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高考歷史很多時候還是比較簡單的,沒有那麼多的花式問法,但是很多時候有一些同學還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數,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1、亮明觀點。
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2、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
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經濟、 文化 、外交、社會生活。思路二:內因、外因。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步驟三:結論。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 總結 性語言或評價性升華。(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3、提供觀點型開放題設問方式?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
答題技巧:以宏觀和開放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和歷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從容與平和的心態,公正、客觀地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1)選擇觀點,從題目提供的觀點中選出自己認為可以有力論證的觀點。(2)遴選史實,從所學的知識中搜尋和遴選可以例證觀點的史實。(3)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
高中歷史選擇題的基本審題和解題 方法
1.弄清題目的時間限制。選擇題一般會提供較為明確的時間信息,但有的題目其時間要素不是顯性的,而是包含在題目的題干、材料或材料出處甚至是題目的釋文當中。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充分利用題目的表述,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教材,正確提取題目中有效的時間信息,確定其所述歷史現象的時間。
2.確定題目的空間因素。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空間因素即人類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本身的縱向和橫向觀察,只有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作縱向和橫向的觀察比較,才能明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空間概念。
3.把握歷史現象的性質或立場。每道選擇題均涉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性質,只有明確了其性質、立場,才能夠迅速區分題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現象和本質等因素,才能夠迅速確定正確選項。
高中歷史的選擇題在審題時應做到以下兩點
(1)審題干:要做到「四審」,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確題目結構,找出關鍵詞語,確定答題方向;第二,要界定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以明晰答題范圍;第三,要弄清題目的基本類型,結合相應的答題方法進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確涉題概念、理論和觀念的內涵和外延。
(2)審備選項:要「四推敲」備選項,對症下葯。
第一,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史實、基本常識;第二,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要求;第三,推敲備選項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第四,推敲備選項之間是否存在並列、從屬、對立、因果關系。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 經驗 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大全,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
★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的答題技巧
★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思路
★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2.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
1、亮明觀點。
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2、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
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思路二:內因、外因。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3、提供觀點型開放題設問方式,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
以宏觀和開放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和歷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從容與平和的心態,公正、客觀地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選擇觀點,從題目提供的觀點中選出自己認為可以有力論證的觀點。遴選史實,從所學的知識中搜尋和遴選可以例證觀點的史實。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
3.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是除選擇題之外考查學生的一種重要題型,在我們政治中考中占據近60%的分值。它的類型多樣,可以是言行評析題、觀點辨析題、材料分析題等;它的信息容量大,答案的綜合性要求強。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1.文字型材料題
這是中考材料題中的傳統題型 。一般都是選擇書上的引文或學生比較熟悉的 文章 ,這類題目一般是問得直接明了,考生較好回答。這種類型的材料題旨在考查閱讀材料並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圖表型材料題
圖表型材料題是以數字表格或圖像(線) 變化為信息載體,通過一定的數量關系來反映事物的數量特徵、變化規律及內在聯系。
解決這類材料題的關鍵是通過圖表材料所呈現出的數字或線段的變化,來確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讀設問部分,帶著問題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識地去觀察分析材料。通過觀察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系,再分析原因然後組織答案。
3.開放型材料題
近年來開放型材料題命題的一個趨勢就是選擇材料時,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聞時事、 名人 名言 、 諺語 詩歌、漫畫海報等,材料來源無法預知。但考生應當把握一點,即無論材料千姿百態,所選擇的材料必定是以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為依託,所設問題必我所學、必我所能,不會超標,所考問題必然是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
在解答這類材料題時,一定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能敢於創新、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獲得高分的保證。
