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發生過哪幾次重大的農民起義
中國歷代著名的農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二年十二月(秦制,十月為歲首),陳勝、吳廣領導的反秦農民起義戰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但由於組織鬆散,缺乏強有力的統一指揮,兵力分散,又未能聯合各地反秦武裝共同作戰,以致被秦軍各個擊破,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但它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爾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新莽天鳳四年(17年)至漢更始三年(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月,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領導的推翻王莽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綠林農民義軍,是新莽末年農民起義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推翻新莽政權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新莽天風五年(18年)至東漢建武三年(27年)正月,琅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等領導的反抗王莽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赤眉農民義軍,是新莽末農民起義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與綠林軍相互呼應,對推翻新莽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巨鹿(郡治癭陶,今河北寧晉西南)人張角等領導的反抗東漢王朝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黃巾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宗教掩護下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戰爭,為後來的歷次農民起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的成功經驗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戰爭中,晉永嘉五年(311年)至建興三年(315年),蜀郡人杜弢領導流亡於荊、湘地區的流民的反晉戰爭。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興元年(402年)三月,孫恩領導浙東人民反抗東晉王朝的農民起義戰爭。
孫恩起義是中國農民戰爭中首次使用水軍作戰,義軍數次威脅東晉京師建康,動搖了東晉的統治基礎。但由於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作戰指導上幾次錯失有利戰機,在晉軍的反撲中,義軍幾次退回海島,使已取得的戰果不能鞏固,起義終被東晉鎮壓下去。
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蜀人趙廣等舉兵起義反宋失敗的作戰。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盧水胡(匈奴的一支)人蓋吳聚眾反魏的起義。蓋吳在此次起義反魏過程中,缺乏有力的作戰指導。東沖西突,未能占據有利陣地以作進退的屏障;義軍兵力分散,河東、河西兩路主力未能及時聯合,使魏軍得以各個擊破。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魏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人破六韓拔陵聚眾反抗北魏王朝統治的起義。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至六年,羌人莫折大提領導關隴(今陝西、甘肅一帶)地區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統治的起義。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北魏懷朔鎮將葛榮和鎮兵鮮於修禮聚眾反抗北魏統治的起義。
從隋大業六年(610年)翟讓聚眾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舉起反隋義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後9年,在中原大地活躍著一支矛頭直指隋廷的農民武裝力量,這就是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舉義較早、發展最快、勢力最強大的三大義軍之一。
隋大業七年(611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隋末農民起義中,竇建德及其部屬劉黑闥率領河北義軍在山東、河北廣大地區進行的反隋和反唐斗爭。
以竇建德和劉黑闥為首的河北義軍、在山東河北廣大地區堅持反隋和反唐斗爭長達12年之久,是推翻隋煬帝暴政斗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出了光輝的貢獻。竇建德雖因缺乏政治遠見等原因犯了一些嚴重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傑出的農民領袖。
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至廣德元年(763年,)四月,台州(治臨海,今屬浙江)人袁晁領導的浙東(治越州,今浙江紹興)農民起義。
唐永泰元年(765年)至次年五月,蘇州(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土豪(一說豪士)方清和陳庄領導的農民起義。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東道的浙東一帶,發生了以裘甫為首領的農民起義,揭開了推翻唐王朝農民戰爭(參見唐末農民起義戰爭)的序幕。
