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西亞文明簡介
第一個主角是蘇美爾人,這些基本上是光頭光面的人,來源於何處,學界至今搞不清楚,只知道他們於公元前5000—4000年定居於兩河流域,於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在兩河流域建立了數以十計的城邦,主要有拉伽什、基什、烏爾、烏瑪、烏魯克、尼普爾等,這些小國並舉的城邦是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在這個文明未發現之前,人們以為,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始於公元前1894年的古巴比侖文明,蘇美爾文明發現之後,人們才知道,古巴比侖文明並不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開端,這就把古代西亞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600年。
第二個主角是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這些發須濃密的北方人是蘇美爾文明的一個插曲,他們在蘇美爾各城邦互相爭霸時,乘虛而入,建立了阿卡德王國(公元前2371—2191年),其創建者是薩爾貢,他先後34次出征,征服蘇美爾各城邦,第一次統一兩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國還遠征過埃蘭和小亞細亞,並建有人數達5400人的常備軍,但薩爾貢的統治方法是「使全國只有一張嘴」,即優待士兵,不管百姓死活,毀滅城市是家常便飯,所以反抗起義也很頻繁。到第四個國王納拉姆新統治時,阿卡德王國的勢力曾再度擴張,但不久便開始衰落,第五個末代王死於宮庭政變。約公元前2191年,來自東北方山區游牧的庫提人入侵兩河流域,滅亡了阿卡德王國。
第三個主角是烏爾第三王朝,這是蘇美爾人復興後建立的一個王朝。落後的庫提人在兩河流域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家,對蘇美爾的統治比較薄弱,蘇美爾各邦逐漸復興。約公元前2120年,烏魯克趕走庫提人。不久,烏爾的國王烏爾納姆戰勝烏魯克,建立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006年),並再次統一兩河流域南部。統一的烏爾第三王朝,是蘇美爾文明的繁盛時期,其成就比較突出。但這個文明好景不長,由於它實行一種嚴酷的奴隸制度,其結果是強者窮奢極侈,弱者困苦不堪,最後竟被兩支處在原始社會的游牧部落於公元前2006年徹底滅亡,這個文明終於和它的奴隸制度同歸於盡了。
第四個主角是古巴比侖。烏爾第三王朝被埃蘭人和阿摩利人東西夾擊滅亡後,埃蘭人不久退回東方山地,阿摩利人則在兩河流域定居下來。由於阿摩利人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所以兩河流域出現暫時的倒退,以後,他們接受了蘇美爾文化,在兩河流域建立起一些阿摩利人的國家,較早的有拉爾薩、伊新等小國寡民,到公元前1894年,又建立了一個依附於鄰國的小邦巴比侖,這個後起之秀是在第六代國王漢莫拉比時逐漸強大起來的。因此,古巴比侖王國並不是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古國。漢莫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1750年),先致力於內部發展,到漢莫拉比在位31年時,國力充實。於是,漢莫拉比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一個時期集中力量打擊一個主要敵人,統一了兩河流域,使古巴比侖王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顯赫一時的大帝國。但漢莫拉比死後,古巴比侖王國便立即烽煙四起而衰落,除東北部的野蠻部族加喜特人入侵外,還有南方地區的暴動,當然,這與後繼者的無能也有關系。這樣,內亂外患,被赫梯人於公元前1595年滅亡。赫梯人滅古巴比侖後,不久便退去,但野蠻的加喜特人又侵入巴比侖,並統治巴比侖近400年,這樣,加上古巴比侖的衰落期,兩河流域倒退了近600年。
第五個主角是亞述。這是古代西亞比較恐怖的一個民族,地處兩河流域北部,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進入文明。不過,這個主角最初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落後山國,其興起也是幾起幾落,因而學者們把它的文明史劃分為早期亞述(約公元前3000年代末—2000年代中葉),中期亞述(約公元前15—9世紀),亞述帝國(公元前745—605年)三個階段。早期亞述在公元前19世紀末18世紀初曾向外擴張過,並有興起的趨勢,但在公元前16世紀,被強鄰米丹尼王國夷為藩屬長達百餘年。中期亞述是米丹尼遭赫梯打擊衰落後於公元前15世紀時興起的,到公元前12世紀時,又開始走上強盛,但由於亞述人搞「三光政策」,反抗也激烈。到公元前12世紀時,亞述因受到西面阿拉美亞人和東面扎格羅斯山區部落的夾擊而衰落。亞述帝國是在公元前10世紀時西亞、北非各大國相繼衰落的情況下崛起的。帝國建立後,最初仍是「三光政策」,因反抗激烈,後改為移民政策。不過,這個帝國始終是靠武力維持的,因而矛盾比較多,除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外,還有軍事貴族與商人僧侶貴族等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這些矛盾和斗爭必然要削弱帝國的國力,到公元前612年,帝國的首都被米底人和迦勒底人聯合攻陷,公元前605年,帝國最後一個據點又被攻陷,亞述帝國遂亡。
第六個主角是新巴比侖。亞述帝國解體後,西亞文明舞台上的主角大體有新巴比侖王國、米底王國、呂底亞王國,新巴比侖王國的建立者是迦勒底人,與建立古巴比侖王國的阿摩利人同屬塞姆語系,故稱新巴比侖王國。迦勒底人與米底人滅亡亞述後,亞述遺產北部歸米底,南部歸新巴比侖。呂底亞王國是公元前1000年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同米底王國為爭奪亞述帝國的遺產,曾進行過長達6年的戰爭,因雙方相持不下,只好締結和約。呂底亞人繼承的是赫梯帝國的部分領土(另一部分被亞述吞並),它與赫梯人基本上都是印歐語系人,這兩個民族在西亞文明舞台上的作用有限,赫梯人發明過鐵,呂底亞人製造過金銀合金的錢幣。米底人也是印歐語系,於公元前7世紀中葉建立國家,繼承亞述帝國北部遺產後,也未作出重要貢獻。因此,亞述帝國解體後,新巴比侖王國在西亞文明舞台上的地位比較突出,尤其是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曾先後進兵過巴勒斯坦、腓尼基,並遠征過埃及。不過,這個王國存在的時間不長,從公元前626年建國,到公元前539年就被波斯帝國兵不血刃地滅亡了。
第七個主角是波斯帝國。波斯人也屬於印歐語系,在此之前,伊朗高原最早的國家是埃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建立,其歷史斷斷續續。米底興起於埃蘭以北、裏海以南,米底人與迦勒底人滅亡亞述後,成為伊朗高原大國,但不久就被其臣屬波斯滅亡。波斯人在公元前9世紀時,還處在游牧部落階段。公元前7世紀時處在米底統治下。公元前558年,波斯帝國的創立者居魯士二世稱王。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起兵反抗米底人的統治。公元前550年,波斯人獲得獨立,並滅亡米底王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就開始了他的征服霸業,先後征服了埃蘭、呂底亞、小亞細亞、新巴比侖王國及中亞部分地區。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雖然在征服中亞的游牧部落馬薩吉特人時陣亡,但波斯已成為西亞的大帝國。所以,波斯也是由默默無聞到後來者居上的,到大流士執政時,波斯建國雖只有28年的時間,但波斯已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不過,這個帝國是靠武力維持的軍事帝國,同時也是一個內部缺乏統一經濟基礎的民族展覽館。加上帝國對被征服地區的瘋狂掠奪,帝國的民族矛盾比較尖銳。公元前5世紀時,波斯帝國又對古希臘發動侵略戰爭,結果以失敗告終,並從此開始走上下坡路。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就被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領的約5萬多軍隊給滅亡了。
波斯帝國滅亡後,西亞文明舞台上的主角先後有塞琉古王國、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薩珊朝波斯。
㈡ 古代西亞(存在時間,范圍,階段特徵,主要國家)
古代西亞地區,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它被裡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灣所包圍,這些海灣也就構成了它的天然界限。西方人習慣上把這一地區稱為古代東方,或古代近東。廣義的古代近東也包括古代埃及。
