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歷史課堂向學生提問
提問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最為普遍運用的教學手段。當前教學改革要使教學的中心目標由「知識」 轉變為「能力」 , 要求廢除傳統的「滿堂灌」 , 注重啟發式 , 課堂提問顯得更加重要。但長期以來 , 一些教育者對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足, 認為課堂提問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 因此課堂提問往往流於形式 , 習慣於隨心所欲 , 甚至有的採取一問到底的「滿堂問」 。
筆者認為 , 這種片面追求表面氣氛活躍的隨心所欲的「滿堂問」 無異於《水滸傳 》中九紋龍使的「花棒 」 , 中看不中用。實際上課堂提問過 多過濫 , 學生應接不暇 , 老師不加思索信口亂問 , 學生不經思考隨便亂答 , 使嚴肅的課堂教學流於庸俗 , 容易造成學生的負遷移,不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那麼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發揮課堂提問的應有功能,使課堂提問不僅能活躍氣氛 , 更重要的是能深化歷史課堂教學 , 啟迪學生思維 , 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呢?
一、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
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就是指在課堂提問時要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問題,做到有的放矢。當前廣大同仁認可的目標教學法也強調: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因此課堂提問也要為實現教學目標而設定,特別是教學目標里的能力目標,更是課堂提問的著眼點。這節課應讓學生掌握哪些基礎知識,明白什麼道理,要訓練學生的何種能力,教者要依據教材的程序層層設問,及時點撥,指導學生一步步加強對教材的理解,以實現教學目標。
針對性要求設計問題要選准突破口 , 切中要點 , 不應在枝節問題上拉扯過多 , 更不能無的放矢 。
譬如,在講到《唐朝的衰落和滅亡》時,教材敘述:「天寶年間,唐玄宗日益驕奢,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他重用奸詐的李林甫和楊國忠為相 …… 」
如果講完這段史實後,依據教學的目的提出:「根據史實說明,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就可以聯系史實通過分析綜合得出「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腐敗,造成天寶危機」這個歷史的觀點。
但如果教者隨心所欲地提出諸如:「中國四大美人是誰?」 你看過 電視劇《楊貴妃 》嗎 」之類問題 , 就顯得不切中要點 。 並且會使學生胡思亂想 , 造成知識情感的負遷移。 所以設計問題必須針對教學目標而設定,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二、課堂提問要考慮適應性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 》中 , 用「射箭要看靶子」 、 「彈琴要看聽眾」 比喻做文章 、 做演說要看對象。課堂提問雖不同於演說,但也要看對象,要根據教學對的不同層次、不同群體,設計出適應他們接受能力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者要根據不同年齡、 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心理狀態、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來調節所提問題的深度和難度,做到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太難,如上天攬月,學生望而生畏,百思不解,抑制探索的積極性,不利於能力的培養。太易,學生不加思索,隨便回答,久而久之,就會懶動腦筋,導致思維鬆懈,同樣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 ,在上初中一年級歷史課時,向學生提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特徵是什麼?或唐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從中我們得到什麼啟示?」 之類問題 , 顯然就不適合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
但如果把問題改為 「 結合史實說明 , 什麼時候我國奴隸社會開始瓦解 , 封建社會開始形成?」 和「 唐朝前期 , 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 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近幾年高考所出的問答題縱橫聯系 , 步步深人 , 既有知識的廣度又滲透著對各種能力的考查 只有選取這樣的問題 才能適應高中學生的訓練要求。
課堂提問的適應性,還要考慮優差生兼顧。要注意信息的反饋,發現學生無從回答,要注意進一步誘導,或改變提問方式,盡一切可能打開他們的思維閥門。總而言之,提問猶如摘桃子,要盡量做到優生稍做努力能摘到好桃 , 差生「跳幾跳」 也能摘到桃子吃。 達到優生「吃好」 , 差生「吃飽」 , 各有所得。這樣才利於學生各自能力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歷史貫穿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知識浩翰無窮,歷史問題也千頭萬緒。僅以一節課的內容來講,要提的問題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就決定了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力,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的思維能力。
而歷史的思維能力一般是通過常用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來發展的。 因此,筆者認為 ,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應選擇下 面的問題進行提問:
(一)選擇有利於學生掌握分析 綜合的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例如,在講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和 中法戰爭 》這課時 , 教材開始就以綜合性的形式提出 「 19世紀70年代以後 ,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邊疆出現了危機。」如果教者講到這里,就暫停一下,讓學生閱讀教材並在閱讀指導時提出:『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出現危機的表現有哪些?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分析教材 尋找出、理出:「美日侵略台灣」、「俄英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西藏」等史實回答上面的問題這比起老師全盤包攬講解分析更利於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
