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陶瓷有什麼歷史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引自網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瓷的國家,瓷器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象徵,瓷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現在世界各國都有生產瓷器的工廠和基地,但是追根溯源中國是瓷器的鼻祖,漢朝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三次前往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和茶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歐亞地區,中華大地也因為瓷器和茶葉聞名於世,成為了世界上最有知名度的國家。
在瓷器的發展過程當中,形成了成千上百的瓷器類型,我國有五大著名瓷器。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每一個瓷窯都打造出了流傳後世的精品瓷器,每一種瓷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藏品。
瓷器的加工工藝和製作工具極為復雜,表現了人的自然觀念,瓷器上面雕龍畫鳳刻畫各種圖案,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畫作躍然於瓷器之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Ⅱ 陶瓷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在中國的發展史上曾經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陶技術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能夠製造出非常精美的"彩陶".因而,這個時期的文化,被稱之為"彩陶文化".
到了商代,陶瓷工藝分灰陶,白陶,釉陶等多種.這時期由於燒陶技術的提高,利用還原焰燒成,陶胎較硬,經久耐用.其中白陶是商代陶工藝中的一種特殊產品,這是用高嶺土作成.釉陶的釉色也是中國瓷器的萌芽
春秋戰國的陶瓷,比西周時期更為發展,已出現官方經營和私家生產.到了漢代,陶瓷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並有所創新,各類陶瓷已取代了一部分銅器和漆器的地位.說明了我國至漢代已完成了從制陶發展為制瓷的過渡,成為世界上首創瓷器的國家
唐代的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幾類.唐三彩是這一期時出現的一朵奇異的陶瓷之花,因為它經常用黃,綠.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構成花朵,斑點或幾何紋等各種色彩斑斕的色釉裝飾,所以稱為三彩,這是一種底溫鉛釉的彩釉陶器.
宋代,陶瓷是工藝美術中最為傑出的一個品種,是我國古代作瓷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故稱宋代是"瓷器的時期"簡稱"宋瓷".當是比較著名的還有五大窯:河南的鈞窯,官窯,汝窯和河北的定窯,浙江的哥窯.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所制進貢瓷器,底書"景德年作"四字,這就是後來居上,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當時已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之一,遠銷到日本,高麗,南洋諸國,印度以及阿拉伯,敘利亞,埃及與歐洲諸國
明代是紫砂壺創作的極盛時期,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很出名
清代陶瓷,繼承明代的傳統,以景德鎮為燒作中心,清瓷的瓷色白而泛青,產生更為和諧的藝術效果,成為清代瓷器的主要品種.
近年以來,我國陶瓷的生產技術正在飛躍發展,科學技術的應用已根本改變了以前全靠手工操作的落後面貌,使瓷質潔白度和
Ⅲ 中國原始社會的陶瓷用來干什麼
中國原始社會的陶瓷用來,祭祀,使用,存儲等功能,一開始主要功能是用於祭祀。
希望你滿意……
Ⅳ 中國瓷器在各個時期的主要用途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主要作為盛裝剩餘食物或水的.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就開始轉向於觀賞和祭祀.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
Ⅳ 陶瓷對中華文明史的重要性有哪些
Ⅵ 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
讓世界從某個方面了解了中國,中國瓷器和制瓷技術的對外傳播,是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讓西方真正意義上第一次領略了東方的文化藝術和工藝水平,豐富和提高了歐洲人的餐桌文化。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
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為儲藏容器的罐)。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 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
(6)中國陶瓷的歷史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在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遺址中均有發現。宋代海運發達,在通往亞非的交通線的主要地區,均發現有中國青瓷和青白瓷。
宋人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記有近20個國家與中國交易瓷器。元代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廣泛的歡迎。明代鄭和(1371~1435)開辟了橫渡印度洋通往非洲東海岸的航路,中國瓷器行銷更廣。
與鄭和同行的費信(1388~?)在《星槎勝覽》中記述,進行瓷器交易的有20餘國。歐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販去中國瓷器,16世紀葡萄牙、荷蘭商人來中國販運。近人考察,1602~168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即有1600萬件以上。
Ⅶ 中國瓷器在器物文化史上佔有什麼地位
中華素有瓷國之稱,英文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同樣是世界上最先發明陶器的國家之一,至今有近萬年的歷史。瓷器,則是中國最先發明的。東漢初年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至今,有著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從其對人類文明與發展的影響來看,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歷史有著極其密切而久遠的聯系。特別是陶瓷的發明及技術進步,對人類生活和社會文明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陶瓷發展的歷程,既是一種社會發展重要的時代標志;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重要的時代標志。
中國的陶瓷發展其路漫漫,中國陶瓷作為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物化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製造使用和欣賞陶瓷過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陶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在經濟社會中,陶瓷既是工藝美術品,又是商品。