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廣西桂林)戍兵發動的反唐農民起義。
唐乾符二年(875年)初,濮州(今山東鄄城北舊城)人王仙芝聚眾數千,發動反抗唐朝統治的農民起義。
王仙芝從起義開始到戰死,三年有餘。他首先高舉義旗,提出「平均」口號,對動員農民起而反抗唐朝黑暗統治具有很大推動作用。但他經不住勝利的考驗,一再乞降削弱了對敵斗爭,分裂了義軍內部,他的失敗,是動搖妥協的必然結果。
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至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山東冤句(今山東荷澤)人黃巢領導農民反對唐王朝統治,繼王仙芝犧牲之後,高舉王仙芝打起的「均平」大旗,與唐廷進行不屈不撓的長期戰爭。
黃巢起兵反唐前後十年,是中國古代規模宏大、戰爭頻多、成效顯著的農民起義之一。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黃巢義軍從北向南、由南向北,由東擊西,長驅數千里游動作戰,攻佔兩京,趕走皇帝,建立農民政權,給唐王朝以致命打擊,動搖了李氏家族的腐敗統治,體現了勞苦大眾要求「均平」的政治願望和堅毅不屈的斗爭精神。但是黃巾農民戰爭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
唐中和二年(882年)三月,邛州(今四川邛崍)牙官(或言為安仁土豪)阡能因公事誤期,逃避唐朝殘酷的刑法,聚眾發動起義。
北宋淳化四年至至道二年(993—996年),青城(今四川灌縣東南)民王小波、李順聚眾抗擊官軍鎮壓的起義。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眾梁山泊(又名梁山濼。今山東省梁山、鄆城間)起義,反抗官府,抗擊官軍鎮壓的作戰北宋末期,朝政腐敗,對外獻幣乞和,對內恣意搜刮,農民苦於繁重賦稅盤剝,致流離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據梁山泊,招募義軍,聚眾起義。旋率眾攻打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益都),轉戰於青、齊(今山東省濟南)至濮州(今山東省鄄城北)間,攻陷十餘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趙佶聞知,納知亳州侯蒙「赦過招降」建策,頒旨招安,未果,遂命知歙州曾孝蘊率軍往討。宋江避其鋒,自青州率眾南下沂州(今山東省臨沂),與官軍周旋年余。三年二月,攻取淮陽軍(治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古邳鎮東),繼由沭陽(今屬江蘇)乘船進抵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鎮)。知州張叔夜遣使探察義軍所向,及知宋江以十餘只鉅舟徑趨海濱,乃募敢死士干餘人設伏近城,遣輕兵踞海誘戰。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伏擊,船隻亦被焚,退路斷絕,戰敗被俘,起義遂被鎮壓。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至四年,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西北)民方臘率領兩浙貧苦農民,奮起反抗宋朝官府黑暗統治的農民起義。
南宋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年(金天會五年至十一年,1127—1133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河北招撫司都統制王彥率領太行山區義軍於河南、川陝等地抗擊金軍的作戰。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河東義軍於澤、潞(今山西晉城、長治)間抗擊金軍的作戰。
南宋建炎元年至二年(金天會五年至六年,1127—1128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邵興於解州(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率領義軍抗擊金軍的作戰。
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1130—1135年),在南宋農民起義戰爭中,湖南義軍首領鍾相、楊么等率眾於洞庭湖地區連年抗擊南宋官軍圍剿的戰爭。
此役是一次大規模農民義軍抗擊官軍的水上攻防戰。楊么等率領義軍據守洞庭湖,兵農相兼,陸耕水戰,巧旋疑兵,以車船優勢連年屢敗官軍前後堅持6年之久,粉碎了敵人7次進攻。後期,因岳飛率重兵圍剿,遣間誘降諸寨首領,致義軍分化瓦解,被各個擊破,但起義軍的行動,卻給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擊。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宋忠義軍將領魏勝率部據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抗擊金軍進攻的作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宋忠義軍將領魏勝率部據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抗擊金軍進攻的作戰。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農民進行的反抗並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裝斗爭。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政局動盪。元朝政府橫征暴斂,土地高度集中,社會經濟衰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十一年,民間秘密團體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利用政府征發農夫15萬人修治黃河,農夫不堪元官吏的欺凌和沉重的勞役的情緒,進行反抗元朝的組織活動。由於消息走漏,韓山童被俘遇害,劉福通逃回潁州(今安徽阜陽),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稱紅巾軍。爾後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在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人民的反元斗爭,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均屬紅巾軍系統,諸多起義軍中以北方劉福通,南方徐壽輝兩支為最強。這兩支起義軍的發展,將元統治區切成兩段,使南北隔絕,有力的打擊了元朝的統治。除此之外,還有張士誠起義軍。
