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代的北京什剎海有哪些歷史
到了清代,什剎海的水量繼續減少,名稱逐漸定型。德勝橋以西水域稱"積水潭",以東稱"什剎海"。什剎海地區因臨近皇城、環境優美而成為修建王府的首選之地。沿岸的格局雖然並沒有發生巨變,但是因為朝代更迭,名宅賜第,轉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園別業或衰落,或為清朝府邸所代替,沿湖景觀中心也由西海向前海和後海偏移。
清入關後所封的4個世襲罔替親王府中就有恭親王府、醇親王府、慶親王府三座王府建在這里。除此之外,還有阿拉善王府、濤貝勒府、棍貝子府、兆惠府等。這些王府官邸演繹了幾乎全部我國近代史和半部清代史。
比較有名的有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和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為什剎海平添了些許貴氣。在清代,王府並不是私人宅邸,而是屬於皇家的公產,是親王和郡王日常起居和辦公的場所,其他人的宅邸概不能稱為"府"。
乾隆後期和珅得勢,遂選定在什剎前海西岸大建宅第。恭王府花園曾是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並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個部分,擁有建築群落達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
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殿堂屋頂採用綠琉璃瓦,顯示了中路的威嚴氣派,同時也是親王身份的體現。
銀安殿也叫銀鑾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築。作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和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打開,起到禮儀的作用。
嘉樂堂懸掛有"嘉樂堂"匾額一方,該匾是乾隆帝賜給和珅的,但匾額上並沒有署款,也沒有鈐記,但和珅留有《嘉樂堂詩集》,說明是和珅之室名。
在恭親王時期,嘉樂堂主要作為王府的祭祀場所,內供有祖宗和諸神等的牌位,以薩滿教儀式為主。
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廳前有一架長了200多年的藤蘿,長勢依然很好,極為罕見。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的起居處。
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緻,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精品之作當屬高大氣派的錫晉齋,大廳內有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為和珅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
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
其花園又名萃錦園,佔地40畝,園內設計和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花園的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
穿過廳堂進入中部庭園,有一座石山,為全園的主景。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山石後面有一列書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為"蝠廳"。花園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頂的大廳,和水榭成軸線相對。
花園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接中路的廳堂。恭王府花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是什剎海沿岸清王府附園的經典之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80餘畝。花園由於位於住宅西部,故稱為"西花園"。
進入西花園,首先看到兩座土石假山為屏障,循山口過小橋見竹林一片,中有方亭一座。依長廊而行有一座六方亭,篆書額曰"恩波亭"。清代不許民間引玉泉水入宅,"御賜引玉河入庭"是一種殊榮。
後海水在山西花園西部引入,繞園一周,山東端流出園外。因奉旨許引玉泉水進園,故命亭為"恩波",以示皇恩浩盪。在什剎海沿岸的眾多清代王府和官邸中,獲此殊榮的僅此一園。
1761年,乾隆皇帝下令將原明代建於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的鎮水觀音庵改建為匯通祠,祠內供奉龍王。同年,疏浚什剎海及月牙河,使水流方向改變,水由西海經月牙河注入前、後海,由於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後海,故有"銀錠觀山水倒流"的說法。
慶王府是北京王府中的一座,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個兒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在和珅府的前方。後來,慶王永璘的後人奕劻襲承輔國將軍一職,咸豐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
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晉升為貝子,繼而晉升為貝勒。由於深受慈禧太後賞識,奕劻在光緒時期晉升為慶郡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海軍事務,後來有晉升為慶親王,並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1903年授軍機大臣,成為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慶王府是在奕劻晉封為慶郡王之後,按照王府的規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這時的奕劻在府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萬字樓和戲樓等處。
府內建築宏偉,面積廣闊,分為5個大院,大小樓房近千間,朱紅大門,高大的宮殿,只是屋頂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為當時京城最華麗的王府之一。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在同治年間被賜予了貝勒載瀅,後來載瀅獲罪,遷出此府。
光緒年間,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位,於是遷居到了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為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總體建築約為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後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後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和假山等。
棍貝子府又被稱為誠親王新府,根據《嘯亭雜錄》記載:"誠親王新府在蔣家房。"誠親王的舊府位於官園,因改賜慎郡王,所以在蔣家房的基礎上建造了新府。