古代西亞最早的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廣大的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古代兩河流域南部,是西亞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地區。公元前3000年前後,在這里相繼出現十幾個城市國家(城邦)。大約於公元前2340年建立的阿卡德王國是兩河流域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經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011~前2003年),到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時代(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已趨於完備,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古巴比倫王國衰落後,小亞的赫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各商業城邦以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和猶太王國,相繼進入自己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歷史上產生過相當的影響。公元前八世紀,亞述帝國第一次將西亞的大部分置於自己的版圖之內。繼起的新巴比倫王國統治時期(即迦勒底王朝,公元前626~前538年),兩河流域的奴隸制經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後來,波斯帝國(公元前538~前330年)興起,征服了整個西亞、埃及以及其他地區,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這些國家都在這片土地上興起、繁盛、交流和滅亡。
㈢ 古西亞文明簡介
古代西亞是人類社會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古代西亞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相當重要的影響。
一、文字
古代西亞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發明。早在烏魯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蘇美爾人就創造了圖畫式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則基礎上的,一符一義。如(頭),(太陽)(水)等。
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的半乾的泥板作為書寫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當筆。書寫好後,任其自然風干,有的用火烘乾。由於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形狀很像木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
蘇美爾語里同音字很多,這種語言現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異義(亦異形)字的大量存在,這可謂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點。另一特點是一字多義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還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這後二者顯然是前者意義的引申。為了消除一字多義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們發明了「限定符號」。這種符號本身不讀音,它的功能只在於為讀者(不是聽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義。
早期的蘇美爾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說法是表詞字。到了講塞姆語的阿卡德人那裡,蘇美爾的表意字發生了質的變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變成了音節符號。阿卡德人還給許多音節符號增添了新的音值。從此以後,楔形文字具備了可以准確或比較准確地表達語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後來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所接受,並作了一些增補,使之能夠記錄所有復雜的語言。以後埃蘭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烏拉爾圖人都結合各自語言的需要,對這種文字略韙謀潿�
作為音節的楔形符號數目雖不到600個,但每個符號最少也有一兩個字義,平均代表四五個音節,加以塞姆語語法規則復雜,學習起來困難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終退出歷史舞台,逐漸被人遺忘了。19世紀初,德國學者格羅鐵芬開始解讀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紀中葉,楔形文字終被解讀,誕生了亞述學。亞述學是研究兩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和文化的學科。亞述學的誕生,打開了西亞歷史上許多奧秘的大門。
二、文學 在西亞,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產生較早,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大。
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最早源於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早在蘇美爾時代便產生了神話傳說、史詩、寓言等作品,它對後來整個西亞地區文學藝術的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吉爾伽美什史詩》共包括12首史詩,每首詩大約300行左右,分別刻寫在12塊泥板上。史詩主要描寫被神化了的烏魯克王吉爾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跡。史詩敘述吉爾伽美什要烏魯克居民修築城牆。人民不堪繁重的勞役,祈求天神安努對他加以節制。安努洞察了這一切,就創造了一個野人恩吉與吉爾伽美什進行較量。兩位英雄經過猛烈的決斗,不分勝負,最後言歸於好,結為密友,並開始為烏魯克人民消除禍害,建立了許多功勛。
留傳下來的蘇美爾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是寓言,以動物為題材,旨在諷刺剝削階級的惡劣品質,如以狗赴宴專找骨頭的寓言諷刺了貪婪,以狡狼捕殺羊群分贓多得的寓言諷刺了狡詐。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優秀作品,如古巴比倫時期的《詠受難的誠實的人的詩》,敘述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對視是和國王十分虔誠和敬畏,盡量做了神和國王所樂意的許多事情後,仍然不斷遭受痛苦的折磨。
古巴比倫時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與奴隸的對話》描寫主人與奴隸就12個問題進行了簡短的對話。真實奴隸對主人的一切貪婪慾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說出要作某事,奴隸表示贊同並說出理由,後來主人說不作某事,奴隸表示贊同並說出不作的理由。
三、天文學和數學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對天象進行觀察。歷法則是在觀察天文的基礎上編制起來的。早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在觀察月亮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編制了太陰歷。他們把兩次新月出現的期間作為一個月,這樣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們又以12個月為1年(6個29天的月,6個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這樣每年就比太陽年(365日5時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時間,必須置閏月加以調整。最初置閏是憑經驗進行的,有的年份加一個,有的年份加兩個,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還有過一年加了三個閏月的現象。