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七年(1512年),北直隸霸州文安縣劉六、劉七等人領導的反對明朝封建統治的大規模農民武裝斗爭。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游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終於推翻明朝的戰爭。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餘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末農民戰爭最典型的戰術是流動作戰,具有很大優越性,義軍時分時合,神出鬼沒,使明軍疲於奔命。
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陝西三省,以白蓮教為組織形式的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起義。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領導豫東、京畿天理教的武裝暴動。
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發於黃河、淮河流域,由捻黨轉化而來的農民起義軍的反清戰爭。
捻軍起義戰爭,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義,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中,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法,常能克敵制勝。但捻軍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後期又將軍力分為兩支,作戰指導盲動,致被清軍各個擊破,全軍覆沒。
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洪秀全等領導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歷時14年,縱橫18省,戰爭規模與激烈程度,軍事籌劃和指揮水平,都達到歷代農民戰爭的高峰。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這場由千百萬群眾參加的偉大戰爭,由於領導集團政治上過早的封建化,組織上不能始終保持領導核心的團結,軍事上戰略決策一再失誤,以及外交上缺乏經驗,最終陷於失敗。
註:這里沒有歸納共產黨領導的N次農民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土地兼並說。這是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的。和歐洲中世紀的庄園所有制及世界上其他地方形形色色的領主式所有制不同,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在小農經濟條件下,為增加產出,農民必然不計成本地向土地增加勞動投入,這也是中國古代精耕細作傳統的由來。這就導致邊際勞動生產率的降低甚至變為負數。從而產生土地集中的需要。土地集中必然減少土地上的農民,更多的人租佃不到土地,淪為流民,聚眾山林為寇,嚴重便形成農民起義。
鑒於此,中國歷朝歷代都禁止土地兼並,最嚴厲的措施莫過於王莽的王田制度,從根本上禁止土地買賣。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土地是最稀缺的資源,是社會財富和生息財富的主要形式,土地兼並和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專制壓迫說。這是從政治的角度來分析的。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之爭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國這個東方專制主義最為典型的國家,不可能形成像古希臘、古羅馬那樣不同階層利益競爭的博弈局面。不同階層利益矛盾的解決,只可能訴諸於暴力。處於底層而人數眾多的農民,只能通過起義和暴動來維護自身權利。階層之間矛盾的緩和與否,取決於統治者是否能夠實施所謂的「仁政」,自願減輕對農民的壓迫和盤剝。而統治者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往往會採取嚴刑苛政,以致於激發農民暴動。
——人口壓力說。這是從資源的角度來分析的。每個王朝之初,由於剛剛經過動亂,人口比較少,人口和資源矛盾並不突出,因而社會也比較穩定。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迅速增長,不可避免地陷入「馬爾薩斯陷阱」(即在糧食產量不變的前提下,人口增長到一定限度,會通過戰爭、疾病等自動減少)。在農業革命發生之前,對人口和資源的調節只能通過減少人口來進行。在歐洲是瘟疫,在中國就是農民起義,通過戰爭和暴動來減少人口。當人口矛盾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接近極限的時候,農民起義就發生了。
——自然災害說。這是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分析的。中國處於亞洲大陸的東岸,水旱災害多發。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大多數與自然災害相伴發生。德國一個科研小組對雷州半島湖光岩湖取得的鑽孔岩心進行了高解析度古氣候研究後認為,造成盛唐衰敗的重要原因是長期乾旱和夏日極其少雨,因為連年乾旱造成穀物歉收,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唐朝在907年滅亡。每逢大災,都不可避免地發生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的現象,而當時的封建王朝,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沒有能力去安撫大量處於生存邊緣的農民。農民只有鋌而走險,起義舉事。