材料分析題是近年來歷史中考的必考題,也是很多學生日常考試中比較畏懼的題目之一,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運用了正確的解題方法,這類題目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
1、看題目
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2)答題有何要求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於史實答題;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系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實事求是,根據國情,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工業革命」就想到「 教育 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看到「污染」就想到「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看到「閉關鎖國」「學習西方」就想到「堅持開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
如「歸納」,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義。注意標好點子。
2、看材料
①、帶著問題,明確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與題目有關的信息勾畫出來,組織答案的時候有可能要用到。)
②、運用歷史觀點,聯系史實,站在歷史高度讀懂材料。
③、注意材料中的標點符號,尤其注意句號、分號、省略號。每一個句號、分號就是一層意思,往往就是一個得分點。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④、注意材料前 提示語 或引文出處。出處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由此給我們隱形提示。
⑤、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個知識點,如3分肯定是三個知識點;2分是一個或兩個知識點。看分答題。
⑥、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每一道材料題一般都有一個主題。找出了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如:改革類;民族團結類;科技 文化 類;國家統一;國家建設類;反侵略類、戰爭等等,每一主題有每一主題答題的套路。
3、規范答題
①、嚴防錯別字。
②、根據材料回答的題,一定要結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關鍵詞語、 短語 ,或者截取材料的詞語組成一句話。)答題要把材料提煉,言簡意賅,避免整段抄襲。
③、結合所學知識的,答題盡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觀點,史實准確,言簡意賅;
④、序號化:回答問題要注意按照問題的先後順序,再按時間、空間順序等依次作答,且標明序號。
4、「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這種問法,材料中的點子歸納完後,還要用教材中相關知識點進行補充。看分答題。
5、談看法、啟示、建議之類的題。一定要圍繞主題談,要幾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一個什麼主旨弄清楚。這種題一般是1分或2分。如果是2分,至少要答2點。
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3個步驟要掌握好,
第一步,讀懂讀透閱讀材料
首先,要先閱讀題的設問,後讀材料。不少老師和學生會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較大的局限,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才能知曉。因此,我們要先讀題目的設問。先讀設問的實質是使對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明確設問的要求,然後帶著設問有重點地讀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圖表、圖示等)展示給我們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從中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獲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間的聯系。有時一個材料題往往不止一則材料,有兩則、三則材料。這些材料從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時則分別聯系著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但閱讀時既要認真讀懂每一則材料的中心內容,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又要注意其內在聯系性,為下一環節的思考作準備。
第二步,找取相關信息點
要注意找設問與材料中的關聯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與課本關聯中的相似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論述的中心。
試題雖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教材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教材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教材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教材中「對號入座」。
第三步,回答設問內容
①.注意答好第一問。一般情況下,一個材料分析題設好幾問,而設問大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往往答對了第一問,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問時一定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考慮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確。
②.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③.注意設問分值。材料分析題每問分值不同,所以答題時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而分值大的則是要深入分析,回答問題應展開論述,詳加說明。
④.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緊扣題意,論從史出,答出重點。對於材料分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中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對問題作出准確地說明,嚴密地論證,並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悟,有意識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
⑤.解答錯誤分析。一種是死摳教材,有的學生作材料題不太讀材料及題目就開始翻教材,以為教材是萬能的,希圖從教材中找到現 成語 句、段落成為理想答案。一種是野馬脫韁,這樣的學生做材料題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識點,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準,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但往往不得要領。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相關文章: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思路
★ 高考文綜歷史論述題解答應對策略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評價類)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考歷史答題思路方法
★ 歷史主觀題解題思路分析
