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什麼
地球上現在生存的許許多多綠色植物,它們的老祖宗是誰呢?地質史的研究告訴我們,是藍藻。它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已知最早的藍藻類化石,發現在南非的古沉積岩中。這是34億年前,在地球上已有生命的證據。古代藍藻的樣子和現代的藍球藻有些相似。
藍藻的出現,在植物進化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因為藍藻含有葉綠素,能製造養分和獨立進行繁殖。今日地球上的鬱郁蔥蔥的樹木,茂盛的莊稼,美麗多姿的花卉,它們都是由低等的藻類,經過幾億幾十億年的進化,發展而來的。
藍藻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綱胞璧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
藍藻細胞壁內的原生質體不分化成細胞質和細胞核兩部分,而分化成周質和中央質兩部分。周質又叫色素質,位於細胞壁內面,中央質的四周,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於其中,越近表面色素越多,顏色越深,這是光合作用色素對光的適應。周質中有液泡和假液泡(內氣體),還有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貯存養分。中央質又叫中央體,在細胞的中央相當於細胞核的位置。不具核膜和核仁,但有染色質,故又叫做原始核或原核。
藍藻沒有色素體,光合作用色素分散在周質中;葉綠素類中主要為葉綠素a,極個別的藍藻有少量的葉綠素b;葉黃素類為藍藻所特有的藍藻黃素和藍藻葉黃素;胡蘿卜素為胡蘿卜素和黃胡蘿卜素,藻膽素是藻藍素類相藻紅素類總稱,藍藻有藍藻藻藍素和藍藻藻紅素。
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申。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密拌可有層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互相溶和。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細胞分裂後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若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很多,此等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數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於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胞的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藍藻門分為兩綱: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藍藻門代表植物:發菜,地皮菜,海雹菜,滿江紅。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藍藻是魚的餌料。但藍藻大量繁殖時形成水花,將水中氧氣耗盡;魚和生動物因此窒息而死。水花死後分解放出的物質極毒,是水生動物致死的另一原因。海洋中的赤潮,有些是藍藻引起的,有些是甲引起的,能使海洋動物大量死亡,危害甚大。
Ⅱ 世界上最原始的綠色植物是什麼
已知最早的藻類化石是在非洲南部距今32億年前的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它們的形態結構十分簡單,甚至沒有真正的細胞核,核的組成物質集中於細胞的中央,無核膜和核仁,與現代的低等植物藍球藻頗為相似,故命名為古球藻,但藻體內卻和高等植物一樣,含有葉綠素。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到距今約25~17億年前,在加拿大安大略州的早元古代含鐵層中,不僅發現了具球狀體的藍藻化石,而且還有由許多形態相同或異形的細胞聯接而成的絲狀體結構。當地質歷史的年代進入到距今14~12億年時;具真核的藻類出現了。1978年6月在我國河北省薊縣震旦紀地層中發現的綠藻化石,就是微細結構保持相當完好的真核藻體。大約在元古代晚期,褐藻在藻類生物中也已佔有一定的位置,例如我國三門峽地區晚震旦紀地層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都發現有大量帶狀褐藻類化石。這些帶狀褐藻的廣泛分布,可能是水生植物向陸地進軍的第一步。
到古生代早期,藻類結構愈趨復雜,種類空前繁盛,成了植物界的主角。大約又過了2億年,到了泥盆紀以後,藻類生物的發展似乎趨向衰退,而陸生植物開始大量出現,從此,蒼茫大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裝。
然而,綠色植物的創始者——藻類,還是以它們獨特的個性。頑強地生存著。目前,從高山、平原、江河、海洋直至酷熱的赤道和冰雪覆蓋的極地,即使在85℃的礦泉中,都可找到它們的蹤跡。
Ⅲ 植物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
距今二十五億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現的植物屬於菌類和藻類
Ⅳ 植物歷史多少年
今生睡在方塊墳,我們就是方塊人此生不悔入MC,來世願做方塊人曲終人散、黃粱一夢,該醒了方塊樹上方塊果,方塊樹下你和我上擼天、下擼地、輕松擼爆TNT!學會紅石,改變Minecraft命運要致富,先擼樹Herobrine
Ⅳ 植物起源於何時距今多少億年
植物起源中心理論
