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24 09:06:11

A. 亞里士多德發現了歷史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A、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伽利略發現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故A錯誤.
B、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開普勒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規律.故B錯誤.
C、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測出了引力常量.故C錯誤.
D、庫侖總結並確認了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故D正確.
故選D

B. 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一、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1、牛頓第一定律反映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速度的原因、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改變運動物體動量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過程:
(1)亞里士多德: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伽利略:
⑴理想實驗①將光滑的兩個斜面對接,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來,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②如果減少第二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③繼續減少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通過的路程會更長。④再繼續減少第二個斜面的傾角,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恆定速度持續運動下去。

C. 什麼說明力不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物理題

你這句話本身就不對,大量的實驗和事實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的運動狀態之所以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你推一個物體,物體之所以運動,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剎車的汽車,最後滑行了,以後停下來是由於地面對它的摩擦阻力的原因,所以這些事實都說明歷史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力和運動的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是力的作用效果,故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歷史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有特點:

1、瞬時性: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力的瞬時作用效果,加速度和力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2、矢量性:是一個矢量表達式,加速度和合力的方向始終保持一致。

3、獨立性:物體受幾個外力作用,在一個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加速度只與此外力有關,與其他力無關,各個力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等於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合加速度和合外力有關。

4、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是力的作用效果,故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 首先提出歷史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科學家是

伽利略最早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並用理想斜面實驗證明了: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運動速度不變.
故選B.

E. 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

以下是牛頓運動定律的物理知識及例題

一、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1、牛頓第一定律反映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速度的原因、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改變運動物體動量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過程:
(1)亞里士多德: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伽利略:
⑴理想實驗①將光滑的兩個斜面對接,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來,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②如果減少第二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③繼續減少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通過的路程會更長。④再繼續減少第二個斜面的傾角,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恆定速度持續運動下去。
⑵結論: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緣故,如果在一個光滑的水平面上,沒有使物體加速或減速的原因,物體就會保持自己的速度不變,即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3)笛卡兒補充和完善了伽得利略的論點,他認為: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3、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1)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大小體現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
二、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作用力(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1、當物體的質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2、當物體所受的作用力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或與物體的質量倒數成正比)。
3、數學表達式:F=kma 當F、m、a的單位用國際單位時k=1
4、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過程:
力作用在物體上瞬間物體產生一個加速度,物體有了加速度之後,經過時間的積累,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即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5、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牛頓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加速度a是力的作用效果。
(2)矢量性: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瞬時性:力的作用與加速度的產生是瞬時對應的,即力作用在物體上的瞬間物體就產生加速度,力發生變化加速度也隨之發生變化。
(4)獨立性:作用於物體上的每個力各自產生的加速度也都遵從於牛頓第二定律,與其它的力無關,而物體實際的加速度則是每個力產生加速度的矢量和。
(5)相對性:
6、定律的適用條件:研究對象必須是可以看成質點的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
三、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1、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要點: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沒有先後順序。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屬於同種性質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可疊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比較:
內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對平衡力
受力物體 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依賴關系 相互依存,不可單獨存在 無依賴關系,撤除一個力、另一個力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疊加性 兩個力的作用效果不可抵 消,不可疊加,不可求解合力
兩個力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疊加,可求合力,合力為零
力的性質 一定是同種性質的力 可以是同種性質的力也
五、力學單位制:
1、單位制: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共同組成了單位制。國際單位制中有七個基本單位,即千克、米、秒、開、安、摩爾、坎德拉。力學中有千克、米、秒在個基本單位,在力學中稱為力學單位制。
2、在進行物理計算時,所有的已知量都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表示,只要正確地應用公式,計算的結果一定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因此解題時沒有必要將公式中的各個物理量的單位一一列出,只要在式子末尾寫出所求量的單位就可以了。
3、在物理問題的運算中,根據公式即可以進行數字的計算也可以進行單位的計算,這為我們提供了對解題結果進行檢驗的方法。

