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長沙經歷過什麼

歷史上長沙經歷過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29 04:01:35

1. 歷史上長沙真的有焚城之災嗎

有,比如說1938年11月13日凌晨發生在長沙的文夕大火。
因為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錯誤計劃。
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
如此慘重的人為災害在歷史上和世界罕見,這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是中國抗戰史上與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文夕大火,因為大火發生在夜裡,故名「夕」,這場火災的電報代碼是「文」,故稱「文夕大火。」
長沙作為一個歷史上少有城址未改變的城市,此次火災燒毀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大部分古跡。
著名學者郭若沫曾目睹這一焚城之災的誕生。如今長沙天心閣有文夕大火警鍾雕塑。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2. 長沙的歷史能給我介紹一下嗎

15—20萬年前,長沙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於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長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2]
星城長沙2(30張)「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
長沙夜景圖片(22張),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長沙市行政部門(30張)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當時的長沙府涌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長沙在民國時依然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聖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年底,長沙同湘潭、株洲被國務院批准為長株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中國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3]
行政區劃
1912年以前,湖南的省治、長沙府治、長沙縣治同在長沙。1913年撤長沙府,1933年(民國22年)設「長沙市」,市、縣分治,市設區;1959年望城縣並入長沙縣,同年長沙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77年長沙縣拆分為長沙和望城二縣,長沙轄二縣;1983年寧鄉和瀏陽劃歸長沙管轄,之後管轄的縣域沒有變化;長沙自設市後城市分區經歷多次變化,2011年7月,望城縣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區。根據民政部相關統計,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長沙轄6個城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5個鄉、86鎮、59街道。 建國後的長沙市的行政區可劃分為兩個時期: 1949年8月至1958年為不管縣時期,只管市、郊,沒有轄縣; 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 明代長沙古城標志天心閣
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南區5、西區8、北區7),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嶽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958年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並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 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1年,國務院2001年10月10日國函〔2001〕131號批復: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地由長沙市芙蓉區藩正街遷至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大道。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3. 長沙歷史的變遷

長沙,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南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旅遊中心。長沙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近代以來人才輩出,堪稱全國之冠。素有 「楚漢名城.屈賈之鄉、革命聖地」之稱,名勝古跡眾多,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騷人墨客。長沙,又可謂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也許您對以上還不太了解 但您一定聽說過一個名字:毛澤東,長沙就是這位世界巨人成長的地方,他在此度過了不平凡的青少革時期。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見證著這座千年古城的變遷,「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長沙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影響頗深,如果說把長沙的建設和發展比做一棵樹,那文化就是這棵樹的根;如果把城市比做一個人,那麼文化就是這個人的靈魂,正是「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湖湘文化之根影響著、支撐著長沙的全面發展。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驅動著星城奔向美好的未來。「露蒸干樹熟,風撼一洲香」, 以南橘聞名的橘子洲,登洲一覽,但見雜花生香,綠蔭覆地,橘絡含羞,在洲中放眼望去,只見西邊嶽麓山青翠蔥蘢,東邊長沙城高樓聳立,山水與城市互動,城市與山水共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圖畫。
長沙,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這里節慶盛會豐富多彩,歡樂洋溢;這里許多文化與傳統風俗獨具特色,舉世無比;這里悠久的湖湘文化, 神奇的偉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浪漫的現代都市,令你目不暇接。到此觀光,必將給您留下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 長沙 有 人類 的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 歷史 進入 新石器時代 ;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 龍山文化 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並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傳說始祖 炎帝 和 黃帝 都曾來過長沙。 司馬遷 的《 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 宋朝 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 夏代 屬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 諸侯 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 青銅器時代 。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著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為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製造青銅工具銅斧,到 西周 後期出現了銅制大鋤(一種重要的鬆土工具)、銅插(即耙,用於鬆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製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 1938年 寧鄉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 1959年 以來寧鄉、 長沙縣 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 中國 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 以後,進入 春秋時代 ,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 楚國 (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 戰國 初期,越國滅 吳 ,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為楚國東南邊睡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 鐵器時代 ,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 秦國 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前222年,秦國大將 王翦 帥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余部,楚國以長沙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為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800多年。

