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長城在我國哪個歷史時期修建的

長城在我國哪個歷史時期修建的

發布時間:2022-11-05 12:48:26

① 萬里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長城最早修建於西周,後來從秦開始,到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但是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

萬里長城的主要特點

1、長度

我國從春秋戰國到明朝(包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內),歷代對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維修與增建。長城遍布於黃河、長江流域的16個省、市、自治區,既有東西走向,也有南北走向,總長度達108000華里(計五萬四千公里)。

2、工程浩大

如果把明長城的土、磚、石方用來修築一條3尺寬,15 尺高的城牆,那麼可環繞地球一周;假如用來鋪築一條厚一尺,寬15尺的公路,則可繞環地球三周。

3、建築高超

萬里長城所經之地,或高山深谷,或江海湖岸,或沙漠草原等等,地質地形極其復雜險峻,施工作業尤為艱難。要把長城修築起來,是必須懂得和應用數學、力學、幾何學、測量學、地質學、建築學以及組織、運輸等多種科學技術知識。

② 長城建於什麼時期

長城也稱萬里長城,始建於公元前四世紀。

③ 古代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長城,歷經數千年烽火的洗禮,在見證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輝煌和光榮的同時,也目睹了令後世難以忘懷的災難和傷痛。以下是我整理的古代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希望可以讓你更加了解長城。

古代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古代長城修建的朝代:西周。

長城(Great Wall)又稱,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就源於此。

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統一天下後,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長城之稱 。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

關於長城的資料

從2006年4月開始,中國長城資源調查組的成員,就帶著專業的技術工具一直在野外山間攀爬、測量。兩年多以來,連他們自己也記不清,到底走過多少山路,查找過多少處長城遺址,重復過多少次類似的動作,又在長城上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隊員們精心地呵護著腳下的碎石殘土,他們知道,長城雖然至今還倔犟地挺立著它那歷經滄桑的身軀,但畢竟已是一個耄耋老人,再也經不起任何外力的摧殘了。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文物,長城一直以來都缺乏一套實時更新的全線狀況資料,長城保護在很大程度上處於無序狀態。從2007年起,由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共同進行長城測量工作,藉此得出長城的准確長度。

根據明代史料記載,長城全長約6300公里。但一項由中國長城學會組織的調查顯示,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明長城牆體保存較完整的部分已經不到20%,有明顯可見遺址的不到30%,牆體和遺址的總長度不超過2500公里。其他朝代的長城更是不堪言說。長城遭受種種破壞的情況十分嚴重,保護、搶救性修復被毀壞和瀕臨毀壞長城的任務日趨緊迫。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跋涉,勘探隊員們手拿先進的定位儀器和偵測工具,終於有了令人激動的新發現――河北省撫寧縣北部的這三座地堡式防禦工事,從未見於文獻資料以及歷史調查記述。隊員們這次發現填補了長城防禦設施類型的空白。

三個地堡全都建在長城的牆體上,只有這一個保存相對完整,另兩個大部分已經坍塌。從保存下來的這個地堡式建築,可以大體看出它的防禦特點。它建於長城牆體之內,便於士兵隱蔽,進行自我防護。牆上的射孔,便於隨時監控敵情,展開進攻。這一防禦設施的發現充分證明,長城作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長的軍事防禦工程,絕不僅僅是一道城牆那麼簡單。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是一座磚石砌成的保護牆,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求牆體堅實,牢不可破。因此,除了磚石本身的質地,穩固的銜接也成為一個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石頭之間的固定,一般使用的是鐵片,少量的使用石灰。山海關老龍頭的海中部分,則採用了魚尾榫進行固定。

除了用各式材料人工修築的牆體外,也有很多長城,巧妙地利用斧劈刀削般的崖壁作為天然屏障,將牆體與崖壁巧妙地結合,形成防禦體系。

秦漢築起萬里長城

自春秋戰國以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就一直是中原帝王的心頭之患。為防範游牧民族不期而至的進攻,歷朝歷代的諸侯、皇帝,都忙著建長城、修長城。這項任務就像火炬,沿著中國的歷史脈絡,連綿不斷地往下傳遞。

