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教師備課時如何備學生

歷史教師備課時如何備學生

發布時間:2022-10-22 23:26:24

⑴ 備課中該如何備學生

課堂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這項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狀態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興趣及愛好,盡量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走近他們的生活,經常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成績狀況及理解能力的差異,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在備課時便想好:這個稍易的問題要讓成績略差的xx同學回答;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到時讓xx同學總結一下……這樣讓每個同學都有份參與到你設計的課堂中,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積極性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能使整節課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中順利進行。

⑵ 新課程下歷史教學怎樣備課

如何上好一堂讓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的課?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新課改」是文化、理念上的改革,一個教師只有文化、理念到位,才會在課堂上產生師生互動。如何上好一節歷史課呢?關鍵是要求教師要備好每一節課。 一、 明確「課改」目的,體現「人文」備課。 教育是培養人的,也是由人來實施的,此次的「課改」實際上是回到社會中來,回到生活中來,尤其是回到活生生的「人」身上來,我們要把學生看成不是千篇一律的人,是有個性的人,更重要的是看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一改以前教育界所倡導的「知識為本」為「以人為本」, 我們應明確「課改」是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人文化的改革。 誠然,這里所指的「人」應有兩種解釋:無論是作為「人」的學生,還是作為「人」的老師。由此得知,「新課改」既是適合學生的教育,又是在探索適合老師的教育。「課改」後評價一個老師課的好壞,不再以「分數」去衡量,而應以「深度」去衡量。因此,在歷史備課中應從「人」下手,拉近時空距離,使學生切身體會歷史。例如,我講「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時,很自然的講到「秦始皇的暴政」,學生都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那麼在備課時我有意識的利用這一盡人皆知的故事,作有效的備課。設計方案如下: ——「你要是荊軻會為了老百姓刺秦王嗎?」(不會,我沒必要為不相乾的人付出自己的生命。) (總結):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自殺性謀殺」,大的歷史背景是秦朝的暴政,而歸根結底是自己的忍無可忍。 「人文備課」的最大優點就是,再也不是老師一味的說教,而是幫助我們拉近古今距離,使學生從 「人」的角度出發,尤其是從「人心」的角度出發,做切實的聽課。 綜上所述,「課改」突出「人」,而歷史又是由人構成的,我們在備課時更應不斷的思考人性,並把心得融入備課,融入教學中。 二、 遵循「課改」的理念,做「有效」的備課。 教師的「講」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二者必須協調一致,才能達到學生聽講的最佳效果。我們在備好教學大綱要求的應知、應會的內容的同時,更應注重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擴充知識容量。備課不是就教材而教材,要注意挖掘與教材相關知識的鏈接,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前我們的備課注重停留在書本里尋找話題,這樣的課學生不歡迎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科研型教學應從教學的實際問題出發,來回答和解決實際問題。由此可見,我們要想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應首先注意自身的主體意識,要在備課時敢於實踐、創新,以提高教學的科技含量,在課上帶動每一位學生做研究型學習,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因此,備課不僅要吃透大綱、教材,更要備學生、備社會,還要溶入自己的創建。學生有接受信息的慾望和要求,尤其是接受最新信息的慾望和要求,而要想達到對這些情況的了解,歷史老師備課時就一定要不斷接受外界的信息,去補充自己的知識來源,你接受了信息、佔有了信息就獲得了知識並增強了能力。例如講到美國政治制度一課時,正值美國大選開始,就可以利用這樣一個實事增加學生的興趣。 那麼,「新課改」後的備課與以往的教學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為備課思路的來源必須是真實有效的,「換湯不換葯」當然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基於上述的分系,「新課改」是教育的一種大眾化的活動,它按照前輩的足跡,把現實社會和日常生活中最近發生的一些有價值的事件和事實,有選擇的加工處理,轉化為可流動的教育信息,並通過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互動,完善它的開創性。由此可見,理念到位,將使教師備課時不再站在教學的絕對主導地位上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而是處於教與學互為一體的位置上,發揮、引導學生實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能綜合地運用這節課所學知識去開發自己新的創造力。 三、體現「課改」精神,完善備課方式。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受到,備課時的最佳狀態應該是自己開放的生活態度,它不但有助於我們在課上把問題講透,更會幫助學生去探索,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備課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備課時,我總是力圖要向學生灌輸溶入我心靈的東西。因此我認為,要想讓學生的情感動起來,教師一定要會「燃情」。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備課時除了要有扎實的知識結構,同時要注重藉助自己豐富的閱歷去補充教學。我們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的,這就顯得更為重要。 備課首先應把教師自己的興趣點提升上來。「課改」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上課的關鍵不但在於感染學生,同時還要感染教師自己,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備課時遇上某個章節自己都毫無興趣,怎麼辦?自己提升!提升出一種狀態,老師不在狀態,學生怎來狀態?應升華到在課堂上將老師的人生觀、世界觀與課上的學生交融,是心與心的碰撞,是生命對生命的教育。其實一節好課的最高境界就是質朴、自然、平淡似水,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中才無壓力,才會輕松。因此,老師備課時要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氛圍,形成一種「上課文化」。 我們備課的目的就是要教會我們的每一個學生。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備課方式,從本質上說,是對新的教學思路的再認識,對傳統備課功能的再開掘。我們不但要善於總結過去的經驗,還要善於預測將來的方式發展,上面初略分析了「課改」後備課的立意角度、選材角度、及表現角度,要提起注意的是,備課時不論從哪個角度出發,教育者一定要突出一個「心」字。