天文學的發展必須有數學的基礎。興修水利、丈量土地、測量容積、修建城市和製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數學知識。因此,古巴比倫在數學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巴比倫人曾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的雙重記數法。他們用六十進位法計算時間和圓周,例如將圓周分為360度,這個方法至今還在世界各國通用。他們還開始推行數字位置的原則,同一數字在數的聯系中所佔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則使他們能用較少的數碼來書寫巨大的數目,這在數學上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巴比倫數學家不僅掌握了算術四則和分數的演算,而且是代數學的奠基者,他們能求出平方根與立方根,能解出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巴比倫的碑石中曾發展過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幾何學方面,他們已能運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為了計算不規則形狀的田地面積,他們把它分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許多塊,分別計算,然後得出總和。巴比倫人還推算出圓周率為3(埃及數學家求出派為3.16),並且在立體幾何學上解決了像測量截頂角錐體體積等問題。
四、建築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蘇美爾地區已出現了城市和神廟的建築。塔廟是蘇美爾建築的基本形制,蘇美爾各城邦都把塔廟作為城市建築的中心。塔廟是用土磚築成的供神殿堂,奠於層級的土台之上。到烏爾第三王朝時,代表當時建築技術成就的建築物是烏爾大塔廟,完成於公元前22世紀左右,遺址至今猶存地面。烏爾大塔廟由四級上塔組成,底層62.5米,寬43米。各層表面用燒磚,內層用生磚的土坯徹成,各級塔門都築成園屋頂拱門。這種建築技法日後成為兩河流域建築共有的特色,普遍用於神廟和宮殿建築。烏爾大塔高的正面設有宏偉的梯道,可直達最上層的神殿。四級土塔表面磚色不同,最下層呈黑色,代表陰間,第二層呈紅色,代表人間,第三層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層呈白色,代表太陽。各層地面都種有奇花異草。除了塔廟之外,還有王官、陵墓等建築,王宮也建於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藝術方面,蘇美爾阿卡德時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古樸風格。如著名的《鷲碑》(圖見前),是拉格什王戰勝溫瑪城的紀念碑,這塊石碑以浮雕表現拉格什王率領步兵前進,刻劃出拉格什士兵隊列整齊,士氣高昂的情景,古樸之中亦富於生氣。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柱頭浮雕,表現漢謨拉比虔誠地站在端坐的太陽神沙馬什面前,接受王權標的場面(圖見前)。雕刻藝術手法熟練,線條剛勁、朴實,配以刻工精細的碑文,成為古巴比倫最重要的一件藝術文物。
屬於公元前8世紀的科爾薩巴德的亞述王宮,是薩爾貢二世時修建的。它是亞述諸王宮中得到比較充分發掘的一座,王宮建築在城中央的磚鋪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壘,高14米,佔地約130立方米。全部王宮建築擁有210間廳堂和30個院庭,磚徹為主。
新巴比倫時代,建築藝術發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倫城、神廟和王宮為代表,標志著這一時期建築的突出成就。巴比倫城和王宮建得更加壯麗。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建築是王宮里的「空中花園」。
另外,新巴比倫時期的浮雕藝術以彩色琉璃磚鑲成的圖案最為壯觀。例如,巴比倫城的伊絲塔爾城門上和塔樓牆上,琉璃磚鑲嵌著白色野牛、金黃色的蛇首龍浮雕,共575處。牛在巴比倫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龍與中國龍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獸身,前肢為獅足,後肢為鷹爪,是巴比倫主神馬爾都克的象徵。整個浮雕畫面黃白相間,充分表現了王宮的那種威嚴肅穆氣氛。
波斯帝國的建築在吸取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後果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建築物一般都築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魯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層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宮(圖見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宮的台基和牆壁上常用石浮雕作為裝飾,也有以琉璃磚鑲成的圖案作牆壁的裝飾的。波斯王宮中的殿堂往往有許多高大的石柱。從這些王宮的遺址還可以看出當時建築的宏偉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㈣ 什麼是西亞
西亞:(West Asia)又稱西南亞。亞洲西南部地理區。位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泊)之間,聯系歐洲、亞洲、非洲,聯系印度洋和大西洋,故有「兩洋五海三洲之地」之稱。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普勒斯。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經緯度定位為東經74度56分到東經26度16分
北緯43度34分到北緯12度35分
西亞-自然地理特徵
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
西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十四大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古代著名「絲綢之路」 自古以來,西亞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由中國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巴基斯坦、再由西亞到歐洲的。現在,西亞除西面有陸路和國際航空線連接三大洲外,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峽則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灣是世界石油運輸的主要航道,而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是海上石油運輸線上的「咽喉」。因此,西亞處在聯系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陸海空交通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原為主的地形
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乾燥的氣候
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地區一般也不超過500毫米,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因此水資源成為當地生活和發展生產的限制性資源。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乾燥氣候區。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約,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荒漠、半荒漠景觀
西亞自然植被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種類很少,且有顯著耐乾旱特徵;發達的根系、肉質莖、針狀葉,多為矮生和墊狀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風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較豐富的綠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較充足地區,綠洲上生長的棗椰林是其特殊景觀。
