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隨國有多少年歷史

隨國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10-30 04:55:37

1. 隋朝歷經多少年隋文帝在位多少年

隋朝歷經38年,隋文帝23年。

1、隋朝: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享國38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丞相楊堅,北周覆亡。

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2、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字那羅延,弘農華陰人。是隋朝開國皇帝,581年~604年在位,是北周隨國公楊忠的兒子,自稱東漢太尉楊震後代。西魏時期,起家京兆郡功曹,冊封成紀縣公。

北周建立,授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北周武帝宇文邕繼位,出任隨州刺史,襲封隨國公。北周宣帝時期,擔任上柱國、大司馬、左丞相,位望日隆。大定元年,接受北周靜帝禪讓,即位為帝,改元開皇。

(1)隨國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隋文帝在位期間,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2. 我想知道隋朝由建國到滅亡的大概歷史。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
強盛的時代之一。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於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長安為都,後來又新建大興城為京師、以洛陽為陪都,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589年,揮戈南下,滅亡了長期割據南方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

漢朝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撕殺戰亂之中。像仿於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的黑暗時代。東晉時實際中國經過漫長的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疲憊、頹廢、迷惘。中國已經接近死亡了,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已不是漢人。而是被漢人稱之為蠻夷的民族。因為漢人已沒有力氣在做戰了,強壯的青年大概大多戰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婦。沒有能力阻止異族的入侵。眼看著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據。據《晉書》記載塞外內附有三十萬人,入塞匈奴有數十萬人,羯族和其它進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種種族有一百多萬人。羯族、鮮卑族是白膚色人種。而這些只是有記載的。南北朝時期,更是各種蠻族大批的進入中原,人數已經多於中原人。就是說入侵者已經占據統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個比方這要比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嚴重得多。因為入侵的異族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五胡、十六國亂我中國。這時的中原人已不是漢時的中原人,漢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國開始蠻夷化,比起漢朝完全是一種經濟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戰亂使中國的文化、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為灰燼。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毀。戰國、秦漢時期的藝術基本是看不到了。外來的宗教文化逐漸統治中國,中原大地上到處興建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外來的神。外來的佛教已遠遠的壓過漢人推崇的儒教。異族的音樂、舞蹈、佛教的雕塑、繪畫完全統治了中國。

這時在中國黑暗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廢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他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論》中說隋文帝,「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初唐的李延壽在《北史》中贊美隋文帝, 「皇考美須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

隋煬帝楊廣曾這樣歌頌過父親:「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壹車書。」曾孫子越王楊侗這樣贊美他,「高祖文皇帝聖略神功,載造區夏。」

宋朝的陳普在《歷代傳授歌》中歌頌道:「北齊後周猶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贊評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見者,亦以平四海、正風俗為己功。」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讀通鑒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隋文帝開始穿黃袍以後,從此中國後代皇帝都穿黃色的衣服了。

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都極端排斥漢人,熱衷於鮮卑化與西胡化。楊堅先輩武川鎮司馬楊元壽因輔助鮮卑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台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停止了公元500年以來歷時80年的軍界鮮卑化和公元535年以來歷時46年的政界鮮卑化趨勢,力行的漢化。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鮮卑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乾的大臣,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一些有真才實乾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系等方面。楊堅內修制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日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並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滅後梁,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隋文帝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隋文帝採用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主要運用和親拉攏分化突厥,使突厥耗於內戰,從而各個擊破。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突厥內訌,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為啟民可汗,築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壽二年)隋軍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楊堅開創的「甲兵強盛」、「風行萬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險」、「單於款塞」。隋的統一標志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

楊堅拯救了漢文化,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里,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隋文帝楊堅登基後下過這樣一道詔書:「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先於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歷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輕俎豆,民不見德,唯爭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法,風澆俗弊,化之然也。雖復建立庠序,兼啟黌塾,業非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矣,彼眾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維持名教,獎飾彝倫,微相弘益,賴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人稟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於天,財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以寬弘。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閭閻士庶,吉凶之禮,動悉乖方,不依制度。執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蒞民之官,猶蔽目而不察。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養。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餘,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隋書》這樣說道:「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由此可見他對漢文明的復興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咸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匯。」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形成定製的,隋文帝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隋文帝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覆治。」《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楊堅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復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製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並。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並借鑒了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共計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隋文帝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在隋朝雄厚而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前提下,隋文帝下令修建的大興城(即唐時長安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志,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里的「開皇之治」。李世民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唐初統治者完全是仰視羨慕隋文帝所開創的大隋王朝的。

