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麗江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麗江市處於雲南省西北部,全市面積2.06萬平方公里。市委所在地麗江古城區,距離省會昆明市527公里。麗江境內群山起伏,全市山地面積佔95%。由於地處高原,終年太陽照射較強,平均海拔為2400米,僅有5%的平壩區。
麗江境內有玉龍雪山、老君山兩大山脈,其中,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是終年積雪的山峰。此外,金沙江、瀾滄江二大水系,從麗江境內穿過。
由於地處低緯度地帶,麗江市氣候屬於南亞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每年11朋至翌年4月為乾季,其餘為濕季,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2.6℃,由於氣溫升高降低的變化小,所以這里沒有寒冷暑熱的大變化,形成了長春無夏的特點,旅遊者如在七、八月份到麗江,務請帶上雨具。
麗江市總人口為104萬,全市主要的少數民族有納西、白、普米、藏、傈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8%左右,因此麗江的民族風情迥異多彩,特點十分突出。
麗江市轄一區四縣,古城區、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華坪縣、永勝縣,市委所在地為古城區。
由於麗江是寒、溫、熱兼有的立體氣候,因此動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麗江有種子植物3000多種,用材林木400種,是雲南的主要林區之一。這里還盛產貝母、麝香、蟲草等600餘種葯用動植物,所以被稱為"葯材之鄉"。中國的植物學家認為這里是世界杜鵑花的中心,杜鵑花資源特別豐富,已查明的有57種。近代以來,麗江市豐富的植物資源引起歐美發達國家的普遍關注,先後有法、英、美、德、澳、瑞士等國十多位植物學探險家來到麗江,採集植物標本和種子,最著名者是美籍奧地利植學家、地理學者和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1884-1962)。他們在麗江這個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發現了上前的植物新種和數百種新分布。
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世界上唯一「活著的」東巴象形文字,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徵的摩梭人,玉龍雪山,虎跳峽...使麗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遊熱點。1997年12月4日,麗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麗江市風景秀麗,物產豐饒,有豐富的土地、森林、旅遊、礦藏等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古老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境內玉龍雪山風景區和瀘沽湖風景區為省級開發區,兩大風景區以各自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而聞名中外。
古樸幽雅、自然、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鄉麗江古城,風景宜人的萬里長江第一灣,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園,以及被喻為「雲嶺第一枝」、「環球第一樹」的萬朵山茶等景色,組成了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白沙壁畫,融道教、漢佛教、藏傳佛教以及東巴文化為一體,以其精巧的布局、獨特的色彩和筆法,成為研究明代藝術的奇珍。神奇的東巴文化以納西族古老的宗教為載體,以東巴經書為主要的記錄方式,反映了納西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歷史。被稱為「中國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以其高雅清純的韻味吸引著遊客。
❷ 千年麗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嗎
麗江古城的 歷史 已經有上千年。 根據有關 歷史 文獻資料記載,麗江古城有據可查的 歷史 沿革為:唐代三探覽城時期;宋代三賧城時期;元代通安州城時期;明代至清初麗江土司府時期;清代改土歸流後麗江流官府時期;民國麗江專員公署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新時期。 毫無疑義,唐代三探覽城應是麗江古城的前身,從唐代在麗江壩內建造三探覽城算起,麗江壩子內的建城 歷史 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樊綽《蠻書》中稱:「昆明城在東瀘(即雅礱江)之西,去龍口十六日程。正北有諱苴川,正南至松外城。又正南至龍佉河,西南至小婆城,又西南至大婆城,西北至三探覽城,又西北至鐵橋城,其鐵橋上下及昆明,雙舍至松外以東,邊近瀘水,並麽些部落所居也。」據方國瑜等考證,當時的「昆明城」在今四川鹽源縣一帶、「小婆城」在今永勝一帶、「大婆城」在今鶴慶一帶、「三探覽城」在今麗江壩境內、「鐵橋城」在今玉龍縣塔城鄉境。這條史料中所說的「小婆城」位於「昆明城」西南方,從「小婆城」往「西南至大婆城(合慶),西北至三探覽城,又西北至鐵橋城」的記載,完全符合今日永勝、鶴慶、麗江、塔城的地理方位,即從永勝往西南走到鶴慶,又從鶴慶往西北走到麗江(三探覽城),從麗江壩再往西北走到玉龍縣塔城鄉(現建有「鐵橋」遺址碑)。
唐代三探覽城具體建在麗江壩的什麼地方,由於史料中焉語不詳,其遺址仍有待考古發現。但宋代所建的三賧城、元代的通安州城的城址都在今天麗江古城范圍的義尚辦事處文林村一帶,即今日麗江古城的東北片區;明代所建的麗江軍民府(土司府)則在古城獅子山南麓的廣義村與忠義村一帶,即今日麗江古城的西南片區;而清代所建的流官府城則在上述的兩個片區之間,即今日古城五一街與義尚辦事處一帶,把宋元時期的三賧城、通安州城與明代土司府城連成一體,就構成了今日麗江古城的基本格局與規模。
麗江古城的形成與發展,與茶馬古道的形成和發展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麗江古城以商路而興、以商路而活的 歷史 源頭,可以追溯到古絲綢之路時期。麗江古城是南方絲綢之路特別是茶馬古道的一顆明珠,是伴隨著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這也是麗江古城不同於我國許多 歷史 文化名城的一個明顯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麗江古城以其豐厚的 歷史 文化特色,進入了國家級 歷史 文化名城之列、世界文化遺產清單名錄。 隨著麗江古城 旅遊 業的開發與發展, 歷史 上以經營茶葉、皮毛、葯材等土特產為主的麗江古城,又華麗轉身成為以經營 旅遊 文化產品為主的5A級 旅遊 景區。到2019年的遊客數量已超過5000萬人次,並加快了建設國際精品 旅遊 勝地、世界文化名市步伐。