——農民地下組織說。這是從農民自身的組織行為來分析的。由於幅員遼闊,中國古代的專制政權,一般只控制到縣一級。鄉以下基本實行的是鄉紳自治,農村自治機構比較發達。而農民採取秘密方式結社的傳統,則更是由來以久。很多農民起義,如黃巾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等,都由秘密團體的組織有關。太平天國起事前,民間天地會、白蓮教等組織已相當興旺,洪秀全更是以傳教起事。
探尋農民起義的根源,對於我們解決今天的「三農」問題,仍有重要的借鑒。隨著物資的豐富,特別是溫飽問題的完全解決,農民起義已經失去了產生的土壤;而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農民起義已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但眾多農民權利受到侵害的現象,因拆遷、稅負而時有發生的農民群體性事件,以及地下教會、迷信組織在農村的猖獗,仍在提醒我們,起義的基因仍在當代農民中延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❷ 歷史上的六次農民起義盤點,最後一次打進了哪裡
陳勝在大澤鄉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在早先時代是不可思議的。先秦時期,幾乎所有的官員都來自於血統,而不是能力,即便有一些「貧寒」之士被提拔,實際上也是沒落貴族出身。陳勝的口號,是極有影響力的人民群眾的發聲,是能力對血統提出了質疑,是武力去反對暴政。
一、西周 國人暴動瓦崗軍
隋朝的統治時間雖短,但期間的苛征暴斂真的不少。三征高麗、開運河。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征調財務無數,大量士兵和農民死於戰場和勞役,最終爆發農民起義。各地農民逐漸匯合成三大主力:瓦崗軍、河北義軍、江淮義軍。其中以瓦崗軍的力量最為強大。
瓦崗軍的創始人是翟讓,起先吸收同郡人加入,勢力逐漸增強,他們在永濟渠沿岸劫奪來往船隻,以致「資用豐給,附者益眾。」起義隊伍逐步擴大。幾年後,強大的瓦崗軍吸收了出身功臣世家的李密。李密招來許多小股義軍加入瓦崗軍,又謀劃攻下金堤關,在滎陽重創隋軍,殺死隋將張須陀,次年又攻下興洛倉,並開倉濟貧,大量貧苦農民加入義軍。隋朝在洛陽的越王派虎賁郎將劉長恭鎮壓瓦崗軍,李密預先偵知了隋軍動向,做了周密部署,隋軍大敗。劉長恭倉皇逃回東都,瓦崗軍獲得大量器甲,力量壯大,聲威大震。同年又攻破回洛倉和黎陽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控制中原廣大地區,公開宣布隋煬帝十大罪狀,明確表示要推翻隋朝政權。但因內部爭權導致內部離心傾向,從鼎盛走向衰落。雖隋政權被貴族李淵推翻,但瓦崗軍多次擊敗隋軍主力,為推翻隋王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五、唐末 黃巢起義李淵建唐,經歷兩百多年的發展,到乾符元年,爆發黃巢起義。黃巢販鹽出身,僅用五年時間就把唐僖宗趕出長安,但是他太急了,這個出身下層的人打著救民於水火的旗號在還沒有鞏固新生政權的時候就迫切稱帝,在渾然不覺時,唐朝軍隊已經悄悄逼近了他。倉皇應戰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帶著殘兵逃回了山東,自此沒有音訊。自殺還是他殺也成了謎。接著朱全忠建後梁,開啟五代十國。
隨後經歷五代十國的更替,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權,未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建立宋朝。兩宋處於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之中,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從唐末以後,經歷幾百年分裂割據局面,元又統一了中國,且大一統規模遠超之前的漢唐時代。其實宋朝農民起義還有很多,例如北宋中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北宋末年的方臘、宋江起義;南宋中期的鍾相、楊么起義。元末,最著名的是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原是郭子興的部下。這位是最特別的,因為他是唯一一位農民起義建立了長期政權的。朱元璋建明,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政權。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掉福王朱常洵,開倉放糧,受到當地飢民的歡迎,起義軍迅速壯大。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用以鼓舞和號召民眾。次年,李自成建立新順政權,決計進取北京,推翻明朝統治。他採納顧君恩的建議,制訂了先取關中作基地,然後經山西取北京的戰略計劃。崇禎十六年佔領西安。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城西京,建國號大順,建元永昌,造甲申歷。隨後親率主力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亡。後經山海關一役,被迫退出北京,後在湖北九宮山戰死。後來滿清統一全國建立政權,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時代。
