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疆的人文、歷史資料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
清軍入關以前,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後,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後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
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時,清政府的政令終於可以施行於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將最後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後,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
2016年1月18日,新疆哈密地區撤地設市宣布大會在哈密舉行,哈密地區撤銷地區建制設立地級市。
2016年2月18日,哈密正式撤地設市,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誕生最年輕的城市。這是繼吐魯番之後,新疆第二個撤銷地區建制設立的地級市。
(1)什麼是簡明新疆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清真寺,一般可分為五種類型:艾提卡爾清真寺、加曼清真寺、小巷清真寺、麻扎清真寺、耶提木寺。
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多於內地,教派情況也比內地復雜,各族穆斯林居住集中,因此清真寺建築鱗次櫛比,與內地比較要密集得多。如喀什市,清末穆斯林人口約4萬,清真寺多達126座。解放初期,清真寺發展到12000餘座。經過10年內亂,清真寺遭到破壞,僅餘152座。
現在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穆斯林人口發展到17.3萬有餘,清真寺也已恢復到6000餘座。每條街巷幾乎都有一座甚至幾座清真寺,人們的宗教生活基本得到了滿足。這種密集化的分布,是新疆維吾爾等民族地區清真寺的一大特點。
新疆氣候乾燥,具備較好的灌溉條件,棉花生長期能調節和控制水分供給,能滿足棉花各個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因此所產棉花品級和產量較濕潤棉區高。
❷ 新疆歷史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1] 古稱西域,意為中國的西部疆域。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設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2]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政權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在烏壘(今輪台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漢朝版圖。清乾隆後期改稱西域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設在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3-4]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❸ 新疆簡明史課程重大意義是什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常住人口2486.76萬人(2018年末)。[1][2]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現有56個民族,主要居住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24省市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新疆位列第五。新疆將全面落實南疆地區14年免費教育政策,推進其他地區14年免費教育,逐步實現全區15年免費教育,即學前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❹ 新疆的歷史背景資料
在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屬,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開始才有明確的記載,當時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烏孫、羌、匈奴和漢人。
塞人,原游牧於東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錫爾河地區。因被月氏排擠而西遷,一部分退至錫爾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爾,散居各地。月氏人,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活動於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之際最為強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擊,被迫向伊犁河流域遷徙,驅走那裡的塞人而居其地。烏孫,最初活動於河西走廊。秦末漢初,受月氏人的攻擊而依附於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持下,襲擊月氏人,並將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一部分羌人經河西走廊,沿祁連山、昆侖山向西遷徙,從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跡。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進入新疆的。漢人,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漢朝軍隊開始在輪台、渠犁等地屯田,後來擴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點成為漢人進入新疆後最初的分布區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後,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新疆,如柔然、高車、噠、吐谷(音:玉)渾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東胡人(中國古族名)後裔,五世紀初興起於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強大政權,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爭奪西域。高車,亦稱敕勒、鐵勒,最初游牧於貝加爾湖及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其弟窮奇率所屬十餘萬部落(戶)西遷, 在車師前部(今吐魯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車國。噠,起於塞北(古指長城以北地區),五世紀末東進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權,並越過帕米爾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區。吐谷渾源於鮮卑(中國古族名),四世紀初自遼東(泛指遼河以東地區)西遷,逐漸控制了今甘南(甘肅南部地區)、四川和青海地區的氐(中國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權。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時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對新疆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厥是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活躍於中國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打敗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為中心建立政權,爾後分裂為東西兩部,為爭奪汗權爭斗不休。八世紀中葉,東、西突厥汗國相繼滅亡,其後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紀末興起於青藏高原,佔領青海後,開始與唐朝爭奪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區爆發「安史之亂」(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大批駐守西域的唐軍調往內地,吐蕃乘機佔領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區。
