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知道中國人喝粥的歷史有多少年了嗎
有米時就有粥了。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便是有力例證。
② 粥在中國可謂是淵源流長,中國人喝粥的歷史是怎樣的
我國喝粥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最開始粥只是作為食用的,但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時候,粥開始作為一種葯引,之後粥慢慢的就演變為食用以及葯用相結合。在唐朝時期的《周書》記載有“皇帝始,烹谷為粥”,宋朝時期陸游曾經說“只將食粥致神仙”,而明朝時期的李時珍認為每天喝一碗粥,可以養脾和胃。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美食家蘇軾,他就曾經贊嘆喝粥簡直就是在享受人間美味,因此他還寫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這樣的詩句。而南宋詩人陸游一直很注重養生,他認為多喝粥可以延年益壽,因此常常喝粥,甚至認為喝粥是是一件品味特別高雅的事情。宋朝時期的范仲淹因為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於是常常喝粥度日,後來生活質量提上去之後范仲淹還是喜歡喝粥就小菜,還說這樣的生活才是安心的生活。
③ 粥在中國有哪些歷史
粥,俗稱稀飯,在我國,多數人具有食粥的習慣。例如,春天吃菜粥,夏喝綠豆粥,秋吃藕粥,冬令吃臘八粥、羊肉粥等。北宋文人張來(音壘)《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大詩人蘇東坡對於喝粥亦有很高評價,他說:「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嗝益胃。」可見,用粥養生,實在是一個重要方法。
④ 中國粥的來歷
說起粥的來歷,那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
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用普通的穀物開始煮粥了,在相關的史料中記載,4000年前粥的作用只是用來簡單的食用,直到2500年年前,粥的性質卻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人們那個時候已經將粥當做是葯物了,在《史記》和張仲景的著名醫葯用書《傷寒論》中就有相關記載,用粥給齊王治病,在粥里放入桂枝,做葯來用。
再往後,宋朝時期,著名的學士蘇東坡,陸游等人已經將粥列為養生的絕妙佳品,他們認為喝粥能夠健脾利胃,推陳致新,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也就是說多喝粥對腸胃好,養胃,加快新陳代謝,更好的保持身體健康,正因為他們的極力推行,所以那個時候人們對於粥的認識更進一步。由此可見,粥的歷史頗為久遠。
臘月初八這一天一定要喝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喝臘八粥這個習俗也是從宋代就開始了,它來源於佛教,剛剛也說了宋朝是非常注重用粥養生的,但是臘八粥對於當時的朝代而言,並不僅僅是為了養生,它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臘月初八用以孝敬各路的農神們,進行祝禱,感謝農神賜予的豐收,並希望來年也能夠風調雨順。
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桂圓,紅棗等等食材熬煮成的,具有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經常喝臘八粥,能夠有效地預防高血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
葯粥調補是一種非常盛行的調養身體的方法,就算是最簡單的白米粥,他也非常富有營養價值,它容易消化,調養腸胃,能夠增強食慾,補充體力,防止便秘。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人生病住院後,醫生會讓病人生病期間多喝白粥,不要吃葷腥之類的食物。
當然我們要正確認識粥的好處,不能盲目喝,頓頓喝,一天一餐即可。很多人認為喝粥養胃,但要注意的是,胃不好的人不能頓頓喝粥,因為周進入胃裡會稀釋我們肚子里的胃酸,加速胃的膨脹,會導致胃部的運動緩慢,不利於消化,所以說胃病的患者不能夠總是喝粥。
那麼接下來小編推薦幾款美容養顏,養氣補血,強身健體的粥給大家,做法也簡單。
燕麥粥,燕麥粥富含膳食纖維,對於減肥的人來說是最好不過了,它能夠促進消化美容養顏,潤腸通便,熱量較低。
黑米粥,黑米被稱為長壽米,它具有非常好的滋補作用,適合家中的老人食用。