19世紀以來,許多植物學家開展了廣泛的植物調查,並進行了植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生態學、考古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先後總結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論。
1.德坎道爾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
通常認為,德坎道爾是最早研究世界栽培植物起源的學者。他通過植物學、歷史學及語言學等方面研究栽培植物的地理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1855)、《栽培植物的起源》(1882)這兩部著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1882)一書中考證了247種栽培植物,其中起源於舊大陸的199種,占總數的88%以上。他指出這些作物最早被馴化的地方可能是中國、西南亞和埃及、熱帶亞洲。
2.瓦維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
世界上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學者是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他綜合前人的學說和方法來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1923 - 1931年,他組織了植物考察隊,在世界上60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搜集了25萬份栽培植物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並做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書,發表了「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的論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把世界分為八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樹、農作物和其它近緣植物600多個物種的起源地。
3.勃基爾的栽培植物起源觀
勃基爾(I. H. Burkill)在《人的習慣與栽培植物的起源》(1951)中系統地考證了植物隨人類氏族的活動、習慣和遷徙而馴化的過程,論證了東半球多種栽培植物的起源,認為瓦維洛夫方法學上主要缺點是「全部證據都取自植物而不問栽培植物的人。」他提出影響馴化和栽培植物起源的一些重要觀點,如「馴化由自然產地與新產地之間的差別而引起。」對馴化來說「隔離的價值是絕對重要的。」
4.達林頓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達林頓(C. D. Darlington)利用細胞學方法從染色體分析栽培植物的起源,並根據許多人的意見,將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劃為9個大區和4個亞區,即(1)西南亞洲;(2)地中海,附歐洲亞區;(3)衣索比亞,附中非亞區;(4)中亞;(5)印度 - 緬甸;(6)東南亞;(7)中國;(8)墨西哥,附北美(在瓦維洛夫基礎上增加的一個中心)及中美亞區;(9)秘魯,附智利及巴西 - 巴拉圭亞區。他的劃分除了增加歐洲亞區以外,基本上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近。
5.茹科夫斯基的栽培植物大基因中心
茹考夫斯基(Л. М. Жуковский)1970年提出不同作物物種的地理基因小中心達100餘處之多,他認為這種小中心的變異種類對作物育種有重要的利用價值。他還將瓦維洛夫確定的8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所包括的地區范圍加以擴大,並增加了4個起源中心,使之能包括所有已發現的栽培植物種類。他稱這12個起源中心為大基因中心。這12 個大基因中心(圖1-2)。大基因中心或多樣化變異區域都包括作物的原生起源地和次生起源地。1979年荷蘭育種學家澤文(A. C. Zeven)在與茹考夫斯基合編的《栽培植物及其近緣植物中心辭典》中,按12個多樣性中心列入167科2 297種栽培植物及其近緣植物。書中認為在此12個起源中心中,以東亞(中國 - 緬甸)、近東和中美三區是農業的搖籃,對栽培植物的起源貢獻最大。然而,由於12個「中心」覆蓋的范圍過於廣泛,幾乎包括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全部陸地。
6.哈蘭的栽培植物起源分類
哈蘭(J. R. Harlan,1971)認為,在世界上某些地區(如中東、中國北部和中美地區)發生的馴化與瓦維洛夫起源中心模式相符,而在另一些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和南美—東印度群島)發生的馴化則與起源中心模式不符。他根據作物馴化中擴散的特點,把栽培植物分為5類。
植物的特點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說它可以藉助光能及動物體內所不具備的葉綠素,利用水、礦物質和二氧化碳生產食物。釋放氧氣後,剩下葡萄糖——含有豐富能量的物質,作為植物細胞的組成部分。
據信,所有植物的祖先都是單細胞非光合生物,它們吞食了光合細菌,二者形成一種互利關系:光合細菌生存在植物細胞內(即所謂的內共生現象)。最後細菌蛻變成葉綠體,它是一種植物通常是不運動的,因為它們不需要尋找食物。
Ⅵ 青苔在地球上有多長歷史了
青苔學名苔蘚類植物,苔蘚植物出現於泥盆紀中期距今已有幾億年,跟魚類的產生基本在同一個古生物帶。(泥盆紀時期是指三億六千萬年至四億六百萬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葉的這段期間)。
