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歷史上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俄羅斯一直都很窮
首先我們從戰爭角度分析:
俄羅斯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歷史,從建立開始就一直在打仗,幾乎沒有停過。而戰爭是破壞力最大的人類活動,而且戰爭打的就是錢財。因此,不斷戰爭的俄羅斯很難積攢財富,沒有和平時期,也就沒有發展的穩定環境。而且戰爭使得大量的勞動力死亡,更加無法推動經濟的發展。從沙俄時代開始,到現在依舊是如此,光是在敘利亞,俄羅斯就花費了幾十億美元,簡直是在燒錢。
其次,歷史遺留問題:俄羅斯從古代開始,最發達的工業就是服務於軍隊和戰爭的工業,到了蘇聯時代依舊是如此。而俗話說沒有民用工業,很難富裕,俄羅斯長期以來只是發展軍事重工業,無法聚集財富,所以百姓一直生活就不太好,這也是一種常態。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歷來俄羅斯的統治者,包括沙皇時期,很少有關注經濟發展的,也就是彼得大帝關注了一下,還是因為沒有軍費打仗了,才開始意識到沒錢。
最後所處的環境問題:俄羅斯經濟發展還有一點非常的關鍵,那就是人口少,俄羅斯1700多萬平方公里,只有1億多人。廣大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基本是荒無人煙,沒人開發,資源也沒辦法利用,因此,影響了工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人少也使得消費市場很小,無法形成美國一樣的消費推動經濟的循環,這也是軟肋之一。
② 站在歷史角度看,為何說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
相信愛好歷史的小夥伴或多或少聽說過一句話:“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之說;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其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認知,畢竟大明也還是有明君的,只不過一些明君到了晚年犯的一些過錯,也導致了許多後世人否定他的功績。
而光緒皇帝有雄心壯志,但是被慈禧太後把控朝廷,自己根本插不上手,典型的傀儡皇帝;最後的宣統皇帝更不用說了,給日本人建立滿洲國,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侮辱中華,不過宣統皇帝執政期間,帝國已經日暮西山,根本無力回天了。分析清朝皇帝們,我們知道清朝晚期的昏君還是不少的,只不過清朝的輝煌集中在前期,後期就是昏君當道的年代。
小結
“大朝無明君,大朝無昏君”之說,看似有瑕疵,沒毛病,但瑜不掩瑕,嚴格意義上是謬論,每朝每代有明君就有昏君,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明朝沒有明君,那麼為什麼明朝還能維持近300年,如果清朝無昏君的話,為何割地通商的一項項侮辱性條約,會成為中華文明的永遠痛?
因此,對歷史的評價要以中肯的角度和公平的范疇上進行思考評價,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去看待,不要有南與北的偏見,不要有中原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偏見,更不要有地域的偏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是華夏民族的歷史傳承。
③ 以歷史的角度看什麼是自由,300字
自由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它本身就含有很多的規定性。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於根據對自然界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無階級的原始社會,集體對個人的管制是無可非議的,而在階級社會里,當集體利益極不合理的觸碰個人利益時,個人是可以並且應當通過正當的手段擺脫這種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生活的很愜意、也很滿足,有的人卻一再遭受打擊,生活的很有壓力,似乎無自由而言。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大的反差?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尋求到答案。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認識和通往自由的大道。
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理解自由
(一)自由是認識和實踐的矛盾統一
人類的兩項基本活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的目的不僅僅是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堅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就是真正堅持了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因為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的過程,而改造世界的關鍵就是實踐。
認識和實踐是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的,是一個矛盾統一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要認識世界,想要更好地改造世界就需要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既包括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包括對主觀世界的認識。人們既要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標志即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們還必須認識自己的主觀認識規律。改造世界有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改造,二是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使自己的主觀世界符合客觀,從而獲得滿足,實現發展。
認識和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了無數矛盾的過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著他們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客觀規律運行,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規律是客觀的、必然的,只可以被認識而不能被改變的。但是當人作為主體做事時,總有自己的目的性和能動性,總是希望外部世界滿足自己的需要。人作為有意識的人,他會根據自己的意願活動,正如
2/7
黑格爾說,「意志而沒有自由,只是一句空話,同時,自由只有作為意志,作為主體,才是現實的。」所以,認識和實踐就會處於矛盾之中。如何正確的處理好這種矛盾就是人類由必然向自由轉化的過程。自由就是人們對於實踐基礎上把握了規律,達到主客觀歷史的具體的統一。自由的實現過程是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化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言:「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的調節他們和自然的物質交換,將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
(二)自由是個人和社會的矛盾統一
人既是單個的個體,又是社會中的人。個人和社會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一直以來,人們都很倡導自由主義,其核心就是人成為自己的主人,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人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生存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否則,人是不可能得到自由的。社會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同時,一定階段的社會必有其缺陷。個人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擺脫他人、擺脫社會,而在於通過把握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從而實現與他人和社會的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只有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才能進行人的活動,人才能表現出自由自覺的特性。個人與社會又是統一的,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的一個要素。社會也為個人自由的實現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個人作為一份子,他的發展會或多或少影響社會發展,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而人民群眾是由每個人構成的。馬克思說過:「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它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願望及其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