富饒的石油資源
西亞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波斯灣沿岸、海底及兩河流域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帶。西亞石油儲量大、埋藏淺、油質好、易開采。石油的形成與其地質構造密切相關,波斯灣地區及兩河流域地質構造方面屬於新褶皺山系的邊緣拗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同時,長期溫暖的海洋環境,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海洋生物遺體沉入海底後,成為生成石油的有機物質來源,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逐漸變成了石油。其他礦藏有鉻、銅、銻、錳、鐵和磷灰石等。
復雜的人文地理特徵
西亞不僅是亞、歐、非三洲的結合部,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區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幾經瓜分,使本地區的民族、語言、宗教及領土、邊界問題都相當復雜。多年來成為兩個民族之間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或一國內民族之間政治動亂的導火線,再加上外來壓力的插足與控制,使之更加復雜化。西亞地區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根源、發展進程,趨勢都與之有關。
居民
有2.2億多人(1990年)。是戰後人口增長最迅速地區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過3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亞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為22人,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地中海沿岸、兩河平原人口最為稠密。沙漠地區人煙稀少。西亞擁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灣的幾個石油輸出國,外籍勞工占總勞動力的80%左右,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勞務市場。人口城市化進展迅猛,從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幾個產油國高達80~90%。百萬人口大城市由1個增加到13個,德黑蘭(600萬人)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城鄉差別極大,農村仍是過著落後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約佔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塞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西亞居民主要為白色人種,從民族來看,阿拉伯人占絕大多數,語言主要是阿拉伯語,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著名聖城有麥地那和吉達。
五海三洲
西亞地處「五海三洲」之地。自古就是國際要沖。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在此通過。西亞又是東西方交通的空中走廊,從中亞南下印度洋、波斯灣的孔道。近年來的海灣戰爭及巴以沖突,使這一地區更加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
經濟發展
按其經濟特點可分為兩種經濟類型,即石油輸出國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輸出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國。石油是各國經濟命脈,石油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絕對優勢。且建築業、運輸業、加工業和商業都是以石油生產為其發展基礎。戰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單一經濟結構常受國際市場,特別是能源市場的影響,為此,各國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逐步向多樣化發展。勞動力資源不足,每年從國外進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術員,成為世界重要勞務市場。國營企業為主,各種經濟成份並存。非石油輸出國經濟多以農牧業為主。采礦業、加工業均較薄弱,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在運輸、加工和提供勞務上頗得石油之利,並且收取高額的過境費用,獲相當收入。當然各國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亞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地位重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大麥、豆類,次為粟、稻穀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甜菜等。畜產品和干鮮果品重要,是出口產品,如椰棗、榛子、阿月渾子、石榴、油橄欖、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綠洲地帶,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成為世界農牧產品主要進口區之一。
㈤ 古代西亞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特徵
地理上 西亞不是亞非歐的交匯處么 雖然荒涼了點 不過有很多河流 3個古文明 埃及 巴比倫 印度 都在那一片,歷史上發生了很多關於西亞的戰爭,從最早的羅馬帝國,到馬其頓,之後又因為宗教引起聖戰,之後波斯帝國統治的佔領下過了很久。歷史特徵:由於經歷了各種不同文明的興衰和變遷,西亞形成了一個獨有的文化交融的特徵。在世界文化交融的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㈥ 為什麼西亞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西亞地處亞洲、歐洲和非洲的連接地帶,同時它還瀕臨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所以常被稱為「三洲五海之地」。它聯系三大洲,溝通兩大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亞自古以來就是國際交通要沖和戰略要地。在陸上,西亞地區古代就是東西方貿易的「橋梁」,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我國的渭河流域向西經西亞地區的許多國家,到達地中海東岸各國或小亞細亞半島,進而轉達歐洲的。在歷史上,這條商路曾對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代,西亞仍是亞、歐、非三大洲的陸上聯系通道。
西亞周圍濱臨許多海、海峽以及蘇伊士運河,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蘇伊士運河是亞、歐、非三大洲海上交通運輸的樞紐,是世界最繁忙的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唯一出口。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是石油的重要產地和輸出的重要通道,霍爾木茲海峽有「石油海峽」之稱,是關系許多國家安危存亡的戰略要地。曼德海峽和亞丁灣是紅海的南大門,是亞、歐、非最短航線必經之地。
如此優勢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使西亞地區的戰略位置相當重要。
㈦ 西亞歷史是怎樣的
