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學好歷史的方法 有什麼技巧
歷史是中考的重要科目,學好歷史有助於總成績的提高,下面總結了一些歷史學習方法,僅供參考。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不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系,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
經常注意前後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復習鞏固,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五、學會解題,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關注歷史年代
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溫故知新、勤於思考
歷史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整理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㈡ 讀什麼對歷史,政治有幫助每天看報紙嗎
看報紙、看新聞、討論國家大事等都可以提高政治水平和政治意識;看古典小說、看近代史,學習成語等等都可以提高歷史知識水平.
㈢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㈣ 看什麼對於高中歷史有幫助
高中拓展知識面可以看中國歷史如《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世界歷史如《全球通史》《歷史研究》等等
㈤ 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歷史學專業課內容繁雜,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往往事倍功半。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歷史,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
以秦為界,以隋為分
中國古代朝代很多,不僅有250年以上的大朝,也有不少轉瞬即逝,偏安一隅的政權。但是,在記憶整體脈絡時,我並不推薦大家從夏一路縷到清,那樣很容易搞混,比較好的辦法是先定位秦和隋,再通過這兩個朝代把中國古代史分為三段進行記憶,先近、後遠、再中。
隋後脈絡
隋是大分裂後統一的王朝,和秦朝極其相似。隋後是“唐宋元明清”,這個很好記,但是這唐宋時代還有一些短暫王朝和並列政權,可以這樣記:
“黃巢大起義,梁唐晉漢周。杯酒釋兵權,宋遼西夏金。”
黃巢大起義發生在唐末,是唐朝滅亡的誘因,隨後在53年裡出現了5個短暫朝代,也就是五代時期。因為歷史學上,這五個朝代都稱為“後X”,很不便於記憶,有時候學生碰到“東漢”、“北漢”、“後漢”,很容易搞混。所以,我們把“梁唐晉漢周”作為一個整體,直接定位在黃巢起義後,就不會搞混了。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開創的重要事件,與宋朝並立的有遼、西夏、金三個主要少數民族政權,南宋時代蒙古興起,可聯繫到元朝。把“宋遼西夏金”串聯在一起,是同一個時代,方便記憶,三個少數民族政權也是一個考點。
秦前脈絡
先是近,然後就是遠,我們考察一下秦前的脈絡,歷史學稱為“先秦時代”。其實先秦很好記,就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然後春秋有五霸,因為不是考點,所以記住曾經有五霸就可以了。戰國七雄是考點,要記的,但也不難,分三段:“齊楚燕、魏趙韓、秦。”
把秦放在最後,是因為秦是一個重要的考點,一來是漢朝前期政治經濟一定會帶到秦朝歷史,二來是先秦有一個C級考點“社會大變革”,也容易捎到秦朝。
秦隋之間
秦隋之間的朝代很復雜,因為當中有一個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大分裂時期,所以秦隋之間的整體是“大一統和大分裂”,前半段兩漢大一統,後半段南北朝大分裂。
先是“漢朝分西東,最後魏蜀吳”,表明西漢、東漢和三國時代,這三個時代里有大量考點。
三國最終歸於西晉,所以是“三國歸西晉,五胡南北朝。”三國後是西晉,然後五胡亂華,中國分成了南北朝,南北政權的更迭是一個考點,南方記:“劉裕代晉,宋齊梁陳”,宋齊梁陳可以和後來的梁唐晉漢周對照背誦。
北朝就有點亂了,但是根據考點,只要記住“五胡歸北魏”就可以了。
最後,兩條線索歸於隋,回到記憶的第一段,唐宋元明清。
這種拆分的記憶方法,只要學生不會把秦朝和隋朝的順序弄錯,那麼在記憶時代的時候就不容易記錯,實際上要比從夏一股腦記到清要方便得多。
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方法
一、先具體後抽象
歷史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時間性。如果不考慮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可以說,一部古代史就是各個王朝的累加。基於這樣的特點,復習中國古代史,應以時間為線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個朝代的具體狀況,在此基礎上,再去關注跨越幾個朝代甚至整個中國古代的重要專題。缺乏對具體朝代、具體事實的了解,匆忙進入專題史的閱讀,將會遺漏許多知識點,對專題的認識也不會深入,只是一種死記硬背,考試時很難有好的發揮。
二、以面為主,以點為輔