秦漢時期
秦代的長沙郡
秦國 滅掉 楚國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設立「 長沙郡 」,之後就是 秦王朝 的誕生,長沙為 秦代36郡 之一,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 行政區域 載入史冊。秦代 長沙郡 涵蓋今湖南大部分、 湖北 以南、 江西 西北和 廣東 的連縣、 廣西 的全州等地, 面積 幾乎相當於今湖南全省,湘縣為治所。

西漢時期長沙國與長沙王

--------------------------------------------------------------------------------

2 長沙歷史
秦朝 滅亡, 漢王朝 建立。 劉邦 稱帝之後,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漢王朝 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將湘縣改名臨湘縣,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 湖南 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 諸侯 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 東漢 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後即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為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廢除,存在200多年,長沙國先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吳氏長沙國
古長沙城作為漢王番都,臨湘古城位於長沙國的中心地帶,為歷代長沙王的駐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古書《 水經注 》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故城)系吳芮始封長沙王建築。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廢除。

吳氏長沙國時期,為古代長沙歷史上輝煌時期,政治上始終不渝維護國家統一,是西漢王朝的忠實諸侯王國。劉邦所封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英布等七個諸侯王全部消滅,唯獨吳氏長沙國自始自終效忠朝廷,就是淮陰王英布(即長沙王吳芮之女婿)反叛,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還大義滅親。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5代,歷時46年。王國的官吏制度與西漢朝廷相同,設有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由朝廷直接委任,名為輔佐諸王,實際上是派來掌握本國實權以控制地方的。

劉氏長沙國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繼位,重置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至此,疆域廣闊的長沙國分離出南部另立桂陽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隨著朝廷對諸侯番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時的長沙國瞎地大為縮小,已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集、益陽、連道、湘南、安城、丞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長沙國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干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為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為「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到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歷時164年,隨西漢王朝滅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為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

東漢長沙王、長沙國與臨湘侯
王莽政權很快就被西漢末農民大起義所淹沒。公元25年,原 西漢 皇室宗族、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 劉秀 (即光武帝)擁兵稱帝,又建立起一個漢朝,因以 洛陽 為都,史稱 東漢 。由於全國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色武裝割據,劉秀又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勢。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 湖南 全境正式歸於東漢,長沙的歸漢,對劉秀統一天下的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劉秀於 40年 (建武十六年)統一 中國 。長沙已早在 37年 ,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為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為長沙郡。

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
湘州改制為湖南和長沙建制史上的標志。由於長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中心,其地位與作用更加鞏固。三國的長沙郡,行政范圍基本局限於湘江以東地帶,隋朝的長沙郡跨越湘江至整個湘中地區,從而基本上奠定了從此直到清代長沙建置的規模。隋朝的統一,湖南重歸統一的中央政權之下,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往來與聯系不斷加強,獲得了一個廣闊和相對安定的空間。

東吳長沙郡
三國 時期, 219年 孫權 奪取長沙至 279年 西晉 滅 吳 ,長沙屬於孫吳之地。孫權稱帝後湖南政區發生變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屬當時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臨賀、天門、衡陽、湘東、昭陵10郡,隸屬 荊州 。

--------------------------------------------------------------------------------

3 長沙歷史

257年 ,長沙東部為衡東郡(治所翻縣,今 衡陽市 ),西部為衡陽郡(治所湘鄉縣今湘鄉縣西),益陽縣南部之地析出新陽縣(今 寧鄉縣 ),治所在溈水上游(今寧鄉縣橫市鎮一帶),屬於衡陽郡。