★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高考歷史12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整理
4. 歷史小論文題解題方法
不論是高考全國文綜卷還是部分自主命題省份的歷史卷,小論文題或歷史論述題都是佔分值較多、難度較大、學生最怵的題型。因為,要在緊張的十幾分鍾時間內寫出思路清晰、論證嚴謹的兩三百字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歷史小論文題解題 方法 ,希望大家喜歡!
一、坦然面對,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強大的心理來源於正確的認識和堅實的功底。此類試題考查的本就是高考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中最高一級的要求,即:論證和探討問題。這其中包括三個層次的要求: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小論文題的難度大,也在情理之中。同學們唯有積極應對此類題型,多練習、多 總結 ,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和嫻熟的解答技巧,方能在考試中遇題不亂,從容應對。否則,心中已怵,下筆難免不慌;「筆頭」慌亂,必將導致對史料信息提取不全面、論證思路不清晰、語言不簡潔等弊端的出現。得不到好的分數其實就是自己答題時狀態不好的反映。
二、細心審題,把握解答的總體方向
歷史小論文這類試題考查的角度緊扣「論證和探討問題」考核目標與要求中的三個層次,題型主要有如下幾種:論證觀點類、評述觀點類、提出觀點類等。
1論證觀點(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類
例如,2014年高考江蘇歷史卷第22題,該題在設計時,為了便於學生理解題意,在題引、設問中進行了多處提示。首先提示立意;其次提示答題指向,如設問第(1)題中「該表述內容的傳統性體現在哪裡」與第(2)題中「與傳統性相對應的是近代性」相呼應,指向明確;最後提示了考生應該遵循的論證思路。
2評述觀點(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類
例如,2012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第41題,該題是開放式的,學生在解題時首先要說明自己認同的觀點並作簡要的論證。如選擇贊成的觀點,可以運用全球史觀指出近代西方國家的主導地位和中國 傳統 文化 的巨大惰性。如持反對的觀點,可以從中國主動改變的角度展開。
其次,要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評價,指出其背後的特定視角或立場,由此肯定其合理之處,批判其不足之處。材料中的觀點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論,誇大了西方沖擊的作用。所以我們既要重視歷史發展的外來因素,也不能忽視內部的主觀能動性。
3提出觀點(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類
例如,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Ⅱ第41題,該題中的材料包括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路線示意圖和關於二人的 事跡 及貢獻的文字材料。根據要求,所提煉的觀點必須源於材料,還要明確合理。
總之,這三種類型不管是題型、思路范圍,還是寫作要求,都有明確提示,所以審題時一定要認真仔細,找到和利用好所給的提示。這樣下筆的時候就會有方向、有內容、有得分點。
三、合理組織,搭建寫作的基本框架
審好題後,就要下筆搭建小論文的框架了。這個環節一定不能少,只有搭對、搭好框架,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些同學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答案往往凌亂、條理不清。
解答論證觀點類試題時,先要擺出自己的觀點,然後盡量多角度進行論證,最後概括觀點。
評述觀點類的試題一般都是開放性的。在解答該類試題時,首先要說明自己認同的觀點並作簡要論證,然後要對材料中觀點進行評價,指出其合理之處和不足之處。
解答提出觀點類試題時,須結合所提供的材料提出明確的觀點,然後根據要求對觀點進行全面的闡述或論證。
四、形成習慣,關注作答的要點
1要突破慣性思維的窠臼
小論文寫作,雖然有法,但無定法。因為考題年年不同,試卷年年創新。所以解題時一般不存在固定的套路,必須針對不同的試題靈活地應對。那些認為熟練地掌握幾種解題方法,並形成成熟的寫作套路就可以不變應萬變的認識是不可取的。在高考中解答小論文類的試題時要客觀地分析,既要能找到解題或寫作的切入點,又不能局限在原有的思維框架中機械地照搬套用以前的模式。否則,面對新題型,極有可能會張冠李戴、弄巧成拙。平時的努力只能成為我們不斷攀登高峰的階梯。
2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
小論文題不是空中樓閣,它的立足點就是試題材料中所蘊含的信息及所學知識。一道成功的試題,在設計上都有梯度性,小論文作為開放性的主觀題,一般都在最後設置,考生必須在充分閱讀上述材料後才能解答。為了降低難度,不少試題在題引中或設問中都有或直接或間接的提示。所以,歸納觀點和論證時要充分利用史料信息。
3要理順思路,邏輯清晰
觀點明確,視角多重,史實充分,論證合理是評判該類題寫得好的基本要求。在審好題後,一定要給自己一點靜思細想的時間,以便更加順暢地「搭框砌文」。具體步驟是認清題目類型—擺出自己觀點—尋找論證(論述)角度—提煉材料史實—列出論文提綱—下筆組織語言。要做到以上這些基本要求就得思路清晰,按部就班地操作。畢竟這一小題的分值不低,所以值得在考場上多花些時間做好每一個步驟。如果匆匆上手,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在考場上緊張的環境下,很容易丟三落四,得不償失。
4要史論結合,語言簡練
小論文有字數要求,但不能堆砌文字,其字數要求是通過多重的論證角度來實現的,是通過做到史論結合的學科要求來實現的。所以寫作時要力求簡潔,點到即止,但有兩個方面要引起重視。一是不能通篇只有一個段落,讓閱卷老師去幫你尋找觀點和論據,這是很讓人頭痛的事。二是一定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史實要有說服力,論述合理。要以史實為主、以論述為輔,不能本末倒置,否則通篇大論,沒有史實做依託,是不會得高分的。
總之,放眼高考試題,繁花似錦擾亂人眼,小論文題只是其中一朵小花。稍加留意,便能看到花開。所以,擁有樂觀的心理、堅實的知識功底、熟練的解題技能,何愁不能從容應對,取得高分?
歷史小論文題解題方法相關 文章 :
1. 怎麼提高歷史大題的分數與答題模板
2. 高考歷史十大類試題解題方法指導
3. 分析歷史的方法,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思路
4. 做歷史題大題的歷史大題的解題步驟
5. 高考歷史小論文:現階段打牢基礎最重要,邏輯嚴謹語句通順
6. 高考歷史六種常見綜合類題型及解題技巧
7. 高考文綜歷史論述題解答應對策略
8. 做文綜歷史題的方法三個步驟
9. 2020高考歷史12種題型的解題方法
10. 做歷史題大題的方法
5.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
學習對每個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們都知道學習代表未來,成績代表過去,學習成就人生,學習改變命運,學習可以致富,這些話語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學習真的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學習真的可以成就我們的人生,學習也確實可以致富。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
中國古代史部分
一(分封制)
司馬炎(晉武帝)代魏後,認為曹魏失權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宗室拱衛中央皇室。鑒於宗族無力勤王的史實,在尚未統一全國時,就進行分封諸王,封27個同姓王,以郡建國。
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分封諸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於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於混戰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摘編自義務 教育 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材料中「分封諸王」的制度名稱是什麼?