⑶ 備課要求有"三備",請問如何"備學生

因材施教。

每個階段的學生所認識和學習的內容不同,因此教師在准備課程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對象來備課,這樣才能讓學生能更好接觸,也才能學習得更好一些。作為教師要了解教學對象的心理,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讓孩子學習得更好一些。

其他「兩備」:

教學內容。在備課的時候,准備好課程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堂課的核心,因此想讓自己上好-堂課,要根據課堂要求大綱而進行設置,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准備好一堂課的內容,梳理完整,這樣能讓自己能教得更好,孩子也能學習得更好。

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最主要的職責就是讓所教的孩子能學習得更好,接受得更加自然,因此教師要用最好的教學方法,才能指引|孩子們學習得更好一些。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多梳理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學習得更好一些。

⑷ 歷史教師如何備課教學才是有效性

課堂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眼中有學生。歷史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服務人生」,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所以歷史教學的責任應該是關注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學生人生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完整的世界觀、公正的價值觀、健全的人生觀。
第二,心中有目標。(前面有敘述)
第三,手中有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於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1、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為此,從課程目標到教材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布置作業分層、教學評估分層。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
2、實現師生課堂互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的對象。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探究,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基礎,緊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層層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去討論、發揮,保證學生能在教師精心設置的教學情景中輕松獲得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如果不注意師生互動,而是將問題和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雖然結論清楚,易於教學,但卻起不到創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
使學生在一種和諧、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他們敢於表現、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有了張揚的空間,在這個短短的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教學內容。在和學生平等交流過程中,師生達成共識: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認識,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這樣的課堂討論和交流,師生互動,有利於提高學生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了歷史人物評價的基本方法;使學生體驗了學習經歷,獲得了學習經驗;也使學生體驗了師生、生生互動過程的樂趣。
3、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載體。情景教學法規定教學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設置,揭示課題;情景展開,分析評價;情景反饋,鞏固提高。這一方法使整個課堂教學在情景所營造的清新的氛圍下進行,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情景的分析和評價。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或以情感共鳴形式來烘托學習氛圍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強教學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設置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1)故事情景——栩栩如生。
在教學中,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事實、名人軼事等,很容易使他們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緩緩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新知識的渴望性。如在教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時講到「牛頓」和「愛因斯坦」時,都簡單講述了這兩位偉人小時候的故事,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時,設問:「從剛才的故事中,同學們覺得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本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偉人的世界」。再如秦始皇改字的故事、達芬奇畫蛋的故事、毛澤東少年言志的故事等等。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就會很快地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問題情景——環環相扣。
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幫助新思維的誕生」。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作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手段,是能否順利完成課程任務的關鍵。良好的提問方式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有利於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充分體現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活動,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例如溫州教育教學研究院的方仙來老師在《美國1787年憲法》一課中創設了一個案例辨析情境:「18世紀晚期,美國有一位總統在任職期間,沒經過會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後因個人私怨,他又免了該法官的職務。後該總統為爭取連任,特意討好選民,否定國會提出的「增加個人所得稅」的立法草案,國會不服,經再次討論,最後以2/3以上的總人數通過。總統很不高興,再次行使否決權並解散國會,卻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總統的這一行為是違憲的,該總統十分郁悶……」。(1)請找出文中的錯誤之處。(2)請根據所學知識,畫出美國中央政府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的結構示意圖。這樣的問題情境設計恰當,使學生既體會到美國開國元勛的政治智慧,又學會了用圖示表達歷史知識的方法,滿足了學生求異、求新的思維需求,學生的能力和認識得到提高和升華。
(3)活動情景——身臨其境。