南瓜粥,夏天也快來臨了,南瓜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非常適合在夏天食用。
小米粥,小米粥具有開胃健脾補氣血的功效,適合剛生小孩的產婦食用,或者是月經不調的人食用。
⑤ 中國粥的來歷
1、來歷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便是有力例證。
2、發明與傳說
依照羅天益在《寶鑒》一書中民載:粳米、粟米做成的粥,氣味淡薄,陽中帶陰,所以清淡舒暢,能利小便。有一人病危,但從不吃葯。醫生叫他吃粟粥,杜絕其它食物,十天過後病情好轉,一個月過後痊癒。這就是五穀都能治病的原理。吃粥既節省時間,味道又美,喝完粥後睡一覺,妙不可言,人們都稱粥有很大的益處。
3、製作
一般有煮和燜兩種方法。
煮法即先用旺火煮至滾開,再改用小火煮至粥湯稠濃的方法。
燜法是指用旺火加熱至滾沸後,即倒入有蓋的木桶內,蓋緊桶蓋,燜約2小時即成,具有香味較濃的特點。
通常粥多採用煮法。此外,花色粥的製作,還有以煮好的滾粥沖入各種配料,調拌均勻即成的方法,如生魚片粥等。粥在製作時,應注意水要一次加足,一氣煮成,才能達到稠稀均勻、米水交融的特點。煮粥用的米既可先用清水浸泡5-6小時,然後下鍋再煮,也可淘洗干凈後直接下鍋煮粥。先浸後煮,可縮短煮粥的時間,但浸泡易致養分損失。若配方中有不能直接食用的中葯,則可先用中葯煮取湯汁,再加入米或面煮粥,或先將中葯研成粉末,再入粥與米同煮;若粥中的配料形體較大,應先進行刀工處理,再下鍋煮粥,以使粥稠味濃。
⑥ 誰能告訴我粥的歷史故事嗎也及它們典故:謝謝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要回到家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范仲淹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時期潮州地方先賢吳復古很重視粥的養生作用,說白粥可以「推陳致新,利膈益胃。」吳復古是揭陽縣蓬州郡人(今屬汕頭市),和蘇東坡一家交好,做過皇帝的老師。吳復古喝粥養生的理論,在潮州地區影響很大,喝粥的傳統也就從那時一直保持了下來。
這其中和潮州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系,北方人、廣府人習慣以干飯充飢,喝粥只是補充,而潮州人則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們的主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讓潮州人對粥的製作窮盡技巧、精益求精,好喝養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並發揚光大的。
(6)粥有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喝粥的益處:
1、消宿食,吃粥能夠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積食。
2、辭清,吃粥的人,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昂揚。
3、除飢,吃粥能夠充實人的口腹,讓飢餓感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夠讓人喉吻沾潤,乾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
⑦ 怎樣寫粥的歷史和簡介
粥的歷史
粥在我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淵源流長。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周書》中有「皇帝始,烹谷為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更有養生專家認為「粥後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著名詩句;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清代養生家黃雲鴣在《粥譜》一書中對喝粥做出了更為精闢的闡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
粥
目錄·廣東粥
·潮州粥
·福建粥
·江南粥
·其它
粥かゆ
yù
ㄩˋ
古同「育」,生養。
古同「鬻」,賣。
粥
zhōu
ㄓㄡˉ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質食品:小米~。
像粥的東西:泥~。亂成一鍋~。
鄭碼:YZUY,U:7CA5,GBK:D6E0
筆畫數:12,部首:米,筆順編號:515431234515
粥少僧多
zhōushǎo-sēngō
