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襄陽為什麼號稱華夏第一城池,郭靖拚死守護的襄陽如今是什麼模樣
首先,城池的意思就是城牆和護城河。所以號稱「華夏第一城池」是因為襄陽城修築的城牆總長為7322米,護城河最寬處高達250米,並且在歷史上襄陽城的城牆和護城河是最長,最寬的。而現在的襄陽雖然依然保留著這座古城,但是古城的外圍已經完全改變,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
這座城池正在向國際大都會邁進,並不斷帶來新驚喜,2017年數據顯示,襄陽GDP突破4000億。說明襄陽的發展一直都在持續進步,也希望襄陽的文化一直都被後人們所牢記,未來變得更好,我們大家更應該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保護古代歷史所流傳下來的文化。
② 為什麼說襄陽城是華夏第一城池,這個地方有何特別之處
襄陽就是現在湖北的襄陽城。這里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有著很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除此之外這里風光旖旎,景色宜人,非常適合人類的居住。襄陽城之所以被號稱華夏第一城池是因為這里的防禦工事非常的堅固。襄陽城的城牆和護城河是最長,最寬的,即使是敵人來了,千軍萬馬也很難越過這道護城河,進入襄陽城。這樣的防禦工事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不是內部出了問題。很少人能夠攻破這座城池。
襄陽城到現在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的歷史,有著非常有悠久歷史文化。現在也發展成一個旅遊城市,這里有著天然的旅遊資源,能夠發展當地特色的旅遊業,形成全套的旅遊產業鏈。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到襄陽城遊玩,如今襄陽的發展也是蒸蒸日上, 襄陽的發展一直都在持續進步。
③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的襄陽,地理位置有多麼重要
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也就是襄水的北面(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為陰,此處的襄水並不是指漢江),所以取名襄陽。
襄陽更名之前稱之為襄樊,是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歷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
襄陽古城總長為7322米,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古城護城河最寬處約250米,平均寬度180米,為亞洲最寬的護城河。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護城河是襄陽城池的組成部分,漢朝時期築城取土形成高牆,東、南、西三面環城。宋代在城河西南處開渠與襄水相通,並在今陵園路旁響水洞處築閘,以調節護城河水位,又在長門處建閘泄水。
臨漢門,夫人城,昭明台,荊州古治遺址,仲宣樓,拱宸門,長門......古城裡的古建築有很多,關於它的故事也有很多,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關羽水淹七軍、金庸先生筆下郭大俠抗擊蒙古都發生在這里。感受古城文化魅力,讓我們一起暢游襄陽吧。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互聯網創新平台!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④ 為什麼說襄陽城,是華夏第一城池
看待襄陽城的重要性,一定要從中國之地的整體性、華夏歷史的發展史、戰爭發展的戰略性來看待,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來看待。
從中國地理上看,華夏大地被兩條最重要的河流自西向東流經,這就是黃河與長江,所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也是華夏先民最早的活動之地,而襄陽城所在地差不多就是華夏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界線,也可以理解為南北分界線所在地。
既然是分界線,就一定是南北交流的重要位置,從西周當時的都城鎬京(今西安西北)一直到最東邊的大海,你會發現襄陽這個地方是北方南下最好的位置,沒有之一。
在西邊,從關中平原南下,只有跨越八百里的秦川才能南下到達漢中,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徒步穿越也是非常困難的,更不用說大規模的民間交流和軍事入侵了。
為什麼說襄陽城是古代軍事重鎮,華夏第一城池呢?就是因為襄陽在多方面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具備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襄陽的重要性體現在:
1、地理位置上的獨特性,襄陽處於山間的平地,就像個峽谷一樣,可以方便讓騎兵和步兵通行。
2、處於南北交匯的分界線,是北方政權南征最方便的路線,沒有之一,因為西邊的崇山峻嶺和東邊的水網密布,從襄陽走最方便,多次南北政權的大規模交戰就發生在襄陽。
3、離古代華夏中心城池距離較近的原因,襄陽離古代華夏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洛陽長長安都比較近,同時襄陽率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荊州和夷陵也較近。
所以襄陽城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古代軍事重鎮、華夏第一城池。
⑤ 襄陽為什麼是千古帝鄉,這是最全的說法
襄陽為什麼是千古帝鄉?因為歷史上從襄陽這片土地上走出去不下於20餘位帝王。其中,既有本土皇帝,也有外籍龍興於襄陽的皇帝;既有開國皇帝,也有繼位皇帝;既有帝後龍種,也有草莽皇帝。
生於襄陽的本土皇帝——劉玄與劉秀
西漢自武帝實行「推恩令」等削藩措施後,被分封的宗親封國越分越小,地位越來越低,到西漢後期,很多劉氏宗親已淪為普通百姓。劉玄、劉秀就是衰落於南陽郡蔡陽縣舂陵(今湖北棗陽吳店)的西漢皇族後裔。劉玄是劉秀的族兄,兄弟2人先後崛起並成為皇帝,是長期以來襄陽人津津樂道的「二帝」,也是此次襄陽稱「帝鄉」的重要支撐。
更始帝劉玄是位曇花一現的皇帝,西漢末年出生於南陽郡舂陵(今湖北棗陽吳店)。王莽篡政後,天下紛紛起兵征討,新莽地皇3年(公元22年),平林(今湖北棗陽南)人陳牧領導千餘人起義,號平林兵。正在這里避難的劉玄參加了平林軍,為安集掾。後平林軍與綠林軍合並,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兩年後的更始3年,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更始政權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不久,被赤眉軍所殺。劉玄憑借其劉氏皇室宗親的身份和號召力,被擁立為帝,在推翻王莽政權,恢復漢室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其資質平庸,生性懦弱,即位後被權臣左右,又貪戀酒色,荒淫無道,最終成為一個曇花一現的短命皇帝。
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也是毛澤東主席極為推崇的封建帝王。劉秀是更始帝劉玄的族弟,出生於南陽郡舂陵(今湖北棗陽吳店)的白水村。新莽末年,在各地紛紛起義的浪潮中,劉秀利用人心「思漢」,連年災荒,乘勢在家鄉起兵,稱為舂陵軍。舂陵軍起初力量比較弱小,影響力也有限。在昆陽之戰中,劉秀身先士卒,親帥精幹援軍搗敵要害,大破王莽40萬軍,為漢軍進軍洛陽、長安,推翻新莽政權創造了條件,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劉秀一戰成名,後在更始帝劉玄麾下東征西討,屢建奇功。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12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20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33年,勵精圖治,大興儒學,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劉秀病逝,享年62歲,謚號光武皇帝。毛澤東很少稱贊古代帝王,而對劉秀評價頗高。稱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還說:「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
龍興於襄陽的外地皇帝——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字玄德,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論輩分是漢獻帝劉協的族叔,被獻帝呼為皇叔,是第一位龍興於襄陽的外地皇帝。
188年,劉備與關羽、張飛等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地方武裝,加入東漢王朝撲滅黃巾起義軍的戰爭,史載其「數有戰功」、「有武勇」。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劉備集團的力量相對較弱,又無穩定的根據地,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境地,曾分別寄居於大軍閥曹操、袁紹、陶謙之下。201年,劉備自汝南到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先後屯兵於新野和樊城。劉表與劉備同為漢室宗親,起初待劉備甚厚,因見其胸懷大志,擔心對自己有威脅,便暗加防範。後來因勸阻劉表廢長立幼,劉備又遭到劉表後妻蔡夫人及蔡氏家族的嫉恨,欲借在襄陽城內宴請之機加害之。劉備得訊逃出襄陽,馬躍檀溪後直奔南漳,得遇高士司馬徽,向其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後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為軍師,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占荊州、聯孫吳、退曹兵、入四川。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或蜀,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謚號昭烈帝。