誠親王胤祉離世後,他的第七個兒子弘暻繼為府主,後被封為貝子,所以此府又稱為固山貝子弘暻府。
根據乾隆時期的《京城全圖》來看,此府東起水車胡同,西鄰光澤胡同,北抵積水潭南岸。佔地面積大,規制嚴整,府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七間,東西配樓面闊五間,後殿面闊三間,後寢面闊五間。
主體部分在西路,東部以花園為主,規模很大,園中有亭台樓閣,古樹參天,山石點綴,土山環繞。園內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間小島,湖水引自積水潭。
按清代的制度,積水潭水為御用,非經特許,任何人不得擅引。弘暻無特殊建樹,卻也享受到了如此特殊的恩准。弘暻之後府主分別是弘暻的第三子永珊、永珊的第三子綿策和綿策嗣子奕果。
奕果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之後,改遷別所,此府改賜給庄靜固倫公主為府。庄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皇帝的第四女,後來下嫁於土默特的世襲貝子瑪尼巴達喇。
他們的兒子德勒克色楞承襲貝子,德勒克色楞的兒子索特那木色登襲貝子,之後棍布札布承襲貝子,因而被稱為棍貝子府,一直延續。
後來,棍貝子府原有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拆除,僅存有三間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二幢硬山過壟脊的重樓,以及湖與假山。
有一年,清朝的軍機大臣和珅在什剎前海中修築了一條南北方向、略呈S形的大堤,後人俗稱"和堤",將前海分成兩部分,堤壩東側水域稱為"前海",西側水域稱為"西小海"。
因為這一帶是皇親貴胄和文人雅士會聚的場所,所以酒肆歌台也自然發達。位於前海北沿的會賢堂原是清光緒朝禮部的侍郎斌儒的私邸,內設戲台,門簪上書"群賢畢至"四字,成為文人墨客聚會之所。
除此之外,什剎海因周圍有10座寺廟而得名,包括廣化寺、火德真君廟、護國寺、保安寺、真武廟、白馬關帝廟、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和萬嚴寺。什剎海附近還有廣福觀,大藏龍華寺等寺廟。
火德真君廟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徵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始營造大都城的時候,有龜蛇出現在西直門外的高粱河上,群臣解釋說,這是真武神光臨,其德惟水,水能勝火,宋朝亡定了!
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現龜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應宮",祭祀真武大帝。又在城中心海子邊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真武廟。後來元統一我國後,元成宗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使真武成為了北方最高的神!
明成祖朱棣也特別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奪取皇權的"靖難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他當了皇帝後,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賜名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修"金殿"、造金像,大興土木,費資百萬,把個武當山修得如天宮落地。
火神真君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山門東向,開在廟的東南角上,面對地安門外大街。山門內外各有一座牌樓。山門為歇山頂,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原有鍾樓、鼓樓。進山門,向西穿過配殿,進入南北向的院落。
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闊三間,歇山頂,供奉隆恩真君王靈官。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前出抱廈,供奉火神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面為一配殿。
護國寺是北京的八大寺廟之一,原為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初名崇國寺,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1722年,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壽,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
明代劉侗、於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雲:大隆善護國寺,都人呼崇國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語訛語,名初名。寺始至元,皇慶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國寺,此其北也。
我宣德已酉,賜名隆善。成化壬辰,加護國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領占班丹、大覺法王著肖藏卜等居此,寺則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後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
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趙孟頫書《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和危素撰並書《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選公傳戒碑》等。
寺內除供奉佛教諸佛祖外,還有元丞相脫脫夫婦塑像和輔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勛的姚廣孝影堂。另有葡萄園數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清末學者唐晏所著的《天咫偶聞》中說:隆善護國寺,俗稱護國寺,即元之崇國寺。趙松雪書演公碑,危太僕書選公傳戒碑皆在殿東階下。月七八有廟市,與隆福寺埒,而宏敞過之。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中說: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清末,什剎海地區由於水源日漸減少,臨湖的園亨、寺廟便逐年荒廢,只剩下凈業寺、匯通祠等少數廟宇,其他府第、園囿和古剎多已坍塌。
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時,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攤販,出售小吃和茶水,逐漸成為京城百姓的消夏勝地。
從元朝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淀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
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規則但密如織網的網狀胡同,這些胡同依勢而建,自然天成,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眾休閑、感受歷史的勝地。
