
│《道德懸解》合訂本附四庫提要_黃元御.pdf
│《道德經注》_蘇轍注凌以棟批點.pdf
│《道德經陰符經注》_徐大椿.pdf
│中國老學史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pdf
│元刻樓觀篆書本道德經 劉兆英編譯 陜西旅遊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df
│養生聖典《道德經》(巨鍾).pdf
│列子平議(諸子平議)清俞樾著.春在堂全書.光緒九年重定本.pdf
│古本道德經校刊 全三冊 何士驥.原拓本.pdf
│古老子文字編.徐在國.黃德寬.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pdf
9. 道藏在哪
道藏版本不同,最全的是明代道藏,又稱正統道藏是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收集編撰的,原本早就沒了,現今的多數是清代翻刻的再有就是現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