二 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各種物體不同的運動狀態變化與所受合外力的關系是力學中的根本問題。即主要研究運動和力瞬時對應關系的動力學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1、已知力求運動
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如果再知道物體的初始條件,應用運動學公式就可以求出物體的運動情況--任意時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運動軌跡。
例:如圖所示,長為L的長木板A放在動摩擦因數為μ1的水平地面上,一滑塊B(大小可不計)從A的左側以初速度v0向右滑入木板A,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2(A與水平地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同),已知A的質量M=2.0kg,B的質量m=3.0kg,AB的長度L=3.0m,v0=5.0m/s,μ1=0.2,μ2=0.4,請分別求出A和B對地的位移?
解:分別對A、B受力分析如圖所示: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B物體的加速度
aB=f1/m=μ2mg/m=4m/s2
A物體的加速度aA=(f1-f2)/M=(μ2mg-μ1(M+m)g)/M=1m/s2
設經過時間t,AB的速度相等則有:v0-aBt=aAt 解得 t=1s
所以B發生的位移:
A發生的位移:
AB速度達到相等後,相對靜止一起以v=1m/s的初速度,a=μ2g=2m/s2的加速度一起勻減速運動直到靜止,發生的位移:
所以A發生的位移為sA+s=o.5m+0.25m=0.75m
B發生的位移為sB+s=3.0m+0.25m=3.25m
2、已知運動情況確定物體的受力情況
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確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確定物體的合外力,從而對物體受力分析確定物體的受力情況。
例:質量為0.5kg的物體在與水平面成300角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右作直線運動,經過0.5m的距離速度由0.6m/s變為0.4m/s,知物體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1。求物體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
解:設物體的加速度為a,則有:vt2-v02=2as 所以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F合=ma=0.5kg×0.2m/s2=0.01N
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有:F合=Fcosθ-μ(mg-Fsinθ)
所以:
練:質量m=1.5kg的物塊(可視為質點)在水平恆力F作用下,從水平面上A點由靜止開始運動,運動一段距離撤去該力,物塊繼續滑行t=2.0秒停在B點,已知A、B兩點間的距離s=5.0m,物塊與水平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0,求恆力F多大?(g=10m/s2)
答案:15N
3、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可以求解物體的質量
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可以確定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可以確定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確定了合外力和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求解確定物體的質量。
例:1966年曾在地球的上空完成了以牛頓第二定律為基礎的測定質量的實驗。實驗時,用雙子星號宇宙飛船m1,去接觸正在軌道上運行的火箭組m2,觸以後,開動飛船尾部的推進器,使飛船和火箭組共同加速,如圖所示,推進器的平均推力F等於895N,推進器開動了7s,測出飛船和火箭組的速度改變是0.91m/s,已知雙子星宇宙飛船的質量m1=3400kg。求火箭組的質量m2多大?
解:推進器的推力使宇宙飛船和火箭組產生的加速度: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m1+m2)a得:
練習:如圖所示,長L=75cm的靜止豎直筒中有一不計大小的小球,筒與球的總質量為4kg,現對筒施加一豎直向下,大小為21N的恆力,使筒豎直向下運動,經過t=0.5s的時間,小球恰好位於筒口,求小球的質量為多少?
(球的質量為0.5kg)

綜上所述,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主要是研究恆力作用下力和運動的關系,而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橋梁是加速度。即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加速度的求解,而加速度的求解依據的是物體的受力情況或運動情況。