❸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時間及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爆發於秦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東方到沙丘(今河北平鄉、廣宗一帶)突然病死。趙高偽造秦始皇的遺詔,逼死太子扶蘇,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帝,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個昏庸而殘暴的皇帝。他在埋葬秦始皇的時候,下令把全部工匠封死在陵墓里。他繼續修建阿房宮,豢養大量狗馬禽獸,供游獵之用。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的現象。廣大勞動人民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余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淮河流域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雲)。在這伙人中,雇農出身的陳勝和貧農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七月時候,正是多雨季節。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連綿的陰雨把他們阻隔在這里,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失期當斬」,這900戍卒面臨死刑的威脅。
他們由兩個縣尉押送著。這兩個縣尉對大家非常凶暴。正當他倆行凶打人的時候,陳勝和吳廣就借機把縣尉殺掉。接著對大家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而戍邊死的也有7C10。何況壯士不死則已,如果死,就要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他的話激勵了戍卒的鬥志。這900名戍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陳勝,即陳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雇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為了擴大影響,他們於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被民間傳為神話。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首先佔領大澤鄉,接著又攻下蘄縣,很快攻佔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紛紛響應。當起義軍逼近陳縣(今河南淮陽)時,已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人,步兵數萬人的隊伍了。
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借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游士張耳、陳余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縣是戰略要地,楚國後期在這里做國都。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攻佔陳縣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
陳縣成為全國農民起義的中心。起義軍乘勝前進,分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市攻魏池。吳廣圍滎陽,久攻不下。陳勝又命令周文為將軍,領軍繞過滎陽,進攻關中,攻破函谷關。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壯大到幾十萬人,有兵車千輛。
這時,混進起義軍隊伍的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張耳、陳余陰謀分裂起義軍。他們要求北略趙地,陳勝沒有識破這個陰謀,就以武臣為將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率兵2000渡過黃河北上。張耳、陳余用招降和重用秦朝官吏的辦法,攻佔了30餘城。
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地(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見起義軍打到都城附近,十分驚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領幾十萬在驪山修墓的刑徒,迎擊起義軍。同時,又從邊塞調回王離的軍隊30萬人,與義軍對抗。周文率領的農民軍,雖然英勇作戰,因為孤軍深入,缺乏訓練,沒有作戰經驗。在遭到秦軍突然襲擊時,打了敗仗,被迫退出函谷關,駐扎曹陽(河南靈寶東),等待增援。
武臣佔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後,在張耳、陳余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為了顧全大局,勉強予以承認,並命他率軍西上,支援周文。張耳、陳余不但不救援周文農民軍,反而割據自立,擁武臣為趙王,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不聽陳勝指揮。接著,六國舊貴族相繼割地稱王,韓廣稱燕王,魏咎為魏王,田儋自立為齊王。這樣,就造成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周文率軍在曹陽堅持斗爭三個月,多次失利,退到澠池。這支起義軍隊伍由於眾寡懸殊,又無後援,損失過重,周文最後自殺。
不久,圍攻滎陽的吳廣被部將田臧陰謀殺害。吳廣死後,軍心渙散。秦將章邯率軍攻來,田臧兵敗被殺。其他幾支起義軍,先後也被秦軍各個擊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軍向陳縣撲來,陳勝親自領導義軍奮力抵抗。因為兵力太少,不幸失利,敗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這時,他的車夫庄賈暗殺了陳勝,投降秦軍。陳勝的部下呂臣等人堅持斗爭。呂臣率領的「蒼頭軍」進行了反攻,兩度收復陳縣,處決了叛徒庄賈。這支起義軍,後來與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會合,繼續同秦軍戰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滅亡了。
