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著名改革很多請列舉古代近代各兩例有什麼啟示
在日本歷史上有兩大改革,直接改變日本的國運,一個是大化改新和一個明治維新。大化改新是學習盛唐時期的改革,日本政權邁出封建化和集權化的關鍵改革;明治維新則使日本逐步擺脫半殖民地的狀態,走上資本主義的自強之路,學習的是西方的改革,不同於同時期的清朝改良性質的洋務運動。在近代日本國力逐漸強於中國,脫亞入歐,不在學習和借鑒中國。
(一)大化改新:645年6月,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一事件又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革除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布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明治維新: 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三)對中國的啟示:日本的改革是改變國運的根本性變革,對中國來說改革也具有同樣的意義。改革是改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相適應、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制度、體制性的內容。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要求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⑵ 改革開放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對於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十七大報告把這一歷史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全面、准確、深刻、權威。 必須始終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中國國情問題歷來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建國後的前29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嚴重失誤,歸根到底都是由於脫離了中國的國情;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上和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歸根到底都是由於符合了中國的國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是我們推進改革、擴大開放、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只有立足於此,我們才能避免「左」、右兩方面錯誤傾向對改革開放的干擾,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不迷失方向。 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 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以思想大解放促進生產力大發展的歷程。正是通過解放思想,我們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堅持解放思想,要立足於我國的國情,把我們的思想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堅持解放思想,要落實和體現到解放生產力上,必須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展開,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來進行。當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破除一切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體制和做法,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形態,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改革開放的歷史表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到坎坷和曲折。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 改革開放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推進這個工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當代中國,這個領導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在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只有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還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重要的,還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到改革開放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開放成果由人民共享,繼續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開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來的無窮智慧,奪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發展的新成就。 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回顧30年的歷程,在改革開放的每個重要歷史關頭,我們黨都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新理論,指導新實踐。這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經驗。黨的十七大對此作了科學總結,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才能真正做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
⑶ 縱觀歷史上的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麼啟示
1.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中央對地方實行有效的管理,有利於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2.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穩步推進 3.根據國情而定,時事求是,改革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各種矛盾,特別是要不斷改善民生,實現惠民目標 必修二的內容
⑷ 古代史上三次重要改革啟示
我國古代的三次重要改革的名稱,內容和影響
1.商殃變法:
內容:(1)廢井田、開阡陌; (2)重農抑商,獎勵軍功; (3)建立縣制
性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變革.
作用:使秦國變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通過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秦國得以確立.
2.王安石變法
目的:富國強兵,改變貧弱局面
內容: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稅法 ④農田水利法 ⑤將兵法 ⑥保甲法.
作用:使生產發展,國庫充實,軍力增強,起了一定程度的富國起了富國強兵作用.
失敗原因:大官僚大地主的激烈反對;宋神宗的動搖;內部的分裂.
3.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魏統一北方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原因:加強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
內容:(1)遷都洛陽,(2)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與漢通婚、採用漢族官制和律法治理國家.
意義:通過改革,鮮卑族與漢族迅速融為一體,北方民族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共同啟示:1,正確的改革能促進國家發展進步;2,改革很可能會面對巨大阻力,會付出巨大犧牲;3,改革需要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⑸ 歷史上重大改革給人們的啟示800字
什麼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稱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舊政」,或者叫做「變法亂常」。古書上是這樣來解釋改革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除舊布新,打破常規。它意味著對原有的權力配置、利益關系、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新的調整。
改革往往會引發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及時化解這些新出現的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就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實現長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要善於以「小變」來求得「大變」。
