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編年體史書介紹
1、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共三十五卷。
2、《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
3、《春秋》記載的內容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個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之間的征伐、會盟,會盟在當時是比較重要的事件;《春秋》里還記載了一些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現在是天文歷法史上重要的史料;另外,《春秋》還涉及一些喪葬習俗方面的內容。
2. 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2)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編年體史書的特點
編年體史書,以事系日,以日系時(季),以時系年,對了解一代興亡大勢,很為方便。但歷史事件自醞釀、發生至結束,往往延及數月乃至數年,編年體史書諸事雜陳,從中人們難以稽其首尾。
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為此,從《左傳》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帶敘後事的方法,以彌補這一缺陷。
另外,這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對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敘述多過於簡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無法寫入書中,這些都影響了編年體史書的使用價值。
(2)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是什麼擴展閱讀:編年體—網路
3.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後世影響:
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眾,《資治通鑒》最稱出類拔萃。
它的私修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先聲。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達三分之一,亦可說是受其引領所致。
它的春秋筆法,姑且不論有多少後人穿鑿附會之處,但其本身所彰顯的史學精神卻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中國史脈能綿延至今而不斷,與孔子當初所賦予的那股堅韌之氣息息相關。
(3)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史書體例
1、編年體,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
代表作:《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通史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歷史散文。
2、國別體:以國(諸侯國)為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共兩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 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國策》(國別體史書代表作)。
3、紀傳體——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即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就是為人物立傳,代表作《史記》。例如《三國志》《史記》等都是紀傳體。《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斷代史體例,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他所著的《漢書》,寫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餘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范圍。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於斷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范圍。
5、紀事本末,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它創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 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余(太史公)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馬遷對《春秋》極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學術界對於《春秋》的史學價值存在質疑。胡適認為:「《春秋》那部書,只可當作孔門正名主義的參考書看,卻不可當作一部模範的史書看。後來的史家把《春秋》當作作史的模範,便大錯了。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宗旨在於『說真話,記實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記實事,只在寫個人心中對實事的評判。」徐復觀先生也說:「可以斷定孔子修《春秋》的動機、目的,不在今日所謂『史學』,而是發揮古代良史,以史的審判代替神的審判的庄嚴使命。可以說,這是史學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經而不是史。」
5.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6.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
(6)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無論從哪方面考量,《春秋》的開創之功都是無可爭辯的。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眾,《資治通鑒》最稱出類拔萃。
它的私修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先聲。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達三分之一,亦可說是受其引領所致。
它的春秋筆法,姑且不論有多少後人穿鑿附會之處,但其本身所彰顯的史學精神卻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
7.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哪一部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8.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春秋》
《春秋》簡介
《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春秋時代的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的國史.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的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到戰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後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傳了下來.
《春秋》的作者是魯國歷代的史官,後來經過孔子編輯、修訂.它的記事年代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 481)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流傳到現在的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9.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1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2《左傳》講述了什麼
《左傳》,記述了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歷史。它周密而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動及言論,生動地描寫了奴隸社會處於崩潰時期的歷史進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一部極為寶貴的歷史文獻。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日益衰敗,平王東遷洛邑以後,王室統轄的土地及人口劇烈減少,各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天子,反而天子要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了瓦解時期,封建勢力已開始步入歷史舞台,社會進入了重大的變革時期。到了春秋初期,竟出現了100多個諸侯國。它們為了爭奪人口、土地,開始了相互兼並的戰爭,先後起來爭霸的較為強大的諸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爭霸兼並的戰爭雖然帶來了許多災難,但它加速了奴隸制的滅亡,使諸侯國逐漸減少,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在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頻繁接觸中增強了了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左傳》就產生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春秋五霸」爭奪戰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延續255年戰火的特殊時期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