[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 准備的粥少,化齋的和尚多。比喻人多東西少而不夠分
<形>
柔弱的樣子 [delicate]。如:粥粥(柔弱無能的樣子。又指雞相呼聲)
粥
<名>
(形聲。字本作「鬻」。從鬻(古文「鬲」字),米聲。鬲,古烹飪器。本義:稀飯) 同本義 [gruel;porridge;congee]
粥,驙也。——《廣雅》
驙粥之食。——《禮記·檀弓》。疏:「厚曰驙,稀曰粥。」
崇為客作豆粥。——《晉書·石崇傳》
恃粥耳。——《戰國策·趙策》
粥以糊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粥飯僧(只吃粥飯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粥鼓(謂僧寺集眾食粥時擊鼓);弱餳(甜粥)
〈動〉
同「鬻」。賣 [sell]
則使其賈粥之。——《周禮·巫馬》
不粥祭器。——《禮記·曲禮下》
田裡不粥。——《禮記·王制》
又
戎器不粥於市。
又如:粥畫(賣畫的)
養育 [bring up]
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養也。——《大戴禮記》
嫁出 [marry off]
請粥庶弟之母。——《禮記》。鄭玄注:「粥,謂嫁之也。」
粥(conjee)或稱糜,是一種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濃度,而不同地方對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別稱。其他常見別名還有:稀飯及撩命湯。
廣東粥
廣東人(潮汕地區人士除外)煮粥一向都愛把米煮爛,使粥變得綿滑。這種粥容易消化。而朝鮮人在生病時也都只喜歡吃類似這一類型的粥而不進食米飯。
廣東粥有時不加配料,稱為「白粥」(俗稱米皇),或只加少量陳皮或銀杏伴煮,吃時以幼鹽佐食。白粥配油條是廣東常見的早餐。其他廣東粥有:
艇仔粥: 據說起源自以前廣州荔灣的小販,撐著小艇(艇仔)賣的特色粥品,稱為「荔灣艇仔粥」。內有碎牛肉、花生、魷魚等。
及第粥:據說以前有一書生落難行乞,得人施捨一碗粥,內放有各式內臟等廚房雜燴。後書生高中狀元及第,以及第名此粥。
豬紅粥
芥菜粥
燒骨粥
牛肉粥
黃鱔粥
皮蛋瘦肉粥
魚片粥
水蟹粥
柴魚花生粥
油鹽粥: 只加少量的鹽和一點點的油,通常在生病了的時候吃
潮州粥
潮汕及福建人的粥稱為「糜」,米粒剛煮得爆開後,要馬上收火,其貌似湯泡飯的粥水,粥身較稀,水量比廣東粥多,吃時佐以乾花生、菜脯或梅菜;也有一味蚝仔粥,在粥內放入新鮮蚝仔,味帶鮮腥,常以芫荽和胡椒辟腥。
福建粥
粥在福建稱為「糜」,水量比廣東粥少,如日本粥一樣濃,甚至可以單以筷子食用。福建白粥材料只有白米和清水,著重米香和外觀,與廣東粥相反,不能把米煮爛,不能過分攪拌以免破壞米粒的形狀,由於水量少,必須長時間監察爐火,輕輕攪拌以免燒焦,吃時佐以菜脯、炒花生、肉鬆、小魚干、煎雞蛋或蚵仔煎等等。福建鹹粥就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的粥,粥身比福建白粥稀,但還是比廣東粥較濃,材料隨個人喜好,例如香菇、魚和瘦肉等等,通常會用醬油調味,因此稱為「咸糜」,顏色多為淡棕色,吃時加上蔥花,佐以菜脯和炸花生,咸糜容易食用,特別受兒童和老人歡迎。
江南粥
江蘇、上海及浙江等地用稻米煮成濃稠的白粥,一般不加高湯、澆頭等。有時加入白糖煮制,稱為「糖粥」或「甜粥」。 相傳范仲淹早年求學時,食用冷卻後結成凍狀的厚粥,這樣比較便於等量切割及攜帶。江南人民至今還這樣操作。 錢塘江以北地區(「浙西」,包括蘇南、皖南、上海)用剩飯(吳語叫「飯糍」)煮成的稀飯,稱為「泡飯」或「水泡飯」,有獨特焦香,是這些地區通常的早餐主食。江南人不把這種食品歸入「粥」的范疇,但在北方有時混淆。浙東地區(舊紹興、寧波兩府)民俗早餐不吃「泡飯」,只吃現煮的米飯或粥。
其它
兒童的吃法:很多家長為了讓兒童成長時多吃飯,就在粥里加肉鬆,肉鬆拌白粥。
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粥是病人的食品,在粥中打入雞蛋。
⑧ 喝粥的起源以及來歷什麼啊
喝粥的起源:黃帝始烹谷為粥。
這句話出自周書,意思是黃帝最早將穀物煮做了粥。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
(8)粥有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宋代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認為能延年益壽,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⑨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有多少年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