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祁鎮到底是不是朱瞻基之子為什麼有的人書中說不是
這個毋庸置疑,朱祁鎮絕對的是朱瞻基的兒子,正宗朱家子孫,皇家血脈。
所以,題主說的朱祁鎮是不是朱瞻基的兒子,這一點不用懷疑,一定是。但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是誰的確在史料上有兩種說法,我個人更趨向於《明實錄》的說法,朱祁鎮為孫太後之親子。
另:孫太後,就是明英宗時期土木堡之變後,立了朱祁鎮的弟弟(非孫太後所親生)朱祁鈺為帝,史稱景泰帝;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回來後,徐有貞,石亨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明英宗朱祁鎮為帝,在發動政變之前,他們是爭得了孫太後的同意(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才政變成功的。由此看來,孫太後為朱祁鎮的生母的可能性更大。
⑵ 朱瞻基下一個皇帝是誰
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後張氏(誠孝昭皇後)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隨即,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後。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皇太後張氏尊為太皇太後,皇後孫氏尊為皇太後。
在朱祁鎮即位之前,宣宗駕崩之後,宮中傳言,說要立襄王為帝。當時的張太後召集群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於是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後垂簾聽政。張太後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已經貴為太皇太後的張氏手中。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王振叫去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權的時候不敢幹壞事。而當時王振並不囂張過分,也可見張氏的眼光很遠。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頗為著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張太後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謚號文敏);正統八年,張太後駕崩(謚號誠孝昭皇後);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謚號文貞);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謚號文定)。
隨著三楊去世,太後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為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麓川之役
明代張志淳《南園漫錄》恢復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記錄正統年間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賢撰《古穣雜錄》,“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征麓川,是一大失誤,這是明代國史記錄中的普遍觀點。張志淳的觀點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夫振之惡雖不可殫述,然其主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於忠臣義士之寃、於久逺之計,自今觀之,殊為有得。不然,則歷今七十餘年,為中外所壞,不知群夷變亂幾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張志淳進一步分析了致誤之由,完全是楊士奇、王恕單邊聽信沐氏子孫“隱蔽溢美”行狀結果,“李(賢)遂據以為真,而以其事遷就之而筆於書,而不復考也”。李賢、楊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於史、於事、於是非皆顛倒謬誤,至終身莫之省”,“顧失實至於如此,然則後世將安所憑哉?良可嘆也!”根據永昌歷史事後的實際效果,肯定麓川之役,這是張志淳的高明之處。
土木之變
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的,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藉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後,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著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准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扎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
南宮上皇
俘虜了皇帝,瓦剌太師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明朝皇帝都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殺該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提議,覺得明朝的皇帝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先覺得這個提議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義招搖撞騙,可惜明朝不同意。於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後,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
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於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他倒是願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興。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景泰帝派了楊善等人前往查探,誰知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於是,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踏上回鄉之路。八月初二,他從也先的駐地出發,十四日抵達居庸關。十五日,一轎兩騎,悄然進入安定門。北狩一年的上皇,終於回來了。
關於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歷史上說法不一。《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裡,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後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奪門之變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於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鍾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布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兩帝並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鎮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