(2)閱讀以上材料,從「分封諸王的作用和影響的角度」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參考答案:(1)分封制。
(2)觀點:分封制鞏固了統治。
論述: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觀點:分封制威脅中央集權統治。
論述:西周分封諸侯,造成日後周天子面臨諸侯割據混戰局面束手無策,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統治;西晉初年,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於是大封同姓諸王。後來到晉惠帝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嚴重削弱了西晉中央政權的勢力,西晉從此衰落。
二(商鞅變法)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戰國策·秦策》
觀點: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裕強大。
論述: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通過獎勵軍功生產、承認土地私有、統一度量衡等 措施 ,使得秦國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論: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說明變法是富國強兵之道。
三(秦始皇)
秦王朝開創的華夏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的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史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麼深重,由秦漢帝國開創的這一民族共同體問題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
——摘自《中華文明》解說詞
(1)秦朝的建立者是誰?
(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並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6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1)秦始皇。
(2)觀點1:由秦漢帝國開創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
論述:秦王嬴政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各民族團結一致。漢武帝在位時,實現了經濟、政治、 文化 等方面的大一統局面。此後,中國歷史雖然經歷過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分裂割據時期,但最終會重新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例如:隋朝重新統一南北,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創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統的局面;元朝於1279年重新統一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創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統局面;民國時期,我國雖然經歷過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但最終還是實現了國家統一。
觀點2:秦始皇的統治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制度的基礎。
論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秦始皇還通過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和貨幣以及文字,修築貫穿全國的馳道,加強中央集權,推動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制度的基礎。
四(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54年,是中國古代統治年代比較長的帝王。漢武帝時代,西漢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漢武帝表現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觀點: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論述:漢武帝繼位後,頒布「推恩令」、實行監察制度、北擊匈奴、通使西域、統一思想,從而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西漢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尤其是其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不僅成為西漢王朝的正統思想,而且成為延續兩千多年的漢文化的主流形態。
結論: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使得西漢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五(絲綢之路)
公元前1世紀的某一天,古羅馬的執政官凱撒大帝穿著燦若朝霞的絲織長袍進入劇場,在場的百官以及貴夫人們驚嘆聲此起彼伏,覺得凱撒大帝簡直帥呆了。後來才知道,凱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國絲綢縫制的,於是穿中國錦衣綉服,成為當時男女貴族的流行時尚。
觀點:絲綢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橋梁。
論述: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等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 魔術 、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結論: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橋梁。
觀點:絲綢之路促進了民族交融。
論述:絲綢之路開通後,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土族、滿族等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六(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
材料:玄奘(602-664),為尋求准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十餘年中,行程數萬里,游歷百餘國。回國後,他譯出佛經1300多卷,精煉而准確。
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餘歲時,受日本邀請,發願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築、雕塑、醫葯、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記錄他親歷的書籍名稱是什麼?
(2)從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並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
參考答案:(1)《大唐西域記》。
(2) 觀點1:堅韌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礎。
論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鑒真都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這是他們能夠成功到達目的地,實現人生理想的基礎。西漢的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樣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歷經十年,終於不辱使命,到達西域,最後回到長安,從而,開通了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觀點2:唐朝的對外交流具有主動性、雙向性。
論述:唐朝的對外交流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唐朝與亞非地區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天竺等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各國的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對之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進一步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發展,使唐朝更加強大。
七(科舉制)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 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 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清朝科舉制終於消亡。
