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具備哪些條件才屬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貳』 中國歷史文化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有那些
中國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在古代,文化傳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遷移和流動。移民、戰爭、入侵和佔領等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此外,通商、旅遊以及其他人員的流動,也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當代,由於交通通訊技術手段的發達,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傳播正通過各種途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行著。如今互聯網的出現,更是徹底顛覆了文化傳播的方式。
『叄』 北京有哪些優越的條件使其成為著名的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呢
一、北京所處的位置地質結構穩定,地震很少;
二、北京北部緊貼險關要隘,利於防衛(特別是北方游牧民族;
三、北京臨海而不濱海,海運比較便利;
四、運河漕運便利;
五、北鄰草原南控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以上是北京能夠成為古都的重要原因。
一國都城,自然是其政治和文化中心,一個做為古都的城市,自然是歷史文化名城。
『肆』 西部的地理環境,文化歷史,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有哪些
西部地理環境:主要位於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地勢高.降水較少.人口沒有東部稠密.
文化歷史:西部文化歷史悠久,有古蜀國,陸上絲綢之路等.
自然條件:多是高原,隔壁,盆地,部分地區缺水,乾旱,自然條件惡劣
風土人情:西部少數名族較多.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伍』 嶺南文化形成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是什麼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選自蘇軾《惠州一絕》)可見,嶺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主要是古代的學術氛圍濃厚,又有很多歷史名人,詳情請參考 http://ke..com/view/231220.htm?wtp=tt
『陸』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申請條件
申報條件:
1、保存文物特別豐富;
2、歷史建築集中成片;
3、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4、 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柒』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多數時期並不存在文化的多樣性。中國自秦漢大一統之後,漢文化就成為了主流文化。儒墨法道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最終都進入了漢文化框架之內。而在早期漢文化的周邊從未形成在文化高度上能與漢文化相提並論的文明。
高句麗、契丹、遼、金等東北政權曾經各自發展出了獨特的自身文化,但從未融合在主流的漢文化框架內,最終也未能保留下來,直到滿清的崛起。
『捌』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條件和背景是什麼呀拜託!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文化是人的社會屬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徵,人及其活動以外的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屬於人的文化。但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文化也就離不開自然,並以自然作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在磨煉人的意志,給予人重重壓力。人類只有不斷克服這些壓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繼續發展。因此,在人類產生之初,認識自然、改造環境便成為人類生存的第一要義,並將成為終身使命。改造環境的手段是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等等。在勞動過程中,人創造了文化,並以文化觀指導自己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類能夠認識自然,必須對環境產生能動作用;相反,環境也通過自然法則的永恆作用,制約著人類。主客二體,相參相依,共居於循環、變化的生存時態之中。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動態關系。
在人類的原始階段,生存動態的重心偏向自然環境一方,人只能被動地受制於環境,而無法自主地選擇自然,人基本上是環境的奴隸。當人類開始學會種植、蓄養家禽和建造房舍時,對自然環境的完全依賴開始有了改變,這意味著人類開始擁有生存的主動權。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相繼出現人所創造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相對於「自然景觀」而言。後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徵劃分區域,如森林景觀、草原景觀等等。前者則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
文化景觀的出現對於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跡罕至的地方充滿生機,使人在原來無生存條件的地方落腳謀生,如在沙漠中開辟綠洲,在「旱魃為虐」之地修建灌溉網……。人類的生存空間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較大的生存自由。
由於自然規律的制約作用,決定了創建文化景觀的非隨意性,其必須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礎上的創造。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於人類的優勢條件,這些條件有時也許微不足道,人類便想辦法擴大這種優勢,直到可以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種異於意識的客觀力量,有自己獨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對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觀,也仍然受制於自然界的生態規律,人類必須服從、遵循這種規律,否則將受到自然的無情報復。
從古至今,無論人類對地理環境和自然的依賴是輕是重,自然規律和地理因素都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研究人類早期歷史和文化起源,不能不考慮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於人類,尤其是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人類的早期社會,地理環境間接作用於人類心理,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地理環境畢竟外在於社會,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地理環境的影響便不居主要地位。換言之,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來說,地理環境是一種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導因素。有鑒於此,我們在介紹地理的文化功能時,將把「人化自然——文化景觀」作為相應的一種因素,同時以人類的早期歷史為重點。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黃河流域看成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但依據近幾十年的考古實踐,證實不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是中國文化的搖籃。
從初具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類文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受生產發展水平的制約,大河成為孕育人類文化的母親。中國新石器時代較為典型的文化遺址幾乎全部分布於大河及其支流流域,如黃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區域,淮河流域有青蓮崗文化區域,長江流域有良諸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區域,遼河流域有紅山文化區域,珠江流域有南方印紋陶文化(部分)區域等等。
早期文化區域分布在大河流域的特徵,在東方文明古國中是共存的,這使各古文明之間具有了一種共性,但中國農業起源的特徵與其它文明古國畢竟不同。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一般都是利用大河泛濫後留下的沃土,再加以灌溉,用以栽培小麥而發展農業。但生命賴以繁衍的大河卻瞏瞏煢獨:尼羅河孤流橫貫,兩河流域僅擁有一個氣候,其它地方則多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沒有其它的大河交相補苴。因此,這些古文明地區對大河依賴甚重,如埃及,直到近代,人口聚集區域仍幾乎集中在尼羅河兩旁,因此,有人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予」。
中國文化雖然發源於大河流域,但因地形復雜而採用多品種種植方式,無需固執於大河饋贈的沃土。同時由於從北至南有五大水系遙相呼應,支津密布,方便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尤其在古代陸路交通工具不發達之時,利用河運就顯得更為重要。新石器時代,各文化區域相互滲透,就是靠中國河流分布的特徵之便。
『玖』 「中國古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都有哪些城市具備了
“中國古都”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必須有充足的水源,用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這是十分重要的;地區的經濟要繁榮以及交通要便利,而這些地區一般都位於平原和盆地;最後還要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
中國在選擇古都的時候,還是考慮了地理方面的優勢以及經濟方面,畢竟如果不具備這個優勢的話,其實是沒有能力成為古都的,古都的條件其實就是十分繁華的城市,經濟交通都十分的好,以及那裡的地形也十分的平。
『拾』 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榮獲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跡免受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迄今,我國共批准10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選作都城;有的因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它們的留存,為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了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