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陸河擂茶的歷史傳說
傳說在神農時代就知道茶能解毒,到了唐代,茶葉生產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民間飲茶逐漸普及。飲茶有利於健康,已為世人所共知,擂茶不僅可以清飲,也可以配炒米而飲,而陸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禮節,也是從古至今的傳統風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飲料。
② 有多少汕尾陸河人路過留個腳印!!
對自己故鄉的認同與自豪感,源於十七載歲月來對海豐這片熱土及其所孕育出的海豐人的熱愛。不要說潮汕地區,即使是在中國,一提起海陸豐也是如雷貫耳。「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祖宗、家族觀念強,團結一致,嫉惡如仇,奮發圖強,這正是對海豐人精神品性的真實寫照。作為創立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根據地的革命先烈——彭湃,因其鮮血里洶涌澎湃的海豐人的不屈鬥志,使其在中國共產黨歷史里書寫了最初的序曲和絕美的篇章,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可惜先烈早逝,他的重要地位在海豐人的心目中不言而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海豐人紛紛偷渡香港,或是旅居東南亞等國,事業有成後又積極回鄉投資建設,這使得海豐這個小縣城卻擁有繁華的市中心及眾多高檔的住宅小區。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而充滿正氣。網路媒體上頗多對海陸豐的不實貶低,我且笑看嗤之。真正的海陸豐,尤其是海豐人,特別努力拚搏,富豪頗多。
廣州是眾多潮汕人聚居的地區,潮汕人甚至比很多本地人更有權勢。潮汕人經過自己的奮斗賺了很多錢,同樣的,海陸豐人也經過自己的拼搏在廣州安居成家,像我們家族就有百來人在廣州立足發展。但我在廣州遇到過很多外鄉人、家鄉人,甚至是我自己的一些長輩,都對海陸豐和潮汕地區的關系產生了一個謬誤,即認為海陸豐屬於潮汕地區,認為海陸豐人(汕尾人)是潮汕人。在學校,老師叫潮汕同學舉手示意,我發現我的同鄉同學都舉起了手。老師聽說我們是海陸豐人,也默認我們是潮汕人,甚至說彭湃是潮汕人。在外地人眼中,汕尾似乎屬於潮汕無疑,因為我們都操著潮汕腔,有類似的生活習俗。事實上,潮汕人認為汕尾屬於潮汕地區的不少,而海陸豐本地人大都不認為自己屬於潮汕人。
我通過家鄉一些介紹海豐的書籍及互聯網的一些資料查閱了海豐的歷史。海豐縣建於東晉初年,距今1800多年歷史,明末又從海豐劃出東部地區成立陸豐縣,再後來又從陸豐分出陸河、從海豐分出汕尾。但海豐人獨立地從福建遷徙到海陸豐地區可以追溯到比海豐建縣更早的時期。雖然潮汕人也是從福建遷徙過來,但海陸豐的遷徙與潮汕人的遷徙無論時間、空間、路線均沒有任何聯系,是完全獨立的。若非要說海陸豐與潮汕有有什麼關系的話,那就是潮汕人和海陸豐人、雷州人、海南人、台灣人同屬福佬人後裔。海陸豐人說的腔調與潮汕人有共同之處,但是又差別很大,反而與台語和閩南話更接近。這就是我為什麼我們看潮汕台不如看廈門台或者台語台親切。潮汕話和閩南語在簡單的字句上可以交流,但是稍微語調一快就難以交流了。一個完全沒有接觸潮汕話的海陸豐人和一個完全沒有接觸福佬話的潮汕人基本上不能溝通。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福佬話阿龍卻幾乎聽不懂,而他也以為我是潮汕人。
在生活習俗上,有一些很明顯的區別。潮汕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功夫茶,在海豐絕跡,因為我活了十七年也沒看到過。而海陸豐人從小喝到老的「鹹菜」,潮汕人也很少知曉,更沒有一輩子喝這種茶的習慣。潮汕文化中的奇葩——潮劇,在海陸豐同樣沒有影子,有的是海陸豐獨具特色的白字戲、正字戲。
歷史上,海陸豐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屬於惠州管轄。海陸豐真正與潮汕的交集,還是1958年至1983年前者曾短暫歸屬汕頭。又聽老一輩的人說那時汕頭人和海陸豐人相處極不愉快。約摸上世紀80年代,海陸豐獨立設立地級市前,又被劃回惠州地區。這么看來,海陸豐與潮汕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過二十餘年,與一千多年的漫長歷史相比,實在太過短暫且影響力極其有限。
很多人總把汕尾地區誤認為屬於潮汕地區,這總讓很多海陸豐本地人有一些不滿。因為海陸豐文化具有很大的獨特性以及不息的生命力,是區別於潮汕文化、屬於亘古閩南文化的一個分支。潮汕文化與海陸豐文化同為分支,前者無理吞並後者,後者更不能因某些人的鼓噪就被「同化」掉。在惠州手下一千多年間,海陸豐文化都能保持著鮮明的獨立性,更何況現在更多的海陸豐人興旺發達了呢?我以為,絕不能以一個簡單的廣義「潮汕」詞彙,就把海陸豐一千多年的燦爛歷史文化、人文地理通通湮沒。何況海豐人傑地靈,網路一下人人知道。
身為一個海豐人,我熱愛自己這片孕育我生命的土地。也深愛海陸豐孕育的燦爛文化、豐衣足食、人丁旺盛、以及輩出人才。在這片三百多萬人口的熱土上,噴薄著千年文化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它宛若一條江流,推動海陸豐人更勇敢地走向未來。
③ 陸河擂茶的擂茶歷史淵源
相傳,建武23年(47年)盛夏,馬援率軍駐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間許多將士紛紛病倒,馬援卧病石室聽取部將匯報戰況,忽聞老百姓敬獻湯葯的稟報,病魔纏身的馬援將信將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覺芳香沁人肺腑,滋味漸生,遂連喝三大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銷微活動竟可奇跡般地站立起來,多日淤積的苦痛,彷彿也隨汗水一流殆盡,於是三軍皆服,瘟疫大除,從而大振士氣,舉旗大捷,這種傳說有的涉及到劉備,有的涉及到諸葛亮、張飛,但更多的都是提到司馬錯、馬援,也唯有馬援一說,可見於歷史記載: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大將司馬錯屯兵沅水之南,在與桃花源毗鄰的長茅嶺南陽一帶築城,這是四川、貴州和湖南三地人民往來的開始,民間以擂茶的老祖宗--苦羹的形式流傳。康熙時所修《桃花源縣志》載馬援征五溪蠻??將兵行有紀,雞犬不驚。於是馬援鑿石室以安民,民間獻擂茶以報德。