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在中國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農民軍推翻了秦王朝,打擊了地主階級,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開辟了中國古代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革命道路。農民軍在斗爭中建立革命的政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奇跡,為後世農民起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❹ 大澤鄉起義的原因是什麼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 歷史 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二人都是貧苦農民出身,為了反抗秦朝的暴政,領導大批平民進行殊死抵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所以大澤鄉起義又被稱為陳勝、吳廣起義。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澤鄉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大澤鄉起義的原因
秦始皇後期,秦王嬴政大興土木,為了抵抗匈奴,發兵三十萬,征民夫幾十萬修建長城,死傷無數;之後他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阿房宮。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昏庸無道,徵用大量民夫和囚犯修建秦始皇陵墓,無一人生還。一時間造成農田無人耕種,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押著九百民夫到漁陽看守,在壯丁中挑選了兩個個子大、能力強的擔任屯長,這兩人一個叫陳勝,是給人當長工的;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苦農民。陳勝年輕時,給僱主在田間勞作,對旁邊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其餘人笑他痴人說夢,陳勝嘆息著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時逢七月,他們在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照 法律 規定都是要殺頭的。驚恐之餘,陳勝沉著思考, 決定 不做俎上魚肉,任人宰割。遂找來兄弟吳廣說:“如今留下也是死,逃走也是死,還不如拼上一拼,起義干一番大事,為國而死。”吳廣聽後,心裡敬佩陳勝之餘,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於是他們利用 鬼神 迷信,用硃砂在白布條上寫著“陳勝王”的字樣,後被其他人發現,大家都很驚訝。如此這般還遠遠不夠,吳廣偷偷到古廟中在夜裡模仿狐狸的聲音叫喊到“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半夜聽到都驚恐起來。陳勝。吳廣平常在這些人中人緣好,所以當他們表明目的的時候,大家都很支持。後來,吳廣故意激怒營衛,殺了他,眾人群起攻之,他們擁戴陳勝、吳廣為頭領,佔領了大澤鄉,正式拉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大澤鄉起義之後各地百姓紛紛響應,農民起義大有燎原之勢。
大澤鄉起義的意義
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到漁陽戍邊,陳勝、吳廣等900餘民戍卒前往漁陽。大家都是貧民,一路上互相交流、互相扶持,對於秦的暴政都是敢怒不敢言。
七月正是梅雨季節,連續多天的 雨水 淹沒了大橋,致使他們被困,眼看著規定的期限就快到了,再趕也來不及了。大家都知道,按照秦國的律法,延誤了軍期,最後都會被處死。事態緊急,陳勝、吳廣兩位屯長商議,發動大家的力量,逃走也許還有一線生機。遂鼓動一起戎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公子扶蘇的名義,高舉為國而死的旗號,煽動其他人支持他們的想法。陳勝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大家說沒有人生來就是有富貴的命,沒有人生來就是受苦的。為了讓大家忠心跟隨,還利用鬼神,將用硃砂所寫“陳勝王”字樣的白布條藏於魚肚中,後被人發現,說是天意,再加上百姓長年受苦秦的壓迫,日子實在難過。便殺了看押他們的官員,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至此開始。
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平民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是中國農民自發的進行一次反對封建強權的戰爭,給當時秦二世胡亥所統治的暴秦政權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雖然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武力支持,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此次起義動搖了秦朝的統治,為後來劉邦、項羽滅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發生在秦朝末期,是秦末農民起義的一部分,大澤鄉起義沉重的打擊了秦朝的封建統治,拉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自稱皇帝的人,他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貨幣,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大戰亂時代。在後期他大興土木,為了抵抗匈奴,發兵三十萬,征民夫幾十萬修建長城;他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巨大豪華的阿房宮。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和民夫,而且無一人生還。百姓生活在秦國的暴戾統治下,苦不堪言。
