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決定人的本質是指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B.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等。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准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C.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認為社會必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這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二、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這是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三、有選擇地繼承並發展歷史,這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
D. 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是什麼
唯物史觀的創立與人的本質的發現
作者:孫熙國
節選
人的本質就其具體表現形式而言,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是相對於實踐(勞動)來說,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人的本質的更深層更根本的內容則是實踐(勞動)。如上所述,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和本質,當然也就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和本質。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以物質關系為基礎的全部社會關系則是實踐的表現形式,「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32頁)不僅如此,實踐對於社會關系的根源性,還表現在它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命形式和屬性。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動,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從而「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3頁)「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同上,第274頁),才能真正地證明「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同上,第305頁),即由於實踐才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因此,「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相適應的人的「全部豐富性」內容(同上,第306頁),都是在人類改造世界的對象化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74頁)。正是這一意義上,我們才說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現實表現。這也是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之所以在「人的本質」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之間加上了「在其現實性上」這幾個字的關鍵所在。
因此,我們不能把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於人的本質理論的兩種表述對立起來,認為1844年的馬克思堅持的是實踐(勞動)本質論,1845年的馬克思堅持的則是社會關系本質論。實踐和社會關系在馬克思那裡完全是統一的,這一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相當明確。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一方面強調實踐對於社會關系的根源性,指出「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1頁),另一方面又對社會關系給予了高度關注,認為人的現實性本質就在於他是社會的存在物,因此,「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採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同上,第302頁)。不論是否同別人直接交往,「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會的活動」(同上,第301-302頁)。現實的人必須採取社會的存在形式,脫離社會的人只能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抽象的人,脫離了社會的人的屬性也只能是動物性,「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同上,第301頁)到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關於人的實踐(勞動)和社會關系相統一的思想就更加明確了,他先是在第六條中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隨後又在第八條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就鮮明地昭示出社會關系對實踐(勞動)的依賴性和實踐(勞動)對社會關系所具有的本原性意義。然而,後人對馬克思思想的這一深意,要麼視而不見,要麼作了斷章取義式的片面性理解,眾多的理論分歧便由此產生了。
E. 為什麼說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物
原因如下:
1、唯物史觀認為物質是第一性而意識是第二性,把物質放在第一位,認為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和產生的,人的一切行為也都是圍繞物質進行的,勞動也是對物質的勞動。沒有勞動,物質世界就不會被改造,就不會發展,就不會進步
2、唯物史觀認為人是歷史的范疇,而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徵是人的勞動性。從原始社會開始,人一直在進行勞動。人類史本事就是一部人類改造自然認識自然的歷史,想改造前提就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所以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
(5)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
歷史唯物主義內容:
1、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2、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4、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5、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F.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指什麼
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這里批判的,是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其意思不是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是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社會屬性是區別人與動物的唯一標准——人雖有其自然屬性,但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其社會性。
(6)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什麼擴展閱讀:
資產階級的人性論把人性看成是人的自然屬性。資產階級人性論沒有認識到人性和社會的關系,也不承認人性的歷史演變,只承認一種所謂全人類共有的、永恆的人性。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由全部社會關系決定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關系。特別的社會關系決定了人的特殊本質。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本質屬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而沒有什麼共同的人性。人的本質又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隨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不是永恆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