現在普遍認為: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時,隨著客家人南遷而流傳下來。《玉林詩話》所載一首古詩,就描述了當時江南民間喝擂茶的風情: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
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④ 廣東陸河縣歸哪個市管
廣東省汕尾市。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總面積5271平方千米。下轄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華僑管理區等1市2縣3區。
(4)陸河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建國以來的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陸河先後隸屬東江專署、粵東行署、惠陽專署、汕頭專署、汕頭專區、惠陽地區。1988年1月7日從陸豐縣分出,設立陸河縣,隸屬於汕尾市。
1988年1月7日,析陸豐縣的河口、河田、東坑、水唇、新田、螺溪、上護、南萬8個鄉鎮和吉溪林場設立陸河縣。3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
2002年,陸河縣轄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萬8個鎮,11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
2009年末,陸河縣面積1005平方千米,轄8個鎮,12個社區、11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河田鎮。
⑤ 廣東汕尾陸河以前有什麼古稱
陸河縣新田鎮參城管理區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原名參將府,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4年)。
早在嘉靖42年(公元1563年),有倭、海兩寇及「赤毛番」潛入此地區,騷擾擄掠百姓,而官府又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為拯救百姓與水深火熱之中,民眾中以馬祖昌、曾朝元、葉景清等為首,先後發起農民起義。我縣第一高峰「武墩」曾一度是義軍活動的據點,官府聞訊,視之為賊。而設防剿滅於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在新田設防駐兵鎮守。明萬曆二年,移惠州參將於新田,建成營房72間,四周築以高6米,厚1.5米,長達兩千餘米的城牆,建東、西、南、北門。然只開東、西、南門,而北門長期關閉,傳之防虎、防賊。參城外,設有較場、跑馬、射擊等訓練場地。參將侯繼高奉命帶兵駐守。
明末(公元1644年),參將署撤廢,為當地平民居住。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設左營守備衙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再度廢置。參將府歷經四百年風風雨雨,城牆雖廢,但舊跡猶存,給人們留下了一段久久回憶的歷史。
謝非1947年至1955年任廣東省陸豐縣河田鎮民運組組長、鎮政府指導員,區委委員、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至1960年任中共廣東省陸豐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縣委書記(其間:1959年至1960年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級班學習)。1960年至1973年任廣東《上游》雜志社編輯,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廣東省革委會政工組政工辦公室副主任。1973年至1979年任廣東省科教政治部副主任、省文教辦公室副主任,《紅旗》雜志社三人領導小組成員。1979年至1983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1983年至1986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兼省委秘書長、省委黨校校長(其間:1983年至1984年在中共中央黨校進修部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1986年至198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兼廣州市委書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1991年至1992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2年10月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3年2月任廣東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3年5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7年9月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8年5月任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
⑥ 中國青梅之鄉的介紹