265年 ,長沙郡的安成縣(今屬 江西省 )和豫章、廬陵兩郡幾縣設立安成郡,長沙郡瞎地進一步縮小,共轄臨湘、測陽、恢、醒陵、羅、 吳昌(漢昌改)、建寧、下集、蒲沂等9縣,包括今長沙、岳陽、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屬 湖北 的通城、崇陽、蒲沂3縣(市)地。

三國時期的長沙郡,上有州(荊州),下有 縣 、 鄉 、里,為孫吳時代的行政體制。除行政長官外,長沙郡屬諸曹的設置(官名)已經頗為全備,有掌「選署功勞」的功曹、管賦稅的田戶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負責由貯租米、布帛的倉吏,收貯租錢的庫吏。縣以下的鄉也設有屬吏,簡胺中就出現了「東鄉勸農摻」、「南鄉勸農撮」的名稱。此外,還有「司馬」、「關丞」、「倉田曹」、「錄事」等。(資料來源:依據「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簡牘整理)。

西晉·南朝之湘州
西晉 統一中國後沿襲漢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晉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馬乂為長沙王,以郡為國。西晉初期,長沙郡仍隸屬荊州,以臨湘為治所, 西晉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長沙郡下轄臨湘、瀏陽、巴陵(280年分羅縣置,今 岳陽 、臨湘地)、羅、吳昌、醴陵、建寧、攸、下雋、蒲沂等10縣。280年,新陽縣改名新康縣,縣治遷到今寧鄉縣治以西10里的冷水鋪及萬壽山一帶。 299年 ,晉惠帝分巴陵、下雋、蒲沂等縣設立建昌郡,長沙郡轄地又一度減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晉後期,由於北方勢力侵擾,西晉統治重心南移,荊湘地區更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晉懷帝司馬熾從荊州分出長沙、建昌、湘東、衡陽、邵陵、營陽、桂陽、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臨湘(今長沙)為治所。湘州的設立,是古代湖南政治軍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朝的改制
577年 ,北周滅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 581年 ,北周外戚楊堅廢周稱帝,建立 隋朝 。 589年 (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正月),隋軍渡過長江,攻克建康,陳朝滅亡。從此自西晉滅亡以來長達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結束。

隋統一中國,對南朝的政治體制實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廢除郡一級。隋文帝時,以長沙有昭潭,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
長沙郡廢除,所轄的臨湘縣改為長沙縣,並廢瀏陽、醴陵2縣並入;
建寧縣亦被廢除,並入衡州(原湘東郡)的湘潭縣。
隋煬帝時,進一步改制,廢諸州總管府,裁並州縣,改州為郡。潭州又改為長沙郡,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4縣,以長沙縣為郡治。

長沙縣轄地包括今 長沙 、 望城 、 瀏陽 、醴陵4縣(市)地。區域大小大致與現今長沙市轄區相當。
衡山縣為原衡陽郡所轄,後湘鄉、湘西2縣並入,包括今 湘潭市 城區及 湘潭 、衡山、湘鄉、雙峰、漣源、 寧鄉 等縣(市)地。
益陽縣亦為原衡陽郡轄,後廢新康縣並入,包括今 益陽市 城區及 桃江 、新化、 安化 、 寧鄉 、漣源等縣市地。
邵陽縣為原邵陵郡所轄,後廢扶夷、都梁2縣並人,包括今 邵陽市 及邵陽、邵東、新邵、新化、武岡、洞口、隆回、新寧、城步、漣源等縣市地。
盛世潭州
李靖 平定蕭梁, 621年 長沙歸於 唐朝 。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襲 隋朝 州(郡)、縣兩級制。636年(貞觀十年),唐全國為10道,潭州屬江南道。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唐增為15道,潭州屬江南西道。

唐朝初期,行政區劃調整,將邵陽縣劃出,另立南梁(州),從長沙、益陽、衡山3縣分別劃置醴陵、新康(624年又歸入益陽)、湘鄉3縣,南梁共轄6縣。
潭州的縣級區劃也進行了調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龍二年),分長沙縣復置瀏陽縣,並將縣治從居仁鎮(令官渡鎮)遷至今瀏陽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衡山縣改名湘潭縣。潭州仍轄6縣,即長沙、瀏陽、醴陵、益陽、湘鄉、湘潭,直至唐末。