通過活動讓課堂「動」起來,將主角還給學生,給他們以展示自我的空間。豐富多彩的課堂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歷史活動的組織有多種形式,就課堂教學這一有限的時間空間而言,開展討論、辯論、知識搶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如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課中,教師曾經設置了一場十分鍾的小型辯論賽:全球化是否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氣氛活躍,而且知識記憶簡單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提高了許多。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討論法也是經常採用的歷史活動。討論前教師應當先給學生創設一種能激發起興趣的歷史情景,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竟相發表各自的意見。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對李鴻章這個人物我們是如何看待的?「他是個賣國賊」,有同學馬上說。「誰說的,李鴻章在近代算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又有同學馬上反駁。針對學生的看法,老師列舉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評價,如《李鴻章傳》的作者連啟超寫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李鴻章逝世後,時人說:「權傾一時,謗滿天下。」日本評價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手腕。」著名學者袁偉時在《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對李鴻章定位則為:「晚清庸眾中之傑士;近代化的主要開創者;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觀點後,教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學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盡情地發揮他們思維的潛力,廣泛地進行交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做到觀點趨於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學生也體驗到歷史不是死的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
總之,形式多樣的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讓課堂活起來了,原本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換成了歡快、互動、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⑸ 教小學生趣味歷史怎麼備課

歷史趣味教學
一、讓備課充滿趣味性
教師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必須要閱讀大量的相關材料,在此材料中要盡量針對富有趣味性的材料進行選擇,當然這些材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聯,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公元紀年」這一內容的時候,歷史教師在課前准備一個「年代尺」的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然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如:假如一個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後16年逝世的,那麼這個人在死的時候年齡是多少歲呢?」通過問題的推動下,促進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經過學生們的計算會有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32歲,一個是31歲,針對這兩個結果讓學生們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一次對「年代尺」進行仔細的觀察以及思考,這樣學生會發現,出現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進行公元紀年的正確方法是:16+16-1=31(歲),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不容易的,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更顯沉悶,因此教師要不斷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的增加趣味,讓教學更加生動。初中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所以特別愛聽故事,歷史教師可以過給學生們講感興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個人離不開社會」這一節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藉助「狼孩」這個典型的故事,將「個人離不開社會」這個問題呈現出來。然後給學生講解我們國家為了培養祖國的後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環境,還有父母們為他們的無私奉獻。這樣不僅傳授了知識,還做到了育人,促進學生刻苦學習,以後努力做國家的棟梁,回報社會,孝敬父母。這樣的課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注重課堂的導入,誘發興趣
其實經過不斷開發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歷史與社會課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枯燥的原因其實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法,老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因此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歷史教師在講解中國紅軍長征的時候,可以先創設適合課本內容課堂氛圍,利用音樂來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紅軍》。藉助這首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到課堂充滿濃厚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及時提問: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什麼要「十送紅軍」?整個長征路程上紅軍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紅軍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通過問題的切入,將整個課堂氣氛推到最佳的狀態,同時提出教學的重點,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課堂組織討論,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上適當的融入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顛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過討論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的新的知識,加強學生的求知慾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善教學觀念,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知道課堂的教學活動重點是需要他們參與的。盡量多提出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應該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置,保障課堂討論的質量。教師在提出的討論問題不僅要有深度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強知識的廣泛性。在布置討論題目時,教師還應該強調討論題的目的與要求,同時將需要的參考資料給展示給學生。在討論進行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誘導和啟迪,增加討論的趣味性,學生在回答不出來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的進行提示,減少學生的緊張度。例如:在講解農耕文明時代(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連綿不絕的中華重大事件,我會從「生活時間」去引導,去設計討論題目。學生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從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4000年炎黃堯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讓學生進行討論,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多為學生布置實踐調查
在講解《生活在社區里》的時候,歷史教師首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一篇相關的調查報告,內容主要是:學生生活所在的社區的面積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什麼樣的便利?整個社區的布局有什麼樣的優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從什麼地方進行改變。鼓勵學生繪制一幅關於改善社區布局的平面圖,通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設計的平面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在繪制平面圖的時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有關於社會以及社區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在此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加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進行社會調查的時候,學生可以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歷史與社會的課堂真正的充滿了趣味性和活力。