公元840年,大批回鶻人進入新疆。回鶻,原稱回紇,是鐵勒(中國古族名)諸部之一。最初活動於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後遷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發展壯大了的回鶻於漠北建立政權,並兩次出兵幫助唐朝中央政權平息「安史之亂」。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因自然災害侵襲、統治集團內訌及黠戛斯(中國古族名)的進攻等原因而崩潰,其部眾大部分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遷往今吉木薩爾和吐魯番地區,後建立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遷往中亞草原,分布在中亞至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受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統治,當地的居民和西遷後的回鶻互相融合,這就為後來維吾爾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124年,遼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征服新疆地區,建立西遼政權,一批契丹人(中國古族名)由此進入新疆。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後,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其子孫。回鶻人進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對漠西蒙古的總稱,初分布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後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擴展。十七世紀初,逐漸形成了准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准噶爾占據伊犁河流域,成為四部之主,並統治南疆。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為進一步加強新疆邊防,從東北陸續抽調滿、錫伯、索倫(達斡爾)等族官兵駐防新疆,他們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中的新成員。以後,又有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第二年,革命黨人在伊犁策動起義成功,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告了清朝在伊犁地區政治統治的結束。民國政府建立後,不斷強化新疆防務。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隨著全國解放形勢的發展和新疆各族人民革命斗爭形勢的高漲,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宣布起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進駐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綜上所述,自漢朝於公元前60年在新疆設「西域都護府」之後,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都對新疆進行軍政管轄。由於歷代統治時強時弱,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也時強時弱。新疆各族人民積極維護與中央政府的關系,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❺ 新疆四史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1、內容:
新疆「四史」是指: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即新疆發展簡史。
新疆「四史」是對「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新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體解釋。
2、意義:
學習新疆「四史」才能切實增強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了解了新疆歷史,就能區分真假,就不會輕信、盲從,就能讓各族群眾在「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上團結一心,砥礪前行。
學習新疆「四史」才能深刻認識黨中央確定新疆工作總目標的歷史淵源,認清形勢,進一步增強對落實總目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不折不扣,堅定堅決落實好總目標,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新時代歷史使命。
(5)什麼是簡明新疆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發展史簡史》考察了西部與新疆的淵源,梳理了新疆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共存共存的特點,各種文化的兼容與融合,特別充分肯定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發揚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❻ 新疆在歷史上的變遷
隋朝時期
隋唐時期(公元581年—公元906年),中央政府加強對新疆的統治。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對新疆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厥是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活躍於中國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
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打敗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為中心建立了西至鹹海、東抵大興安嶺、橫亘中亞的突厥汗國,統一了西域。
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二部,為爭奪汗權爭斗不休,新疆屬西突厥。隋朝統一中原,隋煬帝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隋朝從突厥人手中奪取了西域東部,又滅吐谷渾,
公元608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築城郭,設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內)三郡。把行政區擴大到今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興海縣東一帶。
大業五年,煬帝巡幸河西,高昌王麴伯雅等27國首領使者,到張掖覲見,盛況空前。大業六年,設立鄯善(今若羌)、且末、伊吾三郡,在伊吾城之東北設柔遠鎮。開始之後中原王朝經營西域。
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統治被推翻:
辛亥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統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迅速覺醒。
1912年,阿勒泰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族使團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庫庫岱公第四世孫艾林為郡王,吾木爾泰為公,馬米和扎克熱亞為貝子,下設12個台吉,12個烏庫爾台。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漢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團結奮斗,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新疆的統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疆、網路-哈薩克族
❼ 簡明新疆地方史什麼意思
簡明新疆地方史內容:新疆位於我國西北,佔地總面積166萬多平方千米,是全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6。邊界線長達5600多公里,是我國邊界線最長的省區。分別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國接壤。新疆古稱為西域,但「西域」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對西域這一地理概念,漢朝人有一個逐漸認識、了解的過程。《史記驃騎列傳》說:驃騎。驃騎一詞還是來自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土及厥眾萌咸相稱。匈奴渾邪王當時駐牧於今張掖、武威一帶。人們把河西走廊地區也包括在西域的范圍之內。在清朝乾隆年間,歷史上曾被人們稱為西域的地方同時也被稱作新疆。然而,當時全國有四個新疆:一是雲南省烏蒙府(在今昭通、永善帶)被稱為新疆,二是貴州省的古州(今榕江)被稱為新疆,三是貴州省的西部、即今安順市和釵曠縣一帶被稱為新疆,四是四川的大、小金川被稱為新疆。最後在長時間的推移下只有一個新疆了。1871年沙俄佔領新疆,直到1875年月(光緒元年三月),清朝政府令年過花甲的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收復新疆。至此新疆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❽ 新疆四史的內容是什麼
新疆四史的具體內容: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
新疆幅員遼闊,邊境線漫長,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內陸城市不會或不會被其他國家入侵。同時,新疆也是中國與中亞文化、經濟交流的窗口和渠道。現在新疆有47個少數民族,這也是我國民族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什麼是簡明新疆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發展史簡史》考察了西部與新疆的淵源,梳理了新疆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共存共存的特點,各種文化的兼容與融合,特別充分肯定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發揚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❾ 新疆的歷史與發展簡短到200字左右
新疆古稱西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政權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在烏壘(今輪台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漢朝版圖。清乾隆後期改稱西域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設在烏魯木齊市(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