比之我國眾多 歷史 文化名城,有一千多年 歷史 的麗江古城仍屬於比較年輕,但卻因具有獨特自然風貌和民族文化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麗江古城是一座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高原山水之城。 高原與水鄉同在,雪峰與古城相望,文化與自然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傑作。其中,師法自然建城為其最顯著特色:小橋、流水、人家、古道、古街、古寺、官府衙門、田園村落、青山雪峰融為一體,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有別於中國其他 歷史 文化名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的傳統建城禮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布局以獅山、象山、金虹山三山為屏,一川相連,來自清溪、黑龍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處分為三河進城,三河又分出眾多支渠穿梭街巷,形成家家流水、戶戶花樹的格局;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顯現「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築物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瓦屋鱗次櫛比,與四周青山相依相隨。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氣,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採光、裝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朴的創造性。街道以五花石鋪就,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雨季不泥濘,旱季不揚灰。以四方街為中心,延伸出四大主街,又分出眾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
愛水護水是古城另一個突出特色: 古城素有保護河水清潔的優良傳統, 一是 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嚴禁在古城河水裡洗任何東西,因為這個時段是居民在河裡挑飲用水的時間,每天清晨或晚上睡覺前,大部分古城居民都要來河邊挑水作為家中的飲用水,這個時候的河水十分干凈,完全可飲用,古城居民將其稱之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襲。 二是 每天上午10點到12點左右、下午4點到黃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裡洗菜等食品的時間。 三是 每天的中午12點至下午4點為洗滌衣物的時間,但在河邊洗衣服時不能把臟水直接排入河內,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將頭道臟水倒在河邊的空地之後,才把衣物拿到河水裡漂洗。此外,古城內三眼井的使用,同樣有一套約定的習俗,三眼順著泉水源頭依次分為飲水專用井、洗菜等專用井、洗衣物等專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內河道、水井的保護與使用方法,古城居民從小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自覺遵守,防止水資源受到人為污染,始終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潔。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古城 社會 仍堅守著對古城河道水井的保護使用傳統,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飲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這一習慣一直到古城內引來自來水後。
古城居民親近親和自然的傳統,也體現在依山傍水、道法自然的民居建築。 納西民居庭院內多盡可能地種植花木,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寬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動及待客的主要場所,故納西族有「喜余漫齋余」的俗語,「喜余」意為人生,「漫齋」指房屋走廊,「余」間為生活、生存,意思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間。納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為納西族房間走廊與院內花木融為一體,家人每天在走廊里聚會、吃飯、待客,冬天曬太陽、夏日納涼、一年四季看庭前花開花落。 走廊成為納西族最能體現親近大自然的場所。 古城內穿街過巷的河道上,架有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350多座,其中位於古城中心的明代雙石拱橋為眾橋之首,俗稱大石橋,因從橋下河水中可見到玉龍雪山倒影,故又稱映雪橋。玉龍雪山冰川在古城內隨處可見、玉泉清流在古城無處不現,獅山象山金虹山上的翠綠隨時映入眼簾,鬧市之中看得見冰川、青山、清流,人家、古橋、流水、雪山相映成趣。
麗江古城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它的華麗轉身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麗江古城位於我國大西南橫斷山民族走廊區,由玉龍雪山南麓的大研古鎮以及白沙和束河古村鎮組成。遠在十萬年前這里已有人類祖先活動,考古學界命名的「麗江人」遺址,就在距麗江古城不足10公里漾弓江木家橋。
漢唐以來, 來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著橫斷山脈南下,逐漸進入麗江並與當地土著融合,麗江逐漸發展成為納西族聚居的中心區域。宋元以降,麗江古城成為茶馬古道的重鎮與商品集散地,納西族 社會 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度成為滇川藏交界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區,為促進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的交流,推動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區域經濟文化的開發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 歷史 貢獻。 特別是明代, 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以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己任,積極學習漢文化,麗江古城進入快速發展的 歷史 時期。據史料記載,在文化方面「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在經濟方面「富冠諸土郡」,政治軍事方面「俯臨十郡,雄控一方」。在建築方面則是「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在抗日戰爭時期, 麗江古城同樣發揮出無可替代的 歷史 作用:日軍在「二戰」期間控制了中國沿海並佔領緬甸及滇緬公路後,「茶馬古道」和「駝峰航線」成了國際援華抗戰的唯一通道,這時麗江古城又成為馬幫運輸國際援華物資的重要基地和「駝峰航線」的中轉站。麗江古城具有的獨特 歷史 地位和作用顯而易見。
麗江古城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各民族和睦相處的邊地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開放之城。 在茶馬古道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開放的文化傳統,造就了麗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特色。