⑹ 如何進行歷史教學的課前准備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課改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落實。新教材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的。要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則是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西諺有雲:「沒有準備,就是准備失敗。」中國也有古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一、備目標
在上課之前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確這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明確了目標之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一節課的備課工作。在一節歷史課上需要完成哪些目標?如何來確定這些目標?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研讀《上海市歷史課程標准》
研讀《上海市歷史課程標准》中的總目標,以此來明確歷史教學的要求。中學歷史課程要體現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本質,即是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要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以知識記憶為目標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的簡單化做法。所以,課程標准指出,要在中學歷史課程的各個環節中體現「以人為本體的文明歷程」、「以真為前提的學習途徑」、「以思為宗旨的目標體系」、「以實為特徵的教育功能」四個基本理念,以德育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歷史教育和歷史科學的角度出發,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中的主體地位。
中學歷史課程要使學生樹立「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基本意識,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式。從注重實踐、體驗歷史的認識過程出發,課程標准中將歷史學習能力分為一般學習能力和歷史學科特有的認知能力。一般學習能力又分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思想四項,這四項能力貫穿於歷史學習的始終;歷史學科特有的認知能力又以遞進關系,分為識記鑒別、領會詮釋、分析綜合、評價論證四項,並於具體的教學內容相掛鉤。所有的能力要求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作了明細的說明。
2、明確三維目標
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課程標准中表述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學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歷史知識的教學應該是基礎,是不可以剝離出歷史教學的;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知識與技能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最終目的。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二、備教材
1、鑽研教材
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對教材通讀一遍,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要求,把握要點。讀教材上的文字圖畫內容,理解教材寫了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是怎樣寫的?然後把教材上的內容變成教師的已知點,從這些已知點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容。
上好一堂歷史課並不是單純的學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如果只是在教材中尋找知識點,並讓學生圈點,這又使歷史教學落入枯燥乏味的境地,這與「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又有什麼區別?只能使學生認為歷史課是一門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原始史料,並且還增加了「動手動腦」、「各抒己見」、「小論壇」、「史海拾貝」和「史海指南」等內容,在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如何在課堂上適當的使用這些材料。如在《統一的隋唐時代》中有一目內容是「貞觀之治」,就可以結合教材所提供的兩個「各抒己見」的題目讓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使學生更了解貞觀之治的情況。
2、補充史料
在仔細分析研究教科書之後,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課本外的史料。採用多種途徑,如運用投影、錄像、分發資料卡、閱讀紙等,向學生提供各類材料,包括文字、圖像、統計材料等。通過對歷史材料的研習,師生可以展開對歷史問題的論述,這樣就改變了教學中僅僅是對教科書的釋讀,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具體、豐富的材料,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歷史學習的深入進行,這樣也可使學生得出「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觀點。
通過對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論,使學生了解了歷史的情況,提高了閱讀能力,發展了歷史思維,解決了學習中的問題,同時也應注意對補充材料的取捨,取其能體現教學知識點的材料,而非將所有搜集到的材料一股腦的展示給學生,那隻是史料的堆砌。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就可以引用一些《拉貝日記》、《東史朗日記》的部分內容配合課本中所提供的圖片資料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史實。
3、選擇重點
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內容,組織重點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重點內容來設計的。教師須在課前仔細的研讀教材,找出一節課的重點。
什麼是教學的重點呢?從理論上講,教學重點是體現教學目標要求的最本質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學內容中心思想的部分。從實際操作上講,一節課的重點,是該課教學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那麼,如何確定一節歷史課的教學重點呢?一般來說,對教學重點的選定,可以從某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某一知識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某一內容對學生認識上的作用等方面來考慮。選定教學重點,還要從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來考慮,即教學重點的確定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有些教學內容雖然在歷史上和教材中有著較重要的地位,但學生已經比較了解了,這就要斟酌是否還要重點講授。如講到李白和杜甫的詩,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他們的寫的詩,就可以略講詩的內容,而把重點放在他們詩歌的特點和形成自己風格的背景上。
4、確定難點
難點是對學生而言的,是指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生內容。難點是由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教學之間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我們把教材中比較抽象,學生對其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或者本質屬象比較隱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認識的內容,便可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備學生
在現今的備課中還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過多的側重於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因此在備課時就需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以便在教師能在課堂教學時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於學生情況的分析可以從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學生的技能水平、學生歷史學的認知和相關知識儲備、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去考慮。針對學生的不同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備課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已表現出一定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質疑探究問題的慾望也比較強烈。但他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還停留在非好即壞的判斷標准上,所以在這方面就可以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非好和壞的絕對性評價。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歷史學科,對於歷史學的認識還相當少,相關的知識儲備也相對的少。絕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都是戲說的電視連續劇中獲得,初中學生課外閱讀量也很少,所以必須要先培養學生的學史方法。
初中學生的感性認識大於理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多偏重於具體史實,多運用影像資料和圖片資料。他們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能力,能夠製作簡單的幻燈片或運用網路收集史料,所以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樣既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又有助於配有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過初中學生家中計算機的普及率不是很高,所以偶爾在課前可以讓有條件的學生做准備。一般在學校中都有圖書館,其中歷史書籍會佔有一定的數量。所以在備課時也可以考慮讓學生在圖書館中查找資料。初中學生從歷史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對較薄弱,備課時也時需要注意的。
當然由於地區差異,郊市的學生相對郊區的學生其知識面要窄,接觸的信息量少。所以對郊區的學生可以增加信息的培養。

