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湯因比《歷史研究》發表有什麼影響
阿諾爾德·約瑟夫·湯因比(1889—1975)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史形態學派的主要代表。他生於倫敦,早年學習希臘羅馬史,從1919—1955年,長期在倫敦大學執教。湯因比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歷史研究》,這是一部12卷本的巨著,從1934年第1—3卷出版,到1961年第11—12卷出版,前後相隔27年時間。湯因比在該書中繼承並發展了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上產生過21種(一說26種)文明,每一次文明都要經歷發生、生長、衰落和解體4個階段。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對不同的文明進行比較,從中找尋出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他認為文明的發生和成長決定於人們對環境的「應戰」能力和效果,但具有這種「應戰」能力的只有少數具有創造性的偉人,他們是文明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湯因比還認為只有西方基督教文明可能避開第四階段,尚可繼續生存下去,這顯然是為資本主義制度作辯護。《歷史研究》在學術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作者在使用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同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范疇,如:「淵源」、「間歇期」、「外部無產者」、「普遍教會」等。藉助這些概念,本書提出了著名的「三態比較系列」,即各種文明是怎樣和為什麼興起、生長和破滅的,這是對史學方法論的大膽突破。因此《歷史研究》前10卷一經發表,就引起極大的轟動,歐美評論界稱贊這是一部「令人驚異的……不朽名作……我們時代的偉大著作……」。《歷史研究》雖在1954年就已出齊前10卷,但因篇幅太大,令人難以卒讀,直至美國作家索莫韋爾將該書縮寫成兩卷,才使它獲得大量的讀者而廣泛流傳。
『貳』 如何評價湯因比的《歷史研究》
轉自知乎網友的回答
湯因比說中國文明將統一全球,你怎麼看?
作者 星雨禾田
在微信輸入「湯因比 中國文明」能搜到上千篇文章,標題大同小異,大都是說中國文明將統一全球,將照亮21世紀。
據網路: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
『叄』 英國大歷史哲學家湯因比《歷史研究》的12冊原著有譯中文版嗎
有,這本書我下過,幾百萬字。
『肆』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介紹了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各種文明的起源和衰落及原因。一般讀者可以去讀,就是篇幅長些,寫得不錯。
『伍』 為什麼說世間已無湯因比,有人看過他12卷的《歷史研究》嗎
史學家湯因比雖然已經駕鶴西歸,但湯因比的時代並沒有結束。 借用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的一個標題,來表我在重讀湯因比《歷史研究》——當然,這次是新版的修訂插圖本——之後的感慨。 與斯賓格勒寫作《西文的沒落》的效果相同,歐洲史學家反思世界的歷史,從而拋棄歐洲從中心論的思想在湯因比的這部著作中變得更加清晰:「我們必須拋棄自己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這作為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已為當今的有識之士所繼承和發揚。但似乎這場角斗並沒有結束,像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薩義德的《東方學》,以及弗克的《白銀資本》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伴隨著的是好萊塢電影、麥當和互聯網上99%以上的英語信息在全球蔓延,以及關於西文話語霸權和文化樣化的聲音的此起彼伏。 湯因比雖然駕鶴西歸(不知他是否如對池田大作表達的他的幻想那樣,轉世到了新疆),但湯因比的時代並沒有結束。 湯因比似乎終於接受了克羅,這似乎在本書早期的版本中並不明顯。「對歷史進行全面研究的現實需要,是顯而易見和無可爭辯的」。他對他所經歷的世界大戰如此深惡痛絕,以致表示「這對人類犯下的瘋狂罪行對我提出了挑戰,我寫這部書便是對這種挑戰反應之一」。但是我至今仍然不敢肯定,我們的歷史學家中究竟有多少人在產生歷史書的創作欲時,是出於「把一種當代經驗(無論個人的還是集體的)與關於某種恰成反差的歷史境況的知相對照」的。 