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歷史由來
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⑵ 中國那些神仙是是怎麼演變來的,是現實歷史人物嗎
八仙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久遠,影響廣大,在古典文學、戲曲、繪畫、雕塑作品中,都有八仙的形象。現在所說的八仙,是指張果老、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李鐵拐、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八位神仙。但八仙信仰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道教傳播過程中,經過民間傳說、文學創作的改造,逐漸形成八仙集團。
中國自古就有以八言事的傳統,以八言仙始於唐代,唐人江熾有《八仙傳》、杜甫詩中有「飲中八仙」,則指八位詩人。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曾得到道士張素卿所繪八仙真形八幅,這八位神仙是:李已、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葛永。這顯然不是今天所說的八仙。但在此基礎上逐步演化出八仙的故事。
宋代出現了大量的神仙故事,今傳八仙中大部分在宋代就已流傳其仙話,甚至有其祠祀。如呂洞賓、鍾離權、藍采和、何仙姑、曹國舅等都已被納入道教的神仙譜系中。但八仙作為一個集團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元代的雜劇。如馬致遠的《黃梁夢》和《三醉岳陽樓》,岳伯川的《鐵拐李》,范子安的《竹葉舟》,穀子敬的《城南柳》等等。明代中後期的吳元泰以八仙的民間故事和雜劇、說話為素材,寫了通俗小說《八仙出處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從此,八仙故事愈傳愈廣,約定俗成地把八仙名目固定下來了。
八仙傳說有很多文學創作的虛構成分,但作為八仙本人,歷史上確實存在,只是後來經過民間流傳和文學加工,越傳越神,以至真假難辨。
八仙均為神仙中的散仙。也是懲惡揚善,濟世扶貧的神仙。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八仙巧懲惡老財」是其中的一個。但以「八仙慶壽」與「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據道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八仙「事跡」如下:
鐵拐李,亦稱李鐵拐。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曾遇太上老君得道。神遊時因其肉身誤為徒弟火化,遊魂無所依歸,乃附一餓死者的屍身而起。蓬守垢面,坦腹跛足,並用水噴倚身的竹杖,變成鐵杖,故稱「鐵拐李」。元岳伯川雜劇劇本《呂洞賓度鐵拐李岳》曾記其事,後又被采入《東游記》,但情節有所不同。
漢鍾離,原復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為覺,燕台人,字寂道,號和穀子,又號正陽子。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因受鐵拐李的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後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後與其兄簡同日升天,度呂洞賓而去。見《東游記》。有關其神仙傳說,起於五代、北宋。《宣和書譜》卷十九:「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後遂稱「漢鍾離」而不名。鍾離權逭雙髽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
張果老,亦名張果。原為唐代道士,相傳隱居於恆州條山,唐武則天時自稱已數百歲。武後召之出山,他裝死不赴。常倒騎白驢,日行萬里。唐玄宗時,派使者請他入朝,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職銜,賜號通玄先生。其故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新、舊《唐書》均有《張果傳》,列方技類。
何仙姑,名瓊,永州零陵人。十三歲時,入山採茶,遇呂洞賓。後又夢見神人教餌雲母粉,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服侍母親。後屍解仙去。
藍采和,唐代的隱逸。所傳故事最早見於南唐沈汾《續仙傳》。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卧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余,似醉非醉,踏歌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脫世之意。後得鍾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呂洞賓,即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呂洞賓進士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夢見自己中進士、當 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夢而已。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傳說他曾在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等。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岳州一帶。小說、戲曲中反映其故事很多。
韓湘子,名湘,字清夫,傳為韓愈之侄孫。相傳韓湘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後登桃樹墮死而屍解登仙。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斗不竭。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後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韓湘子冒雪而來。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嘆韓湘子預言之靈驗。後韓湘子護愈抵任,復隨愈移袁州,最後度其叔韓愈入道。
曹國舅,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後之弟,故稱國舅。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伏罪,曹景休恥見於人而隱居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秘旨而修道成仙。
⑶ 中國是怎麼來的
漢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梓材》。其有雲:「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釋義:上天把國度、人民、疆土賜與先王)」。范圍所指,僅僅是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已,至春秋時,「中國」之涵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秦漢以降,又將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皆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中國」則成為隸屬我國版圖之內全部領土之專用名詞。