三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的幾種分析方法
一、瞬間問題的分析
1、彈性繩和非彈性繩的區別:
如圖所示,a圖中M、m之間用一彈簧相連,b圖中M、m之間用一非彈性繩(細線)相連,將連接M的細線剪斷的瞬間,ab圖中M、m一物體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a圖中M、m之間用一彈簧相連,彈簧能發生明顯的彈性
形變,所以彈簧的形變發生改變,與彈簧相連接的物體要發生一定的位移,而發生位移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彈簧形變的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即在剪斷細線的瞬間,彈簧的形變不會發生改變,也就是彈簧的彈力不變。所以a圖中在剪斷連接M細線的瞬間,m的加速度為零。M的加速度為
b圖中M、m之間用一非彈性繩(細線)相連,細線不能發生明顯的彈性形變,所以細線的形變發生改變,與細線相連接的物體不需要發生一定的位移,所以細線形變的改變不需要時間,即在剪斷細線的瞬間,細線的形變就會發生改變,瞬間變為零。所以b圖中在剪斷連接M細線的瞬間,m的加速度為g,M的加速度也為g。
綜上所述,求解瞬間加速度問題的關鍵是彈性繩和非彈性繩的區別,對於彈性繩在瞬間彈力不變,而對於非彈性繩在瞬間彈力發生突變,根據彈力的變化,求出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
2、例題:如圖所示,一質量為m的小球,用兩根細繩懸掛處於靜止,其中AB繩水平,OB與豎直方向成θ角。(1)當剪斷水平繩AB的瞬間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2)如果將細繩OB換成彈簧,當剪斷水平繩AB的瞬間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又如何?
解:(1)剪斷水平繩AB的瞬間,細繩OB的拉力瞬時發生變化,
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將重力沿繩和垂直於繩的方向分解。則有:
G1=mgsinθ G2=mgcosθ
沿繩方向的兩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由於v=0所以沿著繩的方向小球的加速度為零,即只在垂直於繩的方向小球有加速度,設加速度為a,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G1=ma
解得a=gsinθ 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
(2)剪斷水平繩的瞬間,彈簧OB的拉力不變,所以剪斷的瞬間繩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產生加速度。對沒剪斷水平繩前對小球受力分析如圖,可知剪斷OB瞬間T和mg的合力與沒剪斷OB前,OB的拉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據平衡的知識可求得沒剪斷OB前的拉力F=mgtgθ,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mga 解得a=gtgθ 方向水平向右。
練習: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m1和m2的小球,用不計質量的輕彈簧連在一起,並用長為L1的細線拴在軸上,m1和m2均以角速度ω繞OO.軸在水平光滑桌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此時兩球間的距離為L2,且線、彈簧、兩球均在同一直線上,若此時將線剪斷,在剪斷細線的瞬間m1和m2的a1和a2分別多大?
(答案:a1=m2ω2(L1+L2)/m1 a2=ω2(L1+L2))
二、超重和失重
1、彈簧秤(台秤)測量物體重力的原理
彈簧秤測量物體的重力時將物體懸掛在彈簧秤的下端,豎直方向平衡時,物體受到的重力和彈簧的彈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彈簧對物體的彈力和物體對彈簧的拉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對彈簧的拉力的大小相等。而彈簧秤的示數顯示的正是物體對彈簧的拉力的大小。
綜上所述,要明確一點,即彈簧秤(台秤)測量物體受到的重力,其示數並不是物體的重力而是物體對彈簧的拉力(或對台秤的壓力),只不過平衡時,物體的重力與物體對彈簧的拉力(或對台秤的壓力)大小相等,所以可以通過彈簧秤(台秤)的示數知道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2、物體懸掛在彈簧秤下端時,如果物體不處於平衡時,比如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a,則此加速度a是由物體所受的彈簧的彈力T和重力G的合力產生的,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T-G=ma,所以T=G+ma,由於彈簧對物體的彈力和物體對彈簧的拉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物體對彈簧的拉力大小也為G+ma,即彈簧秤的示數也為G+ma,也就是此時彈簧秤的示數不再等於物體重力的大小,而是比物體的重力大了ma。這種情況稱為物體的超重。綜上所述超重並不是物體的重力的增加而是物體對其懸掛物的拉力或對其支持物的壓力的增加,當物體的加速度為a時,拉力(壓力)增加了ma。
同理,當物體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a時,物體對其懸掛物(支持物)的拉力(壓力)要減少,根據牛頓第二定律也可知減少量為ma,這種現象稱為失重。
即當物體豎直向上加速運動或豎直向下減速運動時,物體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物體處於超重;當物體豎直向下加速運動或豎直向上減速運動時,物體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物體處於失重,如果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此時物體對其懸掛物(支持物)的拉力(壓力)為零,稱為完全失重。
3、超重和失重並不是物體重力的增加或減少,而是物體對其懸掛物(支持物)的拉力(壓力)的增加或減少,當物體豎直方向的加速度為a時,拉力(壓力)的增加或減少量均為ma。對超重和失重的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理解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滑塊在質量為M,傾角為300的斜面上以加速度a勻加速下滑,求滑塊在下滑的過程中,斜面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為多大?
解:如果滑塊靜止在斜面上,則斜面對水平地面的壓力與斜面和滑塊的重力之和大小相等。滑塊在下滑的過程中,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分量a1=asin300,所以滑塊在下滑的過程中失重,即斜面和滑塊對水平地面的壓力減少,減少量為ma1,所以此時斜面對水平的壓力N根據失重有:N=(M+m)g-ma1=(M+m)g-masin300
練習1:如圖所示,三角架質量M,靜止在水平面上,中間用兩根質量不計的輕質彈簧拴一質量m的小球,小球在豎直方向上上下振動,求當三角架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為零時,小球的加速度為多少?
(答案:a=(M+m)g/m)
練習2:如圖所示,滑輪質量不計,m1=m2+m3,此時彈簧秤讀數為T,若把m2從定滑輪的右邊移到左邊,則彈簧秤的示數如何變化?
(答案:彈簧秤的示數將減少,從超重和失重的角度考慮)
練習3:如圖所示,用繩豎直懸掛質量為M的木桿,桿的上下兩端各有一質量為m1、m2的小貓,小貓m1以加速度a1下滑,小貓m2以加速度a2上爬,若桿保持不動,試求懸繩張力的大小。
(答案:(M+m1+m2)g-m1a1+m2a2)
三、動力學中的臨界問題
運動物體的加速度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受力情況要發生變化,而物體的受力情況發生變化時,運動物體的加速度也要發生變化。即力和加速度的變化具有瞬時性。而變化過程中運動物體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中間有一個過渡即臨界狀態,而在動力學問題中分析運動物體的臨界是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即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分析運動物體的加速度或根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的問題)
例1:如圖所示,質量m=1kg的物塊放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斜面的質量M=2kg,斜面與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2,地面光滑,θ=370,現對斜面施加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體相對斜面靜止,力F應為多大?(設物體與斜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於滑動摩擦力)
(答案:14.3N≤F≤33.6N)
例2: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光滑小球用輕繩連接後掛在斜面的頂端,繩與斜面平行,斜面置於水平面上,求:(1)斜面以加速度a1=m/s2水平向左的加速度運動時,繩的拉力多大?(2)斜面的加速度至少為多大時,小球對斜面無壓力?此時加速度的方向如何?(3)當斜面以加速度a2=2g向左加速運動時,繩的拉力多大?
四、結合圖象分析解決問題
應用圖象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解決動力學問題時,如果物體的受力情況比較復雜,要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可以藉助於圖象,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做出運動物體的速度-時間圖象,則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一目瞭然,再根據圖象的知識求解可以大大地簡化解題過程。
例:質量為1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0.2,作用在物體上的水平拉力F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求運動物體在12秒內的位移?
(答案:s=100m)