獲得「中國青梅之鄉」稱號有陸河縣、詔安縣和普寧市。陸河縣果樹生產歷史悠久。面積廣、產量豐、質量好。 其中陸河縣青梅在被人類栽培和利用的歷史共有3200年,而陸河的種植歷史就已達2900多年。現可種植青梅面積達30萬畝,已種植10多萬畝,陸河共光村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開,飄香四溢吸引了人山人海來賞梅,初步發展形成青梅為主題的生態旅遊景區,成為陸河縣一張新的生態品牌。陸河種植的青梅較其他地方,更有優秀,果實富含多種有機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功能,是很好的生理性鹼性天然食品。據國家有關專家分析論證,確認陸河的水土、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優質青梅生長環境極佳,青梅種植、加工發展前景廣闊。陸河還有奇味梅、纖體梅 、可可香梅、奇味話梅、青梅酒等。詔安縣果樹生產歷史悠久,面積廣、產量豐、質量好早期的烏梅干暢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市場。總產量達超過21.6萬噸。其中約30%以鮮果銷往廣東省及閩南一帶,約60%以鹽水梅半成品供應各廠家。約15%由本地廠家加工製成密餞、果酒、果汁等成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日本和東南亞國家。還有製成少量的烏梅干與白梅干產品。
⑦ 陸河的春節風俗是什麽
1、洗腳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洗腳的場面都十分熱鬧,大人會一邊講這個習俗,一邊親自示範,小孩們半信半疑,嬉笑著挽褲腿,照著大人的方式洗一遍腳。「洗腳洗得高,來年運氣好」。
2、祭灶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除夕夜再把灶神接回來。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灶王爺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
3、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之日,全家齊動手,打掃房屋,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4、做豆腐
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5、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就是說從這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天是大集市日,周邊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家裡有豬的開始殺豬,沒豬的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來。
⑧ 陸河歷史做官的名人
汕尾市陸河縣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明朝有諫議名卿、特贈太常寺少卿葉高標。清朝有儒林名宿彭上拔;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有海豐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海豐總農會副會長、第五屆中央委員楊其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大批優秀兒女,為抵抗侵略和中國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
⑨ 汕尾陸河的獨特的客家文化
豐富的旅遊資源
陸河是個純粹的客家縣,又地處潮汕方言區,長期演變出獨特的客家風情。在民間藝術方面,既有故事、笑話、諺語、俗語、歇後語、傳說、山歌等口頭文學,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蹺、舞獅、耍龍、撐景、搬地景、木偶戲、雜技魔術、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項目,還有國畫、油畫、木雕、泥塑、扎花燈、根書等民間文藝美術創作。客家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釀黃酒、釀豆腐、腌鹹菜,還有扎頭糕等二十幾種糕點小吃品種,頗富盛名。
民風民俗具有濃厚的山區客家特色。山區節日活動較多,且與農事有關。如農歷七月「立秋」插完田,農家人為慶早造豐收和完成晚造種植任務,以宰雞鴨,做糍粑,謝神明,答謝親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稈棚,做糍粑,為耕牛儲過冬飼料,感謝老牛的辛勤貢獻。在慶新春鬧元宵活動中,有組織醒獅隊、曲藝班,過鄉入村賀歲拜年,增強村民團結與友誼的;有山區青年男女盪鞦韆、坐翻天車,男青年比賽「走神」,表現山區彪悍與頑強的;有鄉村農婦精心製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聰明與靈巧的;有表現山區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黃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還有南萬鎮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麗奇特的景觀也,又名「高台飄色」,歷史悠久。
陸河地靈人傑,歷來人才輩出。明代曾出現葉夢熊、葉高標等朝廷一品官員。建國後,涌現出一批政界、軍界、文化界、企業界傑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謝非,現任某大軍區中將、副司令員誕生在這里,著名書畫大師賴少其也在這里成長,馬來西亞甲板大王彭雲鵬先生祖籍也在陸河,全縣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達30多萬人。
陸河自然景觀奇特,群山起伏,層巒疊嶂。其中南告峽谷風景區,不僅有上鷹嘴、下鷹嘴,如兩只蒼鷹昂天長嘯,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獅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門寨」瀑布,一橫排三瀑布,高達四、五米,十分壯觀。峽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圓珠如排球樣大,水沖石轉,永不停息,但看得見而取不出,是一絕奇觀。