古代西亞文明史 神話體系 蘇美爾Sumer(阿卡德)系列: 安努(眾神之首的第一大神,主宰一切。主神廟在烏魯克Uruk) Enlil恩利勒(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維持人間秩序的人間之神,蘇美爾的民族神。主神廟在尼普爾Nippur。) 恩基(又名埃阿,水神,智慧之神。性格復雜微妙,主宰地府。是埃利都的保護神。) Inanna伊南娜(月神,愛與生育之神。烏爾Ur的主神)= Istar伊斯塔爾 烏圖(太陽神,能以其光芒昭然正義和邪惡。西帕爾和拉爾薩的主神) 杜穆滋(畜牧和萬物之神。) Shara沙臘(溫馬的神。) Zababa扎巴巴(基什的神。) 巴比倫系列: Mark馬爾都克(巴比倫城神,代表木星。集五十個不同神的品質於一身。) Istar伊斯塔爾:原來美索不達尼亞的愛情和戰爭女神。又稱阿斯塔特Astarte。後來代表金星。她曾到冥界營救丈夫坦木茲Tammuz。是受人熱愛的愛情之神。 Sin辛(月神) Nabu那布(波爾西帕Borsippa城神。智慧之神,代表水星。亦被亞述人接受。) Shamash沙馬什(太陽神,司法律和公正。亦被亞述人接受。) 亞述系列: Ashur阿淑爾(阿淑爾城和亞述國家之神。眾神之主。) Ninurta尼奴爾塔(亞述人的戰神和狩獵之神。早先同樣是蘇美爾人信奉的戰神。) 伊朗系列: Mithra密特拉(祆教中的太陽神。) Anahita阿娜希塔(祆教中的豐產和生命女神,水神) 文明流程 兩河流域北部的彩陶文化: 1, 哈孫納文化(約5500年——5000年) 2, 薩馬臘Samarrah文化(約公元前5500年——5000年) 3, 哈拉夫Halaf彩陶文化(約公元前5500年——4500年) 4, 兩河流域南部的歐貝德文化(約公元前5300年——3500年) 5, 城邦的形成時期——烏魯克文化(約3500年——3000年) 蘇美爾城邦爭霸(約公元前2900年——2300年):在傳說中的大洪水前,有所謂的獲得王權的「五帝邦」即埃瑞都Eri,巴德提比臘(Badtibira,銅匠之城),拉臘克Lalak,西帕爾Sippar和舒如帕克Shurrupak。而洪水後王權再次「自天而降」所在的頭三座城市為基什Kish,烏魯克和烏爾。基什是最早的「王城」之一。其王恩美巴臘西(「恩」En是頭銜)率領蘇美爾各城邦聯軍掠奪了埃蘭。其子阿旮Agga在與烏魯克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爭霸中失敗,不得不讓出霸主地位。吉爾伽美什之後,霸權轉移到其南城市烏爾 阿卡德Akkad城邦統一文明地區:阿卡德人是說閃米特語的民族,後因阿卡德帝國而得名。到盧旮勒扎格西統一南方蘇美爾各邦時,阿卡德崛起成為北方霸主。其王薩爾貢Sargon為園丁之子,本人在基什宮廷做過司儀,後建立阿卡德城邦,取代基什成為領袖,並自稱基什王。其後打敗並俘虜了盧旮勒扎格西,又征服南方強邦烏爾Ur和溫馬Umma。建立了一個土地遼闊的楔形文字帝國。但這個帝國仍然非常鬆散,各城邦依然非常獨立,只能靠武力維持統治,薩爾貢晚年時各邦紛紛獨立,將他圍困在阿卡德城。其次子,長子和長孫瑞穆什Rimush,馬尼什圖蘇和那臘姆辛Naram-Sin即位後都是一生東爭西討維持著鬆散帝國的表面統一。那臘姆辛的文治武功最為顯赫,他也以「四方之王」這種帝國頭銜來取代城邦頭銜。到其子沙爾卡里沙瑞即位時,帝國已四分五裂,南方的蘇美爾各邦都紛紛擺脫了阿卡德人的宗主權,不久東北山區的蠻族庫提人入侵,滅亡了阿卡德王朝,統治了兩河流域。 烏爾第三王朝建立統一國家:南方的烏魯克的烏圖赫旮勒趕走了庫提人,建立烏魯克第五王朝。其弟烏爾總督烏爾那穆在其死後奪的帝位,建立烏爾第三王朝。並頒布了一部法典。其子舒勒吉在位時帝國的文治武功都達到極盛,他仿效前朝的那臘姆辛父子自稱為神,從此神權和王權開始緊密結合。其孫伊比辛Ibbi-Sin在位時,新的閃米特民族Semitic阿摩利人Amorite不斷入侵。帝國逐漸瓦解,東方的埃蘭人攻陷烏爾,俘虜伊比辛Ibbi-Sin,最後一個蘇美爾人的王朝滅亡,蘇美爾人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巴比倫諸邦爭霸時期:隨著阿摩利人突破阿摩利長城和烏爾第三王朝的衰落,各邦紛紛獨立。伊辛總督伊什比埃臘Ishbi-irra趨走了滅亡烏爾第三王朝的埃蘭人,成為烏爾王統的繼承人。雖然大部分稱邦仍有相當大的自治權,但是伊辛Issin王朝(2020——1794年)已名義上成為兩河流域南部的宗主王朝。同時,阿摩利酋長那坡拉奴Nap lanum建立的拉爾薩王朝(2025——1763)也開始興起。兩朝爭霸,期間拉爾薩王袞古奴曾率軍遠征埃蘭,破其都安山Anshan,結束埃蘭西馬什庫Simashiku王朝。拉爾薩末王瑞姆辛Rim-Sin在位期間,滅亡了伊辛王朝。 古巴比倫帝國(1894——1595年):阿摩利酋長蘇穆阿布Sumu-abum為古巴比倫王朝首王,修築了巴比倫城牆,而巴比倫在阿卡德語中意為神之門。在二王蘇穆拉埃勒Sumu-la-El時,先後吞並了基什Kish,卡扎魯Kazallu,馬爾達Marda,庫塔Kuta等邦。三王薩比烏姆Sabium統治期間,與伊辛結盟對抗拉爾薩並一度佔領聖城尼普爾。四王阿皮勒辛Apil-Sin期間,巴比倫,伊辛和拉爾薩三足鼎立,他主要在建築宗教方面有所建樹。五王辛穆巴里忒Sin-muballit與拉爾薩王瑞姆辛征戰,但未能阻止其滅亡伊辛王朝和攻陷烏魯克。六王漢穆拉比Hammurabi在位時,巴比倫和拉爾薩兩強對峙,另外馬瑞Mari,埃什嫩那Eshnunna,埃蘭,亞述的埃卡拉圖Ekallatu,敘利亞的延哈德等諸強環繞。漢穆拉比冷靜應對,先是佔領了臣服於瑞姆辛的舊國烏魯克和伊辛
㈧ 怎樣梳理古代西亞地區的歷史
~
首先要知道古西亞的地理位置:
兩河流域,古希臘稱「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位於西亞的中心低地。
兩河流域南北部自然條件有互補性,南部地形較平坦,離河道近,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土壤肥沃,適合更重大麥,小麥。而北部距河道遠,地形崎嶇,不利農耕。但是北部的木材,貴金屬,礦石資源豐富。為兩地交流往來提供條件。
這邊人主要吃大麥,也吃洋蔥,蒜頭,扁豆,韭菜,魚蝦,無花果,葡萄,橄欖,椰棗,牛羊肉,奶製品。飼養牛羊,衣料有皮革,羊毛,亞麻。
索樂基博士在巴爾達-巴爾卡遺,沙尼達爾洞穴dc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極大提升了人們對伊拉克史前文明的認識,填補兩河流域史前歷史的空白。
中石器時代(BC10000~BC8000)
以納吐夫文化最為典型
新石器時代(BC8500-BC6000)
分有陶無陶階段 恰塔爾-休於遺址是世界上最早城鎮遺址
烏魯克時期BC4000-BC3100
神廟 滾印 文字 雕刻
烏魯克晚期被稱為蘇美爾歷史萌芽時期
㈨ 古西亞文明簡介
古代西亞是人類社會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古代西亞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相當重要的影響。
一、文字
古代西亞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發明。早在烏魯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蘇美爾人就創造了圖畫式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則基礎上的,一符一義。如(頭),(太陽)(水)等。
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的半乾的泥板作為書寫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當筆。書寫好後,任其自然風干,有的用火烘乾。由於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形狀很像木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
蘇美爾語里同音字很多,這種語言現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異義(亦異形)字的大量存在,這可謂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點。另一特點是一字多義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還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這後二者顯然是前者意義的引申。為了消除一字多義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們發明了「限定符號」。這種符號本身不讀音,它的功能只在於為讀者(不是聽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義。
早期的蘇美爾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說法是表詞字。到了講塞姆語的阿卡德人那裡,蘇美爾的表意字發生了質的變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變成了音節符號。阿卡德人還給許多音節符號增添了新的音值。從此以後,楔形文字具備了可以准確或比較准確地表達語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後來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所接受,並作了一些增補,使之能夠記錄所有復雜的語言。以後埃蘭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烏拉爾圖人都結合各自語言的需要,對這種文字略韙謀潿?
