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就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直到現在仍然佔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三大改造」的依據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與對三大改造的評價直接有關。對於這條路線有三種評價:一是龔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蘊暉提出的「戰略思想的重大變更」,認為它離開了我國國情,離開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目前,隨著研究的深入,盡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會否定等多種不同看法,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億萬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在大規模運動的數年中生產力水平沒有下降並得到較快發展的狀況,越來越趨於實證性的具體分析了。
站在21世紀初期的歷史高度看待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運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呢? 一種曾被視為絕對純粹和完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後不到30年的時間就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而難以堅持下去,不得不讓當年已經消滅了的經濟成份重新復活起來,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問題不在於三大改造運動是快還是慢,是早還是遲,不在於是用15年完成還是用3-5年完成,問題在於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的這種純粹的「公有制」違反了經濟發展的本性,問題在於運用國家權力消滅了當初不該消滅的經濟成份,從而也就消滅了經濟的活力。
⑵ 為什麼說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只有加速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狀況,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其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只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之間的矛盾,解放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再次,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具有現實依據的,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反映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三大改造的內容: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實施,就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亦稱三大改造.
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合作化的途徑實行的.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與實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逐步改造為農民的集體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合作化的途徑實現的.按照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採取了從低級到高級的一系列逐步過渡的形式(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及其重要意義:
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及時地領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根據我國農業的特點和農民的習慣,採取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等由低級到高級的步驟和形式,逐步地引導農民擺脫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這既能避免農村生產力的破壞,又能使農民願意接受,順利地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任務.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和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的階級路線,指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資本家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用"和平贖買"的方式實現的.
在中國"和平贖買"之所以可能實現,主要是因為:
第一,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過渡時期仍然具有兩面性,即既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建國後通過各種斗爭和教育,大多數資本家認識到只有接受改造才有出路.
第二,中國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有了強大的政治優勢,這就為實現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贖買"奠定了政治基礎.
第三,占資本主義固有資產總額80%的官僚資本已收歸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所有.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並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處於領導地位,這就為實現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贖買"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四,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民族資產階級採取了正確的政策,通過一系列適當的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民族資產階級能夠不太勉強地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和形式
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是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兩個發展階段.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有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統銷,委託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它經過了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兩個階段.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嚴格區別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界限,對民族資本採取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避免了暴力與流血沖突,從而使我國和平地實行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了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與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資本家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基本消除,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三大改造的完成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在中國確立,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最深刻,最偉大的變化,開創了一個由落後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獨特道路,也是20世紀第二次歷史性的巨變.
⑶ 為什麼要三大改造
為什麼要三大改造
問題一:我國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作用: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原因:通過三大改造想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為建設社會主義奠定經濟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問題二:為什麼五十年代三大改造在當時是必要的在三大改造之前,我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這五種經濟成分,政治上也存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等。
因此,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希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後,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佔絕對優勢,社會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
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標志著我國從近代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代,為今後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社會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
純手打,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果還有問題可以繼續探討~
問題三:為什麼我國的三大改造得到廣泛人民的支持取得成功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例,在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廣大農民翻了身,擁有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標志。同時,這種生產方式滿足了農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生產技術的交流與提高,對於糧食的增產增收,工業原料來源的極大豐富,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其次,三大改造在豐富黨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功勞不容忽視。這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我國的實際情況聯系在一起,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採取了贖買政策,將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這一過程不難看出,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而不是一味強制性地將私營企業統統收歸國有,從而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績,就是它的歷史意義。新中國建立初期,我黨從國民黨手中接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帶領飽受戰爭之苦的廣大窮苦人民恢復和發展經濟是我黨的首要任務。此時,提出一項正確的經濟發展路線迫在眉睫。「三大改造」應運而生,在這一過渡時期,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順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掃清了障礙,功績之大,有目共睹。然而,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的哲學理論,矛盾具有兩面性,這也可以運用到我們對「三大改造」的客觀評定上。上述文段闡明了三大改造的社會意義,那麼,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失誤?給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哪些現實啟示呢?首先,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在農業改造方面,廣大農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農業集體化路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過快地追求私營經濟的國有化。只在短短幾年之內,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私營企業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經轉變為國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會導致轉變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被忽視,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種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視質量的工作作風,為後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大躍進的到來埋下了隱患,是國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和國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們發展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這種工作作風,有心勁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將個人意志強加於客觀規律之上,個人能動性是客觀規律的主人,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只是從個人利益出發,以為縮短這段時間,到最終只能承擔嚴重的後果。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這個誇獎和榮耀紛至沓來的時刻,我們不能被鮮花和掌聲沖昏頭腦,忽視客觀規律開始「蠻干」。應該秉承先前的優良傳統和發展路線,不斷發展創新,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其次,三大改造過程中出現了人民和政府思維的偏差。......餘下全文>>
問題四:為什麼在1953年開始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特點是什麼原因: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經濟調整,鞏固了政權,面臨著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使命。
特點:
1.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積極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採取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逐步過渡方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制;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鞏固餓團結中農,由限制到逐步消滅富農的階級路線,從而團結了廣大農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有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和平贖買的方法(對官僚資本沒收,對民族資本和平贖買);採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到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過渡形式);對企業的改造同對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結合起來,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問題五:論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及對三大改造的評價試題答案:C試題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弊端。在三大改造後期,由於發展速度過於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所以答案選C。
