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 科學家說 昆蟲在幾萬年前才有 而不是幾億年
哪個科學家這樣說的?不對。昆蟲在地球上已經存在幾億年了。
昆蟲屬於節肢動物,而節肢動物是最早登陸的動物。
在距今約5億年以前的古生代奧陶紀早期,植物開始登陸,並由藻類植物進化為能初步適應陸地生活的苔蘚類植物。而此時,就有以植物為食的水生節肢動物開始嘗試登陸了。
在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植物已經進化為能夠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蕨類植物時,節肢動物也進化出了對陸地的適應能力,成為動物中第一批陸地居民。
此時,作為節肢動物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最早的昆蟲就在陸地上開始大量繁衍了。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昆蟲化石,已經有3億多年的歷史了,是一種與現在的蜻蜓類似的昆蟲。
Ⅱ 為什麼昆蟲如此昌盛
歷史長、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有翅能飛、繁殖力強、體小勢優、取食器官多樣化、具有變態與發育階段性、適應力強。
Ⅲ 昆蟲的歷史有多悠久
我們知道,早在四億年前,昆蟲就已經登上了地球這個大舞台。經過時代的演變,眾多昆蟲們逐漸在這個大舞台上站穩了腳跟,世代繁衍下去。那麼在古老的無蟲時代,你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古老的昆蟲時代是怎樣興起的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老的昆蟲世界,享受昆蟲的點點滴滴!
在「先寒武時代」,人們並不知道地球上生活著什麼樣的生物。進入地質時代後,由於空氣、水分的形成,地球上開始逐漸具備了各種生命體得以生存的外在條件,但人類至今還是很少發現五億七千萬年前的生物化石。因此說,從地質時代初到五億七千萬年前的這30餘億年間,人類並不清楚當時地球上存在著什麼生物,這段漫長的時期,就被稱為「先寒武時代」。
其後,地球開始進入顯生代,而顯生代可以根據所發現的化石種類、形狀的變化,而又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所謂古生代,是指地質時代中的五億七千萬年前至兩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這段時期。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又可以從古生代里劃分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六個時期。
在先寒武時代的末期,地球上開始出現了一些身體構造較復雜、不具外殼的生物;而到了寒武紀,生物界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硬殼生物的出現。這個發現可以讓我們大膽地推測:在進入寒武紀後,生物群體為了對抗外界的沖擊,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它們或許已經開始具備了以幾丁質、石灰質形成的外殼。
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生物種類的增加。先寒武時代的末期,地球只有一個大都是覆蓋著寒冷氣候的超大的岡瓦納陸地。但在古生代初期,岡瓦納古大陸開始分裂,隨著氣候變暖,分裂後的各大陸間形成了適合生物棲息的淺海,因此引來了一場生物的「大爆發」。
一場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使得動物分類學上的各門動物幾乎都已經出現了,昆蟲所屬的節肢動物門也有多種動物再次出現了。這個時期的生物界產生了明顯的進化和多樣化變異。
Ⅳ 昆蟲的起源與發展
昆蟲的起源和演化
昆蟲最早出現於三億五千四百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比鳥類的出現早近兩億年,是第一批出現在陸地上的動物,稱得上是一個古老的動物家族。它們的生存與發展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坎坷,在漫長的生物進化歷程中經歷了地球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災難,尤其是二疊紀災變和白堊紀晚期災變。許多古老的生物類群不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被淘汰了,然而昆蟲卻在生存競爭中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成為最興旺發達的大家族。
最早的昆蟲起源於近似蜈蚣和馬陸的水生節肢動物的多足綱的綜合類初期幼蟲,是寡節的六足型式。後來經過漫長的演化,通過了各個地質時期特定環境的影響,由水生至陸生,使得它們的新陳代謝類型,相應功能和身體構造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形成了各種變態類型,從低級演變進化至高級階段,逐漸分化成為現生的各種各樣的昆蟲類群。
原始昆蟲與現代昆蟲不同,身體的形態從小到大並沒有多少改變。它們從卵孵化後的幼蟲期到成蟲期,只是身體的節數一節節增加,同時性發育逐步完善成熟。它們還沒有明顯的翅膀,腹足尚未完全退化,腹部眾多的足隱約可見,有的則特化為跳器,而這些3億年前的原始特徵在現在低等的無翅亞綱昆蟲(彈尾目、原尾目和雙尾目)中仍然可見到,如增節的發育方式在原尾目中仍然保留;外口式口器和齊全的腹部附器在纓尾目中繼承了下來。它們的生命發育變化均屬於不完全變態。
Ⅳ 遠古時期 昆蟲真的曾統治過地球嗎 什麼原因讓它們長的那麼巨大
遠古時代,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准,而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那麼,是不是當時的高氧大氣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蟲?