從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制度須不斷生長,又須在現實環境、現實要求下生長。—選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中國科舉制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2)請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談其中一方面即可)
參考答案:(1)605年,隋煬帝設進士科。
(2) 觀點1:隋唐科舉制是一種公平、公開、公正的用人制度。
論述:隋唐科舉制不問門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加科舉考試,考試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現了許多科舉出身的名相房玄齡、孔穎達等,因此,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觀點2:科舉制是封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方法。
隋唐統治者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是錄用更多有才學的讀書人為中央所用,打破貴族世襲的局面,從而籠絡了許多有才學的讀書人。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採用八股取士,考試范圍僅限於四書五經,規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觀點作答,並且文體分為八個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觀點,造成讀書人為中試,成天攻讀四書五經,鑽研八股,而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只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因此說科舉制是封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方法。
觀點3:明清科舉制僵化了。
論述: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僅限於四書五經,陷入僵化,變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即考生必須按按指定觀點作答,並且文體分為八個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大部分讀書人為應考,成天攻讀四書五經,鑽研八股,而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只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從而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觀點4:制度必須與時俱進。
論述:科舉制創立初,考試內容較多,而且形式多樣,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確實使中央政府籠絡了許多人才,造就了許多科舉出身的賢相。但到了明清時期,採取八股取士,其內容僅限於四書五經,觀點由朝廷指定,並且文體統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舉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舉制度因為其不能適應對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廢除,因此說,制度必須與時俱進,才會具有活力,不斷完善和發展。
八(古代建築與 傳統文化 )
①隋朝大運河,趙州橋
氣勢磅礴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貫穿五大水系,跨長2000多千米,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2014年6月大運河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霧」;橋身兩側的欄桿、欄板還有 雕刻 有石獅和龍形等花紋,十分生動精美----「石獅不語觀天下,游龍巡水界疆域」。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設計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築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觀點:大運河 趙州橋是驚世之作。
論述:隋朝的大運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貫穿五大水系,跨長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趙州橋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橋,它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築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
結論:大運河與趙州橋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結晶,體現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
②(長城和故宮)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得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以長城和故宮為例……明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重點設防地段多用磚石砌築,內填泥土石塊,工程堅固,形制結構更趨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牆,還在長城險要處構築空心敵台,既能「內衛戰卒」又可發炮 射箭 ,大大提高了長城體系的整體防禦功能……故宮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作品」,它的建築形式雄偉、庄嚴,而且嚴謹、和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築群,是東方藝術建築的結晶。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觀點:明長城與北京故宮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論述:明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形制結構上更加堅固合理,整體防禦功能大大提高;故宮建築形式雄偉、庄嚴,而且嚴謹、和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築群,是東方建築藝術的結晶。
結論:明長城與北京故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建築,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和富有創新能力的象徵。
③(文學,思想,中醫,科技)
觀點:豐富而優秀的中華文化遺產澤被後人。
論述: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於人民,東漢時期編著的《傷寒雜病論》有著深遠的世界影響。此外,還有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自西漢時成為我國傳統主流思想以來,對人類的發展有著 重要意義,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可見,中華民族曾創造了許多優秀文化,並得到流傳,澤被後人。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相關文章: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
★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評價類)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
★ 高考文科歷史答題技巧主觀題
★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 高考歷史備考建議及答題技巧
★ 歷史主觀題解題思路分析
6.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初中
在歷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題為必考題型。材料解析題的題目考查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擴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掌握這類題型的解法非常重要。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初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閱讀材料,弄清題意,找出材料關鍵信息