螺溪鎮書村河的「旱崆」,是一個奇特景觀。水從上游浩浩奔來,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從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過,隔幾百米後才見蹤跡,趣者以石擊之,聲響如鼓。
特殊的地質地貌使陸河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全縣共八個鄉鎮,五個都有溫泉。較大的要數上護下隴溫泉和河田湯子里溫泉。上護溫泉屬碳酸鈉鈣型,溫度44℃至56℃;河田溫泉為硫磺質的,溫度較高。兩處水質都較好,常浴可治療慢性關節炎、心肌炎及各種皮膚病。
記載陸河客居悠久歷史的有民居九廳十八井、圍籠屋、商賢家廟、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間的時雍樓、參城的古城堡;印證客家人尋求精神寄託的有尖山寺、聚雲寺、廣德寺、回龍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剎。
陸河革命歷史遺跡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來兩次率革命軍東征時住過的舊址,又是大革命時期1927年5月召開海陸豐、汕頭、惠州地委及各縣黨組織、農會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總指揮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紅軍醫院」舊址;有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一部(即紅二師)駐地激石溪「三江口」舊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陸紫縣委、縣蘇維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崗子舊址。
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邊縱司令部、東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陸豐縣委先後進駐,河田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解放廣州的指揮中心。
陸河縣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縣。據了解,新田鎮橫隴管區有部分居民既講客家話又通曉「福佬」話。陸河先民原居黃河流域,歷史上由於災荒,而分批南遷,先後抵達古龍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多保留著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閩粵福佬人習俗之影響。而傳統節日愴們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現將陸河節日風俗分述一二。
過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陸河人過年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節前准備、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團年飯、守歲、燒鞭炮(開門炮)、初一吃齋、初二開年、初三關送窮鬼、初四回娘家、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十五過月半(鬧元宵)。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謂之「入年價」,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閹雞、豬肉、蛋品、米 米反 酒類到本宗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 。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思想影響,保留著極其鄭重的敬祖禮節。從古及今,誰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傳上來。祭祖歸來,合家圍坐一桌吃團年飯、圍爐守歲,共敘天倫之樂。正月初一早,每個家庭都要鄭重其事地選好開門時辰。最早在春歲除夕十一時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時上四刻,打開大門後點燃串炮,這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歲之意,也預示新的一年開始。說到「燒串炮」,則追溯到「燒青竹驅邪祟」的傳說。有史載: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於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熱爆破,發出「噼!噼!啪!啪!」之響聲,鬼祟乃驚遁,至晚果安然無事。後人高誤以為爆竹可以驅邪祟,遺俗相傳至今日。
初一吃齋之俗與宗教有密切關系。客家地區以肖民間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響,延而習之,即形成了一種地方風俗習慣。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則虔誠地嗽口洗面,鄭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頂禮膜拜,拜畢全家共吃第一餐齋。至初二日民間謂之「開年」,此時重新殺雞鴨,是日天未亮就食「開年飯」。
