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正確看待落後就要挨打結合中國近現代史,談談對落後就要挨打的看法
摘要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歷史學家總結近代中國歷史的得出的經驗教訓。的確,縱觀中 國歷史,無數的事例都告誡著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清咸豐十年和清光緒二十六年間的兩次火燒圓明園事件,許多文學著作上都把這 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這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並不完 全是這樣的。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侵略、被掠 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國家落後、貧窮、軟弱就要挨打。
⑵ 為什麼中國近代史能說明落後就要挨打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歷史學家總結近代中國歷史的得出的經驗教訓。的確,縱觀中國歷史,無數的事例都告誡著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清咸豐十年和清光緒二十六年間的兩次火燒圓明園事件,許多文學著作上都把這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這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並不完全是這樣的。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國家落後、貧窮、軟弱就要挨打。
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英國用鴉片代替白銀,支付對華貿易的逆差。雖然那時中國人口和經濟總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即使在紡織工業上,西方的紡織品遠洋萬里來到中國,也失去了成本優勢。但是,英國的真正優勢在軍事裝備上,其堅船利炮令清政府膽戰心驚。,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的差距,卻是戰爭失敗的關鍵。雖然廣東虎門和福建廈門在林則徐、鄧廷楨堅固的海防下,英軍不敢進犯。但是浙江定海及天津大沽防區,由於軍事力量的缺失,英軍避實就虛,拿下定海,直逼天津,震動清廷,一片混亂,才使鴉片戰爭失敗。所以說,鴉片戰爭是因為軍事裝備的落後才使國家被動挨打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改變觀念,開眼看世界。起初林則徐等人,倡導向西方學習,然而腐朽的統治階級懼怕船堅炮利的侵略者,把林則徐等免職流放了。隨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主持了洋務運動,雖然沒有完全成功。
但它促進了中國新一代工業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形成與發展。隨後以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先後進行了改良和革命,但由於反動勢力過於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強,結果相繼失敗。中國被軍閥和官僚資產階級先後統治,中國經濟雖有起色但由於受戰爭及統治者政策的影響,新興的資本主義始終不能成為主流。中國仍然處於落後的地位,列強完成了一戰的自相殘殺後便又重新撲向中國。
與中國同處亞洲的日本,本來與中國一樣是閉關鎖國,封建統治危機四伏的民族。但自從被美國艦隊打開國門後,被迫相繼與很多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推翻幕府統治,進行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國力也日漸增強。
隨後日本不僅解除了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還大力發展軍事,積極進行侵略,很快成為新興的列強。日本由一個被侵略的國家一躍成為侵略他國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近代仍然沒有擺脫落後的狀態,後來卻被原來不如自己的日本大肆侵略。這個慘劇再一次說明落後就要挨打。
中日甲午海戰的情況則不同於鴉片戰爭。經過多年的洋務運動,北洋水師的軍艦和武器性能略勝日本,這場戰爭在常人眼中硬挨是應該勝利的。但是,政權處於王朝末期,官僚腐敗不堪,士兵紀律渙散,訓練有名無實,最終敗在日本人手中。相比而言,共產黨軍隊武器裝備極差,靠偏僻落後、人口稀少的山區的微弱供給才得以生存,卻能夠屢屢戰勝以全國之力、洋人之助裝備和訓練起來的國民黨軍隊,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一個極其高效的組織體系。該組織體繫上下同心,軍民合力,眾志誠成,領導者身先士卒,將領同心同德,戰士視死如歸。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不但彌補了制度缺陷,甚至彌補了物質匱乏而帶來的戰鬥力下降。 所以說 ,中日甲午海戰是因為國家軍隊管理的落後才是國家被動挨打的。
現在新中國成立至今已五十多年了,經過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努力,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軍事力量,經濟等也迅速發展,現在的中國又重新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不僅免於挨打,還成為遏制霸權主義擴張的重要力量。更多愛好和平國家的發展使國際力量得以平衡,大大減少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也使更多的國家免於挨打。
當今社會如果不完善自己的政治體制,搞好民主,就會被民主完善的國家攻擊實行專制;經濟上如果產品質量低劣,也會在出口時遭到外國封殺;科技上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也會受制於人,所以即使到了現代社會,落後也還是要挨打的。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只有竭力發展自己,避免處於落後的地位,才能不受制與人,才能避免挨打。
⑶ 1、 你如何看待「落後就要挨打」這一歷史判斷在當今中國,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
中國的歷史證明,如果人的文化素質低,社會文明落後,經常發展落後,直接導致科學創新落後,軍勢力量薄弱,就要受外國欺負,外國劣強侵入中國瓜分中國,圓明園就是真實的寫照。如今國富民強,經濟,科技,軍事都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我應該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誰敢來侵犯?就一定讓他滅亡
⑷ 你是如何理解「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的。
第一,落後就要挨打,這句口號增強了國人危機感,激勵人奮起直追,積極意義很大
近代以來,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軍閥混戰的民國時代,中國曾經遭到了列強的野蠻侵略,曾經的天朝大國淪為任人宰割而羔羊。一連串的戰敗求和、割地賠款:
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跑過大半個地球,逼迫清政府在南京簽訂城下之盟,《南京條約》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口岸……
1856年到1860年,英法兩國借口馬嘉理事件和亞羅號事件,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實這次戰爭和鴉片關系不大。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英法仍不滿意,繼續進攻,1860年10月火燒圓明園,咸豐帝帶著大小老婆逃亡熱河。北京留下了恭親王奕䜣處理求和事宜,最終簽訂了《北京條約》,中國失去了更多的權益。更為可惡是,沙俄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割讓了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83年到1885年,法國為了從西南打入中國,最終挑起了中法戰爭。在海上,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陸上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腐敗的清政府仍然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達到了其目的。
1894年到1895年,惡鄰日本挑起了甲午戰爭,陸上先丟平壤又失遼東,日本陸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旅順大屠殺。海上,李鴻章經營多年的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獅子大開口,要求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割讓台灣和遼東半島。後來法德俄干涉還遼,日本又勒索了3000萬兩白銀的所謂「贖遼費」!