--------------------------------------------------------------------------------

4 長沙歷史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長沙設立潭州總管府,624年總管府改為都督府,管轄潭、衡、永、郴、連、南梁、南營、南雲8州軍事(624年為7州,南雲不在內)。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區的最高軍事機關,行政長官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實行軍政合一體制。長沙唐中央政府湖南軍事機構所在地,唐前期軍事上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全國各沖要之地設置軍府,又稱折沖府,直屬中央。唐玄宗時改革軍事,潭州設有橋口(今望城縣喬口鎮)和祿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長沙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中原地區,經過三國、兩晉和南朝長達400年的經營開發,到唐前期,由於社會安定和歷任州(郡)縣官的治理,趕上了中原地區的發展,此時的長沙人丁昌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771年(大歷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張謂曾撰寫了一篇《長沙土風碑銘》,唐代宗大歷年間,詩人 杜甫 游長沙,曾寫下了不少詩章,其《清明》一詩中有:「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幹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 爭道朱蹄驕齒膝」,也正是盛世長沙一日的寫照。

湖南道治所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時繁榮達頂峰,之後開始衰落,至「安史之亂」進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衡州設置湖南都團練守捉觀察處置使,簡稱湖南觀察使,轄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歷三年),轄區也有所擴大,增加了郴、連2州,長沙成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長沙等地從原江南西道分離出來,單獨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即湖南道,「湖南」一詞開始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在歷史上出現。

湖南觀察使設立及遷治長沙,為朝廷穩定湖南局勢採取重要措施,然而卻引起了湖湘武將們的不滿。安史之亂後,地方兵將大多驕橫跋屋,不服駕馭,「喜則連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 當時駐防長沙等地的正是這樣一批驕兵悍將。至安史之亂之後,江南一帶分裂割據漸漲,湖南一帶斗爭表現為湖南觀察使與悍將驕兵的激烈沖突,而長沙正處於這一沖突的中心地帶。 770年 (大歷五年),湖南道遷治長沙僅僅2年之久,湖南兵馬使臧即帶領一班驕兵起而造亂,肆虐長沙,殺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場「兵變」惡劇。發生於770—780年的長沙減價兵變和邵州王國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據勢力已經在湖南興起。

楚國王都
五代十國 時期,此時的湖湘地區出現了一個由 馬殷 建立的 楚國 ,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長沙即為其都城,至此長沙進入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馬)楚國時代。馬楚政權時期,馬殷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人民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長沙以及湖南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期間楚國與北方各個政權的貿易以茶葉為主,湖南的茶葉從此全國聞名。 參見: 五代十國·楚國

軍閥割據
951年 ,南唐大將邊鎬滅 楚 , 湖南 重新回到軍閥割據 南唐即以邊鎬為武安軍節度使,駐節潭州; 952年 10月,劉言乘潭州民情怨憤之機,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長沙的統治僅一年,即煙消雲散。

劉言占據湖南後,湖南的政治、軍事重心一度從長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 953年 劉言被周行逢與王逵合謀囚殺。
周行逢為武清軍節度使,權知潭州軍府事,駐長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後力「矯前人之弊」,以嚴刑峻法處置悍將,整肅貪官,從此,沅湘間的戰亂一度停息下來; 962年 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 962年l 1月,張文表獲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亂 隨即以去朗州吊喪為名率兵直赴潭州,鎮守潭州的廖簡被殺於酒宴席上,佔領了潭州。963年 宋朝 佔領長沙。
宋代湖南路治所
963年宋軍佔領潭州,宋太祖規定潭、朗兩州「直隸京師,長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軍、武平軍的建置廢除,朗州作為湖南軍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隨之消失了。宋朝統一中國之後,為防止藩鎮割據,規定州、郡長官必須由文臣擔任,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縣令、縣長」的稱謂為「知×州(縣)事」,簡稱知州(縣)。