科學家們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鷹那麼大,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現在,古生物學家開始探究這些大小與現在的老鷹相當的遠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蟲的興亡是否與超高的氧含量有關。
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貝爾納等人發表的一項古氣候研究肯定了這個猜測。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要高很多。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
這些認識來源於對遠古大蜻蜓的飛行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長期認為,那樣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飛。航空工程師羅伊·貝克邁爾指出:「很明顯,它們是能飛行的。」其中關鍵條件之一是它們的翅膀可以擺動、彎曲和扭轉,而現代蜻蜓就是靠彎曲和扭轉它們的雙翅來上升和前進的。化石資料表明,古蜻蜓的雙翅上有類似於現代蜻蜓的褶皺結構,現代蜻蜓能扭動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緩緩地扭動全部翅膀,所以它們也許不會飛得太快,但還是能飛的。
但是那麼巨大的昆蟲,就算是緩慢的飛行也會因肌肉運動而產生大量熱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熱量的途徑,不然它們會被自己的體溫烤死。這一點是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的昆蟲學家邁克爾·梅最先指出的。科學家發現,現代蜻蜓和其它昆蟲一樣體內有一種叫血淋巴的體液(即無脊椎動物的血)在它們整個身體中循環流動,當它們太熱的時候會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們的腹部既長且薄,可以通過對流散去多餘的熱量,這就像汽車的冷卻系統把熱量從發動機處帶走一樣。盡管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但梅認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類似的機制,使它們能長時間飛行而不至於過熱。之所以沒有找到直接證據,是因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
為了弄清楚高氧氣含量是否推動了古代超大蜻蜓等節肢動物的進化,研究者對現代蜻蜓進行了研究。原來,昆蟲是通過它們身體上的氣孔系統來「呼吸」的,氣孔連著氣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著更多層的越來越小的氣孔,由此把氧氣送到全身。在目前的氧氣水平下氣孔系統的總長度已經達到極限,超過這個限度,氧氣的水平就會變得不夠。因此,根據這一該構造,可以有效判斷,氧氣含量的多少可以決定昆蟲的形體大小;也就是說,在高濃度氧氣環境中大個頭的昆蟲就有進化上的優勢,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對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也發現,在更冷和氧氣含量更高的水體中那裡的生物的體積也更大。
誠然,石炭紀時代的大氣氣壓確實比現在高,這就基本可以推斷那些遠古龐然大物的一個決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較高,但這究竟是怎樣導致它們體積變大的,目前科學家還很難回答
Ⅵ 昆蟲的來歷
據科學家估計,地球昆蟲起源於大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大約與陸生植物同時出現。第一批昆蟲是由陸地上的一群甲殼動物進化而來的。但是大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一個昆蟲譜系進化出第一批能飛行的昆蟲。最古老的昆蟲化石估計有4億年歷史,但化石的昆蟲身份一直存在爭議。在地球歷史上,全球氣候條件發生了幾次變化,隨之而來的還有昆蟲的多樣性。翼翅類(有翼昆蟲)在石炭紀(3.56億至2.99億年前)經歷了一次種類大擴散,而內翅類(經歷不同生命階段的昆蟲)在二疊紀(2.99億至2.52億年前)經歷了另一次種類大擴散。
大多數現存的昆蟲目是在二疊紀時期發展起來的。大約在2.52億年前,在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界線的大規模滅絕中,許多昆蟲早期物種滅絕了。這一事件的倖存者在三疊紀(2.52億至2.01億年前)進化到現代昆蟲目,一直延續到今天。大多數現代昆蟲家族出現在侏羅紀(2.01億至1.45億年前)。
在共同進化的一個重要例子中,許多非常成功的昆蟲群體——特別是膜翅目(黃蜂、蜜蜂和螞蟻)和鱗翅目(蝴蝶、蛾子)以及許多類型的雙翅目(蒼蠅)和鞘翅目(甲蟲)——在白堊紀(1.45億至6600萬年前)與開花植物一起進化。
許多現代昆蟲屬是在大約6600萬年前開始的新生代發展起來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昆蟲經常被保存在琥珀中,通常保存狀況完好。這種標本很容易與現代物種相比較,其中大多數是現存屬的成員。
Ⅶ 昆蟲為何如此繁盛
我們都知道,昆蟲在動物界的數量很多,是較為繁盛的一個種群。它比人類存在的歷史要悠久得多,那麼昆蟲的世界為何會如此的繁盛呢?它有什麼生存的訣竅呢?讓我們看一看它繁盛的眾多原因吧!