Ⅶ 植物進化簡史,從藻類到花卉用了39億年
在人類出現以前,主宰地球上的生命有恐龍,然而,再往前,就不是動物而且植物了,植物最早誕生,在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更迭,逐漸進化為高級生命。
植物利用太陽光,吐露氧氣,製造有機物,為其他生命的繁衍提供保障。科學研究發現,生命起源於海洋,據化石紀錄,距今約40億年前,世界上出現了最簡單的細菌,藍藻等原核生物。約在35-33億年前,地球的水體中已出現了藍藻。這便是植物進化的起點。從原核生物演變為真核細胞生物。真核細胞從二十二億年左右出現。
肉眼所不見的單細胞藻類最早出現在約19億年前,肉眼所見的大型藻類最早可能出現在16億年前。到了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多細胞藻類繁盛,各大類群藻類植物的演化趨勢基本形成。
這一時期海底壯觀繁茂的藻類植物,我們稱之為 「寒武紀海底森林」 。此後的十幾億年內,藻類植物主宰著地球。這是一類構造簡單,無根莖葉分化,具有光合色素的植物,我們稱之為原植體。藻類多為單細胞、多細胞群體、絲狀體、葉狀體和枝狀體等,僅少數具有組織分化(如海帶)和類似根、莖、葉的構造(無微管組織)。根據藻類的形態、生殖方式等的不同,藻類分為藍藻門、裸藻門、甲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硅藻門、綠藻門和紅藻門。
綠藻與高等植物有著相同的光合作用色素、光合作用產物(澱粉)、鞭毛類型,因此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高等植物的祖先是綠藻。在奧陶紀,藻類植物(主要是綠藻)開始進入空曠的淡水河流和湖泊。
水中的藻類逐漸的向陸地演變,變成了低等的苔蘚,比如地衣之類的,它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的強。相比於水中的生活,植物在陸地上更容易獲取陽光和空氣。植物通過增大與地面的接觸面積,長出防水層等等手段,苔蘚植物出現了。苔蘚植物具有假根,但仍無莖和葉的分化,它依靠孢子進行繁殖,具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即配子體和孢子體。不過,苔蘚植物的受精必須藉助於水,植物的進化之路仍在延續。
化石研究顯示:苔蘚起源於早古生代,至少在奧陶紀就有了苔類與蘚類的分化,在中生代有了角苔類的分化;到了新生代,苔蘚種類更加豐富。目前,全球已知2萬多種苔蘚,它們的分布范圍非常廣,無論溫暖濕潤的森林,還是乾旱的荒漠,抑或常年冰凍的寒冷地區,都有它們的身影。
苔蘚 的生活史與其他高等植物區別明顯,它們的 孢子體不能獨立存活,需寄生在配子體上。苔類 的配子體是有背腹面之分的葉狀體或莖葉體,兩側對稱;孢子體由孢蒴、蒴柄和基足組成。 蘚類 的配子體是無背腹之分的莖葉體;孢子體由孢蒴、蒴柄和基足組成。 角苔類 的配子體為葉狀體,莖基部有單細胞組成的假根;孢子體無蒴柄,僅具長角狀的孢蒴和基足。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 矮小的苔蘚 ,它們 形態各異 , 常見於山野岩石樹幹上,或在青瓦間、紅牆下等潮濕潤澤處獨據一角,將帶有油畫質感的苔蘚之綠微微鋪展,盡顯清新典雅之美。
隨著地殼運動的進行,原本一些海洋會變成陸地,海里的植物逐漸的演變進化成蕨類。起初進化出的裸厥類,也沒有葉片和根,只是依靠著假根著生在陸地上。之後會進化出莖干,也有了根部和葉片,但是生殖還是離不開水。大約4億年前,有一些綠藻演化出原始陸生維管植物——裸蕨。蕨類植物孢子體遠比配子體發達,並有根、莖、葉的分化,並已發展出發達的維管系統。
蕨類植物大多為草本植物,少數為木本(比如活化石「桫殖」)。大型蕨類植物繁盛於石炭紀,煤就是石炭紀大型蕨類植物形成的。依靠微管系統,蕨類可以從土壤中汲取水分、養料,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對水的依賴,和苔蘚植物一樣,蕨類的受精作用仍然離不開水的參與。 從裸蕨類出現開始,植物在陸地上站穩腳跟,開始了漫長的陸地生活。植物也從水生環境過渡到陸生環境,這一過程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環節。
蕨類植物世界現存有約12000種,繁盛於石炭紀,樹木高達20,30米。煤就是石炭紀大型蕨類植物形成。可以想像在石炭紀,空氣富氧,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面積,死亡幾個億年間的樹木,堆積的有如幾十米,甚至百米厚的堆層。距今2.45億年間,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分裂的速度每年推進1毫米。時間持續了4000萬年,盤古泛大陸的分裂次序,這就是 歷史 的三疊紀,期間菊石大量存在海洋之中。
之後由於氣候的變化和地殼的運動,原本生長的蕨類會大量消失,距今約3.77億年的古生代泥盆紀晚期,之前的蕨類植物會逐漸的演變成裸子植物,此時已經徹底可以離開水的影響,適應了陸地上的生長。現代的裸子植物,有不少是歷經第四紀冰川時代保留下來的。裸子植物多為高大喬木,具有「開花」結實的現象,它們並沒有真正的花,只有小孢子葉(雄蕊)聚生成的小孢子葉球和大孢子葉(雌蕊)聚生成的大孢子葉球。我們常見的裸子植物包括蘇鐵、銀杏和松柏。