湯因比顯然也接受了科林武德,他對蘭克的批判和對卡爾觀點的引述,他說「歷史學家對過去的審視都隨著他本人觀察立足點的不斷變化而調整」,都表明他已認可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雖然人們往往將其歸入「思辨的歷史哲學」、其主要探討歷史發展的特徵及規律,但在該書中,湯因比卻把他的對人類歷史的宏觀「思」置於歷史認識的「分析批判」基礎上。其實,過去人們對歷史哲學的兩分法是過於簡單化了,或者說那隻是看到了表面現象。因為湯因比的「宏觀敘事」自問世以後便頻遭批評,說其中充滿事實錯誤,如一盤散沙,像大卸貨等等,於是他在本書中譏笑了「一些歷史學家」對威爾斯《世界史綱》的批評,說這些人並未認識到「威爾斯是在做他們自己連嘗試一下都幾乎不敢的事,以單獨一個人的象來重新體驗人類的整個生命歷程」,這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辯護,「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因此,他必然要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對於一定的社會環境而言,歷史思想具有相對性這一點是絕對的。」他還及時地向我們出示了三幅圖片:同是基督教的主題,剛果藝術家讓我們看到的耶穌,是一個吊在十字架上的黑人,伊斯蘭藝術家表現的是一個坐在清真寺里的基督,而中國人表的當然是類似送子觀音那樣的抱著乖乖寶貝的聖母瑪利亞。 直到現在為止,許多罵湯因比的人並沒有去讀湯因比;許多人無法回答湯因比提出的問題,硬著頭皮去做一些徒勞無益的事;更有些人至今還認為只要對史料進行科學的批判用就可以重現客觀的歷史過去(即蘭克派的主張),而不知道沒有思就沒有歷史學。其實,做出一部通史並不難,難的是通史中要有自己獨特的、而非人雲亦雲或者「大家都可以認同的」思想,要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確表明自己的思想,而不滿足於做「事實」的巨人,理論(思想)的矮子。 湯因比留下的遺產遠不止此。 我們曾經習慣於做走兩個極端的歷史學家:一個是為虛假的、狂熱的、大規模的運動烘雲托月——譬如中國「文革」時期的「影射史學」,以及納粹德國時期的「法西斯史」——這日漸為人不齒,但還是有時不能免除「做注」之俗;另一個是日漸普遍的趨勢,那就是冷冰冰地對待我們的研究對象,好像解剖醫生面對著屍體,或者生物學家望著顯微鏡下的細菌,彷彿這樣就可以達到「科學」的殿堂,或者逃避現實。但湯因比並不是這樣,不知道這是否與他對宗教的情感有關,但至少與他研究歷史的「現實需要」目的有關——「人類無疑正在走向自我毀滅,除非我們能成功地形成天下如一家的狀態。他把理解和欣賞彼此的文化遺產視為一種「珍愛」:「沒有愛的火焰,人類社會團方面出現的裂隙,就不可能被熔為一體。」因此,他才去探討一個又一個文明興衰的過程及其動因,才去對不同文明進行比較,以發現各自的優長。也許在他和池田大作的《展望21世紀》一書,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感表露得更為強烈,但這的確是史學家應有的終極關懷。 我們在「製造」新的一代史學家的時候,往往忽略這種情感教育,因為我們自己往往就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什麼研究歷史——我們是為一個飯碗、為無窮無盡的史料而工作,或者稍好一點,為某一個民族、國家的利益而工作,還是為了更高的目標?我們雖然意識到,但卻很難在教育實踐中落實愛因斯坦的名言——「除非一個人摒棄細枝末節,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否則,在科學中就不會有任何偉大的發現」。我們告訴我們的青年學子許多真實的(也許還有不真實的)歷史事實,但是我們發現這沒有用,他們要相反更討厭歷史,因為這里沒有生活,沒有思想,沒有現實。往往是在他們有了思想之後,才感到歷史的厚重,回來重溫歷史(看看那些現在熱衷於寫歷史的文學家);或者是徑直鬧出一些歷史笑話,譬如說中國沒有經歷歐洲文藝復興、打破中世紀神學桎梏是喪失了一次歷史機遇雲雲。如果我們不是把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和人類情感、而是把記憶多少歷史事實(其中肯定有不少是靠不住的)當作強化歷史教育的第一尺度,我們的笑話還會繼續鬧下去。 世間已無湯因比,但湯因比的時代還在,他的思想遺產還在。
『陸』 《歷史研究》湯因比的那本
英文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629566.html
中文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625501.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625500.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625502.html
新浪愛問的免費下載,不需要注冊。
『柒』 求湯因比的《歷史研究》txt版本
我最近也想看看這本書,你找到了真正的這本書的txt么?
