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茶的歷史發展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經過帆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故稱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產茶18萬擔,但大躍進時期茶樹大受摧殘。
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葉發展緩慢。
1975年普洱熟茶用於生產,隨著逐年的發展人們對普洱熟茶的了解認可,工業化批量生產勢在必行,可傳統的熟茶工藝製作過程相對緩慢,各種香型需靠陳放幾年緩慢轉化。
1976年,面積到了127萬畝,而產量僅有32萬擔。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批量生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畝。
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2003年3月雲南省標准計量局於公布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2. 有誰知道普洱茶的歷史多久了
雲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貢茶開端。目前民間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宮留下的人頭貢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為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為「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西藏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 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說,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為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 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西藏、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3.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寓意著親切家園的美好含義。
普洱縣城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歷史上稱為「普洱府」。普洱茶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侯遺種」的傳說,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在唐朝時期,普洱原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為普洱茶前身。
普洱茶的極盛時期是在清朝,先有雍正皇帝的御用貢茶茶廠,後有乾隆皇帝御賜茶名。據傳說,普洱茶得名源於乾隆皇帝,所以有「先有普洱府,後有普洱茶」這一說法。
(3)普洱茶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普洱茶特指雲南省普洱、西雙版納及臨滄等地採用雲南大葉種曬青綠毛茶精製整理或蒸壓成型後長期儲存陳化獲得的產品,以及70年代以來經技術改革創新,採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增濕渥堆、後熟陳化製得的產品,其具有干茶色澤褐紅,條索肥壯重實,耐儲耐泡,茶湯紅濃明亮、陳香顯著,滋味濃醇回甘,葉底褐色柔軟的特點。
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現代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膩、減肥防齲、降血脂、降低膽固醇等多種保健功能,普洱茶日益備受世人所關愛。
4. 普洱茶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
普洱茶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
據說歷史很悠久了
栽種歷史
周朝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發展階段
普洱茶的歷史發展分成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於散收、無采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卻因主要消費群為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著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為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產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歷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為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標注;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為新興茶區所取代。
5. 普洱茶有多久的歷史了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的先民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了。那時候這種茶還不叫普洱而已
6.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極盛時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6)普洱茶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采,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採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采一芽、二葉一芽的采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采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准,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為嚴謹的分級標准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三級: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7. 普洱茶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8. 普洱茶有多久的發展歷史了
答:普洱茶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1、普洱茶簡介:
又名滇青茶,屬於黑茶類,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名普洱茶。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使用亞發酵青茶製法,從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沖泡五六次後仍有香味。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區。該地具有終年雨水充足、雲霧彌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等優勢。
2、普洱茶歷史發展: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經過帆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故稱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由於中國近代戰亂頻繁,雲南茶葉全面萎縮,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產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僅2萬擔。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2003年3月雲南省標准計量局於公布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2008年5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以總局2008年第60號公告批准普洱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准也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於2008年8月5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批准發布公告2008年第10號(總第123號)批准發布,於2008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9. 普洱茶有多少年歷史
普洱茶歷史十分悠久,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 普洱茶亦稱滇青茶,相傳雲南布朗族等系艋朵少數民族的祖先
10.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有1700多年的歷史,普洱茶的功效《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中醫認為普洱茶同時具有清熱、消暑、
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氣、延年益壽
等功效。又由於普洱茶經歷了生茶到熟茶的轉變過程,其生茶具有祛風解表、清頭目
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氣、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譽為一種攻補兼備
的良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