劉備雖稱帝於成都,其帝業的根基卻在襄陽。一是其在襄陽積蓄了力量。縱觀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壯志難酬。南下襄陽投劉表前後8年時間,不僅得到喘息之機,在屯新野和樊城期間還擴充軍隊,操練兵馬,為後來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二是就地取材,招攬了一大批襄陽本土人才,最著名的當屬諸葛亮與龐統,還有徐庶、向郎、楊儀以及馬氏兄弟等,為其創立帝業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贏得了更大的名聲。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侵,而此時劉表病故,表次子劉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劉備屯兵於樊城,料難以抵敵,於是退守江南,在經過襄陽城下時,顧念同宗之情,拒絕了諸葛亮奪取襄陽的建議,攜難民敗走當陽。雖甚為狼狽,其仁德之名卻迅速傳頌,為後來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人氣。史籍中記載的馬躍檀溪、水鏡晤談、三顧茅廬,不僅說明了劉備與襄陽的聯系,更證明了劉備的帝業是在襄陽所奠定。
以雍州刺史起家的皇帝——南朝四帝
東晉時,北方被外族佔領,該地區流民、漢族世家和地方官吏大量湧入襄陽一帶,為便於管理,朝廷將雍州僑置於襄陽。南朝猶沿襲,宋元嘉26年(449年),改雍州為實土州,劃出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南朝時期前後有四位皇帝曾經擔任過雍州刺史,他們是宋孝武帝劉駿、梁武帝蕭衍、梁簡文帝蕭綱、西梁宣帝蕭詧。這4位皇帝均在襄陽建立根基,從襄陽起家,當時襄陽地位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是從襄陽起家的「南朝四帝」中最早的一個。他是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宋的第五任皇帝,是一位長於騎射,精於詩文,以好色著稱的風流皇帝。435年,劉駿年僅6歲便受封武陵王,16歲時任雍州刺史,是東晉偏安江東後南朝第一位出鎮襄陽的皇室子弟,4年後調任他職。453年,太子劉劭弒帝,劉駿率軍討伐,很快便擊潰劉劭的勢力,奪取了皇位。年號「孝建」、「大明」。劉駿在位11年,於公元464年病逝,享年35歲,謚號孝武帝。劉駿在位早期針對前朝弊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後期昏聵,以殘暴、好賭、好酒和淫亂著稱,是歷史上有名的好色皇帝。史載其天性好色,臨幸不避戚誼,並有與母後路惠男亂倫之惡名。
「南朝四帝」中名聲最著、成就最高的是梁武帝蕭衍,為南蘭陵郡武進(今江蘇常州西北)人,464年出生,是南朝時期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在位達48年,列南朝皇帝之首,在古代皇帝中也名列前茅。蕭衍為漢朝相國蕭何的後裔,原是南齊之臣。487年,北魏軍進犯雍州,蕭衍奉命馳援。於次年3月在鄧城激戰失利,率軍退守樊城。489年,被朝廷任命為雍州刺史,鎮守襄陽。蕭衍素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在襄陽期間招兵買馬,訓練士卒。後以襄陽童謠《白銅鞮》「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為天命,製造代齊的輿論,從襄陽起兵反齊,一舉攻佔齊都建康。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不僅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史書稱其「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在位前期頗有政績,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勤於政務,廣泛納諫,重視人才的選拔,並且十分節儉。史載其「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但其猜忌功臣,重用宗親,後來又篤信佛教,幾次入寺為僧,並精心研究佛學,以致少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餓死於台城,享年86歲。蕭衍是歷史上僅次於清乾隆名列第二的長壽皇帝,謚為武帝。
梁簡文帝蕭綱(503―551年),是一位從襄陽走出,且具有襄陽血脈,文學成就大於政治成就的皇帝。他是昭明太子蕭統一母同胞之弟,他們的母親丁令光是蕭衍在雍州刺史任上娶的襄陽女子。丁令光因在妻妾中第一個為蕭衍生子,很受寵愛,後被冊封為貴嬪。從這個意義上講,蕭綱起碼可算半個襄陽人。昭明太子蕭統出生於襄陽,因早亡未及登基,蕭綱在中大通3年(531年)被立為太子。