--------------------------------------------------------------------------------

5 長沙歷史

997年 (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為路,全國為15路。原湖南道改為荊湖南路,潭州為治所。真宗( 998年 —— 1022年 )時,荊湖南路的轉運使司、提點刑獄使司和安撫使司相繼設立,三大衙門都設於潭州城內,其安撫使並由潭州知州兼任,長沙又成為湖南9州、軍、監的政治軍事中心。

宋代潭州區劃的調整
宋代 是長沙歷史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時期。在這300多年中,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更為鞏固,長沙行政區劃的格局基本定形,後來長沙地區在 元 、 明 、 清 三代長達600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區劃也經歷多次調整。

965年 (乾德三年),廢除馬楚政權末期設立的龍喜縣將 長沙縣 東的常豐場升為縣(973年又並入長沙縣);原屬岳州的湘陰縣劃屬潭州。
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分長沙6鄉置 寧鄉縣 ,以原唐代新康縣玉潭鎮(即今寧鄉縣城)為治所。
993年 (淳化四年),原屬衡州的衡山縣劃予潭州。
1073年 (熙寧六年),大臣章享巡察湖南開梅山,分湘鄉、邵陽、益陽、寧鄉4縣地設 安化縣 。
1098年 (元符元年),分長沙縣5鄉、 湘潭縣 2鄉置善化縣,縣治即附於潭州城內。至宋末,潭州共轄長沙、善化、寧鄉、 瀏陽 、 湘陰 、益陽、湘潭、澧陵、湘鄉、安化、佼、衡山等12縣,是荊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一州。
宋代長沙發生的重大事件
兩宋之交時長沙一度為天下注目、太快人心之處。l126年8月, 北宋 奸臣「六賊」之首蔡京流放 廣東 ,行至潭州而死。次年, 南宋 朝廷懲處叛國之臣,偽「楚皇帝」張邦昌被貶至潭州「安置」,後於l1月下詔賜死。

宋代政局相對穩定,由於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賢臣清吏的治理,長沙 經濟 的發展趕上和超過了中原地區。 文化 上,長沙 嶽麓書院 的創立,胡安國、胡宏父子和 朱熹 、張拭在長沙講學興教,長沙成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長沙城市的規模擴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沒有超過,城內已打破坊市界限,商業繁榮,人口稠密,已蔚然而為「湖湘一大都會」。

南宋初,湖南民族、軍閥矛盾尖銳,動亂不已。建炎四年正月, 金 兵攻陷長沙,屠城而去;先後有馬友、杜彥、孔彥舟等幾股潰兵、土匪武裝湧入長沙,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l130年, 洞庭湖 區爆發了著名的鍾相、楊幺起義,湖南人民紛紛響應,潭州的寧鄉、益陽、湘陰、安化等縣也成為義軍佔領區。短短2年,長沙城垣殘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屬移駐攸縣。
1131年 2月(紹興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荊湖南、北路為荊湖東、西路,分別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為治所,潭州屬東路。1131年,又恢復舊制,仍以潭州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為沿江6大帥府之一,有宰相李綱、張浚,大將韓世忠、王理、岳飛等先後來到長沙。
l132年,李綱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軍疲沓不堪戰事,劃分諸統兵大將轄區,潭州先為王理轄區,後因其作戰無能,又代之以名將 岳飛 ,長沙又成了聲震中外的岳家軍的駐防地。在鎮壓楊么起義的戰爭中,李綱、張浚、岳飛先後以統帥身份坐鎮長沙,指揮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軍隊,先後招降黃佐、周倫、楊欽等義軍將領,瓦解義軍20餘萬人,避免了一場血腥屠殺。
南宋中後期,長沙時局相對穩定,有重臣名將劉鎬、張孝祥、辛棄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 文天祥 、李芾等任職長沙,支撐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棄疾創飛虎軍,張孝祥、真德秀為政廉潔,文天祥治獄清平,都為長沙留下了一段佳話。而向士壁、張唐(張浚之曾孫)、李芾潭州抗擊 元 軍,悲壯激烈,為宋代長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

