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1、第一,這一變化要求全面調整經濟結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從經濟方面看,就是經濟結構落後於市場需求的發展。對此,必須進行經濟結構全面深刻調整。
首先,產業結構要轉變,提升服務業的比重,使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其次,需求結構要轉變,降低依靠投資拉動增長的比重,提升消費拉動增長的比重,使國內需求成為增長的主動力;再次,收入結構要轉變,調整國民總收入的分布結構,增加居民收入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居民購買力;
最後,發展動力要轉變,降低人力、資源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和環境消耗,提升技術進步和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些轉變具有全局性意義,將推動我國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
2、第二,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更新發展理念。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揭示了現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抓住全面更新發展理念這個切入點。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實踐都是由發展理念來引領的。
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要求,全面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3、第三,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提升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表明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發生了重大變化,指向了「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更高標准。要達到這個更高標准,就要全面提升發展要求和目標,更好呼應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在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其他方面的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創造和發展「美好生活」的內容。
(1)社會主要矛盾為什麼發生歷史性轉化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將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將給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按照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要求,我國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將為國外高新技術、綠色低碳環保技術、高端製造業產品和現代服務業提供巨大市場。
按照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要求,我國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這將為外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提供巨大投資機會。
❷ 我國社會主義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我國社會主義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是:人民的需要和我國生產力狀況發生了變化。人民的需要發生了變化。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們已經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更廣,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因此原有的人民需要的表述已不能涵蓋反應多樣化、個性化、多變化、多層次的人民需要的現實。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要原因。我國生產力狀況發生了變化。1、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的生產力總體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然而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物質基礎的加強,只是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要提供了條件與可能,並不會自然而然促成直接實現,其原因就在於我們今天所實現的發展還存在瑕疵。2、我們的發展不平衡的,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們的發展又是不充分的,總體上滿足生存需要的發展取得歷史性的成就,但滿足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發展做得很不夠。經濟結構的供需失衡不能滿足消費者高端、高品質的需求,收入分配體制的不完善引起貧富差距的擴大,公共資源配置失衡還不能為人民提供優質的均等化的就業、醫療、教育、居住、養老等公共產品服務。3、法制建設進程與人民對司法公正的需求有差距,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新安全威脅日益增多背景下人民對安全的新渴望,等等。這一切都說明我們的發展還是很不充分的。因此今天制約人民需要滿足程度的因素主要的不是生產落後的問題,更多、更加突出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又一重要原的現實依據。
❸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及其影響
文/張敏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人們不可能主觀選擇;但對其判斷必須及時准確,認識超前或滯後都會干擾社會發展進步,甚至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
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理解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出的,有充分的現實依據。原來關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表述,不管是從社會生產方面還是社會需要方面,都已經不能准確反映這種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理所當然需要作出新的概括。這一論斷是極為深刻的,要求我們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進行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行思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和表述。
❹ 社會主要矛盾為什麼發生歷史性轉化
經濟發展必然有先後側重,所以必然會有地區不均衡,不均衡必然會有矛盾,
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什麼轉化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既是已往為解決矛盾而進行偉大實踐的歷史效果;又是今後為解決矛盾而進行偉大實踐的新起點,需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❻ 為什麼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
摘自依據: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會矛盾運動中居於主導地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新特點,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決定的。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均居世界第二位,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分別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遙遙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大量過剩。這說明,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再講「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實際。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9.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7年達到76.7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顯著改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和重心上已經超出物質文化的范疇和層次,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
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後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各個領域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短板,有些方面還面臨不少突出問題。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看,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從收入分配來看,雖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處在中等偏上行列,絕大部分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農村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城市還有不少困難群眾。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交織的主要根源。發展是動態過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平衡是相對的,但當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不平衡不充分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就必須下功夫去認識它、解決它,否則就會制約發展全局。
❼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表現形式的變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錯綜復雜及分化組合,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呈現了新的特點:
群體性增強,如集體訪、越級訪、擇機上訪等;
對抗性增強,糾紛當事人情緒越來越激烈,對抗的程度加劇;
突發性增強,很多矛盾糾紛從發生到激化只有短短的時間,一觸即發,矛盾糾紛瞬間轉化為刑事案件。
❽ 如何理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十九大報告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進行修改,原因有三:
一是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落後的社會生產」的提法已經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發展的現狀。
二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再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需求。
三是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❾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怎樣轉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於1981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產生原因:
(1)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階級已經消滅,階級斗爭雖然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斗爭。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較落後於發達國家,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
2、形成歷程:
(1)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1979年,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務虛會上明確了這個問題「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
(3)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規范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指出「我們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4)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仍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5)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6)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7)2010年,黨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建立和諧社會主義,並且提出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要努力平衡人民過快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
(8)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9)社會主要矛盾為什麼發生歷史性轉化擴展閱讀:
1、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創造歷史偉業的動力,也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生動的,是時時刻刻展現在中華大地上人們紛繁復雜的現實利益的動態表達,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遞增性的特點。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我們要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樣性、層次性和遞增性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層次動態認識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工作中多關注人民的需要,關懷群眾的生活,關切到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既把握共性又把握特性,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保障、可持續。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習近平強調,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第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十八以來,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要回答的問題。
第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既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不斷推動我們事業的發展,呈現出一個理論和實踐良性互動的過程。要完成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新的歷史使命,更加迫切的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加迫切需要用這一思想來武裝頭腦、來指導實踐、來推動工作。
第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很強的真理力量,這種真理力量已經超越了國際,它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既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時它又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的理論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一個邏輯嚴密、內在統一科學理論體系。
「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作為核心內容,其中「八個明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鍵的組成部分,是這一理論體系的四梁八柱;「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涵蓋了堅持黨的領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還涵蓋了國防軍隊建設等,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重大方針和原則的最新概括,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認識論。
「八個明確」是在理論層面上的高度概括和凝練,而「十四個堅持」是在實踐和方略方面的展開的指導綱領。這兩者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二者相互融合、有機統一,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總結,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一個深刻體現,體現了我們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戰略和策略相一致、方法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理論特色。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准確地把握並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把理論、思想和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韓震認為,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以及當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要解答的時代課題就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於歷史新變革、歷史新方位、矛盾新轉化、歷史新使命、時代新課題,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尤其是基於對時代課題的解答,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❿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這是基於現實情況。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這一判斷,認識到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了巨大發展,很多產品的生產能力進入世界前列,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二位,生活用品短缺狀況已根本改變。在此基礎上,人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而同時,我們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難以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2、要正確理解「變」和「沒有變」二者的關系。這里講的「變」和「沒有變」,是辯證統一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的不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必經的初始階段,而是我們落後所決定的特殊階段,這個階段至少上百年。今天,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卻仍處在世界比較靠後的位置,其他不少方面也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所以,我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屬於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變」和「沒有變」,著眼點都是強調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