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鄄城縣軍屯歷史
曾掩護馬本齋養病10多天
「馬本齋曾在我們村養病,前後來過兩回,都是我們村的村民給他打掩護,他才能安安心心地住下。」說起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張兆言等老人一臉的自豪。 「
馬本齋第一次到我們村時誰也不知道。」張兆蘇回憶,有天早晨,早起的村民打開大門後,發現大街上有許多扛槍的人正在睡覺,嚇了一跳,連忙緊閉大門。「當時都很害怕,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部隊,也不知道他們要干什麼。」張兆蘇說,後來才知道是馬本齋的抗日隊伍,他們是當天凌晨到達村裡,怕驚擾了百姓,馬本齋就下令部隊在街上過夜。「真是人民的好隊伍啊!」張兆蘇等人感嘆。
「馬本齋第一次在我們村住了3天,第二次住了9天,養好病就走了。」張兆言自豪地說,馬本齋在村中養病期間,是他為馬本齋燒的水、端的茶,「那時我只有十四五歲,別的活輪不到,只能燒水端給馬本齋,因此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了接觸和交流。」
軍屯村的村民以曾掩護馬本齋養病為榮,而馬本齋的後人也並沒有忘記軍屯村村民。「這個月8號,馬本齋的兒子要來我們村探望,這讓我們都很自豪。」張兆言激動地說。
建抗日小學,播抗戰火種
軍屯村的回民學校,前身是抗日小學,第一堂課就是在如今已91歲高齡的張開桃家裡開講的。 老人說,村裡成立學堂,目的就是為了向村民宣傳抗日,鼓舞民眾的抗日熱情。由於最初沒有上課地點,張開桃就把家裡兩間屋子騰了出來作為學堂,他的哥哥張開先就是第一任老師。 「
那時只有張開先一名老師,我們這些人都是他的第一批學生。」張兆言指著房間里接受牡丹晚報記者采訪的幾名老人說,第一批學生只有20多人,他們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明白了寧死不做亡國奴的道理。
「東方紅,太陽升。麻雀飛出窩,公雞走出籠。哥哥大,扛長槍;弟弟小,拿小刀。練本領,打東洋,救中國。日本人,戰沈陽,王阿毛,運日本,汽車開到黃浦江,一車日本全死光。」張兆剛老人依然能熟練地背誦當時的課文。對於當時所學的很多內容,老人們現在還記憶猶新。
「當時學習抗日內容是要殺頭的,為了糊弄日本鬼子,我們想出了許多對策。」張兆言說,鬼子和偽軍三天兩頭就會去掃盪、檢查,為了不讓鬼子發現學習的內容,他們就把學堂搬進了村裡的清真寺,「鬼子來了,我們就把課本藏在蒲團下,拿起經書朗讀。」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愛家、愛國、愛民族的意識猶如一粒粒火種,深深地植入軍屯孩子的心靈。
「從成立抗日小學到如今已經70多年了,學生和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學校變得越來越好,如今還有了三層的教學樓。」軍屯回民學校第11任校長張廣位說,村裡共出了博士生6人、大學生160餘人,抗日小學播下的科學文化的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為村子的發展做著新的貢獻
『貳』 鄄城縣的歷史文化
鄄城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素有「古鄄」之稱。鄄城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人類遠古先祖華胥、伏羲、女媧、顓頊、堯、舜曾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名勝古跡遍布,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據《山海經》記載:「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故曰「雷澤」,《太平御覽》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因此鄄城是中國龍文化的發祥地。《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自古就有「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之說;據《史記》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因此鄄城又是著名的堯舜之鄉。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先後六次在鄄城與各路諸侯會盟。公元前632年,這里發生了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東漢末年,曹操任兗州牧,在鄄城屯兵四十萬,並以鄄城為根據地完成了統一中原大業。黃初二年,封曹植為「鄄城王」,即「陳王」。因此鄄城又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鄆城壯饃
壯饃是菏澤鄆城傳統名吃,是一種帶餡的橢圓形煎制餅食。壯饃形如圓月,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麵皮肉餡、餡以鮮羊肉為主,以蔥、姜、菜蔬、香油等多種祖傳佐料攪拌而成。熟後的成品壯饃,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食之鮮而不膻,香而不膩。 糖果餞
糖果餞是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的特產糖果餞是以白砂糖為原料,經模製澆注而成的各種糖質造型。
鄄城民間手工糖果餞主要分布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其中尤以紅船鎮紅船村、舊城鎮任庄村、城關鎮邰庄村從事民間手工糖果餞的技藝最為精湛。
『叄』 菏澤鄄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鄄城:上可追溯到4000年前,蕘王,蕘王墓就坐落在鄄城。歷史上的軍事家孫臏,2000年前,誕生在鄄城。可見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肆』 鄄城位於哪裡
位於山東省魯西南!鄄城歷史悠久!