古往今來,無數歷史事實都證明,改革、發展和穩定這三者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我們只有找到這三者結合的結合點,穩妥地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體上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激化情況下發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必然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危機加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來調整社會生產關系就成為克服社會發展障礙的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勝枚舉的改革和變法,但影響比較大的改革有十幾次,研究這些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改革,它的發生條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運用得當是很有價值的,無論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
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幾種不同類型的改革。一是變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動型改革。我們就分三講,對三種類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變革型改革
下面,我們先講第一種類型的改革,即變革型改革。所謂變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會形態轉變時期,為了用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而進行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變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們將這一類改革按照它的時間和性質分成三種情況。
(一)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
第一種情況,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春秋時代,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由於牛耕和鐵器的發展,逐步地推廣,荒地開墾日益增多,私田急劇地增加,建立在集體勞動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顯現出來,出現了公田不治,公田沒有人去耕種這樣一種現象。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田裡不鬻」,即原來規定的田地不可以買賣的格局就被打破了。當時奴隸主之間爭奪土地的斗爭就層出不窮。上至天子,下至大夫,還有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都在競相的購買土地。
與此相適應的是階級關系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部分奴隸主轉化為封建的地主,獲得小塊土地私有權的奴隸和平民也轉化為個體的農民,由此封建依附關系和租佃關系就產生並發展起來了,而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地尖銳。
當時針對腐朽的奴隸制這樣一種關系,而且針對奴隸主殘暴統治的奴隸起義和平民暴動是此起彼伏,還有工匠斗爭和國人暴動越來越高漲,再有的是「私家」(指當時的大夫)對於「公室」(諸侯國君)之間的斗爭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興地主階級向奴隸主貴族展開了奪權斗爭,比較有名的是田氏代齊,還有三家分晉這些都相繼出現。被稱為「戰國七雄」的各國國君為了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宗族滅亡、社稷瓦解的這樣的厄運,因而他們都紛紛地變法圖強,進行了政治與經濟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這樣幾個,如由齊國的「管仲改革」、鄭國的「子產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相繼經過了60、70年的時間。在這些變法當中最有名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我們今天來看各國變法的性質是由於舊奴隸制度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集結所以造成了各國的變法,所以在各國的變法中封建化就逐漸地實現,所以我們可以給它定性為「它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各國變法的結果就使奴隸主貴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基本上被廢除,由奴隸制引發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就逐漸地得到了化解,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社會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中國歷史由此邁入了蓬勃發展的封建時代。
下面,我們就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例,來介紹一下改革的內容和措施。春秋時期,秦穆公當政時期的秦國曾經是一個西方的大國,但在秦穆公以後,由於幾代當政者不求進取,所以使得秦國國勢日下,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已經衰落得各國都看不起秦國,不與它會盟這樣一個地步。到了戰國中期以後,秦獻公繼位,奮起圖強,著手進行改革,來挽救秦國衰退的趨勢。秦獻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國的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有所恢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來富強秦國。
秦獻公死了以後,當時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雖然年輕,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於來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他在上台以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書》上記載它是「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用此來籠絡人心,安定內政。同時他還下令求賢,他明確地宣布說:賓客群臣,有才華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計,使秦國富強的話,我將要給他很高的官職與他來分享這個國土。所以,這就提出了很優惠的條件來爭取各國的賢才到秦國來,商鞅正是看了秦國招賢的命令以後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他原來名字叫公孫鞅,是魏國陳,原來叫魏鞅,後來他因為帶兵打敗了魏軍,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這個地方,一共有15個億,所以人們就稱他為商鞅。他從小就喜歡「刑名之學」,抱負宏大,嚮往著李悝、吳起的改革事業。
商鞅進入秦國以後就晉見了秦孝公,主張霸道,提出了變法的主張,提出了秦孝公的賞識,雙方一拍即合,最終就確定了變法的根本大計。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來主持變法,這個變法一共進行了20多年的時間,其中集中變法有兩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們就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次變法的內容。
第一次變法的內容主要有這樣幾點:一個,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認為: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所以他下令:「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織,努力搞農業生產,導致你的糧食增產,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從事商業,而導致你懶惰,結果貧窮的話,官府就要收你為奴,連通你的妻子、兒女都淪為奴隸,所以這樣一項政策就是鼓勵農民去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商鞅還把獎勵、開墾荒地作為重點,制定了幾十條措施來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同時他還發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記他所擁有的各種奴隸的數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來攤派徭役,國家還壟斷了鹽鐵和糧食的購銷,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這個政策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從商鞅變法開始,再往後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堅持的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的政策,這個政策對封建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增強了封建政權的經濟力量,鞏固了政權的根基。