復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於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於謙,您復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籍沒其家。隨之,於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
倉促之間,皇帝來不及罷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將景泰帝廢為郕王。因此,短短幾日之內,一個朝廷,竟然存在兩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說是奇事一樁。
二月乙未,皇帝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還不解氣,給了他一個惡謚,叫做戾。以親王之禮,葬於西山。
遺詔廢殉
天順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駕崩,享年三十七,葬於裕陵,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少年不識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熱血,加上從皇位墜落的彷徨與毫無自由的恐慌,最終失而復得,勤政處事,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復雜。
英宗遺詔,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是他歷經磨難之後的靈光一點。
⑶ 朱瞻基去世後,年僅八歲的朱祁鎮繼位,為何無人篡位
一是因為朱祁鎮是朱瞻基欽點的皇位繼承人,二是因為有張太皇太後在朝中坐鎮。就子嗣數量來說,朱瞻基就只有兩個兒子,分別是朱祁鎮與朱祁鈺。其中身為其長子的朱祁鎮出生於1427年,後於第二年被正式冊立為太子。而身為其次子的朱祁鈺據說一直被養於宮外,後來直至明宣宗臨終之前才得到承認。由此可以得知,朱祁鈺雖是皇子卻不是很受寵,所以他對朱祁鎮並不存在太大威脅。
不過張太皇太後並沒有就此撒手不管朝政,畢竟明宣宗留下的遺詔中曾提到“凡朝廷大政均奏請皇太後張氏而後行”。有了張太皇太後的坐鎮外加“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張輔這五位大臣的輔佐,朱祁鎮不僅得以安坐皇位,其在位前期的明朝朝政也整體較為清明。
⑷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幾個兒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京師(南京)兵馬副指揮、河南永城人張麒的女兒被選為燕世子朱高熾的世子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世子妃張氏生燕王長孫、燕世子長子朱瞻基。四年後,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奪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登基稱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皇帝冊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因此世子妃張氏順理成章地晉升為太子妃。而太子妃的父親張麒因女而貴,晉封為京衛指揮使。但他沒福氣承受這份富貴,不久後就去世了,成祖追封親家為彭城伯。
⑸ 朱高熾死後是誰繼位
朱高熾死後,是其長子朱瞻基繼位。
朱高熾死後,大明王朝的接班人的人選是誰,朱棣也早就做好了選擇。
那就是隔代傳位。直接越過朱高煦、朱高燧兩人,將皇位傳於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
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登基的第九年,為以防朱高熾突然去世,致使儲君之位空虛,朱棣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皇太孫,儲君的一種,簡稱太孫,與皇太子一樣,都是皇位繼承人的封號,繼承順位僅次於太子),正式確立他大明王朝第三代君主的身份和地位。
從朱棣早早就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我們就可以看出,此時的朱棣早已做好朱高熾死後,讓朱瞻基繼承他的儲君之位,在他死後,繼承皇位。
相關說明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他放棄了他父親把朝廷遷回南京的計劃,仍留北京為帝都,這多半是因為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朱棣一樣深切地關心北方的邊境。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為帝。
朱瞻基安全抵達京城。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明仁宗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次年為宣德元年。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朱高熾 (明朝第四位皇帝)
網路-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
⑹ 歷史朱棣的三個兒子結局是什麼
歷史朱棣的三個兒子結局如下:
1、老大朱高熾
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朱棣是十分猶豫的,老大朱高熾性格仁厚,人緣極佳,這樣的人卻不適合做帝王,畢竟身為帝王要殺伐決斷。在這方面,老二朱高煦就不存在任何問題。
但是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而朱高熾繼位後,成為了一代明君,就是明仁宗。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但僅在位九個月就因病去世。
2、老二朱高煦
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武,身體輕捷,騎術精湛,朱棣曾親眼見識了朱高煦在戰場上的勇武,認為他在許多方面都與自己相像。在選擇繼承者的時候,朱棣曾經考慮過二兒子朱高煦。
但是最後朱棣還是選擇了大兒子朱高熾當太子,朱高煦於是被封為了漢王,藩國雲南。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但仍不悔改。
朱高熾駕崩後,他兒子朱瞻基繼位,就是明宣宗。這時朱高煦起兵造反,卻在宣宗親征後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之後與諸子相繼被殺。
3、老三朱高燧
在兄弟三人當中,以朱高燧的品行最為惡劣。朱高燧因為受朱棣寵愛,經常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又與漢王朱高煦謀劃奪嫡,常常誣陷太子朱高熾。永樂七年,朱棣聽說了朱高燧經常做一些不法之事,大怒,就要責罰朱高燧,經過太子求情才原諒了他。
朱高熾上台後,將朱高燧遷往彰德居住,並剝奪他絕大部分的護衛部隊,後者迫於形勢,也只能向兄長屈服。明宣宗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在樂安舉兵造反,朱高燧最終卻沒有參加叛亂。宣宗見三叔很識趣,便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就這樣,朱高燧幸運地保住性命,最終能得以善終。
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對叔叔採取了恩威並重的處理方式
朱高煦全家一個不留,朱高燧全家一個不殺,這種強烈的反差,實在是讓人摸不著朱瞻基的套路,這就是朱瞻基最有特點的地方。
什麼叔侄感情,在他看來,那就是個屁!但是你要把叔叔們都殺了,這不僅會寒了宗族們的心,而且會惹來萬世罵名。
但是朱高煦全家不得不殺,因為他擔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至於朱高燧,既然在明面上說得過去,又何必對他動真格的呢?只要解除他的威脅,就已經足夠了。
⑺ 《大明風華》朱瞻基臨死前把皇位傳給誰了-趣歷史網
歷史上朱瞻基去世時,朱祁鎮已年滿8歲,順利繼位。然而在《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已病入膏肓,自知命不長久,而朱祁鎮才2歲,且得病不能講話。朱瞻基明白自己該為後事做安排了,他找來他的母親張太後,交代後事,對於皇位的安排,朱瞻基也是憂慮重重,如果朱祁鎮不能繼承皇位的話,皇位應由誰繼承?