『伍』 山東鄄城在哪裡
鄄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南鄰牡丹之鄉菏澤,東接鄆城,西、北兩面跨黃河與中原油田和河南省濮陽市毗鄰,轄 10 鎮 6 鄉,總面積 1032 平方公里,人口 79 萬,耕地 97 萬畝。
鄄城素來有「古鄄」之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堯王墓、歷山廟、莊子釣魚台、陳王讀書台、東漢亘古清泉等,是古代軍事家、思想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
縣人民政府駐鄄城鎮,郵編:274600。行政區劃代碼:371726。區號:0530。拼音:Juancheng Xian。
鄄城縣轄10個鎮、6個鄉: 鄄城鎮、紅船鎮、閆什鎮、什集鎮、舊城鎮、吉山鎮、董口鎮、臨卜鎮、彭樓鎮、李進士堂鎮、引馬鄉、鳳凰鄉、大埝鄉、富春鄉、鄭營鄉、左營鄉。
鄄城交通便利,濟董、臨商兩條省級公路縱橫東西南北, 220 國道及濟菏、菏蘭、日東高速公路分別靠縣境東、南兩面穿過。京九鐵路穿越縣境,並設有客貨站。縣城距新石鐵路(新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交匯處菏澤市僅 35 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僅 18 公里,距嘉祥機場僅 78 公里,距濟南高速公路行程 245 公里。德商高速公路縱穿鄄城縣境,計劃 2008 年將建成通車;投資 7 億元的鄄城黃河公路大橋項目,今年將動工建設,建成後,將在北京正南方 105 國道和 106 國道之間形成南北交通大動脈。
鄄城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稱。據 1982 年文物普查時縣內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休養生息在這塊土地上。鄄城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上溯至五帝時期。《太平環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谷林、歷山、雷澤均在鄄城境內。夏商時為兗州之域,春秋時為衛國鄄邑,戰國時為齊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東漢獻帝時為兗州治所,三國時兩度為縣王國。隋於鄄城置濮州,五代十國以後,鄄城一直為濮州屬地。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 年)撤鄄城縣直屬濮州, 1913 年改濮州為濮縣。 1931 年濮鄄分治,於濮縣河東地區復設鄄城縣。
1940 年 3 月成立鄄城抗日縣政府,屬運西專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平原省菏澤地區專員公屬。 1953 年初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1958 年 10 月屬山東濟寧專署。 1959 年 6 月起先後屬山東菏澤專署、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菏澤地區行政公署。
1992年1月24日,將梁堂鄉的萬全庄、大趙庄、李樓、南庄、羅吳庄、魏庄、東趙庄、樊庄、東張庄、富春鄉的蘇屯、南宋庄、鳳凰鄉的孫店共12個行政區劃歸鄄城鎮管轄。1993年11月16日,撤銷什口鄉,設立閻什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1994年12月29日,撤銷什集鄉,設立什集鎮。1996年12月29日,撤銷箕山鄉,設立箕山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2000年3月15日,撤銷李進士堂鄉,設立李進士堂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27號)。
2000年,鄄城縣轄7個鎮、18個鄉。總人口715684人,各鄉鎮人口: 鄄城鎮 64986 舊城鎮 34389 紅船鎮 31601 閻什鎮 28901 什集鎮 34215 箕山鎮 31553 李進士堂鎮 21036 鳳凰鄉 36339 宋樓鄉 16883 陳良鄉 13746 左營鄉 30627 大埝鄉 29597 梁堂鄉 25196 葛庄鄉 23057 董口鄉 30249 西雙廟鄉 24610 臨濮鄉 33Z25 梁屯鄉 23412 富春鄉 31672 麻寨鄉 26647 魯王倉鄉 20280 彭樓鄉 26834 張志門鄉 19370 引馬鄉 28367 鄭營鄉 2889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7月,省政府批復同意:鄄城縣撤銷臨濮鄉,設立臨濮鎮;撤銷彭樓鄉,設立彭樓鎮。以上2鄉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鄄城縣轄10個鎮、6個鄉。
『陸』 鄄城縣的歷史沿革
鄄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五帝時期。
《太平寰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
《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谷林、歷山、雷澤均在縣境。
《左傳》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夏商時天下分為九州。鄄城屬古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為衛國鄄邑。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屬齊國甄邑[甄,讀juàn,鄄的異體字]。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改甄邑為鄄城。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縣域、隸屬關系不變。
