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是哪位人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是楚莊王,又稱荊庄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姓羋,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謚號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míngzéyǐ,yīmíngjīngrén,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對戰國齊國的記載,但最早的藍本為戰國韓非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典故。這或許並不矛盾,可能齊威王也被問過這個隱語,然後想起楚莊王說過的話也頓然醒悟,脫口而答。
⑵ 歷史上有哪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人
在歷史上,愛因斯坦就屬於那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人,因為在他小的時候,他在學校里的表現非常的平凡,而且語言方面比較的差,經常受老師批評,在他16歲的時候,申報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並且考了兩次才被錄取,他沒有遵從父親的意願選擇專業,而選擇了物理學,在他入學之後和自己的導師十分的不合,在他做實驗的過程中四處碰壁,並且在他的同事眼裡,他就是一個奇怪的異類,但是當他連續發表了六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的時候,真的就名聲大振了。
⑶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誰
此成語最早為戰國韓非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典故,後來西漢司馬遷對戰國時期齊國也有記載
①《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②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淳於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⑷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出自哪位名人之口
出自楚莊王之口。
成語「一鳴驚人」故事中的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⑸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是哪位人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淳於髡。淳於髡身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度出使諸侯,未嘗屈辱。其中,齊威王八年,楚發兵伐齊。齊王使淳於髡至趙國請救兵,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之退兵。
淳於髡博學多才、善於辯論,曾經輔佐過魏惠王、陳軫等人,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簡介:
齊威王時,淳於髡被用為客卿。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識,能言善辯,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使齊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於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
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
⑹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主人公是誰
是一鳴驚人的主人公是春秋時期的楚莊王。《韓非子》對他的事跡有記載。
⑺ 「一鳴驚人」有什麼典故,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一鳴驚人」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當年楚莊王執政,三年內不發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別人假借問三年不展翅、不飛翔的鳥是什麼鳥,來問他這是要幹嘛。楚莊王說,鳥三年不飛翔,是為了生長羽翼,自己三年不執政是為了更好的觀察民意,和朝中各項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合理決策。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此,這個成語就在民間傳播開來。
這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認識人的時候,不能浮於表面,要深入事物的本質去觀察、去思考。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有時候人的不作為,正是他隱忍不發、養精蓄銳的時候。
⑻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形容誰
有人說是楚莊王,有人說是齊威王。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里又變成了齊威王。
⑼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A齊威王 楚莊王 B楚莊王 楚文王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答案:
A 齊威王 楚莊王
注釋:
一鳴驚人
[ yī míng jīng rén ]
用以比喻平時沒有特殊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 處
《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典 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⑽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形容誰
成語「一鳴驚人」故事中的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成為春秋五霸之一。