4. 長沙的歷史變遷

秦為長沙郡治臨湘縣。
西漢為長沙國都城。東漢復為長沙郡治,上隸荊州。
吳晉南朝,臨湘析出湘西,臨湘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制,臨湘(省湘西)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暨長沙縣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善化縣與長沙縣同附廓,潭州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安化、湘陰、醴陵、茶陵、攸縣等12縣,直至民初,長沙城為路、州及長善二縣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長沙入元版圖,設安撫司。十四年設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歷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五縣七州。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長沙府,轄十二州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長沙府上有鹽法長寶道。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亦為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即原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區)。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人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8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劃全市為4個區(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60戶為一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鄉)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
1953年1月設水上區。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
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同年撤水上區。
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1983年7月13日湘陰回歸恢復後的岳陽地區)。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5. 長沙的歷史沿革

15—20萬年前,長沙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於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古代的部分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為「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當時的長沙府涌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
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
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
1933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1938年11月13日,發生文夕大火,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於零。
1941年到1943年,長沙淪為戰場,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指揮部所在地。日軍曾經為了長沙不惜代價發動3次長沙會戰及長衡會戰,由此可見長沙的重要性。
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聖地。
1949年8月至1958年,只轄市、郊,沒有轄縣;
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
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南區5、西區8、北區7),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嶽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958年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並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
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2015年1月14日,長沙縣暮雲街道、南托街道劃入天心區,長沙縣跳馬鎮劃入雨花區。 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增加至2185千米。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6. 長沙歷史上地震過嗎

長沙在歷史上沒有任何關於地震的記載,事實上,整個湖南地區都不太可能發生地震災害,因為湖南遠離地震帶。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7. 長沙的故事和傳說有什麼

長沙有「楚漢名城」之稱,「長沙」之名始於西周,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古井自然遍及各個角落。在長沙小有名氣的如四眼井、太傅井、白鶴泉等,但久負盛名的依舊要數白沙井。
關於白沙井的由來有個傳說。傳說很久以前,這里並沒有山,也沒有井,那時,當地的人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後來,不知道從哪裡飛來一條黑龍,落到塘里,成天在裡面滾呀、翻呀,把一口塘水攪提象鍋泥漿,人、畜喝了常常鬧病,有天早晨,一位老農下地勞動,路過水塘,見塘邊躺著一隻緊閉雙眼的丹頂白鶴,老農想,這只白鶴一定是喝了塘里的水,中毒了,便連忙把它捧回家,采些草葯熬好湯,一匙一匙地喂進它的嘴裡,不一會,白鶴蘇醒過來,對著農夫點點頭,然後展展翅膀圍著老農轉了一圈後飛走了。過幾天後從外鄉來了一位叫白沙的姑娘在那裡開起了一個面鋪,黑龍聽說有漂亮姑娘開面鋪於是便變成一黑臉男子去店裡吃面,殊不知面條到了黑龍肚後卻變成了鐵鏈,就這樣黑龍給白沙姑娘牽住了肚腸,接著白沙姑娘把筷子穿過鏈環,往地上一插,變成一根粗長的鐵棒,鎖住了黑龍,這時,一隻耀眼的丹頂鶴騰空而起,接著一座小山從天而降壓住了盤蜷掙扎著的黑龍身上,白鶴飛下來勒令黑龍吐清水,於是小山角下便出現了一口水井,不斷湧出清水,人們便把這井水叫為白沙井。
鴛鴦古井長沙城北的幸福橋西側,它與白沙古井分處市區的南北兩端,遙遙
相對。井有兩個較大的泉眼,伊如一對佳偶,故稱鴛鴦井。該井的水四時不涸,
非常明凈。相傳,古時用這里的水洗胭脂,顏色特別鮮艷。又傳取該井水盛在碗
內,碗中有一對鴛鴦戲水,人們一旦伸手抓之,頃刻不見。因為有這么一些富有
神奇和感情色彩的傳說,鴛鴦井與幸福橋就緊緊聯在一起為人們所熟悉。現井用
花崗石砌築,建有護欄,石刻「鴛鴦古井」四字。