四、備教法
教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師的教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學,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產生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的運用其意義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如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關鍵是為了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對歷史進行認識。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圍繞著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而展開。在學生的活動上,要讓學生動腦,而不是單純地動嘴或動手。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包括課程、教材、班級、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簡單借用某些方法,這樣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問題教學法的使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想到問什麼問題就問。提問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問也要能夠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到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反饋信息,從而調整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而應用比較新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在《國民黨統治的危機》一課講到重慶談判時,我問學生,毛澤東是否應該去重慶和蔣介石談判,試說明你的理由。結果學生各抒己見,十分熱鬧。最後,雙方都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這樣提問,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思維,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明確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提問時也要注意難易,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問題太簡單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如果太難,不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有一定的思維量,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多些。
課堂提問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問題主要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性或「為什麼」的分析型問題主要針對中等生;「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或「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問題主要針對優等生。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收獲。

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才可以順利而流暢的上好一節歷史課。當然在課堂之上可能還會發現一些問題是在課前沒有想到的,所以在每上好一堂課之後對所上的課重新反思一遍找出不足之處在下節課前針對這這些問題做好准備。只有在實踐和改進中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課堂教學~

⑺ 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

每次組內活動,歷史備課組各位老師都能認真准備、積極參與,針對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進行探討,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以下是我整理的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歡迎閱讀。

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1

通過暑期遠程教育培訓,高一教師有了自己新的體會:必須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改進方法、,努力創建高效課堂、人本課堂、自主課堂。新教材如何變化,最終結果都是要面對終端檢測——學業水平測試。僅僅靠個人的奮斗是不夠的,必須抓實集體備課,用集體的智慧提高課堂效率。

第一,備課組統一教學目標和要求,統一進度。

高一學生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分層次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們拋棄了舊教材的思路,不能對新教材過分的補充和深化,一定要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提出適當的目標。在尚未分科前,我們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按照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制定近期教學計劃、協調教學進度。