蕭綱與其兄蕭統一樣,都有極高的文學天賦和文學成就,他所創造的以宮體詩為核心的宮體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蕭綱自幼愛好文學,因為特殊的身份,以他的幕僚為主,圍繞他形成了一個主張鮮明的文學集團。此外,他還精通玄學、醫道,對雜藝、陰陽五行兩方面也有較多興趣。自普通2年至中大通2年共10年的時間內,蕭綱先後出任南徐州刺史、雍州刺史、揚州刺史。其中,任雍州刺史7年,為時最久,此階段是蕭綱文學集團最活躍的時期。相比文學成就,蕭綱的治績平平,乏善可陳。太清3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2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謚號簡文帝。
西梁(後梁)宣帝蕭詧(519―562年),與蕭統一樣也是半個襄陽人,他是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之第三子。蕭詧既是南朝梁的末代皇帝,也是西梁(後梁)的開國皇帝。其生於519年,於531年被封為岳陽郡王並被任命為東揚州刺史,鎮守會稽。546年改任雍州刺史,一直鎮守襄陽。「侯景之亂」中,侯景立蕭綱為帝後廢帝自立。時梁武帝七子蕭繹鎮守江陵,派軍擊敗侯景,攻破建康。蕭繹在江陵自立為帝,是為梁元帝。554年,西魏攻下江陵,殺梁元帝,立蕭詧為帝。555年,西魏改梁為西魏控制的藩屬國,年號大定,史稱西梁、後梁,以蕭詧為西梁開國皇帝,除江陵附近八百里之地外,將襄陽等地皆並入西魏,並將江陵一帶的人民財產擄掠一空。蕭詧借西魏之力登上樑朝帝位,本想重振祖業,無奈成為西魏的傀儡。562年,於即位8年後在抑鬱中病故,謚號宣帝。
自襄陽打出去的草莽皇帝——李自成、張獻忠
古代與襄陽有直接關系的還有兩位草莽皇帝,他們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與張獻忠。
襄陽歷史上曾有一次稱「京」的經歷,就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傑作。李自成(1606年—1645年),陝西米脂人,自幼家貧為僧,後充當陝北驛卒。崇禎元年(1628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不久參與發動兵變和農民起義,輾轉投奔到其舅父「闖王」高迎祥麾下,稱「闖將」。高迎祥兵敗被殺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成為明末起義領袖之一。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1643年李自成攻取襄陽,建立新順政權,定都襄陽,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後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同年4月,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關,夾擊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回北京,匆匆稱帝,於次日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敵軍。1645年5月,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地主武裝襲擊而死。
李自成與劉備、蕭衍等一樣,也不是襄陽人。其兩度在襄陽活動,加起來時間不過一年左右。但襄陽對他,他對襄陽,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建立新順政權之前,李自成雖稱為「闖王」,卻不過是一支義軍的頭領。而在襄陽所稱的新順王,則是一個新興政權的首領。新順王與歷代王朝所封的藩王有本質區別,藩王的封地不能稱「京」,李自成將襄陽改為「襄京」,整修宮殿,設置內閣六府,任命官員,還舉行了一次科舉考試,等於公開向世人宣示,新順王是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帝王。更重要的是,李自成在佔領襄陽後迅速掃平了周邊府縣,站穩了腳跟,制定了先取關中,次取山西,再向京師的正確戰略,並依據這一戰略定鼎西安,攻佔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在毛澤東主席的眼中,李自成既是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一個負面典型。當年毛澤東率中共領導機關進北京時,就強調共產黨人不走李自成的老路,告誡全黨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驕奢淫逸,狂妄自大。盡管襄陽城在古代的地位一直很高,可稱「京」則只有一次。李自成後來在北京稱帝雖十分短暫,但其帝業的根基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在襄陽。
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西皇帝張獻忠(1606年—1647年),是陝西省定邊縣人,初從軍籍,擔任過捕快、下級軍吏,後因犯法被免。1630年,在米脂追隨王嘉胤起事,自號八大王。後改投高迎祥,為結盟的13路義軍之一。張獻忠作戰勇敢,足智多謀,「臨戰輒先登,於是眾服其勇」。但史籍中對其貶損甚多,言其殺人成性,並有屠蜀之說。《明史》為清廷所編,難免言過其實,可過多殺戮事出有因。例如,張獻忠攻陷鳳陽後,不僅搗毀了明皇陵和朱元璋曾出家的皇覺寺,還挖掘了其祖墳。所攻陷的襄陽、武昌、重慶、成都等處的明朝藩王,基本上都被滿門抄斬。《襄陽府志》也記載了張獻忠破襄陽後,不僅誅殺了襄王朱翊銘,焚毀了襄陽王府,還毀掉了古城頭所有的城樓和垛口,是襄陽城牆自修復以來毀壞最嚴重的一次。