在漫漫 歷史 長河中,麗江古城沒有城牆,在這里聚族而居的納西族在堅守本族文化的同時,與各民族和睦相處,不斷地吸收、融合、傳承、積淀吐蕃文化、南詔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麗江古城和諧共生、融洽發展的多元一體文化。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藏、彝各民族精華,並保持了納西族獨特風采。不論是古城內的寺院、道觀、書院、文廟、武廟、壁畫、碑刻、音樂舞蹈,還是古城的街道、水系、橋梁、民居庭院無不透著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豐富內涵,體現出各種文化在麗江古城相互寬容、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融合發展的傳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麗江(白沙)壁畫和納西古樂。
麗江壁畫 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200多幅,分布在覺顯宮、萬德宮、皈依堂、珊碧院等15座寺院里,現僅存50餘幅於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和束河的大覺宮之中。麗江壁畫從內容到形式堪稱漢、藏、納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結晶,華夏民族文化的瑰寶。納西古樂由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音樂兩部分組成,白沙細樂的納西語叫「佰石細里」,為納西先民憑吊戰爭中亡靈(包括敵方死亡者)的「安魂曲」,曲調幽遠深沉,憂傷繾綣,如泣如訴。白沙細樂相傳是「元人遺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為感謝納西族的幫助而把隨軍的一半樂師留在了麗江,故又稱「別時謝禮」 。麗江洞經音樂 為中原傳入的道教音樂,它的珍貴在於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傳的一些唐宋以來辭、曲音樂。
如今,納西古樂不僅天天在古城演出,還經常走出國門,出訪歐美各國,被國內外眾多學者和聽眾譽為「和平之音」「音樂活化石」。麗江古城特別重視漢文化教育,特別是清代改土歸流之後,納西族居民中出現了眾多舉人、進士,為推動當地民眾進一步學習漢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麗江古城也是一座具有「南人北相」特點的移民之城。 其創始者納西族先民,是來自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系移民。自元明以來,麗江古城納西族積極歡迎來自外地的客商,特別是來自內地的教師醫生及有一技之長的工匠等移民,並將其融入納西族之中,古城的文化性格也因此越來越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徵,既有雪域高原豪放粗獷的文化,也有江南小橋流水細致溫柔的文化。
麗江 歷史 上雖然曾有過要外來移民改姓氏的「四郡齊民一姓和」時期,但從未有過排斥外來移民的時期。 明代徐霞客稱麗江納西族地區「官姓木、民姓和」,土司木公詩中則稱「四郡齊民一姓和」,要求到麗江的移民也要改姓為「和」,即使是木氏家族中的旁支,五代以後也要改為和姓。木氏統治集團實行「四郡齊民一姓和」,主要是為了維護木氏家族血脈的純潔性和統治集團的權威性,同時也是為了讓「四郡齊民(百姓)」都成為一個姓後,不論是外來戶還是本地戶、不論是納西族還是其他民族的居民,相互不分彼此,不分貴賤,都是同姓子民,有利於平等和睦相處。清代改土歸流結束了「四郡齊民一姓和」的 歷史 ,眾多外來戶雖恢復了原來的姓氏,但他們早已融入了納西族 社會 ,接受了與各民族和睦相處的納西族文化,早已成為納西族的成員。此後源源不斷進入麗江古城的內地移民,雖然不必再改和姓,但也都逐漸自覺融入了納西族之中。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麗江古城內納西族居民中已有100多種姓氏,其先民多是明清以來到麗江的內地移民。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南下幹部及來自內地的技術人才到麗江工作,他們也很快融入了納西族 社會 ,他們的第二代滿口講的是流利的納西話,已與原住居民無異,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城居民。
麗江古城是一座不斷 探索 和實踐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良性互動之城,也是 旅遊 資源十分豐富的城市。 除了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人家景觀之外,主要景點還有木氏土司府(木府)、獅山萬古樓、白馬龍潭寺、凈蓮寺、黑龍潭公園、束河、白沙的古鎮古街古廟古村落等。其中黑龍潭公園位於城北象山腳下,清泉依山四處油出,積成約40000平方米的深潭,古柳古櫟蔥蘢環繞,玉龍雪山倒映其間,園內五鳳樓、得月樓、龍神祠、解脫林等明清建築群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得月樓上有郭沫若題寫的兩副楹聯,分別為:「春風楊柳萬千條,風景這邊獨好;飛起玉龍三百萬江山如此多嬌」;「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書法遒勁而灑脫,寫盡龍潭神韻。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價之寶,處理好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近年來,麗江市就此進行了積極 探索 和實踐,取得了古城保護與開發良性互動工作的重大成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管理第五次年會上,被總結為文化遺產管理與 旅遊 業發展合作的「麗江模式」束河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經驗,也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總結為「中國經驗」。 如今,麗江古城已成為中國 旅遊 的一個品牌每年有5000多萬國內外遊客出入其間。當然,古城保護也不斷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註:文中圖片由和鍾澤、和照、葉建平、馮魄等提供,部分圖片由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提供。
❸ 麗江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麗江古城,又稱大研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海拔2416米,面積約3.8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萬多人,規模雖不大,但它保存最完整、最具納西風格的古代城鎮。
麗江古城不大,卻有悠久的歷史。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當時麗江木氏土司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到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邑,稱為「大葉場」。因木氏先祖屬於古代納西族束、葉、梅、禾四大支系的』葉」一文,所以將新城取名為「大葉場」。