第二,堅持集體備課。

備課組定期討論教材,分析教材的單元體系,每課的要點,因為只有教師熟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駕御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每一單元新課開始前,由主備人分析教材,談談備課思路和自己的教學設計,其他成員進行補充發言。

第三,集體討論教材後教師自己寫教案。

集體備課不能流於形式,集體備課不等於集體教案,我個人認為這是關於集體備課的一個誤區,集體備課是一個過程,大家在過程中受益,我們得到的不應該只是一個結果——一份統一的教案。文科教學的思路性很強,而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千差萬別的,一份相同的教案會約束教師的思維,教無定法,我們就在集體討論教材的前提下讓每一位教師發揮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定教學方法。

第四,堅持了聽課和評課制度,做到共同提高。

為了更好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組內相互聽課很重要。學校教務處關於推廣聽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是對我們很好的督促。當然,聽課後的評課也很重要,在評課活動中暢所欲言,通過交流和碰撞可以產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提升了整個備課組的水平。同時還積極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公開課研討會。

第五,關於作業布置。

每位教師都根據班情和學情適量布置作業並及時批改更正,對於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採取不久措施。

第六,及時反思總結,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我們在教學中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密切了師生關系使課堂充滿了溫馨與活力。

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2

本學期在學校的正確領導下,在教導處、教科室的直接領導下,在全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歷史備課組活動按時、有序召開,時間大致是每周三上午,初中每位歷史老師都積極准時參加,進行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如何上好每一堂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現小結如下:

(一)研究新課程,實施新課程

根據學校安排,每周組織全組老師對新課程標准、課改理論進行學習,使全組老師初步把握新課程的基礎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內涵,並充分利用每周三上午的備課活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討、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組內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教案。做到課堂教學的完全公開,逐步形成了互相觀摩、積極研討的好氛圍。學校的公開課活動比較多,所以給我們老師有一個很好的展示的機會,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也促進了新課改研討氛圍的初步形成,使教師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認識到更要細心專心全心去做好學好新課程改革。

(二)加強教學教研工作

我們充分利用我們的資料優勢,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並收到較好的效果。大多數教師能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而且效果都不錯,學生都比較喜歡,又讓學生從中得到了更好地鍛煉。

1、備課方面:全組教師都能在深入地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寫好規范、詳細的教案。

2、作業布置方面:本組老師都能按要求布置作業:課時訓練和填充圖冊,並要求在上新課之前嚴格、獨立、認真、保質、保量完成。

3、抽查識記情況:每節課上新課之前,必須先檢查上節課的知識識記情況,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更好地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

4、聽課方面:本組老師都能按規定完成聽課任務,經常互相聽課,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並進行有目的地評課。

(三)加強課堂教學的模式化

教學內容地圖化。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形象、直觀地獲得一些信息,從而能較快感知認識歷史現象。

教學形式疑問化和開放化。通過創設教學情景,設計程序式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逐步進行探究發現,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新問題,向學生介紹問題的'條件,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而不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讓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出結論,教師及時點評小結,指出最佳途徑,揭示正確的規律和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訓練化。教學本身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技能,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認識、理解、練習、再認識、再理解、再練習……最後達到熟練的過程。

(四)成績

本學期我學科組教師取得了豐厚的成績:初三歷史教師在區級雙優課評比中獲三等獎,並在區教研活動中多次進行發言;本人及初一歷史教師在區教研室組織的說課大賽中分獲一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

(五)反思

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這里我們提出幾個思考:如何讓青年教師更新知識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讓青年教師盡快地轉變觀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起主體作用,而教師只在課堂上重視引導點撥?如何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歷史,在歷史學習中又能感覺到無限的快樂?如何讓學生既能鍛煉能力,又能在考試中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倒翁」?