練: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塊,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作用,力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物塊速度υ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取g = 10m/s2.試利用兩圖線求出物塊的質量及物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答案:μ=0.4)
練:如圖所示,A、B是真空中平行放置的金屬板,加上電壓後,它們之間的電場可視為勻強電場,A、B兩板間距離d=15cm。今在AB兩極板上加如圖所示的交變電壓,交變電壓周期為T=1.0×10-6s;t=0時,A板電勢比B板電勢高,電勢差U0=1080v。一個帶負電的粒子荷質比q/m=1.0×108C/kg。在t=0時刻從B板附近由靜止開始運動,不計重力。問:(1)當粒子的位移為多大時,粒子速度第一次達到最大值?最大速度為多大?(2)粒子運動過程中將與某一極板碰撞,求粒子撞擊板時的速度大小?
(答案:(1)s=0.04m vM=2.4×105m/s (2)v=2.1×105m/s)
五、連結體問題
在連結體問題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個運動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並且各個物體具有大小和方向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將它們看成一個整體,分析其受到的外力和運動情況,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它未知量);如果需要知道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用隔離法將物體從周圍隔離出來,將內力轉化為外力,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並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例: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15kg和5kg的長方形物體A和B靜止疊放在水平桌面上.A與桌面以及A、B間動摩擦因數分別為μ1=0.1和μ2=0.6,設最大靜摩擦力等於滑動摩擦力。問:
(1)水平作用力F作用在B上至少多大時,A、B之間能發生相對滑動?
(2)當F=30N或40N時,A、B加速度分別各為多少?

分析:AB相對滑動的條件是:A、B之間的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且加速度達到A可能的最大加速度a0,所以應先求出a0.
解:(1)以A為對象,它在水平方向受力如圖(a)所示,所以有
mAa0=μ2mBg-μ1(mA+mB)g,
a0=g=×10m/s2=m/s2
再以B為對象,它在水平方向受力如圖(b)所示,加速度也為a0,所以有
F-F2=mBa0,
F=f2+mBa0=0.6×5×10N+5×N=33.3N.
即當F達到33.3N時,A、B間已達到最大靜摩擦力.若F再增加,B加速度增大而A的加速度已無法增大,即發生相對滑動,因此,F至少應大於33.3N.
(2)當F=30N,據上面分析可知不會發生相對滑動,故可用整體法求出共同加速度
aA=aB==m/s2=0.5m/s2.
還可以進一步求得A、B間的靜摩擦力為27.5N(同學們不妨一試).
當F= 40N時,A、B相對滑動,所以必須用隔離法分別求aA、aB,其實aA不必另求,
aA=a0=m/s2.
以B為對象可求得
aB==m/s2=2m/s2.

F. 歷史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種說法正確嗎

(1)2
(2)2
(3)A
(4)C

G.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一定有力

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就是物體的速度改變,速度改變必有加速度,加速度是有力產生的。

H.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歷史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A、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從而糾正了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故A正確;
B、理想斜面實驗只能說明鋼球具有慣性,推廣到一切物體的是牛頓,故B錯誤;
C、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不受力作用時,一定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故C錯誤;
D、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故D正確;
故選:AD

閱讀全文

與歷史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