給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無比感激!
『捌』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共有幾本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52年~1883年),為了區分兩者,人們通常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玖』 你好!請問你有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這本書嗎有,請發到我郵箱里[email protected]。謝謝了!
沒想到對歷史還挺感興趣,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看看去吧,收到來消息。
『拾』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普通人能看懂嗎
歷史研究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專業性學術刊物,1954年2月在北京創刊。毛澤東為該刊提出「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郭沫若直接領導了編委會和編輯部的組建工作並撰寫了發刊詞。第一屆編輯委員會成員有郭沫若、尹達、白壽彝、向達、呂振羽、杜國庠、吳、季羨林、侯外廬、胡繩、範文瀾、陳垣、陳寅恪、夏鼐、嵇文甫、湯用彤、劉大年、翦伯贊。歷任主編有尹達、黎澍、龐朴、徐宗勉,現任主編是田居儉,副主編阮芳紀。1979年起為雙月刊。
《歷史研究》主要刊載史學界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和方法論、史學史,史學著作評介並發表重要的歷史文獻、歷史資料及其研究、考證、介紹,設有讀史札記和史壇信息等欄目。該刊提倡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歷史,探討歷史發展規律,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提倡實事求是、各抒己見,並就史學研究中一些重大問題開展討論,以促進歷史學的發展和繁榮。
《歷史研究》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編輯部與東歐、西歐、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著名學者和學術團體建立了較密切的聯系;許多優秀論文由《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翻譯介紹到國外。
半個世紀以來,《歷史研究》共發表文章約4000篇,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新中國幾代史學工作者的成果結晶,作者涵括從郭沫若等20世紀中葉即已名揚天下的史學巨匠,直至新世紀方始嶄露頭角的學界新秀,體現了五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研究發展的最高水平及演進路向。因此,從學術史發展與演變的意義來講,《歷史研究》的五十年,也即是新中國史學發展的縮影。
2、《歷史研究》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及其鴻篇巨制《歷史研究》早已為專業研究人員和廣大歷史愛好者所熟悉和景仰,但十二卷本的《歷史研究》卷帙浩繁,常令眾多心儀者望而卻步。湯因比在去世前,根據當時史學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改寫了這一巨著,將其壓縮為一卷,於1972年由泰晤士·哈德森公司出版。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據其1995年重印熬,翻譯出版了這一享譽於世的著作。
湯因比在這部著作中,以文明為研究單位,從一個宏大的視角出發,將人類史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對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種文明,湯因比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對文明的起源、成長、衰落、解體加以描述;同時,大一統國家和大一統教會的建立也進入作者的視野;在此基礎上,湯因比還廣泛地考察了歷史長河中各個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碰撞、接觸和融合。湯因比聞名遐邇的挑戰-應戰模式貫穿全書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為什麼要從整體上研究歷史呢?湯因比認為這是「現實需要」。由於技術上日新月異的進步,人類逐步消除了在空間上的距離,但這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天下一家」的和諧狀態。湯因比在有生之年(1889-1975)曾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他不僅看到戰爭給人類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壞,而且深感人類的相互殘殺給後世帶來的緊張、不安、沮喪和暴力正將人類推向自我毀滅的危險境地。「為此,我們必須相互熟識,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歷史,因為人類並非僅僅生存於直接的現在。」正是出於這種對人類文明的深切憂慮和對人類文明的無限希望,湯因比懷著一顆「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其傑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熱情,為我們這個時代及後世留下了這筆精神財富。