楊堅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紘」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盡管只有37年,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范圍卻超過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為盛唐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唐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唐朝是隋朝的延續,因為唐朝的國家體制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照搬隋朝。短暫的隋王朝,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財富、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卻很多。如大運河、科舉制度、義倉的創立……

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

楊堅

宮內上下一片混亂之際,又是一朝孤兒寡母惶惶不知所措。年僅八歲的皇長子宇文衍被立為帝。天元皇帝寵臣鄭譯矯詔以楊堅入朝輔政。此時的天元皇後楊氏也高興自己的父親掌握權柄,以免他姓權臣或皇族中野心大的人篡位。殊不料,這位楊堅奪起外孫的位來毫不手軟(宇文衍親生母親姓朱,與楊堅之女是名義上的母子),不到兩年,就遍誅宇文皇族,共計殺周朝文帝子孫二十五家,節閔帝子孫及明帝子孫六家,武帝子孫十二家,荒唐皇帝宇文贇的兒子宇文衍禪位後即被殺,時年不到九歲。宇文贇另外兩個幼子還在懷抱之中,為斬草除根,也被楊堅誅殺。加之其餘宇文宗室疏屬,幾乎為楊堅誅殺無遺,成千上萬的鳳子龍孫均於一年多內慘遭屠戮。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感嘆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竊人之國,而戕其子孫至無遺類,此其殘忍殆毒,豈復稍有人心!」然則,天道昭昭,隋文帝自誇為「真兄弟」的五個兒子(即五個兒子是同父同母,都是楊堅與皇後獨孤氏所生),長子楊勇,被廢後賜死。次子煬帝,被臣下勒死。次秦王俊,早死。次越王秀,廢錮,死江都之難。次漢王楊諒,謀反被誅。而楊勇十子,均被煬帝貶於嶺南杖死。楊俊、楊諒、楊秀之子,都死於江都之難。煬帝三個兒子,也都在江都被誅殺,楊氏子孫也無遺種。最巧的是,滅了隋朝弒了煬帝的人又恰恰姓宇文(宇文化及與周朝皇族同姓,但並不同宗),冥冥之中,令人慨嘆,佛道報應之說似為真切之語。

3. 隋朝有多少年的歷史

隋朝(581年—619年)

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侗禪讓王世充,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

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陳亡。
開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統一天下。

590年-611年是天下一統時期,之後國內起義頻繁

4. 請問,隋朝持續多久,一共有多少位帝王

38年,五位,分別是:楊堅、楊廣、楊侑、楊浩、楊侗。

一、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京,同年下詔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因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

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建立唐朝。公元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覆滅,國祚38年。

二、皇帝

1、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開皇七年(587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晉王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

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長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2、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本名楊英,字阿[mó,上麻下女](一作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嫡次子。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

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

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

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征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

最終引發全國范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楊廣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

3、楊侑

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三位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母為韋妃。

自幼聰明,氣度非凡。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隋煬帝親征高句麗時,留守長安。大業十一年(615年),隨隋煬帝巡幸晉陽,拜太原太守,留鎮京師。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攻入長安,擁立為皇帝,年號義寧。義寧二年(618年),為李淵所廢黜,降封酅國公,閑居長安。

武德二年(619年),去世,終年十五歲,葬於庄陵,謚號恭皇帝。

4、楊浩

楊浩(?~618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皇帝,隋文帝楊堅之孫,秦孝王楊俊長子。

母親王妃崔氏,毒殺父王楊俊。楊浩因罪連坐,取消世子資格。隋煬帝即位,繼承秦王爵位,授河陽都尉。左衛大將軍宇文述討伐楊玄感作亂時,有所結交,坐罪免職。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變,弒殺隋煬帝,擁立楊浩為帝。即位後,拜宇文化及為大丞相,總攬朝政。率軍返回長安,為瓦崗軍李密所敗,終為宇文化及廢黜並毒殺。