(一)閱讀順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實際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學生可能會選擇先讀材料,再讀問題,然後再帶著問題重讀材料……筆者認為,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本人主張的閱讀順序是:先閱讀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後帶著問題讀材料。這樣做使得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具備了目的性。讀材料是為了解好材料題所設的問題,如果沒有閱讀材料前的了解設問,閱讀材料時就難免盲然,讀完材料後就會感覺「讀了材料僅僅是讀了材料,此外一無所獲」。盲然後再讀設問,了解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後要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又不得不重新閱讀材料。時間是寶貴的,我們不要在無形當中浪費它,特別是在考試當中。
(二)閱讀目的
先讀問題再讀材料,是為了更好的讀懂材料,更是為了更好地解答好題目設問。在有目的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我們進行的閱讀要仔細,要根據設問理解材料。我們必須從提供的材料中盡可能地找出與「問題」相關的關鍵信息,即「處理材料」的過程。必須學會從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中尋找解答設問的切入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為我們下一步將材料關鍵信息與教材相聯系打下基礎。閱讀材料一般是精讀(切忌泛讀,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個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處、時間等往往給我們一些提示。在閱讀過程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必須找出與材料解析題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用筆勾劃出來。
(三)三大類材料的預期閱讀效果
作為入選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材料,一般可分為三類:現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譯文」材料。這三大類材料,以現代文材料出現的概論最大, 其它 兩類出現的幾率並不太大。
(1)現代文材料。該類型材料的閱讀一般文字障礙少,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重點是尋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與解答設問相關的切入點,劃出與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場、思想、觀點等。
(2)文言文材料。對文言文材料的閱讀應結合所學的 語文知識 及自己儲備的文言文知識,弄清材料意思,絕對不能像在語文課那樣一字一句翻譯,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與解決設問相關的有效信息。
(3)「譯文」材料。閱讀此類型的材料,閱讀者要注意自己在 思維方式 、表達方式等方面與材料製造者的差異,更要密切關注這些材料隱藏信息的手段:作者的立場、觀點、意圖的隱蔽性,文件、條約、回憶錄文字的外交辭令化,文字表述的反向化等等。閱讀者必須對材料進行細心觀察、思考、辨別,提煉出與材料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
二、根據關鍵信息,聯系知識儲備、以及相關教材內容。
材料解析題所給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時比較難得接觸到的。但是學生在閱讀材料找出與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後,總是能夠捕捉到一些信息聯系與學過的知識取得聯系。不管材料解析題的材料如何陌生、設問如何新奇,都離不開用教材中的基礎內容來解答,完全脫離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題是沒有的。閱讀材料尋找與解答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時,必須根據關鍵信息斷定解答好設問需要用到的知識,進而思考這些知識在教材中是怎樣闡釋的。最好能落實好這些知識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節、框的內容),縮小知識的范圍,更好的遷移知識解好題。所謂「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要注意回顧它與教材哪段歷史有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根據閱讀中找到的關鍵信息落實待考知識點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兩個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進而判斷材料論斷的正確性;其二,用教材知識解釋材料中與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為答題提供幫助。
三、關鍵信息與教材知識點的融合,初步確定答題要點
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般是屬於「小切口----深分析」的題型,學生如果想到哪兒就答到哪兒,往往會造成層次不清,條理不明,丟三落四現象。所以學生在完成以上兩步後,應該將關鍵信息與教材知識點進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確定設問所預求的答題要點。學生心中應該明白:該材料解析題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包括幾個要點,這些要點在教材中是怎樣闡釋的,每個要點又應該使用哪些關鍵語句等等。
四、答案表述:觀點正確、標的明確、層次清楚、多角度有序表達
1、觀點正確
正確表述觀點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觀點與材料解析題的設問相一致(特別要注意設問當中的「否定詞」);其次,答案所表述觀點與材料解析題所提供的材料觀點要一致(除非設問要求表述反向觀點);最後,答案所表述觀點不得違背教材知識點及有關的歷史知識。總之,答題要盡可能用課本語言和觀點,史實准確,經提煉概括,答案嚴謹慎密,言簡意賅。需要強調的是,不能把課本內容整段照抄或任意發揮,空話連篇。
2、標的明確。答案表述一定要寫出答題的 提示語 ,表明所答問題的指向。每一小問的回答都必須寫。例如:影響是……目的是……
3、層次清楚
組織答案,需要把設問進行分解,分化為不同的層次,將「大題」轉化為「小題」,給出的答案應該是:每層的答案一個自然段,留給評價者一目瞭然的感覺。
4、多角度有序表達
表述答案時,要弄清楚設問預設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遺漏設問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邏輯常識,或按時間先後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性質歸類、或按影響歸類、或按歷史事件自身的發展順序等等。並且在每一個要點前要標明序號,使答案條理清楚。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初中相關 文章 :
★ 初中歷史材料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方法整理歸納
★ 初中歷史材料題的答題技巧
★ 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
★ 初二歷史學習方法,材料題答題技巧
★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與解題技巧介紹
★ 2020中考歷史答題技巧方法歸納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初一歷史復習解題技巧匯總
★ 提高歷史成績的方法和考試答題技巧
7. 歷史論述題格式是怎麼樣的
歷史論述題格式:
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
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
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
1、亮明觀點。
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
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煉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2、用事實來論證這個觀點。
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內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
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8. 高考歷史論述題解題步驟
最近幾年,歷史論述題作為一種較新的題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越來越引起師生的關注。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高考歷史論述題解題步驟,僅供大家參考!
高考歷史論述題解題步驟
(1)提煉觀點。主要是弄清幾個問題:評論的客觀對象是什麼?評論者的主觀認識是什麼?有幾個觀點?各觀點之間是什麼關系?