(三)自由是真理和價值的矛盾統一
什麼是真理?真理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它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它標志著主客觀相符合。人的認識目的就是發現真理,獲得真理,排除謬誤,並在真理指導下更好的改造世界。真理貴在真,真是人在思想以及行為上充分接近和適合於客觀必然性的狀態。它是主客體想要完成統一所要達成的第一個狀態。現實在生活中,人們所提倡的求真、守真,都是對「真」的追求的一種體現。
3/7
什麼是價值?價值是相對於人而言的,通俗的說,價值是事物對於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事物相對於個人、群體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積極作用時,它對於主體而言就有價值。反之,則沒有價值。現實中人們對於價值的追求體現在對「善」和「美」的追求。「善」在廣義上指人在自然及社會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滿足的實際價值。「美」是比「善」更高的一種境界,它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認識和改造世界及成果對人的自由的肯定。
真理和價值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人要想得到自由既要遵循真理原則,又要遵循價值原則。正是由於真理和價值的矛盾運動,使人們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實現了人們由必然向自由的轉換。
三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談自由實現的條件
(一)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實踐能力
自由決不是抽象的,離開了人的認識,自由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我們提高認識水平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大程度上獲得自由。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實踐能力有兩點內容:
一是正確的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包括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規律從來都不是自由的約束,一定程度上它是自由的必要條件。人注重把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同時,人不僅局限於認識自然規律,人們總是在認識基礎上發揮主觀創造性,如:南水北調、綠化荒山等等,從而實現人的目的。人們認識到社會自由是個人自由的前提。如果一個社會特別自由,個人的自由也就可以表現和發展得愈全面。所以,人作為社會的主人,要認識社會發展規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實現自由。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要運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知識是認識的工具,沒有知識人們是不可能認識世界的,更談不上改造。黑格爾說過:「無知者是不自由的,
④ 從歷史角度說說人為什麼要活著
人活著推進了歷史的腳步,使歷史的長河不斷流動。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當完成宿命交待的任務時,也是人失去生命意義的時候!但個人認為「人不能為歷史活著」。歷史總是與我門這些小人物無關。
⑤ 看歷史要從什麼角度看,現代人的還是古代人的還有哪個啥歷史唯物觀,白話講到底啥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歷史的觀點去評價歷史人物,我不是用我們所處時代的觀點。比如對武則天的評價。歷史上對武則天的評價是很差的,因為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女人是沒有權利當皇帝的,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評價武則天肯定是差評。而用當今社會的觀點來評價武則天則不一樣,我們現在倡導平等,女人是可以當領導者的,所以我們看武則天是她對歷史的貢獻,從這個角度來看武則天是正面形象,因為她延續了貞觀之治,又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所以武則天應該是一位正面歷史人物。
⑥ 「站在歷史的角度」是什麼意思
就是以現在的立場看待過往的事件。
比如說,我們國家現在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但是宋代時漢人政權只有中原和江南,遼人金人蒙古人西夏人都是敵國
希望能幫到你。
⑦ 請從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角度解釋為什麼戚繼光的英雄形象在近代以來備受尊崇
從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角度看戚繼光的英雄形象在近代以來備受尊崇是因為:在明朝那個年代是一個忠臣良將,驅逐倭寇,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備受敬仰。
他先後在山東、浙江、福建等地抵禦倭寇,特別是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戰場上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從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三年(1562~1564),戚繼光先後在福建獨自或者配合總兵俞大猷取得了橫嶼、牛田、林墩、平海衛、仙游等大捷,又肅清了福建倭患。
在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立下赫赫戰功,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也正是在戚繼光等人的支撐下,明王朝的東南海防總算是得到了穩定。
(7)以歷史為什麼角度擴展閱讀:
紀念館
戚繼光紀念館位於蓬萊振揚門北側,由以前的水師府闢建而成,佔地三千二百二十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千一百平方米。紀念館座北朝南,東西兩側建有碑亭,分別立「忠」、「孝」字碑,碑陰刻有戚繼光和戚景通生平。
主體為中軸對稱二進式仿古建築,每進有正廳和東西廂房各一,且有迴廊相連。展廳內容以展現戚繼光保國衛民、戎馬一生為主線。
戚公祠
戚公祠位於福建福州於山,是福州人民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而立的紀念祠。班師返浙時,省城官司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餞別,並勒碑記功。後人即於平遠台旁建祠。
祠宇後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的,橫立在五老崗上,祠廳周圍有平遠台、醉石亭、蓬萊閣、補山精舍、吸翠亭等諸多名勝,崗巒起伏,花木扶疏,曲徑通幽,頗具園林雅韻。祠廳系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築,內祀戚公戎裝塑像,方頤隆準,威武庄嚴。
兩壁掛有「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平遠慶功」等歷史畫卷,歌頌戚公抗倭功勛。祠內還陳列有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紀實》、《紀效新書》、戰爭袍鎧甲殘片以及行軍干糧「光餅」、「征東餅」,還有解放後出土的記功碑殘石等,供人觀瞻。
除福州外,閩浙一帶如臨海北固山、溫嶺新河、福清、莆田等地都設有戚公祠。
⑧ 什麼叫從歷史角度回答問題
從歷史角度,就是需要綜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後世(當然也是指歷史)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一個事物或事件,是需要客觀的去了解事物或事件的本質,從而根據接下來的發展結果來判斷事物或事件的影響.在分析這類問題的時候,不能摻雜個人主觀情感和想法,這樣會影響分析結果的.
相對的,從現實角度,就是對我們今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