作為音節的楔形符號數目雖不到600個,但每個符號最少也有一兩個字義,平均代表四五個音節,加以塞姆語語法規則復雜,學習起來困難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終退出歷史舞台,逐漸被人遺忘了。19世紀初,德國學者格羅鐵芬開始解讀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紀中葉,楔形文字終被解讀,誕生了亞述學。亞述學是研究兩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和文化的學科。亞述學的誕生,打開了西亞歷史上許多奧秘的大門。
二、文學 在西亞,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產生較早,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大。
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最早源於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早在蘇美爾時代便產生了神話傳說、史詩、寓言等作品,它對後來整個西亞地區文學藝術的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吉爾伽美什史詩》共包括12首史詩,每首詩大約300行左右,分別刻寫在12塊泥板上。史詩主要描寫被神化了的烏魯克王吉爾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跡。史詩敘述吉爾伽美什要烏魯克居民修築城牆。人民不堪繁重的勞役,祈求天神安努對他加以節制。安努洞察了這一切,就創造了一個野人恩吉與吉爾伽美什進行較量。兩位英雄經過猛烈的決斗,不分勝負,最後言歸於好,結為密友,並開始為烏魯克人民消除禍害,建立了許多功勛。
留傳下來的蘇美爾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是寓言,以動物為題材,旨在諷刺剝削階級的惡劣品質,如以狗赴宴專找骨頭的寓言諷刺了貪婪,以狡狼捕殺羊群分贓多得的寓言諷刺了狡詐。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優秀作品,如古巴比倫時期的《詠受難的誠實的人的詩》,敘述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對視是和國王十分虔誠和敬畏,盡量做了神和國王所樂意的許多事情後,仍然不斷遭受痛苦的折磨。
古巴比倫時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與奴隸的對話》描寫主人與奴隸就12個問題進行了簡短的對話。真實奴隸對主人的一切貪婪慾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說出要作某事,奴隸表示贊同並說出理由,後來主人說不作某事,奴隸表示贊同並說出不作的理由。
三、天文學和數學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對天象進行觀察。歷法則是在觀察天文的基礎上編制起來的。早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在觀察月亮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編制了太陰歷。他們把兩次新月出現的期間作為一個月,這樣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們又以12個月為1年(6個29天的月,6個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這樣每年就比太陽年(365日5時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時間,必須置閏月加以調整。最初置閏是憑經驗進行的,有的年份加一個,有的年份加兩個,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還有過一年加了三個閏月的現象。
天文學的發展必須有數學的基礎。興修水利、丈量土地、測量容積、修建城市和製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數學知識。因此,古巴比倫在數學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巴比倫人曾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的雙重記數法。他們用六十進位法計算時間和圓周,例如將圓周分為360度,這個方法至今還在世界各國通用。他們還開始推行數字位置的原則,同一數字在數的聯系中所佔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則使他們能用較少的數碼來書寫巨大的數目,這在數學上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巴比倫數學家不僅掌握了算術四則和分數的演算,而且是代數學的奠基者,他們能求出平方根與立方根,能解出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巴比倫的碑石中曾發展過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幾何學方面,他們已能運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為了計算不規則形狀的田地面積,他們把它分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許多塊,分別計算,然後得出總和。巴比倫人還推算出圓周率為3(埃及數學家求出派為3.16),並且在立體幾何學上解決了像測量截頂角錐體體積等問題。
四、建築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蘇美爾地區已出現了城市和神廟的建築。塔廟是蘇美爾建築的基本形制,蘇美爾各城邦都把塔廟作為城市建築的中心。塔廟是用土磚築成的供神殿堂,奠於層級的土台之上。到烏爾第三王朝時,代表當時建築技術成就的建築物是烏爾大塔廟,完成於公元前22世紀左右,遺址至今猶存地面。烏爾大塔廟由四級上塔組成,底層62.5米,寬43米。各層表面用燒磚,內層用生磚的土坯徹成,各級塔門都築成園屋頂拱門。這種建築技法日後成為兩河流域建築共有的特色,普遍用於神廟和宮殿建築。烏爾大塔高的正面設有宏偉的梯道,可直達最上層的神殿。四級土塔表面磚色不同,最下層呈黑色,代表陰間,第二層呈紅色,代表人間,第三層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層呈白色,代表太陽。各層地面都種有奇花異草。除了塔廟之外,還有王官、陵墓等建築,王宮也建於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藝術方面,蘇美爾阿卡德時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古樸風格。如著名的《鷲碑》(圖見前),是拉格什王戰勝溫瑪城的紀念碑,這塊石碑以浮雕表現拉格什王率領步兵前進,刻劃出拉格什士兵隊列整齊,士氣高昂的情景,古樸之中亦富於生氣。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柱頭浮雕,表現漢謨拉比虔誠地站在端坐的太陽神沙馬什面前,接受王權標的場面(圖見前)。雕刻藝術手法熟練,線條剛勁、朴實,配以刻工精細的碑文,成為古巴比倫最重要的一件藝術文物。
屬於公元前8世紀的科爾薩巴德的亞述王宮,是薩爾貢二世時修建的。它是亞述諸王宮中得到比較充分發掘的一座,王宮建築在城中央的磚鋪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壘,高14米,佔地約130立方米。全部王宮建築擁有210間廳堂和30個院庭,磚徹為主。
新巴比倫時代,建築藝術發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倫城、神廟和王宮為代表,標志著這一時期建築的突出成就。巴比倫城和王宮建得更加壯麗。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建築是王宮里的「空中花園」。
另外,新巴比倫時期的浮雕藝術以彩色琉璃磚鑲成的圖案最為壯觀。例如,巴比倫城的伊絲塔爾城門上和塔樓牆上,琉璃磚鑲嵌著白色野牛、金黃色的蛇首龍浮雕,共575處。牛在巴比倫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龍與中國龍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獸身,前肢為獅足,後肢為鷹爪,是巴比倫主神馬爾都克的象徵。整個浮雕畫面黃白相間,充分表現了王宮的那種威嚴肅穆氣氛。
波斯帝國的建築在吸取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後果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建築物一般都築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魯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層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宮(圖見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宮的台基和牆壁上常用石浮雕作為裝飾,也有以琉璃磚鑲成的圖案作牆壁的裝飾的。波斯王宮中的殿堂往往有許多高大的石柱。從這些王宮的遺址還可以看出當時建築的宏偉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㈩ 想知道關於古代西亞、非的各國歷史
古代西亞是人類社會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古代西亞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相當重要的影響。
一、文字