秦統一中國後,對秦統治形成威脅的主要是北方的匈奴。為維護和保障中原地區的安全,防禦匈奴南下掠奪和滋擾,公元前214年前後,秦始皇下令修築萬里長城。秦始皇所築長城,基本上是在燕北長城、趙武靈王北長城及秦昭王所築長城上進行大規模的修復,並將原來不相連接的空隙之地補築上城牆,使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聯貫為一。雖然自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都修築了長城,但其少則數百里,多不過兩三千里,只有秦始皇所築長城逾萬里以上,自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到了漢朝,匈奴單於多次率兵南下,直搗中原腹地。漢王朝因此大規模地修築起由甘肅蘭州至新疆羅布泊2000餘里的長城與烽燧亭障,宣帝時亭燧更向西延伸至庫車西北,保障了通往西域的大道暢通無阻。漢朝河西到遼東長城長萬余里,加上羅布泊、庫車一線的亭障以及內蒙古一帶的列城、城障、列亭等,總長度在兩萬里之上,為歷代之最。

明代長城最為堅固

建立於公元1368年的明王朝,在公元15世紀中葉後,將修建長城的工程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朝建國之初,被推翻的元朝殘余勢力退回到塞北,卻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時常侵擾邊地,掠奪邊民。為此,明朝開始對長城進行了斷續的維護和修繕。

這次重修長城的工程包括了山海關。這座成為萬里長城形象代表的重要關城,由明朝大將軍徐達親自選址並建造完成。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也先部再次進攻明朝。明英宗朱祁鎮率50萬大軍,北出居庸關,御駕親征。

居庸關,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自古就是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朱元璋滅元之後,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來,收復失地。居庸關是他南下的必經之路,加強居庸關的防禦設施勢在必行。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再次受命,重修居庸關城,它成為京城通往北部邊疆的重要通道,直到今天,這里依然是條交通干線。

明英宗統帥的大軍,在一個叫做土木堡的地方與瓦刺也先部相遇,明軍慘敗,明英宗被俘,數十萬明朝軍*全軍覆沒。土木堡之敗成為明朝歷史的轉折點,從此,明朝開始調整防衛策略,再也不敢輕易出兵。公元1568年,在鎮守邊關的將領、薊遼總兵戚繼光的建議下,明朝開始大規模重建和維修長城。日益贏弱的明王朝,希望以長城為屏障,遏阻剽悍勇猛的蒙古騎兵南下。這次重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長城修築。

在中國歷代長城中,明長城的工程最為堅固,軍事防禦功能也最為完善。從一開始,長城的主要功能就是著眼於對騎兵的防禦,到了明朝依然如此。因此,「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建長城的基本原則。

金山嶺是戚繼光督造的長城中最精華的一段,修築得堅固厚實,以完備的軍事設施、精巧的建築設計、險要的山地形勢著稱於世。戚繼光最富創造力的傑作便是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樓。

很多人只知道長城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但是,對長城的防禦體繫到底有什麼特點,卻是霧里看花,若明若暗。其實,長城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除了烽燧、城堡等設施外,在重要的防守地段,還以城牆為支撐點,構築起縱深防禦工事。

金山嶺長城上就保存著一處較為完整的縱深防禦體系,只是它被雜草樹木所掩蓋,被人們遺漏。整個防禦體系以叫「庫房樓」的敵樓為核心,外圍包括三道軍事防線,共同構造起立體防禦。庫房樓西面的一座山樑上,砌有道南北走向的高大城牆,叫支牆。支牆上築有兩座高大的敵樓和用來施放火炮的炮台。庫房樓左右兩側200多米遠的山頭上,各築了一個圓形瞭望台,可以及時觀察遠方的敵情。支牆與庫房樓相通,遇到攻擊,防禦者不但可以利用支牆進行機動,還可以對入侵之敵形成腹背夾攻、合擊之勢。這種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防禦工事,易守難攻。