(2)判斷表態。這又分四種情況:正確的,錯誤的,對中有錯的,錯中有對的。
(3)揭示真相。客觀對象的真相是什麼?用事實說話,最有說服力。
(4)認識升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主觀認識?上升到理論層次。
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它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認識。由於歷史觀點是人們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必然會受到階級、時代、環境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限制,從而導致與客觀事實有所偏差。從歷史觀點產生的根源來講,大致可以歸結為社會偏見、態度傾向、階級立場、方法論等幾個方面,甚至還會可能混淆事實,顛倒黑白。
高考歷史論述題解題步驟高考題組
(一)(2010年新課標)40.(37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三 包含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的僱傭勞動是很古老的;它個別地和分散地同奴隸制度並存了幾百年。但是只有在歷史前提已經具備時,這一萌芽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論》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再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對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要求:以對歷史前提 的認識為中心;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的認識。(13分)
答案: 試題中恩格斯所述構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前提」的要素主要有4個方面: ①生產方式:家庭手工工場發展;社會分工擴大;工廠出現;新興行業出現;機械化生產(含大機 器生產)的出現,大機器生產。 ②資本積累:商品經濟發展;商人階級出現;重商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海外貿易、海外市場的建立;國家政策扶植。 ③僱傭勞動:僱傭關系;僱傭勞動;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勞動力不被束縛於土地之上;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④意識形態: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新教倫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自由平等觀念;啟蒙思想;打破封建(神學)思想束縛 樣卷一 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是指包含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的僱傭勞動是很古老的,只有在歷史前提已經具備時,這一萌芽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樣卷二 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前提」是英國最先發展起來的工業革命,不僅讓人對自然、社會有新認識,更加推動了工業的發展,手工業被機器大工業所代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變北的巨大作用,推動了工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
樣卷三 歷史前提也就是時代背景。1、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的僱傭勞動是古老的,這是因為人們還沒有接觸到科技的生產水平,也只是停留於手工工場,手工完成簡單的生產環節。2、個別地分散地同奴隸制並存幾百年,這是政治制度還很古老,沒有適應當前的經濟體制,還有各地區仍屬於孤立狀態,沒有聯合起來,所以還不能形成有制度性的資本主義方式。只有在科技的進步,社會意識形態完善和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條件下才能把萌芽發展起來,所以歷史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樣卷四 歷史前提是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的條件。條件包括:1、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社會,社會安定統一。2、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即受到新文化運動和啟蒙思想的影響。3、資本:有原始的資本積累,可使其提供資金支持。4、市場:有廣闊的市場要求,需求量大。5、 勞動力:勞動力豐富,英國的圈地運動解放了勞動力。6、有
新的僱傭關系產生。7、交通工具的發明,各地聯系加強。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條件。 樣卷五 如英國。這一歷史前提表現為:1、英國最早產生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2、早期的殖民掠奪為其提供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3、圈地運動為其提供大量羊毛及自由勞動力。4、早期商業革命為其奠定良好基礎。5、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大城市促進工業化進程。6、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其奠定科學理論基礎。以上的歷史前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促進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爆發。再如中國,在明清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當時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當時商人經營商業掙來的錢多用來買田置地,沒有繼續擴大資本,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的「歷史前提」沒有促進中國的發展。綜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經濟、政治、社會多方面條件的共同存在,這樣的「歷史前提」才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 (2011年新課標高考).(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進程起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12分)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答案: 我認為,西方的崛起首先歸功於自身的創造,但同時在一定程度是受惠於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確。
論據及說明如下: 西方的政治文明傳統和思想文化成功為後來的崛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西方不是「突然崛起」 的。如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完備的羅馬法體系,為後世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度提供了借鑒來源。再如中古__文化傳統奠定了後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調。 近代西方通過自身的全方位社會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過程,最終實現了全球霸權的建立。通過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擴張,形成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實現了政治文明的現代化。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實現了生產力質的飛躍。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實現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榮。
肯定西方文明的同時,也不應否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傳統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對於西方崛起的貢獻。東西方文明交流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和造紙術,分別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業、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近代思想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西方在近代崛起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非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擴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亞非拉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原料和市場,可以說,沒有上述支持,就沒有西方的繁榮。
綜上所述,強調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實現崛起,是一種狹隘的「西方中心論」,而將西方崛起納入到更廣闊的世界背景來看,重視亞非拉文明對西方的影響,則體現了「全球史觀」。因此可以說材料中的觀點有片面性,應當具體分析。
例題:
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英國政治家威廉·格菜斯頓對美國1787年憲法贊賞有加,說「這是迄今為止,在特定的歷史 時期人類智慧和意志所創造出的最美妙的傑作」。
材料二美國特拉華州的代表馬丁·路德在制憲會議上評論道:「一個向上帝要求賦予自由的民族,沒有邁出 同時給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應該的。」革命導師恩格斯則認為:「可以表明這種人權的特殊資產階級性質的典型表現是美國憲法,它最先承認了人 權,同時確認了存在於美國的有色人種奴隸制。」