總的來說,感謝本組老師對我這個新任歷史備課組長的配合,能夠做到統一協調行動、共同合作、共同配合,取得較好成績。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飛躍。

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3

在學校領導的支持指導下,經過初二歷史備課組三位教師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地完成,本著"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調整;在調整中進步"的原則,現對本學期備課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全組教師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建設

一學期來,我們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熱愛教育事業,發揚奉獻精神,工作服從安排,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初二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們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轉變教育觀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積極參與各項有益於教學的社會活動,勤勤懇懇,認真做好本職工作。

二、發揚備課組團隊協作精神,統籌安排全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

發揚團隊精神,發揮集體智慧,做到"統一要求、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考查"。做到優勢互補,教學資源共享。開學初集體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將課改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研究教材教法、學情學法,根據本屆初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本學科計劃。把教學研究工作落到實處。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鍾要質量;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補缺補差工作。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注重教學過程,就是要求教師加強每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克服教學過程的無序性、盲目性。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講清教材的結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總之,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三、按時組織集體備課活動,同時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職能作用。

每周星期二上午按時開展備課組活動,各位教師遵守工作紀律,認真落實備課方案,做到定點定時定內容,重點抓如何去"備學生",如何去"備課堂"和怎樣去"備教學方法",做到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戒形式主義,克服更多的走過場。期中考試後,我們認真分析試卷及自己所教班級的考試情況,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並對以後的教學進行合理的安排;組織聽課,在課後,集體交流將存在的優點缺點反饋給各位教師,促進了教學的提高。

四、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歷史課堂。

單純依賴教參,備課就缺少源頭活水。老師們多方擴充信息,不斷充實,完善備課資料,做到與時相和,與時俱進。每位教師都充分利用學校方便的計算機資源,使用多媒體課堂教學,使現代教育技術以充分利用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繼續發揚優點,注意彌補不足,爭取今後的歷史教學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成績!

⑻ 歷史老師如何備課

我剛教完兩屆高三畢業班應該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歷史備課重在看教材,你千萬不要以為你自己剛從高中大學畢業出來對教材有多熟悉,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現在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遠遠比不上剛高考完的最中等的學生!!!仔仔細細看教材,先拿出你自己的板書,然後將板書擴大添加內容,變成本節課文的詳細框架。
然後就是重視考題。如果你手頭上有歷年考題集那就最好了。多做一些有關本節的考題,不管是高考題也好平時的練習題也好,多做一些。這樣你就能很好的把握教學中如何處理教材重難點了。
第三就是虛心請教,不恥上問!在正在從事你所教年級的教師中選擇一位,記住只能有一位比你年長的老師作為你的師傅,虛心向他請教,盡量堅持聽課(我從第二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尋求教導處幫助把自己的課程進行調整,以便於聽某位老師的課),關鍵是聽你在備課過程中發現的重難點他是如何處理的,順便聽聽他在整體上是如何駕馭課堂,如何駕馭教材的。 平時和這位老師保持事實上的師徒關系,堅持隨時請教隨時學習。把你學習到的經驗教訓融入到你的備課中和你的實際教學中。
第四,多經歷高考是捷徑。盡量爭取經常教高三,如果實際條件不允許,那就堅持和學生一起做模擬題做歷年高考題。高考題除了做本省的還可以做和本省教材一樣的省份的試題。做題過後請教師傅一些問題,形成自己對考試前景的預測揣摩,然後融入你的教學尤其是高三教學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點看法,如果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⑼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轉載)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這個大背景,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呢?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制。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我們說這種方案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做了規定。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尤其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靠一本教參備課已基本能應付,以至於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師不用教案也可上課。從實踐層面看,新課程背景下,沒有集體備課的課,不可能是一堂好課;沒有集體備課的教學,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⑽ 教師應該如何備學生

一節課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備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為「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為此,我就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備好學生這一問題談點淺陋的看法。

一、要重視關懷學生。

首先,要從人格上尊重學生。

再次,要從情感上愉悅學生。

二、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是有獨特個性的人。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心理世界,有各自獨特的智力傾向性,這些就是人的差異性。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才有針對性,才會更有成效。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與探究活動,各盡其長,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三、我要重視創新學生思維重視學生的創新就是重視學生的課堂生成。怎樣的備課能讓學生走向精彩的生成呢?

我認為,要學生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教師就必須有精彩的課前預設。提倡假設性備課,在考慮教育活動方案時,多幾種假設,多幾種課程發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對孩子的不同反應有所應對。當發現原定的活動時間、進度不符合實際情況時,教師不要拘泥於原定計劃,可以順應事情的自然發展,因勢利導,因為這時往往是生成的契機。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教師備課時如何備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