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押著九百民夫到漁陽看守,在壯丁中挑選了陳勝、吳廣做為屯長。恰遇 天下 大雨,道路受到阻礙,延誤了規定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照秦律要被處死。陳勝、吳廣便商議,逃跑也會死,同樣都是死,還不如博得一線生機。於是陳勝便鼓動大家,說“如今天下已受苦秦統治很久,公子扶蘇也被殺害,我們以公子扶蘇的名義,討伐昏庸無度的秦二世,天下人一定會響應的”。為了取得大家的信任,還利用鬼神迷信,在魚肚中藏“陳勝王”三字的布條,讓其他人覺得這是天意所為。陳勝最為有名的一句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農民軍揭竿而起,佔領了大澤鄉,打下陳縣後,陳勝被擁戴稱王,國號為“張楚”。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六國舊族也都自立為王。起義軍逼近咸陽,由於六國各自為營,無人支援,寡不敵眾,最終失敗,陳勝、吳廣也都死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大澤鄉起義的 口號
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押著九百民夫到漁陽看守,在壯丁中挑選了兩個個子大、能力強的擔任屯長,這兩人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時逢七月,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延誤了規定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照秦律是要被處死的。情急之下,二人商議,揭竿而起,發動起義。
為了鼓動大家參與其中,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認為秦二世昏庸無道,當立公子扶蘇,然扶蘇被胡亥害死,現在我們假如用公子扶蘇的名義發起起義的號召,將會有很多人響應。
吳廣完全贊成陳勝的想法,為了讓大家信服,還使用迷信鬼神,魚肚藏書用以表明他們乃是天命所歸。到了半夜,吳廣又偷偷點起一堆篝火,裝作狐狸叫,還大喊著“大楚興,陳勝王”。之後,吳廣故意挑事,順手殺死了那個被激怒的營衛,陳勝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殺死另外一個營衛,紛紛揭竿而起,佔領了大澤鄉。
起義軍推舉了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沒多久,農民起義的風暴就席捲了大半個秦朝。起義軍乘勝追擊,打著“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進攻關中地區,直逼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隨即派出大將章邯,用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整編成一隻軍隊,由於缺少支援,加上章邯步步緊逼,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陳勝在逃跑的路上也被設計殺害,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失敗。
猜你喜歡:
1. 陳勝吳廣起義的結果是什麼
2. 大澤鄉起義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3. 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4.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5.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試卷及答案
❺ 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的時間、地點、人物與過程,你都知道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雲),陳勝、吳廣為屯長。途中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於是陳勝、吳廣組織群眾,揭竿而起。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為了擴大影響,他們夜晚在駐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wàng)」的呼聲,被民間傳為神話。起義軍佔領大澤鄉、攻下蘄縣,很快攻佔了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攻佔陳縣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但是由於缺乏經驗,起義軍在幾次戰斗中都損失慘重。一部分起義軍後來與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會合,繼續同秦軍戰斗。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封建社會農民階級的偉大力量。
❻ 古田農民起義的起義經過
潮水之戰結束後,明軍以為大功告成,即班師回朝。殷正茂急忙派部將把黃朝猛和假韋銀豹的首級、寶劍、衣服押送至京。但是嘉獎還沒有送到廣西,韋銀豹帶領余部又回到了鳳凰山區。消息傳到京都、朝廷命令知縣唐執中以重金懸賞捉拿韋銀豹。由於叛徒廖東貴的出賣,使具有近六十年戰斗經歷的農民領袖韋銀豹不幸被捕,隨即被解送至京城,壯烈犧牲。至此,歷時一百餘年的古田人民起義,終於在血泊中失敗了。(摘錄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註:①林廷機:《討平古田記》,見《永寧州志》,卷十四,藝文。
②《永寧州志》,卷三。
③《靈州縣志》卷十四。
❼ 歷史有關因為貧窮而起義的典例
應該是災害後引發的飢餓和稅務繁重吧,農民起義大多因此發生,有漢朝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清朝太平天國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