張獻忠幾度轉戰襄陽,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1637年秋,張獻忠從河南向襄陽進攻之時,遭明軍左良玉等瘋狂剿殺,遭受重大損失。為保存實力,次年4月偽受朝廷招安,授副將,獲撥半年軍餉,駐扎谷城王家河,易名太平鎮,以示休兵。其間,延請谷城舉人王秉貞為謀主,諸生徐以顯、潘獨螯等為重要謀士,集草屯糧,打造軍器,訓練士卒,擴軍十萬,並與李自成在谷城「雙雄」密會,約定東山再起。1639年6月,張獻忠在谷城重舉反明大旗,羅汝才、李自成相繼聯動,農民起義重新進入高潮。1641年,張獻忠再次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襄陽守兵數千,軍資山積,盡為賊有」,「發銀五十萬以脤飢民」。1643年占武昌,稱大西王。1644年攻克成都,登基稱大西皇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明朝滅亡後,清軍南下圍剿,張獻忠引兵拒戰,於1647年1月在西充縣鳳凰山中箭而死。張獻忠稱帝雖時間短暫,但其帝業也有襄陽的孕育之功。
與周天子相頡頏[xié háng]的「楚天子」
襄陽是楚國的發祥地,楚國歷時800多年,在襄陽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階段。西周初成王封熊繹子爵,「辟在荊山」(今保康、南漳一帶),熊繹帶領楚國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疆拓土,發憤圖強。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第二個重要階段是定都鄢郢時期。楚國都城不斷轉徙,有的甚至來回多次重復居住,其地主要在以宜城平原為中心的地域范圍內。據出土的戰國竹簡《楚居》記載,楚國都襄陽有兩處,一是鄢郢(今宜城鄭集),一是鄀郢(今宜城東南),此記載也被楚皇城的考古發現所印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貲遷都鄢郢,公元前504年楚昭王遷離鄢郢,歷時186年。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從楚文王到楚昭王共計12代楚王。而定都鄀郢時期具體時間多久,經歷了幾代楚王,目前尚未找到具體的記載。楚立國800多年,君主46代,其中26代稱王,在襄陽所產生的楚王至少有12位以上
周朝以前尚無皇帝稱謂,最高統治者稱為王。諸侯國君起初以封爵相稱,如鄭伯、楚子。後統稱為公,如齊桓公、晉文公。周朝管轄的諸侯國一律向周天子稱臣,唯楚國有所不同。熊繹雖受封於周天子,但當時的楚國屬於蠻夷之地,不在中原之列,故楚名為諸侯國,實為「化外之邦」的藩屬國。西周初年,周昭王就曾經三次興兵伐楚,但兩次殘敗。其中昭王16年(公元前997年)第三次伐楚,更是中了楚人的膠舟之計,周昭王也溺斃於漢水之中。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後來楚莊王曾勒兵洛陽城郊,公然向周王問鼎。這些,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是不可想像的,充分說明了楚國不同於其他諸侯國。西周夷王之時(公元前913年前後),楚國就曾經一度稱王。公元前704年,熊通再次自立為王,即楚武王,完全脫離了周朝的管轄,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熊通、熊渠等楚王都曾公開宣稱「我蠻夷也」。武王之子楚文王「始都郢」(今宜城鄭集)後,在此歷12代楚王。直到公元前369年,眾諸侯中始有魏惠王稱王,此時距楚國熊通稱王晚了335年。與周天子並立的楚王實際上就是楚國的天子,等同於後世的皇帝。楚國本來就發祥於我市的荊山山脈,後世楚王均屬荊山先民的子孫,尤其是居鄢的楚文王及之後的12代楚王,都是實實在在的本土帝王。
⑥ 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的襄陽,它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
金庸的小說受到人們的喜愛,幾乎每一位年輕人都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而射鵰英雄傳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其中最後的一幕,襄陽保衛便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襄陽的重要地位,而如今襄陽的發展在湖北省內還是比較不錯,但是在全國范圍並不多麼出名。襄陽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要從古代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方面來對它進行一個評價。