5、楊侗

楊侗(604-619年),字仁謹,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皇帝,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次子,母為劉良娣。

儀表俊美,秉性寬厚,初封越王。隋煬帝每次出巡,奉命留守東都洛陽,平定楊玄感叛亂。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巡幸江都時,組織段達、元文都、皇甫無逸等人,總管留守東都。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後,即位於洛陽,年號皇泰。

皇泰二年(619年),被迫禪位給王世充,退居於含涼殿,降為潞國公,終為王世充所害,謚號恭皇帝,史稱皇泰主(帝),年僅十六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堅

5.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多少年歷史

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6. 有關隨國的歷史

春秋時代的隨國為什麼又稱為曾國
雖然「曾隨合一」說的和者甚眾,但持異見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說來,這些意見有以下幾種:
1、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至於何以不見隨國遺物,有待今後考古發現。楊寬、錢林書:《曾國之謎試探》,《復旦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2、曾滅隨,據其國土。顧鐵符:《筆談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第2期
3、隨滅曾,延姬姓宗嗣。於豪亮:《為什麼隨縣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輯
4、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後,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徐揚傑:《關於曾侯問題的一些看法》,《江漢論壇》1979年第3期
5、可能因隨被楚滅後,楚以隨地與地處楚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換;或者曾國國境直向西楔入隨國境內。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當然,在沒有找到直接證據以前,上述幾種情況也並非毫無可能。但問題的徹底解決,仍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大批青銅器和其他文物,尤以巨大青銅編
鍾聞名於世。此墓系戰國時代曾國國君名「乙」的墓葬。那大量珍貴隨葬品的出
土面世,既提高了古曾國的知名度,也帶給人們一個迷,隨縣是春秋戰國時代的
隨國,在隨國的國境中怎麼會出現曾國國君的墓葬?學者們紛紛探秘。
一說隨國即曾國。石泉《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一文認為,隨國即曾
國,理由是隨國和曾國都是姬姓國,系西周分封於江漢的諸姬姓國之一。而且,
就兩國的地望來看,也是一致的。從宋代出土的曾國青銅器,到曾侯乙墓,都分
布在隨棗走廊一帶,而且都是從南陽盆地遷入隨棗走廊的。因此,隨、曾一國,
就像魏又稱梁、晉稱唐、韓稱鄭一樣,是一國兩稱。