綜合與分析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綜合以分析為基礎,而分析的目的也是為了綜合。所以對一些較難理解的歷史觀點或歷史概念 ,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 , 然後根據從教材分析整理出來的史實提出問題 ,讓學生依據具體的史實, 綜合概括出歷史觀點。從而教會學生掌握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擇利於學生掌握比較、分類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比較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 歷史高考歷來注重對比較能力的考查,比較性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有,因此提高學生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十分重要, 這就要求教者在常規教學中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比如,在講到抗日戰爭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的內容時 , 我就讓學生提問 「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學生通過兩種路線的比較,懂得了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是人民戰爭路線,是發動全民族的抗戰,而國 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是實行不發動群眾,只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兩種路線的本質特徵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掌握了「比較」這個常用的歷史思維方法,分類是一種變式的比較。
教者在學生學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新舊知識的聯系,把具有相同特徵的人和事組成一類,無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讓學生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通過回憶、聯想、分析整理出來,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 選擇有利於學生掌握歸納概括的思維方法的問題進行提問。歸納、概括就是對零散的歷史知識進行處理提煉,形成歷史觀點。近幾年高考的材料題、問答題均突出反映了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考查。而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因此 , 在常規教學中, 教者應長期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在常規教學當中,經常通過提問,讓學生從史料中提練觀點,或者通過對有關史實的歸納、概括、梳理出基本線索堅持這樣用史論結合的方法來提問訓練學生,較快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並非天方夜譚。
課堂提問與能力培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利用課堂提問來培養學生的能力,順應了當前教學改革的思路。新的教學論提倡:課堂教學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優化的課堂提問能充分體現這一教學思想。
老師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 , 讓學生思考作答 , 本身就是一種訓練。 學生的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就體現 了主體作用。
課堂提問為中學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提出帶有啟發性的、體現能力培養的問題 , 其作用就像站在前台的樂隊指揮 , 教師的「指揮棒」 (提出問題)指向哪裡,學生的歷史思維就跟到哪裡。
問題教學法認為:學生的歷史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歷史課應當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善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使學生經常主動思考顯示在他們面前錯綜歷史現象,尋找奧妙無窮的歷史答案。教師的「指揮棒」的作用發揮好了,就可以奏出和諧動聽的樂章,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㈡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以概述為主,旨在講解歷史事實,學生形成了所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教師應該多總結歷史規律,探討歷史教訓,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重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知識儲備量要大,對某歷史事件講解要深入,提出的問題及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又能針對當前堂課,這樣既能博得學生青睞,又能提高教學質量。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備教材要「懂、透、化」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懂」,就是理解材料,只有理解的材料,我們可以區分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什麼問題,我們可以用「什麼」和「如何」的問題;什麼問題是發展問題,我們可以用「你想要什麼」的問題;問題是什麼探索性的問題,它是學生討論,必要的探索。」通過「,系統,重點和難點是掌握材料,以便把握,掌握。」使自己不僅可以站在教師觀點,還能從學生的角度去體驗,體驗學習。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2)備學生要「實」。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首先聯系學生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提問我在講《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我就聯系學校的學生個別不好現象例如像同學之間打架、學生亂扔紙屑、學生不完成作業等進行了這樣提問:「面對這些不遵守校規校紀的學生,你贊成用哪一個學派的思想主張來對待他們?為什麼?」學生們各抒己見,我讓學生分別代表不守校規者和儒、道、法三家學派的發言人進行說理,學生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支持或反駁其他同學的主張,在辯論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種運用所學嘗試解決現實問題的做法,應是踐行歷史有效教學的一次很好的嘗試。教師選擇有爭議的歷史事件進行分層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學會換位思考,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置問題,將專業性很強的歷史知識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進行表述,用通俗直白的語言把要提問的問題表述清楚。