「初三窮鬼日」。正月初三,這天即把家中、門外堆積的爆竹紙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掃,俗稱「送窮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歡迎家人到來。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經過自農歷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連一個余月的緊張活動,家庭主婦,至初四日方稍為有閑暇,帶著禮品回娘家(轉外家),住上幾日,最慢於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遺俗,稱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則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須待到十一日了。因當地稱初十日為「小天穿」,不利於外出。
正月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據傳天地初開,萬物滋生。一日生雞、二日生狗、三日生豬、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這是萬物出生中最靈的一天。陸河人在這一天上午要煮「七樣菜茶」為主吃。「七樣菜」即蒜子、芥蘭菜、荷蘭豆、脈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較富者則外加以蝦仁、魷魚、香菇加油炒熟,然後用上好幼茶(綠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缽內,擂茶。七樣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飯,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這種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熱散寒,驅邪扶正,沁人心脾,為客家人世代相傳的,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美食。
客家擂茶,源遠流長,待另一章再作專題介紹。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農村習慣叫做「開燈日」。有何出處待考中。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間廟中的「王爺」、「帝爺」等用轎子抬回村裡來,安放在已預先搭好的帳篷屋裡,這種屋叫「燈棚」。燈棚門口貼著大紅對聯,內容大多是贊美吉利之詞。
迎神當天,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聚集在燈棚前准備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帶香火,提著燈籠,按排列順序整好隊伍。帶頭者為迎神主事,他提著「籮格」和大燈接著是打頓子銃的人(外地稱三靶連銃),接著是十幾面以至幾十面旌旗,抬神轎、打鑼鼓的,最後是參加迎神的群眾。三聲頓銃,隊伍便浩浩盪盪地出發了。一路上炮聲隆隆,鑼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閃閃熱鬧非凡。把神迎至燈棚前幾十張八仙桌上擺滿祭品,非常豐盛,拜畢,迎神即告結束。午間,燈棚前的戲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漢劇,四鄉八里村民雲集此處興致勃勃觀看演出。
下午,按慣例,去歲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須在燈棚做丁酒,即為添丁進喜,此俗現在只有個別鄉鎮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鬧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變叫元宵節,俗稱「正月半」。這一天,陸河農村、城鎮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飯」為主。一大清早,家庭婦女則要動手准備做米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鮮大蒜莖搗碎、豆腐丁拌勻調味為餡,米反坯則採用白米粉下鍋調適當水,加火烹熟,謂之「烹坯」。最後家庭主婦邀請鄰里嬸嬸們包將起來。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鍋蒸熟。清爽可口香氣襲人的「菜包米反」出籠了。此米反多食不膩,越食越想食。當地流傳這么一句「唔怕媳婦做一晝,不用家倌嘴一扭」。陸河這一地道風味小食遠近聞名,來陸河者都想親口嘗一嘗。更有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鄉,必要飽吃幾頓。
正月十五日,按過去習俗,農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濃綠出尾的竹尾,插在雞棲上;二到麥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側。所做一切,是農民們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著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燈棚觀看花燈、鬧元宵。通常,花燈會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其集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民族性於一體,深受群眾歡迎。諸如嫦娥奔月、雙龍戲珠、八仙過海、西遊記、謎燈、走馬燈等等。真謂是燈棚處處樂聲悠悠,人聲鼎沸通宵達旦,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陸河縣,不管是縣城還是鄉鎮山村的酒樓大排檔,人們都可以嘗到產自深山小溪的風味美食--坑螺。
坑螺,當地人們又稱石螺,是陸河山區的著名特產。它的外殼堅硬,色澤暗黑,體形略長,腹便發達。生活在陽光充足而水又潔凈的山間小溪之中,晝伏夜出,平時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塊或卵石之上,具有兩棲本領,以石頭的微生物、小型藻類以及苔蘚類水生植物為主食。
