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朝or唐朝,哪個朝代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
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朝人均GDP達2280美元,整個宋朝佔世界的GDP的65%,而北宋則佔80%,南宋50%,是中國歷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萬曆時期佔世界GDP的80%,整個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發生災荒和戰爭使其從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後期部分江南地區已經恢復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後面,可是其後期的經濟大幅度衰退,侵略戰爭以及大量白銀用於賠款並流向國外,所以造成整個國力迅速跌落,從康熙乾隆嘉慶的35%跌至10%。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 稅率約為1/15,農民沒有額外負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
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實,換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黃金的開采量有了極大的增長,所以,應該比2280美元高得多!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萬~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 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為國家每年帶來大概1000萬兩左右的財政收入。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 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 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
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萬~4000萬兩。數量仍 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 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 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鍾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 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那麼,如此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應當說,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 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不抑兼並」的土地政策。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 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 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 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 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 十餘萬礦工,日夜開采),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
⑵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幾個朝代經濟上最富
最富裕的兩個朝代應該是隋朝跟宋朝。隋朝的富裕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就是超級敗家子孫楊帝楊廣敗泵了那麼多年,也沒能把錢花完就死了。另外一個可以稱得上最富裕的朝代是宋朝。可能就是因為太有錢了,不論官員還是皇帝都習慣掏錢買和平。結果突然遇到了錢和地盤都要的敵人,自然而然就被滅亡了。
⑶ 都說康乾盛世,那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真的很富裕嗎
相信問起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們的生活可以被成為盛世,相信大家都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康乾盛世吧。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王朝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在很多人的知識中,康乾盛世的那個時期,百姓生活非常富裕。然而那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真的很富裕嗎?
不可否認,康乾盛世的確是清王朝的一個巔峰,但對於民間來說,這卻是最為疾苦的一段時期。再加上文字獄等大興,使得文化陷入凋零,所以,對於康乾盛世,也許「虛假的繁榮」才是對它最准確的評價。
⑷ 歷史上最有錢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繁榮、藝術最先進、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時期。 宋朝是中國最輝煌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
北宋有位大臣在吐槽世俗奢靡之時,說今天的農民和卒子其實都穿絲鞋。 難怪有西方學者說,當時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比不上東京汴梁的城門守望者。 士兵!
⑸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裕的是哪個王朝,有多富裕呢
宋朝很富,富得流油。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如此描述宋朝:“歷史進入了宋朝就好像從古代進到了現代” 。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老百姓也很幸福。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從宋代開始,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
⑹ 歷史上中國最富有的時代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最富的朝代是宋朝的。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後,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僅二十萬戶,公元1274年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戶。
所以從人口、經濟等方面看,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應比隋朝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庶。
⑺ 在中國那個朝代的老百姓生活最富有
唐朝的統一,結束了長久的動亂,而唐太宗上任後勵精圖治,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通過減免稅賦,鼓勵耕種等措施,使得百姓開荒務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通過貞觀之治後,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實現了歷史的突破,致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另一方在,大力發展手工業。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同時,在造船、鑄造、絲織業等方面也均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總之,水漲船高,手工業的興起,促進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洪州、蘇州就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經濟之繁榮可想而知.。 此外,唐朝人才輩出,唐初有很多傑出的武將,如李靖等人,而唐中後期又出現了很多傑出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文化的形成和繁盛,也大大提高了李唐王朝的地位。 總之,唐朝通過一系列大刀闊的政策,通過三百年的改革創新、勵精圖治,致使國富民強,地闊疆遼,國家在國際地位超邁往古,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
⑻ 中國哪個朝代最富有,最強大
唐代。。。。
⑼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富有
宋朝。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9)歷史上哪個朝代老百姓最有錢擴展閱讀: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
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唐代中後期兩稅(農業稅)收入約2000萬貫。宋太宗至道3年(997)收入3559萬貫,其中兩稅2321萬貫,佔65%,工商稅1238萬貫,佔35%。
宋天禧5年(1021)收入5723萬貫,其中兩稅2762萬貫,佔48%,工商稅2936萬貫,佔52%。宋熙寧10年(1077)收入7070萬貫,其中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
兩稅一項從唐至宋都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宋代工商稅收入卻突飛猛進。北宋財政收入由開國初與唐朝持平,到中期達到唐朝的兩倍以上,主要是工商業的巨大發展,引起工商稅直線上升的結果。
從熙寧10年來看,工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的70%。這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悄悄邁進了。
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靠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並」。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戶小自耕農;
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鋌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也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興起,將社會牢牢地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的集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使它成功地跳出這一怪圈。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經營,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
另一方面成功地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社會經濟發展看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