陶瓷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它是科學技術與造型藝術的高度統一。陶瓷在積淀和物化中國文化的同時,產生並形成了特有中國陶瓷文化。伴隨著中國陶瓷製造技術、陶瓷工藝水平和陶瓷藝術水平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中國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各個歷史時期陶瓷造型與裝飾藝術,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創造智慧;不同歷史時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當時的科學技術。陶瓷的價值,不僅在於工匠所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僅在於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更在於它是奠定當時藝術的基石,從而開啟了傳統文化的先河,成為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瑰寶。
陶瓷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中國陶瓷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們身上和全部財富中的生活方式之總體的東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陶瓷既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華文化的象徵!
Ⅷ 陶瓷之路有什麼歷史意義
一、先秦南和越國時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先秦南和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嶺南先民已經利用獨木舟在近海活動。
距今5000~3000年期間,東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陽平原,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
通過對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銅鼓和銅鉞的分布區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時期的嶺南先民已經穿梭於南中國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其文化間接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
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噸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
南越國的輸出品主要是: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輸入品正如古文獻所列舉的「珠璣、犀(牛)、玳瑁、果、布之湊。」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
二、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乳香(薰爐)和家內奴僕(托燈俑)乃以往輸入品中所未見。
由於兩漢版圖擴張到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政府加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聞「置左右候官,在縣南七里,積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也出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商業城市,例如番禺、徐聞、合浦(今合浦附近)、龍編(今越南河內)、廣信(今梧州)、布山(今貴港)和桂林(今桂林)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嶺南與內地的水路和陸路交通也由此顯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孫吳政權黃武五年(226年)置廣州(郡治今廣州市),加強了南方海上貿易。
有史料可稽,東晉時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對外貿易涉及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包括東南亞諸國,而且西到印度和歐洲的大秦。經營方式一是中國政府派使團出訪,一是外國政府遣使來中國朝貢。
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輸入品有珍珠、香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銀寶器、犀象、吉貝(棉布)、斑布、金剛石、琉璃、珠璣、檳榔、兜鑾等。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易的發展,致使對外貿易收入成為南朝各政權的財政依賴。
另一說: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面積11220.5千方千米。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區,石獅、晉江、南安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5縣。人口654.62萬(未含金門縣)。通行閩南方言。泉州為著名僑鄉、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人文薈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長期在這里交流匯聚,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戲、南音、南少林為代表的輝耀古今的文化遺產和大量世人罕見的中外歷史文化瑰寶。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開元寺、老君岩、清凈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等中世紀世界幾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等傳統建築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見證著宋元時期泉州與外國商人友好交往的遺址,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著名的民間信仰宗廟天後宮、德化屈斗宮古窯址等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到處彌漫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古樸幽雅,
中世紀宮廷音樂「活化石」南音,被海外遊子視為最親切的鄉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鯉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產,聞名遐邇,是饋贈親朋摯友的上乘禮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是我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達600多萬人,港澳同胞68萬多人;在台灣漢族同胞中,有44.8%約900多萬人祖籍泉州。長期以來,泉州的廣大海外鄉親和台胞愛國鄉,為我市的各項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