從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遞嬗,政權更替,幾不可勝數,卻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1912年中華民國之建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
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他國之人遂逐漸耳熟能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際上通稱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簡稱為「中國」,「中國」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3)中國是怎麼來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由來:
「中華」一詞,始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後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現。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律疏》(後稱《唐律疏議》),其中,對其卷三<名例>的「中華」一詞釋文如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梯,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民族」一詞是個外來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此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指稱人們共同體的詞彙,有「人」、「民」、「族」、「家」等。這些詞都單獨使用。
偶然也有把民族兩個字連起來使用的,但那是指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群體的復數概念,「宗社民族」則指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群體,如古代稱士農工商為「四民」(見《穀梁傳?成元年》),今尚存「農民」稱呼。
族是指有共同地緣的社會群體,如「四間為族」(見《周禮?地官》),間是相鄰的二十五家,則相鄰百家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緣的社會群體,如父子孫為三族(見《周禮?春官》),自高祖至玄孫為九族。在《太白陰經》序言中,「民族」二字雖然連用,但與近代以來的「民族」一詞有明顯差別。
⑷ 中國偉大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中國偉大的歷史人物有很多,比如:
1、孔子
他為一民族整個的封建的歷程確定了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規范法則。即使身處21世紀的我們已然能體會,這位先哲對我們華夏文明的原創力。
2、贏政
正是從他開始我們有了皇帝這樣的一個概念,也正是由他開始我們有了統一這樣的概念。
3、毛澤東
他的思想,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全才,以及他的性格都是我們民族不可多得的才富,更重要的是,正是他和他的戰友把中國從死潭中拉出來帶入了正軌。
4、老子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哲人,而且他的以「無為」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已傳播到了這個星球上的各個角落,老子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5、孫中山
他是我們的國父,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創人,正是他為我們推翻了背負在我們民族身上漫無邊際的封建歷程,從此我們有了共和和民主。
6、孫武
《孫子兵法》的著作者,他是整個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他的軍事思想,軍事法則幾乎指導了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所有戰爭。
7、屈原
他天才似的詩歌陶醉著一代代的炎黃子孫,他的愛國主義已在他曾經生活的土地上發揚,並成為這個民族最高尚的道德之一。
8、武則天
她對我們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那樣簡單,在男權至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里,她的經歷本身就是一種震憾。
9、林則徐
沒有任何的一位中國人有他的那樣的眼光和勇氣,他的事跡,成了這個民族最動聽的英雄傳說,林大人,是這個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記憶。
(4)中國是怎麼來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一、孔子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⑸ 中國是怎麼來的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5)中國是怎麼來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⑹ 中國的歷史人物簡介,五十多字就行了,6個人,還有兩個現代歌手,並說出原因來。快點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創立了儒家學派,主要主張「施仁政於民」。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家學派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為後人所沿用。
⑺ 中國歷史人物的故事都是怎麼得來的
多個方面得來的:一是自己的筆記,二是歷史記載;三是親身經歷者的描述;四是隨筆者的記錄;五是功績碑;六是銘文;七是案例剖析;八是經典語錄。
⑻ 解夢的周公、孔孟眼中的聖人,如何成為我國第一位「歷史人物」
當一個人物的活動,對其所在環境或社會的歷史產生重要且深遠的影響,而被載入史冊時,他就成了所謂的"歷史人物"。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社會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更是層出不窮,但為什麼說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歷史人物"呢?
周公憑什麼坐上中國"歷史人物"的第一把交椅?
首先,從影響歷史進程、推動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經過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來了。我們都知道周朝的建立始於武王伐紂,而且武王伐紂,只帶了三千"虎賁之士",加上敵軍臨陣潰散,只用了一天時間就佔了商的都城朝歌,紂王也覺得沒面子,登上鹿台,穿珠戴玉,放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
"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史記·周本紀》
聽上去是不是很輕松?
