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晉朝統治時間 晉朝統治多少年
晉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㈡ 晉朝多少年歷史
晉朝有155年歷史。
晉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
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邊疆民族的草原文化與晉朝的中華文化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商業
商業方面,晉室南渡後,中原財富大多轉移至江南地區,商業仍然興盛,最大商業中心為建康、次為江陵。由於戰亂與銅量不足,鑄錢不足,幣值處於混亂狀態。
貿易也有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廣州海上貿易發達,進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絲綢為大宗。
㈢ 晉朝存了多少年
東西晉共155年,其中西晉51年,東晉104年。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短暫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共51年。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共104年。
㈣ 晉朝有多少年歷史
晉朝一共155年。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
266年司馬炎登基,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風。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為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㈤ 晉朝存在多少年
265~420
㈥ 西晉歷史存在多少年,東晉又存在多少年
西晉51年
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鄴延續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漢地
晉朝(266年-420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㈦ 兩晉的歷史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期。263年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並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265年其子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共傳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東晉,共傳十一帝一百零四年,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
▪ 晉宣帝 ( 司馬懿 ) ▪ 晉景帝 ( 司馬師 ) ▪ 晉文帝 ( 司馬昭 )
▪ 晉武帝 ( 司馬炎 266—290年 )▪ 晉惠帝 ( 司馬衷 290—307年 )▪ 晉懷帝 ( 司馬熾 307—313年 )
▪ 晉愍帝 ( 司馬鄴 313—317年 )▪ 晉元帝 ( 司馬睿 317—323年 )▪ 晉明帝 ( 司馬紹 323—325年 )
▪ 晉成帝 ( 司馬衍 325—342年 )▪ 晉康帝 ( 司馬岳 342—344年 )▪ 晉穆帝 ( 司馬聃 344—361年 )
▪ 晉哀帝 ( 司馬丕 361—365年 )▪ 晉廢帝 ( 司馬奕 365—371年 )▪ 晉簡文帝 ( 司馬昱 371—372年 )
▪ 晉孝武帝 ( 司馬曜 372—396年 )▪ 晉安帝 ( 司馬德宗 396—418年 )▪ 晉恭帝 ( 司馬德文 418—420年
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建都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晉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司馬氏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大權。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統一中國,施行的政策雖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暫和平繁榮,但沒有徹底解決浮華奢侈的社會問題及貪污腐敗的政治風氣。由於施行解除軍備的政策,以及諸王和統治階級內部相互爭權,發生了八王之亂;西晉於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分裂貴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人民紛紛南渡,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東晉統治階級主要由世族掌權,由於軍權外重內輕,不少方鎮心懷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此時雖然陸續有北伐以收復失土,因為內部矛盾而始終未能重建鞏固的全國統一政權。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這是成立以來最團結的一次。淝水決戰後前秦崩解,謝安、謝玄等人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然而,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篡位。由於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並奪得皇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以穩定局勢。東晉的庄園經濟的程度比西晉更重。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開發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使得後來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㈧ 歷史上如何規定的「東西晉」
以首都的位置命名:北宋都城開封在北,南宋都城杭州在南;西晉都城洛陽在西,東晉都城健康在東。
晉
西晉 東晉
首都 洛陽 建康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4位
司馬炎
司馬鄴 共11位
司馬睿
司馬德文
成立 (265年) (317年)
滅亡 (316年) (420年)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晉朝可從中劃分為西晉(公元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代。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都城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都城建康。
晉朝歷史
經歷了三國群雄的紛爭,265年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消滅東吳,統一中國。晉惠帝時期,發生八王之亂。此時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了一系列割據一方的政權,統稱十六國。
316年,匈奴攻佔長安,晉朝南遷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司馬睿於317年建立東晉政權。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改國號宋,晉朝滅亡,南北朝開始。
㈨ 東西兩晉歷史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南至越南,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為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