問題六:我國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作用: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原因:通過三大改造想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為建設社會主義奠定經濟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問題七:為什麼五十年代三大改造在當時是必要的在三大改造之前,我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這五種經濟成分,政治上也存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等。
因此,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希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後,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佔絕對優勢,社會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
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標志著我國從近代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代,為今後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社會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
純手打,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果還有問題可以繼續探討~
問題八:為什麼在1953年開始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特點是什麼原因: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經濟調整,鞏固了政權,面臨著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使命。
特點:
1.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積極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採取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逐步過渡方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制;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鞏固餓團結中農,由限制到逐步消滅富農的階級路線,從而團結了廣大農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有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和平贖買的方法(對官僚資本沒收,對民族資本和平贖買);採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到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過渡形式);對企業的改造同對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結合起來,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問題九:為什麼我國的三大改造得到廣泛人民的支持取得成功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例,在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廣大農民翻了身,擁有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標志。同時,這種生產方式滿足了農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生產技術的交流與提高,對於糧食的增產增收,工業原料來源的極大豐富,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其次,三大改造在豐富黨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功勞不容忽視。這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我國的實際情況聯系在一起,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採取了贖買政策,將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這一過程不難看出,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而不是一味強制性地將私營企業統統收歸國有,從而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績,就是它的歷史意義。新中國建立初期,我黨從國民黨手中接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帶領飽受戰爭之苦的廣大窮苦人民恢復和發展經濟是我黨的首要任務。此時,提出一項正確的經濟發展路線迫在眉睫。「三大改造」應運而生,在這一過渡時期,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順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掃清了障礙,功績之大,有目共睹。然而,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的哲學理論,矛盾具有兩面性,這也可以運用到我們對「三大改造」的客觀評定上。上述文段闡明了三大改造的社會意義,那麼,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失誤?給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哪些現實啟示呢?首先,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在農業改造方面,廣大農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農業集體化路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過快地追求私營經濟的國有化。只在短短幾年之內,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私營企業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經轉變為國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會導致轉變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被忽視,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種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視質量的工作作風,為後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大躍進的到來埋下了隱患,是國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和國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們發展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這種工作作風,有心勁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將個人意志強加於客觀規律之上,個人能動性是客觀規律的主人,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只是從個人利益出發,以為縮短這段時間,到最終只能承擔嚴重的後果。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這個誇獎和榮耀紛至沓來的時刻,我們不能被鮮花和掌聲沖昏頭腦,忽視客觀規律開始「蠻干」。應該秉承先前的優良傳統和發展路線,不斷發展創新,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其次,三大改造過程中出現了人民和政府思維的偏差。......餘下全文>>
問題十:為什麼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需要。上層建築需要有相應的經濟基礎,即社會主義制戶的建立要有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作為支撐,完成了三大改造,就實現了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所有,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
⑷ 三大改造的歷史必然性高中
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為新中國的未來鋪好了道路,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⑸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結合全面深化改革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具有深層的內在聯系,二者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者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而奮斗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大膽探索;二者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同樣重要。
一、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性質是相同的
三、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兩者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理論路線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改革。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
⑹ 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那三大改造,各自用什麼原則和手段
三大改造一般指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對農業的改造:
原則: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
方針:實施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方法和步驟:先建立互助組(社會主義萌芽性質),在此基礎上進入初級農業合作社(半社會主義性質),最後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會主義性質)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改造過程。
2、對手工業的改造:
方針:對手工業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方法和步驟: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採用說服教育、示範和國家幫助,從供銷合作入手,逐步發展到走生產合作的道路。具體來說,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建立手工業供銷小組,第二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其實行「和平贖買」的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由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途徑,逐步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對資本主義工業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方法。「和平贖買」是指國家有償的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採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為: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在新民主主義國家時期既有剝削工人階級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接受改造的一面,故不能採取沒收的方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可充分發揮其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一面。
採取「和平贖買」的辦法:在全行業公私合營前,採取分配利潤的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取「定息」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是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標志。
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主要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是指無產階級國家能夠加以限制,規定其活動范圍的資本主義。因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並接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
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的低級形式是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是公私合營。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中國已經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6)為什麼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擴展閱讀:
三大改造的時間:1953-1956。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大改造的缺點:後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
⑺ 我國五一計劃期間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直到現在仍然佔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⑻ 簡述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如下:
中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有力地鼓舞馬列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和商業的社會轉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將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已經成功。
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最初是在中國建立的;經濟規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基本建立在中國;它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標志著中國已經基本上將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所有製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基本上表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形成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從那時起,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中國已經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歷史性變革。
(8)為什麼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擴展閱讀:
為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通過三大改造想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為建設社會主義奠定經濟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從1951年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末,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基本結束,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96%。
毛澤東認為,對土改後的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他提出,土改後的農民有兩個積極性:一是作為個體經濟、小私有者的農民有自發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積極性。二是作為勞動者的農民又有互助合作並接受共產黨的指揮走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