8. 長沙歷史上有多少次戰爭結果如何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
曾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進行過三次
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
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一次會
戰 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
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
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
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
役。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
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
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
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
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
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
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
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
第6、第 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
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
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
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
大隊,炮兵26 個大隊,總兵力達12
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
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
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
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
長沙進犯。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國
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
的三次會戰。①第一次長沙會戰。日
軍侵佔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
其佔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
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 ,
日軍調集10萬人 ,分路進占湘北嶽
陽東南地區、鄂南通城地區、贛北奉
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
官薛岳指揮16個師約20萬人,將進占
贛北鄂南之日軍阻於獻鍾、修水地
區。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
的日軍,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
之補給困難,被迫北撤,恢復戰前態
勢。②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
月初,日軍調集約12萬人 ,進占岳
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
力於湘北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
岳指揮17萬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采
取逐次阻擊 ,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
兩岸地區予以圍殲的方針 ,將突入長
沙市區和進至株洲之敵全部殲滅並乘
勝反擊。日軍被迫北撤 ,退回新牆河
以北地區。③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
年12月中旬,日軍調集約10萬人的兵
力,分兵兩路進攻長沙 。薛岳指揮
13個師,約17萬人兵力,組織防禦。
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 ,撤至新牆
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日軍也被
擊退。會戰結束。
熱心網友 2013-6-25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
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
會戰)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
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
勢。
從8月開始,日軍第11集團軍便
調兵遣將,集中了步兵10萬,陸軍航
空兵團約100架飛機及海軍一部的強
大兵力,企圖集中打擊第9戰區主
力,並在政略上實施日本政府以打誘
降的計劃,企圖挫敗國民黨軍的抗日
意志導致國民政府屈服,從軍事上配
合推出汪偽政權。
但長沙地區的地勢卻不利防禦作
戰,北部平坦無險可守。為此,總結
了抗戰以來會戰失敗的經驗教訓,改
變以前層層設防,逐次防線地與日軍
進行陣地防禦戰的呆板挨打戰術,轉
為只以部分部隊堅守正面既設陣地,
逐次予敵消耗,主動轉移至敵之側
翼,繼之以伏擊、側擊、尾擊等各種
手段逐次消耗敵兵力,待敵進入預定
決戰區域,集中使用絕對優勢兵力,
將敵一舉圍殲。這成為此後幾次長沙
會戰一成不變的戰略指導思想。同
時,認真吸取南昌會戰教訓,特別注
意破壞一切可資日軍利用的道路,包
括鐵路、公路甚至鄉間小路,使日軍
機械化部隊和重炮兵行動困難。
9月14日,會戰開始。日軍採取
其傳統的「分進合擊,正面突破、兩
翼包抄」的戰術,分別從贛西、鄂
南、湘北三個方向會攻長沙,湘北為
主力。在會戰中,鑒於長沙的極端重
要性,進行了戰役動員,中國官兵表
現出了空前高漲的抗日意志,與日軍
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斗。在中國軍隊
的頑強打擊下,10月1日,日軍放棄
攻勢被迫退卻。10月15日後,逐步恢
復原陣地。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
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
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
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
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
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
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
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
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
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
受影響。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余
人。
第二次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第9戰區仍
與日軍隔新牆河對峙於湘北地區。
1941年後,日軍醞釀發動第二次進
攻。但因蘇德戰爭爆發,日軍積極准
備對英美開戰,無力投入更多機動兵
力,被迫縮小規模,僅將目的定為予
9戰區中國軍隊一次重大打擊。
第9戰區總結第一次會戰經驗制
定了反擊作戰計劃。9月,日軍發動
進攻,強渡新牆河。由於9戰區出現
指揮失誤,下達作戰命令的無線電報
竟被日軍竊收並破譯,使中國軍隊陷
入極大被動,雖多處與敵激戰,但遭
遇失敗。月底,日軍攻入長沙。但
是,由於日軍大本營正在積極准備發
動太平洋戰爭,「要求作戰盡快結
束」,同時日軍經連日作戰,糧彈損
耗很大,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
決定10月1日開始撤退。中國軍隊隨
即展開追擊作戰。10月5日,日軍退
回新牆河北岸,中國軍隊恢復原陣
地。
第二次長沙會戰歷時33天,日軍傷亡
4.8萬餘人,被擊落飛機3架,擊沉
汽艇7艘,進攻失利,攻佔長沙的計
劃宣告破產。
第三次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起太平洋
戰爭後,日軍中國派遣軍駐廣州軍進
攻香港,日軍駐武漢之集團軍決定再
次發動對長江以南中國軍隊的進攻,
從而牽制中國軍隊轉用廣東方向,阻
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為
此,武漢日軍再次進攻長沙。1941年
12月23日,日軍強渡新牆河,會戰開
始。
這次會戰,中國軍隊一改被動局
面,取得戰役勝利。中國在前兩次長
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展
開防禦作戰。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
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
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
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
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
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
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
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日軍彈葯將盡
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
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
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
擊作戰,窮追不舍,在多處予敵重大
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
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
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掌握了戰役
主動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
全面勝利。
此役從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
月15日,歷時23天,共斃傷日軍5萬
以上。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
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
強烈的國際反響。
第四次長沙會戰為抗日戰爭末期的大
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長沙一帶,起
始時間為1944年5月。攻擊的日軍人
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
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
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7日中國軍
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