一說隨被楚滅後,曾國是由其他地方遷入隨地的。楊寬等人《曾國之迷試探
》、何光岳《曾國考》等都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為,曾國在西周時已與隨國同時
並存,說隨國即曾國缺乏依據,進而提出隨國在春秋晚期或戰國初期被楚國所滅,
楚國把地處楚邊陲的曾國,從南陽遷入隨地,這樣隨地就有可能出現曾國國君的
墓葬。
自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後,「曾」字開始與隨州歷史相關聯,這使得歷史學學家突然意識到一個困惑:所有史籍都只說「隨」國不提曾國;而迄今為止出土的文物無不刻著一個「曾」字不著一個隨字。更令人不解的是,史載該地竟有兩個曾國和隨國。
除我們所熟知的姬姓隨國和曾國外,有意思的是,該地歷史上還曾有一個姜姓隨國和曾國。《元和姓纂》「隨」下引《風俗通》雲:「炎帝裔隨侯之後。」《路史.國名紀甲》亦謂「隨侯,炎裔」,是為「姜姓」。盡管文獻未明言這個炎帝之後的姜姓隨國的地望,但立國時間大約與漢東的另一姜姓國家厲(今隨縣厲山)相當,可能早至商代。無獨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也有一個曾國,地域也在漢東。此卜辭之曾國就是上述文獻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說,這同姬姓「曾隨合一」一樣,是又一個姜姓「曾隨合一」。更有人據此推斷出周代漢東姬姓之曾國應當是在兼並商代漢東姜姓曾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由於姜姓曾國隨國史料奇缺,難究其詳。我們姑且撇開不論,僅說說姬姓曾國和隨國。
姬姓曾國由於文獻無載,其疆域也只有根據出土文物考查。據統計,現已發現的曾國有銘銅器共12批,其年代從東周初到戰國時期的都有,有的可能還早到兩周之際。據此判斷姬姓曾國立國於西周早期,滅亡於戰國中期偏晚。分布范圍大致是以今隨州市為軸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陽,東過隨城,北到新野,南達京山。而姬姓隨國立國的時間,雖然文獻無明載,但從《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的記載分析,至遲西周晚期已有其國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國的時間或許更早一些。而滅亡的時間,據《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的記載分析,姬姓隨國至少春秋末年還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經歷287年。而考慮到此時隨還與楚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其國祚當會延遲至戰國初。如果按隨國、曾國為一國二名之說,隨國歷史長達450餘年。
隨國封於何時,史無明載,但據「安州六器」,不會晚於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昭王十六年伐楚荊」事,而據「安州六器」所載昭王南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並於唐國整治軍隊,昭王的這次軍事行動無疑得到了以隨國為首的漢東諸國的積極配合,反證當時的隨國同楚國已存在著矛盾。但隨著楚國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對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左傳.桓公六年》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滿,楚武王再度伐隨,隨人被迫同楚人訂立盟約。及至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隨人公元前640年「以漢東諸侯叛楚」,《左傳.僖公二十年》但終被楚令尹子文擊敗,國勢衰落。此後,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成為名副其實楚附庸之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於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
戰國時期,隨國史事文獻無載,只有憑考古資料推測。公元前433年,隨國國君曾侯乙死後,楚昭王的兒子惠王以楚人最為珍重的禮樂器編鍾相贈。公元前407年左右楚聲王娶曾姬無恤為夫人,說明戰國早期隨楚關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郊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墓主地位約相當於國君一級。此墓下葬時間在戰國中期前段,表明此時隨國尚存。晚於擂鼓墩二號墓下葬年代的曾姬無恤壺,鑄於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聲王夫人無恤為宣王祖母,無恤尚在,宣王當不會滅其祖母故國。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發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號墓和六號墓為楚墓,時代為國中期,十三號墓的下限到戰國中期與晚期相交之際。1984年隨州安居又發現一座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現於隨國城郊甚至國君陵區之內,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這無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楚人已佔有隨都,隨國已不復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328年前後。
至於隨國的疆域,由於文獻中無明載,我們只能據記隨國事較多的《左傳.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漢淮之間」、「速杞」等地名來看,其境域當包括今漢水以東,桐柏山以南,廣水以西,鍾祥、京山以北地區。由此可知,曾國、隨國疆域相合,存在的時間相當。正因為如此,史學家大多傾向於曾隨一國二名的說法。其理由不外乎如下四種:
1.存在時問相符。
2.所處地域相同。
3.姓氏相吻合(同為姬姓)。
4.在古籍中一國二名的記載很普遍。(註:「曾」為國名,「隨」為曾都,因而文獻稱其國為「隨」。)
雖然「曾隨合一」說的和者甚眾,但持異見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說來,也有如下五種:
1、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事實上隨國都在今隨州城郊安居鎮王樓村,與曾都尚有一定的距離。
2、曾滅隨,據其國土。
3、隨滅曾,延姬姓宗嗣。
4、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後,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
5、可能因隨被楚滅後,楚以隨地與地處楚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換;或者曾國國境直向西楔入隨國境內。
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於事實呢?由於雙方各執一詞,至今尚無定論。以至於歷史學家發出這樣的感嘆:文獻中未見曾國,卻有一個與曾國在姓氏、疆域、年代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隨國,而且在隨國的都城附近,竟發現了曾國國君和朝臣的墓葬。這一奇特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如曾和隨為兩國,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隨為一國,何以有二名?這的確是一個難解之謎。