西漢(前202年--8年),初始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而得名。
三國(220年—265年),屬魏兗州東郡鄄城縣,濟陰郡城陽縣地。其間鄄城曾兩次改為縣王國。
西晉(265年--316年),屬兗州濮陽國、濟陰郡城陽縣地。
東晉十六國(317年--420年),先後屬後趙兗州濟陰郡、前燕兗州東郡、前秦兗州、後燕兗州東郡,兗州、東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420年--581年),先後為北魏、東魏濟州濮陽郡鄄城縣、城陽縣地。
隋朝(581年--619年),先屬濮陽郡,後屬鄆州(治鄆城)。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於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從此始)。
唐朝(618年-907年),初屬鄄城縣,雷澤縣地。唐高祖五德四年(621年),復置濮州及臨濮縣,並在鄄城縣置永定縣,在雷澤縣置長城、安邱2縣。武德八年(625年),廢永定縣入鄄城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鄄城臨濮雷澤3縣屬河南道。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廢濮州設濮陽郡,治鄄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濮陽郡為濮州。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濮州屬地。
宋朝(960年--1127年),屬京東路濮州鄄城縣、臨濮、雷澤縣地。
金朝(1115年--1234年),屬山東西路濮州鄄城縣、臨濮、雷澤縣地。
元朝(1206年--1368年),先後屬東平路濮州、中書省濟寧路濮州。
明朝(1368年--1644年),初屬中樞省濮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於鄄城置千戶,屬東昌府。1376年(洪武九年),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濮州屬地。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因黃河之患,濮州治由鄄城遷至黃河西之王村集(今河南范縣濮城)鄄城古城遂稱舊城,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1644年--1912年),初屬山東省東昌府濮州地。雍正八年(1730年),升濮州為直隸州,直屬山東省。1735年(雍正十三年),又降為散州,改屬曹州府。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屬兗沂曹濟道曹州府濮州地。
民國二年(1913年),改濮州為濮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濮鄄分治」,於濮縣河東地區復設鄄城縣,仍屬山東省第二專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並鄄城縣入濮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濮縣改屬山東省第十六專署(駐菏澤)。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5日,成立鄄城抗日縣政府,屬運西專署。9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七專署。11月屬魯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屬冀魯豫第十八專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屬冀魯豫第二專署。
1949年8月,鄄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地區專署。
1953年,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1958年10月,屬山東濟寧專署。
1959年6月,又改屬菏澤專署。
1967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行政公署。自此,一直屬菏澤管轄至今。
『柒』 鄄城縣怎麼樣
鄄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轄10鎮6鄉,80萬人,98萬畝耕地。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魯西黃牛和中國斗雞保種基地,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是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鄄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鄄城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 鄄城縣孫臏旅遊城
[1]的區域之一,上古屬「顓頊之墟」,西漢初置縣,周時為衛國之鄄邑而得名。境內現存有堯王墓、孫臏墓、蘇御史牌坊、舜耕歷山等古跡遺址,磚塑、商羊舞、魯錦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2008年4月,投資4.5億元的孫臏旅遊城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山東省西部又一旅遊勝地
『捌』 鄄城縣的名人
鄄城歷史名人有王鴻一、李先芳、李迪、葛從周、汲黯、蘇祐、張詠、王仙芝等,近代有彭占元、杜子端以及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建國等,人才輩出。 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堯陵位於鄄城縣富春鄉谷林寺。
舜: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與堯被人們尊為賢明帝王。