如果真以為周朝這么容易就建成了,那就太天真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伐紂之後,這個新生的政權危機四伏,甚至可以說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可能被趕出朋友圈,甚至被封號。
周武王身體不好,英年早逝,本想把王位傳給輔佐自己伐紂的弟弟周公,但被周公拒絕了,說是要輔佐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周成王。
武王伐紂之後,並沒有立刻將商人的勢力趕盡殺絕,也沒有殺掉紂王的兒子以"永絕後患",反而以懷柔之心,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分封在殷地,讓他來治理殷商遺民,並將自己的兄弟管叔、霍叔、蔡叔安排在附近,以期對武庚予以挾制,史稱"三監"。結果武王去世不久,"三監"因嫉妒周公的攝政之位,便一起勾結武庚,武庚又串通了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一起作亂,史稱"三監之亂"或"武庚之亂"。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周公果斷東征,前後花了三年時間,才平定了這次叛亂。
這次平叛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消滅了武庚、管叔等幾個"匪首",穩定了周王室的政權在當時方國林立的不穩定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周公還"順便"消滅了武庚的幾個本來不相乾的"幫凶",也就是東夷——徐、奄、薄姑等幾個國家,這就使得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勢力范圍遠大於原來的殷商,更遠超克商之前的周室,這大概是文王和武王做夢也不曾想到的。
其次,從周朝穩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周公採取的分封制,不但穩定了周朝統治,而且促進了民族融合。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周公二次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後,為了鞏固勝利果實,必然要採取措施防止潛在的反對勢力再次作亂。周公所採取的措施,便是我們今天彷彿都知道,又彷彿不那麼知道的分封制。[關於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後文提到的禮樂制。
周公就像一名弓箭手一樣,把姬姓子弟,和對於周王室有大功的功臣們,有目的地分"射"到各個戰略要地,讓他們為了自己和子孫的福祉,以包括但不限於武力的方式去征服當地的原住民,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
這些戰略要地,可能是周公在剛剛結束的"二次東征"之中打下來的,也可能是之前僅僅聲稱"宗周"但並沒有實際行動表示的,還可能原本就是"無主"的飛地,但周公看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說白了,就是派一批信得過的人去"開荒"。
分封出去的,不僅有未來拱衛王室的各個新國的首領,還有相當一部分殷商的遺民。通過分封,周公絕頂聰明地把原來殷商遺民的格局徹底打散,讓他們分散地跟著新的主人,也就是姬姓子弟去陌生的地方建功立業,不但最大程度地消弭了殷商故舊再度聯合反周的可能性,而且還無意間促進了周人、商人與"夷人"之間的大融合(當時尚沒有"民族融合"這個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周公才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真正的締造者,因為無論二次東征也好,分封諸侯也好,決策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最後,從文化傳承和文明進化的角度來說,周公創制的宗法、禮樂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色。
儒家被看作是禮樂文化的代言人,因此他們把制禮作樂的周公尊為"元聖",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把"分封制"看做西周初期對國民"工作"上的事務性安排,誰到哪裡,做什麼;那麼"禮樂制"就是對包括上至天子下至奴隸的所有人的身份及其行為規范的進一步明確。
那時候的"禮",相當於現在的制度性、法律性的行為規范,什麼等級的人,在什麼樣的場合,應當有什麼樣的表現才是得體的,都因為禮樂制的出現而有了具體的安排。五百年後的孔子所一心嚮往和想恢復的,便是周公制定的這套禮樂制度。也是因為對禮樂的推崇,孔子和後來興起的儒家在我國歷史上占盡了風光,在近代以來又被批的一文不值幾近"斷線"。
盡管現在聽上去,"禮樂制"顯得無比呆板,像一個個方格子一樣,把人安頓在裡面,就像關在籠子里的鳥一樣缺少自由。但在三千年前,距離雅思貝爾斯所說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軸心時代"開始還有五百年的時候,周公卻已經為他的子民提供了一整套安身立命的哲學!難怪有人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作為"聖人"的周公
孟子對公都子說,大禹治水,周公兼並夷狄,和孔子作《春秋》,是中國古代歷史演進過程中的三位聖人。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錢穆先生將其解讀為,大禹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能夠戰勝自然的天下之人;周公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有家國歸屬的人;孔子則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能夠接受教化的人。
"蓋孟子之意,自有禹,而後有此人類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後有此人類之中國;自有孔子,而後有此人類之教化;則周公之所以為聖,而其在中國歷史上之真實地位,亦即據孟子之言而可想見其大概矣。"
——錢穆《周公與中國文化》
綜上所述,從影響歷史進程、推動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經過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來了;從周朝穩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周公採取的分封制,不但穩定了周朝統治,而且促進了民族融合;從文化傳承和文明進化的角度來說,周公創制的宗法、禮樂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色。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而言,周公作為我國第一位真正的歷史人物,都實至名歸,無可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