相關鏈接
出土的曾國青銅器
1、上曾太子般殷鼎
在1977年秋和1981年春在山東臨朐縣嵩山公社泉頭村出土,共出土青銅器二十一件,其中六件鑄有銘文。現收藏於臨朐縣博物館的這件「上曾太子般殷鼎」,口徑30.5、通高26.5厘米,重6.65公斤。平折沿,附耳,耳兩翼各有一銅柱連介面沿,半球形腹,平緩底,蹄形三足,耳內外分別飾竊曲紋、重環紋,腹飾凸弦紋。器壁內側鑄有銘文凡五行三十八字銘文。銘文釋文大概: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擇)基金,自乍□(作□)彝,心聖若□(慮),哀哀利錐,用考(孝)用亯(享),既龢無測,父母嘉寺(持),多用旨食。
2、曾子義行簠
1988年在江蘇六和縣程橋鎮出土。通高19.25、口橫28.2、口縱22.9厘米。蓋、器形制、紋飾、大小相同,上下合成一器。長方形,直口斜壁,平底,矩形足,蓋沿鑄有六個獸面形卡扣,蓋、器兩端各有一個獸首耳。蓋、器均飾蟠虺紋,足飾卷雲紋,為春秋晚期作器。
3、曾姬無恤壺與曾侯作叔姬簠
1933年,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墓出土大量戰國時期高級別楚國青銅器,其中有一對曾姬無恤壺。通蓋,高37.1、口徑9.5寸,體呈橢方形,直口長頸,鼓腹,圈足沿下折,頸部有一對顧龍形耳,蓋呈盝頂形,上有四個S形鈕。體飾蟠螭紋,為戰國中期器具。
雙壺銘文相同,內壁鑄銘文39字:隹(唯)王廿又六年,聖 之夫人曾姬無恤,(吾)宅茲漾陵,蒿間之無(匹),用乍宗彝尊壺,後嗣甬(用)之, (職)在王室。
曾侯作叔姬簠中「叔」作老三解讀。
4、曾侯仲子游父鼎
春秋早期,1966年7月湖北京山縣坪垻公社蘇家壠出土。通高26.5、口徑38.3厘米。直口,平折沿,一對附耳高出器口,淺腹三蹄足。頸飾竊曲紋。銘文字數,內壁鑄銘文10字。銘文釋文為曾□中(侯仲)子□(游)父自乍(作)□彝。「仲」作「次」釋。
5、曾子游鼎
1959年上海博物館收集到一件來自鄂北隨地銘文釋為:「曾子游擇其吉金,用鑄口彝,惠於刺曲 ……」。
6、曾侯乙編鍾及曾侯乙鼎
曾侯乙編鍾
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鍾為戰國早期文物。
曾侯乙鼎
通高64.6、口徑64.2厘米。直口方唇,短頸,方附耳,鼓腹,平底,三個蹄形高足。腹部設兩個環鈕,頸腹之間有一道凸弦紋,器身飾蟠龍紋和垂葉紋,耳飾幾何雲紋。足飾獸面渦雲紋。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
此外,還有曾子仲宣鼎,春秋早期作器。銘文:曾子中(仲)宣,□用(其)吉金自乍(作)寶鼑(鼎),宣喪(尚)用者(饔諸)父、者(諸)兄,(其)萬年無強(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亯)以及曾子缶、曾太保叔盆、曾孫無鼎、曾伯陭壺、曾子伯匜、曾子簠等傳世青銅器。

隨國,是春秋時期位於今湖北省江漢流域的一姬姓諸侯國。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時代的晉國有一地名隨,即《春秋左氏傳·隱公五年》記載的「翼侯奔隨」。此地後來作為晉國名臣士會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傳·文公十三年》有將士會稱為隨會。這一位於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隨地,據童書業說,前身也是一古國。童書業並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國如隨國、鄂國、唐國(後改稱晉國)、沈國、黃國等,在江漢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國[1]。

隨國屬於漢江流域的姬姓諸侯國集團(即漢陽諸姬)。在春秋初期楚國未成長為霸主前,隨國勢力一度強大,為漢陽諸姬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隨國卻半途而廢,楚國此時自認不得志於漢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國再次侵略隨國,並取得會戰的勝利,但楚國實力不足以在此時吞並隨國,所以在當年即與隨國講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於侵略隨國的征途,當年隨國求和。此後的幾十年間,楚國四處征伐而逐漸吞並漢陽諸姬。公元前640年,隨國率領漢陽諸姬背叛楚國,楚國擊敗之,雙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當年,晉國人有言,漢陽諸姬已經全部為楚國所有。隨國淪為楚國的附庸,不再為中原諸侯國視為獨立而有資格參與盟會的諸侯國。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隨地。隨人在吳國的壓力下,並未將楚昭王交給吳國,為楚國立下保護楚王的功勞。因此楚國對隨有一定的獎勵。公元前494年,《春秋經》記載:「楚子、陳侯、隨侯、許男伐蔡」。《春秋經》本於魯國的國史,此條記載,被杜預等人認為是楚國為了報答隨的功勞,而使隨國重返獨立的諸侯國行列。