此外,湯因比不僅從時間的縱向層次考察了人類歷史,而且還在各個文明地理分布的橫向層面保持了「一種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觀點」。湯因比指出:「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這種看待歷史和各個文明的寬廣視野,自然不同於那些將整個人類歷史僅僅看作西方歷史的狹隘偏見。的確,隨著考古的發現,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歷史得以再現,從而使這些地方的文明「可以同其他地方的文明並列」。另外,東亞地區各個時期社會經濟史,特別是中華文明也成為湯因比關注的焦點之一。晚年的湯因比對中國的未來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中國有可能自覺地把西方思想與傳統文化熔為一爐,「如果這種有意識、有節制地進行的恰當融合取得成功,其結果可能為文明的人類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起點」。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採用的這種「大歷史」的宏觀敘述手法,是對二十世紀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發展的史學界分工日益細化的回應。在本書的第一章「歷史思想的相對性」中,湯因比集中闡明了這樣的觀點:「歷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處社會環境中的主導體制的影響。」由於各個文明所處的環境不同,那種試圖在歷史文獻的故紙堆中發現人類歷史整齊劃一輪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勞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一卷本《歷史研究》(修訂插圖本)與十二卷本以及D·C·索麥維爾的節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過三卷中譯本)相比,篇幅當然小了很多,更加易讀,這大大方便了讀者。另外,雖說也是一部節錄本,但與索麥維爾的版本不同,這一版本不僅是湯因比親自修改完成的,而且保留了大部分支撐其觀點的歷史例證以及更多的細節。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一大十六開本的著作是一部插圖本,共配有四百多幅黑白串文圖、地圖、圖表和九十幅彩圖。製作精美的彩圖和豐富的串文圖、地圖以及圖表,配有恰到好處的詳細說明文字,賦予了該書新的內容和形式。誠如湯因比所言:「圖片不僅增強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傳遞大量文字無法充分表達的信息。」
閱讀《歷史研究》,在欽佩湯因比淵博的學識和精彩的分析之餘,我們可以徜徉在令人著迷的歷史海洋之中,不僅吸取知識,豐富思想,而且能充分獲得思考帶來的快樂。
3《歷史研究》的趨勢分析
歷史研究定位與趨勢分析:
《歷史研究》,雙月刊 ,逢15日出版,大16開本,每期192頁,約30萬字,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出版。其主管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負責具體工作的《歷史研究》編輯部。該期刊的歷史可謂悠久,它與1954年創刊,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出版的綜合性史學期刊。期刊的辦刊指導方針是「百家爭鳴、實事求是」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
為了對20世紀的中國史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世紀之交的時期,幾乎每一期中《歷史研究》都邀請了一個研究領域內的專家。對這個領域內百年來的風風雨雨進行回顧和反思,對未來的反戰做出預測和展望。這些文章,可謂是對20世紀的中國史學的最好概括和總結。
至於和時事的聯系方面,在到一些重要的周年或者大事發生的時候,論文就會加倍加速的產生。例如:1997年設香港歷史研究專題;1999年設澳門研究專題;01年的「義和團運動100周年」專題等。
而對於一些熱點問題和史學動態,在這個期刊中也有所關注,例如01年第四期的《走馬樓吳簡研究》,00年的《太平天國幼天王、干王等未刊供詞中的新史料及辨證》等。
而從10多年的目錄中可以看出,近年來人口問題、對外關系和海外中國學的介紹等開始發熱,生態史等領域也開始有所展開,這就可以看出史學研究的范圍是不斷地在擴展,而跨學科的研究也是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最後這本期刊的不足之處也有不少:首先綜合性壓過了具體性,導致了專題研究不足;其次和國外的最新史學動態聯系還不是太緊密,中國史部分比重過於龐大,導致世界史研究的領域所收錄的文章所佔比例過小;再次,雖然本期刊是史學界的最好刊物之一,但是論文學術水平卻參差不齊,有些甚至可以說有些低劣;最後關於一些史學界的禁區的研究幾乎是沒有收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