驚人的繁殖力
昆蟲們大多都擁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大多數的昆蟲一次產卵量可達數百粒,其中有的還可多次產卵,一隻蜜蜂一生可產卵達百萬粒。一隻蚜蟲,如果其後代全部成活並且能繼續繁殖的話,半年後蚜蟲總數可達6億個左右,如此大的數量,不得不讓人類為之震驚。因此,強大的生殖潛能是昆蟲種群繁盛的最根本原因。這種超強的繁殖能力使昆蟲即使是在環境多變、天敵眾多、自然死亡率達到90%以上的情況下,也不用擔心家族會滅絕,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翅膀能飛帶來的好處
作為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膀、能飛的昆蟲,其飛翔能力的獲得,給昆蟲在覓食、生存、求偶、避敵、擴大分布等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好處。這也是昆蟲種族旺盛的一個重要條件。身體小也有優勢大部分昆蟲的體形較小,這個特點就使得它只需要少量的食物,就能滿足其生長與繁殖的營養需求。例如,一片白菜葉就能供上千隻蚜蟲的生活,一粒米也可供幾只米象生存。也正是因為身體小的緣故,食物可以成為昆蟲的隱蔽場所,從而獲得保濕和避敵的好處。體型小,也使其在生存空間、靈活度等方面具有更多優勢。取食器官的多樣化
昆蟲的數量大,種類多,也使得不同類群的昆蟲具有不同類型的口器,一方面避免了多隻昆蟲對食物的競爭,特別是一些昆蟲從吃固體食物改吃液體食物,這就樣擴大了食物的范圍。同時也改善了昆蟲與取食對象的關系,使寄主不會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也不會反過來影響昆蟲的生存。有很多昆蟲為全變態,其中大部分種類的幼期與成蟲期在環境及食性上差別很大,這樣也避免了同種或同類昆蟲在空間與食物等方面的需求矛盾。適應力強的好處
從昆蟲分布廣、種類多、數量大、延續歷史之長等特點就可以知道,昆蟲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無論是面對飢餓、乾旱,還是葯劑等方面的危害,昆蟲都具有很強的適應力。並且昆蟲的生活周期較短,這樣比較容易把對種群有益的基因突變保存下來。
在周期性或長期的不良環境條件下,昆蟲還可以選擇休眠或延遲生育,有些種類可以在土壤中滯育幾年、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以保持其種群的延續。追溯昆蟲悠久的起源,人們在中泥盆紀的岩石內發現了最古老的昆蟲化石。也就是說,昆蟲在地球上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三億五千萬年了。而人類的出現,也大概只是在近古代的第三紀,距今不過100萬年。所以,在人類出現以前,昆蟲和它們所棲息的環境里的一切植物和動物,就已經建立了悠久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人類所不能企及的。
蝴蝶
Ⅷ 昆蟲為什麼歷史最久,沒在恐龍時期滅亡
(1) 體形細小.大多數昆蟲體形細小,少量食物就可以滿足生長和繁殖的營養需求.在生存空間 、避敵、順風遷飛等方面都有優勢.
(2) 有翅能飛.在動物世界中,最早獲得飛行能力的是昆蟲.現今真正意義上能飛行的動物有鳥類、哺乳類的蝙蝠,還有的就是昆蟲,飛行能力給昆蟲在避敵、覓食、求偶、擴散等方面帶來極大好處.
(3) 取食器官多樣化.不同類群的昆蟲有著不同類型的口器 ,從而避免了食物競爭.
(4) 繁殖力強.昆蟲產卵數量多,社會性昆蟲(如蜜蜂、白蟻、螞蟻)和孤雌生殖類昆蟲(如蚜蟲等)生殖能力強大.
(5) 變態和發育階段性.大部分昆蟲的幼期和成蟲期在生境和食性上有很大差別,從而避免了同種或同類昆蟲在空間、食物等方面的競爭.
(6) 適應力強.昆蟲生活周期短,有益的突變容易遺傳下去.昆蟲休眠或滯育能夠應付周期性或長期的不良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