⑸ 大家怎麼看待 「落後就要挨打」這局話
據說,最早提出「落後就要挨打」這個命題的是斯大林,他在1931年2月4日的全蘇社會主義工業工作人員第一次代表會議上發表的《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演說中提出來的,並且作了如下闡述:
「人們有時問: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緩進展嗎?不,不能,同志們!決不能減低速度!恰恰相反,必須竭力和盡可能加快速度。我們對蘇聯工人和農民所負的義務要求我們這樣做。我們對全世界工人階級所負的義務要求我們這樣做。」
「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們不願意挨打。不,我們絕對不願意!」
「舊俄歷史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因為落後而不斷挨打。蒙古的可汗打過它。土耳其的別克(註:南高加索、中亞細亞和土耳其等地王公貴族等上層人士的尊號。——編者注)打過它。瑞典的封建主打過它。波蘭和立陶宛的地主打過它。英國和法國的資本家打過它。日本的貴族打過它。大家都打過它,就是因為它落後。因為它的軍事落後,文化落後,國家制度落後,工業落後,農業落後。大家都打它,因為這既可獲利,又不會受到懲罰。你們記得革命前的一位詩人的話吧:「俄羅斯母親呵!你又貧窮又富饒,你又強大又軟弱。」(註:引自尼·阿·涅克拉索夫的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編者注)這些先生把舊日詩人的這句話背得很熟。他們一面打,一面說:「你富饒」,那就可以靠你發財。他們一面打,一面說:「你貧窮,軟弱」,那就可以打你搶你而不受到懲罰。」
斯大林這樣講有他的道理,那是因為他想要蘇聯像在彼得大帝統治下的俄羅斯。在他的鐵碗統治下,他做到了,那就是1991年前的蘇聯這個紅色帝國,也是被我們稱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蘇聯。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就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媒體中,甚至成為一些人的口頭語。
實際上,圍繞著這句話,有以下這些問題,也可以說是潛台詞:
一、「落後就要挨打」本身沒有說出來的話就是處於跟其它國家的較量之中,這種較量多是指純武力方面的,不論是曾經跟人家爭斗過,還是正在跟人家爭斗,抑或是准備加入爭斗的行列。
這樣一解讀,就出現了兩個問題,其一,至少說明具有稱霸的野心,所謂「永遠不稱霸」的承諾只能是騙人的鬼把戲;其二,既然篤信成者王敗者寇的游戲規則,那麼就不能責怪在過去的爭斗中曾遭受的失敗,因為要認賭服輸。
二、整天念叨「落後就要挨打」,說明對此有徹骨之痛,然可悲的卻是不知何為落後、為何落後,尤其是為何偏偏是自己落後。
三、由於不能正確理解「落後」,在實際中,為了使奴才們相信自己的「雄起」,就採用抄捷徑的方式,把「不落後」庸俗地量化,如GDP增長了多少多少,自己研製了啥先進武器,或者花大價錢購買了人家啥先進的武器,要知道,當年的蘇聯多強大呀,卻在美國未發一彈的情況下自行垮台,其中的原因還要再次重申嗎?