從白堊紀(1.36~0.9億年)開始,被子植物蓬勃發展,取代了裸子植物的優勢地位。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典型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四部分組成。雙受精現象的出現使得被子植物的繁殖真正擺脫了對水的需求。被子植物的孢子體高度發達,配子體則進一步退化。正是因為以上優於其他各類植物的特徵,直到現在,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泛,適應最強的優勢類群。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數量上、形態上有極其多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在進化過程中, 適應於蟲媒、風媒、鳥媒、或水媒傳粉的條件,被自然界選擇,得到保留,並不斷加強造成的。按照現行植物五界分界系統,單子葉植物綱 ,現存有59300個物種。雙子葉植物綱,有199350個物種。而同類銀杏綱,就只剩一個品種至今。銀杏對改善心血管,血液質量有特別重要作用。這種植物,生長在爬行動物盛行的時代。中國現存有5000年以上的銀杏樹12棵。
買麻藤綱,中國有二目,二屬,百歲蘭屬,麻黃素,起源於新生代。世界上有三目,三屬,約80種。
松柏綱,最早出現於晚石炭世,中生代早期史本綱進化,最為繁茂時期至晚侏羅紀,白堊紀已達到頂峰 。松科屬,共有十個屬約230種。中國有十個屬約一百種。冷杉屬,約50多種,我國有近20種。金錢松屬,木材紋理通直。此外還有銀杉,雪松,鐵杉,黃杉,落葉松屬和雲杉屬。
紅豆杉綱,紅豆杉綱起源較早,根據化石記錄,紅豆杉屬與榧樹屬,始起於中侏羅紀,穗花杉屬始見於晚白堊紀,至新三紀 ,廣泛分布在亞洲,北美,歐洲各地。紅豆杉屬有約11種,白豆杉1種,穗花杉屬3種。紅豆杉是世界上公認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經過了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孑遺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 歷史 ,羅瑞生物 科技 研究院曾經採用紅豆杉提取了 「紫諾」牌「抗癌葯多西他賽原料葯」獲得中關村 科技 園《新技術及其產品批准卡》,「從紅豆杉枝葉中連續逆流提取抗癌葯原料10-DAB」,獲北京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形成規摸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
從最原始的細胞出現,到最早登上陸地的苔蘚植物出現,中間經歷了幾十億年。苔蘚植物或許以為自己已然站在進化的頂端,然而,進化的潮流浩浩盪盪,幾億年間,地球上的植物就已更新換代無數次,在今天,它們只是陸生植物中最矮小脆弱的一類。而人類,從未來幾億年的視回會看,或許就是當年的苔蘚吧。
Ⅷ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什麼
01 藍藻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原因:含有固氮酶,可直接進行生物固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
藍藻又名藍綠藻(blue—green algae),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原因:含有固氮酶,可直接進行生物固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藍藻的細胞壁和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成分為肽聚糖(糖和多肽形成的一類化合物);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細胞質部分有很多同心環樣的膜片層結果,稱為類囊體,光合色素與電子傳遞鏈均位於此。
藍藻中央在光鏡下較周圍原生質層明亮,為遺傳物質DNA所在部位,相當於細菌的核區,稱為中心質或中央體。“中心質”常不位於中央,與周圍胞質無明確界限。藍藻DNA幾乎裸露,復制可連續進行。DNA平均含量比高等動物細胞還多。
藍藻細胞分裂時,細胞中部向內生長出新橫隔壁,將中心質與原生質分為兩半。一般情況下,兩個子細胞在一個公共的膠質鞘包圍下保持在一起,並不斷分裂而形成絲狀、片狀等多細胞群體。除此之外,藍藻還可以通過出芽、斷裂和復分裂等方式增殖。
藍藻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Ⅸ 植物比動物出現得更早,那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綠色植物是什麼嗎
世界上最早的動物是什麼,我相信很多人會列出恐龍、三葉蟲、劍齒虎和其他動物。植物比動物出現得更早,事實上,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可能是藍藻。植物是地球上最的居民之一,植物的存在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結構。在地球誕生的早期,地球上沒有氧氣,而大約41億年前,最早的生命之一已經出現,但直到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是厭氧生物,直到藍藻出現,最早的光合作用,地球才會隨著氧氣生長。
研究人員說,藍色是植物最喜歡的顏色,在光合作用過程中,來自陽光的藍色也是攜帶能量最多的顏色,這對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是有利的,因此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藍色。植物自然不會反射它們吸收的藍色,所以它們用它們討厭的顏色反射太陽光中的綠光,這使得藍色植物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見。藍藻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但主要分布在淡水中,少數分布在海洋中,一些藍藻可以在60 ~ 85℃的溫泉中生存,一些物種共生細菌,苔蘚、蕨類、裸子植物;也可以滲透到石灰性岩石或貝殼或深層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