評材料中關於美國1787年憲法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 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威廉·格萊斯頓對美國1787年憲法贊賞有加,基本持肯定態度;馬丁·路德基本持否定態度;恩格斯對其既有肯定又有否定。(2分)關於美國17871年憲法,我們既要看到其進步性,又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或局限性。說它是「人類智慧和意志所創造出的最美妙的傑作」是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它是西歐的啟蒙思想與美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其「分權與制衡」原則有利於防止專制獨裁,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地方與111央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又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說它「沒有邁川同時給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確認了存在於美周的有色人種奴隸制」是因為:它沒有完全反映維護群眾權益的《獨立宣言》的內容;它承認黑人奴隸制 和黑奴貿易,留下了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 黑人的選舉權被剝奪。(10分.言之有理即可)
2.(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日本學者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就社會轉型這一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後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後改變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際上此路不通,恰如立於牆壁之前寸步難行,不是躊躇不前,就是想前進一寸,反而後退一尺。」 評材料中福澤諭吉關於學習西方文明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解析】 首先從材料中提煉福澤諭吉關於學習西方文明的觀點。其次,引用東方學習西方的史實加以評論,如中國、日本學習西方一敗一成就是很好的例子。
【參考答案】福澤諭吉認為學習西方必須從變人心(觀念和思想等)、變政令(制度和法律等)到變物質(先進的工具)依次進行才可成功,否則行不通。(2分)日本汲取中國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在思想上樹立「脫亞入歐」觀念;接著進行明治維新,實行君主立憲,擺脫列強的控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再次,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日本迅速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10分,言之有理即可)
3.(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夏、商、周、漢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數栽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
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秦朝滅亡的認識(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討論 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觀點一:秦朝滅亡是由於採取了郡縣制。(2分)理由:沒有沿用原來的分封制,王室失去了保護的屏障。(10分,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二:秦亡是由於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由於採用了郡縣制。(2分)理由:秦朝滅亡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進步,採用何種制度必須符合當時的社
會實際。(10分,言之有理即可)
4.(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l‘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一1914年」中寫道:從1763年至1914年的一 個半世紀,作為歐洲獲得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霸權時期,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據有顯著地位。1763年時。歐洲僅在非洲和亞洲有一些沿海據點,還遠遠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時,歐洲諸強國已吞並整個非洲,並有效地建立了對亞洲的控制„„歐洲之所以能進行這種前所未有的擴張,是因為其現代化進程一直在繼續和加速。這一進程早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技術發展、資本主義企業的建立、國家建設和海外擴張以前就已開始。上述這些引起了以__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連鎖反應;__——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給了歐洲以不可阻擋的推動力和力量。
評材料中關於歐洲發展的推動力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解析】 首先從材料中提煉關於歐洲發展推動力的觀點。如 1914年歐洲已經成為世界的主人,吞並整個非洲,建立了對亞 洲的控制,其原因是現代化進程在繼續和加速。其次,用歐洲 霸主地位確立的情況及其原因進行證明,要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1763年至1914年,歐洲在世界上確立了霸主地 位。其主要推動力是__,即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2分)歐洲在世界上確立霸主地位的主要表現:政治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諸強國已吞並整個非洲,並有效地建立了對亞洲的控制,亞非拉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經濟上,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亞非拉國家成為它們的經濟附庸或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思想上,資本主義的重商主義、民主自由思想、生活觀念等 在亞非拉地區得到迅速傳播。
科學革命主要指在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動搖了神學統治的理論基礎。工業革命是指第一、二次工業 革命,它們極大地提高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資產階級實力不斷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造成東方的貧窮和落後, 使東方從屬於西方。政治革命主要指1640年爆發的英國資產 階級革命、1789年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70年義大利的 統一、1871年德意志的統一等,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廣 泛建立。值得一提的是,這__並不是平行或獨立地進行的,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快速發 展。(10分,言之有理即可)
5.(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國文明’’中寫道:「與印度文明的不統一和間斷相比,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 一和連續。中國的發展情況與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國人到來之後所發生的情況不同,沒有明顯的突然停頓。當然,曾有許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國,甚至還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是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
評材料中關於中國文明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觀點展開評論,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游牧部族在侵人中原後,其語言、習俗和畜牧經濟會被迅速中國化。(2分) ①統一和連續史實: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多年;在漫長的歲月中,
9. 初中歷史論述題技巧 具體技巧介紹
1、試題的閱讀
讀題是解題的基礎,第一步,讀題。正常的情況下,題目要讀兩遍,一遍瀏覽,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任務;第二遍細讀,摘選重要的內容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內在聯系等。讀出論述題的核心內容。第二步,審題。帶著具體的問題再次審視題目,閱讀材料,讀懂,讀透。在進行這兩步走的過程中,學生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在細讀時,要具體材料具體分析。比如有些題的內容是古代史,相應的古代史就會涉及文言文的閱讀,針對這樣的題型,學生要像閱讀語文文言文一樣,逐字逐句地閱讀,讀通讀懂;而如果遇到世界史的問題,就大多數都是翻譯過來的,很多句子長且邏輯混亂,和日常表達習慣不一致。
2、提煉觀點
要仔細通讀材料,包括材料的出處和對材料的介紹也不要忽視;
搞清歷史三要素,找出材料中的時間、空間和主要人物或主要的歷史事件,了解材料在講什麼;
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內容或主題,這是較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