後不知何年,隨國亡於楚國。

自從牧野之戰武王滅商,西周王朝為了鎮守遼闊的疆土,控制殷商後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戰功的異姓貴族派往各地擔任諸侯,以世襲的形式統治這些地區。這種分封制對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到西周中葉,周昭王、穆王不斷向淮夷、於越、荊楚用兵,為鞏固對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時也為了奪取戰略物資「銅」和保護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從山西、陝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漢水中游地帶,建立起隨(曾)、唐、蔡、應、息等數十封國,組成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諸姬」。它們互為犄角之勢,負責監視並阻斷荊楚和淮夷、於越結盟,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姬姓隨(曾)國封邑寬廣,大致以隨棗走廊為中心,北抵新野,東鄰應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這一帶經過夏商先期開發,生產發達,文化先進。遍布隨州境內的古文化遺址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它們都是臨河高地,據險而守,由村寨、貴族塢壘、都城組成梯次社會布局。這種布局,與我們今天的村、鎮、市(縣)何其相似。已發現發掘的春秋時期隨(曾)國貴族墓分布於新野、信陽、安陸、京山、棗陽等地區,在我市發現發掘的則分布在均川、安居、淅河、東城等地。這說明隨(曾)國在春秋時期處於高度文明階段,綜合國力相對強盛。加之隨(曾)國世代沿襲「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內政外交方略,所以它在春秋早期敢於屢抗楚鋒,成為抵禦楚國東進北伐、問鼎中原的前沿堡壘。

隨國自從西周早期登上歷史舞台始,便同楚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隨楚關系史。

周武王克商立國後,曾先後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皆舉親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而作為「漢陽諸姬」之首的隨國,其任務是監控南方蠻夷之國,以拱衛周疆。隨國封於何時,史無明載,但據「安州六器」,不會晚於周昭王之世。學術界大都認為,「安州六器」所載,即《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昭王十六年伐楚荊」事,而據「安州六器」所載昭王南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並於唐國整治軍隊分析,昭王的這次大規模行動無疑得到了以隨國為首的漢東諸國的積極配合,這說明當時的隨國同楚國已存在著矛盾。

周室東遷以後,諸夏大一統、小分裂的局面已改變為小統一、大分裂。周王喪失了軍事盟主的實力,周公東征、昭王南征之類赫赫揚揚的壯舉已沒有重演的可能,楚人再也用不著為來自中原的威脅而擔憂了。然而,生產發達、文化先進、軍事實力雄厚的隨國則依然是楚人東進的主要障礙。於是,楚武王末年,楚對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左傳·桓公六年》 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滿,楚武王再度伐隨。盡管隨人奮力抗楚,充分顯示出其抵禦外敵的「漢東大國」的氣魄與膽識,但由於楚國勢力強大,最終還是同楚人訂立盟約。《左傳·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隨人公元前640年「以漢東諸侯叛楚」,《左傳·僖公二十年》但終被楚令尹子文擊敗,境土日月削,國勢衰落。此後,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左傳·哀公元年》杜注成為名副其實的附庸之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個中奧秘,隨人已有揣測:「以隨之辟小,而密邇於楚」,而未滅,「楚實存之」。這段話雖然是吳師入郢前隨、楚關系的寫照,也同樣可以用來說明進入戰國後漢東唯隨國獨存的緣由。
「隨國,姬姓」,於西周早期立國。位於周王朝地域的南疆,與強大的楚國鄰近。然而,隨為周王朝的諸侯國,楚是蠻夷之國。《安州六器》載:昭王十六年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說明當時隨國與楚國已存在著矛盾。