這個方法主要針對初學者而言。具體說來,初讀教材,目的在於對歷史過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說沒有任何重點,尤其不要過於關注或強記考試點,特別是十分具體的考試點,如考試中的選題填空,教材中事件發生的具體年代。那樣將會分散對歷史整體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漢為例:不分輕重,閱讀三次,然後試著回憶,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十分具體、瑣碎的知識點印象模糊,如漢文帝時期賦稅徵收的數額、減輕刑罰的具體名目、察舉制的年代、對匈奴作戰的年代等,留在你腦海中的是比較概括性的內容,如文景之治有經濟方面的減輕賦稅,法律方面的輕刑慎罰,民族方面的和親以及漢武帝時期的一些重大舉措等。這說明你的閱讀有了重大收獲,已經開始建立起對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認識。至於模糊的知識點,不要著急,那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三、閱讀與回憶相結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讀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後,試著回憶學過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憶的並非零碎的知識,而是從史前到明清時期的整個古代史,這其中沒有重點非重點之分,按順序回憶每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對外關系等。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如車上、路上、枕邊甚至排隊時均可從事這項工作;而且這種回憶用時甚少,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教材內容回憶一遍。二是變死記為記憶。你的記憶並非對原文的復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憶,不求與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終的收獲將是“得意忘言”。進行回憶,你只需帶一支筆,一片紙,將印象模糊或一無所知的內容做成筆記,然後再到教材中尋找,補足。
當然,按朝代順序的回憶做得足夠好以後,你就需要變換回憶的主題了。可以再以人物或專題為線索,進行回憶。你可以隨時在空閑時間回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跡,也可以隨時回憶某個專題,如漢與匈奴的關系,唐與突厥的關系。整個古代史肯定經不起你這樣縱橫結合的無數次回憶,如果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下來,你將會發現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並最終達到很高的境界,整個歷史將轉化為你自己的知識,任由你使用、發揮。無論縱向、橫向,還是選擇、史料,你將無往而不利。
四、相互比較,適當剪裁
對教材有了比較充足的了解後,復習過程中,要注意適當刪減一些不必要的內容。例如:每個朝代的經濟發展均包含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繁瑣、細碎,全部牢記既費時費力,亦無必要,應將精力放在每個朝代有特色的方面。如農業生產工具在整個古代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有:商代耒耜、春秋鐵器、漢代犁鏵、唐代曲轅犁、簡車等。其他內容亦應如此處理。這樣,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事實上較之教科書要大大減少,掌握起來難度也將大大降低。
五、固定復習時間
這個固定主要指每天應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復習,保持連續性。歷史學需要記憶,但並非死記硬背的學科,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掌握,效果會事半功倍。理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因此集中時間段對歷史進行沖刺,絕對不可能取得成功。盡量保持每天一讀,這樣始終保持對古代史的一種感覺,同時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效果會更好。每天交叉復習中國史和世界史,不要連續數天只看古代史、或世界史,這意味著每一專業的復習周期延長,結果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復習前面又忘了後面,這種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同時交叉復習(最好古代與古代對應,近現代與近現代對應),可以將兩者互相對比,互相聯系,比如同一年代發生的事件,就可以聯系起來記憶。時間的長度也最好固定,比如每天各拿出三小時復習中國史和世界史。
中國歷史的學習建議
重視從古代歷史中得到啟發
整部《黃帝內經》中多是講基本理論的,較少涉及到具體的治療方法,所載的處方只有十三個,被稱為“內經十三方”,相對方劑來說,對針灸的記載就很多了,其中的《靈樞》又被稱為《針經》,《素問》中也有大量有關針灸的篇章,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還很不便利,又處於諸侯分治的階段,那時的物流一定很不便利,東北的葯物如何到達西南?故此時能夠大范圍內普及的只能是不太依賴交通工具的理念和針灸工具,《內經》中少葯多針的現象便自然產生了。
再看《內經》與《傷寒論》都十分注重對寒邪的強調,《素問·舉痛論》中幾乎整篇都在強調寒邪侵犯經絡臟腑,《傷寒論》更是以“傷寒”開宗明義,聯系秦漢時期的歷史特點,如人口稀少、大城市多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帶,兩漢又處於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小冰河時期,氣溫較現在低得多,史料記載漢獻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風如冬時”,故寒邪是當時外感病的主要病因,當然會引起醫家們的重視。溫病學派補充了傷寒學說的不足,產生於明清時期,據高王凌《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書中的數據,明末清初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在1.5~2億左右,人口基數是漢代的3~6倍,人的數量增加意味著能源的消耗增加,尤其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江南一帶,是可以出現小熱島效應的,出現溫熱、濕熱成為外感病主要病因的現象,也不足為奇了。