第一次變法的第二個內容是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商鞅他頒布了分為二十等的軍功爵制,確定了這樣一個制度,立功受獎,怎麼受獎?具體到斬獲敵人的一個首級的話,就賞爵位一級,另外還賜給土地和宅院。軍功越大,爵位和田產就越多,同時他又明令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你沒有戰功、軍功的話,你就要被從宗室貴族的簿籍當中除名,除了名以後,你就不能再繼續享受爵祿和特權,這樣一個政策就打擊了舊貴族的腐朽勢力,為中小地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結果就收到了這樣一個效果,有軍功的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沒有軍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貴族的話,你家裡可能還有財富,但你不可以鋪張,不可以炫耀,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這是第二個內容。
下面,變法的第三個內容,頒布了法律,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商鞅認為,國家要用法制才能夠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國頒行李悝的《法經》,並且實行輕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來去掉刑法),我雖然有刑法,但因為老百姓都不去違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還進一步整頓編制了戶籍,他把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這樣編完以後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監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須進行告發。如果你不告發的話,查出來以後,那十家都會受到牽連,所以這個是什伍連坐法,這個政策就使得農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國家政權的手中,就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新法的順利推行,這是商鞅變法當中第一次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
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廢井田,開阡陌。商鞅下令:為田開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為一畝,實行一戶給100畝030600.net土地這樣的授田制度,同時,還規定:國家分配給你的土地可以終身使用,這樣就從制度上解決了秦國當時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勞動力穩定地結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勞動力利用的效率,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商鞅的這項措施是對所有制實行的根本變革,也是秦國得以富強的根本保證。
第二個內容,改革稅制,均平賦稅。為了改變各地農民賦稅負擔不太合理的狀況,商鞅決定「訾粟而稅」,按糧食產量來核算田稅,以粟來交納,這項措施效果是很顯著的,它就達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統一了,老百姓所承擔的賦稅相對地均平了,這樣的效果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加。
第三個內容,統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製造了標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國都以此為標准。現在上海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麼呢?是商鞅督造的銅方升,一升的標准。這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以它唯一的標注。除了升以外,還有丈、尺、權、衡,這些都全國統一。由這些出土文物,當時統一度量衡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於全國各地的經濟交往,維護了集權統治的經濟基礎。
第四項內容也很重要,廢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縣制。縣作為一種行政機構,早在春秋初期,各國當中就有實行縣制的,商鞅在廢除了井田制的同時也廢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國設立了31個縣,當然有的史書記載是40餘個縣,這還是有爭議的。每個縣的長官都是由朝廷統一任命的縣長、縣令,縣以下有若干個鄉,在此之前,秦國是自然村落,沒有統一的國家的一個行政區劃,劃分縣以後,這就屬於秦國的一項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確定下行政的體制了。這樣就有對於以後秦國所進行的統一戰爭、統一的調配軍力和物資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第四項內容。
第五,遷都咸陽。為了便於變法的順利進行,圖謀日後030600.net向東的拓展,商鞅建議秦孝公把國都從岳陽(今陝西臨潼的東北),岳陽這個地方舊貴族的勢力比較強,所以,為了避開強大的守舊勢力,商鞅就勸秦孝公把國都遷到了咸陽,並在那兒修建了宮殿。咸陽那個地方處在秦國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陸交通很便利,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利於秦國未來的發展,所以遷國都的決定是商鞅極具戰略眼光的,對他日後統一六國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個內容,革除落後的習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時居住,一戶如果有兩個以上成年兒子不分開居住的話,結果加倍地徵收戶口稅,這是他定的規定,這樣一來,就使得過去同財共居的大家庭就開始逐漸地瓦解,出現了千百萬個一夫一妻制的小農家庭。這個做法就為的是增值人口,還有便於增發徭役和戶口稅,所以它是適應了當時秦國的農業發展的水平,對於鞏固小農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上,我們講的是商鞅變法的這兩次變法的內容,這些內容大家可以看出來,它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對於奴隸制進行了一次掃盪,促進了封建制的發展。秦國經過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由原來的落後轉變為富強。
⑹ 我國歷史上的改革啟示借鑒和認識。
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順應歷史的發展水平,改革是把雙刃劍同時失守,會主義國家不同的改革的結果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所以改革的實事求是符合國強遵循客觀規律。
⑺ 商鞅變法改革的啟發
商鞅變法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改革,如果要說啟示的話,又以下幾點
1、要想讓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氣.
2、要想改革成功,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才是王道.
3、若想得到眾人支持,言出必行,賞罰分明,不畏強權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負面的啟示也有
1、商鞅沒有保護高自己,致使秦穆公死後自己沒有全身而退.
2、商鞅變法成功後得到重用,但是自己卻沒有急流勇退的自覺,反而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3、商鞅變法把秦國人培養成為一批利慾熏心的無恥之徒,而商鞅本人亦是如此.
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啟示是什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啟示如下。
1、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2、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3、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
4、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⑼ 結合中國的改革,說說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啟示
1,改革是為了適應新的形式變化,是為了以後的更好的發展,所以對改革要有信心,態度要明確。不能反反復復。戰國時期除了秦國以外,其他幾國也有變法,但是出現了反復,所以效果沒有秦國的好。
2,改革要考慮到時下的具體情況,不能僅憑頭腦發熱而做一些看似美好卻不實際的舉動。西漢末期,王莽也搞過改革,在當時的幣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因為忽略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反而導致了動亂。明朝末年驛站成為財政上沉重的負擔,崇禎皇帝大規模裁減驛站,導卻致靠驛站生活的農民沒有了出路,進而成為流民作亂。
3,要有堅強的後盾。清朝維新派企圖依靠沒有實際權力的光緒皇帝去維新,結果才百日就失敗了。
古代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一) 改革須先從權貴中推行
(二)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
(三)最高統治者必須具有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
(四)變法時機的選擇要適宜
(五)軍事改革要系統運籌並周密施行
(六)改革者要有義無反顧、勇於獻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