此外,這里仍舊保存著十分難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交相輝映的歷史風貌,處處古跡宛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綴地美麗燦爛。
B. 什剎海是什麼意思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也寫作「十剎海」。在北京市 西城區。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稱。
C. 北京什剎海景點介紹
北京什剎海景點介紹如下: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
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清代起就成為游樂消夏之所,為燕京勝景之一。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則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贊美什剎海的神韻。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隨著遊客的增多,這里逐漸出現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
景區特色
什剎海景區范圍大體是什剎海景區位於北京城區中軸線的西北部,東起地安門外大街北側;南自地安門西大街向西至龍頭井向西北接柳蔭街、羊房胡同、新街口東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東到德勝門,由德勝門沿鼓樓西大街到鍾、鼓樓。
什剎海景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佔西城區的三分之一以上。歷史上本地區曾建有王府、寺觀、庵廟等多達30餘座,現仍尚存10幾處。什剎海34公頃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區之中,依託水體,還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為什剎海頻具特色自然景觀。
號稱「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在景區中具有典型意義。什剎海景區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後海北沿的鴉兒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煙袋斜街等。
D. 北京什剎海的由來。
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牆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
元朝曾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4)什剎海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什剎海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
什剎海景區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後海北沿的鴉兒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煙袋斜街等。依託胡同和四合院,什剎海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富有特色的民裕活動,如放荷燈、泛舟游湖、宴飲賞荷、冰床圍酌、大閱冰鞋等。
E. 什剎海建於什麼年代
什剎海歷史悠久,早在13世紀,蒙古滅金,被稱作金中都的金代北京城(在現在北京城區的西南一帶)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
F. 什剎海是什麼意思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
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準的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什剎海地區面積是最大的。
G. 北京什剎海有哪些歷史,是怎麼來的
什剎海由來於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的工程。
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H. 北京什剎海風景區怎麼樣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自元代起,此處便是元大都漕運和商業中心。
俗話說「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又被稱為「後海」的北京什剎海歷來是老北京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因其環境優美,且民俗風韻十足,兩百餘年來吸引了眾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來此或修府第,或建廟宇,更為什剎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明清時期,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居於此;清入關後,皇帝親領的「正黃旗」亦在此駐扎。什剎海景區風光旖旎、景緻獨特,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贊美什剎海的風韻。近幾年,什剎海景區附近悄然興起的酒吧及獨具特色的四合院私家菜、四合院住宿,為這里增添了更多時尚元素。
什剎海景區每年舉辦一屆什剎海文化旅遊節。蜚聲海內外的旅遊產品「三輪車胡同游」及其升級產品「什剎海--老北京深度之旅」已成北京旅遊品牌。「游王府、逛老街、訪古剎、觀故居、登城樓、轉胡同、嘗家宴、泛輕舟、泡酒吧、住四合院」等旅遊項目,為遊客提供了地道京味文化的體驗。在迎接2008奧運會的日子裡,什剎海作為體現北京「人文奧運」精神的重要窗口,承擔起了新的歷史使命。
什剎海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
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清代起就成為游樂消夏之所,為燕京勝景之一。
現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來越濃了,能看到老北京舊時民風的地方也越來越少了,可就在這什剎海,依然能夠聽到秋日裡清脆的蟲鳴,依然能能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築群的縮影,依然能夠咀嚼京味文化旅遊節就要在這里開幕了。
「游什剎海,看老北京」,品茗、盪舟、游王府、逛胡同,更有那純正的京腔京韻,使什剎海大放異彩。
什剎海及其周邊地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尤其以和珅舊第的恭王府、銀錠橋最為有名。什剎海景區大量保存完好的胡同院落、王府園林,展示著歷史遺產的豐厚;廟宇堂館、名人故居,顯現著文化沉積的厚重;濃郁的民俗風情,使豐富的文物古跡、完整的傳統風貌和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諧相融。
什剎海景區的不少古建築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園、宋慶齡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紀念館、鍾鼓樓、德勝門箭樓、廣化寺、匯通祠、會賢堂。
醇親王府、宋慶齡故居