坑螺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風味美食。它的肉質十分爽脆,味道極為鮮美,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糖苷等營養成分,並且既無泥味又無苦味,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山區特產,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種。最上乘的食法,以鮮炒為宜,通常用清水浸養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後鉗掉螺尾,將螺體洗凈,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鍋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燜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湯還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鹹菜,期味道則鮮美清爽利口,還可將坑螺蒸熟後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湯,用以醮食。如把凈體坑螺配以溪黃草用慢火煲湯,則又另有一番風味,不但可以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靚湯,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濕祛熱之功效。
在我國博大精湛的壇壇茶藝中,「客家擂茶」可說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它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千百年來,流傳民間,名聞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熱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當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氣的擂茶後,再慢慢同你聊天,讓你慢慢品償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幾口,滲入心脾,十分暢快,主人見你喝得舒暢,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會感到心滿意足,不亦樂乎。
擂茶製作很獨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猶其是客家婦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個客屬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徑約1.5尺,內壁刻有精緻的細紋,外形美觀,擂棍長約2尺,用上等砵子樹或油茶樹干做成。擂茶的時候,首先將上好的茶葉如老幼茶、蓮子心茶等配上炒過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節奏地旋轉擂動。擂呀擂,直至將砵內茶料擂成粉末,然後加進少許(適量)食鹽,沖入開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會感到一股撲鼻清香,初飲一口,你會感到口舌生津,齒內留香,再飲一口,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償,其樂無窮。擂茶有多種配製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許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胃寒體弱,畏寒夜尿頻密的老人,飲上幾次後便能醒胃禦寒,精神煥發,長飲可益壽延年。擂茶當中,還有炒米子茶、炒飯茶等,製法簡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葉擂末,加少食鹽,沖泡成茶,投飯進食,不但香甜美味,還可解渴充飢。
隨著時代的進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來越進步。現代擂茶除了選擇上好的茶葉、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還可隨不同季節和需要,加進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節,天氣濕熱,擂茶常配上一些鮮艾葉、薄荷葉、布驚葉、苦茶等清熱去濕解暑之品;秋天天氣乾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銀花等潤燥之品;冬天天氣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禦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體情況,配上適合的茶料,製成多種擂茶,使人飲了擂茶,提神醒腦,預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並非虛言,相傳三國年代,劉備帶兵南下至湘中,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不少將士染上瘟疫,威脅將士生命,劉備心急如熱窩中的螞蟻,四處求醫問葯。百醫不得其解,當時有位客家婆婆,見此情勢,受惻隱之心的驅使,向劉備獻出其祖傳擂茶秘方,眾客家鄉親獻出擂砵、擂棍,為將士泡製客家擂茶,分派眾將士飲用,不幾天,患病將士痊癒,無病將士,個個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劉備軍中的靈丹妙葯,流傳至今。
如今,請客人喝擂茶,已經成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婚嫁壽宴、新居入伙、朋友來訪、添小孩,兒女高考中榜、請謝師宴等都以擂茶招待賓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歡,和好如初。擂茶成為客家人社交活動的重要飲料。正如民歌所說:「道旁羊屋兩三家,見客擂茶旋點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