華夏第一城池襄陽,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它的軍事和地理因素上,雖然現在經濟發展並不是十分的迅猛,但是它的地理位置確實十分的好,幾乎前往各個地方的轉車都可以從襄陽走,看得出它的交通便利。而在古代交通便利的地方,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襄陽城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前去觀看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襄陽古城在訴說著這一切。
⑦ 為何襄陽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到底有何戰略價值
襄陽作為一座歷史古城,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它作為中國版圖中的中心地段,北可直驅中原,南可直下江南,西進可抵西川,東進可直抵江蘇。可以說,襄陽的位置是天下之腹,進攻之天然勝地,所以不管在哪個朝代,兵家都把襄陽作為兵家必爭之地。
第一點,襄陽地理位置優越,襄陽作為中國版圖中的中心地段。在三國時期發揮著尤其重要的作用,它北可進攻曹操,南下可直取東吳,西進又可抵到西川,所以說襄陽的位置是十分優越的,作為三國這樣大亂的年代,得到這樣一個天下之腹,它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把襄陽作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總的來說,襄陽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能為一方諸侯提供良好的戰略地位和物質材料,還能夠為一方諸侯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術。
⑧ 襄陽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在歷史上他又是怎樣的呢
襄陽是湖北省的門戶,也是從中原進軍長江中下游平原最重要的軍事要地之一。
湖北的西面是三峽地區的崇山峻嶺,東面南北側是丘陵山地,由長江作為通道到江西湖口納入贛江水系後,算成為長江下游。
從歷史來看,宋朝開始,襄陽就歸湖北管轄,襄陽在湖北歷史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解放初期,鄖陽(現在的十堰市),隨縣(現在的隨州)都屬於襄陽公署管轄。襄陽在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時,設為襄京,管全國。還有前面說道,劉表把荊州治所設在襄陽時,管轄的范圍也大。
當時,荊州治所就在現在的襄陽小北門荊州街,大家可以到那裡領略當時襄陽大都市的風采。經濟發展方面,襄陽一直位列湖北前茅。在湖北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⑨ 襄陽為何在古代的軍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自古以來,襄陽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說到襄陽人們總能想到軍事要塞,襄陽地理位置優越,乃是古代軍事重地。自古以來一個地方想要成為軍事重地,那麼必然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何謂優越的地理位置呢?月的地理位置包括地形、河流、物產,風土人情等。古代南北戰爭,北方人要想到達南方必然要通過河流坐船而去,但是如果在戰爭期間,在敵人的地盤進行水運的話目標過大,而且效率十分低下,所以控制一方水道便是古代兵家常事,那麼為什麼把襄陽地區稱為古代的軍事要地呢?
三、地理位置優越如果你打開地圖,你就會發現襄陽地區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襄陽地區正好處於南北方的界限上,這里物產富饒,而且境內有漢江,易守難攻的地勢使得襄陽成為古代軍事戰略要地。
襄陽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軍事要地,襄陽地區境內有漢江,而且這里物產豐饒,人民朴實,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道,也成為了南北方戰爭的中心地帶,到如今還保留著其特有的文化。
⑩ 三線小城「襄陽」為何敢稱「華夏第一城池」
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游有一段江水受山勢所阻,形成“U”型河道,經江漢,入長江。
襄陽坐落這段漢江南岸1.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位置特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
這座三線城市,有什麼底氣能夠如此顯擺呢?
清朝名士王萬芳在《襄陽府志》評價:
“襄陽為楚北大郡……代為重鎮,故典午之東遷,趙宋之南渡,忠義之士,力爭上游,必以襄陽為扼要;晉之平吳,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陽,為建瓴之勢。”
足見襄陽貫穿於古代戰爭史之中。“ 大率襄之為地,一統,則小丑跳梁者易以平;分裂,則重鎮屹立者難與爭。”
綜上所述,襄陽稱作“華夏第一城池”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