其次化一個復雜問題為數個簡單問題的疏導式提問。教師要善於改變單一的提問方式,靈活而問。一些教師已經適應了「老師問、學生答」的傳統課提問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習慣於在教師「預設的框架」中思維,制約了其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多地進行這種「師問生答」式的提問,不僅教師自己會覺得吃力,而且很容易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枯燥乏味」感覺,對提問「麻木」。究其原因,這種提問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沒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違背了《新課標》的要求。為此,教師可考慮改變提問方式,或多種提問方式交替進行:學生之間互問:這種提問方式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拉近了提問者與答問者之間的距離,能減輕答問雙方的心理壓力,有利於問、答雙方更好地展開思維。提問的技巧、方式很多,教師應該根據情況靈活運用,從認知的角度出發,提問分為知識水平的提問、理解水平的提問、應用水平的提問、分析水平的提問、綜合水平的提問和評價水平的提問等。從技巧的角度來看,提問還可分為誘導式、疏導式、階梯式、對比式和迂迴式等提問類型。高質量的提問需要一定的技巧,如結合教學重難點進行提問,控制好課堂提問的頻率,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等。由於受傳統的教學行為方式與習慣性思維方式的影響,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學)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還不到位,教師往往是從自身思維的角度出發去預設課堂教學目標,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生成性學習又難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問題的提出過於專業化和成人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學生對教學若感到枯燥無味,必然「厭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設計啟發性問題,導入新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個先聲奪人的力量,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講解「九・一八」事變時,設計這樣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錄音:「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哪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佔火葯庫,後佔大本營。」教師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麼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接著說:「這節課,我們就從九・一八事變說起。」由此導入新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本課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尋找興奮點,促使學生學習興趣化。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與視角,尋找「興奮點」。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做好教學的准備工作,廣泛搜集教學用的各種素材性課程資源,如生動的文學、歷史事件。 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開端的好壞,是本課成敗的直接原因。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提供的廣闊背景,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一個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大大有助於完成教學任務。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提問的科學性,多角度,深層次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教與學深度結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歷史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優秀歷史教師應該把學生置身於歷史中,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歷史而不是讓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歷史真實的還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㈢ 答歷史簡答題有和技巧
答歷史簡答題有和技巧?
我來答
poseLiu_shine
LV.9 推薦於 2017-09-24
一、成績的取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抓書本知識,二抓解題策略即應試能力。
1、是細心審題:
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必須先看清時間、限定詞和求答項,尤其是在關鍵詞上不能犯低級錯誤
2、是規范答題:
格式規范: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如評論式的問答題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較式問答題要先答比較項再展開具體內容。
語言規范:也就是語言表達要用學科語言,我們應盡可能用書本語言去答題。要點表述規范:一是強調答案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點而丟了得分點;二是表述必須條理化,不能雜亂無章,不知所雲。
3、是遷移知識:
這種遷移能力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學生看到一個題目往往不聯系書本知識,不知道用書本語言來表達,結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們要重視知識的遷移:
(1)、做選擇題時,不少題目在確定選項時很難判斷,但如果結合書本知識的相關內容就很容易判斷;
(2)、做材料題時,有的材料很難理解,只要聯系書本相關知識就會迎刃而解,看到問題中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找答案。
(3)、做問答題時,這點更重要,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做這類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必須學會解剖題目,理解題意,不能雲里霧里,然後在腦子中過濾這段時期的有關內容,從中挑出題目需要的內容組合答案,如果能養成習慣的話,解答這樣的問答題就很簡單了。
4、是掌握技巧:
(1)、採用一題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講選擇題時一般至少用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訓練發散思維。
(2)、抓住一般規律,切忌滿天撒網。例如,比較改革運動一般都是要從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找比較項,同時注意抓住參照項來思考。
(3)、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如材料式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程度式選擇題就要學會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題,方法很多,但至少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看問題,帶著問題抓有效信息,並且將找到的信息予以標注,然後再組織答案。
二、關於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三、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①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②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③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0 16
更多回答(5)
高三歷史答題技巧 「滿分學霸的選擇」精英老師1對1輔導
高三歷史答題技巧 ,學習成績差?學習沒目標?滿分學霸做榜樣,歷屆考點全掌握,高三歷..
上海掌小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文綜答題技巧 抓住高考"必考點"沖刺...
文綜答題技巧 ,學習成績上不去?看學霸講解,緊扣必考點,學渣也能逆襲變學霸,成績..