古代西亞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發明。早在烏魯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蘇美爾人就創造了圖畫式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則基礎上的,一符一義。如(頭),(太陽)(水)等。後來為了表現較復雜、抽象的概念,便把兩個或三個象形字結合起來,創造了合體字,有的是根據意義來組合的(會意),有的是音與義的組合(形聲)。還有一些字儼然是指事字,如在(頭)的基礎上,加上兩畫或三畫就成了「口」字。除此以外,還有幾種(引申)造字法,如「估努」(gunu)造字法,即在某一象形字的基礎上附加一些平行畫以創造新字的方法,如在基礎上產生,在基礎上產生。
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的半乾的泥板作為書寫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當筆。書寫好後,任其自然風干,有的用火烘乾。由於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形狀很像木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
蘇美爾語里同音字很多,這種語言現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異義(亦異形)字的大量存在,這可謂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點。另一特點是一字多義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還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這後二者顯然是前者意義的引申。為了消除一字多義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們發明了「限定符號」。這種符號本身不讀音,它的功能只在於為讀者(不是聽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義。如前加限定符gis,表示該字此處為「犁」;如果前面加上lú,表示該字此處為「耕作者」。同音假借字也出現很早,但這類例子不多,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ti「箭」。蘇美爾語里的「箭」與「生命」同音,因此「生命」也用「箭」字來表示,不再造新字表示「生命」,是為同音假借。一字多義是以字(形)為出發點引申出相關的意義,而同音假借是以音為出發點把多義歸於一字。這後者在文字的發展上無疑是一大飛躍。
早期的蘇美爾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說法是表詞字。到了講塞姆語的阿卡德人那裡,蘇美爾的表意字發生了質的變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變成了音節符號。阿卡德人還給許多音節符號增添了新的音值。從此以後,楔形文字具備了可以准確或比較准確地表達語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後來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所接受,並作了一些增補,使之能夠記錄所有復雜的語言。以後埃蘭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烏拉爾圖人都結合各自語言的需要,對這種文字略韙謀潿�右允褂謾9��岸��甏�釁冢�ㄐ撾淖殖閃送飩簧鮮褂玫奈淖痔逑怠k枘嶧�嗽詿叢燜�塹淖幟肝淖質幣膊捎昧誦ㄐ撾淖值囊徊糠忠蛩亍N譾だ鍰厝撕凸挪ㄋ谷嘶勾叢熗擻眯ㄐ畏�攀樾吹淖幟浮?/FONT>
作為音節的楔形符號數目雖不到600個,但每個符號最少也有一兩個字義,平均代表四五個音節,加以塞姆語語法規則復雜,學習起來困難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終退出歷史舞台,逐漸被人遺忘了。19世紀初,德國學者格羅鐵芬開始解讀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紀中葉,楔形文字終被解讀,誕生了亞述學。亞述學是研究兩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和文化的學科。亞述學的誕生,打開了西亞歷史上許多奧秘的大門。
二、文學
在西亞,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產生較早,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大。
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最早源於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早在蘇美爾時代便產生了神話傳說、史詩、寓言等作品,它對後來整個西亞地區文學藝術的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由於時代的局限,勞動人民口頭創作流傳下來的極少,大量的是經過祭司改編而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史詩和傳說。最著名的是蘇美爾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詩。這部史詩最初出現在烏魯克時期,開始在民間口頭流傳,經過世代傳頌、錘煉和加工,到巴比倫時代,最後編定成為一部完整的史詩。
《吉爾伽美什史詩》共包括12首史詩,每首詩大約300行左右,分別刻寫在12塊泥板上。史詩主要描寫被神化了的烏魯克王吉爾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跡。史詩敘述吉爾伽美什要烏魯克居民修築城牆。人民不堪繁重的勞役,祈求天神安努對他加以節制。安努洞察了這一切,就創造了一個野人恩吉與吉爾伽美什進行較量。兩位英雄經過猛烈的決斗,不分勝負,最後言歸於好,結為密友,並開始為烏魯克人民消除禍害,建立了許多功勛。他們一直打死了害人的沙漠雄獅,又到黎巴嫩山上殺死了妖怪洪巴巴,解救了女神伊蘭達。伊蘭達惱羞成怒,請求天神安努派來牛怪殺死吉爾伽美什。牛怪來到烏魯克,口噴烈火,殘害人民,但又被吉爾伽美什和恩吉殺死,為民除害。英雄們的行為觸怒了上天諸神,他們決意奪去吉爾伽美什的密友恩吉的生命,恩吉病了12天後死去。吉爾伽美什悲痛之餘,決心去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他歷經艱險終於得到其祖先烏特那匹提(塞蘇陀羅)的指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海底採得返老還童的仙草。但不幸在歸途中洗澡時,他放在岸邊的仙草被一條蛇偷吃掉,吉爾伽美什無可奈何,毫無成果地返回了烏魯克。吉爾伽美什不怕艱苦,為忠於友情而獻身,得到後世的追念。
這部史詩雖然經過了祭司們的篡改,滲進了不少宗教迷信內容,但其中仍保留了英雄吉爾伽美什反抗神權的主題思想,客觀上反映了遠古時代人民在與大自然斗爭中的堅毅不拔和英勇不屈的戰斗精神。詩史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吉爾伽美什詩史》還第一次提到了對後世有深刻影響的洪水的傳說。史詩敘述了塞蘇陀羅一人根據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事先造了一艘大船,帶領全家和多種動物上了船,因而在洪水中得救,從此神賜他以永生。洪水故事可能與蘇美爾地區當時經常遭受水災的歷史有關。它在整個西亞地區流傳甚廣,給後世許多民族的神話以深刻的影響。後來,猶太人對「洪水故事」略加改變,編成挪亞方舟的傳說而記入《舊約·創世紀》中,流傳至今,為世界各族人民知悉。
留傳下來的蘇美爾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是寓言,以動物為題材,旨在諷刺剝削階級的惡劣品質,如以狗赴宴專找骨頭的寓言諷刺了貪婪,以狡狼捕殺羊群分贓多得的寓言諷刺了狡詐。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優秀作品,如古巴比倫時期的《詠受難的誠實的人的詩》,敘述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對視是和國王十分虔誠和敬畏,盡量做了神和國王所樂意的許多事情後,仍然不斷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喊到:「為什麼到處都是邪惡的事物?」「我的困苦有增無已,我卻無法求得正義!」最後他不得不對神的公正表示懷疑。他說:「我召喚我的神,但是他卻不理睬我,我向我的女神祈求,但她卻連頭都不屑一抬」。這首哲理詩吐露了當時那些遭受苦難人產的心理,表現了對神和宗教信仰採取了懷疑的態度,顯然也反映了當時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
古巴比倫時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與奴隸的對話》描寫主人與奴隸就12個問題進行了簡短的對話。真實奴隸對主人的一切貪婪慾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說出要作某事,奴隸表示贊同並說出理由,後來主人說不作某事,奴隸表示贊同並說出不作的理由。這些對話也隱約反映了當時存在的尖銳社會矛盾。在第7個對話中,主人說要搞暴動,奴隸表示贊成,說「如果你不暴動,你將何以為人?又有誰喂飽你的肚皮?」主人說不想暴動了,奴隸便說暴動有遭殺戳監禁之苦。從這時可以看出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第9個對話中,主人說要祭神,後又說不願做了,奴隸也表示贊成,然後卻說:「當神有求於你的時候,你就可以讓神象狗一樣地跟在你的後面跑。」這里不僅提示了奴隸主和神之間相互利用的關系,也表明了奴隸對神的公然蔑視。在第12個對話中,主人感到絕望,不知如何是好了,奴隸卻以高傲而帶著嘲弄的口吻回答說:「最後折斷你我的脖頸,把它們拋進河裡,那就好了。」主人惱怒地說:「不,奴隸,我要殺你,讓你先死。」奴隸則反問說:「我死,你還能活三天嗎?」作品到此結束。作者描寫奴隸從附和主人轉向反抗,寓意是深刻的。