再從整個人類發展史的宏觀視角來看,兩漢之前外感病較多,內傷病較少,有內傷七情飲食勞倦者,湯液醪醴可治之,這是因為遠古時期人類尚處於發展進程中的幼年階段,人受天地的制約強於今;隨著人文、自然科學的進步,人與天地相抗爭的能力愈發強大,現在已經進入到人類發展的青年期,暴露出來的更多是自身內部的不調,所以在當今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心理病、內分泌疾病等身心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就遠遠高於偏遠地區,只要我們把人類發展史拉通縱觀,並橫向運用,理解並正確處理一些問題便不再困難。
重視文化思想史的影響
中醫學不是單純的自然學科,與現代醫學以生物、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為基礎相對比,中醫學更為看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奠定中醫理論基礎的《黃帝內經》的著述者們根本沒有留下自己的姓氏,而只是假借了黃帝岐伯之名,這種做法在今天是絕少見到的,體現出了功成身退的老莊哲學思想,從這一點來看,《內經》的作者頗得道家思想的精要,自然會在書中體現出來,我們今天學習《內經》,若不懂得些老莊哲學,又豈能會心呢?西漢董仲舒勤勉非常,“三年不窺園”成為佳話,其學術思想在漢武帝的支持下儒家成為正統,《春秋繁露》提到“人副天數”,在《內經》中也是有廣泛滲透的,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處時代,正是佛教的大弘時期,中國佛教經南朝梁武帝蕭衍之提倡,形成了僧人吃素的傳統,這種觀念也影響了孫思邈的用葯,在其名篇《大醫精誠》中就坦誠表明心跡,雲:“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葯者,良由此也”;其他如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是受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思想影響;清代考據疑古之風大興,才會有王清任《醫林改錯》的出現;最應引起思考的是近代西學東漸後,西方文化至今已全盤占據了中國人的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故當代中醫的研究方向多是跟隨西方自然科學的步伐,對中醫的評價標准也多是西醫化的,造成今天中醫不振的情況當與滿清主政後的思想鉗制有歷史淵源,設想一下,在一個文字獄大興,知識分子只能噤若寒蟬的背景下,怎會有學術的自由,僵化的思想怎能帶來學術的新風?
通過上述文化對中醫學影響的大體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樂觀地預言,中醫學是一定會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而復興,中西醫學之間必將面臨著一場激烈的爭論和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溝通與契合,會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復雜局面,這個復興將通過漫長的幾代人的努力才會來到,其後的中國新醫學,可能會出現中醫領跑,西醫跟跑,中醫有藝術,西醫有技術,既見森林,又有樹木的嶄新的醫學新氣象,最終中西醫的概念將會淡化,正如西來之佛學,經宋儒幾代人的努力匯入到新儒學,儒釋道三家合流為一一樣。
重視對歷代醫家個人生平的研究
每個人的學術思想都受其家庭出身、生活環境、社會地位、性格特點、個人遭遇等因素的影響。如張仲景長期擔任長沙太守,可以在大規模疾疫流行時用行政命令推行其治法,所以很容易得到對爆發性流行病的全面認識,針對這部分流行病的經驗而成頗有層次、理論系統性很強的《傷寒論》部分,而在日常小規模診療活動中獲得的零散經驗,便匯成了現在的《金匱要略》部分,其系統性就不是很嚴密了;西晉醫學家皇甫謐青年時專攻史學,因中年患痹,引發了學習針灸自我治療的興趣,後著成《針灸甲乙經》,成為一代針灸宗師;再如唐代葯王孫思邈天資聰敏,少年即得“聖童”之名,一生淡泊名利,長期在民間行醫,獲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臨床經驗,又善於對民間的單驗方進行搜集整理,故其學術特點是善於匯通,活潑靈動,所作《千金方》《千金翼方》中有大量原創性的發明,與其個人經歷是密不可分的;李東垣出身富豪之家,平素交往人群多養尊處優、膏粱厚味且飲食無度,所患疾病多與脾胃有關,故有《脾胃論》之出現;明代張景岳被稱為“仲景以後,千古一人”,是對其學術磅礴大氣,系統嚴密最好的總結,常能借軍事論醫事,提出古方八陣、新方八陣之說,與其出身名門,又有長期的軍旅生涯經歷分不開的;清末大學者俞樾被稱為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第一人,他提出“醫可廢,葯不可盡廢”的觀點,因其學術、人格上的巨大影響,該觀點也對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被今天的中醫所詬病,然而我們只要了解到俞樾從青年時期開始,家庭接連的變故,親人相繼的離去,自然會理解他這種說法的由來。
猜你喜歡:
1.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學習
2.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學習
3. 各學科學習方法總結
4. 有效學習的十大方法
5. 關於名人學習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