孫臏:生卒年不詳,齊國鄄邑人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汲黯:字長孺,西漢濟陰郡鄄城縣人,官至中大夫。武帝稱贊其為「社稷之臣」。
吳隱之:東晉濮陽鄄城人,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做官清正廉潔,曾賦《貪泉》詩一首明志。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生於山東鄄城(今舊城鎮),一說生於莘縣朝城,曹操第四子。建安時期文壇巨子。
王仙之:唐濮州鄄城(今鄄城縣舊城)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張泳:字復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乖崖文集》10卷。
李迪: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舉進士第一,歷通判。後來兩度官至宰相。
劉忠:字攄誠,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樓鎮劉大樓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今麻寨鄉劉大樓西北1公里許有劉忠墓。 王宗朋(1847-1906):字蘭居,清末山東濮州王榔頭庄(今鄄城縣箕山鎮王榔頭庄)人。魯西蘇北一帶農民抗捐領袖,創建「紅沙會」。
王鴻一(1875-1930):清末濮州沈口裡劉樓村人(今屬鄄城縣張志門鄉)。民主革命時期革新派,教育家,菏澤一中奠基人。
彭占元(1870-1942):,山東省鄄城縣彭樓鄉彭樓村人,清末廩生。1903年師范畢業後,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被推為山東同盟會部長,捐款創立《民報》社。先後任咨議局議員、資政院議員、南京政府臨時參議院議員、眾議院議員、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 李建國
李建國,男,漢族,1946年4月生,山東鄄城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黨組成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韓志冰
1965年生於山東鄄城,現就職於中國美術家網,任首席執行官;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主任;中國西部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道玉
王道玉,男,漢族,山東鄄城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玖』 鄄城吉山鎮的歷史
箕山鎮位於山東省鄄城縣東北部,轄40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人口5.16萬人,耕地6.7萬畝,面積74平方公里,是山東省「首屆雙文明明星鄉鎮」之一。
箕山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佔地1000多畝的孫臏旅遊城已初具規模,箕山鎮農業發達,農副產品豐富。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蠶桑、大棚菜及各類瓜果蔬菜等。是魯西南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獺兔中心產區。畜禽飼養總量大、門類齊全。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地區和全國桐木生產基地,林木資源豐富。
箕山鎮工業起步較早,已建成佔地1000餘畝工業區,達到了水、路、電、通訊、電話暢通,是菏澤市重點鄉鎮工業區之一。現有集體、私營企業300多家。涉及地毯、紡織、木器、化工、建材、人發、裘皮製革等二十多個門類。近年來,鎮政府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吉山起發製品有限公司、王偉裘皮有限公司、吉山開發區誠信地毯廠、合力紡織有限公司、鷹吳裘革工藝有限公司等大規模企業相繼在吉山安家落戶,產品銷售俄羅斯、美國、南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吉山鎮也被稱譽為「中國地毯之鄉」,裘革加工業不斷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邁進。
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以牛羊為重點的畜牧業生產不斷向產業化邁進,並逐步形成了以石榴、冬棗為主的鄄吉公路——旅遊城路兩側的雜果生產帶。
箕山鎮正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構築開放大格局,實施農業大開發,營造工業新態勢,放寬政策,招商引資,放手發展,實行工業立鎮。面對新世紀,箕山人民豪情滿懷,充滿信心,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箕山投資置業,共展宏圖。
『拾』 鄄城鎮的歷史沿革
1946年10月29~31日, 劉、鄧大軍在縣城南3公里蘇屯一帶與國民黨軍激戰48小時,獲得全勝,史稱鄄南戰役。
1964年,鄄城鎮建築公司成立,後改為菏澤廣廈建築安裝工程總公司至今。
1984年,社改鄉,鄄城鎮區域重新劃分,轄32個村(居)。
1996年,鄄城鎮成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園區,簡稱鄄城鎮企業園,佔地40公頃。
1997年4月,鄄城鎮對村級班子實行「一推雙考」。
1998年,推行鎮務公開。
1997~199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菏澤地區鄉鎮企業明星鄉鎮。
1999年,鄄城鎮建築裝飾材料城動工建設。
2000年,鄄城鎮黨政群機關和事業單位實行人員分流。
2002年,由鄄城鎮改為鄄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