三、天文學和數學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對天象進行觀察。歷法則是在觀察天文的基礎上編制起來的。早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在觀察月亮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編制了太陰歷。他們把兩次新月出現的期間作為一個月,這樣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們又以12個月為1年(6個29天的月,6個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這樣每年就比太陽年(365日5時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時間,必須置閏月加以調整。最初置閏是憑經驗進行的,有的年份加一個,有的年份加兩個,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還有過一年加了三個閏月的現象。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已能把恆星和五大行星區別開來,還觀測出太陽在恆星背景上的視運動軌道——黃道。以後,巴比倫人又區分出黃道上的十二個星座,繪出黃道十二宮的圖形。在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時期,人們又以七天為一周,分別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的神名作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七天名稱。置閏的方法也在進步,到公元前六世紀後期,巴比倫人已先後有了八年三閏和二十七年十閏的規定。不過兩河流域的天文知識中也雜有很多迷信的成分,這同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度和祭司的逐漸壟斷天文知識是有密切關系的。
天文學的發展必須有數學的基礎。興修水利、丈量土地、測量容積、修建城市和製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數學知識。因此,古巴比倫在數學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巴比倫人曾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的雙重記數法。他們用六十進位法計算時間和圓周,例如將圓周分為360度,這個方法至今還在世界各國通用。他們還開始推行數字位置的原則,同一數字在數的聯系中所佔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則使他們能用較少的數碼來書寫巨大的數目,這在數學上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巴比倫數學家不僅掌握了算術四則和分數的演算,而且是代數學的奠基者,他們能求出平方根與立方根,能解出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巴比倫的碑石中曾發展過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幾何學方面,他們已能運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為了計算不規則形狀的田地面積,他們把它分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許多塊,分別計算,然後得出總和。巴比倫人還推算出圓周率為3(埃及數學家求出派為3.16),並且在立體幾何學上解決了像測量截頂角錐體體積等問題。
四、建築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蘇美爾地區已出現了城市和神廟的建築。塔廟是蘇美爾建築的基本形制,蘇美爾各城邦都把塔廟作為城市建築的中心。塔廟是用土磚築成的供神殿堂,奠於層級的土台之上。到烏爾第三王朝時,代表當時建築技術成就的建築物是烏爾大塔廟,完成於公元前22世紀左右,遺址至今猶存地面。烏爾大塔廟由四級上塔組成,底層62.5米,寬43米。各層表面用燒磚,內層用生磚的土坯徹成,各級塔門都築成園屋頂拱門。這種建築技法日後成為兩河流域建築共有的特色,普遍用於神廟和宮殿建築。烏爾大塔高的正面設有宏偉的梯道,可直達最上層的神殿。四級土塔表面磚色不同,最下層呈黑色,代表陰間,第二層呈紅色,代表人間,第三層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層呈白色,代表太陽。各層地面都種有奇花異草。除了塔廟之外,還有王官、陵墓等建築,王宮也建於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藝術方面,蘇美爾阿卡德時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古樸風格。如著名的《鷲碑》(圖見前),是拉格什王戰勝溫瑪城的紀念碑,這塊石碑以浮雕表現拉格什王率領步兵前進,刻劃出拉格什士兵隊列整齊,士氣高昂的情景,古樸之中亦富於生氣。另一雕刻傑作是《納拉木辛的勝利石柱》,為紀念阿卡德王納拉木辛率大軍戰勝山地部落而作。整個浮雕以國王為中心,以向上的步伐表現出勝利者的威武雄姿。但就總體來說,蘇美爾阿卡德時期的雕刻藝術,在表現人物技法方面,還比較單調、刻板,留傳下來的雕刻作品多顯得粗陋,千篇一律。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柱頭浮雕,表現漢謨拉比虔誠地站在端坐的太陽神沙馬什面前,接受王權標的場面(圖見前)。雕刻藝術手法熟練,線條剛勁、朴實,配以刻工精細的碑文,成為古巴比倫最重要的一件藝術文物。
屬於公元前8世紀的科爾薩巴德的亞述王宮,是薩爾貢二世時修建的。它是亞述諸王宮中得到比較充分發掘的一座,王宮建築在城中央的磚鋪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壘,高14米,佔地約130立方米。全部王宮建築擁有210間廳堂和30個院庭,磚徹為主。王宮大門十分雄偉壯麗,在兩座白色高大方塔之間是一個包銅拱形大門。拱門頂部飾在琉璃磚和壁畫,門口兩邊有成對排列整齊的石雕:人面獅身、鷲翼、牛腳怪獸大雕像。這是王宮的守護神,高約3.4米,雕刻十分精細,神態庄嚴,兩眼炯炯有神,為西亞雕刻藝術之珍品。除上述裝飾物外,王宮建築物大部分沒有外部裝飾。有藝術裝飾的主要是王宮內部廳堂。這里飾以著色的浮雕、壁畫和彩色琉璃磚、特別是著名的亞述浮雕,這種浮雕刻在巨大的石板上,鑲於庭院屋宇牆壁這下,多表現為國王出征、狩獵和宮庭日常生活等題材。這些浮雕中刻畫人物的技法比較呆板、拘謹,唯動物表現十分生動。
新巴比倫時代,建築藝術發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倫城、神廟和王宮為代表,標志著這一時期建築的突出成就。巴比倫城和王宮建得更加壯麗。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建築是王宮里的「空中花園」。公元前3世紀初的巴比倫歷史家貝魯蘇斯說:「他(指尼布甲尼撒)在宮中建立起巍峨的石台,他精心地在這里重現山區景色,在層層高台上種植各種樹木,使其外觀完美,建成所謂空中花園,因為他的妻子生長於米底,對山區環境饒有深情。」由於兩河流域缺石材,建築多用磚、土為材料,不能象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那樣耐久。只是憑著近代的考古發掘,人們對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才有了比較具體的了解。
另外,新巴比倫時期的浮雕藝術以彩色琉璃磚鑲成的圖案最為壯觀。例如,巴比倫城的伊絲塔爾城門上和塔樓牆上,琉璃磚鑲嵌著白色野牛、金黃色的蛇首龍浮雕,共575處。牛在巴比倫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龍與中國龍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獸身,前肢為獅足,後肢為鷹爪,是巴比倫主神馬爾都克的象徵。整個浮雕畫面黃白相間,充分表現了王宮的那種威嚴肅穆氣氛。100年後,希羅巴多德來巴比倫游歷時曾稱贊說:「它的壯麗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此外,巴比倫城的「遊行大道」兩邊牆面也飾以五色琉璃的雄獅圖案,也頗為壯觀。琉璃磚的發明可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到新巴比倫時達到全盛,普遍用於裝飾王宮、神殿、陵墓牆面和門面,兼有形象華麗、威嚴之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琉璃磚工藝在波斯和阿拉伯時期仍繼續流傳,後從中亞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工藝結合起來,更有創新。例如,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九龍壁」,可稱是琉璃磚傳入中國後的傑作。
波斯帝國的建築在吸取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後果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建築物一般都築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魯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層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宮(圖見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宮的台基和牆壁上常用石浮雕作為裝飾,也有以琉璃磚鑲成的圖案作牆壁的裝飾的。波斯王宮中的殿堂往往有許多高大的石柱。從這些王宮的遺址還可以看出當時建築的宏偉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一樣,上古西亞的文化對後世產生了許多影響。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西亞人民在當代世界上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