呼和浩特市龍纜昊東線纜有限公司廣告
網路知道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相關問題
歷史簡答題回答技巧 7
簡答題,突出的是用相對少的字數去回答清楚問題。所以你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重要的要點,充其量後面加一句兩句補充。 另外每個要點要習慣用數字型大小標出。 比如:1、2、3. 能保證讓老師把要點看出不就行了。
怎樣答歷史簡答題
結合所給材料。或者問題中的關鍵點,回答書上的原話。簡單明了
做高考歷史簡答題有何技巧 2
做歷史簡答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把簡答題當成填空題做,不要啰嗦,要突出重點。再一個就是如果自己記不準的,就盡量寫的模糊點。比如說問你為什麼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中斷?回答是西夏占據了河西走廊。你如果實在不確定是哪個政權占據了河西走廊,你就說少數民族政權占據了河西走廊。再一個及時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如何做歷史簡答題? 10
歷史簡答題:審清題意,答出要點,有時想不起的話,就根據題意像做政治題一樣答題其實歷史最主要還是背,比如說歷史事件的大概經過、原因、意義之類的最好都要弄清楚; 參考書上對課本上有些沒有詳細說明過的一些事件的補充分析最好也看一下,至少要有個印象; 還有,最好在看書的時候自己把同類歷史事件都作個比較,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可以比較兩個朝代中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的原因的相同點(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生產力的發展、周邊環境的安定、統治者採取了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輕徭薄賦、中外交流的增多之類),或者是兩次變法或改革的相同與不同點之類,這樣可以鍛煉做題的思維,同時加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考試的時候也經常會出這類要進行比較的題目; 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要清楚,即使有些難記也要盡量記,至少要知道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一道題目做過以後,把你的答案和標准答案對比一下,如果有答不到或是答不全的地方,最好補充上之後再作個標記,復習的時候把錯的地方都重新看一下;
歷史簡答題如何答才能得高分? 3
第一要有針對性,也就是問什麼答什麼,怎麼問怎麼答, 第二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也就是言之有理和言之有物,不能泛泛、空洞。 第三要得分點清晰,主幹知識和關鍵性的詞語一定要有 第四要體系完整
歷史必修二簡答題技巧 15
一是看材料,勾畫出有用的,關鍵的句子(總結性的句子一定要看),然後看問題,如果問題要求根據材料做答,你就在材料中找和問題有關的句子縮減了超上去,多答沒關系,千萬不要漏答,只要你覺得可能是的,盡管寫。如果問題要求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那就是背書了,背到就有分。
更多相關問題
為您推薦
歷史的學習方法
下面好癢好濕
怎樣找少婦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文科的學習方法
怎樣學好初中歷史
學習方法
中考歷史復習資料
精彩推薦
向網友提問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cq20050518的知道 退出 反饋 申訴
電腦版 ©2018 Bai
京ICP證030173號-1 京網文【2013】0934-983號
㈣ 高中歷史問答題解題技巧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
[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
參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
(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
(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
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
(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
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
參考答案:
(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
(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㈤ 怎麼樣回答歷史問答題
首先,要分析史料題的題型,以便對症下葯。史料題的設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類,問題比較簡單,只要求從材料中找准信息點來回答,甚至不必加工。
第二類,依據史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且要靈活運用平時掌握的理論、知識、技能去解答。
第三類,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要求考生以史為鑒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真正目的。
回答這類題目,要求考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知識的遷移,各學科知識的滲透,並且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其次,要採取科學的解析方法。
史料題分析一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認真閱讀
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而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至於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泛讀即整體閱讀。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內容。閱讀的過程中,劃出中心句或關鍵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對似懂非懂的內容要聯繫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學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閱讀是針對文後的題目,有選擇地閱讀,是精讀。這次閱讀實際上是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整理的過程。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特別是要挖掘材料間的隱性聯系。
史料後的題目做完後,進行第三遍閱讀。這次仍是通讀史料,檢查一下有沒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內容,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這一次閱讀是拾遺補闕。
2、仔細審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理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有理解清楚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回答,不至於答非所問。
仔細審題,首先要看清題目有幾問。其次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如時間、背景、措施、意義等去理解,還要注意有沒有字數的限制,問題之間有沒有聯系。如果遇到評價某人或某物,必須客觀。一般要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評述。另外有些題目的回答,還要考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深層次、多角度、實質性地分析。
3、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當然一定要扣住課本上的考試相關內容,祝你好運。
㈥ 歷史的大題應該怎麼把握答題的方向和技巧
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㈦ 談在歷史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提問