楚武王末年(公元前706年),楚對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其後,楚武王再度伐隨,盡管隨人奮力抗楚,但由於楚國勢力強大,最終還是同楚人訂立盟約。公元前640年隨人「以漢東諸侯叛楚」。但還是被楚國擊敗,境土日削,國勢衰落,此後「世服於楚」,成為楚國的附庸。至春秋末年,周王朝分封在「南土」的同姓諸侯國先後被楚國滅掉,惟隨獨存。

戰國時期,隨國史事文獻無載,只有憑考古資料推測。公元前433年,隨國國君曾侯乙死後,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贈以珍貴的禮樂器縛鍾。公元前407年楚聲王娶曾姬無恤為夫人,說明戰國早期隨楚關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部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墓主地位相當於國君一級,考古界定在戰國中期前段。表明此時隨國尚存。出土的曾姬無恤壺,鑄於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楚聲王夫人無恤為宣王祖母,無恤尚在,楚宣王不會滅其祖母故國。據出土墓葬文物分析,隨國於公元前328年之際最終為楚所滅。

7. 隋朝存在了多少年

隋朝(581年—618年),中國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上柱國 楊堅(隋開國皇帝)以「受禪」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元「開皇」建立「隋朝」。

因為楊堅原為隨州刺史,但「隨」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穩定之意,於是他便棄了「辶」,創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之名。

8. 曾侯國的存在多少年有幾位國君

曾國,周代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是周天子分封給南宮氏南宮括後代的封國,又名南公之封地,受封建國在漢水隨地。曾國在史書又稱為隨國,大約存在於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共七百多年。

共有幾位國君,無史書記載,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確認的13位曾侯分別為:


曾侯諫、曾侯犺、曾侯羊白、曾侯仲子游父、曾穆侯、曾公求、曾侯寶、曾侯得、曾侯昃、曾侯與、曾侯鉞、曾侯乙、曾侯丙。

9. 曾侯國的存在多少年有幾位國君

曾國,周代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是周天子分封給南宮氏南宮括後代的封國,又名南公之封地,受封建國在漢水隨地。曾國在史書又稱為隨國,大約存在於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共七百多年。
曾國的始封國君南宮括,先後輔佐周文王與周武王,因功績顯赫而受到周成王分封;曾國的建立,屬於西周王朝經營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實現了周王朝對江漢地區的有效控制。春秋末期,吳王闔閭伐楚,攻佔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到曾國(即隨國,參見曾隨之謎),被曾國保護。曾國歷史不多見於傳世文獻,由最新的隨州葉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發現,西周早期的曾國僅存於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鄂國被周天子消滅,曾國迅速擴展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鄂國的漢東第一大國。
綜合歷次考古發現來看:西周早期的有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兩周之際的有京山市蘇家壟文化遺址曾國墓地,春秋早期的有襄陽郭家廟擂鼓墩曾侯墓,春秋中期的有隨州棗樹林曾侯墓地,戰國時期的有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還有隨州文峰塔發現的春秋時期的曾國,可以認定的確有一個曾國一脈相承。
從西周初期到戰國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布在河南省南陽市、湖北省隨州市、襄陽市、荊門市等地區,可窺見歷史上曾國(隨國)所控制的區域。
國君列表
曾伯文,見曾伯文簋。名文,西周晚期人。
曾伯宮父穆,見曾伯宮父穆鬲。名穆,字宮父,西周晚期人。
曾伯陭,見曾伯陭壺。名陭,春秋早期人。
曾伯從寵,見曾伯從寵鼎。名從寵,春秋早期人。
曾伯黍,見曾伯黍簠。名黍(雨上黍下),春秋早期人。
曾侯馬白,見曾侯戈。名馬白(馬是左尹右馬),春秋早期人。
曾穆侯,謚號穆,見周王孫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曾侯,見曾侯簠,約與楚成王同時。
曾侯與,見曾侯與三戈戟。名與(辵部的與),春秋晚期人。
曾侯鉞,見曾侯鉞簋。名鉞(邑部的鉞),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人。
曾侯乙,見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乙,戰國早期人。
曾侯夨,見曾侯夨簋。名夨(上日下夨),戰國早期人。
曾侯諫,名諫,見曾侯諫鼎。

閱讀全文

與隨國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