在劇中,朱瞻基提出如果朱祁鎮不能繼位,可以讓朱祁鈺繼位,但要觀察朱祁鈺的品行,品行不行的話,可以找外圍的藩王過繼過來繼位,選擇的這個藩王還必須忠厚老實。
朱瞻基的這種安排看似合理,在明朝之前也有過類似的例子,但在明朝,卻是不合理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現朱瞻基所說的情況,那到時明朝才會真的大亂了。
朱瞻基的安排實際上是給張太後廢立皇帝的權力。朱瞻基駕崩之後,當然是由朱祁鎮來繼承皇位,如果朱祁鎮不能繼承,則必須由朱祁鈺來繼承。朱祁鈺當時年紀還小,只要注重教育,就不存在品行問題。假設朱祁鈺真的出現品行問題,那麼張太後廢掉朱祁鈺之後,又如何立新君呢?
朱瞻基的安排是過繼一個藩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安排有個非常大的漏洞是:將藩王過繼給誰當兒子?朱高熾還是朱瞻基?如果是朱高熾的話,那就是朱瞻基的弟弟,實際上朱瞻基是有弟弟的,不需要過繼。如果是朱瞻基的話,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他的兒子才2歲,他同輩人中人的兒子估計也沒幾個。或許可以十幾年以後再過繼,那麼過繼過來的兒子會如何對待朱瞻基這一脈,即如何對待朱祁鎮、朱祁鈺或張太後,朱祁鎮、朱祁鈺又如何能讓皇權帝落到他人手中?到時稍有不慎就會發生爭斗,恐怕張太後也沒辦法避免這樣的事情。
實際上,朱元璋早在建立明朝時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朱元璋為了管理好家族,制訂了《皇明祖訓》,對其後世子孫的訓誡。其中的內容關於皇位繼承是這么規定的: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皇明祖訓》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過繼行為,但規定了皇位必兄終弟及,實際上是杜絕了過繼的行為。就是說,不允許過繼別的藩王的兒子來撫養並繼承皇位。所以,朱瞻基臨終前提出的過繼藩王繼承皇位是不合理的,明朝不允許過繼藩王繼承皇位。
那麼如果朱祁鎮和朱祁鈺都不能當皇帝,朱瞻基又不能通過過繼的方式傳承皇位,那朱瞻基該怎麼辦呢?《皇明祖訓》已經規定好了,就是兄終弟及,即讓朱瞻基的弟弟繼位,這個弟弟還必須是年紀最大的嫡子,那就是襄王朱瞻墡(朱高熾第五子,嫡三子)。
在歷史上,朱瞻基去世時,皇太子朱祁鎮年幼,當時確實就有傳言讓襄王朱瞻墡繼位。為破解謠言,當時張太後召集群臣,當場確立朱祁鎮的繼承權。
其實在明朝還真有類似的例子,那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繼位。當時正德朱厚照去世之後,朱佑樘這一脈已絕,朱厚照留下遺詔讓朱厚熜繼位,就是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由朱佑樘的弟弟朱祐杬繼位,朱祐杬已死,只能由他的兒子朱厚熜繼位。朱厚熜繼位之後,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想讓朱厚熜過繼到朱佑樘這一脈,《皇明祖訓》也沒規定非要過繼,朱厚熜就死活不願意。一場圍繞大禮儀的政治斗爭由此展開,最終以朱厚熜獲得勝利而告終。
需要說明的是,朱厚熜繼位之後當然尊自己的母親為太後,對朱厚照的母親張太後(此張太後非彼張太後)卻不怎麼好,這也是張太後晚景凄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大明風華》中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後遇到同樣的情況,真照朱瞻基的安排來做,她的晚景又會如何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⑻ 朱瞻基的兒子哪個當皇帝
朱瞻基的兒子哪個當皇帝
朱瞻基的兒子哪個當皇帝,很多人對於歷史的一些知識都是十分感興趣的,而且有一些人對於皇帝也是很好奇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朱瞻基的兒子哪個當皇帝的相關資料。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號長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號「宣德」(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一說出生於建文元年),生於燕王府。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皇太孫,多次跟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停止用兵交趾。在政治上,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提升內閣地位,教導宦官讀書參政。停罷鄭和下西洋;知人善任,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張輔、於謙、周忱。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使得社會經濟空前的發展,與其父明仁宗統治時期合稱「仁宣之治」。同時明宣宗在書畫方面極有造詣,翰墨圖書,極為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工於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曾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明宣宗朱瞻基有長子朱祁鎮和次子朱祁鈺,長子朱祁鎮乃是孫皇後所生的嫡長子,而次子朱祁鈺生母乃是吳氏原本是漢王朱高煦的王府內宮人,也是一個丫鬟。
後來明宣宗繼位後他一方面繼承了父親明仁宗朱高熾的「仁」,另一方面也繼承了祖父明太宗朱棣的「武」,於是他繼位之初便御駕親征與自己的叔叔藩王們爭斗,他打敗了漢王朱高煦並將吳氏帶回了自己的皇宮,並為避人口實將其金屋藏嬌在皇宮附近的豪宅中,日理萬機之餘就臨幸吳氏。終於吳氏替朱瞻基誕下了一位私生皇子,這個私生皇子便是朱祁鈺。