創新就是在提出問題後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創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由於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歷史教學中。
一、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
1.這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看為了以史為鏡,現實是歷史的延續,了解歷史是為了現在和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歷史意識,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逗以史鑒今地,這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將逗死地歷史學活。
2.這是培養學生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途徑
古往今來,所有發明創造都是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出現的,只有發現問題後才能有創新方向。教學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接觸新知識的認知過程,當學生現有知識儲備與新知識無法銜接的時候,必然就會產生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
3.這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法寶
初中歷史教師要全面地認識和處理好歷史學科三維目標的地位與關系,著眼於學生素質的提高。歷史知識是基礎,學習歷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記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逗歷史教學並不是單純地傳遞歷史知識而已,同時透過教學活動,對歷史因果的分析、歷史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以培養學生分析、批判的能力,獲得正確的歷史觀念,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產生所謂『歷史意識』。地
二、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轉變教學思維,讓學生想問
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使歷史教學從重視結論識記轉變為重視對歷史問題的探究,樹立積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並將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打破思維定式,克服思維的惰性,同時鼓勵學生破舊立新,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只有實現教師到學生的思維的轉變,才能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想問。
2.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一個緊張嚴肅的課堂和一個不尊重學生的教師只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戰戰兢兢、情緒緊張,很難提出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需要學生敢於提問,這就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精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的特性,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不局限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問題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達。
3.重視基礎學習,讓學生能問
初中歷史學科在學校、教師、學生眼裡比語數外次要,這種不重視使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一知半解。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對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有著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實際意義,想要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困難的。很多時候學生不會問是因為他們對歷史基礎知識沒有很好的把握。教師要重視豐富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儲備,對於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教學內容,需要熟記的要及時督促學生記住。
4.正確開展過程引導,讓學生深問
當學生對一個知識點產生疑問,很可能剛開始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問題。如何讓學生的問題更加深入,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假設問題、回答假設問題,不斷歸納總結,由一個問題延伸到另一個問題,環環相扣。學生提出問題後自主尋求答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研究性學習,在自我提問和自我解答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維和積極探索問題的科學素養。
5.講究提問技巧,讓學生會問
提問也需要學習。古語有言,善教者必善問,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歷史課堂提問中的作用,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提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需要教師注意的是,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教學中可以由教師向學生提問,也要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實現良性互動。
根據新課改的人才培養目標,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實現歷史教學從結論為主到探究過程為主的轉變,讓學生在不斷的提問與質疑中提高創新能力,真正掌握學好歷史的方法。
㈧ 如何有效進行歷史課堂提問之我見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㈨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這個不取決於音體美的授課教師,取決於你所在的學校是否重視這三科,中國大部分的初高中 都把這三門課程 當作語文數學,英語的補課時間。其實從對孩子審美意識的培養角度,這個挺悲哀的。真的。法國的小孩從小不出門就能看到世界的珍品,因為他們有盧浮宮,。我們中國的孩子唯獨那麼點時間接受美,認識美,還要被語數外擠占。呵呵。所以,您的課題研究 您就意思意思算了,沒什麼價值。除非你們是高考特長班
㈩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分點來答。
一,XXXXX變革它總體上歷史地位,它的性質(如封建主的變革,奴隸主的變革,資本主義。。。)
二,XXXX變革在經濟上的作用,如解放生產力,發展了商品經濟,再或者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XXXX變革在政治上的作用,如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於民主政治成長,提高了行政效率,或者緩和階級矛盾,又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穩定。
四,XXXX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如帶動了民主思潮的形成,解放了思想。
五,XXXX變革在生活習俗上的影響,如改變了民族風俗。
答題時注意題目是如何問的,是影響還是作用(作用的話就不答負面影響了)
各學科的要點,我隨便說說我的心得吧。高中我選的是史地組合,地理學習主要靠理解,多看些圖,弄懂書上的理論,就沒啥了。語文考試需要積累,這需要平時下功夫。它也要很強的應試能力,對於現代文閱讀,一定要學會如何答題,這個技巧過多且需舉例,就不說了,建議你去咨詢語文老師。英語,數學,我想我是沒啥發言權力了。。。
呵呵,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