四、整天念叨「落後就要挨打」,難免成為第二個發動二戰的德國或日本,因為靠這個膚淺而俗不可耐的說法,可以自然加強「愛國」之心並滑向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深淵,當年的德國和義大利之所以法西斯輕易上台,失去前車之鑒的作用。
⑹ 簡述中國近代軍事歷史,談談你對落後就要挨打的認識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歷史學家總結近代中國歷史的得出的經驗教訓。的確,縱觀中 國歷史,無數的事例都告誡著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清咸豐十年和清光緒二十六年間的兩次火燒圓明園事件,許多文學著作上都把這 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這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並不完 全是這樣的。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侵略、被掠 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國家落後、貧窮、軟弱就要挨打。
⑺ 怎樣理解歷史書上落後就要挨打這句名言請舉例說明。
落後就要挨打,說的是一個國家如果綜合國力落後,就會遭到其他國家的欺辱。舉例就是清朝末年的,中國軍事落後,結果被英國等歐洲國家打的很殘廢。
但落後就要挨打,不等於落後必然挨打。歐洲近代有很多小國外交的例子,比如保加利亞對抗協約國等。
⑻ 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簡述中國近代軍事歷史談談你對落後就要挨打的認識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歷史學家總結近代中國歷史的得出的經驗教訓。的確,縱觀中國歷史,無數的事例都告誡著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清咸豐十年和清光緒二十六年間的兩次火燒圓明園事件,許多文學著作上都把這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這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並不完全是這樣的。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國家落後、貧窮、軟弱就要挨打。
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英國用鴉片代替白銀,支付對華貿易的逆差。雖然那時中國人口和經濟總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即使在紡織工業上,西方的紡織品遠洋萬里來到中國,也失去了成本優勢。但是,英國的真正優勢在軍事裝備上,其堅船利炮令清政府膽戰心驚。,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的差距,卻是戰爭失敗的關鍵。雖然廣東虎門和福建廈門在林則徐、鄧廷楨堅固的海防下,英軍不敢進犯。但是浙江定海及天津大沽防區,由於軍事力量的缺失,英軍避實就虛,拿下定海,直逼天津,震動清廷,一片混亂,才使鴉片戰爭失敗。所以說,鴉片戰爭是因為軍事裝備的落後才使國家被動挨打的。
⑼ 如何看待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
當今社會,西方國家依然信奉「森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一個國家要想做到真正的民族獨立,不受任何國家的干涉和欺負,不想做別國的附庸,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就要對「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應該這樣說:強大的國家一定不會、也不容易挨打。但落後的國家往往容易挨打。「落後就要挨打」,這里說的「落後」不能僅僅指經濟落後,他應該包括全方位的落後,除經濟落後外,在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思想觀念、民族意識、文化價值取向等等各個方面均為落後。
如果僅僅理解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落後就會挨打,是不全面的,也是立不住腳的。
這句話的原話是:「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們不願意挨打,不,我們絕對不願意!」最早出自斯大林的《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一次演說。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之時,我們就體會到了「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歷史殘酷的必然」這句話的含義。19世紀中葉,腐朽落敗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強的長槍大炮面前毫無抵抗之力,最終,被迫打開國門,這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所以,永遠不要忘記落後給我們帶來的災難,要知道,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的無能給我們帶來的是更深的傷害。國家被列強瓜分,無數文物遺落海外,中國在這之後的一百年裡,遭受了前一千年都未曾遇到過的奇恥大辱。翻開史書,字里行間都是中國人民的血淚。
之後多年,我們努力地發展自己的國家,復興中華民族,是為了不再被別人踩在腳下,是為了換取與他國平等對話的權力,是為了讓我國能夠傲立於世界之林。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雖然我們國家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們的祖國將會變得更好更強!
⑽ 怎樣看待落後就要挨打
據查,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最早講落後就要挨打這個意思的是斯大林。本世紀20年代初期,蘇聯國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與此同時,斯大林感到自己有一種責任,就是把俄國帶入世界強國之列,為此,必須變落後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他在著名的《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演說中,提出了著名的「趕超戰略」。當時他指出:「由於蘇聯是惟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蘇聯經濟技術十分落後,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工業發達。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後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因此,斯大林斬釘截鐵地斷言:「決不能減低速度!恰恰相反,必須竭力和盡可能加快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是要挨打的。」 不難看出,斯大林是在談到加快發展工業和特別是軍事工業時,指出落後是要挨打的。他所講的落後是要挨打的含義是具體的,是指不做好反侵略的准備就可能挨打,而不是籠統地認為經濟落後或綜合國力落後只能挨打。斯大林還曾反復說明:不是他非要反對優先發展輕工業不可,而是迫在眉睫的戰爭危險不允許這樣做;如果德國已經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那蘇聯的工業化當然可以從輕工業入手,可惜德國不但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而且是正在走向法西斯化的國家。 一句話,當時嚴峻的歷史環境和國際條件,逼得蘇聯不得不採取加速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方針政策。試想,戰前的蘇聯如果沒有排除萬難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後來蘇德戰場上痛殲德軍的大量軍事裝備從哪裡來?其結果,必然是戰爭更加曠日持久,損失更加慘重。 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一個國家要想避免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提前作好反侵略戰爭的准備是十分必要的。為了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必須具有長遠戰略眼光,在和平建設時期,始終不忘建立和完善自己本國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為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作不懈的努力。軍事工業生產既不屬於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生產,也不屬於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生產,軍工產品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和平時期,極易被人們當做可有可無的生產而漸漸忽視。斯大林的論述和蘇聯衛國戰爭的事實表明,經濟的發展與建立軍事工業,搞好國防建設,作好戰爭准備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只埋頭單純的經濟建設而不在國防建設上作出特別的努力,就會在突發的戰爭面前喪失戰爭主動權,陷入困難而危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