9. 長沙戰爭歷史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一次會戰 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 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 個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①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侵佔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佔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 ,日軍調集10萬人 ,分路進占湘北嶽陽東南地區、鄂南通城地區、贛北奉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師約20萬人,將進占贛北鄂南之日軍阻於獻鍾、修水地區。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的日軍,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之補給困難,被迫北撤,恢復戰前態勢。②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調集約12萬人 ,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7萬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採取逐次阻擊 ,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兩岸地區予以圍殲的方針 ,將突入長沙市區和進至株洲之敵全部殲滅並乘勝反擊。日軍被迫北撤 ,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③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中旬,日軍調集約10萬人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長沙 。薛岳指揮13個師,約17萬人兵力,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 ,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日軍也被擊退。會戰結束。

10. 中國近代史 長沙

長沙近代史:

民國元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民國二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長沙府直轄地改為長沙縣。民國三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民國十九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

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民國二十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民國二十二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8月11日,市縣分治,析長沙縣城區設長沙市,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民國二十三年4月29日,劃長沙市為4個區。

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到60戶為一甲。民國二十七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長沙為湖南省省會。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1953年1月,設水上區。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

同年撤水上區。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10)歷史上長沙經歷過什麼擴展閱讀:

2017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5241元,增長8.4%;人均經營凈收入6782元,增長5.5%。

人均轉移凈收入8343元,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645元,增長8.9%。在城鎮居民消費分類中,食品煙酒人均消費8549元,增長7.7%。

衣著人均消費2173元,增長0.4%;居住人均消費6947元,增長8.9%;生活用品及服務人均消費2810元,增長10.6%。

交通通信人均消費4813元,增長7.0%;教育文化娛樂人均消費6378元,增長11.1%。醫療保健人均消費2266元,增長14.2%。

其他用品和服務人均消費708元,增長22.6%。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55.1輛。計算機91.4台,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84.9台。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45.5平方米。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長沙經歷過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