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到達麗江,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蒙古軍就在「大葉場」駐軍。現在古城附近有的地名就是蒙古駐軍的語言證據,比如大石橋一帶,納西語叫「阿營暢」,意為蒙古軍駐扎的村落。公元1254年,蒙古軍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賧管民官改為麗江路通安州治即在古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明朝在此設立麗江軍民府,朱元璋欽賜阿甲阿得姓木,並封為世襲知府。此後,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古城貿易集市和街道建設不斷擴大,並具有相當規模。
至明朝末年,徐霞客到麗江時,他筆下的古城已是民房群落、瓦屋擠比」,「居廬駢集、縈坡帶谷」,城中的木氏土司官府則呈現出「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當時的麗江古城已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
❹ 麗江古城的歷史有多久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地處雲貴高原,是納西、白、傈僳、彝、普米、壯、回等民族的聚集地。因金沙江流經其境,「金生麗水」,故名麗江。這里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10萬年前,就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戰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兩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後歸屬吐藩與南詔,宋時臣服大理國,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17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設麗江縣。
❺ 雲南麗江古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說明:麗江古城有800年歷史
介紹: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麗江是個適合休閑和消磨時間的地方。逗留在這里的日子,你能在透明的空氣中感覺到近似凝固的慢節奏。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 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哼著一首叫納西凈地的歌曲,吟唱著心中的凈地,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凈地、納西酒歌。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 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❻ 麗江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麗江古城,又稱大研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海拔2416米,面積約3.8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萬多人,規模雖不大,但它保存最完整、最具納西風格的古代城鎮。
麗江古城不大,卻有悠久的歷史。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當時麗江木氏土司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到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邑,稱為「大葉場」。因木氏先祖屬於古代納西族束、葉、梅、禾四大支系的』葉」一文,所以將新城取名為「大葉場」。
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到達麗江,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蒙古軍就在「大葉場」駐軍。現在古城附近有的地名就是蒙古駐軍的語言證據,比如大石橋一帶,納西語叫「阿營暢」,意為蒙古軍駐扎的村落。公元1254年,蒙古軍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賧管民官改為麗江路通安州治即在古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明朝在此設立麗江軍民府,朱元璋欽賜阿甲阿得姓木,並封為世襲知府。此後,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古城貿易集市和街道建設不斷擴大,並具有相當規模。
至明朝末年,徐霞客到麗江時,他筆下的古城已是民房群落、瓦屋擠比」,「居廬駢集、縈坡帶谷」,城中的木氏土司官府則呈現出「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當時的麗江古城已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
❼ 麗江古城具有多少年歷史
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坐靠西北。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
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井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朴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里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網路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託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朴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緻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譽。由於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里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雲南省的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❽ 麗江古城始建於幾幾年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❾ 雲南麗江古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麗江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歷史。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繞,一 片碧野之間綠水縈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
❿ 麗江古城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遷至現獅子山。至今已有約8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