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的皇位傳承祖制,長子朱祁鎮理所當然的在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繼位,他就是明英宗。明英宗這個人寵信大太監王振,並聽其唆使率50萬大軍親征大同前線的蒙古瓦刺也先一部。臨行前明英宗朱祁鎮也可能意識到了「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御駕親征必須給社稷留有退路,於是匆匆立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為太子,並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鈺暫理朝政,然後帶著100多位文武官員和50萬大軍浩浩盪盪的趕赴大同前線了。
然後明英宗昏庸之極,又不懂的領兵打仗,只聽信太監王振的錯誤意見,終於導致了華夏之恥的「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刺首領也先生擒,皇家威儀天子尊嚴全無,舉國上下均因此蒙羞。
皇帝被敵酋生擒了,這等屈辱的事情發生在華夏大國,明朝的廟堂之上百官們來不及悲痛與羞恥,便立即組織清算太監王振的罪過,並嚴懲了其黨羽,因此還發生了朝堂之上血濺宮門的惡性斗毆的明朝午門血案事件。
明宣宗朱瞻基有長子朱祁鎮和次子朱祁鈺,長子朱祁鎮乃是孫皇後所生的嫡長子,而次子朱祁鈺生母乃是吳氏原本是漢王朱高煦的王府內宮人,也是一個丫鬟。
1、朱瞻基一共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祁鎮和次子朱祁鈺。朱祁鎮和朱祁鈺都當過皇帝,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因為皇位導致走向決裂。
2、在《大明風華》中,朱祁鎮是孫若微的兒子,不過《明史》記載朱祁鎮是由宮女所生,所以關於他的真正身世還有不小的爭議。劇中朱祁鈺的母親變成了胡善祥,但歷史上,朱祁鈺其實是吳賢妃所生,胡皇後並沒有子嗣。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為什麼只當了十年的皇帝
因為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後於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英年早逝。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8)歷史上朱瞻基哪個兒子繼位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污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 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 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這個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軍費雖然節約了不少,但交阯卻再次獨立了)等等。應該說,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系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於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在施政時,朱瞻基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採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於接受或支持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
可是,他在強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權威方面,表現了強有力的領導才能。當出現危機時,朱瞻基的行動是果斷和負責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從安南撤軍的最後決定時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關心公正的施政。
雖然他在對待失職的官員時是嚴厲的,但除了懲罰宦官外,他很少判處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審判。他一貫命令復審嚴重的刑事案件,而這樣的再審理在他統治時期使數千名無辜者獲釋。
總之,朱瞻基的統治是明史中一個了不起的時期,那時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政府有效地進行工作,盡管宦官日益參與了決策過程。及時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國家行使職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兩者是賢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後世把宣德之治作為明代的黃金時代來懷念,這是不足為奇的。
⑼ 明宣宗朱瞻基不止一個兒子,可他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朱祁鎮
明宣宗朱瞻基不止一個兒子,他的兒子當中不乏有朱祁鈺這樣的能人,但是他最終把皇位傳給了不被看好的朱祁鎮,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一、名正言順
朱祁鎮是朱瞻基的長子,由朱瞻基所寵愛的孫貴妃所生,朱祁鎮出生之後就一直得到朱瞻基的寵愛,朱瞻基十分喜歡這個兒子,所以在第二年就把朱祁鎮立為皇太子,早立太子有時並不是好事,但是這也代表了朱瞻基對朱祁鎮的喜歡,此外,朱瞻基還將孫貴妃的位份提高,正式將孫貴妃變為皇後。這樣一來,朱祁鎮就變成了明宣宗的嫡長子,年輕的皇太子正式成為了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關於這個話題,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