類似的防禦體系在長城上還有很多。河北省板廠峪長城上,這個敵樓下就有一道類似的擋馬牆,形成了第二道防線。這些防禦攻勢大多在時光的流逝中被破壞,因而被人們所淡忘。

④ 長城始建於哪個朝代

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

⑤ 長城經過幾個朝代的修建

長城經過幾個朝代的修建
長城的修建經歷了十餘個朝代。又名(萬里長城)
它的修建,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遼、金及明代等10餘個朝代,持續近2000年,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
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
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它與故宮,泰山,兵馬俑同為我國的第一批世界遺產,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
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3259.6公里;壕塹長度為359.7公里;天然險長度為22324公里。
東部險要地段的城牆,用條石和青磚砌成那十分堅固。
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6000餘公里,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地形:「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肯定了它,接著司馬遷又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
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
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
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
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為國家5A級建築。
起止點: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公里以上。
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
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
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缺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
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長城關口: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齊長城等等。
長城圖片:

⑥ 中國的萬里長城於什麼時間開始建造

中國的萬里長城於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建造。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萬里長城特點:

1、歷史悠久:秦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歷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歷史。如果追溯到西方周末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中國的長城至少有2700年的歷史。即使是明朝建造的長城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樣一座古老的偉大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珍貴和罕見的。

2、長度驚人:從春秋到明代,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維護和建設。長城位於黃河,長江流域的16個省,市,自治區。它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總長度為108,000華里(54000公里)。其中,萬里千里,有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

3、工程浩大:根據科學家的粗略計算,如果用明長城的土,磚和石頭建造一個1米寬,5米高的牆,它可以圍繞地球一周;如果它用於鋪設0.3米的厚度和5米的寬度。這條路可以環繞地球三周。

4、施工精湛:建造長城的土地,或山脈深谷,河流湖泊,沙漠草原等,都極其復雜和危險,建築工作特別困難。要建造長城,有必要了解和應用各種科學技術知識,如數學,力學,幾何,測量,地質,建築,組織和運輸。

⑦ 長城是在哪個時期修建的

戰國長城
中國修建長城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明言北方長城的作用在於防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在戰國時代,有20多個諸侯國修築過長城。當時築城有「互防」和「拒胡」兩類。前者如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等,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的邊境修築長城,《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後者如秦、趙、燕三國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侵襲,在與之毗鄰的北方修築的「限戎馬之足」的長城。

秦長城。秦昭王時,秦國修築了北部長城。秦國北部長城西起臨洮郡,經隴西郡、北地郡、上郡三郡的邊境,東至黃河。

⑧ 萬里長城始建於什麼朝代(全文)

現在所說的萬里長城一般人都首先想到的是秦國的長城,其實在秦以前早就有長城了.最早的長城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6世紀),戰國七雄時的秦、趙、燕等國都各自有自己的長城,但都不連貫.秦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5後對其北部長城進行修建,前214年至前210年再次進行修建,歷時12年,共兩個階段,完成了長達5000多千米的萬里長城.到了漢代,為了加強北方抵禦匈奴的侵犯,又在原秦長城的基礎上增修了4000多千米,此時長城已經達到了10000多千米的長度.再接下來的朝代里,都有對長城進行過修繕,直到明代.如今,秦漢長城能看見的已經很少了,現在多半看得到的是明長城,秦漢長城在內蒙古,寧夏地區還能看到,不過已經是殘牆斷壁了.

⑨ 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長城最初是由秦朝開始修建的,大明王朝是修建長城最完善的一個朝代。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這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牆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築、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余處。

⑩ 歷史上有哪幾個朝代修建了長城 歷史上有哪哪些朝代修建了長城

1、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秦代、漢代、北朝、隋代、金代、明代修築長城。

2、 春秋戰國時代:秦長城,秦昭王時,秦國修築了北部長城;趙長城,趙國先後築有兩道長城,分為趙北長城和趙南長城;齊長城,齊長城建於公元前五世紀,在今山東境內;燕長城,燕國北部長城,西起造陽,東至襄平郡;魏長城,魏河西長城和魏河南長城;中山國長城。古中山國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69年。 秦代: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漢代: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北朝及隋代: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金代: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代: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閱讀全文

與長城在我國哪個歷史時期修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