醇親王府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八十餘畝。特別是府內的西花園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
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先生故居就建在醇親王府的西花園,她在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給這座古色古香的園林留下了許多痕跡,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間,明珠的府邸花園正是坐落於此。園中假山、竹林、小橋錯落有致,南樓前臨水有「明開夜合」樹七株,其中兩株二百餘年前的古木,據說是明珠長子納蘭性德親手所植。
年輕的納蘭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於此吟詩填詞,今日立身樹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彷彿人影依稀,耳畔邊似回響著當年的唱吟之聲,「階前雙葉合,枝葉敷華榮」。
後來明珠獲罪,這府花園又被和坤所佔,嘉慶即位後,花園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賜予成親王,並特許成親王引後海水入園。
現在我們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親王時修建的,平安石上「歲歲平安」四字便出自成親王之手。光緒年間,這座府邸又賜給了「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其在成親王府的基礎上添改修繕,建成醇親王府。
今天,醇親王府已經成為什剎海邊的一道風景線,眾多的遊人慕名前來,只為心中那一份對歷史的眷戀和對古跡的景仰。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後10年是在什剎海西北隅護國寺街9號度過的,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佔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為人們緬懷大師的觀光景地。
這是一座兩進的北京小四合院。共有房屋37間。現有館藏文件3萬余件。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卧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原狀陳列。
郭沫若紀念館
千竿胡同往北大約30來米,前海西街18號,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過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遷居此處,在什剎海西畔這座古樸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後14個年頭。
走進紀念館,草地上,郭沫若的銅像安坐在藤蘿架前,雙手輕輕放在膝頭、目光平靜而坦然。駐足綠蔭下,鬧市裡久違的鳥鳴聲,不絕於耳。
院內最為顯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和牡丹,那些曾經與主人朝夕相處的一草一木,浸潤在主人真誠與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門進四合院,東西兩廂已辟為陳列室,以圖片和實物展示著詩人、學者兼戰士不平凡的一生。
正房的客廳、辦公室、卧室依舊是主人在世時的陳列。偉人已去,故園依舊。一卷卷書稿,一幅幅書法佳作,保留著他的神韻。
廣化寺
衣冠雜沓,車馬駢闐的什剎海,歷來是紮根皇城的佛教僧侶弘法結緣的首選之地。皆因梵剎林立,故名什剎海。什剎之一!飽經700年滄桑的佛門古剎廣化寺,坐落在鼓樓後西側後海北岸的鴉兒胡同31號。
廣化寺坐北朝南,東臨銀錠橋,西傍宋慶齡故居,佔地1.38萬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分中、東、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築嚴謹,僧房毗連,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築特色。寺內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廣化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統元年(1909)曾在此籌建京師圖書館,魯迅先生曾在此任職。1921年8月對外開放。1982年北京佛教協會成立並將會址設在此寺。
廣化寺不僅是信徒們禮佛的地方,佛教音樂、禮佛儀式等也已作為一種文化,成為什剎海民俗文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剎品禪宗敬祠憶先賢
匯通祠
匯通祠也就是現在的郭守敬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西海(積水譚)北沿的匯通河畔。元朝時期,這里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元大都城內、京杭大運河最北碼頭,漕運船隻可直達這里。
匯通祠坐朝南,有山門一間,歇山調脊灰筒瓦頂,石券門,棋盤木門兩扇,前殿及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後院有二層後罩樓,祠後原有
更多關於北京什剎海風景區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0b167161573128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I. 北京什剎海的由來。
什剎海由來於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的工程。
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中葉什剎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銳減,在德勝橋東南,開挖一條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與後海隔開,積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經西壓閘入皇城,同時向西北,過銀錠橋倒流入後海,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
(9)什剎海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鍾鼓樓
鍾鼓樓每到定更的時候是「先擊鼓,後敲鍾」;二更到五更的時候則「只撞鍾不擊鼓」;到了亮更時是「先擊鼓後敲鍾」。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鍾也是一樣。
2、關岳廟
關岳廟在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這里原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賢親王廟。醇賢親王廟於光緒十七年修建,至光緒二十五年建成。廟坐北朝南,分三進院落,其中中院又有東西跨院
3、匯通祠
匯通祠位於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明永樂年間由姚廣孝建,名法華寺,又名鎮水觀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賜名匯通祠。祠建在什剎海西海的一個小土山上,四面環水,北為水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什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